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的测量误差教案
长度的测量误差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初三物理教案
本文将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出发,探讨长度的测量误差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在衣物的尺码选择上能够感受到长度的测量误差对于我们的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凭感觉选择衣服的尺码,但事实上,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体型的人穿同样尺码的衣服会有不同的感觉。
因此,在衣服生产过程中,必须根据科学的测量方法进行尺码的选择,减少尺码误差,让我们更好的穿着衣物。
对于建筑物的设计以及制造,长度的测量误差也是必须要重视的。
因为建筑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当建筑物设计完成后,任何一个细节失误或者长度误差,都会对于建筑物的结构完整性、美感以及使用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如在建造一座桥梁时,长度误差的不到1cm都可能会导致整座桥梁渐渐变形、弯曲,甚至出现垮塌。
长度的测量误差也与我们日常生活中通过看的测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出门的路程、购买某些家居用品时的尺寸选择等。
假设你需要出门,那么你要对需要到达的地方做一定的长度预估,如果对于这个长度的预估误差过大,就会出现出门时间拖延、到达时间不准确等问题。
而在购买家居用品时,如果没有进行准确的尺寸测量,容易出现购买到的用品大小不合适、无法使用的问题。
长度测量误差也与日常生活中测量温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为温度的测量也是需要准确的长度测量工具,如温度计等。
同时,在温度测量的过程中,长度误差会对于量温度的准确性造成影响。
长度的测量误差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问题,实际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需要通过长度测量完成,所以准确测量长度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在平时生活中加强对于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培训,进一步提高我们对于长度测量误差的认识,避免与这种情况产生质量问题,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八年级物理教案 长度的测量误差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长度的测量误差9篇长度的测量误差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2.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3. 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能力目标1. 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2. 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德育目标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教法建议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节长度测量误差【课题】长度的测量误差【重点难点分析】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4,新授课:误差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教师指导】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评价】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2、内容的祥实程度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长度的测量误差 2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教案:测量误差是怎样产生的?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教案:测量误差是怎样产生的?。
一、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进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例如,测量家具的长度、测量跑步的时间等等。
而在科学研究中,精确的长度与时间测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进行测量时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差。
那么,这些误差是怎样产生的呢?如何避免误差的产生?本文将详细解答这些问题。
二、测量误差的来源1.仪器误差:测量仪器本身的精度限制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一个长度仪器的分辨率只能到达1毫米,这就意味着你无法测量出更小的长度。
这种误差是由仪器的精度决定的,无法避免,但可以通过选用更高精度的仪器来减少误差。
2.人为误差:人的操作技能和主观因素也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在进行手动测量时,不同的人感觉长度或时间的方式可能会不同,从而导致测量结果的误差。
为了避免这种误差,我们应该培养操作技能和控制主观因素,例如,站在固定的位置进行测量,尽可能重复操作等。
3.环境误差:测量环境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因素也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在高温环境下,一些材料的长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测量误差。
为了避免这种误差,我们应该在相对恒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测量。
4.统计误差: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也是避免误差的重要方法。
如果测量数据收集不够充分或者样本数量不够大,那么结果的准确性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在进行测量时,一定要保证数据的充分性和数量的大量性,从而减少统计误差。
三、如何避免误差的产生1.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选择仪器时要考虑精度和可靠性等方面,购买高质量的仪器。
2.重复测量:进行多次测量,可以减少测量误差。
在进行重复测量时需要尽可能保证环境条件的一致性和操作方式的一致性。
3.控制环境条件:尽可能保持环境参数的恒定,例如,使用温度控制器、湿度计等。
4.控制主观因素:在进行测量时需要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例如,选用相同的人进行测量,进行培训和演练来提高操作技能。
初三物理长度测量误差教案:量具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初三物理长度测量误差教案:量具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量具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作为物理实验中必备的一项技能,长度测量一直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在实验过程中,正确使用量具,掌握精度和误差的概念以及避免一些常见误区都是必须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长度测量误差的教学内容,帮助初三学生正确掌握物理实验中的长度测量技能。
一、误差的概念和表示1.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误差的种类(1)系统误差:是由于测量仪器、实验操作、试验环境等因素所造成的,该误差的出现不受时间、次数等因素的影响。
如:长尺子表面的不平直、测量温度的不正确等造成的误差。
(2)随机误差:指测量值在一定范围内随机变动的误差,该误差的出现受时间、次数等因素的影响。
如:人的感觉、仪器读数精度等造成的误差。
3.误差的表示(1)绝对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的绝对值。
绝对误差 = 测量值 - 真值。
(2)相对误差:是绝对误差除以真值的比值。
相对误差 = (测量值 - 真值) / 真值。
(3)平均误差:是所有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的代数和的平均值。
平均误差= Σ (测量值 - 真值)/n。
(4)标准偏差:是测量值偏离真值的平均程度。
标准偏差越小,数据的质量越好。
标准偏差可以反映测量结果的精度。
二、量具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1.长度测量常用的量具(1)游标卡尺:可以度量直径、厚度、深度等尺寸大小的量具。
(2)卷尺:一般用于测量直线长度,由于使用频率较高,所以要保持其清洁和整洁。
(3)皮尺:也称为软尺,主要用于测量尺寸较大的物品。
(4)数显卡尺:与普通卡尺类似,但能够准确显示测试值。
2.正确使用量具的技巧(1)准确读数:在读取数值时要注意末位是大约数还是精确数。
(2)正确估读:在读取数值时要注意所读数值的精度,不可将不确定数一同计算。
(3)正确保持量具:保证量具的清洁和整洁程度,防止出现测量偏差。
并且避免量具受压力过度的影响。
(4)正确量取:在实际应用中,最好使用同一单位的量具。
长度测量误差实验数据处理教案
本文旨在介绍长度测量误差实验数据处理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长度测量误差实验是物理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实验,因为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需要测量物体的长度。
而由于不能做到完美的测量,无法避免会出现一些误差。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处理这些误差,以便让我们的测量结果更准确。
以下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一、误差来源误差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可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
系统误差是指由恒定因素引起的误差,例如仪器误差、环境影响等。
随机误差则是指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例如人为失误、仪器噪声等。
这些误差都可能对我们的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处理。
二、实验设计在进行长度测量误差实验之前,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好的实验方案。
我们需要确定我们要测量的物体,以及我们要使用的仪器。
接着,我们需要根据测量对象的大小和形状,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数据,我们还需要重复多次测量,以便确定误差的范围。
我们需要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例如环境温度、湿度等,以便在数据处理中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三、数据处理在收集到实验数据之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以便确定误差的范围和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以下是数据处理的主要内容:1.数据平均处理为了排除随机误差的干扰,我们需要对多次测量的数据进行平均处理。
具体方法是将多次测量的结果求和,并除以数据数量,得出平均值,即可作为最终的测量结果。
2.精度处理为了确定测量数据的精度,我们需要计算每次测量的误差。
误差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误差 = 测量值 - 真实值其中,真实值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确定,例如使用更加精确的测量工具或者参考文献数据。
计算出每次测量的误差之后,我们可以计算出测量数据的精度范围,以便确定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3.实验误差处理在进行数据处理之前,我们需要确定实验误差的来源,以便在处理数据时进行考虑。
例如,如果我们在环境温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进行测量,那么可能会导致测量数据产生较大的误差。
初三物理长度测量误差教案:误差分析及处理方法
初三物理长度测量误差教案:误差分析及处理方法误差分析及处理方法一、教材参考:《初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二、知识概述:利用尺子、游标卡尺等工具测量长度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所得结果往往会与真实值有一定偏差,这种偏差称为误差。
在物理实验中,误差的控制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本节将介绍误差的种类、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法。
三、教学目标:1.掌握误差的产生原因。
2.能够分析测量误差的类型及大小。
3.学会误差的处理方法。
四、教学过程:1.误差的产生原因(1)人为因素:测量人员技术操作水平不同,读数不准确等。
(2)仪器因素:仪器的精度和灵敏度不同,使用时建议使用精度高的仪器。
(3)测量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大气压力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测量结果。
(4)被测物体因素:被测物体的形状、大小、材质等因素也会影响测量结果。
如,曲线表面测量误差通常比平面表面大。
2.误差的类型及大小(1)绝对误差: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
可分为正误差和负误差。
(2)相对误差:指绝对误差与真实值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3)随机误差:由各种因素随机引起,不能预测和消除,但可能会多次重复实验,用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4)系统误差:由测量系统固有的缺陷和不准确的原始资料引起,如使用过期、损坏的仪器等。
该误差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通过仪器检验或调整消除。
(5)滞后误差:由于测量最大值和最小值不同,反应出物理量的变化过程,在处理结果时应注意。
3.误差的处理方法(1)去除极端值:在数据处理时,如果遇到明显异常值,可认为是由人为、仪器等外在因素引起的,应予以剔除。
(2)重复测量:由于随机误差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多次重复测量并取平均值可以将误差降至最小。
(3)误差合成:将所有误差合成为总误差,在结果中作为不确定度,一般采用加法原理。
(4)改变方法:采用多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可以消除或减小不同方法的误差。
4.教学总结掌握误差的产生原因、类型及处理方法,对于初中物理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初三物理长度测量误差教案数值处理与结果分析
初三物理长度测量误差教案-数值处理与结果分析一.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理长度的测量方法及其误差的评定方法,掌握数值处理与结果分析的基本技巧,能够熟练进行实验操作,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并分析误差的来源和评估误差的大小。
同时,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进行长度的测量,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
二. 教学内容1.测量长度的方法及仪器的使用2.误差的种类及其评定方法3.数值处理与结果分析的基本技巧4.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三. 教学流程1.探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常常需要测量长度?你们是如何测量的?在实际操作中,是否会存在误差?如果有误差,我们要如何评定误差的大小呢?2.学习:(1) 讲解测量长度的方法及仪器的使用。
引导学生熟悉尺子、卡尺、游标卡尺等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 讲解误差的种类: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并介绍误差的评定方法:平均值、标准偏差、相对误差等。
(3) 讲解数值处理与结果分析的基本技巧:四舍五入、合理取舍、统计分析等。
(4) 对实验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并进行数据处理。
3.实践: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4.总结:(1)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度测量误差的评定,以及数值处理与结果分析的基本技巧。
(2) 对学生操作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指出误差的来源和评价误差的大小。
(3) 针对学生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和指导,加强学生对实际应用的掌握。
四.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长度测量误差的评定、数值处理和结果分析等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是如何正确评定误差的大小、如何进行合理的数值处理和结果分析,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五. 拓展延伸作为学生的课外拓展延伸,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多加练习,掌握更多的长度测量方法,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究,了解更多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的技巧。
初三物理长度测量误差教案误差来源及测量原理详解
初三物理教学中,长度测量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在实际测量中,误差是无法避免的,因此,我们需要对误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理解。
本文将从误差来源、测量原理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初三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测量。
一、误差来源1.仪器误差仪器误差是由于仪器本身的制造精度和使用磨损等原因引起的误差。
例如,在使用卷尺测量长度时,由于卷尺的起伏不平或测量带的放松等原因,必然会引起误差。
2.操作误差操作误差是由于使用者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疏忽、失误等问题引起的误差。
例如,在使用卷尺测量长度时,人为的轻微晃动等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3.环境误差环境误差是指被测物体周围环境的影响所引起的误差。
例如,在室外使用卷尺测量长度时,突然的风吹或完全不平整的地面都会影响测量结果。
4.人为误差人为误差是指由于人本身的主观因素或状态引起的误差。
例如,测量时的疲劳等都会影响测量结果。
二、测量原理详解1.仪器的选择在物理测量中,选择合适的仪器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使用读数精度高的电子秤,能提高测量的准确度。
2.操作技巧在测量过程中,不仅要正确操作仪器,还要注意操作技巧。
例如,在使用卷尺时,要将卷尺紧贴被测物体表面,并用力拉紧;在使用电子秤时,要将被测物体平稳地放在秤盘上,并确保秤盘平整。
3.测量条件的控制要控制好测量环境的因素,例如,避免在突然的风或不平整的地面上进行测量。
此外,在测量前,也应对被测物体做好准备,例如,在测量长度时,应使被测物体保持直线,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合理的数据处理在测量过程中,通常会得到一组数据,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
例如,可以将多次测量的结果取平均值,并排除掉显著错误的数据,以得到更加准确的测量结果。
三、误差处理方法1.极差法极差法是常用的误差处理方法之一。
其原理是通过计算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来评估测量数据的精度。
2.平均值法平均值法是一种通过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来评估数据精度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一组数据的平均值越接近于实际值,误差就越小,测量精度就越高。
初三物理长度测量误差教案优化实验设计与提高实验精度
初三物理长度测量误差教案-优化实验设计与提高实验精度导言在物理学中,长度测量是重要的实验之一。
被测长度的不确定度会直接影响到实验的精度。
实验的误差及其大小是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保证,因此,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精度是物理学实验的关键所在。
为此,我们应该通过优化实验设计,规范实验流程,严格注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精度和准确性。
本文将探讨初三物理学在长度测量中,如何优化实验设计,提高实验精度的问题。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可以1.了解长度的定义。
2.掌握长度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
3.学习误差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4.了解如何合理设计实验,优化实验流程,提高实验精度。
二、实验原理长度测量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尺子法、卡尺法、游标卡尺测量法、显微镜测量、位移传感器测量法等。
本实验采用的是卡尺测量法。
卡尺测量法是测量长度的传统方法之一,卡尺具有较强的韧性和刚性,可以非常准确地测量长度。
长度为L的物体,其测量误差ΔL实际上是由测量本身误差ΔLm和所用仪器误差ΔLe两部分误差组成的,即ΔL=ΔLm+ΔLe。
(1)测量本身误差测量本身误差是由于量程限制、视觉疲劳、抖动误差等原因所导致的误差。
在进行长度测量时,应尽量减少手颤、眼观测角度、视力差等因素的影响,使测量误差保持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2)仪器误差仪器误差是仪器本身的误差,由制造和使用条件等因素引起。
如零点误差、字表误差、示值偏差及回程误差等。
减小仪器误差是提高实验准确性和精度的关键。
三、实验装置1.卡尺2.读数卡尺(具有价格昂贵、准确读书高等优点)3.待测物体(如校准尺)4.平滑板5.计算机6.计时器四、实验步骤1.测量物体的长度,最少测三次,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2.使用读数卡尺进行测量,最少测三次,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3.计算实际误差,按公式ΔL=ΔLm+ΔLe进行计算。
4.测量完毕后,用平滑板擦拭卡尺,并尽量保证卡尺的精度。
5.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并计算均值、相对误差等。
长度的测量误差教学教案
长度的测量误差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度测量误差的概念,理解误差与错误的不同。
2. 掌握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3. 学会如何减小长度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测量误差定义及分类2. 常见长度测量工具(尺子、卷尺、卡尺等)的使用方法3. 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4. 实际操作练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测量误差的概念、分类及产生原因;减小误差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如何运用减小误差的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长度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产生原因。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常用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掌握减小误差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教材、尺子、卷尺、卡尺等长度测量工具。
2. 练习题及答案。
3. 课堂讨论话题。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长度测量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度的测量误差。
【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长度测量误差的概念、分类及产生原因。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减小误差的方法。
【课堂演示】1. 教师展示常用长度测量工具(尺子、卷尺、卡尺等)的使用方法。
2. 学生观看演示,并跟随教师一起操作。
【实践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运用减小误差的方法。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在实际测量中减小误差?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方法。
3. 教师总结讨论成果,给出建议。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长度测量误差的理解。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的测量问题,让学生思考测量误差的存在和影响。
2. 新课导入:讲解长度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区别。
3. 课堂演示:展示如何使用尺子、卷尺和卡尺等工具进行长度测量,并解释各自的优缺点。
初三物理长度测量误差教案: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及其调控方法
初三物理长度测量误差教案: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及其调控方法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及其调控方法一、教学目标1.理解误差的概念及其分类;2.掌握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及其调控方法;3.能够进行长度的测量并分析误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及其调控方法;难点:分析误差。
三、教学内容1.误差的概念及其分类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距。
通常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于测量仪器的固有缺陷、环境条件以及人的主观因素等产生的误差。
系统误差在一定的条件下基本是恒定的,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
例如,地球的重力对长度的测量产生影响,但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对其进行补偿。
随机误差是由于测量仪器本身的精度、测量方法的不确定性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等导致的误差。
随机误差是随机分布的,无法完全消除,但可以通过多次重复测量来减小其影响。
2.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及其调控方法(1)测量仪器的精度:测量仪器的精度越高,测量结果的误差就越小。
因此,在进行测量时应选择精度较高的仪器。
(2)测量方法的理性:采用合理的测量方法可以减小测量误差。
例如,在对长度进行测量时,应在尽可能大的距离上取两个标志物,尽量减小读数误差。
(3)操作人员的水平:操作人员的素质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保持镇定,认真操作,以减小人为误差的影响。
(4)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测量仪器的漂移,导致测量结果偏差。
因此,在进行测量时应注意环境条件的变化。
(5)系统误差的补偿:系统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较大,但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进行补偿。
例如,在测量长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入一定的修正量,对系统误差进行补偿,使得测量结果更加准确。
3.长度的测量及误差分析将分别使用直尺、游标卡尺和卷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并计算其误差。
通过这一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法、教师演示法、实验法、互动探究法、课题研究法等。
长度测量误差的原因初三物理教案
长度测量的准确性是许多领域中都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建筑、医疗、工业还是科学研究中都是如此。
但是,测量误差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研究长度测量误差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仪器的精度
在每次测量长度时,我们通常会使用不同类型的测量仪器,例如尺子、卡尺、游标卡尺和显微镜等。
这些仪器都具有其本身的精度极限,而这些精度限制了所测量的长度范围和测量误差的幅度。
例如,如果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则该仪器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标度问题引起测量误差。
相比之下,显微镜的使用可能会对测量精度提供更大的保证。
二、人类因素
测量长度的准确性受到人类因素的影响。
例如,人类在测量中可能会产生视觉偏差,这种偏差可能导致人们尽管标志着正确的尺寸,但实际上却与真实尺寸有所偏差。
另外,由于人脉的不同和稳定性的变化,像游标卡尺这样的仪器可能会因读值操作而在测量中产生误差。
三、物料/测试对象因素
物料或测试对象也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被测物料的形貌、状态、温度、压力等因素都会对测量长度产生影响。
在超净室或高温环境中使用的测量工具也需要特定的设计。
四、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测量长度的准确性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尘埃和气流可能会影响显微镜的测量;在潮湿环境中,它可能会通过使用特殊材料来避免镜头和标度的生锈现象。
在长度测量中,存在多种可能导致误差的因素。
了解这些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将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减少测量误差。
此外,良好的测量习惯和专业知识也是正确测量长度所必需的。
长度测量误差实验教案详细步骤
长度测量误差实验教案详细步骤1.实验目的通过对不同长度的物体进行测量,并比较实际长度和测量长度之间的误差,探究长尺、游标卡尺和卷尺测量误差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正确的测量,从而提高学生体实验操作技能和测量误差分析能力。
2.实验仪器长尺、游标卡尺、卷尺、毛笔、白纸等。
3.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检查测量仪器是否完好,毛笔是否干净,白纸是否光滑洁净。
(2)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分别利用长尺、游标卡尺和卷尺分别测量已知的物体长度。
(3)实验操作:首先先用长尺测量被测物体的长度(例如100cm),记录下初值;接着分别用游标卡尺和卷尺进行测量,记录下他们的测量值,分别记作L1、L2。
(4)误差分析:将实际长度减去测量值所得的差值除以实际长度,得到相对误差。
比较三种测量仪器的相对误差,分析其误差来源。
(5)实验记录:将实验过程中的实验值和误差值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并进行数据处理。
(6)写实验报告: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包含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分析。
4.实验注意事项(1)测量前先确认测量仪器是否有损坏,注意仪器的正常使用,防止精度误差的出现。
(2)在测量操作过程中尽量减少物体的晃动和移动,尽量保持物体的静止。
(3)毛笔和白纸的使用必须保持整洁,避免影响测量精度。
(4)在测量长度的单位时,必须选择正确的单位。
(5)在进行误差分析时必须考虑误差方向和误差大小的影响。
5.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长尺测量误差较小,游标卡尺测量误差较大,卷尺测量误差略小于游标卡尺,误差来源主要是仪器的制作精度以及使用时的人为误差。
误差分析提醒我们,正确使用测量仪器是保持实验精准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可以通过仪器校准和纠正等方法来提高仪器的测量精度,从而减小误差。
6.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实验操作对三种不同长尺、游标卡尺和卷尺进行误差分析,充分展示了实验操作的具体技能,并加深了对测量精度的认识。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了正确使用测量仪器和误差分析的方法,从而提高了科学实验的实际应用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设计《长度的测量误差》
初中物理教案设计《长度的测量误差》教案名称:长度的测量误差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2.掌握常见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常见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请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各种长度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游标卡尺等,提问:这些工具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2.检测:请学生拿出一张纸条,使用尺子或卷尺测量其长度,并记录结果。
然后将纸条剪短一部分,并再次测量长度。
让学生分析并讨论结果的差异。
3.引入概念:解释测量误差的概念,即实际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强调测量误差是难免的,但我们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4.实验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个长度不超过1米的物体,并使用尺子、游标卡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提醒学生要注意记录测量值和真实值,并计算误差。
5.汇报结果: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和误差计算。
让学生观察每组的测量结果,发现误差的普遍存在。
7.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介绍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如重复测量取平均、使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注意操作方法等。
8.小结: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测量误差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注意操作技巧和合理估计测量误差来提高测量精度。
四、教学评价:1.在实验探究环节中,可以评价学生的测量和误差计算能力;2.在讨论和小结环节中,可以评价学生对测量误差概念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五、教学延伸:1.可以设计更复杂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物体的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
六、板书设计:测量误差-概念-提高精度方法七、教学反思:。
物理教案-长度的测量误差
物理教案-长度的测量误差教学目标:1. 理解误差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学会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3. 掌握减小误差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1. 误差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 减小误差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误差的定义和分类。
2. 刻度尺的精确度。
3. 减小误差的实际操作。
教学准备:1. 刻度尺。
2. 测量工具(如卷尺、米尺等)。
3. 实验器材(如物体、表格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长度测量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已学的测量方法。
2. 提问:为什么在测量中会有误差?误差是如何产生的?二、误差的概念和产生原因(10分钟)1. 讲解误差的概念: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 解释误差的产生原因:主观原因(如视觉误差、操作不当等)和客观原因(如仪器的精度、环境因素等)。
3. 举例说明误差的实际应用。
三、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0分钟)1. 介绍刻度尺的结构和量程。
2. 讲解刻度尺的测量方法:如何放置、如何读数、如何记录数据。
3. 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跟随操作。
四、减小误差的方法和技巧(10分钟)1. 讲解选择合适测量工具的方法: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精度的刻度尺。
2. 介绍改进测量方法的措施: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使用辅助工具等。
3. 演示减小误差的实际操作:如何进行多次测量、如何求平均值等。
五、课堂练习(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长度测量并计算误差。
2. 分组讨论,交流减小误差的方法和经验。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误差的概念和产生原因,让学生了解测量中误差的存在。
通过讲解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让学生掌握长度测量的基本技巧。
通过介绍减小误差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如何提高测量精度。
在课堂练习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长度测量并计算误差,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六、实验演示:误差的不确定性(15分钟)1. 准备实验器材,如一个透明的塑料管,水,和小球。
长度和时间测量中的误差控制教案
长度和时间测量中的误差控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原理和常用仪器。
2.掌握测量时的误差产生的原因。
3.掌握误差的分类和控制方法。
二、教学内容:1.长度测量(1)原理长度是指物体的长或短的程度。
使用单位长度来描述,如米、厘米等。
长度测量是物理学和工程学基础知识之一。
用于测量长度的仪器类型繁多,其中,卷尺是最为常用的仪器之一。
根据其使用方式可以分为两种:钢卷尺和软卷尺。
(2)误差产生的原因长度测量中误差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测量工具本身的精度和误差:例如,卷尺的长度偏离、摆动等。
②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温度因素导致卷尺膨胀、缩小,导致误差。
③人为因素的影响:例如,在使用卷尺测量的时候,如果不垂直于物体表面或者不水平,就会导致误差的产生。
(3)误差的分类和控制方法误差是指实际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通常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指人为误差,通常来自于测量工具的精度、环境温度、使用方法等因素,且误差大小基本一致。
控制系统误差可以通过更高精度的工具、调整环境温度、使用正确的方法等相应修正。
随机误差则是指非人为误差,通常是一些随机的、不可预测的因素所引起的误差,比如,工具本身的制造精度等。
控制方法往往是通过多次重复测量,取平均值等方法来修正,从而减小误差的影响。
2.时间测量(1)原理时间是指一段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用于描述事件发生的顺序和间隔。
通常用小时、分钟、秒等单位来表示。
时间测量器常用的是秒表、钟表等各种形式的表。
一般来说,时间测量器是比较精确的,误差很小。
(2)误差的产生原因时间测量中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误差的基准问题:秒表和钟表通常没有统一的基准时间,不同设备显示的时间会存在差异。
②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时间测量的准确度。
(3)误差的分类和控制方法使用基准时间可以解决测量器自身精度问题引起的误差;在使用时间测量器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小因外界条件引起的误差,例如避免走快或走慢。
初三物理长度测量误差教案如何减小测量误差?
初三物理长度测量误差教案-如何减小测量误差?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度测量误差的概念以及产生的原因。
2.掌握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
3.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识别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
2.掌握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1.如何理解和识别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实验中非常基本的一项工作,尤其是在实验室中,进行长度上的测量甚至可以占据整个实验的主干贯穿。
而一个粗心或是操作不当都可能导致测量结果出现误差。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误差呢?(1)仪器本身的误差。
在使用仪器进行测量时,仪器本身的误差将与测量值共同存在。
比如:秒表本身的误差、直尺的刻度不准确等等。
(2)操作者的误差。
在使用仪器进行测量时,如果操作者精度不高或是没有经验,也会导致测量结果出现误差。
(3)测量环境的误差。
在测量时,环境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因素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4)材料的误差。
要测量的材料如果粗糙或者是较小的话,那么就会使得误差变得很大。
2.如何减小测量误差?(1)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
首选测量仪器的精度高、稳定可靠,才能减少仪器本身的误差。
(2)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操作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仪器的摆放、观测视线的垂直、波动的冷静观察等等,都是减小误差的重要步骤。
需要反复的练习才能掌握这些技巧。
(3)提高观察精度。
提高观察精度,对材料的特征、测量值和测量设备都要精细地观察和检查,这可以尽量减小操作者带来的误差。
(4)消除环境干扰。
如果是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因素对测量造成影响,我们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环境温湿度控制、改变仪器等许多方式来消除干扰。
(5)定期检验仪器。
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对仪器进行定期检验。
这样可以检查仪器的精度是否正常,并且避免测量误差的产生。
四、实验设计实验名称:利用卡尺测量物体长度。
实验目的:通过利用卡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过程,让学生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以及产生的原因。
长度测量的误差物理教案-长度的测量误差
长度测量的误差物理教案-长度的测量误差课题名称:长度测量的误差教学目标:1. 了解测量长度的重要性和应用。
2. 理解长度测量的误差来源和影响因素。
3. 学习如何减小和控制长度测量的误差。
教学重点:1. 学生理解长度测量的误差来源和影响因素。
2.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减小和控制长度测量的误差。
教学难点:学生掌握减小和控制长度测量误差的方法。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Step 1:导入 (5分钟)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激发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兴趣。
Step 2:长度测量误差的意义和来源 (15分钟)介绍长度测量的重要性和应用,以及长度测量的误差来源,例如仪器的精度,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等。
通过示例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测量误差的影响因素。
Step 3:长度测量误差的控制方法 (20分钟)讲解减小和控制长度测量误差的方法,例如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掌握准确的测量技巧等。
运用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
Step 4:实际操作和实验 (30分钟)在实验室中进行长度测量实验,学生自己操作测量仪器,进行长度测量。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准确的测量方法,并记录实验数据。
Step 5:讨论和总结 (10分钟)学生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总结实验中出现的测量误差,并讨论如何减小和控制误差。
教师进行引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深化对长度测量误差的理解和应用。
Step 6:课堂小结 (5分钟)总结本课内容,强调减小和控制长度测量误差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和测量仪器2. 实验指导书和实验记录表3. 相关教学资料和习题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和测量准确性。
2.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讨论的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价自己在测量误差控制方面的掌握程度。
3. 结合实验结果和课堂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拓展练习:1. 设计一个长度测量实验,探究不同测量仪器和方法对测量误差大小的影响。
第一章 长度的测量误差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第一章长度的测量误差——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测量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长度的测量方法;3.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和产生原因;4.学会如何进行测量误差的计算和处理。
二、教学内容2.1 测量的概念和意义1.什么是测量?2.测量的意义是什么?2.2 长度的测量方法1.直尺的使用方法;2.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3.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2.3 测量误差的概念和产生原因1.什么是测量误差?2.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有哪些?2.4 测量误差的计算和处理1.绝对误差的计算公式和意义;2.相对误差的计算公式和意义;3.如何处理测量误差?三、教学重点1.掌握长度的测量方法;2.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和产生原因;3.学会如何进行测量误差的计算和处理。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4.1 教学方法•演示法:通过演示测量的方法和误差计算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4.2 教学过程4.2.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测量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测量,你们都知道测量是什么吗?它的意义是什么?”4.2.2 学习与实践1.教师向学生介绍直尺的使用方法,通过演示和示范让学生掌握直尺的使用技巧。
2.教师向学生介绍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掌握游标卡尺的使用技巧。
3.教师向学生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技巧。
4.2.3 探究与讨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
教师提问:“你们在实际测量中是否遇到过误差?这些误差是如何产生的呢?4.2.4 归纳与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归纳总结测量误差的计算公式和处理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4.2.5 拓展与练习教师布置相关的拓展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计算,加深对测量误差的理解。
长度测量的误差物理教学设计:长度的测量误差
长度测量的误差物理教学设计:长度的测量误差一、教学目标1. 了解长度测量的误差及其影响因素;2. 掌握如何进行长度测量并减小测量误差;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仪器和材料:- 钢尺、卷尺、游标卡尺等长度测量工具- 柱状物体、导线等待测物体2. 实验环境:宽敞明亮的实验室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进行长度测量的经验,如测量书桌长度、手机屏幕宽度等。
提问:你们在测量长度时是否会有一定的误差?- 引出问题:长度的测量误差是什么?有哪些影响因素?如何减小测量误差?2. 理论学习- 就测量误差的定义进行介绍,强调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物理量真值之间的偏差。
- 介绍影响长度测量误差的因素,如测量工具的精确度、测量方法、人为因素等。
- 介绍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包括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注意读数的位置等。
3. 实验操作与观察- 设计实验:使用不同的长度测量工具测量柱状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 实验操作:将柱状物体放置在实验台上,分别使用钢尺、卷尺和游标卡尺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 观察结果:比较不同测量工具的测量结果,讨论误差的大小和原因。
4. 实验分析与讨论- 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针对不同测量工具的误差大小进行讨论,找出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小测量误差,如选择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注意读数的位置等。
- 引导学生总结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5. 实践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在其他物理实验中,如重力加速度的测定、物体质量的测量等,长度的测量误差会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并讨论如何减小误差。
-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测量房间的面积、体积等。
6. 课堂小结- 概括长度测量的误差及其影响因素;- 强调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 提醒学生在测量中要注意读数的准确性和精度。
四、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记录: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操作步骤,包括使用的测量工具、测量结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度的测量误差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思想目标:
初步了解观察演示实验的规律,通过简单的测量知识,对学生进行严谨性教育,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长度测量的初步知识,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难点:
能根据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教具
示教刻度尺、长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一、教学过程
1.测量(着重讲测量的意义)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
的感觉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
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现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
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
(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
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2.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
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
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
米的代表符号是m。
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
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
(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单位换算:1m=1000km1m=10dm1dm=10cm1cm=10mm
1mm=1000um1um=-1000nm
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单位换算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
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
例如:常用铅笔笔心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
关于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
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刻度做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数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自认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
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纠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
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向上)。
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将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可参照课本图1-7)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
规则去做。
让学生把三角尺翻过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这时身体偏左、偏右的两次读数基本一致。
由此得到,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末两端。
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课本图1-6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着放正,不能歪斜。
(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立”着的说法。
可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边那一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
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
例如:如图1-——5所测长度27mm,在物理实验中测量长度往往要求更精确些,这就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例如1—5甲中所测的长度要取做27.3mm.这里末一位的3虽然是估读的,并不准确。
但是对我们还是有用的。
它告诉我们木块的长度在27mm___28mm之间更接近。
因此,最后一位是有意义的
4.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如你看到一份测量记录上写者某本书的厚度是5。
你能知道书的厚度吗?说用这组数是无
用的。
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5.误差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着误差。
或许有的同学会认为物体的末端恰好对着刻度线,测量的结果应是准确的。
其实,任何刻度线都有一定的宽度,“恰好对着刻度线”也是估计的,这时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读数字是零。
(估读数字为“零”,容易被忽视,要提醒学生注意)由此可见,测量中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误差跟错误不同。
像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造成的。
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
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
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
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6.想想议议
通过学生的议论,帮助学生总结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规
则。
可按实际测量的过程总结。
①测量前先观察刻度尺,看零刻度是否磨损,确定以哪条刻度线做测量的起点;明确最小刻度值,了解应估读到哪一位数字。
②刻度尺放置应立在被测物体的面上,不能歪斜。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尺面,并对正观测点。
④读取数值时要估读出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
⑤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标注单位。
7、练习巩固:P10、(1——2)题
8、作业:P14(3——4)题
二、板书设计: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
1、长度的测量误差
一、测量的意义:人的视觉和感觉不可靠。
二、长度的测量
1、基本工具: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米(m)
1km=1000m1m=10dm1dm=10cm
1cm=10mm1dm=1000um1um=1000nm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做小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的直线,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测量结果要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三、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课后反思: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测量仪器正确读数的基础。
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也很容易将技能迁移到温度计、停表、弹簧秤、电流表等测量仪器的读数上。
因此本节把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作为重点。
在教法上采取了错误尝试的方法。
刻度尺学生比较熟悉,也经常使用。
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使用刻度尺,难以引起重视,甚至引起学生反感而失去学习兴趣。
利用错误尝试法,让学让暴露使用刻度尺的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做好实验测量。
刻度尺使用规则的表述,涉及立体几何术语,教学中应回避,宜采用通俗的说法。
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正确的操作,教学中应通过示范操作帮助学生掌握使用规则。
误差和有效数字的理论比较深,在本节课不宜涉及过多。
仅让学生知道由于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就必然存在误差。
知道估读的数字是有意义的,它能告诉我们真实值在哪个范围,它跟它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的。
应该告诉学生,在计算平均值时,有效数字的位数要跟测量值的位数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