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促进条例
关于依法治市主题征文
主题:依法治市,共建和谐城市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我们生活、工作和休闲的重要场所。
依法治市,就是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依法治市的重要性
城市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法治的保障。
依法治市,能够确保城市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市民合法权益,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同时,依法治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依法治市的实践与探索
在实践中,一些城市已经在依法治市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深圳市通过制定《深圳经济特区促进社会建设条例》,推动社区治理创新;上海市通过出台《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加强城市环境治理。
这些成功案例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依法治市的未来展望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也将不断增加。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依法治市工作,完善城市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和素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还需要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我国城市治理的国际影响力。
总之,依法治市是构建和谐城市的必然选择。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
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促进与鼓励第三章处罚与程序第四章实施与监督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引领社会道德风尚,切实推进深圳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升城市整体文明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根据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特区文明行为促进工作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适用于特区行政区划内的一切人员。
本条例未作规定的,适用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文明行为应当以宣传、鼓励予以促进;不文明行为应当以教育、处罚予以规范。
第四条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应当组织市民积极参与到文明行为的促进活动中,形成长效机制,创建文明城市。
财政、规划国土、人居环境、交通运输、卫生、教育、公安、监察、民政、司法行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文体旅游、国有资产管理、住房建设、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有关的文明行为促进和规范工作。
第二章促进与鼓励第五条本条例促进和鼓励的文明行为包括:(一)自觉遵守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城市饲养宠物管理、城市控制吸烟管理的各项规定;(二)积极开展绿色出行等节能环保公益活动,减少资源浪费;(三)积极参与敬老、爱幼、助残等公益活动;(四)积极促进廉洁城市和廉洁社会建设;(五)鼓励诚实守信、开放包容、平等相待;(六)鼓励文明上网;(七)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按秩序排队及乘坐电梯;(八)自觉遵守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益活动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第六条慈善募捐、骨髓捐赠、器官捐赠、义工服务、无偿献血、见义勇为、扶贫济困、自愿停用或限用机动车等志愿活动,由市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其他社会组织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奖励、表彰或积分入户加分奖励。
第七条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应当建立城市文明指数监测体系,每季度向社会公布测评结果。
有关部门应根据城市文明指数监测体系建立本单位的文明服务指引,明确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提升服务质量。
深圳经济特区城市规划条例
深圳经济特区城市规划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深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98.07.01•【字号】•【施行日期】1998.07.01•【效力等级】经济特区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1998年5月15日深圳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科学地制定城市规划,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和环境的保护,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深圳市的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深圳市行政区为深圳市城市规划区。
在本市行政区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城市规划应当依法制定,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更改或者废止。
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应当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确定的基础设施项目,应当纳入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四条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体现社会公平原则。
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遵循节约用地、合理用地的原则。
第五条深圳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是城市规划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规划的实施、监督和管理。
市规划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以下简称派出机构)依本条例及有关规定负责本辖区内城市规划的实施、监督和管理。
第二章城市规划委员会第六条市政府设立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规划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一)对城市总体规划、次区域规划、分区规划草案进行审议;(二)对城市规划未确定和待确定的重大项目的选址进行审议;(三)下达年度法定图则编制任务;(四)审批法定图则并监督实施;(五)审批专项规划;(六)市政府授予的其他职责。
第七条市规划委员会由二十九名委员组成,委员包括公务人员、有关专家及社会人士,其中,公务人员不超过十四名。
深圳经济特区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
深圳经济特区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送审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发挥中小企业在特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中小企业,是指在特区内依法设立的、符合国家有关中小企业标准的各类企业。
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可以根据本市实际,制定本市中小企业分类标准。
第三条市政府负责制定中小企业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
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区政府)应当把中小企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促进本行政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四条市政府设立中小企业工作专门行政部门(以下简称中小企业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法规和规划,对中小企业工作进行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
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中小企业进行指导与服务。
区政府及其主管中小企业工作的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中小企业工作的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
第五条建立中小企业权益损害和负担监测制度,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其依法参与公平竞争与公平交易的权利,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创立和发展的公平、宽松的市场环境。
第六条统计部门应当会同工商行政部门、中小企业行政部门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统计制度,动态监测中小企业运行状况,定期向同级政府报告中小企业发展情况,为政府制定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政策提供及时信息。
第二章资金支持第七条市财政年度预算应当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中小企业税收增长情况同步增长。
区财政根据本区实际设立配套资金。
第八条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创业、小型企业融资贷款、技术创新、经营创新、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育以及开展支持中小企业工作等事项。
第九条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和创新发展,对下列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的创新活动或者服务予以奖励:(一)中小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与专利发明;(二)中小企业建立或者与其他组织共建的技术中心,达到国家和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标准的;(三)中小企业注册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或者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的;(四)服务型中小企业与生产型中小企业合作,共同推动服务品牌和产品品牌提升的;(五)中小企业在境内外公开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六)金融机构或者其他从事金融服务的组织创新小型企业金融服务产品的;(七)市政府规定的其他创新活动或者服务。
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深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0.11.05•【字号】深圳市六届人大常委会公告(第二一九号)•【施行日期】2021.01.01•【效力等级】经济特区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商务综合规定正文深圳市六届人大常委会公告(第二一九号)《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经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五次会议于2020年10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0年11月5日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2020年10月29日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五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市场主体第三章政务服务第四章经营环境第五章融资便利第六章规范监管第七章权益保障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深圳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第四条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要素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第五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主动积极协调、解决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市发展改革部门是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督促、协调、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组织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和监督管理工作。
市、区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有关驻深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相关工作。
第六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健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激励机制,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完善考核标准,对工作成效显著的部门和单位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对不作为、乱作为延误工作的部门和单位予以问责。
2021年广东省深圳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答案及解析
2021年广东省深圳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答案及解析要求:简单、准确,不超过150字。
(20分)【思路点拨】作答一道题目,务必要仔细审题,明确题意。
具体而言,可从作答任务、作答范围、作答条件三大方面来展开。
第三,此题作答条件是“简单、准确,不超过150字〞。
与“简单〞、“150字〞形成比照的是此题要求概括主要内容(涉及到的要点往往很多),这就鲜明地提示考生,要点的提炼在确保准确、遵从原文意思的根底上,还要注意“精〞、“简〞,力争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出较大的信息含量,以防止超出规定的作答字数。
归纳概括题更多的是按点给分,因此,考生在作答此类试题时不必追求文采,只要将要点找全、找准即可。
此题考生应主要从公民参与的现状、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这几大方面进行作答。
鉴于第二题是要求考生提对策,因此,此处的解决措施精练提及即可。
2.请针对材料所反映的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要求:有针对性,有条理,切实可行,字数不超过350字。
(30分)【思路点拨】第一,此题的作答任务是就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很明显,属于提出对策类试题。
第二,此题的作答范围是全部给定材料,同样要立足整篇材料展开作答。
第三,此题的作答条件是“有针对性,有条理,切实可行,字数不超过350字。
(30分)〞。
“有针对性〞即要求考生:一是对策的提出务必“针对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二是对策的提出要源于材料,忌随意发挥,盲目使用所谓的“万能对策〞。
“有条理〞即是要求考生答案的组织要有逻辑,要点清晰,可采用“对策铺垫+对策展开(主旨句+具体阐述)〞的形式,使用序数词等标注各条要点。
“切实可行〞即是要求考生提出的对策具备可以实施的条件。
此外,还要注意作答字数不能超过350字。
作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材料中所反映的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考生可以按照抓关键词的方法,重点锁定一些具有消极、否认意义的词汇,如“问题〞“矛盾〞“缺乏〞“不畅通〞“困境〞等,以提高阅读、作答效率。
深圳经济特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条例
深圳经济特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条例(第一次公开征求意见稿)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创新发展 (4)第三章企业培育 (6)第四章融合发展 (8)第五章产业集群 (9)第六章环境营造 (10)第七章应用场景 (12)第八章开放合作............................................ 14«第九章支撑保障.. (16)第十章附则 (19)深圳经济特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形成适宜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发展的产业环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深圳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内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本条例所称未来产业,是指由重大科技创新驱动,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支撑引领作用,当前处于萌芽或产业化初期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第三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应当遵循自立自强、开放合作、优化生态、融合渗透、集群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协调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工作,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持续发挥引领经济发展作用。
第五条市发展改革部门和市科技创新部门分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产业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协调、督促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工作。
市工业和信息化、教育、公安、财政、人力资源保障、规划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建设、交通运输、商务、卫生健康、国资、市场监管、统计、城管和综合执法、政务服务数据管理、中小企业服务、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部门以及市网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相关工作。
深圳经济特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条例
深圳经济特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条例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三十五号《深圳经济特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条例》经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11年6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011年7月6日深圳经济特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条例(2011年6月27日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深化与香港的紧密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下简称前海合作区)。
前海合作区是经国家批准的相对独立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特定区域,其范围依据《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前海规划》)确定。
第三条前海合作区应当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创新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及其他专业服务业。
前海合作区应当承担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香港与内地紧密合作先导区、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引领区的功能,建设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
第四条深圳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应当遵循科学、创新原则,探索建立适合前海合作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鼓励和保护前海合作区管理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前海合作区进行的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创新活动。
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支持前海合作区进行的创新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五条前海合作区应当坚持与香港的紧密合作,探索与香港合作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新途径,推动与香港的融合发展。
前海合作区应当借鉴香港等地区和国际上在市场运行规则等方面的理念和经验以及国际通行规则和国际惯例开发、建设和管理。
第六条市政府应当加强对《前海规划》实施的领导,按照《前海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制定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前海规划》的全面实施。
第二章治理结构第七条设立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以下简称前海管理局)。
深圳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
深圳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和保障深圳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规范高新区管理,为高新区企业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服务,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高新区是指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目的,经国务院科技主管部门批准,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在深圳湾设立的园区和市政府划定的其他经济性区域。
高新区由市政府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高新区的组织和个人,以及高新区外的组织和个人在高新区从事与本条例相关的活动。
第四条高新区的发展目标应当是:建设成为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基地。
高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其他智力密集型产业。
第五条高新区享受国家、广东省以及深圳市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前款对自己最优惠的政策。
第六条组织和个人在高新区投资的资产、收益等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占有或者实施其他侵害行为。
组织和个人在高新区内可以从事法律、法规和规章没有明文禁止的活动,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除外。
第七条高新区的组织和个人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鼓励高新区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相关人员进行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着作权登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对自主知识产权采取保护措施。
第二章鼓励与保障第一节人才引进第八条市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为高新区引进的留学人员、外省市科技和管理人才办理《人才工作证》或者有关户籍手续。
拥有《人才工作证》的人员可以在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购买住房等方面享受本市户籍人员的同等待遇。
深圳率先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难点与对策
中国发展观察深圳率先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难点与对策◊李璐张惠强日前.经济学家张五常提出“深圳将成为整个地球的经济中心”的论断,表明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乃至全国、全世界范围内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深圳以全国万分之二的国土面积聚集了0.9%的人口和2.7%的地区经济总值.是当前我国最具创新力的城市之一。
深圳的创新之处在于城市活力,在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创新,同样在于社会发育和社会治理的创新。
党的十九大明确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深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治国方略,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不断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方面,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走出了一条切实有效的创新之路。
深圳社会发展整体呈现体制负担小、年龄结构轻、创新意识强等特征,具备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优势条件。
但同时.深圳社会发展的短板也非常明显,面临着城市空间小、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等社会建设和治理挑战。
如何发挥优势、补足短板,以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推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是深圳未来需要面对的重点和难点。
深圳的率先探索.也将为全国其他超大城市的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深圳社会治理的创新性经验(-)公共服务政策以需求为导向深圳作为国内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需要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这就为公共服务总量、分布结构等提出了较高的配置要求。
为此.深圳的首要任务是积极加大投入.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供给总量。
2012年以来,深圳在教育、文化体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城乡社区事务等九大类民生领域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
2017年民生领域支出达到319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岀的32.5%,2018年民生支出比例跃升到65%0保障投入的同时.深圳积极探索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配置机制的创新。
一是根据信息平台的大数据做出人口结构的动态预测,并以此确定公共服务需求和供给;二是通过“互联网+”的运用实现区域医联体联动以及远程医疗的配合,解决资源配置瓶颈问题;三是通过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等方式,加大基础教育学位供给,依靠社会和市场机制实现公共教育服务的动态配置。
深圳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和保障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规高新区管理,为高新区企业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服务,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高新区是指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目的,经国务院科技主管部门批准,由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在湾设立的园区和市政府划定的其他经济性区域。
高新区由市政府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高新区的组织和个人,以及高新区外的组织和个人在高新区从事与本条例相关的活动。
第四条高新区的发展目标应当是:建设成为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基地。
高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其他智力密集型产业。
第五条高新区享受国家、省以及市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前款对自己最优惠的政策。
第六条组织和个人在高新区投资的资产、收益等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占有或者实施其他侵害行为。
组织和个人在高新区可以从事法律、法规和规章没有明文禁止的活动,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除外。
第七条高新区的组织和个人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鼓励高新区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相关人员进行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登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对自主知识产权采取保护措施。
第二章鼓励与保障第一节人才引进第八条市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为高新区引进的留学人员、外省市科技和管理人才办理《人才工作证》或者有关户籍手续。
拥有《人才工作证》的人员可以在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购买住房等方面享受本市户籍人员的同等待遇。
第九条留学人员受聘在高新区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不受聘用单位指标的限制。
留学人员在国外取得专业执业资格,其所在国与我国有互认协议的,可以在本市办理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
深圳经济特区平安建设条例
深圳经济特区平安建设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深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0.07.03•【字号】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一九八号•【施行日期】2020.10.01•【效力等级】经济特区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一九八号《深圳经济特区平安建设条例》经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二次会议于2020年6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0年7月3日深圳经济特区平安建设条例(2020年6月30日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二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工作职责第三章基础建设第四章重点防控第五章社会风险防范与矛盾化解第六章基层服务与管理第七章公众参与第八章考核与奖惩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平安深圳建设,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深圳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深圳经济特区内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平安建设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平安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第四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平安建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履行平安建设相关职责,为平安建设工作提供相应的保障。
第五条市、区平安建设组织协调机构(以下简称组织协调机构)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平安建设工作。
第六条鼓励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平安建设工作,对在平安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可以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工作职责第七条市、区组织协调机构履行下列职责:(一)组织、指导实施平安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二)掌握平安建设动态,研究平安建设有关重大问题,提出平安建设工作建议;(三)协调、督促各有关单位开展平安建设工作;(四)建立平安建设联动和协调工作机制;(五)协调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六)制定评价考核标准,对平安建设工作进行考核,向有关部门提出工作建议;(七)协调处理平安建设其他工作。
深圳经济特区数字经济产业促进条例
深圳经济特区数字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深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2.09.05•【字号】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六十五号•【施行日期】2022.11.01•【效力等级】经济特区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深圳经济特区,通信业正文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六十五号《深圳经济特区数字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经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22年8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2年9月5日深圳经济特区数字经济产业促进条例(2022年8月30日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基础设施第三章数据要素第四章技术创新第五章产业集聚第六章应用场景第七章开放合作第八章支撑保障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优化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环境,促进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深圳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内促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数字经济产业,是指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数字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重要推动力的各类产业。
第三条数字经济产业促进应当遵循创新驱动、集聚发展、应用牵引、开放合作、安全可控、包容审慎的原则。
第四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数字经济产业促进工作的领导,将数字经济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重点,建立健全数字经济产业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统筹部署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推进、协调、督促本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
市网信、发展改革、科技创新、公安、财政、人力资源保障、规划和自然资源、市场监管、统计、政务服务数据管理、中小企业服务、通信管理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数字经济产业促进相关职责。
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条例
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深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2.06.30•【字号】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五十七号•【施行日期】2022.08.01•【效力等级】经济特区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五十七号《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条例》经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2022年6月23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2年6月30日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条例(2022年6月23日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民生建设第一节公共教育第二节劳动就业第三节社会保障第四节卫生健康第五节住房发展第三章社会治理第一节矛盾纠纷化解第二节社会治安防控第三节公共安全保障第四节基层社会治理第四章促进和保障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统筹推进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幸福标杆城市,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深圳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社会建设应当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落实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先行示范要求。
第三条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应当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应当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第四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任务要求和政策措施。
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
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深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1.03•【字号】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28号•【施行日期】2024.02.01•【效力等级】经济特区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运行正文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一二八号《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经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23年12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1月3日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2023年12月29日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基础设施第三章飞行服务第四章产业应用第五章产业支持第六章技术创新第七章安全管理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优化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深圳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内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低空经济,是指以民用有人驾驶航空器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航空器研发、生产、销售以及低空飞行活动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飞行保障、衍生综合服务等领域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
第三条低空经济产业发展遵循安全第一、创新驱动、分类管理、协同运行、包容审慎的原则。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将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统筹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协调推进产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
第五条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会同市交通运输部门承担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运行的日常工作。
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拟定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政策,推进与航空器研发、生产等相关的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工作;市交通运输部门负责推动低空飞行应用场景的培育拓展,推进与低空飞行活动相关的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工作。
2012年甘肃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答案及解析
2012年甘肃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答案及解析1.请简单概括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
要求:简单、准确,不超过150字。
(20分)【中公点拨】作答一道题目,务必要仔细审题,明确题意。
具体而言,可从作答任务、作答范围、作答条件三大方面来展开。
第一,本题作答任务是“概括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很明显,属于归纳概括主要内容题型。
而主要内容应当涉及材料中的方方面面,一般而言,主要包括现状、问题、原因、已采取措施(经验教训)、应采取措施(对策)六个方面,答案具体应包括哪些要素,要秉着“依据材料”这一作答原则,灵活地提取要点,归纳概括好作答要点后,应按照从“现状到措施”的认识顺序排列要点,形成完整答案。
第二,本题作答范围是全部给定资料,因此,考生必须通读整篇材料后再展开作答,以确保提取要点的全面性。
第三,本题作答条件是“简单、准确,不超过150字”。
与“简单”、“150字”形成对比的是本题要求概括主要内容(涉及到的要点往往很多),这就鲜明地提示考生,要点的提炼在确保准确、遵从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精”、“简”,力争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出较大的信息含量,以避免超出规定的作答字数。
归纳概括题更多的是按点给分,因此,考生在作答此类试题时不必追求文采,只要将要点找全、找准即可。
本题考生应主要从公民参与的现状、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这几大方面进行作答。
鉴于第二题是要求考生提对策,因此,此处的解决措施精练提及即可。
2.请针对材料所反映的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要求:有针对性,有条理,切实可行,字数不超过350字。
(30分)【中公点拨】第一,本题的作答任务是就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很明显,属于提出对策类试题。
第二,本题的作答范围是全部给定材料,同样要立足整篇材料展开作答。
第三,本题的作答条件是“有针对性,有条理,切实可行,字数不超过350字。
(30分)”。
“有针对性”即要求考生:一是对策的提出务必“针对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二是对策的提出要源于材料,忌随意发挥,盲目使用所谓的“万能对策”。
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258号 ——《深圳经济特区物业管理条例》实施若干规定
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258号——《深圳经济特区物业管理条例》实施若干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11.27•【字号】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258号•【施行日期】2014.01.01•【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房地产市场监管正文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258号《〈深圳经济特区物业管理条例〉实施若干规定》已经市政府五届九十八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许勤2013年11月27日《深圳经济特区物业管理条例》实施若干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实施《深圳经济特区物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市住房和建设部门是本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主管部门),履行下列物业管理监督管理工作职责:(一)组织实施《条例》以及其他关于物业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执行物业管理的有关规定;(二)研究拟定或者制定物业管理相关政策措施;(三)指导、协调区政府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区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行业协会等依法开展物业管理相关工作;(四)依照《条例》以及其他有关物业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作出行政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五)统一监督管理全市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六)指导、监督和管理全市物业管理招投标活动;(七)建立物业管理电子投票信息系统、网络信用平台和诚信档案制度;(八)依法处理物业管理重大信访事项;(九)法律、法规、规章和市政府规定的其他物业管理监管职责。
第三条区主管部门接受市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履行辖区内下列物业管理监督管理工作职责:(一)指导街道办事处履行物业管理监管职责;(二)确认未能依法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或者业主委员会集体辞职的情形,责令严重违法的业主委员会限期整改、解散;(三)撤销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决定,撤销管理规约中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和显失公平的内容,决定管理规约中对特定业主显失公平的内容对该特定业主无效;(四)会同街道办事处处理物业管理区域划分的争议;(五)指导、监督和管理物业管理招投标活动;(六)办理物业管理区域、业主委员会及其委员、物业服务合同、物业管理招投标、管理规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印章、行业协会制裁、安全防范应急预案等备案事项;(七)批准协议选聘前期物业服务企业的申请;(八)依照《条例》以及其他有关物业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作出行政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九)依法处理物业管理信访事项;(十)法律、法规、规章和市、区政府规定的其他物业管理监管职责。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公告第76号——深圳经济特区信息化建设条例-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公告第76号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公告第76号——深圳经济特区信息化建设条例正文:----------------------------------------------------------------------------------------------------------------------------------------------------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七十六号《深圳经济特区信息化建设条例》经深圳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1999年1月25日通过并公布,自1999年5月1日起施行。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五日深圳经济特区信息化建设条例(1999年1月25日深圳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特区内编制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建设信息网络及信息应用系统,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均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信息化建设应当遵循统筹规划、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的原则。
信息化建设应当纳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四条深圳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应当扶持信息产业发展,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信息化普及教育与宣传,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
第五条深圳市信息化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管理、协调和监督。
市公安、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信息化工作。
第二章信息化建设规划第六条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由市信息化主管部门拟订,经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须报国家批准的,待国家批准后实施。
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生效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或变更。
确因需要作相应调整的,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报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促进条例2012.02.21 深圳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公告第68号《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促进条例》经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12年1月12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社会建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根据宪法的规定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特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未作规定的,适用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社会建设应当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完善社会服务为基础,以促进公平正义为导向,以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为特色,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法治建设为保障,实现社会的富裕安康、公平正义、活力创新、文明有序。
第四条社会建设应当遵循以人为本、依法建设、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统筹兼顾、循序渐进、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
第五条市政府应当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创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六条社会建设应当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任务、要求和政策措施。
市政府各部门和区政府应当根据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目标和任务,编制社会建设年度计划,确定年度目标责任,保证规划的实施。
第七条促进社会建设是全社会的责任,应当发挥政府、社会、公众等多方作用,形成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良好社会局面。
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促进社会建设的教育、宣传、推广、实施和监督工作。
对在社会建设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基本公共服务第一节公共教育第八条优先发展教育,合理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构建面向全民的多层次终身教育体系。
市、区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建立健全多渠道的学生资助制度,帮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第九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义务教育学校设备设施的标准化配置和统一的日常运行经费生均拨款制度,建立学校生均拨款标准调整长效机制。
第十条加大学前教育投入,促进学前教育公益性、普惠性发展。
加快普通高中规划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增加普通高中学位供给。
加快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探索扩大免费教育范围。
第十一条鼓励、引导、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保障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
第二节就业促进第十二条按照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完善促进各类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扶持和规范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实现充分就业。
第十三条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普惠型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鼓励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
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
市、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引导劳动者树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就业观念,增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十四条建立政府主导与社会多方合作的促进创业机制,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营造鼓励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
第十五条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采取多种就业形式,拓宽公益性岗位范围,开发就业岗位,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重点帮助。
第三节收入分配与劳动者权益第十六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提高同步的长效机制。
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建立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
探索最低工资标准与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挂钩的长效机制,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市政府应当建立低收入群体补助和临时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
第十七条市、区、街道应当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第十八条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完善集体协商机制,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健全劳动用工信息申报和劳动关系信用征信制度,完善劳动关系预警和争议处理机制。
第十九条加强劳动人事仲裁实体化建设,健全劳动人事争议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
第二十条市、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工作场所职业健康监管,建立和完善职业病危害监测和预警机制。
第四节社会保障第二十一条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依法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第二十二条依法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
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等社会机构提供与社会保险相衔接的产品和服务。
第二十三条按照政府救助、社会互助和个人自助协同的原则,以特殊困难群体救助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临时救助、社会互助、个人自助为补充,专项救助相配套的综合性社会救助制度。
第二十四条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市政府应当根据经济发展、物价指数变动等因素,对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相应调整,实现最低生活保障与最低工资、失业保险等政策的衔接平衡。
第二十五条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立以社会养老服务和残疾人、孤儿福利服务为重点的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
提高社会福利事业开放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兴办社会福利机构,实现社会福利事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推进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化。
第二十六条发展慈善事业,增强慈善意识,培育慈善组织。
鼓励公募基金会和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联合开展募捐活动。
建立和完善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制度、表彰激励制度、第三方评估制度和行业自律制度。
第五节医疗卫生第二十七条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体系,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化和医疗服务标准化,保障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
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标准,全面普及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免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第二十八条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行管、办分离,探索医、药分离,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鼓励、引导、规范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形成和完善医疗机构举办主体多元化格局。
第二十九条建立健全以社区健康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完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补偿机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倾斜,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化和基本医疗服务标准化。
第六节住房保障第三十条住房保障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层次适度保障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立足保障基本需求,重点发展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
市政府可以通过建设、购置、租赁等方式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
市政府应当完善保障性住房质量监督机制,保证保障性住房质量。
第三十一条完善保障性住房租售机制,建立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租售和监管制度,严格规范准入、退出管理和租售标准。
第七节公共交通第三十二条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优化换乘中心功能和布局,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率,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公共交通体系。
第三十三条市政府可以根据城市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措施,合理引导机动车辆出行,控制机动车辆的过快增长。
推进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的无缝接驳。
鼓励和提倡非机动方式出行。
第三章社区建设第三十四条加强社区建设,建立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实现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自治统筹发展,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第三十五条建立和完善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民自治组织为基础、社会组织和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社会服务管理格局,提高社区社会服务管理能力。
第三十六条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制定、实施社区服务标准和规范,实现社区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提高社区服务效能。
第三十七条市、区政府应当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和设施设备维护管理的资金投入力度,为社区服务和管理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
探索社区建设多渠道融资,鼓励社区成员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共建、共享、共用的社区公共资源管理机制。
第三十八条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公安、民政、卫生、文化、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构建跨部门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
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推进服务社区居民、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公共安全的工作和服务网络建设。
实行行政管理事项社区准入制度。
第三十九条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构建综合性、非行政化提供的社区公共服务模式。
第四十条依法加强居民委员会建设,强化居民委员会议事、监督、服务和纽带的职能,支持居民委员会依法开展自治活动。
探索建立和完善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相互配合和支持的体制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居民委员会成员与业主委员会成员通过依法选举交叉任职,探索建立物业管理与居民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居民自治模式。
探索建立非户籍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和服务的机制,保障非户籍居民平等参与社区自治和管理。
第四十一条培育和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拓展社区服务内容,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第四十二条建立和完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公职人员联系社区、服务群众制度,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密切党和国家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第四章社会组织第四十三条按照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的方针,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社会组织化解社会矛盾、提供社会服务和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
大力发展服务民生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支持发展符合产业导向的行业性社会组织,引导和规范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和新型社会组织。
第四十四条设立市社会组织工作联席会议,拟定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协调社会组织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四十五条推进行业管理与协调、社会微观事务服务与管理、技术和市场服务等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依法向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转移。
市、区政府应当制定并公布年度转移社会服务与管理事项目录。
第四十六条市政府应当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机制,设立购买服务项目库。
建立公开、透明的公共服务购买流程和购买服务的绩效评估体系。
第四十七条建立社会组织评估机制,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开展社会组织等级评估。
社会组织评估结果应当作为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