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用合_省略_模式及途径研究_以建筑学专业为例_白涛_

合集下载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能力培养路径初探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能力培养路径初探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能力培养路径初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程师的角色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培养更多具备实践能力的工程师,各大高校纷纷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一系列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工程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就“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能力培养路径进行初步探讨。

一、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工程领域对工程师的实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传统的工程师教育中,学生更多地围绕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对于实际的操作和项目实践能力的培养却显得力不从心。

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工程师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才能真正锻炼出一个工程师应有的技能和素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应运而生,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践,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工程事业。

1. 项目导向的课程设置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首先要构建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这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参与到一些真实的工程项目中去,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估,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类项目往往是结合了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2. 实验室实践和技能培训除了项目实践外,实验室实践和技能培训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实验室实践,学生可以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的实验中去,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实际操作的能力。

技能培训则是通过专门的培训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工程领域所需要的实际操作技能,比如CAD绘图、工程制图、3D打印等,从而提升实际能力。

3. 实习实训和外部合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还需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例如与企业和研究院所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

张家口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项目名单

张家口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项目名单

张家口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项目名单根据张家口市人民政府[2009]36号文件发布的《张家口市社会科学成果奖励实施细则》的规定,张家口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工作已于近日结束。

共评出获奖项目220项(著作26项,论文194项)。

现将获奖项目予以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一个月内,如有异议,可向市评奖办公室投诉,电话:2015024,按《张家口市社会科学成果奖励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办理。

市长特别奖:空缺著作一等奖:(排名不分先后)《张家口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成果》中共张家口市委党史研究室《尧舜史迹考》曲辰等《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贾金凤《身心之间——医学人道主义思想研究》李振良《晋察冀边区(张家口)文化研究丛书》晋察冀文化研究会《口梆子发展史稿》孙汉章等《王绩考论》郎瑞萍著作二等奖:(排名不分先后)《节制美德在中国》李箭飞《晋察冀边区首府——第二延安”张家口》王英等《体育运动的力与美》叶翀翔《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建设》袁爱莲《中国式包容性增长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研究》冯玫《ESP教学的现状和改革》刘彦哲《张家口文史》第十三辑(抗战专辑)市政协文史委《康保地名溯源》李殿光等著作三等奖:(排名不分先后)《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研究》郭飞等《地方高校增强服务社会职能研究》陈新亮等《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教育事业研究》贾巨才等《会议管理》段军等《汉语修辞研究》张立娟《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第14期 2014 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张家口教育史研究》郞琦等《传统建筑速写艺术——古建画忆》张迪妮等《钢笔速写技法》王琬等《张家口市桥东区工商行政管理志》刘献栋等《尧天舜地溪之源》霍万清论文一等奖:(排名不分先后)关于青年信教群众教育问题研究许广灵等论权利与权力视野下党的群众路线岳春宇等崇礼滑雪场安全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闫磊磊等构建新型健康良性互动检律关系的四个有效途径苏喜民等张家口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调研报告)刘守义等1978—2013年官厅水库面积变化的时空分析马振刚等基于会计体系对京张区域生态补偿标准的研究边玉花等河北省农民消费需求不足成因及扩大对策研究李云翔等张家口市房地产业市场环境调研报告丁万星等冀西北地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报告梁俊仙等冀西北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新政治经济学思考闫晓静等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视野下的农民生态美育研究牛伟等我省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研究肖立新等元代上京纪行诗与冀西北文化产业研究刘宏英等强化“六措”解决“六化”实现思政理论课教学育人精准化刘格等倡导先行与实践滞后:清末“切音字”的社会流通研究刘晓明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大学生社团发展的路径刘晓慧等从文学到影视——《平凡的世界》何以长盛不衰范丽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邢莉娜等提高城市文明建设中的市民文明素养策略研究史默林大学生创新教育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孟悌清等张家口市旅游景区景点汉英翻译的规范化研究王立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机制及模式研究——以蔚县剪纸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张育频等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赫鹏飞等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完善路径杨丽娜等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价值的当代阐释罗翠梅等高校“全员育人”人才培养路径探析李肖峰等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应用探讨王迪等从战略的视角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文化产业融合的研究吴友石论文二等奖:(排名不分先后)生存和健康权益优先保障之位阶构建——以人民法院优先执行涉民生案件为研究基础赵洲国内信息价值相关研究综述李英等河北省西红庙村依托公共政策创新发展邓卫新张家口市承接地方立法权问题研究丁满臣国外低碳社区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以英国贝丁顿社区为例王淑佳等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情况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对张家口社会组织的调查屈辉等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质量保障的创新研究田醒东强化法治思维建设的途径——建立和完善法制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阎玮等某三甲医院中层管理干部队伍配置的SWOT分析及对策张雪冬等新媒体语境下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方合林等从严治党的时代意义及全面推进马艳春基于GIS与RS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金的确定郭慧敏等张家口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布局研究宇小兵等基于两部定价契约的生鲜农产品在线零售商与物流商协同博弈王禹等基于分形理论的河北省旅游中心地规模结构变化研究孔伟等高校教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措施王华彪等张家口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报告李孟波等京津冀区域生态补偿模式及制度框架研究刘娟等基于TOC及ERP的农资物流系统研究王月荣张家口市产业集聚区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研究段宏煜等综合医院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靖超等我省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及其对策研究赵华等张家口市旅游产业建设研究胡雅娜等创新人才涵养机制,驱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刘建军等环京津贫困地区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政府作用探析——以河北尚义县为例刘建玲等申奥项目融资渠道和方式探究李强等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及对策曹宇等江南神腿刘百川尚武情怀考究周兴波等发掘文学富矿砥砺人生梦想文学教育对人性品格塑造的影响郝润强汉字简化之同音替代浅析杨泽林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以张家口市某高校为例梁进龙等论《史记》中曹无伤告密及被杀的原因贾知洵《简•爱》的女性意识思考王欣等试论王绩的“会意”理论及其诗歌叶会昌等电视访谈节目中情感话语的特点及语境顺应性分析杨晓红等《舞动奇迹》的节目特色与文化内涵贾凡等浅析《人性的污秽》中主人公的悲剧根源俞丽芳等北洋时期察哈尔都统考略阎晓雪教师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的建构王建国等HTML5技术对构建“农村书屋”平台的启示杨新明炎黄蚩“三祖大战”对中国文化的构建侯智芳等“三位一体”发展性评价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孙耕梅等关于“汤显祖与世界读书日”正讹等三则考辨及感想王喜明张家口方言词汇的民俗文化内涵研究张丽茹汉语指人专名词语的语义泛化探析王丹等打造体育专业特色品牌——英国拉夫堡大学田星等试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李敏等用核心价值夯实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路径研究李勇幼儿园转岗教师职业适应策略研究——基于“个体唤醒”与“外部促进”的视角崔新玲等论生态道德观在文学教育中的渗透丁洁等影片《心灵捕手》中“爱”的主题解读常京宏春秋吴国音乐评论家季札雅乐审美思想研究王鑫等电视剧《大河儿女》音乐的艺术魅力孙晓丹等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动画的延伸设计李小慧等试析建国以来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的发展潘斌军混合教学模式在高校程序设计课程中的运用研究——以智能终端软件开发课程为例叶永飞等美国公共历史学教育对我国高校历史教育实践改革的启示王小丽等医院科研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潘利民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探索——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为例李汉超等大数据时代二级学院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贾绍宁等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王培婷等学缘结构视角下的教师队伍优化策略朱迎玲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建议庞炜等英语文学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杨柳等康保二人台与社区音乐文化相结合的解决思路赵静等关于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的粗浅看法刘明河等论文三等奖:(排名不分先后)关于提高大学生安保意识和安保素质的探讨张建明新中国城市建设的样板和试验田——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的市政建设研究张金辉等张家口市属高校大学生锻炼态度评价及应对策略刘超等建设数字城管实现平安城市的发展对策研究——以张家口为例任晓霞等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党建如何创新李树德加强农民法制教育引导农民依法维权杨艳姣等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李彦武欠发达地区民办幼儿园教师发展现状及提高途径研究——以张家口为例左俊楠等河北省普通高校学生BMI对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王光军等论做好群众工作加快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研究赵慧杰等网络公共舆论对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影响赵巍等高校辅导员工作法制化探究庞轶芳等两岸四地面临的反恐形势及合作策略赵予广地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研究——以张家口市为例黄文芝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张金凤张家口市大气污染成因及防治研究武文涛等网络舆论所面临的问题与引导对策郭丽娟等推进张家口市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的实践与思考张亚瑛等京津冀一体化视域下张家口市人才流动及发展对策研究张晓星等智力资本入股对企业劳资分配影响分析刘印芳等以校企联合为载体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白振荣等社会养老机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等基于对张家口市社会养老机构的调研张亮亮等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殷婕等运用动力机制,促进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张寅晓河北省农村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代学民等加快发展张家口市现代服务业的对策研究贾慧慧京张生态关系与张家口市贫困问题关联分析李文红等蔚县农家乐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白美丽等简析转型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羡萌供求关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研究林青等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法律环境的构建和笑寒聚焦土地流转,保障农民权益常海霞等申办冬奥会对张家口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王永莉等生态文明建设策略研究——以张家口市为例孙晓璐等冬奥会背景下张家口市经济型酒店发展策略祁颖等基于“申奥”背景下的张家口旅游发展战略张锦户籍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历史的回顾与启示薛志清等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崔会拥等发展滑冰运动助推滑冰产业发展张素君张家口市招商引资与经济合作研究杨存良等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张家口创意文化产业融合首都发展对策探索刘奇等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电影产业发展研究李彦武等桥东区“双创”资金运作思路田晓娟慕课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带来的冲击与解决对策刍议王海东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郭义有等网络环境下微格教学与教师技能训练的运用研究胡世锋申奥背景下张家口跨文化交际准备策略研究张晓鹏等张家口地区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外语语言环境分析徐海涛等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网络与数字阅读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魏晓峰现代性视域下蔚县剪纸艺术产业发展的三种模式王曦彤等大学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王媛丽等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张勇高级英语课程活动多模式设计的案例分析——依托Blackboard教学平台单慧芳等大型综合性研究型医院图书馆多样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黄先涛等资源共享背景下革新图书馆文化服务模式的思考康丽峰等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途径思考宋丽娟等智慧馆员金字塔型能力结构解析王金娜微信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创新研究杨薇等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转变及创新研究马骥华张家口市中小学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杜鹏等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席美珍等住区户外交往行为及其空间优化设计研究李春聚等新媒体为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实践破冰王冬梅等高校数字图书馆管理刍议莘岩等建议在省市党校图书馆系统内建立总分馆模式的可行性乔文羽等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研究曹翠等加强物理开放实验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魏作余等浅析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的整合要慧琴《牡丹亭》中杜丽娘人物形象研究田俊杰精品曲艺应具备的条件朱凤翔宋豪放词中的愁情童晓云涿鹿鼓楼调查报告王雁华河北省农村幼儿园教师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张树伟等东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析——斯嘉丽和王熙凤形象的比较分析马文博等英语报刊有助于提高英语能力的研究赵倩等探究“三祖文化”之涵义马轶男张家口市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建设策略研究李晓颖等音乐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探索董丽等浅析翟希贤合唱声乐作品中的艺术审美刘春丽中西方文学中的法主题探析郑磊等清末民国时期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特征勾正刚等词汇消歧失败分析任万芳河北省历史街区景观重现策略探析刘海燕等浅析网络语言对留学生汉语习得的影响姜云龙等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周婧婷地方本科院校应对转型发展的路径探析朱飞等浅议苏童作品中错位的家庭伦理江亚平京张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对张家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任立峰等申办冬奥会对张家口英语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赵飞等案例教学法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张梁等实物期权理论在风力发电项目决策中的应用研究高红等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以张家口为例郭海霞等申奥视野下高校体育文化对当地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影响杨天洋等以微博为载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刘琳等张家口跨文化语言交际发展及助推奥运经济之作用梅芳等。

基于_卓越工程师_培养的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_卓越工程师_培养的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研究

第22卷第4期湖南工程学院学报Vo1.22.No.42012年12月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Dec.2012收稿日期:2012-07-02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1]315号);湖南工业大学教改课题(2011D33)。

作者简介:夏平(1968-),男,湖南邵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固体力学及其应用、力学教学。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研究夏平1,陈莘莘2,康颖安1(1.湖南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湖南湘潭411101;2.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株洲412007)摘要:为了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之一,湖南工程学院有必要对工程力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

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核心工作,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对工程力学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展开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关键词: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教学质量;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81(2012)04-0099-03工程力学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与工程实际问题结合紧密,实用性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工程力学不但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的需要,也能够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研究、开发新项目和继续学习的要求。

工程力学课程中含有许多抽象的力学概念和公式,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比较难学。

[1]我们结合工程力学课程组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核心工作,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对工程力学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一工程力学课程现状工程力学这门课程概念多、定理多、逻辑性强而推理抽象。

因此许多学生反映学习起来比较费劲,难以学好,尤其是即使课听懂了题目却做不出来。

卓越工程师学院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学院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学院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师,具有较好的工程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原则1. 教育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教育培养与创新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3. 教育培养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 教育培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三、专业设置卓越工程师学院设置了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其中包括了通信工程、控制工程、电子工程、自动化工程等方向。

通过毕业设计、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在所学专业中得到系统的理论和实践训练。

四、课程设置卓越工程师学院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需求,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

除了基础课程外,还设置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外语、体育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还设置了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五、教育教学模式卓越工程师学院注重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采用了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

比如,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参与项目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采用工程案例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卓越工程师学院强调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通过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实习实训,学生可以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参与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七、创新创业卓越工程师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创新竞赛、双创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建设形成的特色及经验典型案例

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建设形成的特色及经验典型案例

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建设形成的特色及经验典型案例
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是为了培养具有卓越的工程师人才而设立的专门机构或项目。

其建设形成的特色包括:
1. 高标准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通常设立有严格的选拔标准,只招收在相关领域有潜力的学生或从业人员。

同时,在培养过程中也设立了严格的学习和培养要求。

2. 系统化的培养体系: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建设还包括了全面系统化的学习和培养体系。

这些体系通常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技术能力的培养、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3. 与实践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培养过程中会组织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并提供实践经验和指导。

经验典型案例:
1. 微软技术院校计划:微软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了一系列的技术院校计划,旨在培养具有卓越技术能力的工程师人才。

该计划以严格的选拔和培养要求著称,培训期间学生将接受来自微软公司的专业技术培训和项目实践,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工程师人才。

2. 特斯拉工程师培养计划:特斯拉公司设立了特斯拉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具备电动汽车领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师人才。

该计划采用了实践导向的培养方式,学生在学习期
间参与了特斯拉公司的研发项目并与工程师密切合作,获得了实际工程经验。

3. 普林斯顿大学卓越工程师计划:普林斯顿大学设立了卓越工程师计划,旨在培养具有卓越的工程师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学生。

该计划以多学科交叉为特色,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

学生在学习期间将接受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和项目,同时还将进行实践和领导力培养活动。

实施“卓越计划”探索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以河北工程大学水工专业为例

实施“卓越计划”探索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以河北工程大学水工专业为例

实施“卓越计划”探索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以河北工程大学水工专业为例司春燕;王刚【摘要】Since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implements the“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Project”, the university takes a main road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kes social and industrial need as orientation, takes the so-long reform attempt as a basis, takes the concrete engineering projects as carrier, takes the order-orientated cultivation of talents as a pioneer, to innovate th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Thus the university can innovate several new paths to cultivate engineer-featured quality applicable talents.%河北工程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多年的改革尝试为依托,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以订单式人才培养为抓手,着力创新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努力开创出多条工程特色明显、符合学校实际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

【期刊名称】《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4页(P96-99)【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工程特色【作者】司春燕;王刚【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学校办公室,河北邯郸 056038;河北工程大学学校办公室,河北邯郸 056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正处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加快教学模式转变的攻坚时期。

依托行业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人才探索与实践——以长沙理工大学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依托行业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人才探索与实践——以长沙理工大学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多个具有明显工程背景的校内虚拟实习教学平台"增强 赛"营造出积极活跃的参赛氛围# 同时又能通过校企合
了学生对工程实际的感性认识和系统了解"促进了探究式 作"联合企业举办多样化的竞赛"这既能提升企业在学校
学习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
以及社会的影响力"也可向学生提供充裕的资源和实践环
依托行业高起点建成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境"竞赛取得的成果也可以增加学校声誉以及在企业中的
引行业中优秀的企业"促进学校特色行业教学基地和平台 资助国家$省$校级共计! 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
发展# 近年来"长沙理工大学加大投入"整合资源"高标准 实验项目"有! 项学生作品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会
打造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自筹$中央与地方共建$交 成果展示等成绩"这些都来自于学生的创新性项目的研究
加大投入高标准建设校内教学基地与平台 撑下"以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实验项目为着力点"参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联合"企业能够帮助学校强化师资 加创新实验和科学研究# 在项目研究中"学生获得工程研
力量"实现校内校外%双导师&培养"改善学校实践设施和 发体验"获得更多的工程背景"促使其专业技能向纵深方
44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新时期经济以及科 质量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这个背景下"部分高校积极 技发展迫切要求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培 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卓越计划&"借鉴国外成功办学经验" 养模式改革"但传统%记忆型&教育模式所培养的学生无法 培养创新型人才"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果*$+# 但是对于一 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也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 些普通高校来说"仍然存在着培养目标偏离$培养方式单 需要#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是一种通过全面综合化的培 一$能力培养缺失等问题# 鉴于确立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 养选拔出创新水平和实践能力高$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高 是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前提"近年来"越来越多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摘要:在实践教学环节,高校要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面向行业,针对产业,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学资源。

同时,对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进行优化,引入导向性实践教学环节,更加突出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能力。

这样可以使学生自由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我国未来十年人才培养的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为贯彻落实这一政策,教育部在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这项计划的主旨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一直坚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不谋而合。

为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我们项目组近年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

我们在开展学校重点教改项目“无机功能材料方向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学校高教研究课题“以技术合作为纽带,发挥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上海市、学校重点建设课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和学校重点建设课程《材料化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实习、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几个方面,是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理论课程教学而开设的教学环节。

开展实践教学不仅是补充和巩固理论知识的需要,而且是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生产工艺的重要环节。

以往的实践教学多数情况下都遵循“教师布置——学生按照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的教学规则。

虽然实验本身具有很好的设计性和创新性,但是实验思想是教师提出的,学生仅是教师思想的实践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到一定的实验技能,但是缺乏创造性。

基于CDIO理念的卓越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基于CDIO理念的卓越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第2 2卷
第 2期
广 东石油化 工学院 学报
Ju a fG a g o gU iest fP t c e clT cn lg o r lo u n d n nvri o er h mia e h oo y n y o
V 12 N . 0.2 o2 Ap .0 2 t2 1
式。其 中电气工程及其 自 动化专业作为学校的老牌和特色专业 , 以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培养实
用 型人才 为 目标 , 大工程观 和 C I 在 DO工程教 育理念 指导下 , 学校加入卓 越工程 师培养 计划 机遇 , 抓住 与企业
紧密结合 , 以特色求发展, 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 , 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仪表 自动化专业方 向特色 , 在人才培 养、 为地方经济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1 根据地方人 才需求定位人 才培养 目标
广东在十二五期间将着力建设世界级石化基地。近十年来 , 全球 50 0 强企业中的石油化工巨头纷纷将
生 产基地迁 往广东 , 东南部沿 海从东 到西 , 形成 了由惠州大 亚湾 石化基 地 、 州石化 基地 、 湛 石化基 广 已经 广 茂
地组成的沿海大石化产业带 , 广东将成为国内石化工业强省和亚洲石化生产中心之一。石化企业集约化、 自 动化程度非常高, 每年均需要大量的 自动化类专业的毕业生。 目 前广东省 内一些高校也有这些专业的毕业
需求 , C I 以 DO理念紧密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 , 构建石油化工 自动化专业方 向特 色课程体 系 , 创新基于 CI DO模式的校内校外 产学研实践体系 , 培养具有石油化工 自动化特色的电气 工程及其 自动化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 关键词 :DO工程教育模式 ; CI 卓越人 才培养 ; 电气工程及其 自动化

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

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

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作者:赵彦华阎玉芹邢宏宇孙捷路来骁来源:《科教导刊》2023年第24期摘要为解决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广度不够、深度不足等问题,山东建筑大学在建筑门窗与幕墙专业开展了教育改革与实践,通过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构建能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出版专业教材、开展以科创为基础的创新能力主动提升培养实践、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计划等措施,有效提升了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与精度,突破了创新型卓越工程师培养各环节的关键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校企深度融合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2023.24.002Exploration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Outstanding Engineers with Deep Integration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Taking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 class of building doors, windows and curtain walls of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ZHAO Yanhua, YAN Yuqin, XING Hongyu, SUN Jie, LU Laixiao(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Shandong 250101)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in the training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and insufficient breadth and depth of enterprise participation in talent training,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has carried out educational reform and practice in the major of architectural doors, windows and curtain walls. Through measures such as optimizing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building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r progressive ability, publishing professional teaching materials, carrying out the practice of actively improving the innovative ability based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uilding a "trinity" practice plan, the breadth, depth and precis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has been effectively improved. It has broken through the key issues of each link in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outstanding engineers,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Keywordsoutstanding engineer; talent development; school-enterprise deep integration目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而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成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成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成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个旨在培养具有高水平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工程人才的计划。

通过系统化、综合化和创新化的教育培养,该计划旨在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工程人才,不仅是对个人的培养,更是对国家的培养,因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的关键。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效果是显著的。

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机会和实践平台,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首先,这个计划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学习到了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项目。

这种实践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这个计划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机会。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项目和竞赛,与来自不同学校的优秀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思想,共同促进技术创新和学术进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成效也是显著的。

首先,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工程人才。

他们在课程学习和实践项目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他们不仅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具备了创新和创业的能力。

他们的出色表现和优秀成果不仅为学校争光,更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次,这个计划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培养计划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更加顺利,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许多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或进入研究生院深造,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最后,这个计划的实践成效还体现在学校的影响力和社会声誉的提升上。

培养计划的成功实施,吸引了更多有能力的学生报考该校,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

综上所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成效显著。

通过系统化、综合化和创新化的教育培养方式,这个计划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素质、高能力的工程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引言•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对策•案例分析与应用•结论与展望目录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人才对于国家的经济和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高校作为工程师人才的主要培养机构,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意义研究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问题和对策,有助于提高工程师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增强国际竞争力。

研究目的与方法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模式、策略及机制,以期为高校优化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对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卓越工程师,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总体目标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师人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定位培养目标与定位制定全面、系统、科学的培养方案,包括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等。

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科交叉和融合,强调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培养方案采用产学研结合、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注重工程实践和项目经验积累,推行导师制和小班化教学,加强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培养模式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科交叉和融合,推行导师制和小班化教学,加强国际化合作与交流,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卓越工程师人才。

特色培养模式与特色践教学体系明确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工程师人才的目标。

制定实践教学目标根据行业需求和学生兴趣,设计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项目,涵盖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

面向“卓工计划2._0”的地方本科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面向“卓工计划2._0”的地方本科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第1期2024年1月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No.1January,2024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名称: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土木水利专硕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构建与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KT23_C053㊂2021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项目名称:地方本科院校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机制研究:基于建筑类专业的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21JSJG263㊂2021年金陵科技学院教研教改重点课题;项目名称:地方本科高校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YJG202105㊂作者简介:李恩康(1992 ),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建设㊂∗通信作者:刘志峰(1975 ),男,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与历史遗存保护㊂面向 卓工计划2.0 的地方本科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李恩康,刘志峰∗,马颖忆,张启菊(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69)摘要: 卓工计划2.0 作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的升级版,是新工科发展中,突出产业需求导向㊁强调跨界融合㊁支撑服务社会,由校企共建的㊁突出产教融合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计划㊂文章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建筑学专业为例,探讨基于 卓工计划2.0 的 强基㊃强创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在此架构下的 一观㊃二练㊃三结合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解析将真案例㊁真项目㊁真合作㊁真融合贯穿于 3年校内+1年校企+1年企校 的分阶段㊁分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梳理面向 卓工计划2.0 人才培养的初步成效,以此为地方同层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 卓越工程师 培养提供参考㊂关键词: 卓工计划2.0 ;产教融合;地方本科高校中图分类号:G642㊀㊀文献标志码:A 0㊀引言㊀㊀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启动大会在天津大学召开,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卓越工程师,这一重要会议标志着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正式实施[1-3]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以下简称 卓工计划2.0 ),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的升级版,是教育部实施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计划,即主要面向新工科建设的,要求注重产业需求导向㊁注重跨界交叉融合㊁注重支撑服务引领的,由校方和企方合作共建的,服务新时期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计划[4-6]㊂近年来,多所高校的工科专业对标 卓工计划2.0 要求,结合本校定位与本专业特色,构建了模式各异的 卓工计划2.0 建设方案,并取得了一定成效㊂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工程专业通过校企共编教材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持续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4];吉林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课程体系打造中遵循 本㊁原㊁用 原则,优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力图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国际视野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管理才能的生产者㊁技术者㊁指导者㊁研究者[7];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构建了 STEP 校企协同育人体系 ,通过项目的逐级进阶,让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同频共振[5]㊂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地方高校如何构建面向 卓工计划2.0 的专业发展路径仍然缺乏较为系统的探索和实践㊂本文通过凝练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学专业在面向 卓工计划2.0 进行专业建设时的实践经验,为同类地方本科院校在开展相关工作时提供参考㊂1㊀地方本科高校实施 卓工计划2.0 的必要性分析1.1㊀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的应用型特色及办学导向清晰㊀㊀地方本科高校,又称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培养服务地方及周边地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其服务面向十分清晰㊂在区域竞争中,与名校有鲜明的分工,通常强调与老高校错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㊁凸显应用型办学特色[5-6]㊂本文探讨的 卓工计划2.0 的试点专业为建筑学专业,该专业2010年被遴选为校 卓越工程师 试点专业,历经12年建设,专业发展始终坚持服务南京本地需求,突出应用型能力培养,谋求与名校错位,找准自身定位,形成强能力㊁育品德㊁为地方的特色,积极为南京及周边输送建筑和规划设计专门人才㊂专业发展立足 卓越1.0 试点,发展脉络体现政校城㊁行教企融合,突出校地㊁校企㊁产教融合㊂因此,以此为对象探讨 卓工计划2.0 培养模式具有典型性㊂1.2㊀建筑行业人才培养现状凸显出供需错位的结构性矛盾㊀㊀目前,建筑行业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㊂我国早在2010年就启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即 卓工计划1.0版 ,经过10余年发展,我国工程教育在规模与质量上都已取得极大发展㊂然而,当前建筑行业随时代发展呈现如下转变:由过去同质化向当前特色化转变;互联网㊁5G带来的数智化转型对行业人才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需求提高;工程总包㊁全过程咨询㊁建筑师负责制等新模式的出现对行业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㊂因此,这种供需错位暴露出当前一大批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部分建筑工程企业人才接近饱和,而一部分转型发展较快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则难以找到急需的实用型人才㊂因此, 卓工计划2.0 反复强调培养适应新科技㊁新业态发展的高素质㊁强能力的工程人才㊂1.3㊀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规格决定了 卓工计划2.0 是新时期破局之举㊀㊀建筑学专业在2010年被遴选为校 卓越工程师 试点专业,立足学校 地方性应用型 人才培养办学定位,历经12年的持续建设,为南京及周边地区累计输送了4000余名建筑行业专门人才,受到本地建筑及交通设计行业骨干企业好评㊂新时期学校建筑人才培养需紧跟行业需求突出信息化㊁复合型㊁高素质㊂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结果,建筑企业在招聘中多要求有过实践经历,需要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干型人才㊂ 卓工计划2.0 背景下,学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也应适时跟进,由 工程师 向 工匠+工程师+准科研人员 型新工科人才转变㊂2㊀建筑学 卓工计划2.0 人才培养方案2.1㊀学校层面2.1.1㊀培养目标㊀㊀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学 卓工计划2.0 在学校层面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㊁家国情怀㊁工匠精神等综合素质,熟练掌握新时代建筑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既能熟练开展传统建筑设计,也能基于前沿主流软件进行智慧与绿色建筑设计,毕业后能在城乡建设领域从事规划㊁设计㊁管理㊁运维㊁教育和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人才㊂2.1.2㊀实施模式㊀㊀作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筑学专业已形成以 强基㊃强创 为核心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㊂通过强调 知识基础㊁能力基建㊁价值基因 和对 创意㊁创新㊁创造 能力的迭进式培养,历经10余年的实践探索与优化,本专业形成了突出应用能力培养㊁与名校错位发展㊁与地方需求高效衔接的 强基㊃强创 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㊂2.1.3㊀教学计划㊀㊀本专业通识课如大学英语㊁计算机等按照均衡㊁梯度原则分布于前4学期,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层次,以培育健全的人格,促其树立远大的理想㊂专业核心课程群方面,则按照课程难易度和学生接受度有序安排于中高年级(5~8学期),包括三大类,分别是: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群,即中国建筑史㊁外国建筑史㊁建筑初步与设计基础(Ⅰ和Ⅱ)㊁建筑力学㊁建筑物理;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群,即建筑设计(I~Ⅵ);专业软件应用技术能力课程群,即建筑数字技术Ⅰ-Ⅲ㊂三四年级的专业课程学习突出校企(单位)联合教学,但仍以校为主㊂在第五学年进行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企业为主㊁校企协同㊁产教融合,强调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对接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充分体现 产教融合 ㊂校企双师联合指导设计实践,突出 真项目㊁真环境㊁真操练 ,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㊂图1㊀ 强基㊃强创 建筑类本科专业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2㊀企业层面2.2.1㊀培养目标㊀㊀本专业在企业层面的培养目标是:以南京及周边建筑产业相关企事业单位为依托,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㊁执业能力㊁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使其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成为从事建筑设计㊁施工管理等相关技术服务的建筑产业卓越工程人才㊂2.2.2㊀实施模式㊀㊀本专业形成了 一观㊃二练㊃三结合 贯穿 3+ 1+1 的 卓工计划2.0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㊂在原有 卓工计划1.0 版本的基础上,实施 一观㊃二练㊃三结合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 3年校内+1年校企+1年企校 的 卓工计划2.0 版本㊂该模式主要分为3个培养阶段㊂(1)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认知阶段 一观 ㊂ 一观 即外出观摩经典案例和大师作品,如保利大剧院㊁南京眼㊁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等㊂这一阶段是针对中低年级同学提供的对建筑学专业的认知训练,涉及建筑设计基础㊁建筑史等课程㊂通过参观调研建筑工地㊁城市经典建筑作品等使学生直观了解城市建设,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参加实际工程铺路㊂(2)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深入阶段 二练 ㊂ 二练 即 校内练 和 校外练 ㊂校内练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训练和概念设计㊁建筑分析与表达等,所有设计案例均源自企业真实项目㊂校外练主要面向中高年级学生,包含生产实习㊁毕业实习㊁毕业设计等重要环节,让学生走进企业,参与真实项目的招投标工作㊁方案设计工作和施工图绘制工作㊂(3)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提高阶段 三结合 ㊂ 三结合 即 学做结合 学创结合 学研结合 ㊂ 学做结合 通过在专业课程讲授中从企业引进真实工程项目,并在生产实习㊁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中结合现实工程案例,使学生在学中做㊁在做中学㊂ 学创结合 则以学科竞赛㊁大创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㊂ 学研结合 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如在金陵科技学院江宁校区科技园景观规划设计㊁圣茂公司办公楼空间景观设计㊁柳城县农村传统村落和古旧民居普查项目等实际科研项目的实施中,引导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为日后进入企业工作奠定基础㊂2.2.3㊀教学计划㊀㊀低年级进企业观摩学习为主㊂学生在3年级进企事业单位,以 教学见习 模式为主,参观㊁观摩工程项目中的真实元素㊁体验真实场景,由企方教师讲评㊁学生体悟式学习为主㊂中年级进企业学做训练为主㊂学生在4年级进共建方企事业单位,由企方或单位指导老师亲自指导实践,开展 沉浸式 实践教学与项目训练,参与教师真实项目,所做成果纳入教师项目成果㊂高年级进企业顶岗真做为主㊂学生在5年级进共建方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相关企业,校内校外作教育培养,使学生尽快成长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建筑师㊂2.3㊀校㊁企在 卓工计划2.0 人才培养上的关系2.3.1㊀学生在校内接受专业培养是其进入企业参与真项目的基础㊀㊀校内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是核心㊂本专业制定了体现 职业化㊁执业性和新业性 的课程体系,在充分对接职业需求㊁切实呼应执业需要㊁紧密契合新业导向上下功夫,如:结合建筑师岗位能力需求开设了 建筑设计 系列课程㊁结合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需要开设了 建筑经济与策划 等课程㊁结合新工科与 互联网+ 等新业态导向开设了 建筑数字技术 系列课程㊂学生在前3年于校内接受上述课程学习和训练之后,具备进入企业参与真项目实习实训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能力㊂2.3.2㊀学生在企业实训中出现的问题是调整校内培养策略的参照㊀㊀学生在中高年级进入企业参与真实工程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在设计思维表达㊁建筑规范认知㊁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一定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校内人才培养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㊂基于此,本专业通过收集中高年级校外实训时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及时发现校内外人才培养在衔接上的不足之处,并做出调整,以完善校内培养模式㊂3㊀建筑学 卓工计划2.0 人才培养初见成效3.1㊀第三方评价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㊀㊀据就业调查权威机构麦可斯评估,一方面建筑学专业2019 2021届毕业生的专业培养满意度90%~ 94%,高于学校90%~91%的水平㊂同时,毕业生与就业岗位匹配度高,表明本专业对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十分契合㊂另一方面,本专业2019 2021届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的行业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达82%,反映出专业在推行 卓工计划2.0 中对学生兴趣培养成效卓著㊂值得一提的是,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满意度在90%以上,2019 2021届毕业生已逐步成长为单位的中坚力量,其在建筑行业表现出的实践能力较 卓工计划1.0 时期也有明显提升㊂3.2㊀产教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凝结多类型创新创业实践成果㊀㊀近年来,尤其是自2018年国家提出 卓工计划2.0 以来,本专业依托学院学校产教资源和南京公建中心㊁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事业单位在建筑学毕业生实习就业㊁双师型队伍建设㊁学科专业建设㊁科技研发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合作,多个产学研协同发展联盟和产学研基地陆续建立,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成绩斐然(见表1)㊂表1㊀2020 2022年本专业代表性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学生负责人立项级别 绿建㊃碳中和 建筑节能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研究潘--/金--省重点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研究宋--/李--省重点地下物流与既有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研究胡--/赵--省重点期颐宅㊃老龄化社会问题背景下的智慧健康住宅设计研究陈--/陈--省重点绿意饰生态 生态混凝土在边坡治理中的试验与应用研究梅--/何--省重点基于BIM㊁AR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研究俞--/孙--省一般城市生态更新视野下的既有建筑改造及其废旧建材的再生利用张--/孟--省一般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转换设计研究汪--/江--省一般基于 双碳 理念的装配式基坑支护应用研究李--/殷--省一般4 结语㊀㊀ 卓工计划2.0 对 强基㊃强创 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升级,更加突出校企㊁产教的深融合,特别是行业领军型企业㊁政府有关部门的强势支撑共建,也更加强调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强调对学生高阶创新能力培养㊂在此架构下的 一观㊃二练㊃三结合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将真案例㊁真项目㊁真合作㊁真融合贯穿于 3年校内+1年校企+1年企校 的分阶段㊁分层级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中,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足够广泛的软硬资源和真项目实践锻炼机会㊂在 卓工计划2.0 的实施下,建筑学专业毕业生能够适应装配式建筑㊁建筑工业化转型,在校期间创新创业成果突出,毕业后从事相关行业比例高,得到市场高度认可㊂参考文献[1]林健,耿乐乐.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新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1):6-13.[2]郑丽娜,姜子娇,雷庆.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核心能力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2(9):38-45.[3]宋强,胡亚茹,杨媛,等. 新工科+工程认证+双一流 背景下地方高校材料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高教学刊,2022(25):6-9.[4]栗铭鑫,程勇,赵庆凯.海洋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2.0 [J].教育教学论坛,2022(27):165-168. [5]叶金鑫,韩钰,张江龙,等.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校企协同机制构建探究 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 2022(6):50-56.[6]程辉,李烨,张博. 六卓越一拔尖 计划下卓越工程师培养思考[J].上海商业,2022(6):192-195. [7]杨印生,王瑞,张强. 卓越计划 2.0背景下工程交叉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9(4):50-53.(编辑㊀姚㊀鑫)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architecture majorin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facing Excellent Engineer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2.0Li Enkang Liu Zhifeng∗Ma Yingyi Zhang QijuScho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211169 ChinaAbstract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2.0EEETP2.0as the upgraded version of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 EEETP is a high-level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plan that highlights the orientation of industrial dem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gineering emphasizes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and can serve the society and is jointly built by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highlights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Emphasizing the Practice SFEP talent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EEETP2.0by taking the architecture major of provincial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major construction point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s an example.We have built a Observe First Then Practice Finally Integrate OFTPFI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system.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hased and hierarchical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real cases real projects real cooperation and real integration throughout the 3-year campus+1-year school-enterprise+1-year enterprise-school .We sorted out the initial results of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facing EEETP2.0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excellent engineers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t the same level.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2.0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基于工程教育模式的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以“机械维修与检测技术教育”本科专业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模式的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以“机械维修与检测技术教育”本科专业为例
S h a n d o n g I n d u s t r i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2 0 1 3年
山东 工 业 技 术
第l 2 期
基于工程教育模式的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
以“ 机械 维修 与检 测技 术教 育” 本科 专业为例
孙宏 昌 蒋 丽 邓 三鹏 ( 天津 职业 技术 师 范大学 机 电工程 系 。 中国 天 津 3 0 0 2 2 2 )
【 摘 要】 本 文采 用工程教育模式的 系统观点、 分析 了 在 工程教 育模 式下人 培养 内涵与特 点, 也 分析 了 当 今校企合作方式的现状与弊端 , 根 据天津职业技术师 范大学机械维修与检测技术教 育卓越 工程 师培养计划 的要 求, 针 对培养社会急 需的机 电领域 卓越工程师 , 经过深入调查和 研 究, 对课程体 系和教 学内容、 理论和实践等方面进行 了较大幅度的改革与创 新, 探 索 出一条机 电领域 卓越 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的新路子。 【 关键词 】 校企合作 ; 工程教 育 ; 探索; 实践
是理论 推导 和简单仿 真. 没有实 际实验 的验证 。 ( 3 ) 理论 与实践环节联 系不 紧密 当前 。数控机床在制造领域 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 的主流装备 . 成 工 科院校理论 课程的设置往 往与现代企业所 需要的实践环 节想 为一个 国家综合竞争 力的重要标 志 2 0 1 2 年 中国机床工具行 业总产 脱节 比如在数控 维修专业中 。 大多的教材还在讲授如何 使用 R S 2 3 2 值为 7 9 8 5 1 1 5 亿元 ,数控机床 产量 达到 2 3 . 6 万 台 .同 比增长 6 2 . 2 %: 接 口来传送程序 . 介绍具体而详 实。 但是在企业 中, 优盘 的使用早就 已 2 0 1 1 年我国机床产值和数控机床 产量均列世界第一位 。 另一方 面. 服 经是 非常普 遍。 这种 理论 与实践的脱节将会大大减少企业与学校 的关 役1 0年以上的机床占 6 O %以上 .这些机床都将面临大修或改造 。 目 联度 使得大学失去 了和工业界的直接联系。 教师只有到生产一线去 前, 我国从事数控机床故障诊 断与维修 的工 程技术人员非常短缺 。我 体会 . 才会 获得 工业界 的经验 . 把更多 的实践知识 传授 给学生 。 国数 控机床的维修 工程师 中 5 9 . 1 6 % 的数控技术人 才为中专及 以下学 ( 4 ) 产学研结合 困难重重 历, 3 1 . 2 5 % 为大专 学历 ,仅有8 . 5 8 % 为本科 学历 , 本 科以上学历仅 占 工科院校产学 研结合是工程 教育的重要保障 . 是 一种双赢 的模 1 %o 因此 。 培养 大批数控 维修专业的本科层次工程技术人员 已变得迫 式。 校企合作 , 双方收益。 对高校来说 , 有助于 了解企业的需求 , 有助于 在眉睫 理论 联系实际 , 有 助于改进人才培养 的方式 , 帮助教师提高实践 才能 。 对 于企 业来说 . 也可 以招收到胜任 岗位工作 、 促进技术创 新和产 品升 1 校企合作模式下工程教育的 内涵 级换代 的有用人才 但现在许多企业 由于大量引进 国外技术 . 对 与学 1 . 1 校企合作 的内涵与特征 校和科研单 位结合兴趣不大 。有些企业认为人才可以从市场上获取 ,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 的一种合作模式 是一种注重培养质 没有必要与学校建立实践 , 注 重学校与企业 资源 、 信息共享 的“ 双 赢” 模式 。它 以共 同培养人才为 目 标.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 的创新 , 以人 2 基 于校企合作在工程教育模 式下的改革与实践 力资源合作 为纽带 , 实现校企互利 。 以物质资源共享为手段 , 实现校企 2 . 1 改革 思路与载体 互 惠。校 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 , 与 市场接轨 , 与企业 合作 , 实践与 本 专业校企实践改革遵循高等工程教育的基本规律 。 在 多年 融人 理论相结合 的全新理念 。为了发挥现有多形式 的校企合 作优 势 , 突出 专业 建设的基础上 . 以国家级特色专 业建设点 、 天津 市重点学科 为依 服务 行业及服务一线 , 培养全 面发 展 、 适应 电气 工程和 自 动 化等领域 托. 以培养机 电领域卓越 工程师为 目 标、 以机器人及机 电一体化 创新 生产 、 建设 、 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 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_ 1 _ 。 平 台为载体 、 以校企联合为手段 、 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 、 以师资队伍 1 . 2 我 国在推行工程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工程教学 中出现的问题 建设 与教学质量监控 为保 障. 积极探索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 的人 才培 我 国非常重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高等学校和 养新模式 。 企业相继 出台了一些政策 。如何针对我 国国情 以及地 区差异 . 制定相 2 . 2 改 革 实 践 内容 应 的措施 , 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只有找到问题所在 。 才能找到解决 2 . 2 . 1 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 内容 . 探索并实践适合工程能力培养规 律 问题 的方案 。导致我 国工程教育相对落后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 的教学方法 . 全面强化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 1 ) 校企合作政策与机制不健全 2 . 2 . 2 构建机器人及机 电一体化创新平台 . 以“ 任务驱动 ” 模式组 织机 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是建立在相关政策与机制 的前提下 了 . 试 想 器人典型项 目, 全面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 综合 素质 和创新精 神。 没有规 范的管理制度 . 没有高效的行政指 导 . 就像行 驶在大海 中的无 2 . 2 . 3 探索 校企联合培养模 式 . 科学构建 实践教学培养 体系 . 培养 学 舵之船一样 。 校企使用不仅是学样行为 , 企业行 为 , 还是与学生与教师 ’ 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 管理能力 、 沟通 能力与社 会适应 能力 。 息息相关的教学行为 所 以政策 的制定与执行就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 2 . 2 . 4 研究 高水平 “ 一体化 ” 师资 队伍建设 的 内涵 、 及 考核 与评价 机 管理行为 。 而往往这种政策去没有在高校中建立起来 学校把大部分 制. 为培 养与造就一支 工程 能力强 、 教 学水平高 的师资队伍提 供理论 精力都放在科研上 , 将科研放在第一位 。 学校的政绩都与科研挂钩 , 而 依据 与实践指导 把教学工作置于次要地位 . 导致教师用在教书育人上 的时间和精 力上 2 . 2 . 5 开展 教学质量监 控与保障体 系研 究 . 着力 构建全方位 、 立 体化 大打折扣 。要 解决这个 问题 . 领导应该 高度重视 . 从 体制和政策上 人 的监控体系 。 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 手。 正确定位 。 2 . 3 改革实践 的实施 f 2 ) 投入不足 、 条件匮乏 遵循高等工程教育的基本规律 ,在多年融入专业建设 的基础上 . 工程教育 的推行 , 需要大 量的资金投入 。这种投入 , 有学校层 面 以国家级特 色专业建设点 、 天津市重 点学科为依托 , 以培养机 电领 域 的, 也有企业层面的。学校的投人主要 依赖于国家 . 而 国家 的投入 , 从 卓越工程师 为 目标 、 以机 器人 及机 电一体化创新平 台为载体 、 以校企 G D P来看 , 高等教育经 费占所有教 育经费的 2 0 %. 这一 比例在逐年 下 联合为手段 、 以课程体 系改 革为核心 、 以师资 队伍建设 与教学质量 监 降。 企业的投入又往往很少 . 企业 主要是 以盈利 为 目的 . 在教 育方便 的 控为保障 . 积极探索机 电领域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新模 式。 投 入主要 受企业 自身文化及发展思路所 限 如何 能给企业借来利润 和 机械维修 及检测技术 教育专业 的学 生在校企合作方 面进行 了如 未来经济的增- EA ̄: E提高校企合作的关键 人才的培养。 学生素质 下改革与实 践 : 将本专业学 生的学制调整 为 5 年, 其 中在 校学习理论 的培养需要实践环 境 . 但现在 高校的实验 、 实 习条件远 远不能满足 教 知识 3 . 5 年. 1 年在校 内工 程实训中心进行实践学 习 , 为以后 的 0 . 5年 学需要 . 使工程教育 与工业界 的联 系不紧密 . 学生缺乏必要 的工程 实 在企业实践进 行准备。在最后 的 0 . 5 年里 , 所有 的学 生完 全送到企 业

《2024年卓越工程师培养比较研究——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范文

《2024年卓越工程师培养比较研究——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范文

《卓越工程师培养比较研究——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满足国家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卓越工程师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本文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培养模式下的优势与不足,为提高我国工程师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背景与意义卓越工程师培养是国家战略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对于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三、不同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1. 传统工程教育模式传统工程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环节相对较少。

虽然这种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往往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中,提高实践能力。

同时,企业可以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国际联合培养模式是一种跨国合作的培养方式,学生通过在国外知名高校学习,可以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的工程技术。

这种模式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其创新能力。

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1.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为了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设置与产业需求紧密相关的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2. 加强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是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基于卓越计划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初探——以盐城工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教改为例

基于卓越计划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初探——以盐城工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教改为例

第卷第期教学研究年月引言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都是实行“象牙塔”式的教育,与社会的联系甚少,这就必然导致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滞后和与社会应用需求的脱节,主要表现在知识理论陈旧、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手段落后、师资队伍缺乏创新能力等,所培养的人才跟不上产业不断发展所提出的需求,最终导致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下降。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计划”。

卓越工程师是我国实现工业现代化、提高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研究型大学作为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更好的实验条件以及大量科研资金的高等院校,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

然而,我国现阶段的研究型大学工程教育培养特别是本科层次并不拥有与“研究型大学”相称的优势资源,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倾向于重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单独依靠高校是无法完成的,至少无法培养优秀的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和实践能力的工程师。

因此,必须要依赖于高等院校和产业界的联合培养,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办学,才能够最终实现我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初衷。

在知识经济时代,虽然也有不少研究型大学都正在进行着产学研的合作,但多数都是重视科技研发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及素质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在专业素养培养、实验创新环节、实践应用训练等方面均流于形式或者存在走过场的现象,致使目前我国具有工程应用能力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很不理想。

鉴于此,笔者紧抓盐城工学院机械专业成为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二批实施单位专业的契机,结合盐城工学院机械专业的特色,对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产学研合作教育进行探索与尝试,以期能够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提供可供借鉴的培养理念、培养模式以及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的措施与策略。

我国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及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现状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现状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主要集中在科研产学研合作,而对于本科教学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目前尚未见卓有成效的专业培养成果,但是仍然有很多学者对产学研合作教育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网络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

网络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

网络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以安徽建
筑大学为例
夏巍
【期刊名称】《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8)1
【摘要】培养网络工程专业卓越人才是我国实施“互联网+”战略和十四五期间实现制造业等重要产业“网络化”的迫切需求。

阐述了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安徽建筑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从紧跟行业发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开展校企多方面深度融合、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几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网络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最后简述了人才培养成效,并对网络工程专业的未来人才培养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7页(P44-50)
【作者】夏巍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F279.2
【相关文献】
1.面向卓越工程师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安徽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
2.应用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建筑
大学为例3.产学研结合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长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工程专业为例4.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5.新文科背景下一流本科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安徽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及途径研究———以建筑学专业为例白涛,李星桥(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摘要:基于卓越工程计划在建筑学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实施和以实践应用为主旨的人才培养思路,阐述了建筑设计学习的新思路和主流设计院的设计新模式,以及高效与建筑设计企业的新型对接模式。

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及学校产学研用目标的策略。

关键词:卓越工程;建筑学;参数化;BIM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5-0036-02作者简介:白涛(1987—),男,汉族,陕西西安人,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科的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西安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基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及途径研究———以土建类学科为例”(编号:GJY -2014-YB -5)。

自2010年我国卓越工程计划项目开展以来,为培养各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各类专业院校开展了多方面尝试,尤其是如何使专业学科领域的研究与其实践高效结合,满足国家战略的需求,主动应对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并确立以实践应用为主旨的人才培养思路。

在当前的国情下,这一举措面对两方面问题:一是建筑设计学习的新思路在突破传统的过程中有了类似于参数化设计这样的越来越多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国内主流设计院引入了BIM 设计等一系列的新模式。

在建筑学专业领域,BIM 设计探索已成为当前的主流。

更加高效和具有现代建筑集成化的设计理念是当前的建筑学前沿,而如何调动学生在进入工作环境后的快速入手能力与新型设计模式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建筑设计学习的新思路传统的建筑学学生在设计方面的探索,一直是以手绘设计为基础,在后期结合CAD 、Sketchup 、Photoshop 等制图软件的支撑。

所有的设计内容大多是在基本图形空间加减法的基础上,完成基本的建筑形体设计与实践。

但在当代建筑实践的探索中,越来越多的曲线与曲面进入了建筑空间,类似于参数化设计这样的设计模式被不断引入。

参数化设计是现代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思想。

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通过构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设定相应的设计参数。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保持相关设计参数的基本关系的前提下,进行尺寸等参数调整。

目前,常见做法是将设计参数分为两类:可变参数与不变参数。

其中,可变参数即各种尺寸值,不变参数是可变参数之间的基本关系。

参数化设计的核心特点就是,当调整可变参数时,不变参数即可变参数之间的逻辑关系维持不变。

或者说,改动图形可变参数时,系统会根据不变参数,自动完成对图形相关部分的改动,从而完成设计师的设计任务[1]。

例如,前不久UNStudio 建筑设计事务所公布了为台湾桃园机场设计的T3航站楼方案(如图1所示),该方案再一次展示了UNStudio 一贯追求的强大的曲面设计思路。

在设计中,我们越来越频繁地接触到曲线。

相对直线段的控制,曲线的造型可能是现在大多数建筑学本科专业学生的一个缺口,尤其是在软件运用上,Rhion 、Grasshopper 、Lunchbox 等曲线建模与设计软件都是在专业学习中很少接触的,而且自学的难度也相对较大。

尤其在没有实际项目对接的前提下,很多练习显得空泛且缺乏深度。

加之由于学生对软件的掌握能力与表达技术能力的限制,很多有价值的创意因为自身图面表达能力的局限而难以付诸实践。

比如,在曲面造型的设计中,对关键位置的曲线控制产生了极高的要求,Rhino 的物件属性里已经描述出曲线的相关参数。

这对于3D 打印及数控加工来说是可实现的,但对于建筑设计来说,样条曲线的描述(定位、参数)属于“难点”,我们需要在误差允许的情况下将它转化为建筑中可描述的线。

而在参数化的设计思路下,通过Grasshopper 的Curvature Graph 曲率图形工具,复杂的工作就变得简单轻松,微参数化设计深入至设计各个层面,使得设计更加精准、高效。

当学生能够掌握Grasshopper 的基本应用之后,就会发现GH 会给设计带来更多的惊喜,作业将不再停留在形体加减法初级层面,学生的能力将突破空间的表达限制,创造出更多的创造性设计。

二、国内主流设计院的设计新模式目前,伴随着我国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深入到了生活的每一方面,加之互联网的全球化进程已达到新的高峰,人类交换信息和处理各类信息的速度与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已无法满足当前高效的生产需求,这使得BIM 设计等一系列理念得到了快速推广。

BIM 设计(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即“建筑信息图1台湾桃园机场设计的T3航站楼方案本文摘自中国社区医师模型”,指以三维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数字化模型表达建设项目的建筑实体与功能特性。

一个完整的建筑信息模型能够将建筑不同阶段的建筑项目相关信息和数据都集成到一起,从而准确地对建筑进行描述[2]。

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

系统化的设计模式在于高效地解决应用中的各种问题,目前,我国设计院的设计模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软件所建立的共享机制,而是在一个完整的数字平台中,每一个设计节点、每一个参与的设计师都是整个系统中的一个通用的模块。

现在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在校学习与发展无法与设计院的模块标准相匹配。

学校教学自成一体,企业单位又有另一套的模式,这种对接接口的不兼容已成为阻碍学生实践应用与就业的一个障碍。

目前,大部分学生多采取课外补习或参加培训机构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

实际上,这样的应用能力培养是完全可以在高校课堂教学与实践实习中完成的。

当前所需要的,更多的是一个良性的平台。

三、高校与建筑设计企业的新型对接模式(一)合作模式在合作模式的选择上,之前的经验多是利用学生的实习课程,实现对设计企业的试行生源推送。

这种推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人才选拔与学生的实践锻炼提供了平台。

但是,传统方法过于程式化也造成了企业的选择很被动、学生的实践范围有局限的问题。

尤其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大多数时候缺乏有效沟通,无法有针对地输送企业所需的实习生。

另一方面,学校前期的培养模式与教学内容往往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脱节,这不仅是设计方法的不同,已经越来越多地延伸到设计软件与工具的差异。

不少高校学生出现了毕业后不会使用专业相关软件的窘境,这一问题也是设计院与高校联系脱节而产生的弊病。

因此,应当在高校建筑学学生大三、大四的专业课程学习时期,有针对地就学习模式与方向指引学生,将设计院与设计企业引进高校,提供给学生实习机会,同时提供一些适宜的生产项目供在校学生参与。

参与方式应当区别于传统的被动给予式任务分配与回收模式,可以尝试以统一培训与宣讲的方式来传授BIM设计系统,并尝试将学生真正引入设计院的工作环境中。

同时,在参数化设计方面,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参数化,让他们学会自我学习与探索才是参数化设计教学理念的核心。

在参数化致力于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新,激励设计的内在逻辑,合理、严密和对设计参数的可调节度理论进行发展的同时,其内部本质就是在告诉学生应当追求自我的创新,强调自我意识的表达,通过实践、研究探求设计方法和制造技术。

在算法设计、复杂几何学、3D打印技术方面,不断尝试研究计算机数字化与多样性的社会、文化、材料和生态可持续性的关系。

研究实践更具有针对性,立足中国,又具有极强的国际性,着眼于现实社会和城市问题,拥有着塑造未来的理想信念。

这样的设计新思路是当前建筑学本科生培养所需的前沿模式。

画家创造出生动形象的世界,而建筑师的作品追求逻辑美学。

如果复杂的形体失去算法控制,设计与建成便是海市蜃楼。

科学与艺术没有明确的界限,建筑亦是“凝固的音乐”。

当大多数人把目光投向建筑美学与修养认知的感性平衡时,我们将建筑与算法结合,以算法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将计算机作为让逻辑带入建筑美学的一种方式(如图2所示)。

这是当前建筑学教学前沿的实践方向。

图2参数化设计的算法模式生成的灯塔(二)合作途径当然,由于当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限,加上学生对于建筑设计认知的局限性,片面将学生安排在集成化设计的任意环节都显得缺乏可操作性。

但是可以尝试在设计院的系统之外另建一套系统,或者由学校建设一套适于学生练习的BIM系统。

当然,其中建设所存在的成本投入是一个主要问题。

由于当前电脑硬件的高速发展,之前的硬件投资模式总是只能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一台最新设备的有效工作期往往很短,设备的反复购置所产生的成本消耗也是难以形成有效的BIM实践中心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巧妙解决系统建立的问题就成为了核心目标。

当前,学生电脑设备的高性能化已经普及,学校的网络环境也成为了一个明显优势。

因此,可以尝试利用学生自己的设备形成有效的数字化系统,单机的参数化设计在硬件的计算上也是没有压力的,因此可以灵活地布置或组合实践平台,而且可移动性也更强,不会受到场地的制约。

每一届的毕业生的轮换将不会影响到平台的老化或者折损。

而同时,新生力量的更迭也可以自然形成硬件系统的升级与软件的更新。

这种自更新模式是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的,尤其是在参数化的设计背景下,图像生成与渲染都在挑战着显卡的工作能力,学生电脑的自我更新与升级正迎合了数字化处理能力的时代更新,在创造更加丰富的形体效果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四、结语当前建筑学教育聚集着来自建筑、艺术、广告和时装等不同背景的思想。

善于突破已成为被社会认同的实践方法,勇于在必要时打破建筑师的传统职能,以开放思维、专业素养和协作过程迎接每一次挑战将是未来建筑学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教育与实践碰撞形成“大建筑”模式下,合作交叉的理念将成为未来数年数字建筑的新景象。

在合作模式及途径上,应当将学生真正引入设计院的工作环境中,使学生更好地了解BIM与参数化。

同时利用学生自有设备建立有效的数字化网络系统,以实现产学研用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1]赵昂.BIM技术在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初探[D].重庆:重庆大学,2006.[2]许蓁.BIM设计协作平台下反馈信息的流程管理分析[J].建筑与文化,2014(2):34-37.37zgsqysw@中国社区医师投稿邮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