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常识推进育人方式改革

合集下载

新形势下的育人方式变革与教学模式改进

新形势下的育人方式变革与教学模式改进

新形势下的育人方式变革与教学模式改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仅需要教育的局部改革,还需要进行育人方式的系统变革。

新形势下的育人方式变革应着力于全面培养体系的整体构建,在学校办学的三个关键维度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和实践样态。

新形势下的育人理念体现大情怀学校育人理念是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能影响教师和家长教育行为的关于教育使命、育人目标、育人要求、育人原则等方面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育人理念体现学校对教育应然状态的追求,是一所学校精神文化的灵魂。

新形势下的学校育人理念应该体现大情怀。

教育理解要深在学校,凡是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都是教育,这是普遍意义上的教育,人们极易理解。

但是,对“教育”深层意蕴的理解,需要我们深刻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一所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群体对于教育根本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回答,体现学校品质的差异。

只有在中华历史文脉中寻找立德树人的深厚渊源,在中国近现代史中聆听民族复兴对教育的呼唤,明确教育服务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使命,才能提高对教育事业的理解深度,进而自觉把教育梦与中国梦统一起来,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增强教育自信,形成教育大情怀。

育人目标要高学校的育人目标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要与国家教育方针高度契合,体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当前,学校育人目标要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学校表达。

一是要从对“全面发展”的理解中体现教育对“人”的尊重和社会对“人”的要求,二是要从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解中体现教育的使命与担当,形成育人目标共识。

只有把学校教育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高度关联起来,以仰望星空的情怀审视学校教育,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才可能形成并努力追求高品质的育人目标。

教育情感要真教育是伴随生命拔节成长的过程,是一份朝阳事业,其本身就具有可爱之处;同时,教育也是生命塑造的过程,是一份“唤醒”的事业,需要以爱为底色。

顺势而为,推进育人方式变革

顺势而为,推进育人方式变革

69EDUCATOR实践者说顺势而为,推进育人方式变革文丨郑伟明“强基计划”是一次涉及基础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方案、拔尖人才选拔的重要探索,旨在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普通高中作为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应该顺势而为,积极思变,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实践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路径。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中学校要静下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聚焦培育社会栋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日常教育中,要特别强化主题班会的设计,学科教学中也要注意渗透德育,尤其是思政课和语文课。

推进五育并举要进一步提高对“五育并举”的认识,加快“五育并举+学有特长”的育人体系建设,以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要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一核四层四翼”变成实实在在的课程,打造学校特色课程基地,深化课程研究,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课程体系,用适量的校本课程保证学生的选择性,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课程。

通过设置辩论课程、劳动课程、艺术课程、生涯规划课程等,推动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另外,要在体育和美育课程设计与落实上下功夫,在体育锻炼上下功夫。

加强对“强基计划”校考的培训对于高三年级的学生,学校首先应保证他们集中精力冲刺高考,在高考后到校考前这段时间,可以组织相关学生接受短期强基内容集训。

对于高二年级的学生,学校从现在开始就要组织有针对性的强基知识培训,利用半年时间,基本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高考结束后再进行短期强基集训。

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学校要结合分层次教学和选课走班,引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强基内容的学习。

此外,还可以遴选出一批在相关学科(数学、物理、生物等)具有突出天赋的学生,根据学生天赋和潜质,制定培养方案,在基本课程的基础上,强化学科竞赛训练。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基计划”的实施,拓宽了人才选拔的视野,综合素质突出或基础学科拔尖的人才将更受青睐。

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

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

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作者:王倞来源:《甘肃教育》2019年第18期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现代化要求普通高中改革育人方式。

育人方式的变革,在现阶段主要体现为五转变两注重一强调。

从强调知识技能学习向立德树人的新时代教育转变;从关注书本、分科式教学向整体综合式教学转变;从强调个体学习向协作知识建构和社会化学习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探究学习转变;从重复记忆型学习向深度理解型学习转变。

课堂教学策略更注重激发学习者的内驱力,注重超越人工智能的、体现人类特点的学习方式。

强调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游戏化学习等。

要求学校对管理方式、课程体系和教材教法等进行变革,注重师生关系的重建和人文校园的文化建设。

《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

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总之,就是要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实现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成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鉴于科学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要完全实现“不以分数论英雄”还需要一点耐心。

如何立足实际,稳步推进,仍然任重而道远,更有赖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和多元录取齐头并进,用更丰富的录取机制切实推动高中的教学改革。

高考制度改革需要普通高中改革育人方式。

《意见》的发布,对我国全面建立新的高考制度,形成高中新的育人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方案

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方案

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方案
育人方式的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我们制定了以下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方案。

首先,我们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
开展教师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育人方式改革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其次,我们将推进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
置上,我们将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开设更多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此外,我们还将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和发展空间。


过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资源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最后,我们将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为育人方式改革提供有效的保障。

我们将
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不再仅仅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潜能。

总之,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方案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

我们相信,通过这些举措的落实,育人方式的改革将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力推进育人方式改革,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大力推进育人方式改革,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大力推进育人方式改革,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作者:来源:《教育家》2019年第44期近年来,我们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指导,把握全局,科学规划,分工协作,协同创新,抓住课程建设、教学质量提升、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改革等重点工作,统筹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切实提升育人水平。

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标准,将立德树人的各项要求内化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深刻把握教育的本质,坚持“五育”并举,构建全面培养体系。

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积极探索保障学生参加“实践课堂”活动的有效机制,推动资源单位开发适应高中学生需要的活动项目,开辟实践课堂网上专栏,启动“津校园”项目。

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改革,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全面总结我市普通高中学校在课程开设、教学改革、学生发展指导以及选课走班教学等方面的经验与问题,印发了《2019-2020年度天津市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实施指导意见》,统筹安排高中三年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均衡设置课程。

从2019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全面使用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做好市、区、校三级专项培训,并将培训纳入第六周期教师校长全员继续教育学分。

完善《天津市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不断建设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54个天津市普通高中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发挥课程基地的示范、引领及辐射作用,构建体现多元开放、多层次、可选择的、具有学校特色、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

以特色课程基地建设作为我市探索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经验的孵化器,让学科课程建设服务于学校特色办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育人方式变革的四个体现

育人方式变革的四个体现

育⼈⽅式变⾰的四个体现育⼈⽅式变⾰是当前基础教育改⾰的⼀个焦点和重点问题。

育⼈⽅式变⾰集中体现在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从学科“割裂”⾛向学科“统整”、从“坐⽽论道”转向“学科实践”四个⽅⾯的变化上。

育⼈⽅式的本质是“怎么培养⼈”,育⼈⽅式变⾰是当前基础教育改⾰的⼀个焦点和重点问题。

那么,育⼈⽅式变⾰究竟要从哪⾥变到哪⾥?这是我们⼀线中⼩学教师最关⼼的问题。

从新时代培养时代新⼈的⾼度出发,我认为育⼈⽅式变⾰集中体现或反映在以下四个⽅⾯的变化上。

⼀、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就教学的⽬的和⽅向⽽⾔,我国中⼩学教学改⾰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标”再到“核⼼素养”三个阶段,完成了从知识到学科到⼈的转向。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进⼊了以⼈为本和核⼼素养的新时代。

传统教学以“双基”为导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被当成教学的根本⽬的和追求,“双基”教学并不否认能⼒培养的重要性,但是能⼒培养被认定为“双基”教学的“附属品”,其基本观点:⼀是强调知识是能⼒的绝对的基础和前提,⼆是能⼒培养是在知识教学中“⾃然”和“顺带”完成的。

其暗含的假设是知识学好了,能⼒⾃然就提⾼了。

于是乎,知识的全⾯性、系统性、完整性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核⼼追求。

中国基础教育因此出现和产⽣了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双基教学论”。

“三维⽬标”相⽐“双基”,其进步是显⽽易见的,但这只是学科层⾯的进步,学科的内涵和价值被更深刻、更全⾯地揭⽰出来。

“核⼼素养”才真正回到⼈⾝上来定位教学⽬的,把知识以及三维⽬标都转化为⼈⾝上的东西即“素养”,知识就找到了⾃⼰的归宿。

从教育的⾓度看,这是从“为了知识的教育”⾛向“通过知识的教育”。

所有的课堂教学都必须基于知识、通过知识,但不能⽌于知识、为了知识。

知识是原材料、是⾷物,素养是产品;知识是⾷物,素养是营养素;知识是花粉,素养是蜂蜜。

从学科的⾓度看,学科教育不能只是在学科知识上做⽂章,⽽是要⽴⾜于学科的独特育⼈价值,学科的独特育⼈价值来⾃学科的思维⽅法、思想观念和精神⽂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德树⼈根本任务在课堂得到有效的落实。

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构建养成教育体系——崇德尚美:以德育美向美而生

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构建养成教育体系——崇德尚美:以德育美向美而生

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构建养成教育体系——崇德尚美:以德育美向美而生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我校制定了《高新区实验小学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并提出“崇德尚美”德育品牌,从“文化润德、课程养德、评价育德”几大方面培养“正心至和,励行尚美”的“和美少年”,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引领学生向美而生。

一、强化认识,德育队伍强建设在和美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一直坚持以德树人,突出价值引领,强化德行修养,培育优良师德师风。

为了达成全员育人的目标,我校积极开展动员工作,梳理整合德育教育主线,将德育任务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身上。

构建“三线”工作机制,优化德育管理模式。

学校建立以校长——政教处――班主任为主体的“常规教育主线”,作为德育常规管理的主力军,保证日常规范教育的有序开展;建立以校长――教务处――教研组――任课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渗透德育主线”,把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活动之中;建立以学校党委――少先队——中队委为主体的“学生德育教育主线”,保证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不断完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并专门召开德育工作专题会议,研讨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德育工作有序开展。

二、文化润德,传统文化重引领一是注重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对师生进行德育滋养。

学校追求和景唯美的环境以景育人,陶冶学生的情操。

走进美丽的校园,校园文化墙、走廊、宣传栏以及班级文化墙上张贴的教育名人画像、教育名言、学校办学理念、师生书法及绘画作品、学生手抄报和作文等,有形的环境与无声的文化结合,创造出一片有生命的和美文化天地,处处彰显出和雅淳美的文化。

二是发掘人文积淀、提炼校园精神来营造德育氛围。

每天上午大课间,随着音乐的节拍,学生们在操场上展示国学经典武术操,他们在简单活泼的动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在朗朗上口的诵读词中汲取民族精神。

每周中午“和美讲堂”定期开讲。

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做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断提升师生的道德素养。

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方案

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方案

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方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育人方式的改革也成为了当前
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我们制定了育人方式改革的实施方案。

首先,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过去的教育模式往往是老师传授
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而现在,我们将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我们将建立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其次,我们将推行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以知识点为中心,
而我们将更加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我们将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我们还将倡导合作学习和实践教育。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相互交流,
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同时,我们也将注重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最后,我们将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
成绩,而我们将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科知识、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状况,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成长指导。

总之,育人方式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将坚持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努力。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为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新形势下的育人方式变革与教学模式改进

新形势下的育人方式变革与教学模式改进

新形势下的育人方式变革与教学模式改进
中国的新课程改革,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指的是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和教育评价的变化。

首先,教育方法的变化。

新课改注重适应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教育方法不再单一。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灌输”的角色,而在新课改下,教师则扮演引导和辅导的角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新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实践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其次,教育内容的变化。

新课改强调学校教育应该紧密结合社会现实,使教育更具实用性。

教育内容不再是纸上谈兵的书本知识,而是注重跨越式发展的素养和能力。

例如,一些学校加强学生的科技知识培养,让学生参与科技创新。

这样的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促进他们发挥创新潜力。

最后,教育评价的变化。

传统教育下,教育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

而新课改下,教育评价强调全面发展和多元评价,注重学生的学科素养、能力素养和品德素养。

例如,有些学校开始采用综合考评的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成果、社会实践、获奖情况等都纳入评价体系。

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更好地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是有必要的,因为它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学生的需求。

在新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和探究,更好地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学校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使教育更具实用性和适应性。

学校育人方式变革工作方案

学校育人方式变革工作方案

学校育人方式变革工作方案背景介绍当前,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改革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

学校育人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育人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

目标本工作方案旨在通过以下方式改变学校育人方式:•提升综合素质教育水平•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符的人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措施提升综合素质教育水平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课外活动与校内课程的融合来提升。

为此,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增加校内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加社团活动的机会,同时加强社团中的实际项目工作,引导学生培养合作、沟通、领导力等多项能力。

2.引入创新教育将创新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通过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打破单一的学科限制,注重个体发展,增加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目前大多学校教学方案大量强调理论性知识的灌输,往往忽略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更好的支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引入实践导向教学模式在课程中引入更多的实践环节,在课外活动中开展实践项目,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确保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步。

2.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各类实践机会,通过参观、实践、对话等多种形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

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符的人才现在的社会呼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学校应该在育人方式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制定不同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推广差异化教育,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2.引入企业合作教育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将实践情境引入教学场景,让学生接触到实践性极强、与企业有关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实践运用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是学生成长的基础,需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

2019.1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办好普通高中教育,对于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增强高等教育发展后劲、进一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统筹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改革目标。

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

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构建全面培养体系(三)突出德育时代性。

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思想情怀,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远大志向。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

要结合实际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突出思想政治课关键地位,充分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积极开展党团组织活动和主题教育、仪式教育、实践教育等活动。

教育发展要回归常识

教育发展要回归常识

教育发展要回归常识作者:熊丙奇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01期在2010年年初的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要使2010年成为教育改革年,这可谓2010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调。

这样的概括,从教育部全年所担负的两项重要工作看———这两项工作为,制订好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以及召开好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应该是比较贴切的。

制订《纲要》的目的,是为了落实与推进改革。

在笔者看来,我国的教改,其实重点应该放在“依法治教”和“回归基本教育常识”,其中就包括制订并依法推进《纲要》的常识。

比改革更重要的是依法治教回顾我国教育过去10年的发展,其中最大问题,是教育法律几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很多时下热门的改革话题,包括教育投入占到GDP的4%、高校落实办学自主权、保障受教育者平等受教育权、保障教师待遇、给予各类教育平等发展空间,本质上都应当是教育法律法规的具体落实。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曾提到,“我们要切实改进管理缺位、越位、错位的状况,切实解决工作中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的问题,切实做到管理及时、有力、到位。

”然而,依法治教的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

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有这么一段———“按照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加快教育法制建设进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修订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有关考试、学校、终身学习、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法律。

加强教育行政法规建设。

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促进本地区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这说明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到的改革,与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对照,有不少是超出法律法规的。

这需要修订法律法规。

可问题是,这些法律法规何时修订?如果迟迟不修订,教育部门、学校在发展教育时,是以《纲要》为准,还是依据法律法规办事?进一步说,教育部门、学校如果按照《纲要》指出的改革措施去做,很有可能有违法风险。

深刻理解教育改革 切实转变育人方式

深刻理解教育改革 切实转变育人方式

深刻理解教育改革切实转变育人方式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教育改革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以促进个性化成长为目标,努力在育人方式上进行转变。

要深刻理解教育改革,就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如何切实转变育人方式。

教育改革的内在逻辑是增强个性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每个人的个性特点越来越明显,传统的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育人方式的改革首先要遵循个性化发展的原则,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让每个学生在教育中都能展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地是以灌输知识为主,而现代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所以转变育人方式就意味着转变教学方式,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育人方式的转变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育更多地是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而现代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素质等。

育人方式的转变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环境保护意识和身体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改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的改善不仅包括教学环境的改善,还包括社会环境的改善。

要切实转变育人方式,就必须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学生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同时要改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对教育的认可度,提高家长对教育的支持度,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教育改革的动力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力,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教育的方式。

传统的教育更多地是以纸质教材和纸质教学为主,而现代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信息化教学和网络教学。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也改变了育人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意识,开启了新时代的教育。

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指导意见

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指导意见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这是新时代我国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文件。

主要内容包括:
1. 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调道德品质、知识学问、身体健康、审美情趣和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

2. 优化课程教材体系:按照学生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优化课程设置,强化课程建设,提高教材质量。

3. 强化课堂主渠道作用:改革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减少死记硬背和重复性作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 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标准,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 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6.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教师培训,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7. 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严格控制考试次数,规范学业成绩评定,合理安排作业量和课外活动,保障学生休息时间。

8. 推进教育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9. 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加强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这些措施旨在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界四个回归是指什么

教育界四个回归是指什么

教育界四个回归是指什么
四个回归,是指教育部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
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
立德树人两个维护四个自信一本为本四个回归内容四个回归的基本内容本科教育“四个回归”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内容四个回归的内容是什么“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
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一是回归常识。

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二是回归本分。

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

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

三是回归初心。

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是回归梦想。

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解读

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解读

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解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这可真是个超级重要的事儿呀!
就好比建房子,这个指导意见就是给普通高中这座大厦搭起了稳固的框架!想想看,以前可能有点乱糟糟的,大家各干各的,现在有了明确的方向啦!比如说要求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这就像是给学生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知识大餐,各种美味营养都有!不再是单一的菜式啦。

还有呢,要优化课程实施!这不就是给课程来个大变身嘛,让它们变得更加有趣、生动,就像把黑白电视变成了高清彩色大彩电!能不吸引人吗?李明就说了:“哎呀,要是以前我们也有这些就好了,学习起来肯定更带劲!”张华也跟着点头:“是啊是啊,这可太棒啦!”
强调创新教学组织管理,这就好比是把一群人混乱的走变成了整齐有序的队伍前进呀!老师们也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啦,王老师就说:“这样我们教学就更有针对性了,学生们也能更好地吸收知识!”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那就是给每个学生都画了一幅独特的画像,不再仅仅看成绩,还看你的品德、你的特长!这多全面呀,不是吗?这不就是告诉大家,嘿,别死读书啦,要全面发展呀!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那才是真正适应社会的人才呢!
在我看来呀,这个指导意见简直太及时太重要了!它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普通高中教育前进的道路,让我们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了期待和信心!它会让我们的普通高中变得越来越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大家一起加油呀!。

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若干措施

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若干措施

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若干措施
嘿,朋友们!咱今天就来聊聊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那些事儿!这不就好比盖房子,以前可能是盖个能住人的小茅屋就行,现在可不一样啦,咱得盖成豪华大别墅呢!为啥这么说呢?你看啊,以前那教学方式可能就是老师讲啥咱听啥,咱就像小绵羊似的乖乖跟着。

可现在呢,咱得让学生成为主角,就像舞台上的大明星!
比如说,咱得重视课程的多样性啊!不能再光是那些老一套的科目。


得有艺术课、实践课,让学生们去体验不同的乐趣,去发现自己真正喜欢啥!这就好比给了他们一桌满是各种美味的大餐,而不是只有一道菜可吃。

哪有只吃一样东西就满足的呢?“这多有意思呀,对吧?”
还有啊,老师不能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指挥官啦!得变成学生们的朋友,引导他们去探索知识的海洋,就像船长带着船员航海一样。

“难道不是吗?”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一起研究,那多带劲!
再就是评价方式也得改改啦!不能光看分数,得看看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不能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就把人家全盘否定了呀!这就像不能因为一个苹果上有个小黑点,就说整个苹果都坏了,那多不公平!
咱得给学生们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张扬自己的个性。

就像鸟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一样,想往哪飞就往哪飞!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创造力、有活力的新一代呀!
我觉得呀,新时代的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太重要啦!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精彩!你们说呢?。

让教育回归本位 “强学习、提站位、深反思、促整改”专题教育心得体会

让教育回归本位  “强学习、提站位、深反思、促整改”专题教育心得体会

“强学习、提站位、深反思、促整改”专题教育心得体会
--------让教育回归本位
教育的本位是育人。

我认为育人应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育人先育己;二是育己再育人。

作为老师,都懂得,要给学生一滴水,就要有一碗水,一桶水,甚至更多。

现如今,知识更新快,信息爆炸,甚至泛滥,这就要求老师多读书,多看新闻,了解时政,武装头脑,管理好自己,稍有疏忽就会出现纰漏。

诸如“红领巾事件”,“奖状事件”,突显教育的缺失,管理的不善。

育人的另一层含义是培养好学生。

学生是就是教学的对象,就是在教书的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只有回归育人本位的教育,才会真正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

育人方式变革教育实践

育人方式变革教育实践

育人方式变革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一直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如何以育人方式变革教育实践,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育人方式的变革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更是对教育目标和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和调整,是对教育实践中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的重视。

以育人方式变革教育实践,需要从教育目标的设定和调整入手。

传统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评价,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体验。

在变革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而不是成绩的机械器。

以育人方式变革教育实践,需要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和引导者。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外部的价值观和规范。

以育人方式变革教育实践,需要注重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怀和支持。

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关怀,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爱和温暖,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健康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以育人方式变革教育实践,需要注重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观。

教育是社会的基石,承载着社会的希望和未来。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能够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育人方式变革教育实践,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和重要任务。

只有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教育目标、师生关系、情感体验和社会责任,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使命和价值,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新时代人才。

希望教育界能够共同努力,以育人方式变革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教育常识推进育人方式改革
作者:陈国祥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9年第22期
在新时代、新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普通高中既要坚守“五育并举、立德树人”,落实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又要回归教育常识,打好新课程、新高考改革这场攻坚战。

朱小曼教授曾说:“在教育大变革的今天,在充满浮躁和喧嚣的环境中,没有什么比坚守教育常识、践行教育常识更重要了。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指出:“回归常识,就是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回归常识,即回归理性,用科学、客观的态度看待教育问题,让学习真正发生。

在此,从聚焦课堂教学、丰富学习资源、打造卓越教师队伍三个方面,探讨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的实践探索。

一、聚焦课堂教学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了6个方面共计23项的重点任务,并对育人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即“教育常識”进行了特别强调。

例如,《意见》第十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
调,要“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课堂教学”“注重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等,皆是“教育常识”。

一是循序推进教学计划。

时下,衔接班、提高班、兴趣班、培优班、网络课程等从幼儿园到高中比比皆是。

然而,这些“拔苗助长”、违背常识的校外教育干扰了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从学校层面来说,首先要科学制订符合学情、教情和校情的教学计划,如教研组学科教学的整体计划、德育课程的序列化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系统开设等。

这样,才能让教师有针对性地教,让学生有效地学,让校园宁静以致远。

宁静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心平则气和,心静则神明,心安则理得;反之,心浮则气躁,心慌则意乱,躁乱的心态必然导致杂念纷纷。

因此,只有尊重规律、凝神静气、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基于此,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近十年来的教育教学质量一直稳步提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二是研发课堂评价工具。

成尚荣先生曾指出,“课改”就是“改课”。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新教学,在大数据背景下变革学习方式,在学校层面上发挥着“课堂教学评价”的管理功能、诊断功能和导向功能。

从2016年起,学校科研部门以核心素养和新课程标准为出发点,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研发了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对“学习是否真正发生”进行评价,以推动学校的常态化课堂教学改革。

根据学程设计,新课堂教学评价表分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学习效果和教师素养7个维度,共计10个分项(见表1)。

与原课堂教学评价表相比,在新课堂教学评价表中,研究者将“教学”改为“学习”,并增加了分值为10分的“情境”“任务”和“活动”三个维度,使评价变得更加简便。

新课堂教学评价表增强了导向性,推动了学校各学科课堂教学对“场景式学习模式”的深入践行,力求“教、学、评”达到高度一致,使学习在真实情境中真正发生。

三是加强跨学科综合性学习。

学校不断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的综合性教学,先后开设了168个研究性学习课程;依托大学高端、优质的学术资源,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携手同济大学的“苗圃计划”,实现中学与大学的贯通式培养,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的连续性。

此外,学校还开设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生涯规划教育、国际视野教育等校本课程,为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提供学习场域和实践平台。

四是精心设计作业与学案。

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使教师的作业批改更加精细、精准。

十余年来,学校一直坚持自编校本学案,如“同步导学(课堂学案)”“同步训练(课后作业)”和“微专题学案”等。

同时,学校还定期开展命题培训、命题比赛、命题交流活动,深入探索大数据背景下的作业布置原则、方法,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和修正。

二、丰富学习资源
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学生在这里学会体验、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分享等;而未来的学习,将是个性化、丰富化、弹性化、多元化的学习。

所以,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必须丰富“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赋能学习资源。

一是盘活校友教育资源。

为充分发挥校史馆的教育功能,学校聘请多位在高校任职的校友,邀请他们为学校课程决策提供理论指导,指导学生参加自主招生,引领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等。

同时,校长也应邀参加了北京大学的“综合评价机制与自主招生改革高峰论坛”和清华大学的“新百年领军计划”政策交流会暨全国重点中学校长会,并在会议中作了发言。

此外,学校还开设了“弘毅讲坛”,邀请杰出校友、院士、教授们为师生讲学。

其中包括88届校友、执行神九任务的长征二号F火箭副总设计师宋征宇,85届校友、“蛟龙”号副总设计师刘涛,院士李培根、杨叔子,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以及众多名校校友。

二是拓展课程教学资源。

学校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了“学习时空”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精心组织实施高中新课程方案,开发高品质的校本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学校“学习时空”课程体系旨在让自己都能在“学校学习时空”里,自然而然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升每一位学生的核心素养。

目前,学校已成功申请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简中求道:学校学习时空的有效构建”,并被江苏省教育厅评选为“优秀宣传项目”。

基于“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育人诉求,学校还建设了两个省级课程基地,即首批“江苏省高中地理课程基地”和第四批“江苏省高中学生活动课程基地”,并均已完成结项鉴定,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三是连接未来学校教育。

学校是“江苏泰微课”首批试点学校。

“泰好学”智能学习系统是“人工智能”过渡阶段的“泰州表达”,是基于微视频学习资源而开展的数字化学习应用系统。

该系统基于“大数据”的资源开发,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准推送相关学习资源,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学习,对全市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另外,学校异地新建,凸显了“开放”“融通”“人文”“智慧”的教育理念,如“融通的综合体”“流动的图书馆”“行走的校史馆”“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等。

同时,新校的学习时空,将打破传统学校场馆的边界,使师生的学习生活更加简便和舒适,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打造卓越教师队伍
学校主张“教育是真诚善良而有智慧的人从事的感动人的事业”,意在引导教师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智慧的职业素养。

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下,加强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目标。

所以,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关键的专业能力和教育信息化素养。

一是设立学校名师工作室。

学校组建了由九位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组成的名师工作室,指导和引领其他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是搭建青年教师发展平台。

学校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发展学校、青年教师发展卓越班和骨干教师发展机制,建构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库,开设“弘毅讲
坛”“星期一讲堂”等,为青年教师搭建发展平台。

三是搭建课堂教学交流平台。

学校通过特级教师的“名师课堂”、骨干教师的“魅力课堂”、青年教师的“活力课堂”、省内外教师的“同课异构”等系列活动,为教师们搭建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交流平台。

四是回归大学进行研修。

学校每年组织骨干教师“回到大学”进行短期研修,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五是组织教师参与大型主题活动。

学校组织教师参与的“首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江苏省青年教师优课观摩评比活动”“江苏省数学奥林匹克夏令营”等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学习的机会,既开阔了教师的眼界,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是组建学习共同体。

学校与其他兄弟校组建“六校联谊”“三校联谊”,与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和浙江舟山中学进行网络结对,与国外5所高中开展互访交流,加入“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中国航天科技教育联盟”“中日韩千校携手”项目学校等,与国内外名校组成了紧密的学习共同体。

通过对育人方式改革的不断探索,学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显著的成就。

学校现有“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2名,特级教师9名,正高级教师7名;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名,省“333工程”培养对象7名;泰州市各类名特优教师142名,泰州市“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培养对象4名,泰州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3名。

学校先后获得8项教学成果奖,包括“首届全国基础教育科研成果网络博览会”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

学校还成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四十余所重点高校的优质生源基地,获评“清华大学首批‘新百年领军计划’优质生源基地”等称号。

(责任编辑; ;姚力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