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合集下载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烦恼:忠奸难辨、后宫争宠、贪污腐败、地方造反解决:皇权VS相权、中央集权VS地方分权、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一、君主专制的强化(1)秦——汉初:三公九卿制(2)汉武帝:中外朝(3)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4)隋唐:三省六部制特点:(1)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

(2)“三省”分层决策,互相制衡。

(3)分散相权,集中皇权,但又制约皇权。

评价:积极:①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共同议政可减少决策失误。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消极: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一定程度上又会影响行政效率。

(5)二府三司制评价: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6)一省二院制(相权的反弹)(7)明:废丞相(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1)废除丞相的原因:1.明朝进行地方体制改革后,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随之扩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2.丞相胡惟庸擅权专恣(直接因素)。

2)废除丞相的结果:积极: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加强和巩固了专制统治;消极: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3)内阁的形成和发展:1、明太祖:奠定基础——侍从顾问;2、明成祖:正式确立——参与机务;3、明宣宗:发展——票拟权;4、明神宗:全盛——部权尽归内阁;4)内阁的影响:(1)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2)宦官参政导致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局面。

(8)清:军机处1、起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密2、职能转变: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总揽军国大事。

3、地位职权: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中枢机构。

上传下达,跪受笔录。

4、特点:①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②速:办事效率高③密:保密性强5、影响: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达到顶峰;③标志着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法国
俄罗斯
法国是近代早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典型 代表。路易十四时期(1643-1715年 ),法国王权达到顶峰,形成了绝对 主义王权。路易十四自称为“太阳王 ”,独揽大权,对法国进行高度集权 的统治。
俄罗斯在彼得一世(1682-1725年在 位)和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 年在位)时期,君主专制政体得到强 化。彼得一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 强了中央集权,使俄罗斯成为一个强 大的军事帝国。叶卡捷琳娜二世则进 一步巩固了君主专制政体,使俄罗斯 成为欧洲第一流的强国。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
发展
中世纪初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封臣对封君承担义务,封君则 保护封臣,这种制度为君主专制 政体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基督教教会的影响
基督教会在中世纪欧洲具有极高 的权威和影响力,教会通过教义 、仪式等手段加强了对人们的思 想控制,也间接加强了君主的权 力。
商业与城市的兴起
中世纪中后期,商业和城市的兴 起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 也为君主提供了更多的财政来源 和支持力量,有利于君主专制政 体的巩固。
衰落过程与特点
君主权力的削弱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君主的实际权力 逐渐被削弱,议会等机构的权力得到增强。
01
政治制度的变革
许多国家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光 荣革命、法国的大革命等。
02
03
君主立宪制的出现
一些国家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 过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力,实行君主立 宪制,如英国、日本等。
奥地利
奥地利在哈布斯堡王朝时期(15261700年),君主专制政体得到发展。 该王朝通过联姻和继承关系,在欧洲 建立了广泛的政治联系和影响力,使 奥地利成为欧洲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 。同时,奥地利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和 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君主专制政体 的稳定。

历史必修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历史必修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化多样性和创新。
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强化民族认同
君主专制政体在民族地区实行因俗而治, 促进了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培养。
实行民族压迫
在某些情况下,君主专制政体会对少 数民族实行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制政体的推动下,各民族之 间的融合进程加速,形成了更为紧密 的民族关系。
宋朝时期实行二府三司制,将行政、军事 和财政大权分别由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 司掌握,加强了君主的集权统治。
明朝时期设立内阁制度,作为皇帝的咨询 机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进一步加强了 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控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控制
01
通过教育和文化手段,控制人民的思想和价值观,维护君主的
权威。
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但容 易滋生腐败和暴政。
高度集权、君权神授、等级森严、思 想控制等。
君主专制政体的出现背景
经济基础
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强有 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和
社会安定。
阶级基础
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政权来 巩固其经济和政治地位。
政治基础
随着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形成,地 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 日益尖锐,需要强化君权来维护国 家统一。
皇帝制度的建立
秦始皇自称“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严格的皇位继 承制度,确保了君主专制的稳定性。
三公九卿与郡县制度
秦朝设立了三公九卿等高级官员,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推 行郡县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成熟阶段
汉朝的巩固
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制度, 通过削藩、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 巩固了中央集权,使君主专制政
秦朝的焚书坑儒
02
秦始皇焚烧儒家经典,坑杀儒生,以实现思想的统一和强化君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清代公布殿试结果的金榜
秀才看榜图
上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那种政治制度?该制 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1、世官制:先秦 (西周)
⑴含义: “世卿世禄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⑵特点: 官位世袭
⑶缺点: 贵族政治、来源限制
如何选拔官吏帮助自己管理天下?
如何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威胁 中央,形成割据势力?
本课结构:
君 主 专 制 政 体 的 演 进 丞相制度
选官制度
地方制度
君 主 专 制 政 体 的 强 化
一、法令出一 ——皇帝制度 1、确立: 秦始皇 2、特点: 皇权至高无上 3、弊端: (1)君国关系:君主影响国 家,国家变成一个人的国家。 (2)君臣关系:是“主子”和 “奴才”关系。 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后世称 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
君主专制政体的
演进与强化
君权与相权 选官制 皇帝的烦恼 度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监察
地方制度
亟待解决的问题:
制度
如何防止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如何加强对官吏的管理、监督?

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材 材料一 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 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 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入选的。 材料二 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 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 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三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 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度 的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好了歌
▪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烦恼; ▪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 最怕地方造了反,身家性命也难保。
一、“法令出一”:皇帝制的确立
特点: (1)皇帝至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集行政、立法、军事大权于一身,决策具有独断性与随意性; (3)官僚体制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原则,君臣实为主奴。
选官制度 实行时间
依据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世官制 先秦时期 贵族血统
察举制
科举制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时期
从才能、品德变成门第
考试成绩
特点
官位世袭,下层人士一般 没有参政机会(官职被限
定在贵族范围内)
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至 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品中
正制
是一种考试选官制度,破 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 局面,为中下层知识分子
二、君权与相权的斗争
1、过程: (1)汉武帝限制相权;
(频繁更换宰相,设中朝对抗外朝) (2)唐代分散相权;
(实行三省六部制,设政事堂) (3)宋代分割相权;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4)明朝废除宰相;
(权分六部,设内阁) 2、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提供了机会
知识拓展:科举制这种考试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同时它也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效仿,请你分析下科 举制度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 积极影响 ▪ (1)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人才上升,以严格的考试方式进行选官,体现了公平公正的
精神; ▪ (2)保证了高素质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 ▪ (3) “学而优则仕”,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 消极影响 ▪ (1)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家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

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14
1、秦朝:御史大夫(中央)、监御史(地方); 2、汉朝:御史大夫(中央)、十三部刺史(地方)、 司隶校尉(中央和地方); 3、唐朝: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朝: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5、元朝:御史台。 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是否能够起到其应有的效果? 为什么?
行省的设置 秦汉---元朝地方行政的设置概况
朝代
秦 汉 唐 宋 郡 州 道
地方行政体制
县 郡 州 县 县 县



行省




趋势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加强
台湾:澎湖巡检司
元代的行省
元朝的行省制度
行中书省(行省或省): 常设地方行政机构10个
山西、河北、北京、山东中书省直辖 (1)内容 “腹里”:
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
3、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消极作用:

明清以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 会的变革, 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束缚了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 局面。
巩固:“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 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下列关 于嬴政改“王”而称“皇帝”的说 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嬴正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相权很大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
趋势: 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 君权日益加强, 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 相权一分为二
相权日益削弱直 其演变的总趋势? 唐朝:三省六部制; 相权一分为三 至被废除。 影响?
宋朝:二府三司制; 进一步分散相权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读史感悟: 读史感悟: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 什么问题? 什么问题?
二、选官制度的演进
1、世官制:贵族世袭官职 世官制: 2、察举制:官吏考察推举人才 察举制:
演变经过: 演变经过: 汉武帝时:诏令举贤, 汉武帝时:诏令举贤,策试贤良 魏晋南北朝时:九品中正制(发展了的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时:九品中正制(发展了的察举制,最初 以德才为标准,区别高下分九等,后被门阀大族控制) 以德才为标准,区别高下分九等,后被门阀大族控制) 评价: 评价: 当时较完善,比世官制进步,但有其封闭性, 当时较完善,比世官制进步,但有其封闭性,后演变 为门阀大族控制官职、垄断权力的工具。 为门阀大族控制官职、垄断权力的工具。
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
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一、君权与相权
1、演变经过 改变传统:频繁换相、 改变传统:频繁换相、多 人免职、 人免职、处死 西汉 创设中朝:
三省六部制
特点: 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分工、合作,监督、 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分工、合作,监督、 牵制,保证君权的独尊, 牵制,保证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度的重大创造。 度的重大创造。 中书省 皇 帝 尚书省 门下省 政事堂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户籍、土地、 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 决策 礼部 礼仪、科举 礼仪、 执行 兵部 军政 审议 刑部 刑狱

第2课时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第2课时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第2课时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①君主专制政体与君权逐步强化;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相权的不断调整;③监察体制的设置、实质;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⑤行省制度。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①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②军机处的设置、特点及意义;③清朝的边彊政策;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P6,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演变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权、皇权至高无上。

(二)演进史实 1.中央官制(1)秦朝: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西汉:汉武帝挑选亲信近臣组成“中朝”,限制相权。

(3)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4)宋代:中央设中书门下,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另设参知政事为副相,牵制宰相。

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5)元代: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

2.地方官制(1)行政区划的演变⎩⎪⎨⎪⎧①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后又在郡之上设州。

②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

(2)元代的行省制度⎩⎪⎨⎪⎧①元代确立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划分为十个行省。

②行省作为最高地方行政区,行使权力时要受到中央的节制,中央以监察 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③行省以下分为路、府、州、县。

④行省的设置,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 重要的意义。

3.选官制度(1)世官制:先秦时期实行,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专制主义的不断强化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演进
一、专制主义的不断强化
❖(一)“法令出一”
❖(二)君权和相权之争
(一)“法令出一”:创立皇帝制度,皇帝主宰天 下
❖ 大地在我脚下,高高在上,诸君看吧, ❖ 朕的江山美如画: ❖ 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 国计掌于手中: ❖ 国家的法律、 都取决于皇帝一人意志 ❖ 哪个在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
1、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许有独立行政体系。 (2)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 命于皇帝。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基 础上,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 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 的治理。
争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 ❖ 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
身。
君权与相权的矛 盾是如何解决的
呢?
汉至元削弱相权的主要措施
朝代 汉 唐 宋
主要措施
中、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演进
中央和地方的 矛盾
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进程
1、汉至宋:郡县制(汉) 道、州、县(唐)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3、设宣政院管理边远民族地区(西藏、四川、青海)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 如何评价,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总特征——加强皇权,权力高度集中 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进程
以六部分割相权 D. 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1、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 ) 1、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 ) 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进程 大地在我脚下,高高在上,诸君看吧,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及强化课件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及强化课件
——皇帝权力逐步强化,宰相权力逐步削弱。
皇帝
中朝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外朝
御 丞太

大 夫
相尉
九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汉代中央政治制度
• 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 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 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 大事,汉武帝竟说 “田蚡不足与计”。
• 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 制宰臣和外朝,所以当他拜公孙贺为相时, 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
四、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地方官制)
1.秦→西汉:郡县制→郡国并行制 2.东汉→宋:三级(汉:州郡县→唐:道州 县→宋:路州县) 3.元明清:行省制度(元:省-路-府-州-县; 明:省-府-县;清:省-道-府-县)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 央集权。
元朝行省制的内容:
1、全国分设十个行政区和两个单列行政区: “腹时”、“宣政院辖地” 2、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3、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几既不能 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能调动军队 4、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5、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 机构进行监察,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 以控制
新疆
西藏
云南
东北 广大 地区
台湾 南海 诸岛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它的历史和中国的历史息息相关,荣辱 与共。在中国古代文献里,台湾被称为 “蓬莱”、“岱舆”、“瀛洲”、“岛 夷”、“夷洲”、“琉求”等。从三国 时代开始,便逐渐开拓、经营台湾。
元代元世祖在澎湖首次设立了官府
“澎湖巡检司”,负责台湾澎湖的事务, 隶属于泉州同安县。1624年,荷兰殖 民者入侵台湾,开始了38年的殖民统治。 1661年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 25000名士兵登陆台湾,于1662年2月1 日迫使荷兰人投降,收复台湾。1684 年,台湾设府,隶属于福建省台湾厦门 道。 1885年,台湾正式由府升格为省。

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优秀课件

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优秀课件

去世
8年3月
下狱死 12年2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下狱腰斩 2年2月
昭帝时死 2年
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 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 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 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 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 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 说 “田蚡不足与计”。 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 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 和外朝,当拜公孙贺为相 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 印绶。此外,武帝还大胆 启用出身寒微的士人做官: 比如从奴隶群众提拔了卫 青做大将军等。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掌管
全国
三司


财赋


的统 计与 支调
度盐户 支铁部
门 下

影响:1.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2.职权过于分散,吏导致户行政礼效兵率低刑,出工现“冗官”
局面。
部部部部部部
①元朝基本上沿袭金宋旧制。
一省二院:中央设中书省(行政)、枢密 院(军事)、宣政院(宗教和西藏)、御史 台(监察)。
材料二:晁错得罪过丞相申屠嘉,申屠嘉预诛之, 晁错得知后逃到景帝处寻求庇护。申屠嘉后悔地说: 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故误。
材料三:丞相有权任命四百石以下的官员,有 权举荐六百石到二千石高级官员。田蚡为相时举荐 的官员超过了两千石的品秩。
通过上述材料,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汉武帝措施:
1.频繁更换丞相;
第三节君主专制政 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法令出一(皇帝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创立:秦始皇 2.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3.弊端:带有独断性、随意性
①君国关系
②君臣关系
4.发展:以维护皇权、服务皇帝为基本 原则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3、科举制 (1)创立于隋,完善发展于唐。 (2)评价: 积极: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②保证 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 风气的形成。④有利于公平公正,有一定的合理 性。( ①破除垄断、 ②保证来源、 ③读书风 尚、 ④公平) 消极:①考试科目和内容,不超出儒学经义范围, 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人多缺乏进取精 神和创造意识。②其实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 治集团,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①考试 科目和内容:儒家经典。 ②知识分子官僚化 )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从汉至元)

1271-1368
世祖秦始皇廿六年诏版 后统一中国,为了拨乱反正,便 于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一
方面销熔天下兵器;一方面 车同轨、书同文,同时还颁 布诏书,统一度量衡。其词
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 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 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 人们把这种刻在铜版上的诏书, 就称之为“诏版”。该诏书反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监察制度) 1、演变: (1)秦: (2)汉: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制度 地方:监御史(郡) 中央:御史大夫属下官员 (3)唐: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提点刑狱司 专职监察刑狱。
(5)元: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案。 2、评价: 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 贪污腐败。 消极:监察体制实际效能有限,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 工具,不代表社会,贪赃枉法司空见惯。
刘彘(zhi)
汉武帝刘彻,汉景帝刘启 之子,公元前141年至前 87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 著名的雄才大略的君主。 他上承文景之业,在位期 间,对内进行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改 革;对外用兵,积极防御 北方匈奴族的侵略,并进 一步向外开疆拓土,成就 了一代盛世。在其统治时 期,是西汉军事、政治、 经济、文化的极盛期。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图文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图文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图文引言君主专制政体在历史上曾经是最为常见的政治形式之一,也曾在一些地区和国家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这种政治方式的演进和强化在历史上也产生了很多的变化和影响。

本文将会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阐述这种政治方式的演进和强化,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一、君主专制政体的起源君主专制政体源于古代国家的君主制度。

君主制度是古代国家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其核心是一个国家旗帜鲜明的君主。

在君主制度中,国家的权力由君主行使,君主对国家事务有最终决定权。

在这种制度中,君主的权威是无可置疑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君主制度的性质和形式也有所不同。

由于君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的权力,因此,在一些地方和时期,由君主行使权力的范围和力度非常大,形成了君主专制政体。

君主专制政体是一种极度集中的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君主的权力和权威。

在这种政治制度下,君主的权力是无限的,完全不受其他政治力量的制约。

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君主专制政体随着历史的演进和不同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形式和特征都有所不同。

1.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是世界历史上最为悠久和具有特色的君主专制政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政体一直盛行不衰,具有悠久和庞大的历史传统。

中国的君主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而“王权神授”的思想在中国的思想传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 欧洲君主专制政体欧洲的君主专制政体在中世纪时期开始出现,主要是为了应对当时的战争和政治动荡。

在欧洲的君主专制政体中,君主是国家的最高元首,其权力极大,绝对的权威是世袭的。

这种政治制度在欧洲历史上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在近代以后逐渐式微。

3. 俄罗斯君主专制政体俄罗斯的君主专制政体在历史上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并且具有鲜明的特点。

在俄罗斯历史上,斯柯比什泰特制度是一种很独特的政治制度,其核心在于政治权力的集中。

斯柯比什泰特制度可以被视为俄罗斯版的君主专制政体,是俄罗斯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地方行政区划变化与管理
时间 区划名称 说明 战国( 战国(秦) 县
秦朝 汉初 东汉末 隋 唐 宋 元
郡、县 郡国并行 州、郡、县 州、县 道、州、县 路、州、县 省、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 “道”初为监察区 道 “州”西汉时为监察区 州
蒙古: 蒙古:岭北行省
东北: 东北: 辽 阳 行 省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中书省 皇 帝 尚书省 兵部 军政 门下省 刑部 刑狱 政事堂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户部 户籍、土地、 户籍、土地、赋税
礼仪、 礼部 礼仪、科举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
皇帝
机构 职能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长官枢密使,低 长官枢密使, 于宰相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汉代中央 官僚机构
皇 帝 侍 尚 书 令 中 侍 相 夫 常 丞 史 大 尉 御 太
特点: 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分工、合作,监督、牵制,保证君 相权一分为三 各部门分工、合作,监督、牵制 保证君 各部门分工 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权的独尊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实质:处理两个关系,在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实质:处理两个关系,在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中 央与地方的关系。 央与地方的关系。 特点:皇帝的终身制和世袭制,通过直接任免各级官吏而 特点:皇帝的终身制和世袭制 通过直接任免各级官吏而 掌握大权。 形成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服从皇帝。 掌握大权。 形成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服从皇帝。 职能:镇压人民反抗,抵御外来侵扰, 职能:镇压人民反抗,抵御外来侵扰,调整统治阶级内部 利益冲突,组织重大工程。 利益冲突,组织重大工程。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唐代限制相权的措施 宋代限制相权的措施
中朝制度
皇 帝 侍 尚 书 令 中 侍 相 夫 常 丞 史 大 尉 御 太
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分工 合作,监督、 各部门分工、 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 各部门分工、合作,监督、 牵制,保证君权的独尊 保证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牵制 保证君权的独尊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的重大创造 中书省 皇 帝 尚书省 门下省 户籍、土地、 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 草拟 礼部 礼仪、科举 礼仪、 执行 兵部 军政 审议 刑部 刑狱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秦至元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时代 秦汉 魏晋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民国 现代 地方行政体制 郡、县(道)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郡、县二级制 道、州(郡、府)、县三级制 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制 直隶州) 散州) 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
直隶厅、 散厅、 省、道、府(直隶厅、州)、县(散厅、州)四级制
内外朝制度 汉初相权危及皇权, 汉初相权危及皇权,中(内)外朝制度削弱了相权,实质上加强了皇 外朝制度削弱了相权, 权。
明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 )、会试 会试( )、殿试三级 殿试三级。 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秋闱 )、会试(礼闱 )、殿试三级。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 三名探花。进士榜称甲榜,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 三名探花。进士榜称甲榜,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 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顾炎武 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顾炎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与强化
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 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 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 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 身家性命也难保。
如何防止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如何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 形成割据势力? 如何选拔官吏帮助自己管理天下? 如何加强对官吏的管理、监督?
①防止宰相擅权;
②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③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三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 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 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中央: 御史大夫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积极作用:
(1)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世族门阀 把持朝政的局面 (2)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提高行政效率 (3)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 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4)促进了文学的繁荣,有一定的公平公正
消极作用: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4、宋代两府三司: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 盐 户 参 支 铁 部 政 知 (三司) 事
枢 中 密 书 院 门 下 (二府)
削弱宰相权利皇帝总揽大权
5、元朝:一省两院
一省:中书省 两院: 枢密院 宣政院
相权很大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 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 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 相权一分为二
㈣科举制
1.定义: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的制 度。
2.特点。考试 3盛行时代:隋唐 4.演变:
官员
1905(清末)
科举制的演变:



①隋朝: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分科考试;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②唐朝: 贞观: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 开元:任用高官主持考试,并且在以后成为定制。 ③北宋: 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严格了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考试科目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实行糊名制和誊录制 考试名额增多。 ④元朝:长期取消了科举考试 ⑤明清: 八股取士。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表 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分为八个部分。
唐朝:三省六部制; 相权一分为三 宋朝:二府三司
进一步分散相权 明朝:废除丞相制。(明太祖)接: 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 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 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 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 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 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 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 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但君主专制政体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的特点,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 和司法,造成了极端腐败的封建专制。
4.君臣关系:主子和奴才
二、君权和相权
1、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
汉初:丞相位尊权重 2、汉朝: 频繁换相 汉武帝: 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相
中外朝制度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秦朝: 地方:
监御史
1.演变
汉朝:
中央:
御史大夫 御史台(中国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 )
地方:
刺史(东汉称州牧)
中央:提点刑狱司
北宋
地方:通判
明初至清末:
都察院(中央监察机构,由御史台发展而来) 明设厂卫制度
2 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
积极:监察体制的逐渐健全,(一定程 度防止官员腐败、贪脏枉法,滥用职权 等,)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 治的需要。 局限:1、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代表 皇帝不代表社会) 2、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 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 坏。
(1)考试科目和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畴,特别 是明清八股取士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2)科举制是最高掌权者控制读书人的手段。 (3) 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重文 轻理,导致科技人才缺乏)
选 官 制 度 的 变 化
选官制 度 实行时 间 特点
察举制
九品中正 制 魏晋 南北朝
㈢九品中正制
1.定义:在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的人物的德才 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定为九等。“中正”评定的等级成为授 官的依据。
2.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3.评价:前期重门第和才能,到后期逐渐发展到只重门第,故 使很多有真才实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担任高 官。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
儒童 童生
童试 生员 秀才
乡试
举人(通过) 乙榜(中举) 第 一 名 : 解 元
贡士(通过) 会元(第一名)
会试
第 二 名 : 亚 元
殿试 甲榜
一甲 赐进士及第 二甲 赐进士出身 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状元 榜眼 探花
第 三 四 五 名 : 经 魁
读史感悟: 唐太宗在金殿端门见新科进士鱼贯 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 (gǔ)中。”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 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 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选官制度的大体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㈠世官制
1.定义: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
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时间:先秦时期 3.衰落: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的“世官制” 逐步走向衰亡,以广泛选贤任能的官史“选任制” 逐步确立,到战国中后期,“选任制”基本确立。
行省制度:
1、内容: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 设十个行省。 2、腹里: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地方(河北、山东、山西等地) 3、行省与中央关系: 4、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5、影响: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 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 改革。
科举制
隋唐北宋 明清

局限
以官举 士来源 基层 以官举 士权操 于上
中正评定 授官依据
成为世族 把持政权 工具
考试选官 仕途开放
八股取士 束缚思想
探究: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整体趋势
发展规律: 标准:由家势、财产、门第发展到才学,选 拔标准趋向公平公开; 选官权:从地方到中央 选举方式:由举荐评定到科举考试,更加严 密、科学
集权政体中的第二对矛盾
楚王说:我要问鼎 吴濞说:我清君侧(吴濞:汉代七国之乱的祸首) 诸葛亮说:天下三分 安禄山说:我要造反
司马亮说:我当皇帝(司马亮:西晋八王之乱中八王之一)
吴佩孚说:我要割据
陈水扁说:我要独立 中央政府说:统统不许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提问:请同学回答当前我国当前有哪几级行政体制设置?古 代又是怎么样的呢?
自主学习:
阅读第一目(法令出一)内 容,按小组思考并讨论: 1.皇帝制度是如何创立的,这 一制度有何特征弊端? 2.皇帝制度下的君臣关系实质 是什么关系?
一、法令出一(确立皇帝制度)
1.创立: 2.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 袭。(带有独断性、随意性) 3.影响: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通过这些故事,大家能发现什么历史信息? (君权 和相权的发展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君权日益加强,即:君主专 制不断强化反映了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落
君权与相权发展的趋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与完善。皇 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直到 丞相制度被取消。
6
7调整相权的目的:

春秋政区图
战国政区图
唐代疆域
五、行省的设置
趋势: 州郡县三级(汉) 郡县两级 (秦) 1.秦至宋: 中央权力加强, 地方权力削弱;
路、州、县
1)、简述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
2.元朝: 3.明清:
(宋)
行省
道、州、县 (路、府、州、县)
(唐)

省、府、县
省、道、府、县
注:汉初是郡国并行制,州是武帝所设原为监察区后为行政区。
行省制度:内容、腹里、行省与中央关系、宣政院、影响

御 史 大 夫
太 尉 卿
中朝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外朝
汉武帝设“中朝”牵制“外朝”示意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
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 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 三省六部制;
3、唐朝三省六部: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影响: 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 中书省 草拟 ( 1)三省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提高了办事效率; 礼部 礼仪、科举 皇 ( 2)分割相权,相互牵制避免了权臣独 尚书省 执行 帝 兵部 军政 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门下省 审议 刑部 刑狱 政事堂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㈡察举制
㈡察举制
1.定义:是一种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2.特点:由官吏察访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 予以任用. 3.对人才的要求:德行、才能、孝廉 4.兴起:汉武帝时期。 5.后期发展“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别父居。” 地方豪强势力强大,门第声望成为选举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