血液
血液制品_精品文档
• 冷沉淀在-20℃以下冻存,冷冻状态一直持续 到使用之前,有效期自采血日起1年,融化后 应立即使用。
• 又称为冷冻血浆,与新鲜冷冻血浆的区别 是其来源不同。
• 来源于保存过期不满5d的抗凝全血或保存 期满1年的新鲜冷冻血浆。
• 在-20℃以下冻存,冷冻状态一直持续到使 用之前,有效期自采血日起5年。
• 该制品含有全部稳定的凝血因子,但缺乏 不稳定的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临床 上主要用于扩充血容量,补充各种稳定的 凝血因子。
• 3.凝血因子类制品
• 凝血因子是一类能够参与血液凝固基本环 节的多种蛋白质组分,世界卫生组织按其 发现次序编号,有凝血因子Ⅰ、Ⅱ、Ⅲ、 Ⅳ、Ⅴ、Ⅶ、Ⅷ、Ⅸ、Ⅹ、Ⅺ、Ⅻ、Ⅻi等。
• 主要包括:人凝血因子Ⅷ、人纤维蛋白原、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四)全血
• 全血是指使用不同的抗凝剂于采血后 2℃~8℃保存,包括:血细胞、血浆的所有 成分、抗凝剂及保存液。
• 2.血液
• 或称全血,是指采集于含有抗凝剂溶 液中的血液,抗凝溶液中可含或不含 营养物,如葡萄糖或腺嘌呤等。
• 3.血浆
• 是指血液采集于含有抗凝剂的接收容 器中,分离血细胞后保留的液体部分;
• 或在单采浆过程中,抗凝血液经连续 过滤或离心分离后的液体部分。
• 4.单采血浆术和单采血细胞术
•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主要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肿瘤 患者因治疗而导致的骨髓抑制等。
血液科宣传标语
血液科宣传标语
1. 健康的血液,快乐的生活。
2. 血液健康,身体强壮。
3. 爱护自己的血液,远离疾病。
4. 血液是生命之源,保持健康必不可少。
5. 定期检查血液,预防疾病发生。
6. 血液质量决定健康水平,珍惜每一滴血液。
7. 健康的血液是幸福的基础。
8. 保持血液健康,享受美好人生。
9. 血管堵塞不仅影响身体健康,更影响心情愉悦。
10. 定期捐献血液,传递爱心温暖他人心灵。
11. 血型决定命运,了解自己的血型有助于预防疾病。
12. 预防贫血、缺铁等问题,让身体更健康有活力。
13. 坚持运动、合理饮食、保持良好心态是维护血液健康的关键。
14. 行动起来!让我们共同关注和维护自己的血液健康。
15. 血液疾病不可怕,科学治疗才是关键。
16. 血液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更容易恢复健康。
17. 健康的血液是美丽的保证,让我们一起追求美好人生。
18. 血液健康,家庭和睦;血液不好,家庭困扰。
19. 健康的血液是幸福的源泉,珍惜每一滴血液。
20. 关注血友病人群体,共同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加温馨、关爱的社会环境。
血液制品简述
血液制品简述血液制品是指通过采集、分离、加工、制备等方法获得的用于治疗或预防特定疾病的产品。
它们主要由人类血液中提取的一种或多种成分制成,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处理,以确保安全有效。
血液制品在医疗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能够挽救大量患者的生命,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1. 血浆制品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经过特殊技术处理后制成的血浆制品。
血浆制品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免疫缺陷性疾病、凝血因子缺乏等。
血浆制品包括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白蛋白等,这些制品能够在机体内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2. 红细胞制品红细胞是血液中携氧的主要成分,红细胞制品是从血液中分离出纯化的红细胞制作而成。
它们主要用于治疗贫血、失血性休克等情况,帮助患者提高氧气供应,恢复身体机能。
红细胞制品需要经过特殊的保存和运输方式,以确保其在使用前仍然具有足够的氧气携带能力。
3. 血小板制品血小板是血液的一种成分,主要负责止血和凝血功能。
血小板制品是从捐献者的血液中提取并分离得到的,常常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血液凝块异常等疾病。
血小板制品可以提供大量可用于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帮助他们有效地止血,防止不必要的出血。
4. 白细胞制品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识别和击败入侵体内的病原微生物。
白细胞制品是从血液中提取并分离得到的,常常用于治疗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白血病等疾病。
白细胞制品可以提供足够数量的正常白细胞,增强患者的免疫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总结:血液制品在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治疗或预防多种疾病。
通过血浆制品、红细胞制品、血小板制品和白细胞制品的应用,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血液制品的生产和使用需要严格的筛选、处理和管理,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血液制品的研究和应用将会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发展。
血液百度百科
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
属于结缔组织,即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层次。
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
简称“血”。
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球、血小板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血液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往往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故患病后常常要通过验血来诊断疾病。
人体内的血液量大约是体重的7~8%,如体重60公斤,则血液量约4200~4800毫升。
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导致出血,如果失血量较少,不超过总血量的10%,则通过身体的自我调节,可以很快恢复;如果失血量较大,达总血量的20%时,则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丧失的血液达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
血液有四种成分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的混合物。
血细胞组成血液的另外45%。
血液分静脉血和动脉血。
动脉血在体循环(大循环)的动脉中流动的血液以及在肺循环(小循环)中从肺回到左心房的肺静脉中的血液。
动脉血含氧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呈鲜红色。
静脉血血液中含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呈暗红色。
注意并不是静脉中流的血是静脉血,动脉血中流的是动脉血,因为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1. 简称血。
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球和血小板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二回:“忽见一个叫化子,一条腿肿得如腰一般粗大,并且烂的血液淋漓,当路躺着。
”许地山《空山灵雨·鬼赞》:“我们赞美你,因为你听见赞美的时候再没有血液在你底脉里颤动。
”2. 比喻主要的成份或力量。
张长弓郑士谦《边城风雪》第八章:“这是革命肌体里的新鲜血液。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作血液循环。
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1) 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
这一循环途径叫做体循环。
在体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舒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不仅把运来的营养物质输送给细胞,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而且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把它所结合的氧气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这样血液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2)肺循环: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在体循环进行的同时,肺循环也在进行着。
肺循环以右心室为起点,静脉血射入肺动脉,再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
在这里,肺泡和毛细血管中的静脉血进行了气体交换,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到肺泡中,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里的血液中。
这样,原来含氧气较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的动脉血。
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同左心房,完成了肺循环。
••规律总结:①体循环中,动脉里流的是动脉,静脉里流的是静脉血。
肺循环中,动脉里流的是静脉血,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
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区别和联系:•比较项目体循环肺循环起点左心室右心室终点右心房左心房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功能为组织细胞运采氧气和养料,把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获得氧气,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联系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承担物质运输的功能••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体循环和肺循环虽是两条不同的循环路线,但它们是同时进行的,循环的起止点都在心脏。
心脏把两条循环路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组织细胞不断运来氧气和养料,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从而完成体内物质的运输任务。
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和血液成分的变化如图:•。
血液凝固的机制和调节
血液凝固的机制和调节血液凝固是人体维持血管完整的一种重要生理过程,它在创伤修复和止血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血液凝固的机制和调节涉及多个重要因素和步骤,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一、血液凝固的机制1. 血小板聚集作用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黏附到伤口部位,形成血小板聚集。
这是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凝血因子的释放以及血小板表面受体的激活而实现的。
血小板聚集可以快速形成血小板血栓,起到止血作用。
2. 凝血因子的活化在损伤部位,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会被激活并参与凝血反应。
主要有凝血酶生成的内外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受损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物质作用,外源性凝血途径则是嵌合在伤口部位的血小板释放的凝血因子。
这些活化的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形成凝血酶,从而引发后续的凝血反应。
3. 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的聚集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聚集物。
纤维蛋白聚集物与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栓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强止血效果。
同时,纤维蛋白聚集物也为创伤修复提供支持。
二、血液凝固的调节1. 抗凝系统血液凝固过程中,抗凝系统起着重要的负调节作用。
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和血浆中的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抗凝血酶酶原等)。
它们能够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和血小板的聚集,维持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性。
2. 纤溶系统纤溶系统起着溶解血栓的作用。
当血栓形成后,纤溶酶原被活化为纤溶酶,能够将纤维蛋白降解为溶解物。
其中,纤溶酶原在血管内皮细胞和肝脏中合成,纤溶酶展示在血管内腔。
纤溶系统的调节能够避免血栓的过度形成,使血液保持较好的流动状态。
3. 血小板功能的调控血小板在血液凝固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功能需要得到适当的调控。
血小板功能障碍会导致凝血时间延长或凝血活性下降。
血小板功能的调控包括内源性及外源性途径。
内源性途径主要包括血小板激活因子和血小板激动素,而外源性途径则是通过干扰血小板表面受体与激活因子的结合来实现。
血液名词解释(1)(1)
名词解释1、血液学(Ha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
包括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
2、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综合临床学科。
主要涉及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继发于其他组织器官原发病的继发性血液病。
3、临床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研究对象而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临床实验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新兴学科。
1.造血(hematopoiesis):是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造血主要涉及造血器官、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造血调节、和血细胞发育、成熟、释放等。
人体造血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脾。
2.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
3.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系指机体内以淋巴细胞(包括浆细胞)为主要细胞成份的组织结果而言。
1.血岛:在人胚胎发育第二周末,胚外中胚层的间质细胞在内胚层细胞诱导下开始分化,这些具有自我更新功能的细胞,在卵黄囊壁上聚集形成细胞团,称为血岛。
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是血管和原始造血发生的原基,血岛内不含粒细胞和巨核细胞。
造血器官是能能够生成并支持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
2、造血微环境: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
3、胚胎干细胞ESC:是一种全能干细胞。
是从早期胚胎的内细胞团中分离出来的有高度分化潜能的细胞系。
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可以无限增值分化,称为人体各种细胞类型,从而可以近一步形成有机体的任何组织器官。
4、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和识别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细胞群。
血液样本分类
血液样本分类血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液体之一,是人体组成的关键部分之一。
通过对血液样本的分类及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的功能和状态。
血液样本可以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分类,以便于医生以及研究人员更加方便地进行相关的医学研究。
一、全血样本全血样本是指在采血时从身体中取下的全血,通常是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用于检测的。
全血样本可以用于测定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指标,以此来诊断某些疾病和病理情况。
通过对全血样本的分析,可以确定人体的炎症、感染、血液癌症等情况,以及人体经常检测的其他指标。
二、血清样本血清是血液中去除凝血因子后所得到的液体。
在人体很多的疾病中,血清样本是非常重要的样本。
在一些疾病中,血清样本的标本对于病理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更高的诊断度等方面均比其它的生物样本都要更强。
通过分析血清样本,可以了解人体内合成蛋白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酶等指标,便于诊断和治疗某些疾病。
三、血浆样本血浆是白色或淡黄的液体,是血细胞从血清中蚀解而成。
血浆样本可以通过离心法或者冷当量法等方法获得。
血浆样本可以用于测定含量高低的维生素、细胞外矩阵、凝血因子等指标,并可以用于治疗肝炎、病毒性疾病、计划怀孕的妇女等等。
四、细胞样本细胞样本是从人体内取出的细胞物质,是目前生物医学研究中最广泛使用的样本之一。
细胞样本可以分为液体细胞和固体细胞。
液体细胞包括腹腔液、大小便、穿刺液等,它们可以用于判断脑膜炎、恶性肿瘤等疾病。
固体细胞主要是以组织为基础收集到的细胞物质,可以用于病理审查、分子生物学等一些较为高级的生物医学研究。
总之,血液样本分类对于医学研究和疾病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希望在未来的医学研究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血液样本分类的相关知识,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更加科学地治疗疾病。
血液及成分血的保存和运输
血液及成分血的保存和运输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丘艳一、血液的成分及血液的保存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血清)、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
成分血核心的技术原理是根据血液中不同的细胞比重和成分,经过离心后分成三层:血浆、白膜及红细胞层。
目前血液成分的保存种类主要有:低温液态保存,如红细胞 2-6 度;深低温冰冻保存,如稀有血型, RH1 型血,大部分的采供血机构都会有 -80 ℃冰箱,甚至 -196 ℃的液氮,来保存稀有血型以供临床需要;冰冻干燥保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血液复壮保存:如果大量的库存血,保存时间比较长,要用血液扶正保存,加入糖、有机盐或无机盐等,使红细胞功能和活力逆转。
二、红细胞的保存(一)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大多数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表面光滑,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周缘较厚,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呈红色。
(二)红细胞特性1. 寿命: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 120 天。
老化的红细胞被脾和肝脏的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2. 变形性:当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
原因是红细胞膜固定在一个能变形的圆盘状的网架结构上,称红细胞膜骨架(其主要成分为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的血影蛋白分子结构异常,变形性差 , 易被脾巨噬细胞吞噬清除,导致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三)红细胞的新陈代谢代谢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1. 能量代谢 - 葡萄糖的无氧酵解葡萄糖酵解是红细胞产生能量的唯一代谢途径。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后变成 6- 磷酸葡萄糖,其中约有 90 %~ 95 %经糖酵解途径被利用,约 5 %~ 10 %通过磷酸戊糖旁路。
红细胞产生的 ATP 主要用于维持红细胞膜“钠泵”的正常功能,保证红细胞的离子平衡。
另外维持细胞膜脂质与血浆脂蛋白的交换。
2. 能量代谢 -2 , 3- 二磷酸甘油酸( 2 , 3-DPG )旁路2 , 3- 二磷酸甘油酸( 2 , 3-DPG )是红细胞所特有。
2 , 3-DPG 的生成,一可防止 1 , 3-DPG 和 ATP 的堆积,利于葡萄糖酵解的不断进行;二是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的空间构象稳定,降低血红蛋白对 O2 的亲合力,促使 O2 和血红蛋白解离。
血液运输标准
血液运输标准一、血液采集标准1. 采血人员:采血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具备采血资格,并熟悉采血操作规程。
2. 采血设备:采血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经过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3. 采血环境:采血环境必须符合卫生标准,空气消毒必须严格,防止交叉感染。
4. 采血操作:采血操作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采血过程中发生感染。
5. 血液收集:收集的血液必须符合标准,如无污染、无溶血、无凝血等。
二、血液储存标准1. 储存设备:血液必须储存在专用的血液储存设备中,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经过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2. 储存温度:血液储存温度必须控制在2-6℃之间,防止血液变质。
3. 储存时间:血液储存时间不得超过7天,超过7天必须进行处理。
4. 储存记录:储存记录必须完整记录血液的储存情况,包括储存时间、温度、血液种类、数量等信息。
三、血液运输标准1. 运输设备:血液运输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经过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2. 运输温度:血液运输温度必须控制在2-6℃之间,防止血液变质。
3. 运输时间:血液运输时间必须尽可能短,避免长时间运输导致血液变质。
4. 运输记录:运输记录必须完整记录血液的运输情况,包括运输时间、路线、血液种类、数量等信息。
四、血液检测标准1. 检测设备:血液检测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经过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2. 检测项目:血液检测项目必须包括肝功能、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梅毒、艾滋病等项目,确保血液质量符合要求。
3. 检测方法:血液检测方法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检测记录:检测记录必须完整记录血液的检测情况,包括检测时间、项目、结果等信息。
五、血液使用标准1. 使用对象:血液使用对象必须是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病人,禁止滥用血液。
2. 使用申请:病人或医疗机构必须向血液中心提出使用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3. 使用程序:血液使用程序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确保使用过程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血液凝固的过程和机制
血液凝固的过程和机制血液凝固是人体维持血管内稳定状态的重要过程,它可防止出血引起的损伤。
本文将介绍血液凝固的过程和机制。
一、血液凝固的过程血液凝固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凝聚阶段、形成凝块阶段和溶解凝块阶段。
1. 凝聚阶段:在损伤部位,血管受损导致血小板聚集。
损伤的血管内膜释放出一种称为“内皮素”的物质,它可以激活血小板,并使它们聚集在伤口。
聚集的血小板释放出一种名为“血小板因子”的化学物质,它能够让更多的血小板聚集在一起。
这个过程创建了一个临时的血栓,阻止了出血。
2. 形成凝块阶段:在凝聚阶段后,血液中的凝血酶开始生成。
凝血酶是一种酶,它可以将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是一种长链分子,形成了一个网状的结构,捕捉红细胞和血小板,形成凝块。
3. 溶解凝块阶段:当伤口愈合后,凝块必须被溶解。
血浆中有一种名为“纤溶酶原”的物质,它可以转化为纤溶酶。
纤溶酶具有溶解纤维蛋白的能力,其中的血块被纤溶酶逐渐降解。
这个过程被称为纤维蛋白溶解。
二、血液凝固的机制血液凝固的机制涉及多种物质,包括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纤溶酶原激活剂。
1. 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它们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释放出血小板因子,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促凝分子。
血小板因子诱导更多血小板聚集,形成一个初步的血栓。
2.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是一组被激活的蛋白质,它们参与了血液凝固的各个阶段。
这些凝血因子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相互作用,形成凝血酶,最终导致纤维蛋白的形成。
3. 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是一种血浆中的物质,可以激活纤溶酶原,将其转化为纤溶酶。
纤溶酶可以溶解纤维蛋白,促使凝块的溶解。
综上所述,血液凝固的过程和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多种物质的相互作用和调控。
通过血小板的聚集、凝血因子的激活以及纤溶酶原激活剂的作用,人体能够维持血管内的稳定状态,防止出血。
血液凝固的过程和机制对于理解凝血功能障碍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开展相关的研究和治疗。
生理学血液
(二) 血细胞 1 分类: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2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 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 成年男性:40%~50%
成年女性:37%~48% 大血管高于微血管。 3 临床意义:
二 血量(blood volum): 占体重7%~8% ,60Kg的人, 4~5L。 1 循环血量:大部分,循环流动快。 2 储存血量:小部分,肝、脾、肺、腹
GPⅠb(静息状态下与vWF结合)参与黏附。
4)致聚剂: 1 生理性:ADP、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胺、
胶原、凝血酶、TXA2等。 2 病理性: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等。
引起聚集的因素多数能引起释放。
5)血小板聚集反应的时相:
第一相:
第二相:
低浓度:出现一时相,很快解聚。
剂量依赖式:ADP 中浓度:出现两个时相。
胞、网织红细胞。调节能力,取决 于细胞膜上EPO受体数量。 抑制CFU-E的凋亡 ③ EPO的浓度与血红蛋白的浓度呈负相关。
④EPO的来源 肾皮质肾小管周围的间 质细胞
肝 ⑤分泌:组织缺氧时。
2)性激素:雄性激素(androgen)。 3)其它激素:甲状腺素、生长素。
图3-3 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BFU-E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E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二)造血过程
造血过程: 造血干细胞阶段(自我复制、多项分化) 定向祖细胞阶段,限定分化的方向。
前体细胞阶段:各系可辨认的幼稚细胞。 造血三个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
造血干细胞功能: 1 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的能力。
自我复制可保持自身细胞数量的稳定。 多向分化可形成各系定向祖细胞。 2 大多处于细胞周期之外。即处于不进行 3 细胞分裂的相对静止状态(G0期)。需要 时,有更多的造血干细胞从G0期进入细胞周 期。
血液(七年级生物)
遗传与血型
血型遗传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 研究领域,对于理解人类进化和
遗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血型遗传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有 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某些疾病在 特定血型的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了解血型遗传有助于人们更好地 认识自己的身体,并采取相应的
健康管理措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5 血液疾病与健康
CHAPTER
贫血
定义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质量不足, 无法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给身体组
血小板还参与了血液凝固和血 栓形成等过程,对于维持机体 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
02 血液的功能
CHAPTER
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
01
血液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从肺部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组 织和器官,满足组织和器官的氧 气需求。
02
同时,血液还运输从食物中吸收 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 和脂肪等,为身体提供能量和合 成原料。
毛细血管网络遍布全身,特 别是在皮肤、肝脏、肾脏和 肺等器官中更为密集。
ABCD
在毛细血管中,血液与细胞进 行物质交换,例如输送氧气和 营养物质以及排除废物。
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于维 持体液平衡和调节体温等 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04 血液类型与遗传
CHAPTER
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是根据 红细胞表面所含的A 和B抗原的不同来分 类的。
谢谢
THANKS
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
血液通过调节体温和酸碱平衡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当体温过高或过低时,血液会运输热量或刺激身体产生热量,以维持正常体温。
同时,血液中的碳酸氢盐等物质能够调节酸碱平衡,确保身体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 进行。
成分血名词解释
成分血名词解释
成分血是指将全血经过特殊处理后分离得到的血液成分,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四个部分。
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血液分离或血液分馏。
白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和攻击外来侵入者如细菌和病毒。
红细胞则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并且具有血液浓缩的作用。
血小板则能够促进血液凝固,防止出血。
血浆则是一种由水、盐和蛋白质组成的液体,含有许多重要的物质如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
成分血的广泛应用包括手术、创伤治疗、输血和临床实验。
由于每个体现的血液成分有着不同的用途和功能,所以成分血的使用可以更好地用于满足患者的需求,也可以减少输血带来的潜在风险和不良反应。
血液分离原理
血液分离原理血液分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生物工程等领域。
它的原理是基于血液成分的差异性,通过适当的分离方法将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分离开来。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的。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而血浆则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血液分离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纯净的血细胞或血浆,以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诊断或治疗。
血液分离的方法有很多种,根据所采用的原理可以分为离心法、过滤法、沉淀法和电泳法等。
离心法是最常用的血液分离方法之一。
其原理是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将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开来。
离心机是实现离心法的主要设备,通过高速旋转的离心机转子,使血液中的重质成分沉积在离心管底部,而轻质成分则悬浮在上层。
通过适当调整离心机的参数,如转速、时间等,可以实现不同成分的分离。
过滤法是另一种常用的血液分离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滤膜的孔隙大小,将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开来。
滤膜通常由聚合物材料制成,具有不同的孔隙大小和分子筛选性。
通过将血液通过滤膜,大分子如血细胞和蛋白质会被滤膜截留,而小分子如溶解的物质和溶解的气体则可以通过滤膜,实现血液的分离。
沉淀法是利用沉淀剂对血液中的一部分成分进行沉淀,从而实现血液分离的方法。
常用的沉淀剂有酸、盐和有机溶剂等。
通过调整沉淀剂的种类和浓度,可以选择性地沉淀出所需的成分。
沉淀后,可以通过离心等方法,将沉淀物与上清液分离开来,从而实现血液的分离。
电泳法是一种利用电场作用对血液中的成分进行分离的方法。
其原理是根据不同成分的电荷、大小和形状的差异,通过电场的作用,使其在电泳介质中移动的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电泳法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水平电泳、垂直电泳、凝胶电泳等不同类型的电泳方法。
血液分离技术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诊断中,可以通过血液分离获得纯净的血清或血浆,用于各种生化指标的检测和疾病的诊断。
在生物学研究中,血液分离可以获取纯净的细胞,用于细胞培养、细胞分析和细胞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教案系列之生物学科(下)
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初备者:肖琴审核者:张继玲课型:新授课编写时间:2017年3 月1日
一、教学目标:
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血胞。
3.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并识别血细胞。
三、教学方法:
1.资料分析法
2.实验观察法
3.分组讨论法
四、教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什么?(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一些物质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由大分子组成的,它们必须经过(消化系统)逐步分解成(简单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才能被人体吸收。
我们呼吸运动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2.讲授新课: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输到全身各处?组织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血液)
其实,上面这些物质都是由血液来运输的,而血液就像是流过田野的溪水,灌溉了两旁的田地,给它们带来了养料并将废物带走,而这些田地就像是我们体内的细胞。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血液,这个流动的组织吧!
3.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图片——失血过多患者
采取措施——输血(流动的组织——血液)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医生常常叫病人先去验血。
1.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
2.对失血过多的病人,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输液?
3.为什么通过化验血液在一定程度上检查健康状况或诊断疾病?
4.活动:我们对它都比较熟悉因为几乎都有过流血和验血的经历。
可是你们知道血液到底含有哪些成分吗?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出示“血液分层图”,请同学们思考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的现象?
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
1.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
2.各呈什么颜色?
3.各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血液的组成
血液
出示血浆成分示意图,提问血浆中的主要成分示什么?(90﹪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等)血浆:1.主要成分:含有90%的水,营养成分、细胞代谢废物及血浆蛋白
2.作用:血浆有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的功能。
5.课堂小结:归纳出血浆的作用: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液分层后,红细胞在下层,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方法步骤:将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镜下进行观察
对照课本图片,认识红细胞、白细胞,比较他们的形态和数量。
我们用显微镜观察了红细胞和白细胞。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红细胞最多。
那么就请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红细胞的形态
[讲解]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同时含有丰富的血红蛋白。
[设问] 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
2.血红蛋白
[讲解] 因为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所以红细胞就呈红色了。
血红蛋白在氧气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含量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
同学们想一想,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什么功能?
3.介绍贫血的知识
[设问] 再请同学们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的化验结果显示他的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他可能得了什么病?健康会受到什么影响?
[讲解] 关于缺铁性贫血和营养不良性贫血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4.课堂小结:红细胞
(1)形态特点:两面凹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成熟)
(2)功能: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1. 白细胞
(1)形态、功能
[设问]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白细胞的形态是怎样的呢?
[讲述] 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但数量少。
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侵入的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2)化脓与发炎
[联系实际] 化脓与发炎
2.血小板
结合课本图-33电镜下的血小板,感知血小板的存在,认识血小板的形态
(1)形态、功能
[设问] 同学们在显微镜下有没有看到血小板?
[讲解] 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
具有凝血和止血作用。
[联系实际] 介绍有关血友病以及血栓的形成和预防
3.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血液的认识不断深入,例如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等,这方面同学们应当关注。
联系生活实际,开展讨论,分析并做出回答
4.课堂小结
(1)白细胞:形态特点:个头大,有细胞核
功能:包围、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
(2)血小板
形态结构:个体最小,形态不规则,无细胞核
(3)血液的作用:
血液在人体内不仅担负着体内物质运输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吞噬病菌的防御功能以及止血和凝血作用,所以血液对人体的健康和相关生理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
(4)血细胞的寿命:
各种血细胞都有一定的寿命,寿命长短还不一样。
附:
1.板书设计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一血液
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二血浆
血浆有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的功能。
三血细胞
红细胞(数量最多,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含有血红蛋白,能够运输氧气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数量少,有细胞核,具有防御和保护,吞噬功能)
血小板(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止血和加速凝血)
2.作业
1.下列哪一组中含有血浆中不应该有的物质 ( )
A.水、酶、无机盐、血小板
B.维生素、葡萄糖、激素
C.氨基酸、二氧化碳、血浆蛋白
D.氧、尿素、磷脂
3.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