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侯苏编钟所见的西周巡狩行为

合集下载

中华国宝重器:晋侯稣编钟(西周·晋)

中华国宝重器:晋侯稣编钟(西周·晋)

中华国宝重器:晋侯稣编钟(西周·晋)晋侯稣(sū)钟,也简写“苏钟”,全称晋侯苏编钟,是西周晋国的一套打击乐器,全套共16枚,因随葬于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第七代晋侯稣的墓中而得名。

全套编钟16件,其中14件于1992年被盗出境,由上海博物馆于1992年12月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收回入藏,其余两件在清理发掘晋侯墓地8号墓时出土(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山西省博物馆联合发掘),藏于山西博物院。

为中国禁止出国的64件国宝之一。

晋侯稣钟高25.9厘米,铣间距14.9厘米。

晋侯稣(sū)钟可分为两组,每组8件,大小相次,排编成两列音阶与音律相谐和的编钟。

有刻款铭文355字,首尾相连刻凿在16件钟上。

这种在铸造好的青铜器上刻凿铭文的方法,在西周十分罕见。

铭文记载了在西周晚期某王三十三年,晋侯苏奉王命讨伐山东的夙夷,折首执讯,大获全胜,周王劳师,并两次嘉奖赏赐晋侯的史实。

铭文除记载了这次重要的史书无载的战争之外,还为我们留下了两项难得的记录:一是记录了“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方死霸”五个记时词语。

在一件器上有这么完整的时间记录,前所未有,是我们探讨西周历法的重要材料。

二是全篇铭文用利器刻出,且笔划流畅规正,为我们研究西周晚期的冶金工艺提供了一个新的材料。

总之此编钟对研究西周历史和晋国历史极为重要。

此外铭文中多种记时历日对西周的断代研究也有重要价值。

无愧于国之重器。

晋侯稣(sū)编钟鉴赏编钟分两组,每组8件,三种式样。

钟非铸于同时,测音却和谐,是标准配律。

第一组为大钟,纹饰浅而细,第二组为中小型钟,纹饰深而阔。

并且从造型上来讲两组也有细微的差异,研究者认为它们虽并非同时铸造,但音律却非常和谐。

钟上铭文为利器刻凿而成,笔画转折处要分四五刀或是五六刀的接连刻凿,笔道才能连起来,刀痕至今非常明显。

更重要的是,经过除锈处理后,刻凿在这16枚钟上的文字竟然可以连读!355个字的铭文完整地记录了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稣率兵随周王巡视东土、征讨叛乱部落,并立功受赏的事。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教案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教案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教案[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必修1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根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识记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及其本质、作用;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事件的才能。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历史比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说明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开展,其官僚政治与体制管理,无不与古代有着亲密的联络。

【教材构造及重点难点】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禅让制──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形式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根底、确立、本质、神秘色彩3.夏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二、西周的分封制1.建立2.主要内容、特点3.影响、开展演变三、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2.含义3.特点4.本质与作用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重点:分封制、宗法制难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

【导入新课】一个有5000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从国家诞生起,中国历代在制度安排方面凝聚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经历,及其政治制度开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备、经历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或民族所难与相比的。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夏商周时期正处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教学过程】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阅读课本标题下小字,并阅读下面两幅图,然后答复:大禹为什么能建立我国第一个王朝──夏?禹治水成功,舜传位与他;部落争斗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从而享有极高声威。

指导读图:《戴冠冕的夏禹》、《大禹治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启阅读教材“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一目,答复以下问题: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的根底是什么?禹的声威;启的实力。

晋侯稣钟:又分又合的青铜重器

晋侯稣钟:又分又合的青铜重器

晋侯稣钟:又分又合的青铜重器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之友》 2020年第12期汇编|秋慈中国是钟的王国。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钟,并有“钟鸣鼎食”的灿烂文明。

编钟是古代成组的青铜打击乐器,将成系列的青铜甬钟或青铜钮钟悬挂在木架上,击奏以发出声音。

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强,宛如歌唱,所以也有“歌钟”之称。

西周以后的编钟常用于宫廷雅乐,每逢征战、宴会、祭祀,都要演奏编钟。

说起编钟,大家都知道声闻中外的曾侯乙编钟,它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早在距今3 000多年前的晋国,有这样一组编钟,踏着历史的余音袅袅而来,它虽不及曾侯乙编钟磅礴大气的音律、制作以及铭文,但它比曾侯乙编钟早400年左右,它便是晋侯稣钟。

专家百万买“赝品”1992年,在香港的古玩市场上出现了14枚编钟,由于这套编钟的土锈,尤其是铭文为刻制,非铸造等情况,被一些博物馆和藏家认为是赝品,因而无人出手。

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先生,经香港张光裕教授介绍,看过这套编钟的资料后断定是真品,并利用店家急于甩货的心理,以百万之价买下了这14枚编钟。

马承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青铜器鉴定专家,他在上海博物馆工作了近半个世纪,担任馆长长达14年之久,为上海博物馆收集了数以万计的珍贵青铜器,使不出土青铜器的上海成为中国青铜器收藏、研究和展示的重镇。

虽然马承源先生的地位很高,但是,买回这套“赝品”依然受到了业内的普遍质疑,他们认为编钟可见青铜之黄色,与锈蚀程度不符;铭文为刻上去的,作伪痕迹清晰;每件器物的铭文莫名其妙,一点都不通顺;大家不曾想这么有名的大专家也会走眼,可谓“马失前蹄”。

面对争议,马承源先生并没有动摇,他认为这些编钟从器形上看,为西周时期青铜器不会有错。

对于别人的反对意见,他有针对性地指出:“锈蚀的情况,说明这些编钟应该是出土不久,此前一直被深埋;铭文的字体结构也符合当时的风格,虽然不是铸而是刻,确实令人疑惑,但不买回来,它们就会流失国外,这个险值得冒;至于铭文的读法,不能一器一读,而要将编钟排定顺序,连贯起来读,便豁然通顺,而且从叙事的语法上看,也不存在问题。

中国古代手工业练习题

中国古代手工业练习题

2.17历史限训1.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

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

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

这说明该窑A.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注重市场营销策略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产品主要销往海外2.古代工匠对高超生产技术或技艺的继承,往往实行‚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的规制。

以下对这一规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保证工匠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B.易导致某些技术或技艺失传C.反映了古代传统家庭伦理观念 D.体现了农耕经济的生产特征3.明中叶起,松江‚布被天下‛的局面真正呈现出来,远销全国各地和海外。

但是,江南的棉纺织行业却并未出现手工工场这种集中生产方式。

究其原因,可能是A.棉纺织业出现较晚技术不够成熟 B.小农家庭副业是棉纺织业的主体C.棉纺织品易损耗不能够集中生产 D.棉花种植分散使集中生产成本高4.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5.晋侯苏编钟是近年发现的最有价值的西周青铜器之一,其355个字的铭文完整地记录了晋候苏率兵随周王巡视东土、讨伐叛乱部落,并立功受赏的事件。

晋侯苏钟铭文记载的这场战争,史籍中无从查考,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详细的记录说明当时的汉字已经成熟并完成统一B.铭文反映了分封制下周王和诸侯的权利义务关系C.史籍无从查考说明该事件是晋候为表功而捏造的D.周王的重视反映了晋候享有嫡长子的特权和地位6.明末清初,在景德镇常驻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瓷器的商人,他们按籍贯、按销地划分共有八帮。

晋侯苏钟(一套14件)

晋侯苏钟(一套14件)

晋侯苏钟(一套14件)晋侯苏钟(一套14件)晋侯苏钟(一套14件)青铜编钟,记录着我国青铜时代的文明。

青铜器是中国历史文物最重要的门类之一。

编钟为古代成组的青铜打击乐器,将成系列的铜甬钟或铜钮钟悬挂在木架上,用木槌击奏出动听的乐曲。

各时代钟的形制大小不一,枚数也不尽相同。

制造年代西周厉王(公元前9世纪中叶)年间。

这组编钟共16件,其中的14件于1992年由上海博物馆从香港一个古玩肆购回,后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残存的2件小编钟,形制与14件晋侯苏钟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连缀起来,证实上博从香港抢救回归的14件钟与此次发掘出土的2件钟原出同墓,此套完整的编钟数目应是16件。

现藏地:上海博物馆。

流失背景位于曲村—天马遗址中心位置的晋侯墓地,发现于上世纪90年代。

当时,少数不法之徒心怀贪婪的邪念,默颂着“要想富,盗古墓,一夜变成万元户”的歪门致富经,昼伏夜出,四处搜寻、盗挖古墓。

一时间,探孔遍野皆是,盗洞随处可见,多少古墓惨遭洗劫,有志之士无不扼腕叹息、痛心不已。

曲折经历在山西省侯马市曲沃县所属地区有一个叫作曲村的小村庄。

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这座小村庄一直默默无闻。

谁也没有想到,九代19位晋侯及其夫人已在这个小村庄的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

如今,19座晋侯及其夫人墓的发现,证实了两千年前这里曾是晋国最早的都城。

晋侯苏编钟目前这个墓地还没有完全弄清楚,还要继续发掘。

但仅就我们已发现的,这些晋侯及其夫人的墓葬出土的青铜器的铭文上,都有着晋侯的名字,而这些晋侯的名字和《史记》晋世家列出来的晋侯名字,有的可以对应起来。

据古书记载,苏是晋国的第八位王侯,史称晋献侯。

他英勇善战,深得周王的赏识。

在编钟里苏详细地记载了几千年前那场战役的始末,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然而,当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揭开这些墓葬时,却发现已经有八座晋侯墓被盗,残余物凌乱地散在墓底。

在考古学家痛惜这些失落的珍宝时,这座不起眼的小村庄却迅速地“著名”起来,不少文物走私者闻风而至,以高价收购这些被盗的珍贵文物,而这座村庄也因而迅速致富,被人称为“小香港”。

参观山西博物馆晋侯苏编钟的收获和感受

参观山西博物馆晋侯苏编钟的收获和感受

参观山西博物馆晋侯苏编钟的收获和感受我最近参观了山西博物馆,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展品之一就是晋侯苏编钟。

这件古老而珍贵的钟状乐器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和深深的感受。

晋侯苏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件独特的乐器,它由91个钟铛组成,分成8组,每组都有不同的音高。

这些钟铛都是由青铜制成,制作精美,形状各异。

每个钟铛都刻有精细的纹饰和文字,展示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对美的追求。

在参观这件乐器时,我对它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晋侯苏编钟出土于山西晋侯墓,据考古学家推测,它们的制作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33年至公元前429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这也使得晋侯苏编钟成为了中国最古老的钟状乐器之一。

晋侯苏编钟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匠人们需要精心挑选青铜材料,并进行熔炼和浇铸。

然后,他们会采用雕刻和铸造技术,打造钟铛的外形和纹饰。

最后,匠人们还需要调音,确保每个钟铛发出正确的音高。

这个过程需要非常高的技艺和耐心,而且每个钟铛的大小、形状和音高都需要精确把握,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编钟发出悦耳的音乐。

参观晋侯苏编钟让我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编钟在中国古代被广泛应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中,被视为重要的礼器。

它们不仅在音乐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象征着社会秩序和和谐。

当编钟奏响时,会产生悦耳的音乐,给人们带来愉悦和宁静的感觉。

在参观过程中,我也对晋侯苏编钟的音乐演奏进行了一次亲身体验。

博物馆工作人员为我们演示了如何演奏编钟,让我们亲自敲击钟铛,感受到了钟铛发出的清脆音响。

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钟铛的制作工艺和声音特点。

参观晋侯苏编钟的过程中,我还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晋侯苏编钟不仅仅是一件乐器,更是承载着中国古代音乐、工艺和文化的重要遗产。

它们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和娱乐,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后代子孙能够了解和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参观山西博物馆晋侯苏编钟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和深深的感受。

又分又合的稀世珍宝——晋侯苏钟

又分又合的稀世珍宝——晋侯苏钟

又分又合的稀世珍宝——晋侯苏钟晋侯苏铜编钟是近年发现的最有价值的青铜器之一,是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8 号墓即晋侯苏墓的随葬品。

钟铭文标有周王纪年与很多历日,为探讨西周年代学的若干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

一、又分又合的稀世珍宝晋侯苏钟是16枚一套的铜编钟,均为甬钟,钟上刻铭文355字。

其中重文9字,合文7字,是建国以来出土青铜器中最长的一篇铭文,也是2002年1月18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名单中的64件(组)之一。

上海博物馆藏14枚晋侯苏钟1992年8月,晋侯墓地8号墓遭到盗掘,大量随葬品被盗往国外,其中有14枚流落到香港古玩肆中。

当时尚有土锈,铭文又是刻上去的,古玩商们一时难辨真假。

香港中文大学张光裕教授看到后,立即告诉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先生。

马先生慧眼识珠,当年12月以低廉的价格交易成功,把它珍藏在上海博物馆,避免了这套珍贵文物失散而流入海外。

经过去绣处理,露出可释读的铭文“晋侯苏……”。

马承源先生1992年4月开始清理被盗的晋侯墓地1、2号墓,其发掘报告发表在《文物》1993年第3期上。

这两座墓都有十多米长的墓道,被公认为“这里是一处晋国高级贵族的墓地”。

晋侯墓地1、2号墓(《1992年春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93年第3期)而晋侯墓地这边,1992年10月至第二年元月,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了被盗的8号墓,出土了刻有铭文的两枚甬钟,铭文分别为“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兹钟”。

此铭文运用了西周时期铭文的惯例,但是我们只知道其是最后的两枚甬钟,而对于记述了什么事,共有多少枚,我们不得而知。

山西博物院藏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晋侯苏钟及铭文:“年无疆子子孙孙”1993年4月,马先生邀请考古学家,即长期主持翼城与曲沃交界处的天马——曲村遗址发掘工作的邹衡先生,带着8号墓的图文资料到上海博物馆观摩14枚钟。

当两位先生发现可以连读的16枚钟的铭文且大小成编时,既高兴又震惊,高兴的是14枚钟出自北赵晋侯墓地8号墓,震惊的是当时猖獗的盗墓。

18-19 课时分层作业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8-19 课时分层作业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分层作业(一)(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练]1.“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

”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导学号:53082019】A.宗法观念已大大加强B.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C.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D.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A[根据“商朝晚期”“……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可以得出宗法制度,故A项正确。

]2.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苏的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套编钟。

编钟上的一段铭文记载:“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

”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是()A.朝觐述职B.镇守疆土C.出征作战D.缴纳贡赋C[从材料中“率乃师……伐夙夷”可知,周天子命令诸侯出征作战,A、B、D三项虽然是诸侯应尽的义务,但与材料不符,故选C项。

]3.《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

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

”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A.分封制B.宗法制C.世袭制D.禅让制B[宗法制是用来解决贵族父子间在权力、地位、土地上的继承问题,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正确。

]4.《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据此可知()A.宗法制度自此建立起来B.分封制以屏护周朝为目的C.分封对象都是宗族血亲D.血缘亲疏是受封等级依据B[古文大意为:昔日周公因为两位叔叔不同心,所以把亲戚分封到各个诸侯国,屏卫周朝。

这表明分封的目的是屏护周朝,故B项正确。

]5.王国维说:“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B[王国维认为,兄弟之间的血缘没有父子近,所以兄弟之间不免有“争位之事”。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第一中学2021-2022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第一中学2021-2022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第⼀中学2021-2022⾼⼀历史10⽉⽉考试题(⽆答案)⼭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第⼀中学2021-2022⾼⼀历史10⽉⽉考试题(⽆答案)2021.10 ⼀、单选题(共40⼩题,每题2分,)1.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是分别在⼋个⽒族⽂化区创造原始⽂化的。

这⼋个⽒族⽂化区时间上有先有后,规模上有⼤有⼩,⽔平上有⾼有低,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与地域特⾊。

该学者意在强调A.中华⽂明具有多元性的显著特点B.中华⽂明的这种格局把⽂明的统⼀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C.中国⼋⼤⽒族⽂化区相互影响,相轴相成D.中华民族是以华夏族为主体不断兼并周边各族融合⽽成的2.能够较典型地反映我国原始农耕⽣活的是①北京⼈②元谋⼈③河姆渡⼈④半坡⼈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3.央视《探索发现》栏⽬曾播放过专题⽚《我们的祖先是怎样⽣活的》.通过这部专题⽚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类⽣活场景有A.元谋⼈使⽤⽯器劳动 B.北京⼈⽤⽕御寒照明C.北京⼈使⽤磨制⽯器猎取动物 D.⼭顶洞⼈⽤穿孔⾻针缝制⾐物4.甲⾻⽂是⼀种⽐较成熟的⽂字,甲⾻⽂的发现和成功识读使商朝成为中国信史的开端。

下列对“甲⾻⽂”的研究和描述,还不够确切的是:A.甲⾻⽂主要出⼟“殷墟”B.从甲⾻⽂中可以了解商朝社会C.甲⾻⽂是今天汉字的前⾝D.甲⾻⽂使商朝历史有了确切纪年5.黄仁宇在《中国⼤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长。

他们按国之⼤⼩,理论上以五等⾯积,封为五级。

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

”材料不能说明A.周朝实⾏分封制B.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等C.分封制对后世产⽣深远影响D.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6.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中,属于异姓功⾂的是A.鲁国B.宋国C.晋国D.齐国7.下列与西周王朝建⽴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盘庚迁殷B.武王伐纣C.周公东征D.平王东迁8.西周宗法制的最⼤特点是A.⽗系家长制B.嫡长⼦继承制C.分封制D.等级制9.《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昔夏之⽅有德也,远⽅图物,贡⾦九牧,铸⿍象物。

一辩稿:斥巨资购回文物值得不值得。反方

一辩稿:斥巨资购回文物值得不值得。反方

谢谢主席,谢谢对方辩友的精彩陈词,但对方辩友从破题立论开始就存在的漏洞让我方真是摸不着头脑(驳…..)文物: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类文化遗物。

值不值得: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其标准就在于取回的方式何者更优,对民众和国家好处更多而仔细分析今天的辩题,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它是分为两个层次的,第一层,即用购回这种方式去取得文物值不值得,我方认为,不值得,原因有三:第一,从国际法和国际合作交流的角度上说,这些文物的初始所有权本身应归本国所有,而对于通过掠夺、非法私自贩卖等非法外流的文物,即使本国因善意取得等原因丧失了该物的所有权,我们依然可以运用签订双边协议或司法诉讼等更合理的手段进行回收,相比之下,用购回的方式显然是不值得的。

第二,从历史事实角度上看,对于非经合法途径移送出本国的文物,却用购买的方式使之成为规范化的市场交易,显然是承认了其地位的合法性,就好比本来是来抢劫我家财物的强盗,明天他就摇身一变成了合法商贩出售我的财物,我还得用高价购回,这不是赤裸裸的二次掠夺么?对于这样的行为对方辩友居然认为值得,我方实在难以苟同。

第三,就现实事实而言,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文物的买卖卖家的炒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升温,价格也是水涨船高,我国圆明园的兽首更是由最早的3个总共10万美元变成了一个1400万欧元,此时我们再用高价购买,无异于助涨了不良分子破坏市场价格机制的气焰,使文物回归越来越难,这样的行为,显然是不理性,更是不值得的。

第二层,即使仿效对方辩友,认为购回是值得的,那么用高价这种形式购回是否值得呢?我方认为,不值得。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各国已经普遍体会到的莫大的压力,我们看到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之下,如果社会还不以保障全面的国民生活为重,忽视贫民窟,漠视孤寡老人,将本可以建设社会保障机制的资金无度挥霍,无异于弃国民于不顾,这样的国家,让广大民众,情何以堪呢?1998年,我国从英国成功追索3000多件走私出境的中国文物;2001年,从美国成功追索被盗掘的五代王处直墓彩绘浮雕武士石刻;2008年,从丹麦成功追索156件中国出土文物。

从编钟铭文看西周时期随葬乐器的功用

从编钟铭文看西周时期随葬乐器的功用

从编钟铭文看西周时期随葬乐器的功用作者:贾志斌来源:《文物世界》 2014年第4期西周时期,在礼乐制度的规范下,大量金石乐器被作为主要的随葬品入葬于诸侯、世卿等高等级贵族墓中。

《周礼·春官·笙师》载:“大丧,廞其乐器,及葬奉而藏之。

”[1]可见,金石乐器的入葬,并非随意而为,而是礼制下的规约行为,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本文拟选取西周贵族墓中随葬的虢仲编钟、晋侯苏编钟、楚公逆编钟、虢季编钟和井叔采编钟等几种典型的有铭编钟,通过分析其铭文内容来探讨西周时期随葬乐器的功用。

一、世俗功能在西周现实社会中,金石乐器的功用主要有二:一是用来演奏乐曲,在欢娱喜庆的场合宴乐父兄宾朋,或在庄严肃穆的宗庙祭祀先祖神灵;二是作为礼制的物化形式,为统治阶级彰显财富、功绩、荣耀,标志身份、地位。

西周墓葬中,作为随葬物而入葬的乐器,显然丧失了其演奏乐曲的乐用功能,但其礼用功能与现实中无二,依然是墓主身份等级的标示物。

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随葬乐器与否及多少是标示墓主等级的重要标尺。

关于此点,学界早有公论,本文不再赘述。

本文在此仅以钟铭内容为切入点探讨随葬乐器具体的政治功能。

虢仲编钟共两组,出土于虢仲墓M2009,一组为8件甬钟,一组为8件钮钟,尚未有正式发掘报告公布其详细资料,仅根据报道,知钟上均铸有铭文[2]。

其中钮钟铭文最长的60多字,从其内容可知此套钮钟为虢仲自作器,且自铭为“宝铃钟”。

根据各钟铭文可知,墓主人虢仲生前曾辅佐周天子治理天下,管理臣民,并“受天子禄”。

由此可知,钟铭内容是记录墓主生前辅弼天子的贤德及荣誉。

晋侯苏编钟共16件,2件出土于晋侯墓M8[3],其余14件被盗后由上海博物馆购回收藏[4]。

每钟皆镌刻铭文且没有重复,合为全铭,共355字,铭文大意是说周厉王三十三年,周王亲自巡视东国、南国,期间在晋侯苏的辅助下讨伐夙夷,取得胜利后,对晋侯苏进行了两次隆重的赏赐[5]。

据考证,这两组16件编钟并非晋侯苏自铸之器,亦非出于同一地,晋侯苏得到后将之配成全套并镌刻铭文。

从编钟铭文看西周时期随葬乐器的功用

从编钟铭文看西周时期随葬乐器的功用

西周时期,在礼乐制度的规范下,大量金石乐器被作为主要的随葬品入葬于诸侯、世卿等高等级贵族墓中。

《周礼·春官·笙师》载:“大丧,廞其乐器,及葬奉而藏之。

”[1]可见,金石乐器的入葬,并非随意而为,而是礼制下的规约行为,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本文拟选取西周贵族墓中随葬的虢仲编钟、晋侯苏编钟、楚公逆编钟、虢季编钟和井叔采编钟等几种典型的有铭编钟,通过分析其铭文内容来探讨西周时期随葬乐器的功用。

一、世俗功能在西周现实社会中,金石乐器的功用主要有二:一是用来演奏乐曲,在欢娱喜庆的场合宴乐父兄宾朋,或在庄严肃穆的宗庙祭祀先祖神灵;二是作为礼制的物化形式,为统治阶级彰显财富、功绩、荣耀,标志身份、地位。

西周墓葬中,作为随葬物而入葬的乐器,显然丧失了其演奏乐曲的乐用功能,但其礼用功能与现实中无二,依然是墓主身份等级的标示物。

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随葬乐器与否及多少是标示墓主等级的重要标尺。

关于此点,学界早有公论,本文不再赘述。

本文在此仅以钟铭内容为切入点探讨随葬乐器具体的政治功能。

虢仲编钟共两组,出土于虢仲墓M2009,一组为8件甬钟,一组为8件钮钟,尚未有正式发掘报告公布其详细资料,仅根据报道,知钟上均铸有铭文[2]钮钟铭文最长的60多字,从其钟为虢仲自作器,且自铭为“宝文可知,墓主人虢仲生前曾辅下,管理臣民,并“受天子禄”。

由是记录墓主生前辅弼天子的贤晋侯苏编钟共16件,2件出土于晋侯墓M8[3],其余14件被盗后由上海博物馆购回收藏[4]。

每钟皆镌刻铭文且没有重复,合为全铭,共355字,铭文大意是说周厉王三十三年,周王亲自巡视东国、南国,期间在晋侯苏的辅助下讨伐夙夷,取得胜利后,对晋侯苏进行了两次隆重的赏赐[5]。

据考证,这两组16件编钟并非晋侯苏自铸之器,亦非出于同一地,晋侯苏得到后将之配成全套并镌刻铭文。

李学勤认为“编钟的一部分原是他(晋侯苏)随厉王作战的战利品,因此将之配成全套,作为纪念。

国宝中的国宝

国宝中的国宝

国宝中的国宝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第17期晋侯苏(稣)钟晋侯苏(稣)钟共16件,其中14件由上海博物馆从境外收回入藏,其余两件在清理发掘晋侯墓地8号墓时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该钟分为两组,每组8件,大小相列,排编成两列音阶与音律相谐和的编钟。

有铭文355字,首尾相连刻凿在16件钟上。

这种在铸造好的青铜器上刻凿铭文的方法,在西周十分罕见。

晋侯苏(稣)钟铭文记载了西周晚期(周王三十三年)的一次大规模的战争过程。

战争获胜后,周王亲自赐给晋侯苏(稣)香酒一卣、弓一张、箭百枚、马四匹。

晋侯苏(稣)为了报答和颂扬周王的美德,铸作了一座乐音和谐的钟,把周王的恩宠记在钟上。

大克鼎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千克。

鼎口有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

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变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证。

大克鼎于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

出土后,首先被天津人柯劭态买下,当时金石大家潘祖荫又用重金从柯氏手里购得,成为大克鼎的主人。

潘祖荫死后,其弟将此鼎运回苏州老家供放。

民国初年,曾有美籍人士专程来华找潘氏商谈求让大鼎,出价达数百两黄金之巨。

但终为潘家所回绝。

1937年,苏州沦陷,主持家务的潘祖荫的孙媳潘达于请家人和两个木匠师傅帮忙,连夜把大克鼎和一批青铜器装箱深藏到屋子底下,书画和小件古董三十几箱藏进夹壁。

城陷后,她家前后闯进7批日本强盗,一遍遍搜刮,财产什物损失殆尽,连日军司令松井都查问潘家收藏,却最终没有发现踪迹。

抗战胜利后,宝藏再次“出土”。

潘达于把它们藏在一间屋里,用旧家具破杂物覆盖,再将整进房屋钉断,既不住人也不走人,直到解放之后。

1951年7月,移居上海的潘达于给华东文管会寄出一封信:“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

(5)楚公逆编钟与周宣王伐楚

(5)楚公逆编钟与周宣王伐楚

(5)楚公逆编钟与周宣王伐楚楚公逆编钟与周宣王伐楚【原刊地名】成都【原文出处】社会科学研究【作者】段渝【作者简介】段渝,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四川成都610071。

【内容提要】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楚公逆编钟,对于研究周宣王时代的周楚关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本文对编钟内容进行了考释,并对周宣王时期的周、楚关系以及晋侯墓地出土楚公逆编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是由于周宣王时方叔伐楚所得,后因晋侯伐戎有功,由周王室赐与晋穆侯。

【关键词】楚公逆编钟/周宣王伐楚/晋穆侯伐戎【参考文献】[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天马——曲沃遗址北赵晋国墓地第四次发掘[J].文物,1994,(8).[2]李学勤.试论楚公逆编钟[J].文物,1995,(2).[3]孝感地区亦工亦农考古训练班.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6,(6).[4]曾宪通.楚月名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1980,(1).[5]吴铭生.从考古发现谈湖南古越族的概貌[J].江汉考古,1983,(4).[6]高至喜.论湖南出土的西周铜器[J].江汉考古,1984,(3).[7]周永珍.曾国与曾国铜器[J].考古,1980,(5);田海峰.湖北枣阳县又发现曾国铜器[J].江汉考古,1983,(3);李学勤.曾侯戈小考[J].江汉考古,1984,(4).[8]湖北省博物馆,广济县文化馆.广济发现一批周代甬钟[J].江汉考古,1984,(4).[9]黄石市博物馆.湖北铜绿山春秋炼铜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1,(8);黄冈地区文物普查队.黄梅龙感湖三处遗址调查[J].江汉考古,1983,(4);黄石市博物馆.大冶上打罗村遗址试掘[J].江汉考古,1983,(4);武汉市文管处.武昌县豹澥、湖泗古文化遗址调查[J].江汉考古,1984,(1);咸宁地区博物馆,阳新县博物馆.阳新和尚垴遗址调查简报[J].江汉考古,1984,(4);张正明.楚文化志[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9,10.[10]邹衡.论早期晋都[J].文物,1994,(1);李学勤.试论楚公逆编钟[J].文物,1995,(2).[11]曲沃发掘晋侯邦父及夫人墓[N].中国文物报,1994-01-30.[12]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M].科学出版社,1957.[13]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J].考古学报,1959,(3).[14]史记·楚世家[M].[15]左传·昭公十二年[M].[16]国语·晋语八[M].[17]春秋·庄公二十三年[M].[18]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M];唐兰.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J].考古学报,1962,(1).[19]孔颖达正义.诗经·小雅·采芑[M].[20]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J].考古学报,1959,(3).[21]孟子·梁惠王上[M].[22]朱熹.诗集传:卷十[M].[23]国语·周语上[M].[24]后汉书·西羌传[M].[25]宋翔凤.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A].过庭录·卷九[M];段渝.西周时代楚国疆域的几个问题[J].中国史研究,1997,(4).[26]河南省丹江库区文物发掘队.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J].文物,1980,(10);裴明相.楚都丹阳试探[J].文物,1980,(10).[27]史记·晋世家[M].史记·十二诸侯年表[M].[28]后汉书·西羌传引竹书纪年[M].[29]逸周书·世俘[M].[30]左传·僖公二十四年[M].[中图分类号]K871.3;K87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4)02-0133-07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第4次发掘的部分材料公布后[1],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64号墓出土的一组8件楚公逆编钟,更是对西周晚期尤其是周宣王时期的周楚关系、周晋关系以及其他一些问题提供了新资料,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

晋侯苏编钟几处地名试探

晋侯苏编钟几处地名试探

晋侯苏编钟几处地名试探
黄锡金
【期刊名称】《江汉考古》
【年(卷),期】1997()4
【总页数】3页(P64-66)
【关键词】晋侯苏编钟;山东汶上;西周晚期;上海博物馆;学术界;声分析;《说文》;中国文物;郓城县;投入战斗
【作者】黄锡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6
【相关文献】
1.晋侯mu编钟发声频率实测 [J], 潘笃武;刘贵兴
2.晋侯苏编钟所见的西周巡狩行为 [J], 李凯
3.晋侯苏钟的互动投影设计研究 [J], 翟恩豪; 顾艺
4.晋侯墓地M8的碳14年代测定和晋侯苏钟 [J], 仇士华;张长寿
5.论晋侯苏钟的年代和归属——兼论周厉王王年 [J], 张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在上,翼在下,
,降余多福。苏其万
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兹钟。
晋侯苏编钟的“卅又三年”,专家有厉王、
·3·
文物春秋 2009 年第 5 期
研究与探索
宣王两说。就历日与史实看,厉王之说似更稳 《集成》6514)
妥[2]。周王亲自“ 省”东国南国,其足迹从宗
师雍父省导(道)至于 (胡)。(《 鼎》,
周到成周,从成周继续往东到达“ ”地,已历 《集成》2721)
国力殷盛“,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 伐噩(鄂)侯驭方,无遗幼寿’”,即命令对淮夷
年不用”(《史记·周本纪》)。这一时期的大盂 斩尽杀绝。然而王师“弥怵合 ,弗克伐噩
鼎铭文中,周王命令“盂”替自己“ 省先王其 (鄂)”,对敌军普遍恐惧,不能克敌。于是周王
受民受疆土”,周王不必亲自“ 省”,臣子代 不得不依靠重臣“武公”的军队“敦伐噩
族整 (师)宫。六月初吉戊寅,旦,王各(格)
大室,即立(位)。王乎善夫 召晋侯苏,入门,
立中廷。王亲易(锡)驹四匹。苏拜稽首,受驹
以出,反(返)入,拜稽首。丁亥,旦,王 于邑
伐宫。庚寅,旦,王各(格)大室,司工(空)扬父
入右晋侯苏,王亲侪晋侯苏 鬯一卣、弓矢
百、马四匹,苏敢扬天子丕显鲁休,用作元
扬( )钟,用邵(昭)各(格)前文人。前文人其
一、从“ 省”看西周巡狩行为
晋侯苏编钟铭文经过专家的释读,可隶 定如下:
隹王卅又三年,王亲 省东或(国)南或 (国)。正月既生霸戊午,王步自宗周。二月既 望癸卯,王入各(格)成周。二月既死霸壬寅, 王 往东。三月方死霸,王至于 ,分行。王亲 令(命)晋侯苏:率乃师左 (周) 北 (周) □,伐夙(宿)夷。晋侯苏折首百又廿,执讯廿
经两月余;周王与晋侯苏分行,命令晋侯苏包
这些“省”,在周王省视之外,还带有很强
抄“夙(宿)夷”,晋侯苏取得初步胜利。周王又 “亲远省师”,并命令晋侯苏继续追击,“伐
的武力征伐意味。宜侯 簋铭文言周王省视 武王、成王征伐过的商朝边鄙[3]。中鼎铭文反
城”,晋侯苏大获全胜,周王在“六月初吉戊 映的是在伐“虎方”的历史环境下,周王命令
又三夫。王至于 城,王亲远省师。王至晋侯
苏师,王降自车,立,南向,亲令(命)晋侯苏:
自西北遇(隅)敦伐 城。晋侯率厥亚旅、小
子、(秩)人先,(陷)入,折百首,执讯十又
一夫。王至,淖淖列列夷出奔。王令(命)晋侯
苏帅大室、小臣、车仆从,逋逐之。晋侯折首百
又一十,执讯廿夫;大室、小臣、车仆折首百又
五十,执讯六十夫。王隹反(返),归在成周。公
首先,西周时代蛮夷戎狄与华夏杂居,与 周人封建的国家犬牙交错,他们在西周晚期 蠢蠢欲动。西周时代的版图空前辽阔,克商 以后,西周统治者征服的足迹远远超出了夏 商两代。《左传》 昭公九年记载周初的四至: “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 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 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这 个四至正是以宗周、成周为中心的周人力量 直接或间接所及的范围。
除晋侯苏编钟铭文以外,“ 省”还见于大盂 行,有行必有狩矣。游猎所届,或侵入邻境,
鼎与宗周钟的铭文:
猎弋之事,即同于劫掠,山林所有,皆民生所
令(命)女盂…… 我其 省先王其受民 资,故不容异族捕取,于是争端即肇,战事生
受疆土。(《大盂鼎》,《集成》2837) 王肇 省文武堇疆土。南国 (报)孳
(子)敢陷虐我土,王敦伐其至,扑伐 (厥)
到西周中后期,周王朝对蛮夷戎狄的压 榨增大,致使这些异族的叛乱不断。“至穆王 时,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 四白鹿,四白狼,王遂迁戎于太原。夷王衰弱, 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 俞泉,获马千匹。厉王无道,戎狄寇掠,乃入犬 丘,杀秦仲之族。王命伐戎,不克。”周王或是 派遣重臣平叛,或是亲征,但时局愈演愈烈, 到宣王时代,“使秦仲伐戎,为戎所杀”,“王遣 兵伐太原戎,不克”,“后五年,王伐条戎、奔 戎,王师败绩”,“王征申戎,破之”(《后汉书· 西羌传》),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及幽王 淫乱,四夷交侵”(《后汉书·东夷传》),周王朝 则已遍地狼烟。
但是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的局面,只是 汉人的理解,并不符合西周的实际情况。比如 西周王畿附近就分布着不少非姬姓异族的小 国,有陕西扶风发现的录国伯 墓、陕西宝鸡 发现的 国墓地、散氏盘铭文提及的散国与
国等等;而人们熟知的《左传》宣公三年楚 庄王问鼎之事,也记载“楚子伐陆浑之戎,遂 至于洛,观兵于周疆”,说明陆浑之戎就在成 周附近。这些部族均非华夏,由于政治经济 发展不平衡,他们在生活方式与语言上与华 夏迥异,有着自己的制度文化;在政治上拥有 高度的自治性,对周王朝叛服不定。对于这些 在周王朝版图上星罗棋布的蛮夷戎狄方国, 许多时候周王朝采取了宽容的政策,只要他 们认同周王朝的统治,对周王朝纳贡,就允许 其拥有比较大的自治权,对其内政不加过问。 王国维先生曾作《古诸侯称王说》,指出西周 晚期的铜器乖伯簋(《集成》4331)与录伯 簋
·4·
文物春秋 2009 年第 5 期
省东或(国)南或(国)”、“王肇 省文武堇 疆土”应可以说明,这一时期巡狩已是常见的 行为,似已形成制度。周王正是通过巡狩行 为,实现对蛮夷戎狄的强有力的监督与惩处, 从而稳定西周政局。
二、巡狩行为反映的西周晚期政治
周王以巡狩行为有效地控制四方领土, 反映了西周晚期政治的种种特点。
这已经是不少学者的共识。宗周钟铭文云: 在这一时期蛮夷戎狄是守势,周是攻势。周厉
“王肇 省文武堇疆土。南国 (报)孳(子)敢 王不仅与人民争利,而且增强了对蛮夷戎狄
陷虐我土,王敦伐其至,扑伐 (厥)都。 孳 的压力,晋侯苏编钟与宗周钟铭文里,周王通
乃遣间来逆邵王,南夷、东夷具见,廿又六 过“ 省”大规模打击东国南国夷狄,也折射
西周金文中,单言“省”而不是“ 省”的 侯,即是巡狩活动;但上古时代华夏与蛮夷杂
也有不少,比如:
居,周王不得不对蛮夷顺服与否格外警惕,巡
[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图(鄙),诞省东国 狩活动往往与武力征伐的军事行为结合在一
图(鄙)。(《宜侯 簋》,《集成》4320)
起。这样的例子文献中也不乏,《诗·常武》:
为我视察先王从上天那里接受的人民与疆 一多先生也已经明确说明,很有说服力。
土。宗周钟铭文中,周王视察文王、武王开辟
这些理解甚为精当。西周金文中周王“
的疆土,此时“南国 (报)孳(子)”叛变作乱, 省”、“省”的地带,基本上是周王势力所及之
周王给予严厉的打击,翦伐其城邑。
地与异己蛮夷之地的交界处。周王所视察诸
晋侯苏编钟出自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 地,共 16 件,出土 2 件,另 14 件被盗,铭文共 355 字,后由上海博物馆购回,公布于 1996 年[1]。该器历史价值重大,铭文记录了周王与 “夙(宿)夷”的一场大规模战争,一经公布就 成为学界的焦点,专家学者们纷纷著文,就其 铭文的历日、史实、刻写技术等多方面进行探 讨。实际上,晋侯苏编钟也为探讨西周巡狩行 为提供了蛛丝马迹,这方面可以)中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
先省南国串(贯)行,(设) (居)。(《中鼎》, 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徐淮之地本是淮夷
《集成》2751)
的栖居地,所谓“省”就不仅仅是巡行,更是对
王大省公族于庚(唐),振旅。(《中觯》, 淮夷的讨伐。结合文献,“隹王卅又三年,王亲
文物春秋 2009 年第 5 期
研究与探索
晋侯苏编钟所见的西周巡狩行为
李凯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关键词】晋侯苏编钟;铭文;巡狩;西周;大诸侯 【提 要】晋侯苏编钟铭文反映了西周巡狩行为。铭文中“ 省”即是周王的巡狩,与征伐蛮夷戎狄的军事行 为相关。铭文反映的巡狩折射出西周晚期政治的种种特点,如蛮夷戎狄叛乱频繁,王权衰落,周王不得不进行挣 扎,王师的战斗力下降等等。晋侯苏这样的大诸侯是周王巡狩的武力支持,他们有权力控制蛮夷戎狄,但仍臣属 于周王,他们与文献中的“方伯”有共同之处。
邦。”李学勤先生认为,厉王三十三年省东国 出这样挣扎的情形 (晋侯苏编钟铭文还突出
南国,事迹一定不少,晋侯苏编钟铭文只是从 晋侯苏的角度叙述所参加的战役[10],而宗周
是周王“亲 省”,强调其声势),但这不过是 强弩之末了。
钟铭文则是从伐南国“ (报)孳(子)”的角度
第三,军事上王师战斗力已经大大降低,
寅”与“庚寅”对晋侯苏进行了两次隆重的赏 贵族“中”先视察南国,设置行宫。中觯铭文中
赐。事件的来龙去脉,铭文如同史书一样记 录得非常清晰。
周王亲自视察由诸侯亲族组成的军队“公 族”,举行“振旅”之礼。 鼎铭文则记师雍父
巡狩是帝王离开国都对境内进行的巡行 视察。铭文开篇交代“隹王卅又三年,王亲 省东或(国)南或(国)”的大背景,其中“ 省” 就是巡狩的反映。 ,《尔雅·释诂》:“循也”, 《汉书·东方朔传》: “徼循长杨以东”,颜师古 注“:循,行视也。”省,《说文》:“视也。”“ 省”
焉。”“一字含有三义,正为古者三事总为一事 之证。”[6]赵伯雄先生指出,巡视、征伐两项,与 西周金文亦相合[7]。所谓巡狩之“巡”,《说文》
都。(《宗周钟》,《集成》260)
解释为“视行貌”,与“省”本是同义。《礼记·祭
大盂鼎铭文中,周王命令贵族“盂”,你要 义》“君巡牲”,即《周礼》的“省牲”。这一点闻
·5·
文物春秋 2009 年第 5 期
研究与探索
很可能背后有力量强大的淮夷、南夷支持。 记·楚世家》也记载,在周夷王时代,周王室衰
宗周钟与晋侯苏编钟同时,铭文所述征 弱,诸侯不朝,楚王熊渠称:“我蛮夷也,不与
服南国的史实可互相参看。宗周钟又称 钟, 中国之号谥”,封其三子为王;但是“及周厉王
(胡)系周厉王名, 钟为周厉王自作之钟, 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无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