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一古典诗歌(1)单元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 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 表达交流活动)
【语文】粤教版必修1 教学设计(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表达交流活动)寻觅节日诗情总体设计三维目标1.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来查找相关的资料。
2.结合所搜集的资料,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3.加强学生小组协作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4.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
课时安排:1-2课时(用于学生展示课件)。
教材概述中国是诗的国度。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产,其中作为文学作品中的诗歌是一颗最耀眼的明珠。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游生思归,怨妇思情,征夫怀乡。
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诗歌中都有所反映。
作为文化遗产的民族节日也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杜牧的《清明》、王安石的《元日》、杨朴的《七夕》、戴石屏的《中》等。
在刚学完诗歌单元,领略了古体诗的诗情画意,感悟了古代诗人的心灵世界,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体验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鉴赏古体诗的水平,安排这一表达交流活动,意在巩固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思路方法一、关于诗歌评点活动,教师可放手让学生选定诗歌后自己进行评点。
因为在学习了诗歌单元的多首诗歌后,学生评点的能力已初步具备。
二、对于写节日诗,应作为本次活动指导重点。
参考资料:1.清明节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耕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必修1古典诗歌单元教案
必修1古典诗歌单元第四单元古典诗歌一单元说明1.单元教学目标与要求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学习自《诗经》至南北朝被称为“古体诗”的我国古典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诗歌创作时期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5世纪。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1)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体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了解古体诗的基本特征以及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和流派,了解《诗经》——《楚辞》——《乐府诗》——五言诗的发展情况。
(2)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学习古体诗的艺术特点,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提升鉴赏古体诗的水平。
(3)让学生练习写诗,用诗歌的形式描述自己的生活感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2.单元内容与结构(1)阅读的三个层次:本单元分为“基本阅读”、“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三个层次。
其中,“基本阅读”有课文4篇,“拓展阅读”有课文2篇,“推荐阅读”有短文1篇。
阅读分层安排,不断推进,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表达交流活动:“寻觅节日诗情”。
这是阅读与表达相结和合的一项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与鉴赏能力。
(3)点击链接短文:本单元的点击短文有两篇:“诗无达诂”、“文言实词(1)”,这是为结合本单元内容而编写的。
鉴赏既是一种社会行为,又是一种个人行为。
作为个人行为来说,对于同一首诗或同一句诗,读者在每个人心中的共鸣,又因各人的学识、阅历、性格不同而异。
读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往往有不同的理解。
这种情况古今皆有,是完全正常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阅读“诗无达诂”的短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认识,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文言实词在文言文中数量很多,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向来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其中,单音词与双音词的辨析和理解尤为重要。
如果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连用,认为是现代的双音词,就会产生误解。
学生可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后练习,阅读“文言实词(1)”的知识,通过比较,逐步提高辨析单音词与双音词的能力。
二课文教学14《诗经》两首1.课文解读静女⑴基本解读《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归园田居〉其一学案(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步骤
第四章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陶渊明和《归园田居》其一的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朗读诗歌: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分析诗歌:通过逐句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表 达技巧。
讨论诗歌: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方式,让学生分享对 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归纳: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全面掌握《归园田居》其 一的诗歌内容和鉴赏方法。
教学评价
第五章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他们对诗歌的理 解和掌握程度。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他们对诗歌 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小组讨论表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 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归园田居其一学案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教学目标 03 教学内容 04 教学步骤
05 教学评价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教学目标
第二章
知识与技能:掌握《归园田居》其一的诗歌内容,理解诗歌 主题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 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培 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内容
第三章
诗人介绍: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诗歌背景:了解《归园田居》其一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诗歌内容:学习《归园田居》其一的诗歌内容,包括诗句的 含义、意境和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 情感,感受诗人的艺术魅力。
古典诗歌单元(粤版第一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典诗歌单元(粤版第一册)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典诗歌单元(粤版第一册)教案教学设计1古典诗歌单元(粤版第一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流派特点及其作用;2. 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读法和常见措辞;3. 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技巧、修辞手段及其艺术特点;4. 能正确地诵读、欣赏和分析古代诗歌。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概述和分类;2. 古代诗歌的基本读法和常见措辞;3. 古代诗歌的创作技巧、修辞手段及其艺术特点;4. 古代名作的欣赏和分析。
三、教学步骤1. 诵读古代诗歌通过文字和录音、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感受。
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课内集体诵读、小组朗读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诵读能力。
2. 分析古代诗歌针对具体文本,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梳理其主题、情感、形式等要素。
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集体讨论和个人思考学生在阅读和分析古代诗歌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个人笔记等方式,进一步思考和展开自己的想象和想法,同时还可以发现和解决一些阅读中的疑问和难点。
4. 课外阅读和写作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和分析,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和写作的方式,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加深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受。
四、课堂设计1. 热身引导首先,为了调动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可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有趣的小故事、名人名言等方式来引导,从而进入课程。
2. 诗歌欣赏前期通过给学生阅读和听录音的方式开展,让学生认识并喜欢古代诗歌,后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学生集体诵读和欣赏。
3. 诗歌分析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出发,对当堂的古代诗歌进行解读和分析,条分缕析地梳理其中的主题、情感、语言、韵律等要素。
4. 学生思考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分析古代诗歌的基础上发挥个人想象和创造力,拓宽思维和视野。
5. 书写练习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练习,让学生体会创作的乐趣和技巧,提高古代诗歌的表达能力。
高一语文学案:4.14.1《静女》(粤教版必修1)
《静女》学案古典诗歌(1)一、课前热身(一)知识回顾:1、《关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文学常识:1、诗歌简介:(1)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直接抒情按内容有无抒情诗借景抒情较完整的故借人、事的描写抒情事和人物分叙事诗现新诗格律诗代按形式分自由诗诗散文诗歌群众创作的民歌(歌谣)按来源分文人作品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如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四言古诗:最早出现(《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古体诗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古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名称代诗五言绝句绝句诗近体诗七言绝句(形成于唐代)五言律诗歌律诗七言律诗词(又称“诗余”“长短句”):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小令(短小的曲子)散曲套数(散套)曲(又称“词余”)杂剧剧曲(已是供演出的剧本)传奇2、诗经简介:(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时间: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反映了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3)名称:《诗》《诗三百》《诗经》,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4)篇数:共305篇。
“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
《诗经》六义:一、风雅颂(乐曲、表现内容)1、“风”(即15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2、“雅”(又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创作的宫廷乐曲歌词)3、“颂”(宗庙祭祀乐歌)三大类。
粤教版必修一语文第四单元导读教案
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导读教案【教学目标】通讲单元课文内容,理清单元思路,使学生掌握高中水平的古典诗歌知识点,如文体和常见的修辞、写作手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学习的兴趣和对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弄懂人物及典故,识读部分生僻字,通假字、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重点讲解古诗分类和相关知识。
【教学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导语: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诞生了灿烂的诗歌文化,还有李白、杜牧、白居易等著名的诗人。
其中像李白的《静夜思》这样的诗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大家可以背出来吗?好,大家背得很好。
《静夜思》已经是我们小学时候学的古诗了,现在我们要深入学习的是更多优美的古诗,其中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歌《诗经》的精选篇章,也有凄婉动人的爱情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有一代枭雄曹操慷慨磅礴的《短歌行》,也有归去来兮陶渊明宁静淡泊的《归园田居》1.古典诗歌的概念a)四大文学体裁之一b)形式上:富有节奏感,押韵,分行排列,每行字数统一c)起源:由劳动起源d)诗言志。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2.古代诗歌的分类a)按音律分:i.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诗经》《离骚》《孔雀东南飞》ii.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分为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知识点综述】《归园田居》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一篇田园诗,写出了他对归隐田园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唐代社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风貌。
【教学目标】1.理解唐代社会背景及文化特点,了解《归园田居》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
2.认识唐代诗歌的写作特点,把握《归园田居》的艺术风格。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分析此文学作品的内容、结构、语言和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寓教于乐,用唐诗歌曲调引出《归园田居》这首诗。
2.通过显示唐代社会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对《归园田居》的背景和文化交流做一些推理。
3.让学生简单阅读一些陶渊明的代表作品,如《桃花源记》等等,让学生可以更容易地了解陶渊明自然主义和文化背景。
二、分析歌词1.通过分析歌词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构成。
2.通过进一步分析歌词的词汇、句式、比喻手法等等,让学生了解该作品的说话方式,以及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三、情感诠释1.让学生对该作品的特点进行描述,了解该作品主题的核心。
2.通过情感描绘,渗透文学作品的感情,通过表现主人公的心情,让学生了解文学中情感的表达方式。
四、互动解读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思和语言。
2.通过小组听导师点评,并间接引入唐诗的风格和特点,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内涵与文化背景。
五、创作实践1.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写出一篇类似的田园诗,让学生在文学中锻炼表现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和指导,发现自己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教学建议】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深入了解唐代文化与文学,通过一首作品《归园田居》来了解具体的文学实践与表现方式。
通过让学生全面解析这首诗的结构、语言、意象和意义,让学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内涵,以及诗歌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学案导学语文粤教版必修1学案: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 单元写作学案 Word版含解析
单元写作学案训练目标学习掌握把古典诗歌改写成叙事类文章的写作技法。
本单元主要学习了中国古典诗歌。
古典诗歌一向以言简意丰著称,短短的篇幅中常常有极丰富的内蕴。
其中既有优美的风景,也有真挚深刻的情感,还有启人智慧的哲理。
在我们吟哦之间,其悠长的韵味便从口唇之间缓缓淌出,令人为之陶醉,为之深思。
古典诗歌一般只有二三十字,极短的篇幅中高度浓缩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事业等多方面的体会,如果不进行充实扩展,就很难将诗歌的意趣准确地再现出来,因而改写古典诗歌,将精练的语句进行充实扩展,还原作者的诸多感受与意味,可以给读者更充实更细腻的美感享受。
1.文本借鉴改写的类型包括扩写、缩写、续写三种。
如何把古典诗歌改写成叙事类文章呢?请阅读下列选段,边思考边总结。
选段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书生站在寂寞城角。
斜晖脉脉。
夕阳的余晖将他渲染上一层氤氲。
静默的等待,最终变为焦急的顾盼。
任他搔首颦眉,抑或踟蹰徘徊,仍未盼得一个曼妙的身影从暮色里,飘然而至。
手执管箫,是他的心爱之物。
缕缕璎珞随风飘舞,却不及她摇曳生姿的婀娜。
低头端详,箫身那红如丹砂之色依旧鲜活如昔。
忆起她赠箫之际,两颊的红晕仿若此刻漫天霞彩,书生眉眼间的温情便不由自主地蔓延开来。
(改写《静女》) (1)这段改写的主题和人物有没有变化?在内容上增加了哪些材料?答:小结:答案等待、思念的主题没有变,内容上增加了对书生的神态、周围的环境及管箫的详尽描绘。
小结:改写是对诗歌的再创造,对原文的主题思想、主要人物一般不能改动。
要对原作中的内容进行甄别、取舍,一些能体现写作主旨的材料务必要用到改写中,尤其是原文中没有的材料,只要有利于刻画人物性格,有利于展开故事情节,有利于突出写作的主题,都可以补充进来,充实写作内容。
选段二:为了仲卿的工作,兰芝跑东家,找西家,甚至出席一些非正式的聚会,在觥筹交错中强颜欢笑,为仲卿在领导面前说尽好话。
老实巴交的焦仲卿啊!你怎么让你妻子做这些事情呢?你可知道席间哪个人不觊觎你妻子的美貌?你可知道你妻子独自一人承担了多少的风言风语吗?当刘兰芝看到丈夫遗落在地上的香囊时,泪“刷”地流下来了,那是秦罗敷的香囊,那是秦罗敷的香囊!焦仲卿没有说什么,走到书案前写下了休书。
中国古典诗歌(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中国古典诗歌(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中国古典诗歌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编辑本段]历史演变早期的诗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
汉代的古体诗汉代时乐府诗形成。
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
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
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唐宋的近体诗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
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
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
另外,在宋代达到顶峰的词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
词的格式要依从一些固定的词牌,以便于配以乐曲演唱。
后期发展自元代开始,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小说等其他形式。
[编辑本段]各体裁简介诗经与楚辞《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最早的两部诗歌集,创作时期都在先秦,之后成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也有诗经体与楚辞体(骚体)的说法。
相比之下,诗经相对遵守形体规范,而楚辞则较少拘束,从手法上来说,诗经偏于情景交映、婉转表达、比喻描写等,而楚辞的想象力相对更加丰富,思想自由,常常直接抒发强烈的感情。
《诗经》的作者基本都已不可考,按照配乐的内容被分为风、雅、颂三种类型,其常见的创作手法又有赋、比、兴三种。
《楚辞》中的著名作者则有屈原和宋玉。
《诗经》的代表作是国风一类,而《楚辞》的代表作则是《离骚》,所以后世常用“风骚”指代所有的诗歌。
乐府诗乐府诗盛行于汉朝,历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时仍然有相当大的发展。
粤教版语文高一学案导学粤教版必修1课件 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 单元写作学案
有些许慌乱及惊喜。果然客人给捎回了他的鲤鱼盒,红
色的,是当初他带出去的那个。
⑥我谢过了客人,寒暄了会,送走客人后, 我连忙到了堂后,开了盒子,字字句句地读着他 写给我的信。他的字还是那么好看,他还让我多 吃点,保重身体,可他哪知道,整日以泪洗面的 人怎能吃得下饭食?他说甚是想我,可我也想他 呀。他会回来么?他何时能回来呀?
念之情? 黑了,这一日又要溜走,除了叹息一声,也等他不得的。
想要见到他,恐怕又要在迷迷糊糊的睡梦中了……
②恍惚之际,我明明看见他站在我的身旁,忽 2.第②段中画线的
然醒来,才知道他人在远方。我长夜难眠,索性起 身,傍着窗棂,念起以前的种种欢聚的情景,排遣 心中的幽怨。
句子违背了改写 中的哪条规则? 应怎样改写?
5.第⑥段叙写能反映 出“我”期盼音讯的 迫切心情吗?如果不 能,该如何改动?
2.升格路径 本文基本符合改写的要求,在结构和写法上沿袭了原作的思路,表达 了女主人公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要想成为一篇优秀的改写文,还 存在着一些不足: (1)叙写的角度安排不当。改写可以改变叙述人称,把题目中的“他” 以及文中涉及远行丈夫的称谓都改为第二人称“你”,能更好地体现 女子的思念之情,和全文基调相吻合。
我顾不得拜谢客人,接过信连忙叫人来打开木盒,流着泪捧着你 的来信长跪着读了起来。你的字还是那么好看,你在信的开头让我多 吃点饭,多保重身体,你哪里知道,整日以泪洗面的人怎能吃得下饭 食?身体能好到哪里去呀?你在信的结尾说甚是想我,你可知道,我 更想你呀。你还会回来么?你何时能回来呀?
泪水中,远道而来的客人幻化成了你,朝着我笑。 远方的丈夫呀,叫我如何不想你!
半晌,兰芝闭了闭眼睛,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拿出精美的梳妆盒。 毕竟大事已定,容不得她自作主张。明天,她将成为别人的新娘。
粤教版必修一古典诗歌(1)单元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一古典诗歌(1)单元教学设计澄海实验高中高一语文备课组篇目教学设计者《〈诗经〉两首》郑念美《离骚》苏泽涛《孔雀东南飞》潘瑞琪《汉魏晋诗三首》李洁、谢泽鸿《汉乐府两首》邱桂清《南朝诗两首》李丽冬谢泽鸿《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1、 单元内容与结构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自《诗经》至南北朝被称为“古体诗”的我国古典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分为“基本阅读”、“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三个层次。
其中,“基本阅读”有课文4篇,“拓展阅读”有课文2篇,“推荐阅读”有短文1篇;表达交流活动是“寻觅节日诗情”;点击链接短文两篇:“诗无达诂”、“文言实词(1)”。
二、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体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了解古体诗的基本特征以及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和流派,了解《诗经》——《楚辞》——《乐府诗》——五言诗的发展情况。
2.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学习古体诗的艺术特点,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提升鉴赏古体诗的水平。
3.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后练习,阅读“文言实词(1)”的知识,通过积累比较,逐步提高辨析单音词与双音词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教材要求的诗歌作品(或片段)。
2.学会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
2.让学生练习写诗,用诗歌的形式描述自己的生活感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三、教学设想(一)设计理念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重点落在引导学生“如何鉴赏?”“鉴赏什么?”两个问题上。
“如何鉴赏?”主要是在教学整体设计上,以阅读基本规律为指导,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鉴赏,按“释题——知人论世——诵读——整体感知——研读诗句——总结归纳——拓展延伸”的步骤展开;“鉴赏什么?”主要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形象,赋比兴象征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回环复沓善用叠词质朴清新的语言风格。
广东版必修1第一单元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广东版必修1第一单元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广东版必修1第一单元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广东版必修1第一单元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引言广东版必修1是广东省教育厅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加强语文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该教材旨在为广东省中学生群体提供更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并依据学生学情、智能水平,采用详细教学内容和简明易懂的教学形式。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我非常喜欢这本教材。
我经过多次研究和实践,准备了广东版必修1第一单元教案及教学设计,并将其分享给大家。
一、阅读教学的目的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避免的重要部分,那么对于广东版必修1第一单元,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首先,我们要了解阅读教学的目的。
广东版必修1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目的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各种故事、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个人情感、认知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2.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有些文章一开始读起来有些难度,但只有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才能使学生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从而愉快而准确地阅读完整闭目光气深,深呼吸两下后告诫自己:要微笑地看待以后可能遇到的一切——就算它们看起来异常丑陋。
就算它们似乎在你的生活中纯粹是灾难性的。
4.延伸文学素养通过广东版必修1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文学素养,拓展阅读视野和理解深度,进而广泛接触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文学作品。
二、阅读教学的内容广东版必修1第一单元课程包括两个部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
对于本适数来说,我们将重点放在阅读教学方面,包括《迟暮的告白》、《小说家的良心》和《人生自古谁无死》三篇文章,以及相关的中英文单词和短语练习。
每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阅读环节:1.课前预习通过介绍背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等手段,引导学生预备性的阅读,帮助学生进入阅读的状态和方法。
2.详读篇章通过解读文字,分析文化背景、主题和结构,以及表达方式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篇章,培养阅读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粤教版必修一《归园田居》(其一)word教案
归园田居
授课教师:吕冬炜高一年(五)班
2007年1月15日
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作者简介
三、听录音,并朗读课文。
四、分析课文
题眼——归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B、守拙归园田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4、归去如何?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五、总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
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
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结构图:
1、从何而归?
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单元导读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古代诗歌本单元六篇课文属“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古代诗歌”新课标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古代诗歌阅读经验,培养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针对这六篇课文,我们需要反复吟诵,仔细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从而把握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经》两首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它穿越中国西周到春秋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三百故事,三百心情。
在风起处高唱与低吟,在古老的农事中相应与相和,“大雅”与“小雅”前呼后应,“国风”与“三颂”此起彼伏。
淘过时光的细沙,涤尽尘埃,穿过蒹葭,袅袅娜娜地走来。
《离骚(节选)》在中国诗歌的汤汤大河上,有一位峨冠博带的诗人,伫立在这河流的源头,他以其炽热的爱国之情和特殊的表现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诗人。
这位诗人叫屈原,他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是诗人高洁人格和政治理想的真实写照。
《孔雀东南飞(并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屠洪刚声情并茂的一曲高歌,增强了1800年前一场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对今人的震撼,也让我们了解了乐府诗歌的迷人魅力。
《汉魏晋诗三首》清风之下,明月之中,你坐在秋虫唧唧的旷野,会不由得遥望灿烂的星空。
看!在那里,就在那里,是牛郎与织女相隔的银河。
蓦然回首,银月满地,听,是谁在对酒当歌?一腔建功立业的壮志,一片对贤才的渴慕之心,都寄托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的吟唱中。
檐后种榆柳,堂前栽桃李,把酒望南山,菊花开满园。
一代诗宗陶渊明毅然归隐田园,留下了多少感人的诗篇!《汉乐府两首》“笃,笃,笃”的木铎声由远而近,采诗官一路的行程变成了蜿蜒的诗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教版必修一古典诗歌(1)单元教学设计澄海实验高中高一语文备课组一、单元内容与结构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自《诗经》至南北朝被称为“古体诗”的我国古典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分为“基本阅读”、“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三个层次。
其中,“基本阅读”有课文4篇,“拓展阅读”有课文2篇,“推荐阅读”有短文1篇;表达交流活动是“寻觅节日诗情”;点击链接短文两篇:“诗无达诂”、“文言实词(1)”。
二、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体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了解古体诗的基本特征以及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和流派,了解《诗经》——《楚辞》——《乐府诗》——五言诗的发展情况。
2.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学习古体诗的艺术特点,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提升鉴赏古体诗的水平。
3.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后练习,阅读“文言实词(1)”的知识,通过积累比较,逐步提高辨析单音词与双音词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教材要求的诗歌作品(或片段)。
2.学会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
2.让学生练习写诗,用诗歌的形式描述自己的生活感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三、教学设想(一)设计理念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重点落在引导学生“如何鉴赏?”“鉴赏什么?”两个问题上。
“如何鉴赏?”主要是在教学整体设计上,以阅读基本规律为指导,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鉴赏,按“释题——知人论世——诵读——整体感知——研读诗句——总结归纳——拓展延伸”的步骤展开;“鉴赏什么?”主要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形象,赋比兴象征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回环复沓善用叠词质朴清新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方法1.诵读法:以朗读指导、训练为主线,按“读顺→读懂→读悟”的基本程序,从浅入深领悟文本含义。
以读助解,并争取当堂成诵。
2.合作探究法:以师生合作探究为主线,按“整体感知→粗略探究→精细探究→拓展探究”的基本程序,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提升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时数和设想教学时数:共15教时《〈诗经〉两首》3课时《静女》的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及其他表现手法理解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和特征。
《氓》的教学主要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女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主要从氓前后态度的对比中进行分析。
并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对女主人公爱情失败的原因进行简单的探讨。
最后适当介绍《诗经》的其他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离骚》 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与《离骚》相关的文学知识,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认识屈原形象及其理想,并结合相关名句进行鉴赏。
《孔雀东南飞》3课时第一课时:理清情节,感知主人公形象。
第二课时:塑造人物的方法、主题的提炼、其他人物形象的概括。
第三课时:探究学习,研究作品的思想意义,掌握文言词句,小结艺术特色。
《汉魏晋诗三首》 3课时教学时抓住重点诗句,以点带面,引导学生理解和鉴赏作品。
《汉乐府两首》 1课时两首诗都是汉乐府中的名篇,且都是爱情主题,因此把感受诗中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执着作为主线。
又因《饮马长城窟行》更能体现汉乐府诗歌的特点,内容更丰富、更有意蕴,所以详讲《饮马长城窟行》,略讲《上邪》。
《南朝诗两首》 2课时这两首诗写景都非常出色,而且有艺术水准相当高的名句。
讲授的时候,应该抓住写景的名句,引导学生从炼字、修辞手法等角度来鉴赏。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捕捉、欣赏诗人隐藏在景物中的一闪而过的情感,明白山水田园诗不仅仅在于描绘美好的田园风光或者自然风景,作者往往在观山赏水中寄寓了很深的人生感慨。
要读懂诗人的感慨,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诗歌。
《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1课时创造气氛,示例剖析;巧妙点拨,启发想象;感悟理解,迁移强化;拓展学习,活学活用(尝试写作)。
四、教学设计《诗经》两首澄海实验高级中学郑念美教学目标:1.了解并识记《诗经》的相关文学知识,尤其是《诗经》“六艺”。
2.理解诗歌大意并积累相关的字词。
3.能结合文本赏析诗歌的艺术形象,特别是《诗经》独特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4.在把握主人公性格的基础上,欣赏《静女》爱情的甜蜜;同情《氓》女主人公的不幸的爱情遭遇。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背诵,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
2.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特点,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1.体会《静女》中重章复唱的特点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2.体会《氓》中的人物形象及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方法:以诵读法为主教具准备:幻灯机教学课时:三课时一静女(一课时)一.导入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关于爱情的诗句,同学们知道多少呢?参考: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5.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6.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7.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二.知识积累(一)文学常识积累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共有诗歌305首,因此又称《诗三百》。
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2.《诗经》分“风”“雅”三部分。
《诗经》的诗歌多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唱、反复咏唱的特点。
“赋”“比”“兴”以及“风”“雅”“颂”合起来称为《诗经》“六义”。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过渡:《诗经》赋、比、兴的解释,从来就有很多说法,这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以说明: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用今天的话说:“赋”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话。
《静女》主要运用赋的手法,而《氓》主要运用“比”、“兴”的手法,我们学习课文时再结合具体句子学习“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
《诗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关于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
《诗经》中表现纯真的爱情的民歌很不少,《静女》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文言基础知识积累结合注释积累下列词语:姝俟见踟蹰贻说归洵三.信息筛选(一)朗读《静女》一诗,注意《诗经》诗句独特的四言节奏1.范读2.集体朗读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四言诗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4.指名学生朗读,大家指正。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二)结合注释,理清情节参考:诗中描绘了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焦急等待——深情回忆——定情喜悦或:用一男青年的口吻来写的一次约会——相俟、相见、相赠、相悦的全过程。
(三)概括《静女》大意参考:通过一对青年男女在僻远的城角幽会时活泼欢乐的情景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
四.分析人物性格特征问题:诗中男女主人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请从文中找出根据静女:美丽活泼热情男子:憨厚纯朴真诚(一)静女:1.第一章:“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
”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怎样的姑娘?(文雅而美丽)由哪些字眼可以看出?(“静”,“姝”)“爱而不见”运用什么描写?(细节描写)传神地展现静女的什么性格特点?明确:“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
2.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一“贻”一“归”,美人主动赠3.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物→热情(二)男子第一章:1.“搔首踟蹰”在表达方式上属于什么描写?(细节描写)这一描写非常传神,其传神之处在哪里?明确:“我”如约赶到“城隅”的时候,她却故意躲藏起来不出现,急得“我”抓耳搔腮。
→“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搔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和迷恋程度。
2.结合“爱而不见”,说说细节描写在本诗中的妙处。
明确: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
第二章:分析“说怿女美”。
1.问题:“说”和“怿”都是“喜爱”的意思,作者连用两个“喜爱”可以看出“我”对静女所赠送的彤管是爱不释手,喜欢得不得了,那么,“我”为什么喜欢彤管?明确:一方面是因为“彤管”颜色鲜艳,漂亮,令“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更重要的是彤管是文雅而美丽的姑娘送给“我”的。
“我”表面上是赞叹彤管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
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2.问题:“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
明确: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中的“女(汝)”,既指“彤管”,又指姑娘。
男青年托物寄情,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对姑娘的喜爱之情。
第三章:1.“我”为什么喜欢“荑草”?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2.“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表达了男主人公怎样的感情?明确:“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字面上的含义是:不是你(荑——茅草)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恋人)送的。
男主人公用这句话托物抒怀,赞美自己的恋人,感谢她送来了礼轻情意重珍贵的礼物,表达了他接受茅草后的欣喜与幸福的感情,也表现了他对恋人的一片深情。
3.适当小结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点出其运用细节描写。
4.全班试背全诗五.问题探究这是一首写男女约会的民歌,表现了大胆而挚烈的情爱。
同学们会不会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古代的静女能够自由地同男子约会?参考:其实并不是一提到古代就是男女授受不亲,在西汉理学盛行之后,封建礼教才将妇女五花大绑,在春秋以前,礼教在民间的约束力远不如后来封建社会那么顽固。
六.艺术鉴赏重章复唱(重章叠句)问题:“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这两句只有一个字不同,这是《诗经》创作上的一个特点,是什么呢?明确:重章复唱(重章叠句),它是《诗经》中广泛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
它主要是在结构上造成一种回环反复的效果,并利于情感的抒发。
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诗。
2.阅读《郑风·子衿》一诗,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衿:衣领。
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嗣:传送,给予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参考答案:不同点:A角度不同:《邶风·静女》是以男子的口吻写的;《郑风·子衿》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
B情节不同:《邶风·静女》写青年男女的一次约会;《郑风·子衿》写少女盼望情人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