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与反思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2)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学会对比分析,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加深理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关爱他人,提升人际关系的和谐度;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3)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
2. 案例分析法: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收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论语》相关内容,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表述;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经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论语》及儒家思想;(2)引导学生关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2)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该名言的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作者:韦冬妮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3期一、设计说明《先秦诸子论著选读》选取了《论语》、《孟子》、《老子》等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或片段,组成系列专题。
《论语》中多次提到“仁”,但孔子对“仁”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而是从伦理、道德等方面阐述了“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课选取其中九则关于“仁”的语录,从头到尾按顺序给学生讲“仁”稍显零散。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对文本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从政治、道德和伦理三方面向学生阐述什么是仁,我们如何能达到仁的问题。
“孝”是孔子仁学的重要思想,课文中没有提及,在实际教学中,将增加孔子对“孝”的看法。
每方面都将结合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例子,引起学生共鸣。
对当今学生而言,除了要了解孔子“仁”的思想,更要学会将“仁”作为修身处世的准则,践行到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人格,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的思想。
二、教学设计的展开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翻译全文。
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
2.理解论语中仁——恕、礼、勇和孝的内涵,并联系现实生活。
3.辩证的看待孔子仁与礼、爱人的思想。
教学重点:梳理课文,全面了解“仁”的内涵。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生活,用“仁”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导入从“仁”字的甲骨文中分析“仁”的内涵:仁,亲也。
从人,从二。
它不是一个单独的状态,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有“仁”。
2.第二、第五则材料,都是从哪个角度写孔子的仁的?结合生活实例谈你的体会。
明确:第二、第五则从“恕”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仁,属于道德范畴,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例很多,例如:不喜欢被人嘲笑,因此也不要嘲笑别人等。
3.孔子除了回答什么是仁,也回答了如何能达到仁。
①第一则从哪个角度阐释仁?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孔子仁与礼二者关系的看法。
材料:孔子非常强调礼治,在政治方面,他要求统治者齐民以礼,要求人人守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第一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N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理解和体谅父母,懂得感恩,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2、能力:体验换位思考的感受,指导平时的修身养性与行为实践。
3、知识: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需要理解、尊重、宽容。
二、教学准备:1、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预设一些矛盾事例,组织学生分析和演练。
2、情境导入环节事先请两位同学用小品表演的方式准备。
三、教学流程:(一)情境表演:一位学生配音,一位学生表演:细雨淅沥,秋风瑟瑟。
车靠站,上来一位中年妇女,她走进一个座位,打量了一番,皱起眉头,面露不悦,嘴里喃喃自语。
我一瞧,原来座位上不知哪位乘客不注意,滴了几滴水,弄湿了椅面。
她重选了一个空着的双人座位。
入座时,随手把她那滴着水的雨伞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学生观看的同时,思考:这个小品表演告诉我们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归纳: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
雨天公共汽车座位潮湿是一个很平常也很容易避免的问题,但往往大家都不注意,我们在抱怨别人的同时,是否想到自己在不经意间也作出了让别人抱怨的事。
其实,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留给别人,方便别人也就是方便自己。
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探讨的课题。
(板书,导入新课)(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合作互动1、理解至理名言:2、你有没有过类似的小品表演中的行为?可以敞开心扉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吗?(先组内交流,然后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师总结:确实,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我们生活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让更多的孩子学会了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只从自己的需求考虑,而忽视N 了他人的感受,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人与人之间更多的理解、尊重和宽容。
(完整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docx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一、教学目1.知目:本中的基知(《》)2.技能目:通翻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点(翻《》)3.情感目: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代价。
二、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才能达到仁”“ 什么做就可以达到仁”)三、教学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代价。
(集中探“仁”与我的生活)四、安排: 1.5 ( 0.5 ,达到知、技能目,本1)五、型:多媒体授六、教学方法:启、探究七、教学程1.翻开《》,圣人孔子从神上走了下来,我看到了一位真、坦率的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者,看到了一位学生感到“仰而弥高,之弥” 的者,看到了一位充智慧的智者,正所“学高,德高范”,他堪称“万世表”。
走近他,我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的身影,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走近他,我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也无法全部解清楚。
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地意思,很多人能聚在一起和平共,就是仁。
那么怎才能聚集在一起和平共呢?那内容可就多了。
下面,我将来了解一下仁的倡者孔子此是怎么解的。
接下来,大家集体背第四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学生集体背。
(落背,活堂氛)教:其,文言文的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来完成。
在平,只要你想,敢,然后大声,就可以出味道,出情感,出人生。
“ 狂文”,我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狂,略文言文朴的土地我的享受。
3.文本解:(1)我的小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句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系自身生活,一生活中哪些事情和句是相系的。
(尽量使用例)(整体感知文本)生活中,我是希望人我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人好一点。
一点最的,我是希望老多关注我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可曾想,我是否也曾关心老,关注老,理解老内心的苦衷呢。
也,我也希望朋友多自己做一点事,爸多自己一点,一点理解⋯⋯或,从今天开始,当我想到一个的候,希望大家都能想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高二选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秀教案
高二选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含义,培养其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品质。
2.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让学生感受《论语》的魅力。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论语》中还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吗?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出处、背景及意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案例分析1.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否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互动环节1.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计划。
第三课时(一)文言文阅读1.让学生阅读《论语》中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二)课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练习题。
2.教师批改并讲解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2.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并签字确认。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存在困难。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1.2 引导学生关注《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1.3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字面意思2.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这句话的深层含义第三章:案例分析与讨论3.1 教师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3.2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3.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第四章: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4.1 教师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互动4.2 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不同情境下的道德选择第五章:拓展思考与实践5.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意义5.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策划一项道德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慈善捐助等5.3 各小组汇报实践活动计划,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学设计说明:本教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
通过导入、理解、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拓展思考与实践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六章:观看相关视频6.1 教师播放一部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题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片段6.2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视频中人物如何践行这一道德原则6.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视频内容的讨论和分析第七章:小组讨论与分享7.1 教师提出一些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7.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7.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和分享8.2 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和感受,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8.3 学生提交心得体会,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9.1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讨论进行小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9.2 教师布置一道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和练习9.3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第十章:课程反思与评价10.1 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课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教学设计说明: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导入解析: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环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的含义。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
1.2 教学内容:引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让学生思考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原则的含义和重要性。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并应用这一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一原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重要的。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原则的含义。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一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善良品质。
3.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应用这一原则,让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提供具体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应用这一原则。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应用这一原则。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应用这一原则。
第四章:培养同理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同理心的含义。
培养学生具备同理心,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4.2 教学内容:讲解同理心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同理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同理心的含义。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培养同理心。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其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5.2 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到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准则。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理解这一原则的内涵和意义,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和实践。
1.2 教学目标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来源和背景。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和意义。
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1.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来源、内涵和意义。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的内涵和意义。
2.2 教学目标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学会将这一原则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第三章: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包括人际交往、工作、学习等方面。
3.2 教学目标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学会在工作和学习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第四章:挑战与反思4.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并进行反思。
4.2 教学目标了解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可能遇到的挑战。
学会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挑战。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理解。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
2. 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阐述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论语》和儒家思想,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原文:详细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解释其含义。
3. 阐述儒家思想:介绍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其价值观。
4. 案例分析:举例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其现实意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翻译能力:评估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的翻译准确度。
3. 思考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论语》文本:《论语》原著或简译本,用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儒家思想的学术论文、书籍或视频资料,用于教师备课和课堂拓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到一项重要的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教导之一。
通过学习这一原则,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2 教学目标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并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理论解析在本节中,我们将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进行深入的解析,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价值。
2.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和应用。
2.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体会和心得。
第三章: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情景模拟设计一些情景模拟,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提高其道德素养。
3.2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不同角色在面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时的思考和决策过程。
3.3 反思与总结让学生对自己在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第四章: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4.1 课堂讲解讲解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品质。
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行为。
4.3 个人反思让学生写下自己在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展望5.1 课程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
5.2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2、了解偏激或走极端的思维习惯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良后果;3、懂得什么是换位思考;4、知道相互支持的具体表现及要求;二、能力目标1、学会表达自己的宽容;2、学会助人、乐于助人;三、德育目标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与人交往中懂得相互之间需要帮助与支持,从而为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打下较好的基础。
重点:相互支持的重要性难点:在生活中怎样做到宽容课时安排:1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展开话题古代的前贤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幽默隽永的妙语箴言。
这些格言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这千万条格言中的一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以发现这句话的被人们熟知和推崇的程度。
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将心比心,不要把自己厌恶,自己视为痛苦、灾祸的东西强加给别人。
但是现实生活中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和实践前贤的至理名言。
请大家畅所欲言,用自己的话表达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二、师生互动,展开活动【教师提问】:有谁愿意根据动画片意境编个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名叫孙叔敖的人,小时候,他在路上见到一条两头蛇,赶快把蛇杀死并且深深地埋起来。
当时传说见到这种两头蛇的人必死无疑,孙叔敖哭着告诉妈妈。
妈妈问他:“那条蛇现在在哪里?”他回答说:“怕它再害别人,已经把它杀死埋起来了。
”妈妈说:“你有帮助别人的心,老天必然会保佑你。
”后来,孙叔敖不但没有死去,长大后还做了楚国的名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教学设计精选5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精选5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古代的“三纲五常”引出“仁”的话题。
二、解读选段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三遍后齐读一遍。
[由整理]3、明确文言知识并且翻译文段。
重点词: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
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请问其目目:条目,详情。
请:请求对方做某事;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不敏:资质愚钝;事:实践,实行。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躬自:自身,自己。
樊迟未达达:明白,理解。
问知知通智。
举直错诸枉错通措,安排、安置;直,形做名;枉,形做名。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文言句式:何谓也宾语前置句选于众状语后置句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句克己复礼为仁决定句翻译: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今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实行仁,完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颜渊虽然资质愚钝,但愿意实践这些话。
”2、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今译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如同接待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庄重。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今译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能够拿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的身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篇一:《己所不欲与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语文组:刘东丽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根底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3、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二、过程与方法:1、导入:孙叔敖埋蛇的故事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
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引导〔引导学生评价孙叔敖的品格,进一步引出文题——己所不欲与勿施于人〕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1〕学生自读,解决生字词。
〔2〕师生齐读,熟悉文本,找出本文的中心词——仁〔3〕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思考问题。
A、“什么是仁〞B、“怎样才能到达仁〞C、“施仁后会如何〞3、文本解读:〔1〕学生发言,解决问题。
〔2〕教师点评、明确a.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怎样才能到达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A、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那么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
比方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课例分析】:这是《论语》中极具教育意义的篇目之一,主要内容是孔子仁的学说,亦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它一方面告诉人们不能做什么,一方面又告诉人们该干什么,在现代社会,孔子仁的学说蕴含着很多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教学设想】对于本课来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在讲授选文时,作为教师应努力展示孔子思想的高度,深度及现代价值。
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学会应用“仁”这种思想。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阅读孔子的资料。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内容,掌握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讨论,体会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情感态度价值观:思考孔子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学重难点:体会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思考孔子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
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许谁也无法全部解说清楚。
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地意思,很多人能够聚在一起和平共处,这就是仁。
那么怎样才能够聚集在一起和平共处呢?那内容可就多了。
下面,我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解说的。
二、检查预习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是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共20篇。
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
小学拓展第一单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小学拓展第一单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培养小学生的友善与关爱引言:在当代社会,建立友善、关爱的价值观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向小学生传授这些价值观,并通过教学设计来培养他们的友善与关爱能力。
本次教学设计针对小学拓展第一单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旨在教导学生能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行为礼仪和人际关系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味着对他人怀有友善和关爱之心。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乐于助人的价值观。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礼仪,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4.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活动1. 活动一:情景剧表演根据故事情节编写一段小剧本,让学生在小组中扮演不同角色进行表演。
这个小剧本讲述的是两个好朋友之间发生矛盾的故事,在冲突中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
活动目的: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人的感受,理解己所不欲的重要性。
2. 活动二:绘画展览让学生运用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图画的形式表达他们所理解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场景,如教室、家庭或社区等。
活动目的:通过绘画展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培养他们理解他人的能力。
3. 活动三:互助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任务。
例如,帮助老师整理教室、清理图书馆、照顾学校花园等。
每个小组需要共同协作完成任务,并在完成后分享他们的感受和经验。
活动目的:通过互助小组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4. 活动四:故事分享要求学生带来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故事要有关于友善与关爱的主题。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者想象创作一个故事。
每个学生轮流分享他们的故事,并进行讨论。
活动目的:通过故事分享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友善与关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合作教学法: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和活动。
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7.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7.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道德规范中的“黄金法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本课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一法则的意义和应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德。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道德观念,但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他们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仍有待提高。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中的相互尊重和关爱,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这一法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观念,提高道德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及在生活中如何运用。
2.难点:培养学生面对复杂社会现象时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道德素养。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涵盖生活实例、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的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故事等教学素材。
3.小组讨论题: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要尊重他人?让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呈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解释其含义。
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素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一法则。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实例进行分析,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与反思苏州市吴中区城西中学许伟清
一、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我将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落脚点,在大胆整合的基础上,确立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2、帮助学生感知到爱不仅是一种内心的感动,更是一种行动,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真情付出。
教育学生从关心帮助周围的人做起,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
3、帮助学生懂得并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融洽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积极意义。
【知识目标】
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友善相处。
2、通过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三、教学难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教情、学情分析
1、教情
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
因此本节课我将放手发动学生,引导学生在生生、师生的讨论学习中实现教学目标最大化,使课堂成为快乐学习的天地。
2、学情
七年级是青春期中的过渡期,这一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步增强,渴望与周围的同学、老师等进行友好的交往,但是他们缺少正确交往的方法,因此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导演”的角色,给予学生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动态的生成,使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
(1)情境教学法。
使用恰当的多媒体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升华。
(2)合作探究法。
通过学生预习,确立课堂活动主题,再现重、难点内容,提高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好动、渴望表现自己的心理需求,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2、学法
(1)自我探究法。
(2)情境体验法。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视频导入】
1、播放电影《孔子》片段
2、设疑导思:至理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3、思考交流: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择优发言,点评补充。
4、归结提示:不同的时代或不同的人在理解和解释此道理时可能语言或具体表述会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意思就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
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孔子》片段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兴趣,调动学生掌握已有的教学资源,并为后面的教学打开思路。
环节二:【生活在线】
细雨淅沥,秋风瑟瑟。
车靠站,上来一位中年妇女,她走进一个座位,打量了一番,皱起眉头,面露不悦,嘴里喃喃自语。
原来座位上不知哪位乘客不注意,滴了几滴水,弄湿了椅面。
她重选了一个空着的双人座位。
入座时,随手把她那滴着水的雨伞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
1、探究:(1)中年妇女为什么会“皱起眉头,面露不悦”?
(2)你们认为她“喃喃自语”些什么?
(3)请你评价一下中年妇女的言行?
(4)请同学们说说,在乘坐公交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2、学生思考交流: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择优发言,点评补充。
【生活在线续集】
雨还在下,车继续行进。
放学后的我也上了这辆车,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3、归结提示:这里主要让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甚至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素质。
雨天公共汽车座位潮湿的问题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故事中中年妇女的行为发现,公共汽车座位的潮湿大多是可以避免的。
但大家常常不太注意,中年妇女的行为表明人们的素质有待于提高。
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留给别人。
其实,方便别人也就是方便自己!
◆设计意图: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小故事来激励同学们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考,让学生谈自己对于此类事情的看法,省去教师说教的程序,锻炼学生动脑、动口和语言组织能力的目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环节三:【生活剧场】
材料:大人都喜欢逛商场,特别是妈妈。
但我们注意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里,尤其是人多热闹的商场。
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纳闷。
为什么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就不能吸引小孩子呢?
探究:(1)为什么小孩子不喜欢待在商场里?(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得出结论)
(2)在生活中,别人有没有强求我们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当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引发学生对于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考,得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关键在于我们在对待他人时能否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即设身处地的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环节四:【生活感悟】
你不想被人欺骗,就不要欺骗别人;
你不想被人伤害,就不要伤害别人;
……
你还能说一些吗?
1、探究交流:同学们之间如何才能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请说出来让我们共同分享。
2、学生思考交流: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择优发言,点评补充。
3、归结提示:应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首先,应该提高个人素养,学会同情人,能够容纳他人,让自己能够具有宽容之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次,学会换位思考,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如:“假如是你会不会这样?”“如果不这样会怎样?”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学生能够宽容他人,谅解他人。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使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环节五:【情感升华】
展示两组图片,学生比较得出结论。
和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使学生懂得如果我们能时刻注意并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世间的纠纷就会大大减少,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多一份和谐与温馨。
环节六:【诗歌总结】
爱是什么?
爱是责任、是奉献、是帮助;
爱是理解、是尊重、是宽容;
爱是关怀、是牵挂、是叮咛;
爱是······
让世界充满爱!
教师总结: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仁”的理论,其核心思想就是“爱人”,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仁”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意图:在歌曲《茉莉花》作为背景音乐下,让学生大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爱心,帮助学生学会关心人、爱护人,让学生从道德感悟到行为实践,将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予以升华。
七、训练反馈
1、精挑细选走进生活
(1)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说法正确的是()A.不管别人的感受如何,强加给别人
B. 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C. 自己不想得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
D. 不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2)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
这句话对我们的正确启示有
()
①只有关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爱②你不想别人欺骗,你就不应该去欺骗别人
③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④只有在别人关爱我的前提下,我才去爱别人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思考探究理解生活
请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的理解,并说说打算怎么去做。
附:板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含义: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
2、意义:和谐与温馨
3、关键:“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教学反思】
1、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和兴趣。
因此,本课在教学资源的选取上可以说是“费尽心思”,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快乐学习。
2、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现状。
在设计教案时,每一个环节都思考学生可能会说些什么,教师该怎样引导。
所以,教师避免了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是在合适的时候进行极具精彩的点拨。
也得到了双向性的良好效果: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中获得知识与体验,教师也在学生的发言中学到了不少新鲜的东西。
3、注重在探究中生成,使预设与生成相统一。
本课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生生、师生之间的冲突与合作中,使学生最终达到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