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1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1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一、丝绸之路的全盛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在西部疆域设置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粟特人是沟通东西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媒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阐释、解读资料或习题、朗读课文或习题、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过程,理解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设置,对于丝绸之路的繁盛的作用;探索设置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拓展对粟特人的了解;探讨解答特定的习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于丝绸之路的作用、粟特人的概况等素材,启迪学生的心智,开阔视野增强历史意识,提升运用事物联系的辩证法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解题的信心。

划重点:阐释:探索设置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拓展对粟特人的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不断交流;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长安是当时东西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都市会。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阐释、体会与欣赏、划重点、讨论等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全面认识唐朝文化概况的基础上,理解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及其典型成果——长安城及其盛况,陶冶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开拓国际视野,培养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

4.操作程序(按照先后次序排列):(1)分句轮番朗读。

(2)划重点与阐释。

(3)解读与划重点。

(4)读图与阐释。

(5)自学与欣赏二、东亚文化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与朝鲜、日本的交往及对两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解读、互动与欣赏等教学过程,使学生体会并理解唐朝文3.化对朝鲜、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

4.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唐朝文化影响朝鲜、日本文化的史实,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民族精神;同时从朝鲜、日本对于唐朝文化的积极态度中吸取精神养料。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1课时)课件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1课时)课件 华东师大版

三、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
当堂练习,巩固强化
1.命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的是 ( B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顺治帝 D、康熙帝 2.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 ( A ) A.1405年 B.1433 C.1616 D.1636年 3.郑和下西洋先后到过多少个国家和地区 ( C ) A.10多个 B.20多个 C.30 多个 D. 50多个 4.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A.最远到达大西洋沿岸 B.先后七次下西洋,经过20多年 C.第一次从刘家港出发 D.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的联系
5.明成祖命郑和出使西洋的主要目 的有 ( C ) ①宣扬国威 ②加强海外联系 ③开发南洋 ④开辟海外市场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6、材料一 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 国富强。”(即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显示明朝的富强) 材料二 我国当代明史学家吴晗曾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 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 这样的大规模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材料三 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这样评价郑和下西洋:“东方的航 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 族……” 问题⑴ 根据材料一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自主学习,通读全文,独立完成以下问题
1、明朝前期,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 _______ 朱棣 命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郑和在20多年里, 先后_______ 下西洋。 七次 刘家港 出发, 2、1405 ______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从______ 非洲 东海岸和红海 沿岸,比欧洲航海 最远到达 家哥伦布的远航早87年。 3、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明朝 与 亚非 国家的经济文 化交流。 外国贡使制度,其 4、明朝与外国的贸易往来,实行_________ 结果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5、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华。其中,著名的有 意大利的_______ 利玛窦和德国的_______ 汤若望等。他们在____ 传教 的同时,也将____________ 西方科学 传入中国。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 明中期以后逐渐衰败导致这一制度无法继 续。
外国贡使制度的评价
• 外国贡使制度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 上观念的切实反映。能以外国贡使制度形 式进行适当的贸易往来,对保持中外经济 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着“怀柔 远人”的精神,对加强与外国的正常外交 关系也是有益的,但知识这是建立在巨额 的经济支出前提之下的,不仅没有达到正 常的贸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 担。
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
• 一是以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 • 二是对海外诸国朝贡严格限制,如发放贡
舶“勘合”凭证,规定朝贡期限、贡舶停 港、贡货贡员及贡使进京的路线,手续极 其烦琐等。 • 三是明朝回赐远远超出所接受的贡物,并 对贡使附载商货的超值收购。
外国贡使制度的衰落原因
• 超值回赐与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 负担。
• 次数
7次
4次
1次
• 人数
27000左右 1000~1500人
160人
• 船数 大号宝船63艘 17艘
4艘(一说3艘)
结论:郑和是我国和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
• 唐朝: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日本派遣唐 使到中国
• 宋朝:广州、泉州、明州是当时主要贸易 港口
• 元朝:元大都是当时世界性的大都市 • 明朝:郑和下西洋 • 结论:对外开放,国力强大
外国传教士来华的时间、目的
• 明朝万历年间,开始有传教士来华。 • 他们为了在中国传教,采用了一系列有效
的方式,同时传入西方科学知识,其中, 利玛窦是典型的代表。
制定《大清时宪历》
• 以明末徐光启主持修订的新历法为基础 • 这部历法的制定者是传教士汤若望等人 • 康熙帝予以承认和颁布。

第15课汉朝的中外交流

第15课汉朝的中外交流
胡萝卜 苜蓿 葡萄 核桃 大葱 芝麻 黄瓜

蚕豆
一、丝绸之路
5.丝绸之路的开通
(1)名字的由来
因为中国在这条横贯欧亚大陆 的陆上要道上运送的商品主要是丝 和丝织品。
(2)路线 长 安 河西 走廊 今新疆 境内 安 息 西 亚
( 欧大 洲秦 )
中亚
大 秦 西亚
今新疆地区 河西走廊
南亚 中亚 西亚
南亚
想一想: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情况怎样? 有什么历史意义?
•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意义
• 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汉同西域
的联系,开通了中国通往西域的
通道,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
了基础。
3.西域都护的设置 (公元前60年)
——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归属中央政权
想一想 想一想 : : 为什么说西域都护的设置是今新疆 西域都护是哪一年设立的?它的 设置有何意义? 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呢?
班超出使西域路线图
鄯善
洛阳
班超出使西域
原因-- 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重建西
域都护。
结果-班超在西域活动了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 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更 加密切。
总结:
西汉 东汉
事 前138年至前119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件 前60年,汉宣帝时设 立西域都护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疏勒 莎车 于阗
龟兹
玉门关
河西 走 廊 阳关
陇西 长安
楼兰
想一想 : 想一想: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经艰 张骞出使西域遇到了哪些困难? 险,我们应该学习张骞的哪些精神?
想一想: 张骞第一次 出使西域有 什么历史意 义?
张骞了解了西域 各国的政治、经 济、文化情况, 以及他们想与汉 朝往来的愿望。

中外历史纲要第15课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第15课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第15课教案课题:中西方古代文明的交流及其影响(第15课)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如贸易、战争、文化交流等。

2. 掌握古代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3. 理解古代文明交流对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以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教学重点:古代东西方贸易、战争和文化交流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看待古代文明交流中的差异和冲突,以及如何评价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用具:PPT、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明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引出本课主题。

二、讲授新课1. 古代东西方贸易:介绍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作用,以及贸易对东西方文明的影响。

通过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古代贸易的种类和方式,如海上贸易、陆上贸易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贸易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意义。

2. 战争与征服:讲述古代战争对文明的影响,以及征服者如何将外来文明带入被征服地区。

通过一些典型的战争和征服案例,让学生了解战争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冲击。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和征服的利弊得失。

3. 文化交流与影响:介绍古代文化交流的方式和途径,如使者往来、书籍传播、艺术交流等。

通过一些典型的文化交流案例,让学生了解文化交流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交流对当今世界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差异和冲突。

4. 宗教传播与影响:讲述宗教在古代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包括基督教会、佛教、伊斯兰教等在东西方地区的传播情况。

通过一些典型的宗教传播案例,让学生了解宗教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冲击。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宗教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 讨论古代文明交流中的差异和冲突如何影响文明的发展?如何正确看待这些差异和冲突?2. 古代文明交流对当今世界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借鉴和学习?四、总结与延伸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代文明交流对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以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图文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图文

浙江沿海地图
明朝初期,为防止倭寇侵扰,明政府在山东、浙江、福建等沿海设置卫所,修筑堡垒。

这张图描绘的是浙江沿海的布防情况。

山东蓬莱明清水城
这是山东蓬莱县北的明清水城。

北宋年间,这里设“刀鱼巡检”,用以防御契丹入侵,所以称“刀鱼寨”。

1376年,明太祖为防备倭寇侵扰,在这里设登州卫,并于刀鱼寨旧址修筑水城。

1544年,戚继光任登州卫指挥官时,在此训练水军、抗击倭寇。

这以后,水城又经过多次重修扩建,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水城南北呈长方形,城墙最初是土筑的,平均高度为7米,周长共2200米,城墙开有两门,南为振阳门,北为水门。

城内有一小海,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

水城内外有水师营地、灯楼、炮楼、水闸等设施,是我国古代的一座海防壁垒。

明人绘《倭寇图》
这是明朝人画的《倭寇图》,它描绘了明朝军队与倭寇在海上战斗的情景。

这幅《倭寇图》现藏于日本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

明《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书影
戚继光在抗倭期间写成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是东南沿海平倭练兵与作战的经验总结。

书中很多军事思想如选伍、练将,有很高的军事指导价值,另外该书对抗倭作战经验的总结,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对后世各朝军事学家的影响很大。

明大福船(模型)
福建崇武滨临大海,为抗倭要塞。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剌加、苏禄的国王和王后回访中国。苏 禄国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病 逝于中国,即在中国安葬。
郑和下西洋,促 进了中外交流和友谊。
苏禄王墓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比较表
姓名 地点
郑和 下西洋
哥伦布 到达美洲
达·伽马
绕过非洲南 端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二、外国贡使
明朝的贸易主要来自海上。外国贡 使制度是明朝与外国贸易的主要形式。 规定如下:
一、以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 二、对海外诸国朝贡有严格限制。 三、明朝回赐远远超出所接受的贡品。
你怎样评价外国贡使制度?
三、西方传教士的东来
1.西方传教士的东来:
明朝万历年: 开始有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 耶稣会: 传播天主教教义的宗教组织。
播放
暂停
快进
快退
结束
郑和下西洋(油画)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 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 通衢(道)。
——郑和
郑和下西洋宝船复原模型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最大的是宝船, 长44丈4尺,宽18丈,载重量800吨。这 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 的船只。它的铁舵需要二三百人才能举 动。
明末清初:传教士纷纷来华。
2.利玛窦来华:
利玛窦 利玛窦墓(位于北 京阜城门外二里沟)
《坤舆万国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即世界地图,是利玛窦在中国
传教时所编绘的。原图已失,此图为明万历三十六年 (1608年)由宫中太监摹绘。利玛窦以当时的西洋世 界地图为蓝本绘制此图,并使中国位于图的中央,顺 应了中国的传统观念。它是我国最初刊行的世界地图。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上课口号:历史使人智慧。

下课口号:踏踏实实学习,堂堂正正做人。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主备:娄朋爵审核:杨新幸时间:识记:郑和下西洋时间、意义;意大利传教士立利玛窦;《大清时宪历》。

能力:郑和下西洋路线和意义。

情感:郑和下西洋时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重点(考点):郑和下西洋。

难点(易错点):传教士来华与《大清时宪历》。

【预习导学】1、郑和下西洋(预习课文,填写下表)2、外国贡使制度:明朝的贸易主要来自,制度是明朝与外国贸易的主要形式,以后衰落。

(衰落原因:对外国贡品的超值回赐和对贡使所载商货的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难以为继)。

3、传教士来华:①目的:在中国传教②概况:明朝万历年间开始有耶稣会传教士来华,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华。

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将一些西方科学传入中国。

③著名传教士:(1)利马窦:意大利人,是最早来华传教士之一,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2)汤若望:德国人,清朝初年,掌管钦天监,制定《大清时宪历》【课堂测试】1、郑和下西洋所带去的物品中最受欢迎的是()A金银宝物 B丝绸瓷器 C香料 D香料药材2、假如你跟随郑和的船队下西洋,下面哪些地方时船队没到过的()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3、下列关于明朝对外贸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对外贸易主要来自海上 B只有朝贡国家来中国贸易C允许贡使附载商货贸易 D禁止中国一切商品输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曾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

这样大规模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材料二: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这样评价郑和下西洋:东航的航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1)郑和出使西洋的目的是什么?答:目的:(1)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2)宣扬国威,显示中国的富强。

(2)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条件是什么?答:最根本条件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

练习与测评1: 有人说“丝绸之路”是“文化运河”,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结合唐朝的历史加以说明。
同意。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至唐朝,丝绸之路一直是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丝绸之路被称为“文化 运河”。
中国文化西传: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 铸、水利技术等远传西域和欧洲。唐朝时中国的丝绸、 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 的工艺技术,包括思想文化随之向西传播。
一.丝绸之路的全盛(唐朝)意义之三
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也 是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会
不仅成为东西方交通枢 纽,而且成为东西方文化 交融的典范。
二.遣唐使
吉 备 真 备
空 海
阿 倍 仲 麻 吕
二.东亚文化圈:含义-原因之一
唐代女子发型
1.司马迁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之行,凿空的
它的街道,增添了它的国际色彩。”这里的“它”是B
指( A.洛阳 B.长安 C.北京 D.南京
7.19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之前,东亚诸国形成了东亚
文化圈,此文化圈的文化核心是( D )
A.日本文化
B.朝鲜文化
C.印度文化
D.中国文化
8.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 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 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 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
意义之二: 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人称:
“文化运河” 依据:A.中国文化西传:B.西方文化东来:
纹银壶唐狮纹银
八棱金杯

唐朝文化之西传
天宝十载(751)唐、大食怛逻斯之战与造纸术的 西传
这次战役在东西文化传播的历史上意义重大,战争中,大批 唐朝士兵包括工匠在内被俘往阿拉伯地区。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材内容在新编初中历史课程第二册第十五课。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一、教材分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

它在本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介绍了明清时期我国的对外关系,重点是中外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一方面介绍中国古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另一方面,又介绍涌进来的大量外国贡使和西方传教士,由此形成了中外交往的活跃局面;并且教材内容也体现了本套课程编写思想的转变——从便于教向便于学的教育思想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与探究,得出结论。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前面已接触过中外交流的历史,基本掌握了记忆、分析、比较等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同时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易于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并且对事物的认识开始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过渡。

三、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及其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过程,郑和远航的重大意义,外国贡使与明朝的关系,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及《大清时宪历》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传教士来华的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这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四、教学重点、难点:根据以上对教材、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重点和难点。

1、郑和下西洋重点2、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难点:外国贡使。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为适应当今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课改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采用自学研讨式教学法为主,结合纲要图示法、阅读分析、模拟表演及讲解法。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Research and cooperation
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地实现 远航?
看哪个同学找得准又多!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材料二: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 廪充积,天下太平”。 建文帝 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
明朝船只种类多,分工细, 明朝时期罗盘等工具应用于航海。
一、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海船 长24.5米,宽6米
A、利玛窦 B、汤若望 C、马可波罗

D、晁衡
3、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哪一年?他的远航有何 意义?
1405年,促进了明朝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明朝万历年:开始有耶稣会教士来到中国。
耶会:传播天稣主教教义的宗教组织
明末清初:传教士纷纷来华。
在中国传教
传教的同时,也将一些西方科学传入中国
利 玛 窦
利玛窦是意大利的传教 士。1601年,他到北京,向 万历皇帝进贡《坤舆万国全 图》及自鸣钟等,得到召见, 并获准在北京居住传教。利 玛窦在传教中,尽量把儒家 学说和天主教的教义结合起 来,以争取当地官员和士大 夫的支持。在与明朝士大夫 接触过程中,他介绍了当时 西方的一些天文、地理、数 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汤若望是明清之 际著名传教士。他是 德国人,受耶酥会的 派遣到中国传教。清 初,他负责管理钦天 监,制定《大清时宪 历》。
钦天监,中国古代国家天文台,承担观察天象、颁布历法 的重任。钦天监正,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由于历法关 系农时,加上古人相信天象改变和人事变更直接对应,钦 天监正的地位十分重要。
追寻郑和的足迹
西

刘家港 红 天方 海 今沙特阿拉 伯的麦加
榜葛剌
今印度科 泽科德
占 城
慢八撒

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知识点总结

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知识点总结

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内容提要】明清时期已经处于传统社会的末世,中国社会实现了第三次大转型,思想文化与社会文化异彩纷呈。

自明朝中叶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均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

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升加剧了农民与市场的必然联系,私营手工业后来者居上,雇佣关系的出现使中国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的兴旺和区域分工合作的出现,使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倾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明末清初思想活泼局面的出现使提倡自由、反对专制成为一时的显著风气,小说戏曲显著成效又恰恰反映了明清社会的世俗化倾向,西学东渐之风对明清科技的开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知识提纲】一、经济的开展〔转型〕与局限〔滞后〕——明朝中后期:〔一〕背景:1. 优势条件:〔1〕国际:①经济:新航路的开辟加剧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物种交流;②思想:西学东渐之风盛行。

〔2〕国内:①经济:宋元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巨大开展;②政治:政府税收政策的改革;③思想:“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

2. 劣势条件:〔1〕经济: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政治: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3〕思想:传统价值观念依然占据主流地位。

〔二〕表现:1. 农业领域:〔1〕美洲作物玉米、甘薯等推广种植;〔2〕粮食总产量的大幅度提升;〔3〕多种经营与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4〕农业生产区域分工的出现;〔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

2. 手工业领域:〔1〕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经营手段的萌芽;〔3〕传统与新兴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4〕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升。

3. 商业领域:〔1〕白银大量流入并实现货币化;〔2〕长途贸易和大额贸易的开展;〔3〕商帮和会馆的出现;〔4〕工商业都会和市镇的兴起;4.政策方面: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三〕评述:1. 总体态势: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艰难开展,资本主义萌芽昙花一现。

2. 阻碍因素:专制统治、传统观念、自然经济3. 最终结果:中国停滞不前,最终落后于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目:历史
课题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主备人
黄修业
审核人
授课人
编号
授课时间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概况
2、了解外国贡使制度及贡使制度的没落
3、知道传教士利玛窦及《大清时宪历》
4、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
学习难点: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大清时宪历》
2清初,汤若望出掌____________,制定《_____________》,施行不久,又被废止,至_______时才重新颁布。
课中
合作交流探究
合作交流:
1、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如何?他的远航有何积极作用?
2、外国贡使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终结果如何?
3、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课后
课后巩固训练
2、外国贡使:⑴特点:①以外国朝贡,中国__________的方式进行。②明初,贡使入贡允许附载商货贸易,但有相当严格的限制。为防止商人冒充贡使、朱元璋时还向________等59国发放贡舶“___________”凭证。③明朝皇帝对外国的回赐,远远超过所接受的贡物。
⑵衰落的原因:对外国贡品的回赐,以及对贡使附载商货的_________,加重了明朝的败政负担。明朝中叶以后的逐渐衰败导致这一制度无法继续。
8.明政府派郑和下西洋一共( )A.4次B.5次C.6次D.7次
5.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最远到达大西洋沿岸B.先后七下西洋,经过20多年
C.第一次从刘家港出发D.目的是为加强同海外的联系
6.明成祖命郑和出使西洋的主要目的有( )
①宣扬国威②加强海外联系③开发南洋④开辟海外市场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
7.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 ) A.亚洲B.非洲C.美洲D.欧洲
3、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
⑴传教士来华,明朝________年间,始有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在传教的同时将西方科学传入中国。意大利传教士_________,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之一。
⑵《大统历》和《大清时宪历》
1前者沿袭元朝历法制定,不合时宜,_________帝时在徐光启主持下,聘任______传教士汤若望等,按“地球”和地理经纬度概念,重新制定历法,但未实施。
学法指导
自主识读郑
学案
课前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识读课本上的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明朝前期,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命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郑和在20多年里,先后次下西洋。②.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从出发,最后到达,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到过个国家和地区,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早。③、郑和下西洋扩大了和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达标测评】
1.命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的是( )A.明太祖B.明成祖C.顺治帝D.康熙帝
2.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 )A.1405年B.1433年C.1616年D.1636年
3.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出发地点是( )A.南京B.广州C.刘家港D.泉州
4.郑和下西洋先后到过多少个国家和地区( )A.10多个B.20多个C.30多个D.50多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