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科研项目为载体的校企联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作实验实 践教 学 ,采用的建立联合实验室 ,开展横 向项 目合作 的模式 ,通 过总 结校企合 作人
才培养 的积极 意义 、操 作形式 ,实施方案 ,对贯彻 “ 卓越工程师教育 培养 计划” 、校企 联合培
养人 才新 的运行模式进行 了探索 。 关键 词 :卓越工程师教育 ;校企联合 培养 ;联合实验室 ;项 目合作
! 二
CN1 2—1 3 5 2 / N
实
验
室 科 ຫໍສະໝຸດ 学 第1 6卷第 6期
2 0 1 3年 1 2月
LAB0RATORY
S C I ENCE
V0 1 .1 6 No . 6 De c . 2 01 3
科研项 目为载体 的校企联 合创 新人才培养模 式探索
王蒙军 ,刘剑 飞 ,曾祥 烨 ,郝禄 国 苏寒松 ,杨建坡
中图分类号 : G 6 4 2 . 4 2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4 3 0 5 . 2 0 1 3 . 0 6 . 0 0 1
Ex p l o r a t i o n o f s c h o o l — — e n t e r p r i s e C O — — o p e r a t i o n i n n o v a t i v e
o f I n f o m a r t i o n En g i ne e r i n g,Gu a n g d o n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e c hn o l o y ,Gua g n g z h o u 5 1 0 0 0 6; 3. S c h o o l o f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摘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本文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在我们将介绍校企合作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将分析校企合作的概念和现状,探讨不同的合作模式以及它们的实践效果,并探讨校企合作的优势和挑战,以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我们将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校企合作的未来发展。
在我们将总结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并回顾全文的主要观点。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将深入了解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现状分析、优势、挑战、作用、未来发展、价值、发展方向、总结、回顾。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旨在通过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和培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变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之间往往是相对独立的,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
这种局面导致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往往无法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匹配,使得人才培养的效果大打折扣。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和推广,旨在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企业也可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参与培养与自身企业需求更加契合的人才。
这种双赢的合作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和企业所认可和采纳。
1.2 研究意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在于对当前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创新。
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使教育资源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引言《》,,,。
、,,,[l]。
,,,,。
,,,,,,,,。
,、,“,”,、,。
、。
,,,,,。
,,,,,、、、,,、、。
1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定义和内涵,,,,,,、。
1.1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质量,,,,、、。
,。
,,,,。
,,,、、。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徐群英(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以培养学生多维度知识体系构建为目的,能较好的被企业认可并发展成为有系统设计思维能力、整体设计观、跨界整合设计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
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企业真实项目操作流程的技能为依据,全面梳理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性、落地性、时效性、课程以促进学生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探索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21.24.73作者简介:徐群英(1976.01—),女,汉族,浙江杭州人,副教授,艺术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167. All Rights Reserved.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
1.2协同教学属于团队教学、合作教学、共同教学,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运行,构建以协同育人为目标的联合教学方式,,,、、,,,。
,,、、,,,、、。
,,[3]。
,,,,,。
,,,,,,,,、。
1.3校企合作,优化教学资源;协同教学,共建育人模式,,,,,,,,、,,。
2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2.1协同育人师资团队的组建,,,,,,。
、,。
、、。
、、,,、、。
,,,。
2.2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定,“,,、”。
、、。
,,,,,,。
、,,,、,、、、。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分类探索与实践
《 合作经济与科技》 2 1 0 2年 5月号上( 总第 4 O期) 4
文化 /教育
相 对 比较 低 , 校 和 企 业 的 合作 层 次 也 比 践 ; 双 师 型 ” 师 培 养 模 式 实 践 ; 据 企 培 养 的 瓶颈 。经 过 不 断 的 探 索 和 实 践 , 高 “ 教 根 建 较浅 , 许 因为这个原 因, 或 目前直 接 型 人 业 的工 作 环 境 打 造 学生 实 验 室 , 实现 校 内 立 了信 息 与 计 算 科 学 专 业 特 色 实 践 教 学
律 的基础上 ,建立 健全新 的教育 教学计 式为发展方向, 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基本途
4加强 学风建设 。 、 人才培养最终要落
划, 实现在保持专业理论知识完整性和系 径 , 以学 校 和 企 业 深 入 、 续 合 作 为 保 障 , 实 到 学 生 的学 习 上 , 强 学 风 建 设 是 保 障 持 加
嵌入型人才培 养模式 中, 要求 高校和企业
一
校 企联合人才培 养应该 以遵循教育 课等形 式提 高学生的综合应用 能力 , 以毕
起来研 究教育教学规律 , 坚持人才培 教学规律为合作原则 , 在 以提升高校毕业 生 业设计代替毕业论文,加 强实 践训练 , 同
养模 式符合教育规 律和学生学 习成 长规 就业力为合作 目标, 以嵌入型人才培养模 时加强职业导 向训练, 提高职 业素养 。
两种 类型 进 行 探讨 分 析 。
二、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分类
式展开的, 高校和企业分别按照 自己的培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 模式按 照高校和 养模 式或 技能需求对大学 生展开人才 培 企业联合 的方式不 同可 以分为 直接型和 养 , 高校更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 嵌入型两类, 两类模式都能实现提高 高校 系统性, 企业更注重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 毕业 生就业力的 目的, 使高校 毕业 生的就 性 。 虽然在直接型培养模式 下培养出来的 业力达到企业的要求标准。
校企合作互兼互聘人才交流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互兼互聘人才交流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校企合作是当前人才培养领域的热门话题,本文主要探讨了校企合作互兼互聘人才交流的探索与实践。
在我们介绍了校企合作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我们分析了校企合作的现状,探讨了互兼互聘人才的优势,介绍了人才交流的方式和途径,以及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探索与实践案例。
在我们展望了校企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为促进校企合作、推动人才交流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校企合作,互兼互聘,人才交流,合作案例,问题分析,发展趋势,建议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校企合作是近年来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培养人才、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校企合作的背景可追溯至古代,但在当今社会,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校企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实习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企业也能通过校企合作获得更多的人才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教育界和企业界广泛关注和积极推动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探讨校企合作互兼互聘人才交流的探索与实践,旨在深入研究校企合作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互兼互聘人才的优势和人才交流的方式,以及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的案例。
通过对校企合作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用和意义,为未来校企合作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校企合作互兼互聘人才交流是当前教育和企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人才的培养和流动变得尤为重要。
校企合作能够促进学校和企业资源的共享,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企业提供更加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员工。
研究校企合作互兼互聘人才交流的意义在于促进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升级,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支持。
探索现代学徒制实施“231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9第3期下(总第295期)Z 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我校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自2017年4月被山东省教育厅正式公布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以来,围绕探索构建现代学徒制,建立起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形成了“231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活力显著增强,社会辐射能力明显提高。
一、“231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一)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经过市场调研,座谈研讨,我校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改革了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231”校企融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
即:2个学期在校集中学习,3个学期统一到企业进行现代学徒形式跟岗实习。
(二)人才培养新模式特点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三双”,实现“四赢”。
“三双”一是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二是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三是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
“四赢”是学生赢、企业赢、家庭赢、学校赢。
(三)人才培养新模式运行机制成立组织机构,明确校企职责;成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确定合作办学内容;签订校企合作合作协议、三方协议,建立运行保障机制。
二、“231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施(一)深入调研,撰写市场调研报告为了了解市场需求,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多次到企业、行业、学校进行广泛调研,走访了8家企业、3所学校,共收回198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而撰写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调研报告。
(二)深入研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1.课程体系改革在二年级学生跟岗实习阶段增加了语、英、德育三门文化课的学习,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在企业学徒期间,实现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网络学习畅通。
学生通过手机微信客户端和电脑进行网络学习、考试,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2.教学模式改革采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视域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校 企联 合 办 学 的主 要 作 用
系 列改 革 。
对高等学校而言 , 联合办学可 以解决办学经费不足和实 习实
一
( 1 ) 改革办学形式。 根据企业提 出的人才规格要求 , 我们在大
践基地缺乏等 问题。同时 , 在联合办学的过程中 , 高校教师能够与 学 二 年 级课 程 结 束 成立 H C S 试验班 , 有 针 对 性地 、 系 统 地 对 试 验
( 3 ) 改革 考核 方 法 。 在 考 核 方法 上 , 学 校要 改 变 过 去 以笔 试 为
在 中 国 , 目前 只 有 很 少 一 部 分 大 企 业 有 自 己的 职 工 培 训 学 学 生进 入 该 公 司之 前 就 能 了解该 企 业 的管 理 状 况 。
主的考核制度 , 特别是专业课 的考核 , 更要 以实际操作为主。比如
长远发展规划中。 就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而言 , 往往偏重于各层次 我们过去开设《 电动机原理》 这 门课 , 一学期下来 , 学生抽象的理
但 是 面对 实 际 的 电 动机 却 连 基 本 结构 都 指 认 不 的学历教育 , 与企业一起联合办学 , 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短期技 论 知 识 知道 不 少 , 能培训较少 , 不能 满 足 企 业 对 职 工 进 行 短期 培 训 的 需要 , 学 校 和 企 业 不 能有 效地 进 行 资源 共 享 。 三、 拓展 办 学 机 制 。 校 企 联合 办学模 式 探讨 场 需 求 是学 校 办 学 的主 要依 据 。 在 充分 掌 握 市场 变 化 与企 业 需求
存在的主要 问题等进行探讨 , 以更好地培养创新人 才。 关键词 : 人才培养 ; 校企联合 办学; 模 式; 探索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已经成为了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的趋势。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这种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不充分、课程设置偏重实践而忽略理论、指导教师缺乏企业实地经验等。
本文将从这些角度入手,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能够在优化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做出贡献。
一、校企合作不充分人才培养中的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科研合作等等。
然而,目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企业只是提供实习机会,而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合作,造成了校企合作的效果不是很显著。
对策:高校应该与企业建立更广泛的合作关系。
除了学生实习、毕业论文指导等日常活动,还应积极开展科研合作、技术转让、人才交流等多层次的合作模式。
高校还可以开展专门的协调和交流工作,以促进校企合作的开展。
二、课程设置偏重实践而忽略理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并掌握操作技巧,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
然而,在一些高校中,课程设置偏重实践而忽略了理论研究,使得学生只掌握了操作技巧而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对策:高校应该加强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应该考虑到理论和实践的平衡,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将实践中获得的技术经验与科学理论内化,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还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以便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指导教师缺乏企业实地经验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中,导师是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关键人物。
然而,一些导师缺乏企业实地经验,难以培养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的运作,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
对策:高校应该着重培养拥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
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组织导师实地考察学习,或安排导师到企业实习,让导师亲身体验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并加强导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配合。
“政校企”育人背景下校企融合育人模式探究
“政校企”育人背景下校企融合育人模式探究1. 引言1.1 校企融合背景校企融合背景指的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校企融合在教育领域逐渐兴起。
校企融合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校企融合可以通过学校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政府提出了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
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政策倡导和支持下,校企合作得到了更多的资源和条件,促进了校企融合育人模式的发展。
社会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校企融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备受社会认可和支持。
校企融合的背景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和教育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1.2 育人意义育人意义是校企融合育人模式的核心价值所在,它体现了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的合作精神和追求。
校企融合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培养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校企融合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企业员工接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校企融合育人模式,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校企融合的育人意义不仅对个人学生的成长有利,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 正文2.1 校企融合的理论基础一、教育与产业融合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人才培养已经不再是单一学校的责任,而是需要各个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
“引企入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索
“引企入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成为了当前教育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引企入校”的方式,探索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I. “引企入校”模式的内涵及意义“引企入校”是指学校主动邀请企业进入校园,与学校共同开展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
企业和学校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使教育更贴合企业需求,培养更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
这种模式的推行对于促进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II. 校企合作的实践案例1. 某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该高校与某知名企业共建了一个专业实验室,由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高校为企业提供学生的研究力量和科研平台。
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让学生接触到前沿技术,提高了实践能力,也使企业获得了更多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储备。
2. 企业导师与学生导师结合的辅导模式某高校与多家企业合作,让企业优秀员工担任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项目,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1. 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企入校”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更好地掌握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2. 有利于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促进学校在科研和教学上更好地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创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科技成果和研究成果。
3. 有利于增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意识学校和企业通过合作共建的方式,可以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为未来的长期合作奠定基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IV. 改进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途径1. 加强合作机制建设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期合作机制和双向沟通平台,明确各自的权责,为合作双方提供更清晰的合作路径。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摘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背景和研究目的,以及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
接着分析了校企合作的内涵与特点,以及其在培养人才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然后阐述了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策略,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成效评估展示了其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果。
结论部分强调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总结指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特点、优势、实施策略、案例分析、成效评估、重要性、展望、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育人、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人才培养已成为各个高校和企业的重要议题。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应运而生。
在过去,学校和企业之间往往相互独立,学校只关注知识传授和学术研究,而企业则注重生产经营和商业利润。
随着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学校和企业开始意识到彼此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补关系。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提出和发展,正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赢。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促进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创新,推动学生在校园和职场之间的无缝衔接。
通过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探索,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专业培训和实习机会,同时也能为企业输送更具竞争力的人才。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已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对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内涵与特点、优势、实施策略、案例分析以及成效评估等方面的探索,从而全面了解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领域中的作用与意义。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山东银香伟业集团有限公司
的中国 曹县鲁西 南 2 万 亩有机净土 。 0 0
公司 20 年 同清华 大学 、山东农业大 09 学盖国胜 、刘春生教授合作探讨中低品
有效分解后 , 通过实施绩效管理与考核 , 全面了解 、 评估各部门和员工 目 标达成
及工作绩效。同时通过建立 “ 内具有 对
在 的人才 委托 高校有 针对性 地进行 培
养 ,待 其学成返回公 司后委以重任 ,走
公平 眭,对外具有竞争 力”的 目 标量化 动态考核激励机制 ,通过个人绩效进行
程技术团队承担 的国家 “ 高产优质转基 因奶羊新 品种培育”项 目 子任务 , 历时
两年终获成功。这是我 国生物新 品种培
企业 、员工以及社会多方共赢的人才培 养模式。在未来 的发展过程中 , 银香伟 业集 团将持之 以恒地坚持走校企合作 、 互惠共赢的人才培养2N , _ 将校企合作
供各方面的前沿资讯 这也是我们公 司
司实际情况 建立绩 效管理 模式 以改 善
公司 旧模式 ,提高公司管理水平。 自引进 绩效管 理 以来,公 司管理
能够时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发展壮大
的一个重要原 因。 由企 业制 定鼓 励扶持 政策 ,保 障 人才培养机制的顺利推行 ,最终实现多 方共赢 ,这是企业寻求校企合作 、探 讨 经典案例。
21 02年能够 正式 启动 ,这将推 动公司 的校企合作迈 向一个新 台阶。
五、校企合作的意义及前景展望
银香 伟业集 团通过 多年来校 企合
作模式的探讨已经取得优异成绩 ,且该
上海交通大学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工程人才新模式实施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工程人才新模式实施方案上海交通大学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工程人才新模式的总体目标是:创新精英工程教育模式,建立“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精英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企业项目研究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精英工程人才的“双导师”制和项目资助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探索精英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该项目具体分三个阶段来进行。
1.筹划启动阶段(至2011年):在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面同时启动精英工程人才的培养计划;在校企联盟的基础上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探索校企联合精英工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制订培养方案,启动具有上海交大特色的精英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组织实施阶段(至2013年):参与计划的首批本科生毕业;建立“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精英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企业项目研究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精英工程人才的“双导师”制和项目资助制;完成工程博士培养方案,启动工程博士的培养。
3.深化总结阶段(至2014年):参加计划的首批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完成以企业项目研究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精英工程人才的“双导师”制,创建以项目资助制为核心的校企联合培养精英工程人才新模式。
为实现上述目标,上海交通大学拟采取以下改革措施:1.创建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精英人才的新模式:与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创新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通过与企业联合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确保学生有本科生阶段半年以上和研究生阶段一年以上的在企业学习培养时间,学生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课题应紧密结合企业实际。
2.建立面向“三位一体”目标体系的课程体系,实施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教育:通过跨学科课程的设计和创新项目,培养跨学科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国际化合作设计项目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能力;通过开设综合性课程、讲座等培养学生关心和领悟人类发展重大问题(如环境、能源、气候等)及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紧密合作的一种模式。
这种合作模式能够有效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经验,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培养适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为了加强校企深度合作,需要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要求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紧密配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专业和企业需求相结合的课程设置。
具体来说,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校和企业要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双方应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确立合作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还应指定专门的负责人,建立起高效沟通机制,确保双方能够及时交流和沟通。
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员要加强交流与合作。
学校教师可以参观企业,了解其最新的技术、管理和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企业专业人员可以到学校进行讲座或实践指导,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实践案例和技术知识。
双方可以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或实训,使学生能够实际接触到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和科学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校和企业要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成果的转化。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人才输送计划,为企业提供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潜力的优秀毕业生。
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实习岗位、毕业实习招聘和专业技能培训等支持,促进毕业生就业。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种合作模式能够使学校的教学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也能够促进学校和企业的互利共赢,实现教育和产业的良性互动。
关于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关于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并且可以帮助校方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通过校企合作不断优化课程,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的必要举措。
首先,加强校企合作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而校企合作可以让学校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适合市场的教育和培养。
企业也通过与学校合作,可以更好地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等方面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实际需求。
企业也可以提供实习、就业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最后,加强校企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生一旦掌握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在实习、就业和职业发展方面就更有优势。
同时,校企合作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方式,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加强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的必要举措。
学校和企业应共同探索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为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应该采取以下几项举措:首先,建立双赢的合作模式,实现校企“双方互惠”。
学校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资源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提供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也可以向企业提供人才输送服务,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也可以在校内提供实习、就业、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根据听 力学行 业对人才的实 际需求制定培养
目标
学 院在浙江 中医药大学专业背景 下 ,根 据听力学 行 业背景设置专业 , 结合人才需求确定 培养 目标 , 强调 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 我们将人才培 养 目标制定 为 : 以听力学本科教育为主体 ,培养具有 听力学及生物 医 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耳 鼻咽喉科学基础及较强 的生物医学实验技能 ,具有扎 实的外 语和计算机应用 能力 , 能在 听力学及相关领域从 事听力康复 、 教学 和科
【 探索与实践 】
校企联合培 养人才模 式的探 索与实践
张 国军
( 浙江 中医药大学 3
摘要 :浙江中医药大 学听力与言语科 学学院的听力学专业是为适应我 国六千万听力障碍者的需要 于新世 纪 在我 国高校开设的一门新专业。我校经过对社会 需要的细致调查和省 内外专 家的反 复论证 , 在全 国率先 申报 了听 力学专业( 本科 ) 0 2 经省教育厅和 国家教 育部批准 , 。2 0年 本专业正式成为全 国首 家 目录外新 增专业——听力学本
研工作 , 能从事助 听产 品的研究 、 开发等方面工作 的高 级专 门人才 。
二、 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 与企业 紧密合作 ,努力探 索和实践具有产 学研特 色 的本科教育模式 , 注重创新 型 、 实用型人才培养。 1 . 产学研结合制定专业培养方案。 听力学专业是专 门为听障人士服务的实用性较强 的应用 型学科 ,因此 在专业设 置 、教 学计划 制订时应 以技术应用 型人才 的 培 养要求 为基础。这种人才培养要求仅靠 理论 知识 的 讲授 和实验室的操作是无法完成 的 ,很 可能造成理论 与实践的脱节 。因此听力学专业培养方 案的制定结合 了企业 的需 要 , 由校 、 先 企业组 织专 家提 出方案 , 由 再 学 院结合 实际进行适 当调整 。 2“ ——企业 为听力学本科教育服务 , . 产” 提供最新 的教学条件 ,引领 听力学 领域科 学研究 的发展 方 向。 ① 与企业共建实验室 , 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 。 在学校 领导及各职能部 门的大力 支持下 ,学院于2 1年 与美 00
校企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模式探讨
1引言
科 技 创 新 是 企 业 生 存 与 发 展 的 重 要 影 响 因素 , 企 业持 续 成 长 发 展 的 动 力源 , 是 是 企 业 核心 竞 争 力的 源 泉 [ 。 等 学 校 对 科 1 高 】 技 创新 肩负 着 重 要 的 使命 , 具有 知 识 创 新 、 授 业 解 惑 、 技 成 果 转 化 和 人 才 培 养 等 功 科 能 , 人 才 培 养 的摇 篮 , 每年 为我 国输 送 是 为 着 大批 人 才 。 但是 , 我 国 高校 人 才 培 养 过 在 程中 , 期存在重理论 、 应 用的现象 , 长 轻 企 业 所需 的 既 有 理 论 又 有 实践 经 验 的 创 新 人 才 , 人 才 市 场难 以寻 求 。 在 因此 研 究 探 索 有
效 提 升 大 学 生 实 践 能 力 的 新 模式 , 加 大 增 学 生 适 应 岗位 的 能 力 , 足 企 业 对 创新 型 满 或 复 合 型 人 才 的 需 求 , 企 业 和 高 校 共 同 是 面 临的 问题 【 。 见 , 讨校 企 联 合培 养 即 4 可 】 探 符 合 高校 培 养 目标 又 满 足企 业 需 求 的 培 养 模式具有十分实际意义 。 校 和 企 业 两 种 育 人 环 境 和 资 源 , 仅 解 决 不 了学 校 的 办 学 条件 不 足 、 学 经 费 困难 等 办 2校企联合培养创新 人才模式 问 题 , 进 了 高校 教 师 队 伍 素 质 的提 高 , 促 而 围绕 学 校 人 才 培 养 目标 定 位 , 对 企 且 培 养 出适 合 企 业 需 要 的 创 新 型 人 才 。 针 因 业 对 人 才 需 求 , 建 校 企 结 合 培 养 创新 人 此 , 企 共 是 校企 合 作 育 人 的 有效 载 体 , 构 校 对 才模式是解决该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 于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 1 实践教 学与 企业 需求 结合 . 在 传 统 的 高 等 教 育 中 , 校 和 企 业 基 3实现校企 联合 培养创新人才模式要素 学 本 上 处 于 分 离 状 态 , 校 一 厢 情 愿 地 制 订 学 校 企 联 合 培 养 创 新 人 才 模 式 , 能 发 既 教学 方案 , 置课 程 体 系 , 设 使毕 业 生 在 学 校 挥 学 校 和 企 业 的 各 自优 势 , 能 共 同培 养 又 学 习 的 课 程 有 很 多 用 不 上 , 致 很 多对 口 导 社 会 与 市场 需 要 的人 才 , 高校 与企 业 ( 是 社 专业 的大 学 生 进 入 工 作 岗位 后 还 需 要 企 业 会 ) 赢 的 模 式 之 一 。 强 学 校 与 企 业 的 合 双 加 长 时 间 的 传 、 、 , 高 等 教 育 与企 业 需 作 , 学 与 生 产 的结 合 , 实现 教 育 与 生 产 帮 带 使 教 是 求形 成 了一 条 鸿 沟 。 了跨 越这 一鸿 沟 , 为 加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重要 途 径 。 真 正 实 现 校 企 要 强 实践 教 学 和 企 业 需 求 有机 结 合 是 行 之 有 真 诚 合 作 需 要 满 足 如 下 要 素 。 效 的途 径 之 一 。 过 校 企 紧 密 合 作 , 校 不 3 1信 息交流 有效 性 通 学 . 断 从 企 业 获 得 的 全 面 而 又 及 时 信 息 , 好 更 企 业 拥 有 市 场需 求 、 实用 技 术 等 信 息 , 地 掌 握 社 会 发 展 对 人 才 的 需 求 , 而 不 断 而 高 校 具 有 国 内外 研 究 现 状 、 进 技 术 工 从 先 调 整 课 程 体 系 及 教 学 内 容 , 教 学 内容 不 艺 或 理 念 。 业 和 高 校 能 不 能 及 时 进 行 信 使 企 脱离 社 会 实 际 , 高 办 学 质 量 ; 业 通 过 与 息 交流 及充 分 利 用这 些信 息 是 校 企 能 否 真 提 企 学校 的 直 接 沟 通 , 为 容 易 地 获 得 满 足 企 诚 合 作 的 前 提 。 为 信 息 是 创 新 基 础 和 前 较 因 业需求的人才 。 提 , 有 校 企 都 注 意 充 分 发 挥 双 方 信 息 优 只 2 2 大 学 生创新 活 动与 企业 技 术难 题结 合 势 , 以 此 来 确定 或 及 时 调 整 专业 设 置 、 . 并 培 实 践 教 学 具 有 通 用 型 , 利 于 个 性 发 养 目标 , 有 可 能 培 养 出 真 正 适 应 社 会 经 不 才 展, 因此 利 用 学生 业 余 时 间 , 合 企 业 需 求 济 发 展 需 要 的 高 素 质 、 结 强技 能 创 新 人 才 。 和 学 生 兴 趣 和 爱好 , 展 大 学 生 创 新 活 动 3. 开 2双 向介入程 度 是校 企 结 合 培 养 大 学 生 创新 能 力 的 另一 有 企 业 聚 集 着 一 大 批 生 产 、 务 第 一 线 服 效途径。 的 实 用 型 技 术 人 才 , 工 艺 和 新 技 术 需 要 新 开 展 大 学 生 创 新 活 动 , 围绕 企 业 技 通 过 他 们 才 能 转 化 为 新 产 品 ; 校 具 有 先 要 学 术难 题 , 坚持 实效 活 动 原 则 , 照学 校 已 有 进 的 理 论 知 识 及 智 力 资 源 。 校 能 不 能 全 按 学 实验 室 、 究 中心 等 研 究 平 台 及 学 生 专 业 心 全 意 服 务 企 业 , 助 企 业 解 决 生 产 亟 待 研 帮 特 点 , 企 业 技 术 难 题 分 门 别 类 的 进 行 分 解 决 的 技 术 难 题 , 企 业 能 不 能 真 诚 的 将 将 而 解成 难 度 适 宜 的 子 课 题 , 手 让 大 学 生 自 放 大 学 生 实 践 能 力培 养 纳 入 企 业 生 产 中 , 为 主安 排 、 自定 形 式 、 自选 方 法 , 分 发 挥 大 学 生 传 帮 带 , 助 学 生 将 理 论 知 识 与 实 践 充 帮 学 生 能 动 性 , 读 学 生 按 照 确 定 项 目 目标 相 结 合 , 实 提 高 学 生 创新 能 力 是 衡 量 校 让 切 要求 , 对 企 业 生 产 、 营 、 术 、 理 中存 企 合 作成 败 的一 个重 要 指 标 。 针 经 技 管
校企联合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Abtat O ef n ai f s bi igt da cdatm t ntcn l yl ,Qn doU i rt a dSe e s s c: nt o d t no et lhn ea vne uo a o h oo a r h u o a s h i e g b iga nv sy n i n e i m
n w p t r rt iigq aie esn e tru hjit d c t n o c o la d e trr e e at nf r nn u lid p ro n l h o g on u ai fsh o n ne i . e o a f e o p s Ke r s jite u ain o c o l n nep ie o lme t ge c te ;o e b rtr ;s aigo s uc s y wo d : on d c t f h o d e tr r ;c mpe ni a hoh r p n l oaoy h r fr o re ; o s a s n a n e
m o e n e p rme tlp af r f rsu e t. Usn h sp af r ,sud n sc n o tmiehi o e g tu t r d r x e i na lto m o t d n s ig t i l t m o t e t a p i z skn wl d e sr cu e,c liae u t t v
b id a mir u o to n td tan n e t r u l c oa tma in u ie r i i gc ne .Th n e p ie b i g d a c d p o u t n e h oo y,a d p o ie e e t r rs rn sa v n e r d csa d tc n lg n rvd sa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财会金融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其探索过程、探索成果值得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校企联动;岗位调研;工学结合课题:本文是云南省高教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高职教育科研2018年度立项课题《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深化教学产教融合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展过程中,笔者学校财会金融学院会计专业坚持主动适应本区域经济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紧密对接北京、上海、广州等相关产业、行业、中小企业,始终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形式。
为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专业改革和发展,近年来,会计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通过与云南商祺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协会)、长顺商务代理(云南)有限公司(协会)、昆明瑞千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协会)、云南瑞宸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协会)、昆明昌鼎财务管理有限公司(协会)、北京用友、深圳金蝶、东莞百正税务师事务所、昆明南方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协会、企业合作,逐步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课程学习内容与工厂的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做一体”把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知识通过螺旋式的实践项目逐步渗透到工作岗位中,“工学交替”以课堂教学内容和工作岗位实习交替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产教结合”以真实的项目融合教学过程,促使教师教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学生真正学到真本领。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所在学校会计专业围绕生产、管理的一线需求,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管理机制、优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设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教学环境。
“校企合作、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
191型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方面的进一步合作和完善的方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我国的制造业迅猛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合作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动力。
制造业对熟练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
中间层是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主要以一线工程师为主,负责工程设计、技术支持、技术改造、质量监控等工作,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技术队伍。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制造业领域的中间层人才,能够在生产企业的一线岗位熟练工作。
具体要求是包括较强的综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实践和动手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或在实验室简单操作仪器设备。
必须带领学生到企业去学习,实行将课堂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生产实践和学习模式。
特别是为了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人员,必须加强产学合作,使学生不仅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相关知识,具备迅速进入市场的基础。
1 人才培养现存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不高校已经开展了校企合作,但合作层次较低,学生参与企业相关项目的机会较少。
一些高校在实验室和设备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缺乏必要的设备和场地。
这样,使得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效果不够理想。
1.2 学生职业素养欠缺随着社会的迅猛进步和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加剧,职业道德素养已成为毕业生顺利踏入职场的关键要素。
然而,许多学子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不足之处,这不仅对他们个人发展造成了影响,也给未来的职业生涯带来了挑战。
职业素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的高等教育已开始强调要始终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教育手段却还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仍然是说教居多。
虽然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一流课程的课堂改革能有所改善,可是,教育方式依然流于表面,难以产生优异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企联合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徐淑华马艳刘华波(青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摘要:青岛大学与西门子公司在共建先进自动化技术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共同建设了小型自动化培训中心,企业将先进产品和先进技术注入高校,为在校学生的知识结构优化,创新意识的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素质的提高建设了现代化的实验训练平台。
学校具有实验教学良好的基础条件和高水平教师资源,实验室开放运行,资源共享,同时利用这个平台为企业推广新技术,培训工程技术人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探索出一个校企联合,优势互补,培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优秀人才的崭新模式。
关键词:校企联合,优势互补,实验室开放,资源共享,人才培养New Patterns for Training Qualified Personnel through Joint Educ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XU Shu-hua , MA Yan, LIU Hua-bo(College of automation Eng., Qingdao Univ., Qingdao 266071, China)Abstract:On the foundation of establishing the advanced automation technology lab, Qingdao University and Siemens build micro automation products united training center later. Enterprise bring advanced products and technology, and provide a modern experimental platform for student. Using this platform, student can optimiz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cultivate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improve practice capacity. School can provide good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nd high-level teaching resource for enterprise. Through the education of school, the new technology can spread widely, cultivating more technology engineer for enterprise,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new pattern for training qualified personnel through joint educ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Keywords:joint educ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mplement each other, open laboratory, sharing of resources, training qualified personnel0 引言青岛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面向全校理、工、医科相关专业学生的实验与实践教学基地,也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教学与科学研究、学生科技活动基地。
中心在建设过程中特别重视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合作,先后与西门子公司、欧姆龙公司、美国微芯公司、固纬公司等共建了联合实验室,实现了实验环境的规模化、现代化、开放性、共享性。
在实验室的运行中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并行,课程实验与工程训练、创新设计、科学研究有机结合,把知识传授、能力提高、素质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始终。
特别是中心与西门子公司共建了“青岛大学—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技术实验室”和“小型自动化培训中心”,双方在实验室的规划建设,运行机制,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实践,开拓了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1 校企合作,共建联合实验示范中心2005年,在青岛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的全面建设阶段,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中心的高端设备水平,加强创新研究平台的建设,争取社会资源支持,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促进实验室的开放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尝试与西门子公司共建联合实验室。
而西门子是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企业之一,西门子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密切关注自动化教育事业,并在高等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设备和力量,为培养自动化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实验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更现代的平台。
基于这种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共同目的,充分利用青岛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良好的实验条件和高水平师资队伍,利用西门子公司领先的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的自动化设备,建成了“青岛大学—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技术实验室”。
1.1 实验平台分层建设,实验设备优化配置中心按基础常规、综合应用、创新研究三个层次建设实验平台。
共建实验室的规划也根据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实验对象,分为三个层次建设。
基础常规实验平台: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和非电类理工专业的学生,开设课程实验及承担部分课堂教学任务;通过常规基础实验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
共建实验室的基础平台部分的设备配置20套西门子小型PLC S7 200,每个实验台上都配置了数字量输入/输出模块和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并设计制作了可编程序控制器训练装置包括电动机控制模块、交通灯控制模块、四层电梯控制模块、温度控制模块、水塔水位控制模块及自动送料控制模块等仿真模块,能够“真实”地模拟相关的实际对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行设计的可编程序控制器安装模块可以方便的将仿真模块与PLC进行连线,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该平台共有20套实验装置。
综合应用实验平台:中心建设不同侧重点的综合实验室,面向二年级以上的学生,通过大量的开放型、创新性实验项目和各种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创新研究实验平台:面向部分基础较好、动手能力较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和科学研究提供较完备的实验设备和开放的实验环境,结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发明创造的潜能。
共建实验室的综合创新实验平台的设备配置S7 400,S7 300,过程控制系统PCS7,T-CPU 运动控制,工业以太网模块,CBA,PROFINET,WinCC等能够实现西门子TIA概念的各个系统,并逐步形成了“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分布式网络化控制系统。
满足了学生进行综合、创新实验设计和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需要。
1.2 实验课程系列化,实验内容分层次几年来,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以共建的各级实验平台为基础,将课程实验与工程训练、创新设计、科学研究有机结合,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相关的系列课程。
如:面向全校理工科学生开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电工电子技术》中的电气控制模块,其主要内容为S7 200的编程技术及应用。
该门课程每年面向近千名学生开设。
面向电气信息类学生开设的《电气控制技术》、《PLC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则走进实验室,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进行更深入地学习研究。
选学这些课程的学生每年约600人左右,而且呈现了逐年增加的趋势。
另外,还面向研究生开设了多门选修课程,如《工业自动化网络》《集散控制系统PCS7》等得到了研究生的欢迎,为培养自动化行业的高级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系列课程的建设,形成了一个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面向不同层次学习对象的课程体系。
基于共建的实验平台,将丰富的实验内容设置成若干个实验项目,如:运料小车自动往返运动控制、十字路口交通灯模型控制、自动化立体仓库监控系统设计、S7 200与S7 300的PROFIBUS通讯、S7 200称重模块的使用等。
提倡学生基于项目的学习。
实验项目的设置体现了基础验证、综合设计和创新研究不同的层次,其中综合设计、创新研究性实验占80%以上。
项目内容体现了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结合,体现了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结合,推动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各门实验课程内容之间的合理衔接。
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实验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
2 开放实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共建实验室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最大作用,必须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自“青岛大学—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技术实验室”建立以来,中心一直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动手能力为宗旨,以实验室全面开放为切入点,从“重视基础、强化能力”出发,以“发展个性、因材施教”为基本原则,实行“分层培养、启发创新”的教育教学思路。
创建多目标、多层次,适应学生能力培养,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2.1 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共建实验室设置专人管理,全天候开放。
实验室制定了完善的开放管理制度。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实验室的安排进行网上预约,通过身份确认、教师批准,智能监控等技术手段,进行实验室开放式管理。
学生除在实验室完成系列课程要求的必做实验项目外,还可以从中心的教学网站上选择教师设计的开放创新性实验项目,也可以根据兴趣自拟实验项目完成。
2.2 实验项目开放式管理开放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设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实验室通过综合创新实验得到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提高,中心自共建实验室建设伊始,就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创新开放实验项目的研发,开放实验按照表1所示程序进行。
基于共建实验室开放的实验项目,最受学生的欢迎,每个学期,选作该类实验项目的学生都是最多,并呈现了不断增加的趋势。
3 优势互补,探索校企人才培养新途径校企共建实验室,除了担负着培养在校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外,还承担着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为社会服务的责任。
企业投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利用高校的实验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学生的培养和职工的培训相互结合,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为了在中国更好地推广最新的自动化技术,使工程技术人员和在校学生更快掌握西门子的自动化产品,并为业内工程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沟通的平台,青岛大学和西门子公司在共建实验室得到良好运行效果的基础上,于2007年6月签署了成立“青岛大学—西门子小型自动化培训中心”的协议,首个小型自动化教学中心落户青岛大学。
培训中心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共建实验室的建设,完善了共建实验室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