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21个概念解释
自然辩证法
绪论1.物质:是标志时代的哲学范畴,不依赖于感觉而存在,不因感觉而复写、摄影、反映。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3.科学精神内容:批判精神、求真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
4.自然辩证法内容、性质、范围: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性质:自然辩证法已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5.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促进自然科学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为我们制定正确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我们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提供钥匙;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一章1.概念: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器,与思维存在物—人无关,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果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德国古典自然哲学为直接先驱,经过对其批判和继承,克服形而上学而形成的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3.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4.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他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界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
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它是由恩格斯首先提出来的2.新颖性: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开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实用新型由他人向专利局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文件中。
3.创造性: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4.实用性:该发明或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使用,并产生积极效果。
5.创造:是产生新颖,而且有特殊效果的思想活动。
6.机遇:是在科学研究中偶然发现的重要意外现象。
7.灵感:发散思维中自由联想产生出来的具有特殊价值的想法8.分析: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用归纳法进行论证,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到最普遍的原因。
9.综合:假定原因已找到,并且找它们列为原理,再用这些原理解释由它们发生的现象,并用观察和实验证明这些解释的正确性。
10.发明:专利法所称的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11.实用新型:专利法所称的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12.观察:获取研究对象自然信息的过程。
13.归纳:由特称命题过渡到全称命题的思维方式、非逻辑过程。
14.演绎:由全称命题过渡到特称命题的思维方式、逻辑过程15.从众性:有意无意地保持和其他人一样。
是一种对创造力不利的个性。
16.可证伪度:一种理论容易被证伪的程度。
一种理论普遍度、精确度越高,可证伪度越高17.确认和确认度:一种理论被有限次"证实"的程度--确认度(代表了波普证伪主义理论的妥协)18.逼真度:一个理论中真实性内容与虚假性内容之差。
允许科学存在虚假性内容实际上允许了科学理论中真实性内容和虚假性内容共同性存在1.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产生的背景?内容: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
自然辩证法 部分名词解释(1)
一、概念题自然观:人类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
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技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和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工程决策:工程主体对目标的选择与确定。
演化:事物不可逆性的运动状态,包括进化(事物从低级到高级,由无序到有序的状态)、退化(事物从高级到低级,由有序到无序的状态)。
保障:在创造人工自然过程中,对采取、加工、控制活动提供支持、保护和服务的过程和结果。
工程的对象是:工程的类型按工程对象分类:1、获取、变换和加工物质材料的工程(包括采掘工程、运输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建筑工程)2、获取、变换和加工能量的工程(包括提炼、加工煤、石油、天然气的工程;动力工程;输气工程)3、获取、变换和加工信息的工程:包括控制工程、通信工程)。
控制:对系统进行调节以克服系统的不确定性,使其达到所需状态的活动和过程。
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方法:指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指达到某种目的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
技术结构: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
科学观:内涵:指的是对科学基本的、总体的看法。
它把科学作为探究和反思对象,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形成不同的科学观。
外延:科学观就是身处环境时将所现境界提升到科学的角度,去除对环境的错误认识,以及对环境表面现象的迷失与执着,以理性的心态生活。
对称:事物或运动以一定的中介进行某种变换时,出现的不变性。
熵:描述事物运动的无序程度,熵增加,无序程度增加。
涨落:指在某时刻系统状态统计平均值的偏离(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随机因素的影响下,系统的总量很难维持稳定,呈起伏状态。
)生态学:研究生物有机体和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 名词解释
科学研究方法论
25. 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研究目的,完成特定研究任务而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实行的各种主观手段的组合。
26. 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34. 科学实验: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35. 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13. 线性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简单,是一种单值单向对应性关系。
14. 非线形系统:把存在着自催化、正反馈的非线形相互作用的系统成为非线形系统。
15. 环境:对一个系统产生影响,又不是系统构成部分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16. 功能: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上表现出来的能力。
17. 涨落: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随机因素的影响下,系统的总量很难维持稳定,呈起伏状态。
36. 科研中的机遇:科研中,特别是观察和实验中,由于某些意外和偶然发现,导致科学认识上重大突破的过程。
37.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思维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认识的思维方法。
38. 分析: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
39. 综合: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
53. 科学革命: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上出现全新的理论、观念或研究方法。
自然辨证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自然观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是: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0世纪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总结概括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产生的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其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1. 自然辩证法: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2. 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4. 科学技术观: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5. 系统:由若干个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特定关系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6. 层次:若干个系统之间或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的新的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
7. 演化:是一个循环地、螺旋式地向前推进的过程。
8. 进化:物质系统日益复杂,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路线,整个自然界中物质层次由低级向高级推进的过程。
9. 退化:物质系统日益简单,组织化程度日益降低的路线,整个自然界中物质层次由高级向低级下降的过程。
10.同化:生物体将环境中的物质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叫同化。
11. 异化:生物体将自身的物质转化为环境中的一部分叫异化。
12. 低级循环:在自然界演化早期,在较低物质层次间进行的循环。
13. 高级循环:在自然界演化较晚期,在较高物质层次间进行的循环。
11. 异化:生物体将自身的物质转化为环境中的一部分叫异化。
自然辩证法归纳
一.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
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论。
2.自然界:是指有内在联系的―过程集合体‖。
3.自然观: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根本的看法。
4.观察方法:指人们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和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仔细查看、记载、叙述自然界发生的现象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5.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实验: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6.科学方法:科学认识的主体为了正确反映、复制客体,使用主观手段的总和。
7.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8.科研选题: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下选择和形成今后所要研究课题的过程。
9.观察:有意识、有目的地感知研究对象的过程。
10.实验: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13.分析: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
14.综合: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
15.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发现每个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和特点,形成一般结论。
16.完全归纳法:对一个事物的全体对象进行概括后,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17.简单枚举法:根据某一属性在部分对象中重复出现,从而对该事物做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18.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即从已知的科学原理、结论出发,推知某一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名词解释:自然辩证法的概念: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注意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综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简答: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内涵及其自然科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技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同意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时间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由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明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自然科学基础: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是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有关联系——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大的整体——的科学。
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重大发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辨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这就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系统的特点: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
材料分析: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理论基础及实现(哲学)路径:名词解释:科学的定义:《辞海》指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
”《辞海》又指出,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
一、名词解释1系统:是由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若干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特定关系组成的具有特定层次结构和功能,并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2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
3生态自然观:协调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两者关系的理论,是当代人类针对现代生态危机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其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4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的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5结合度:泛指相互作用的强度,可以用势能、结合能、键合力、信息量加以计量。
一般随着层次由低向高推进,结合的紧密程度由大到小递减。
6层次结构:指若干要素经相干性关系构成的系统再通过新的相干性关系而构成新系统逐级构成的机构关系。
这种关系中,参与构成的系统称为低层系统,构成后的称作高层系统。
7可逆:是一个物质系统由某一状态经过某一过程达到另一状态,如果存在另一过程,能使该物质系统回到原来状态,同时消除原来过程对环境系统的所有影响,则原来那个过程就称为可逆过程。
8科学:是通过特殊的社会创造活动而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知识体系和知识的社会创造的统一。
9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10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11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12技术创新系统:指技术、环境、社会三个领域,由主体环境连接三个要素构成的,具有输出技术产品、物质产品、效益三种功能的整体。
13技术伦理:人类在长期技术活动中形成发展进来的伦理道德关系,道德规范、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以及对这些问题的理论思考的系统研究。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一、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2、人化自然自然事物,即人们把自然材料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根据自身需要而改变了的自然界。
3、可持续发展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是一项关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它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4、技术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工具、机器设备以及知识、经验、技能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
5、无形学院是一种与学派类似的科研组织形式,是以优秀科学家为中心,立足于自由联合,进行学术思想的通信交流和自由讨论的组织。
6、科学抽象因素,通过思维揭示其固有的本质特征,是一种主观对客观在思维中的加工过程,是透过现象提取本质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7、技术评估相关因素(如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物质经济等)的相互影响来解决技术社会发展问题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一种与技术有关的社会宏观决策分析活动,是系统的、高度有序的、跨学科的和未来发展的决策性研究。
技术评估的本意是对技术进步的社会后果的评价,后来扩展为讨论达到预期目的的可供选择的技术手段。
二、简答与论述1、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区别答: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科学哲学在指导思想、研究内容、方法的方面的不同,使得二者具有根本的区别。
首先,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而西方科学哲学则不是;其次,自然辩证法是以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揭示自然界的本质规律,而西方科学哲学只局限与科学理论的本质规律,脱离科学的客观基础;再次,自然辩证法十分重视科学的社会基础研究,强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而西方科学哲学大多把科学看作纯逻辑和纯理论之事,与社会因素无关。
自然辩证法21个概念解释
一、解释概念1.生态自然观: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2.原子论:德莫里克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认为构成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在虚空中运动,原子的结合和分离构成各种各样的事物,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的物质微粒,原子最根本的性质就是充实性,没有空隙,不可摧毁,原子在数目上是无限的,原子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只有形状、大小和排列次序及位置的不同,这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所在。
运动是原子的固有属性,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原子在虚空中向各个方向作急剧而凌乱的直线运动,彼此碰撞形成涡旋,产生万物,原子的离散就是事物的消失。
原子在虚空中永久地运动,是万物生灭变化的原因。
3.非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为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系统,即由于自催化和正反馈,其结果不符合叠加原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
4.理想实验法:理想实验法(又称想象创新法,思想实验法)是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但得出的规律却又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是科学家们为了解决科学理论中的某些难题,以原有的理论知识(如原理、定理、定律等)作为思想实验的“材料”,提出解决这些难题的设想作为理想实验的目标,并在想象中给出这些实验“材料”产生“相互作用”所需要的条件,然后,按照严格的逻辑思维操作方法去“处理”这些思想实验的“材料”,从而得出一系列反映客观物质规律的新原理,新定律,使科学难题得到解决,推动科学的发展,又称推理法。
5.单相技术体系:也就是经验型技术结构,就是由经验知识、手工工具和手工性经验技能等技术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手工性经验技能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
6.工程设计:工程设计就是为工业生产或工程建设进行的设计。
其任务是在产品投产或工程实施之前,提供关于这种产品或这项工程及其制造、施工过程的全部图纸和技术文件。
它是技术创造活动的观念建构过程的最后一步,又是其物化过程的起点。
自然辩证法
自辩一、名词解释:1、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科学:科学是科学共同体采取经验理性的方法而获得的有关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性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19世纪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科学进行了宏观的、动态的哲学分析,并对科学的本质做出以下深刻的论述: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其三,科学是生产力。
其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3、技术:技术有两层含义: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是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
其中技术理论是在科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中介。
4、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它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
P43。
5、佯谬:就是指看上去是一个错误,但实际上是正确的。
6、悖论:悖论,即从一个理论前提的真可以推得其前提的假,或者从共前提的假可以推得其前提的真。
7、层次:p49 是系统之间纵向联系的形式,揭示了物质系统之间纵向的或垂直的有序关系。
8、结构:物质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
结构既是一种观念形态,又是物质的一种运动状态。
是主观世界与物质世界结合构造,在意识形态世界和物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
简答题:1、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2、科学的本质:从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看,科学具有如下的本质属性: 1.客观真理性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在于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一、名词解释:1、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总观点。
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可逆:过程可以反转,状态可以回归、过去和未来没有区别、是静止的。
不可逆:过程不可以反转,状态不可以回归、过去和未来有区别、是发展的。
3、有序与无序:有序是,序指排列,引申为规律状态,在现代科学中,序不仅表现为空间结构的某种规律性,同时也反映时间演化的规则性,如无规律混乱的称为无序,有规律不混乱的称为有序。
4、组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特定的指令,形成特定的结构或功能的过程。
自组织: 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通过一个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自身的涨力作用下,系统从无序转化为有序,在宏观上形成新的时空结果并产生特殊功能,也就是使系统达到新的有序结构功能的过程。
5、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主题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矛盾。
6、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自己的感观认识和描术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7、科学实验:人们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人为干预,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8、科学假说: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联系公认的有关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事物或问题的预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9、系统思维方式: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整体加以思考的一种方式。
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10、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指人们对所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所做出的真实描述。
11、直觉思维:指在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摆脱固定逻辑规则的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灵感:是人们对长期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问题由于某种偶然因素的诱发而顿开茅塞,异向问题的解决。
直觉与灵感都有摆脱固定逻辑规则的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特征,故统称为直觉思维。
自然辩证法概念
自然辩证法概念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自然观、科学方法论、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科学技术史等方面的问题。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方面的概念。
1.自然观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和观点。
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观强调自然界本身的客观存在和运动变化,认为它是自组织的、具有内在规律和节奏的。
同时,自然观还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是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及其应用的学科。
在自然辩证法中,科学方法论注重实践验证和理论推导相结合,强调科学实验和观察的重要性,提倡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科学研究。
科学方法论还涉及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如问题提出、假设建立、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结论得出等。
3.技术观技术观是人们对技术的看法和观点。
在自然辩证法中,技术观认为技术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种手段。
技术观强调技术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认为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密切相关。
同时,技术观还提倡技术的可持续性和绿色发展,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在自然辩证法中,科学技术与社会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5.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是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学科。
在自然辩证法中,科学技术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科学技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通过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总之,自然辩证法是一门涉及自然观、科学方法论、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科学技术史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学科。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
46、数学模拟是在原形与模型之间在数学方程或数学模型相似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求解来研究对象性质的一种模拟方法。
47、范式标准:一般是指科学家集团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共同理论框架以及理论模式、基本方法等。
2. 自然的祛魅
神话自然观、宗教神学自然观、泛灵论自然观主张自然是有魔力的、神性的或者有生命的,是充满了精神和智慧的。
自然的祛魅极力从自然哲学体系中剔除所有带有神秘色彩的内容。只有通过对世界进行祛魅,批判世界之精神的思想、泛灵论的以及宗教的思想,根除它们的所有影响,并将作为知识和价值中心的上帝赶下台,建构新的认识论才有可能。
5. 伪科学
伪科学是一种特殊的非科学,它实为非科学,去要伪装成科学,不承认自己的非科学身份。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一种反科学,它违背科学精神,不遵循公认的科学规范,起着破坏科学的恶劣作用,却还要自称为科学。伪装是它的基本特征。
6. 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前提,一般可分为两类: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征;对观察实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科学事实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通过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整理。
41、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由科学概念、科学原理以及对这些概念、原理的理论论证所组成的体系。
42、科学推论:是科学理论中由基本原理演绎出来的结论。这执行着理论解释和预见的功能。
43、理论评价:是关于人们如何接受和选择理论的问题。
44、可证伪度:是由潜在证伪者数量多少来决定的,理论的可证伪性程度。 潜在证伪者是存在的一个或一组在逻辑上是可能的,可以想象的与某假说相矛盾的观察陈述。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自然辩证法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发展和演变规律,揭示了自然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以下是《自然辩证法》的知识点总结。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1.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2.自然界中存在的矛盾类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3.矛盾的普遍性: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4.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在不同事物矛盾性质的差异,例如质量矛盾和运动矛盾;5.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和事物发展的辩证逻辑;6.矛盾的结构:包括对立面和统一面,对立面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统一面是对立面的共性;7.矛盾的斗争和发展: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发展表现为量变和质变;8.事物的辩证运动规律:包括质量互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打破旧事物、实现新事物等。
二、自然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1.矛盾的基本类型:包括对立统一矛盾、相对统一矛盾、同一性矛盾和异同性矛盾;2.矛盾的揭示方法:包括分析对立面、发现根本矛盾、区分主次矛盾和把握矛盾特殊性等;3.矛盾的解决方法:包括克服消极因素、增强积极因素、统一对立面和实现事物的平衡等。
三、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1.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基于辩证法,研究自然规律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2.抽象和具体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抽象是具体的依据,具体是抽象的实现;3.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总结,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检验;4.科学和艺术的辩证关系:科学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科学的升华和人类情感的表达;5.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个别是一般的延伸,一般是个别的概括;6.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是结果的根源,结果是原因的体现;8.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必然是偶然的必然性,偶然是必然的偶然性。
四、自然辩证法的应用1.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事物的内部矛盾,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指导科学实践;2.自然辩证法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指导生产过程的组织和调节,提高生产效率;3.自然辩证法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揭示环境问题的本质矛盾,提出环境治理的对策方法;4.自然辩证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自然辩证法名解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1 还原分析法:是把复杂的事物和复杂的关系,还原为简单的事物(要素)和简单的关系,即把一个统一的整体分割为若干孤立的部分(要素),分别研究各个部分(要素)的属性、特征、结构和功能,然后再把这些部分合为一体。
2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3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
它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器,由惰性物体组成,与思维存在物—人无关,物体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果关系。
4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
是马、恩在科学地总结了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基础上而创立的科学理论。
5.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6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7演化:除了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即“进化”之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
8进化: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
9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10 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研究生)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与意义1. 概念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的理论体系。
它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探讨自然界的本质、规律、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联系,旨在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趋势。
2. 意义自然辩证法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 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存在孤立的事物。
这种联系和作用表现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多种形式。
2. 自然界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实现的。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在自然界中,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相互促进,推动自然界不断向前发展。
3. 自然界的发展是矛盾和统一的统一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矛盾和统一的统一。
矛盾是自然界发展的根本动力,统一是自然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矛盾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推动自然界的发展。
4. 自然界的发展是渐进和飞跃的统一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渐进和飞跃的统一。
渐进是自然界发展的基本形式,飞跃是自然界发展的质变阶段。
渐进和飞跃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共同推动自然界的发展。
三、自然辩证法的具体应用1. 自然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方法论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指导科学家从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和研究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
例如,在生物学研究中,自然辩证法指导科学家从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联系去研究生物的发展规律。
2. 科学技术发展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它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是矛盾和统一的统一,要求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创新和突破。
自然辩证法
一、名词解释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恩格斯的一部阐述自然界和自然科学辩证法的未完成著作。
自然观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观点或总的观点,是用哲学范畴和科学规律表达的自然图景。
4、形而上学自然观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就是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看待自然所形成的哲学观点,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
它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
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这,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未知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
5、系统论系统论以系统的观点认识自然界,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
6、科学事实科学认识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和判断。
7、科学假说根据已有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8、科学理论经过实验检验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由科学概念、原理以及由这些概念、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具体的规律和预见)组成。
9、科学观察在一定理论思维指导下,通过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研究对象,以获取科学知识。
10、模拟实验(方法)一种间接实验,即先设计出反映对象属性的模型,然后用实验手段作用于模型,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原型(对象)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包括物理模拟、数学模拟和功能模拟。
11、公理化方法(产生于数学)从尽可能少的基本概念、公理、公设出发,运用演绎推理规则推导出一系列的命题和定理,从而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
12、灵感主体对反复思考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某种偶然因素或潜意识信息启发而得到突然顿悟的心理状态。
自然辨证法名词解释与简答
10级在职研究生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自然辨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科学定律: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
3、科学技术化:科学的技术化既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又指科学研究需要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依赖于实验技术的突破。
4、高技术: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发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5、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6、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7、技术科学化:技术的科学化既指已有的技术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而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并上升到技术科学,又指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技术上的重要发明通常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研究的结果。
8、范式:所谓范式,是指从事同一个特殊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性和方法。
二、简答题: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答: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简述科学和技术的异同点。
技术和科学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范畴,但它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技术则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其次,二者的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它主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对客观世界(作用对象)“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操作体系;再次,两者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的发展途径如何,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间在哪个实验室出来,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依据,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实验目标的手段,并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因此总体来说技术是可预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解释概念
1.生态自然观: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
2.原子论:德莫里克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认为构成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在虚空中运动,原子的结合和分离构成各种各样的事物,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的物质微粒,原子最根本的性质就是充实性,没有空隙,不可摧毁,原子在数目上是无限的,原子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只有形状、大小和排列次序及位置的不同,这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所在。
运动是原子的固有属性,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原子在虚空中向各个方向作急剧而凌乱的直线运动,彼此碰撞形成涡旋,产生万物,原子的离散就是事物的消失。
原子在虚空中永久地运动,是万物生灭变化的原因。
3.非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为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系统,即由于自催化和正反馈,其结果不符合叠加原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
4.理想实验法:理想实验法(又称想象创新法,思想实验法)是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但得出的规律却又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是科学家们为了解决科学理论中的某些难题,以原有的理论知识(如原理、定理、定律等)作为思想实验的“材料”,提出解决这些难题的设想作为理想实验的目标,并在想象中给出这些实验“材料”产生“相互作用”所需要的条件,然后,按照严格的逻辑思维操作方法去“处理”这些思想实验的“材料”,从而得出一系列反映客观物质规律的新原理,新定律,使科学难题得到解决,推动科学的发展,又称推理法。
5.单相技术体系:也就是经验型技术结构,就是由经验知识、手工工具和手工性经验技能等技术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手工性经验技能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
6.工程设计:工程设计就是为工业生产或工程建设进行的设计。
其任务是在产品投产或工程实施之前,提供关于这种产品或这项工程及其制造、施工过程的全部图纸和技术文件。
它是技术创造活动的观念建构过程的最后一步,又是其物化过程的起点。
所以说工程设计是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的最重要的支柱,是工业创新的核心环节,也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龙头。
工程设计的水平和能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7.对应规则:科学理论的结构在语言形式方面,可按从经验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实验数据,往往就是仪器指针的读数;第二个层次是科学事实,它往往以定量的形式表达;第三个层次是科学定律,反映科学概念之间的关系;第四个层次是科学理论,它们把科学定律组成一个复杂的演绎系统。
这些层次的语言中最基本的是术语,可以通过一定的操作,使它们之间相互对应起来,这种操作就是对应规则。
8.拉普拉斯决定论:以牛顿力学和机械论为背景,从简单性原则和时间的可逆性出发,严格决定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只要知道了它的初始状态,就可以根据动力学规律推算出它随着时间变化所经历的一系列状态。
拉普拉斯曾把这种思想方法推广到整个宇宙,认为只要知道了构成宇宙的每个质点在某一瞬间的位置和速度,又知道动力学方程,我们就可以精确地知道宇宙过去和未来的一切情况。
这就是被称为拉普拉斯决定论。
9.生态失衡: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其干预程度超过生态系统的阈值范围,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状态,而对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的一种生态现象。
例如:乱砍滥伐森林或毁林开荒,采伐速度大大超过其再生能力,则会使资源衰竭,生态失衡,后果是气候变劣,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的报复。
10.科学: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一词的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
科学一词起源于中国古汉语,原意为“科举之学”,而科,单独有分类,条理,项目之意,学则为知识,学问,因此到近代日本翻译西方著作时,在翻译英文science的时候,引用了中国
古汉语的“科学”一词,意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问。
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
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11.可检验性:提出一个假说,同时就要给出如何检验假说的方法。
即要指出,以该假说为前提,加之相应的先行条件,可从中逻辑地推导出一些关于个体事件的容易检验的推论;而这些推论可与实际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根据它们的符合程度可对假说给出一个验证的性质。
12.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论,通过创新性思维、概念的预设与分析、理论的假设与构造,从而形成的对科学问题的猜测性解答,对新的科学事实的尝试性说明,对有关自然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的假定性推测和描述。
13.还原与整合:还原就是复杂因素分解为简单因素,以简要的概念来概括繁多的经验事实。
整合是在分析基础上,把对研究对象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的认识综合起来,以形成对研究对象统一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是认识从局部上升到整体。
14.观察术语和理论术语: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通常把科学的语言划分为理论语言和观察语言,前者涉及观察不到的存在物、特性和关系,后者涉及的是像感觉印象这样的被认为是可观察得到的东西,虽然这种意义上的“观察”包括感觉、知觉甚至内省。
在这种观察语言中,观察术语被用来指可观察得到的东西。
每一观察术语都有清晰确定的扩展范围,并可在一个限定的模式中展现。
在这一观点的支持者看来,观察术语大多是通过实指获得的,它们的意义是由于它们的对象的出现而得到加强,以及有关语境的问题或与理解它们无关的定义获得的。
观察术语被广泛地应用于明显可观察得到的物体以及个人的感觉状况。
观察术语可直接做经验的分析。
相对观察术语而言,理论术语被理论语言用来指观察不到的或假设的存在物及其特征。
15.判决性检验:一般指能决定性地判决相互对立的两个假说或理论中的一个为“真”而另一个为“假”的实检验。
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相互竞争的理论有相对的、暂时的、局部的判决作用,但是最终的、一劳永逸地宣布证实一个理论而否认另一个理论的判决性检验并不存在。
16.技术异化:人们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人服务,但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甚至于成为一种异己的、敌对的力量,危害社会、反制人类。
这种现象在学术界被称为“技术异化”,也就是指人们利用技术创造出来的对象物,不但不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实践过程的积极肯定,而是反过来成为影响和压抑人的本质的力量。
技术本是满足人不断增长的愿望的手段,在异化状态下,技术已日益成为超出人类控制的,甚至是支配、统治人类与社会的外在力量。
它导致了人的物化和自由的丧失,精神的空虚和人格的分裂,泯灭了人们劳动的价值。
人不再是掌握控制技术的主人,而成为了被迫适应科技社会要求的工具。
17.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指通过观察和实验而获得的并经科学整理和鉴定了的经验事实,是对观察到的事物与现象的客观描述。
18.技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时间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作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而是技术成果。
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他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19.技术预测:指人们在技术领域利用已有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根据技术的过去和现在的状况,推测和判断技术发展的趋势或未知状况。
20.技术评估:就是充分评价和估计技术对技术的性能、水平和经济效益及技术对环境、生态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心理等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在技术被应用之前就对
它进行评估,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权衡利弊,从而做出合理的选择的方法。
21.技术决定论:技术决定论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关于技术发展的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它建立在这样两个原则基础上:技术是自主的,技术变迁导致社会变迁,其理论认为技术是决定社会发展惟一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