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21个概念解释
自然辩证法
绪论
1.物质:是标志时代的哲学范畴,不依赖于感觉而存在,不因感觉而复写、摄影、反映。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
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3.科学精神内容:批判精神、求真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
4.自然辩证法内容、性质、范围:
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性质:自然辩证法已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5.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促进自然科学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
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为我们制定正确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我们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提供钥匙;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一章
1.概念: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器,与思维存在物—人无关,遵循严格的
机械决定的因果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德国古典自然哲学为直接先驱,经过对其批判和继承,
克服形而上学而形成的
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
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4.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他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界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名词解释
1.辩证法:是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辩证法的三个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科学技术为中介的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4.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生产力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辨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8世纪的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根据牛顿经典力学等自然科学成果,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批判的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7.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8.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
绪论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
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2.人类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
3.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哥白尼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从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
自然辩证法贯穿的基本观点
第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第三.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
第四.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
二、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哲学
科技哲学的体系:形式科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
区别:
1、看待自然观方面
2.看待科学技术方面
3.看待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方面
三、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社会
1、哲学方面
2、社会学、历史学方向
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研究方向
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一)创立时期
1、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
2、批评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
3、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发展时期
1、科学社会学
2.科学学
3.技术文化学
二、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1.自然观方面(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
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
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
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
(1)反归纳主义
自然辩证法 复习资料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3、生态危机:主要是指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地区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8、天体运动论:哥白尼认为地球既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天体,也不是在宇宙中心,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既有自转的周日运动,又有和其他行星一样的周年运动,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天体的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做复合运动的结果。
9、生态文明: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2、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3、涨落: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客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叫做涨落。
1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全局的、支持全球人类持续进步的道路。
14.对称性破缺:原来具有较高对称性的系统出现不对称因素,其对称程度自发降低,这种现象叫做对称性自发破缺。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自然辩证法概论
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指导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的哲学方法。它是贯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指导我们改造自然、
保护自然的哲学方法,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 自然辩证法的内涵
自然辩证法认为(1)事物的矛盾着、发展着(包括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2)事物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与规律;(3)世界万物
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辩证的整体。
3.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质量互变是矛盾的主要内容;(3)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二部分: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1. 矛盾
矛盾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
的存在形式。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推动事物前进的内
在动力。
2. 质量互变
质量互变是指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这种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3.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指事物在继承与变化、保持与改造
的过程中,经过相互冲突和斗争,最终形成新的事物状态。
4. 统一整体
统一整体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一定的联系、依存、包容的方
式相互联系着,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5. 应用自然辩证法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自然辩证法,去分析和处理我们所面
对的各种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理解
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
自然辩证法 部分名词解释(1)
一、概念题
自然观:人类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技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和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工程决策:工程主体对目标的选择与确定。
演化:事物不可逆性的运动状态,包括进化(事物从低级到高级,由无序到有序的状态)、退化(事物从高级到低级,由有序到无序的状态)。
保障:在创造人工自然过程中,对采取、加工、控制活动提供支持、保护和服务的过程和结果。
工程的对象是:工程的类型按工程对象分类:1、获取、变换和加工物质材料的工程(包括采掘工程、运输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建筑工程)2、获取、变换和加工能量的工程(包括提炼、加工煤、石油、天然气的工程;动力工程;输气工程)3、获取、变换和加工信息的工程:包括控制工程、通信工程)。
控制:对系统进行调节以克服系统的不确定性,使其达到所需状态的活动和过程。
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方法:指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指达到某种目的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
技术结构: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
科学观:内涵:指的是对科学基本的、总体的看法。它把科学作为探究和反思对象,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形成不同的科学观。外延:科学观就是身处环境时将所现境界提升到科学的角度,去除对环境的错误认识,以及对环境表面现象的迷失与执着,以理性的心态生活。对称:事物或运动以一定的中介进行某种变换时,出现的不变性。
自然辩证法——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62个绪论1.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论。科学与技术2. 科学:就是正确的反映自然对象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3.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历史劳动手段、工艺方法、技能体系的总称。具有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技术的操作形态(观念的技术和物化的技术)、实物形态和知识形态。4.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以科学技术为核心,所有的经济行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都依赖于知识的存在和知识的创新的新经济。5. 知识体系:完整反映人类科学认识的知识体系。当代自然观6. 自然界:是指有内在联系的“过程集合体”。7. 自然观: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根本的看法。8. 系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相结合,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系统方法: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整体,研究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要素与外界之间关系的方法。9. 平衡系统:系统内部各个要素面临的条件,状态是相同的均衡的,无宏观的交换和交流关系。10. 近平衡系统: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有差异,这些差异的相互作用是按线性关系表现出来的。11. 远离平衡系统:系统内部所具有的条件、状态存在明显的差异,有交流、交换,是系统进化的条件。12. 开放系统:与环境既交换物质,又交换能量的系统13. 线性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简单,是一种单值单向对应性关系。14. 非线形系统:把存在着自催化、正反馈的非线形相互作用的系统成为非线形系统。15. 环境:对一个系统产生影响,又不是系统构成部分的外部条件的总和。16. 功能: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上表现出来的能力。17. 涨落: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随机因素的影响下,系统的总量很难维持稳定,呈起伏状态。18. 稳定:自涨落出现后,能保持或恢复自身状态的系统,这种对涨落的不变性就是系统的稳定性19. 有序:事物之间有规则的联系。20. 无序:事物之间无规则的联系。21. 进化:反映一个事物在演化过程中性质有无序到有序,有低序到高序的过程。22. 熵:度量无组织状态和混乱程度的物理量。23. 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
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绪论
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1、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
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1、系统科学: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
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
2、系统思维方式: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
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3、系统: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
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4、孤立系统:与环境隔绝的系统,与其环境之间没有物质、能量、
信息的交换
5、封闭系统:与外界环境没有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的系统
6、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
统
7、系统的动态性:自然系统的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
动态性。
8、系统的整体性: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
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地机械加和,系统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不同于它的各个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即系统具有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规律;
另一方面,处于系统整体中的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也异于它们在孤立状态的性质、功能和规律。
9、自然系统的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
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10、自然系统的结构:自然系统的诸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
1、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课程讲稿(部分)
2005年9月
一、自然辩证法课程介绍
1、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
2、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和内容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哲学学科。它是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因而具有文理交叉或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特性。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通常称为“三大块”:
1,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
2,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
3,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
除了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外,自然辩证法还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和科学分类问题,数学及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人类科学思想的历史演变问题,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及发展问题,等等。
三、本次讲课内容和时间安排
1、物质的自然观
2、演化的自然观
3、和谐的自然观
4、科学和科学认识
5、科学解释和科学理论
6、科学发现及其方法
7、关于科学真理的争论
8、自然科学中的一些哲学问题
每周3学时,11月14日或15日考试
四、教学用书和要求
张怡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要求:1、课堂笔记作为平时成绩依据之一;
2、考试为开卷考试,共五题(基本上一个专题1道题),每题20分。
自然辨证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自然观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是: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0世纪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总结概括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产生的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其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
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
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1. 自然辩证法: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2. 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4. 科学技术观: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5. 系统:由若干个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特定关系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6. 层次:若干个系统之间或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的新的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
7. 演化:是一个循环地、螺旋式地向前推进的过程。
8. 进化:物质系统日益复杂,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路线,整个自然界中物质层次由
低级向高级推进的过程。
9. 退化:物质系统日益简单,组织化程度日益降低的路线,整个自然界中物质层次由高级向低级下降的
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名词解释:自然辩证法的概念: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注意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综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简答: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内涵及其自然科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技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同意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时间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由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明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自然科学基础: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是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有关联系——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大的整体——的科学。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重大发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辨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这就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系统的特点: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
自然辩证法
一、名词解释
1系统:是由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若干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特定关系组成的具有特定层次结构和功能,并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2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
3生态自然观:协调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两者关系的理论,是当代人类针对现代生态危机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其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4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的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5结合度:泛指相互作用的强度,可以用势能、结合能、键合力、信息量加以计量。一般随着层次由低向高推进,结合的紧密程度由大到小递减。
6层次结构:指若干要素经相干性关系构成的系统再通过新的相干性关系而构成新系统逐级构成的机构关系。这种关系中,参与构成的系统称为低层系统,构成后的称作高层系统。
7可逆:是一个物质系统由某一状态经过某一过程达到另一状态,如果存在另一过程,能使该物质系统回到原来状态,同时消除原来过程对环境系统的所有影响,则原来那个过程就称为可逆过程。
8科学:是通过特殊的社会创造活动而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知识体系和知识的社会创造的统一。
9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10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一、基本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哲学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等。
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整体看法和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结构、规律等方面的认识。
科学技术观:是对科学技术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包括科学技术的性质、特点、作用、发展等方面的认识。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思路的概括和总结,包括观察、实验、推理、创新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论:是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社会控制等方面的认识。
二、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其结构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
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尊重科学规律,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必须加强科技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促进科技创新和普及。
4、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道德伦理相结合,遵守科学道德和社会伦理,防止科技滥用和伦理冲突。
三、主要内容
1、自然观:包括自然界的本质、演化、结构、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其中,对自然界的分类、演化、运动等的研究,以及自然界的可分性、系统性、整体性等方面的理论,是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2、科学技术观:包括科学技术的性质、特点、作用、发展等方面的认识。其中,对科学技术的本质、方法、价值等方面的理论,是科学技术观的重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知识讲解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
概念:(二到六,ppt上没有)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古代自然哲学的概念?
古代自然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的哲学学说。古代人积累的自然知识综合地表现为自然哲学。古代的自然哲学反映着那些哲学与科学还未分化,它既是哲学,又是自然知识的特殊形态。三.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的过程?
技术创新:是发明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是改进现有或创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
过程:既包括从发明到生产技术的转化过程,或者称之为技术本身的创新过程,又包括经济过程、管理与组织过程。这一过程是连续渐进的过程,同时又显现出一定的阶段性。技术创新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其创新内容要发生变化。
四.星云假说:星云假说认为太阳起源于一片原始星云,由原始星云逐渐生成的学说。
五.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面和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说明他们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具有时间演变的历史。
六.实用科学:古代的实用科学是尚未与技术分化的一种知识形态,技术包含知识,知识带有明显的实用性。
简答题:
一.怎样理解自然辨证法的地位和性质?
自然辩证法性质:自然辩证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支学科。自然辩证法地位:自然辩证法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也不同于各门科学技术,但它又是两者的纽带和桥梁。如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社会科学的中间环节一样。
自然辩证法21个概念解释
一、解释概念
1.生态自然观: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
2.原子论:德莫里克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认为构成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在虚空中运动,原子的结合和分离构成各种各样的事物,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的物质微粒,原子最根本的性质就是充实性,没有空隙,不可摧毁,原子在数目上是无限的,原子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只有形状、大小和排列次序及位置的不同,这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所在。运动是原子的固有属性,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原子在虚空中向各个方向作急剧而凌乱的直线运动,彼此碰撞形成涡旋,产生万物,原子的离散就是事物的消失。原子在虚空中永久地运动,是万物生灭变化的原因。
3.非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为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系统,即由于自催化和正反馈,其结果不符合叠加原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
4.理想实验法:理想实验法(又称想象创新法,思想实验法)是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但得出的规律却又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是科学家们为了解决科学理论中的某些难题,以原有的理论知识(如原理、定理、定律等)作为思想实验的“材料”,提出解决这些难题的设想作为理想实验的目标,并在想象中给出这些实验“材料”产生“相互作用”所需要的条件,然后,按照严格的逻辑思维操作方法去“处理”这些思想实验的“材料”,从而得出一系列反映客观物质规律的新原理,新定律,使科学难题得到解决,推动科学的发展,又称推理法。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发展
和演变规律,揭示了自然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以下是《自然辩证法》的知识点总结。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1.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
2.自然界中存在的矛盾类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3.矛盾的普遍性: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在不同事物矛盾性质的差异,例
如质量矛盾和运动矛盾;
5.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和事物发展的辩
证逻辑;
6.矛盾的结构:包括对立面和统一面,对立面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统
一面是对立面的共性;
7.矛盾的斗争和发展: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发展表现
为量变和质变;
8.事物的辩证运动规律:包括质量互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打
破旧事物、实现新事物等。
二、自然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
1.矛盾的基本类型:包括对立统一矛盾、相对统一矛盾、同一性矛盾和异同性矛盾;
2.矛盾的揭示方法:包括分析对立面、发现根本矛盾、区分主次矛盾和把握矛盾特殊性等;
3.矛盾的解决方法:包括克服消极因素、增强积极因素、统一对立面和实现事物的平衡等。
三、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基于辩证法,研究自然规律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2.抽象和具体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抽象是具体的依据,具体是抽象的实现;
3.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总结,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检验;
4.科学和艺术的辩证关系:科学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科学的升华和人类情感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解释概念
1.生态自然观: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
2.原子论:德莫里克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认为构成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在虚空中运动,原子的结合和分离构成各种各样的事物,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的物质微粒,原子最根本的性质就是充实性,没有空隙,不可摧毁,原子在数目上是无限的,原子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只有形状、大小和排列次序及位置的不同,这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所在。运动是原子的固有属性,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原子在虚空中向各个方向作急剧而凌乱的直线运动,彼此碰撞形成涡旋,产生万物,原子的离散就是事物的消失。原子在虚空中永久地运动,是万物生灭变化的原因。
3.非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为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系统,即由于自催化和正反馈,其结果不符合叠加原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
4.理想实验法:理想实验法(又称想象创新法,思想实验法)是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但得出的规律却又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是科学家们为了解决科学理论中的某些难题,以原有的理论知识(如原理、定理、定律等)作为思想实验的“材料”,提出解决这些难题的设想作为理想实验的目标,并在想象中给出这些实验“材料”产生“相互作用”所需要的条件,然后,按照严格的逻辑思维操作方法去“处理”这些思想实验的“材料”,从而得出一系列反映客观物质规律的新原理,新定律,使科学难题得到解决,推动科学的发展,又称推理法。
5.单相技术体系:也就是经验型技术结构,就是由经验知识、手工工具和手工性经验技能等技术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手工性经验技能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
6.工程设计:工程设计就是为工业生产或工程建设进行的设计。其任务是在产品投产或工程实施之前,提供关于这种产品或这项工程及其制造、施工过程的全部图纸和技术文件。它是技术创造活动的观念建构过程的最后一步,又是其物化过程的起点。所以说工程设计是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的最重要的支柱,是工业创新的核心环节,也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龙头。工程设计的水平和能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7.对应规则:科学理论的结构在语言形式方面,可按从经验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实验数据,往往就是仪器指针的读数;第二个层次是科学事实,它往往以定量的形式表达;第三个层次是科学定律,反映科学概念之间的关系;第四个层次是科学理论,它们把科学定律组成一个复杂的演绎系统。这些层次的语言中最基本的是术语,可以通过一定的操作,使它们之间相互对应起来,这种操作就是对应规则。
8.拉普拉斯决定论:以牛顿力学和机械论为背景,从简单性原则和时间的可逆性出发,严格决定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只要知道了它的初始状态,就可以根据动力学规律推算出它随着时间变化所经历的一系列状态。拉普拉斯曾把这种思想方法推广到整个宇宙,认为只要知道了构成宇宙的每个质点在某一瞬间的位置和速度,又知道动力学方程,我们就可以精确地知道宇宙过去和未来的一切情况。这就是被称为拉普拉斯决定论。
9.生态失衡: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其干预程度超过生态系统的阈值范围,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状态,而对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的一种生态现象。例如:乱砍滥伐森林或毁林开荒,采伐速度大大超过其再生能力,则会使资源衰竭,生态失衡,后果是气候变劣,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的报复。
10.科学: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一词的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科学一词起源于中国古汉语,原意为“科举之学”,而科,单独有分类,条理,项目之意,学则为知识,学问,因此到近代日本翻译西方著作时,在翻译英文science的时候,引用了中国
古汉语的“科学”一词,意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问。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11.可检验性:提出一个假说,同时就要给出如何检验假说的方法。即要指出,以该假说为前提,加之相应的先行条件,可从中逻辑地推导出一些关于个体事件的容易检验的推论;而这些推论可与实际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根据它们的符合程度可对假说给出一个验证的性质。
12.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论,通过创新性思维、概念的预设与分析、理论的假设与构造,从而形成的对科学问题的猜测性解答,对新的科学事实的尝试性说明,对有关自然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的假定性推测和描述。
13.还原与整合:还原就是复杂因素分解为简单因素,以简要的概念来概括繁多的经验事实。整合是在分析基础上,把对研究对象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的认识综合起来,以形成对研究对象统一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是认识从局部上升到整体。
14.观察术语和理论术语: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通常把科学的语言划分为理论语言和观察语言,前者涉及观察不到的存在物、特性和关系,后者涉及的是像感觉印象这样的被认为是可观察得到的东西,虽然这种意义上的“观察”包括感觉、知觉甚至内省。在这种观察语言中,观察术语被用来指可观察得到的东西。每一观察术语都有清晰确定的扩展范围,并可在一个限定的模式中展现。在这一观点的支持者看来,观察术语大多是通过实指获得的,它们的意义是由于它们的对象的出现而得到加强,以及有关语境的问题或与理解它们无关的定义获得的。观察术语被广泛地应用于明显可观察得到的物体以及个人的感觉状况。观察术语可直接做经验的分析。相对观察术语而言,理论术语被理论语言用来指观察不到的或假设的存在物及其特征。
15.判决性检验:一般指能决定性地判决相互对立的两个假说或理论中的一个为“真”而另一个为“假”的实检验。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相互竞争的理论有相对的、暂时的、局部的判决作用,但是最终的、一劳永逸地宣布证实一个理论而否认另一个理论的判决性检验并不存在。
16.技术异化:人们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人服务,但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甚至于成为一种异己的、敌对的力量,危害社会、反制人类。这种现象在学术界被称为“技术异化”,也就是指人们利用技术创造出来的对象物,不但不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实践过程的积极肯定,而是反过来成为影响和压抑人的本质的力量。技术本是满足人不断增长的愿望的手段,在异化状态下,技术已日益成为超出人类控制的,甚至是支配、统治人类与社会的外在力量。它导致了人的物化和自由的丧失,精神的空虚和人格的分裂,泯灭了人们劳动的价值。人不再是掌握控制技术的主人,而成为了被迫适应科技社会要求的工具。
17.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指通过观察和实验而获得的并经科学整理和鉴定了的经验事实,是对观察到的事物与现象的客观描述。
18.技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时间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作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而是技术成果。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他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19.技术预测:指人们在技术领域利用已有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根据技术的过去和现在的状况,推测和判断技术发展的趋势或未知状况。
20.技术评估:就是充分评价和估计技术对技术的性能、水平和经济效益及技术对环境、生态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心理等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在技术被应用之前就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