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6篇)
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6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篇1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超市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1角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一块月饼50克,一袋盐350克、两袋白糖、1000克。
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
我让学生将水果、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
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篇2一、在实践中感知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
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
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
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
2024年《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2024年《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2024年《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质量单位,和二年级时学过的长度单位有一些相似,但在教学上又有很大不同。
长度单位的教学学生可以用眼,通过直观的观察和比较学到知识,而克与千克的内容则要依靠学生的手,用手来感受1克与1千克的质量,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的。
针对教材的这些特点,在教学设计时,我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手活动的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让学生体验和感知。
首先,我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
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生学习的资源,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准备大量实物教具和学具。
在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有充分感受的机会,我让每位学生都准备1枚2分硬币和2袋500克的盐,结果,学生实际操作中发现,500克的盐较少,所以我改为布置每个学生到超市买一千克的物品。
正好,孩子准备的物品五花八门,也拓宽了他们学习的空间。
而我自己则准备了一台天平和一个台称。
还准备了很多如苹果、糖等不同的物品。
再次,在本节课堂上,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让他们通过掂、比、猜、说、称等实践活动,充分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
再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学习千克的认识,学生都很想上台来称称自己带的物品。
在称的过程中,学生们知道了如何读台秤上表示的数,知道了“1千克”大约多重。
最后,我让学生一手托着一枚两分的硬币,一手托着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学生有的说:1千克的食品比1克的硬币重得多。
有的说:拿硬币的这只手好像没拿东西,而拿1千克物品的这只手快拿不动了。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12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篇1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
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
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克和千克》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克和千克》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所以在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2、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
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再利用台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
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3、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研究“成长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体,让学生自由组合,在校园、家中、商店、或菜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我课后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参与研究后的感受,为后阶段指导学生探究和实践提供经验。
教学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克和千克》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导入的设计,1克和1千克的感性认识,还是练习的设计、课后的调查,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克千克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1、这是一堂克和千克的新授课。
整堂课以“感受生活化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亲力亲为,亲手实践,重视实干、实效、实在、实际。
2、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
设计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片段导入来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再以学生天天都能接触的实物入手,称重量、掂重量,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
3、整个教学活动还突出学生的亲手实践。
从1克到1000克的逐一认识,都是有学生实实在在的经历和自我感受,掂一掂、拎一拎、称一称,这样的教学,学生最后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些干巴巴的数学知识,而是我们为学生提供得一片天地,能让孩子的心灵在指尖舞动,让他们尽显思维,对这些数学知识有最深刻的了解。
4、在练习这一环节中,设计一些有层次性、过渡性的题目,由简到难,增加对比度,并和学过的知识融汇贯通,达到传授新知(克和千克的认识)、巩固旧知(长度单位)的目的。
质量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概念却有比较抽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使学生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质量,千克用于计量比较重的质量。
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
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质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移等活动方式,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
1、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2023年《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2023年《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2023年《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三年级上册《认识千克》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发展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________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只不过由于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光靠观察得到,所以教学开始首先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猜一猜哪个重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感受人有轻有重,物品也有轻重,不能光看包装的大小;并通过观察食品包装上的重量标志引出新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起学生学习重量单位的欲望。
2、操作体验,认识概念。
,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
教学经验又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是由老师来代替。
因此教学中,我注意摆正学生的位置,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我决不暗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我决不替代,而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在教学中,我充分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集体探索的学习氛围,自己动手,称一称两袋盐有多重、1千克大概有几个鸡蛋,掂一掂、拎一拎1千克米、盐、鸡蛋有多重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
3、回归生活,巩固知识数学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丰富多彩的。
教授完新课,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到商店或菜场或超市,去看看,拎拎哪些物品重1千克,从而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克和千克的看法
反思之一:在体验中建立数学概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有关物体质量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也有一定的感性经验。
所以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上,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实现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1、强化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课前请学生调查市场上物品的质量,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秤。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
课后请学生在家里用手掂一掂家里的一些物品,然后看看上面写的质量是多少。
2、突出体验在学习中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
本课为了让学生建立一定的数感,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课前拿来2分钱的硬币和1千克的物品,在课堂上用手掂一掂,并找一找身边1克重的物品,学生找到了许多,如笔头、小橡皮等,并利用了橡皮、直尺、2分钱和硬币做成了小天平自己检验。
再掂一掂一个苹果等自己带的物品的重量,然后再称一称。
又让学生自己从书包里拿1千克的书本。
然后,拎一拎自己的书包大约有多重,发现学生基本有了质量的概念。
3、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
学生已经学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等,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而对重量单位克、千克的感知,则较为抽象,在生活上接触也少,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操作,自主探究,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并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4、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研究“成长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体,让学生自由组合,在校园、家中、商店、或菜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我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中,围绕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质量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 000克,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为目标,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
活动设计以小组合作为中心,首先感受1克的五分硬币有多重,再让学生估计并尝试称出一个香蕉、一个苹果的重量,认识秤的使用方法,第三通过感受500克和1千克有多重,发现1千克=1000克。
这些活动设计从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知识结构出发,逐步深入的帮助引导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练习设计围绕学生生活,形式多样、有趣,包括填合适的单位,估计物体的重量,判断对错,看图找重量关系等,学生兴趣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感受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练习中以小组合作为核心,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探索,练习设计由易到难,学生通过学习、小组交流等基本能够掌握克与千克的用法,知道轻的物品用克、重的物品用千克表示。
练习四为思维拓展题,小组在合作时交流、探索不够充分,部分学生对鸡、鸭、鹅之间的重量关系分析不准确,我认为需进一步加强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感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听取了另外两名教师进行《克与千克》教学后,发现不同的教师对本课不同的理解与设计,相比较,我的教学准备还不够充分,对学生学情的考虑不足,如先让学生直接估计水果的重量,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学生估计出的重量与实际重量差距很大,我在教学中对物品质量的导入不到位,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训练中应该更扎实一点,让每一个孩子都动手进行称一称,自己发现其中的关系;在学生活动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将小组合作开展的更好。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及反思大全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及反思大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建立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使用天平、砝码等工具进行质量测量的技能。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克和千克的概念2.质量单位换算3.质量测量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克和千克的概念,质量单位换算。
2.难点:质量测量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克和千克的概念1.导入新课(1)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有多重吗?(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测量物品的重量?2.探索克和千克的概念(1)让学生分组,每组发一个天平和一套砝码。
(2)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克和千克的概念。
3.活动一:猜一猜(1)教师展示一些物品,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重量。
(2)学生通过实际测量,验证猜测的准确性。
4.活动二:称一称(1)学生分组,每组发一些物品和天平。
(2)学生用天平称量物品,记录重量。
第二课时:质量单位换算1.导入新课(1)复习克和千克的概念。
(2)提问:1千克等于多少克?1克等于多少千克?2.学习质量单位换算(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活动一:换算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换算练习题。
(2)教师批改,讲解答案。
4.活动二:生活应用(1)教师展示一些生活场景,如购物、烹饪等。
(2)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质量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质量测量方法1.导入新课(1)复习克和千克的概念及质量单位换算。
(2)提问:我们如何测量物品的重量?2.学习质量测量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质量测量的方法。
3.活动一:测量练习(1)学生分组,每组发一些物品和天平。
(2)学生用天平测量物品的重量,记录数据。
4.活动二:误差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测量结果会有误差?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概念,建立了质量观念。
2023年《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2023年《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2023年《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千克与克”是学生第一次认识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千克与克单位,但对于学生来说,在脑子里并没有形成1千克和1克的概念。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联系生活实际,无论是课前情境导入,还是课堂中的实践操作,课后的练习设计,都以生活实际为基础。
一、从课前实践调查入手,初步认识千克与克。
在课前,我就布置了要求学生到超市商场调查有关物品的质量。
因此,在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直接进行汇报:一袋牙膏是30克,一袋面包是7 5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一袋牛肉干是50克,一袋盐是500克,一瓶牛奶的重量是250克、一包方便面的重量是100克……学生的回答有声有色,说明大家在课前都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对克与千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在动手操作中,形成质量概念。
在克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认知克是用来称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单位。
通过用手掂一掂二分硬币以及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组内反复掂一掂、拎一拎一瓶矿泉水和两瓶矿泉水,让自己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千克与克。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差不多都形成了千克与克的重量概念。
反思千克与克教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1、在小组活动时,课堂秩序有些混乱,教师应及时调控课堂。
2、教具准备不足。
3、学生对“比1千克多的物体”体验还不够,应多举例,多让学生体验,比如可以通过抱抱自己的同桌等活动强化感知。
2023年《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__观察得到。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2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2篇《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所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
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质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所以,在前一天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带来一些包装袋上写着重量的物品,如:食盐,方便面,果冻等。
没想到,竟然有个学生告我,“老师,潘×说明天是不是过六一呢?”哈,差点没把我晕死。
我顺势对学生说:“这些东西是我们明天学习克和千克用的,你拿袋子装好了带来,可别半路上偷吃哦!”瞧把他们给乐的,呵呵。
第二天,我发现几乎每个同学都带来一些东西,比以往任何一次作业的效果都要好,充分说明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作业才能让他们完成得心甘情愿,自然不会有忘带忘写的借口了。
课堂上,利用这些东西,我让孩子们掂一掂,估一估,说一说,比一比,从而基本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并水到渠成的推算出1千克=1000克,而且还能正确清晰地读出这个公式,知道哪里停顿就能让听的人听明白了。
但是,由于活动多了一些,所以练习的相对就少了,如果能够再合理安排一下时间就好了。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通用6篇)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克与千克》教学反思(通用6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克与千克》教学反思(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概念。
但是教材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在备课时,我们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
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是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我在设计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抛弃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课堂实践的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内容引入时,我选择了“喝水”这个引子,学生不知道10千克的水有多少,表示愿意尝试,可当知道了讲台上放的一桶水就相当于10千克水时,才明白原来10千克这么多啊!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中去,这样学起来就很轻松了。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我想这样可以活跃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改变一下单调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
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推荐四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推荐四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活动总结、实习报告、演讲稿、规章制度、心得体会、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activity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推荐四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篇1课件等。
克与千克的认识反思
克与千克的认识反思1、与生活的结合“克和千克”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学习内容,所以在课前我布置了关于“质量”小调查,一方面是为了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探究的学习情景,另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它是“从生活中来”,终究我们的目的还是要把它利用到生活中去的。
这也是一直以来我在数学教学中推崇与遵循的。
2、丰富教学活动,加强学习体验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手脑并用,在切身体验中感受“1千克”“1克”,加深了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3、课堂的“动”与“静”由于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动手环节,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有些学生不能很快从兴奋状态中转入下一学习环节。
如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有效的保证课堂纪律,我想这是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探索的!季节中的花开花落,都有自己的命运与节奏,岁月如歌的谱曲与纳词,一定是你。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些东西,你越是在意,越会失去。
一个人的生活,快乐与否,不是地位,不是财富,不是美貌,不是名气,而是心境。
有时候极度的委屈,想脆弱一下,想找个踏实的肩膀依靠,可是,人生沧海,那个踏实肩膀的人,也要食人间烟火,也要面对自己的不堪与无奈。
岁月告诉我:当生活刁难,命运困苦,你的内心必需单枪匹马,沉着应战。
有时候真想躲起来,把手机关闭,断了所有的联系,可是,那又怎样,该面对的问题,依旧要面对。
与其逃避,不如接纳;与其怨天尤人,不如积极主动去解决。
岁月告诉我:美好的人生,一半要争,一半要随。
有时候想拼命的攀登,但总是力不从心。
可是,每个人境况是不同的,不要拿别人的标准,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太多的失望,太多的落空,纯属生活的常态。
岁月告诉我:挫败,总会袭人,并且,让你承受,但也,负责让你成长。
人生漫长,却又苦短,幽长的路途充满险阻,谁不曾迷失,谁不曾茫然,谁不曾煎熬?多少美好,毁在了一意孤行的偏执。
好也罢,坏也罢,人生的路,必须自己走过,才能感觉脚上的泡和踏过的坑。
认识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认识克与千克教学反思认识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
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把“千克”与“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知和建构,形成清晰的概念。
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一个质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初步感知1克是很轻的,几乎感觉不到。
之后,我拿出电子称让每位学生上台来称一称课前让他们自己准备的一件物品。
称完后让学生高举自己所称物品并当众读出自己该物品的质量,看似既浪费时间的`一件事实际上意义重大。
二年级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对质量单位及物品的轻重了解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之后,学生对很多事物的轻重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每当他们遇到同自己称的物品差不多的物品时候,他们的心中就有了一个参考量。
在后面的练习中遇到判断到底用千克还是用克做单位时,孩子们都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可见当堂称一称并没有浪费时间,该有的体验式学习就必须要有,不能嫌麻烦。
正所谓体验一次胜过讲解千百次!认识克与千克教学反思2一、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去感悟,去体验,去认识。
以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二、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我在课的设计和实施中努力体现一个宗旨活动与探究。
通过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以及猜测等活动,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主探究。
它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
1.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体验数学问题。
北京版二年级下册《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北京版二年级下册《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北京版二年级下册《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千克与克”是学生第一次认识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千克与克单位,但对于学生来说,在脑子里并没有形成1千克和1克的概念。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联系生活实际,无论是课前情境导入,还是课堂中的实践操作,课后的练习设计,都以生活实际为基础。
一、从课前实践调查入手,初步认识千克与克。
在课前,我就布置了要求学生到超市商场调查有关物品的质量。
因此,在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直接进行汇报:一袋牙膏是30克,一袋面包是7 5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一袋牛肉干是50克,一袋盐是500克,一瓶牛奶的重量是250克、一包方便面的重量是100克……学生的回答有声有色,说明大家在课前都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对克与千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在动手操作中,形成质量概念。
在克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认知克是用来称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单位。
通过用手掂一掂二分硬币以及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组内反复掂一掂、拎一拎一瓶矿泉水和两瓶矿泉水,让自己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千克与克。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差不多都形成了千克与克的重量概念。
反思千克与克教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1、在小组活动时,课堂秩序有些混乱,教师应及时调控课堂。
2、教具准备不足。
3、学生对“比1千克多的物体”体验还不够,应多举例,多让学生体验,比如可以通过抱抱自己的同桌等活动强化感知。
2、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一些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并认识“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东方小学科任教师:许立帮2013-6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分别认识千克和克的。
由于这一节是学习重量单位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设情景,从课前实践调查入手,初步认识克与千克。
在课前,我就布置了回家调查自已喜欢的物品的重量的作业。
因此,在课一开始,我先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跷跷板在静止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从而引出物体有轻重之分,接下来就让学生直接进行汇报自己调查到的物体的重量,(斤、公斤、两、克、吨、千克),我根据学生的汇报把相关的重量单位作为副板书记录下来,再结合超市情景图,抽象出克与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重量单位,斤、公斤、两是我国人民用的重量单位,从而引出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克与千克。
2、教学设计落点是“体验”数学
课程标准中关于这部分知识的目标是: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克和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但单凭他们课前的认识,是远不能成功的建立实际的质量观的。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过程,进而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
围绕这一目标我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怎样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如何实现让学生了解“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一枚2分钱的硬币和糖果,直接告诉学生2分的硬币重1克,让学生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1克很轻,在告诉学生1克中的物体还有1枚发卡、一颗纽扣、一张名片……进而加深学生对1克这个重量单位的理解,接下来让学生掂一掂糖果的重量,让学生在认识1克的基础上,对稍重物体的感知和估计,在初步估计的基础上自然过度到“谁估计的最准确?”引出用天平来称一称,在称完糖果的重量后让学生在找一找,看自己带的物体中哪些比糖果稍重一些,再一次让学生对常见的物体象铅笔、鸡蛋、苹果等进行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
在完成这些活动后,我问学生“你知道一袋盐有多重吗?”“那两袋盐有多重呢?”学生说用计算的方法用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老师说“除了计算,你还有其他的方面但到建两袋盐的重量吗?”学生说用天平称,这时老师介绍这个天平里最大的砝码是500克,它只能称较轻的物体,在此产生矛盾,引出盘秤。
通过在盘秤上称,使学生发现:通过计算两袋盐的重量1000克与称出来的1千克是相等的。
紧接着马上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体,感受1千克的重量,在小组合作,几人在一起轮流掂一掂2千克、3千克、4千克的重量,然后老师出示大包菜,还是让学生先估一估,再掂一掂,最后称一称。
让学生充分感知和认识千克的基础上,我有让学生学生汇报了自己的体重,有的学生是用斤的描述的,为了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和进一步加深对千克的认识,我让学生选出了本班最重和最轻的学生到体重秤上称一称,使所有同学通过对比,对自己的体重有一个清楚的定位,即其他的学生的体重应该在20——42千克之间。
3、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差不多都形成了克与千克的重量概念,在最后,我设计一些连一连、填一填质量单位、认一认称上的读数、判断和是真是假的练习,提供大量的数学信息,让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4、拓展延伸
在本节课结束时,给学生介绍了关于公斤、斤与千克之间的换算,世界上最小的鸟和最大的鸟的重量,使学生拓宽知识面。
整节课学生的兴趣较高,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离不开我们的生活,增强他们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但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组织不到位,教学中虽然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放手不够,象称物体的重量可以让学生上台称,学生自己读数等,在用天平称物体时用时过长,导致拖堂,以至于最后草草收场,没让学生谈收获,进行质疑问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