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第十章 温里剂

合集下载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里剂概述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里剂概述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里剂概述八法中间的温法,治疗里寒证的治法。

寒邪,要注意寒邪的来路。

里寒证的产生,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里寒证,不外乎寒邪直中,就是外寒直接越过体表、皮毛入里侵犯或者脏腑、经络、骨节。

经络、骨节、肌肉,或者直接侵犯某些脏腑系统,这是有外来之寒。

或者是阳气不足造成寒从中生。

这两种原因,造成的里寒证在治法上,祛除里寒,治法有些所不同,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

尽管这两者之间往往在临床区分上它是相互有影响的。

外寒入里要伤阳,那要伤及阳气以后,有可能又兼有寒从中生的,伤阳、阳气不足,寒从中生,又兼有这种寒从中生的继发原因了,所以有时候也需要结合温补。

不是绝然区分了。

那寒从中生,里寒盛了以后,由于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更容易外寒直中。

所以这两点在病机分析的时候是需要清楚的,在临床实际使用的时候也要结合的。

里寒证的层次,分为三类:一类,寒邪侵犯,越过体表皮毛侵犯经络、肌肉、骨节,它已经脱离了表寒,但是来源还跟外寒有关,这个层次。

这个层次损伤阳气来说,相对比较轻浅。

第二个层次是寒邪,里寒产生核心在脾胃,称为中焦虚寒。

引起中焦脾胃功能受寒性收引凝滞影响,作为一个证候核心、病机的核心。

再深一层次,是心肾阳虚,一般又称为少阴阳虚。

从伤寒六经证治的角度讲是少阴阳虚。

那这个治疗要回阳救逆。

对此从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来体现这三个层次。

这是对脏腑结合到三个层次来综合来看待里寒证。

温中祛寒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中焦虚寒证应该说虚寒阳气不足,中焦阳气不足。

那中焦脾胃是纳运水谷的。

中焦虚寒以后,阳虚可以失去温化、温煦、温通,这个功能减退为主。

失去温煦人体的热力来源不足了。

中焦虚寒,脾主四肢,脾主肌肉,所以这种畏寒的特点,一般以四肢不温,四肢清冷来描述它。

在临床上具体它是以手足为主,冷不过肘、膝,所以这是阳虚失于温煦。

阳气的功能,五大功能其中有温煦作用了,同时失于温化。

阳气作为脾胃系统来说,要起到腐熟、温化水谷了。

所以失于温化,就津液容易凝聚,不能够从有用的气血津液里汲取物质了,所以往往口不渴。

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方剂学ppt10 温里剂

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方剂学ppt10  温里剂
佛手
1961年7月,当笔者救治一例60岁垂死老妇时, 患者四肢冰冷,测不到血压,摸不到脉搏,仅心 口微湿,呼吸心跳未停,遂破格重用附子150克 于四逆加人参汤中,武火急煎,随煎随喂,1小时 后终于起死回生。按理代药理实验研究,附子武 火急煎1小时内,正是其毒分解的高峰。由此悟出, 对垂死的心衰病人而言,附子的剧毒,正是救命 的仙丹。我一生所用附子超过五吨之数,经治病 人在万例以上,垂死病人有24小时用附子500克 以上者,从无一例中毒。《破格救心汤救治心衰 实录 》李可
配伍要点: 附子+干姜
·四逆汤 ·
一、本方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 《名医论方》
二、辨证要点:
四肢厥冷,恶寒惓卧,神衰欲寐,脉沉微细
【运用】
·四逆汤 ·
三、临证加减:
➢ 体壮之人,可用生附子12克 ➢ 气虚者,加人参
四、现代运用: ·四逆汤 ·
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 休克等属亡阳虚脱者;胃肠炎、肾炎、尿毒 症等属脾肾阳气虚衰者,可用本方治之










概念
组成:温热药为主
功效: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 治证:里寒证
适应证及代表方
外寒直中 寒从内生
寒邪在里
损伤中阳 凝滞经脉 阴盛阳衰
1、温中祛寒—中焦虚寒证: 理中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
2、回阳救逆—阳衰阴盛证: 四逆汤、参附汤
3、温经散寒—寒凝经脉证: 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主治】 脾胃虚寒证或阳虚失 血或小儿慢惊等。
中焦虚寒
阳虚寒凝:脘腹冷疼,不渴,畏 寒、肢冷,舌淡苔白, 脉沉细。
阳虚失摄:失血。 运化失司:食少 ,呕吐焦虚寒,不能运化,升降失常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章节考点:温里剂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章节考点:温里剂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章节考点:温里剂总论一、概念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位温里剂。

二、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大类。

三、配伍使用随证而配伍,有时亦须配伍酸寒收敛的药物,酸寒、甘寒护阴,以达到祛邪不伤正的目的。

四、使用注意温里剂多由辛温燥热之品组成,适用于阳虚的里寒证候。

运用时当辨别寒证所在的部位,尤其应注意辨清寒热之真假。

若平素火旺注意小儿的“三有余,四不足”:心、肝、阳常有余;肺、肾、脾、阴常不足。

之人,或属阴虚失血之体,或夏天炎暑之季,或南方温热之域,剂量一般宜轻,且要中病即止;若冬季气候寒冷,或素体阳虚之人,剂量可以适当加大;若素体阳气虚弱,经温里剂治疗,里寒去而阳气仍虚者,可另谋温补之剂;若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服药入口即吐者,此为格拒,可少佐苦寒或咸寒之品,或冷服,以免格拒不纳,此即“寒因寒用”反佐之法。

第一节温中祛寒温中祛寒剂主治中焦虚寒证。

脾胃属土,位居中州,主运化而司升降。

若脾胃阳气虚弱,则运化无权,升降失职,势必导致寒湿内生,出现脘腹胀痛,肢体倦怠,手足不温,或吞酸吐涎,恶心呕吐,或腹痛下利,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等症。

常用温中散寒药如干姜、吴茱萸等配伍益气健脾药如人参、白术、饴糖等。

理中丸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9g功用: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

脘腹疼痛,喜温喜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呕吐,不欲饮食,舌淡苔白,脉沉细;或阳虚失血;或小儿慢惊;或病后喜唾涎沫,或霍乱吐泻,以及胸痹等中焦虚寒所致者。

方解:方中以干姜为君,大辛大热,归经脾胃,温中祛寒,扶阳抑阴。

病属虚证,虚则补之,故以人参为臣,甘温入脾,补中益气,培补后天之本,气旺而阳亦复。

脾胃湿土,中虚不运,必生寒湿,故又臣以甘苦温燥之白术,燥湿健脾,健运中州,是为佐药。

炙甘草性温具补,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用之为使。

附方:1、附子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甘草、附子各9g。

第十章 温里剂

第十章 温里剂
阴寒内盛, 阳气衰微证
寒邪深入少阴 ---四逆汤
素体阳虚,外受寒邪,正不御邪, 寒邪直中三阴 ---回阳救急汤
二、分类、适应证、代表方 3. 温经散寒
寒凝经 脉证 素体血虚, 阳气不足 素体营卫虚弱 ---当归四逆汤
寒邪凝滞经脉
---黄芪桂枝五物汤
三、使用注意
1. 辨清病位,依据寒邪所在脏腑经络之不同,
小建中汤
【方解】
1. 君 饴糖(甘温质润) — 温中补虚,益阴润燥,缓急止痛 2. 臣 桂枝 — 温阳散寒,合饴糖辛甘化阳,复建中焦阳气 白芍 — 倍用,益阴养血,缓急止痛
桂枝合饴糖辛甘化阳,复建中焦阳气; 芍药合饴糖酸甘化阴,扶阴血之虚。
小建中汤
3. 佐 生姜 — 温中散寒,助桂枝以温中
大枣 — 滋脾和营,辅白芍以养血
回阳救急汤
脏腑肢体失于温煦:恶寒蜷卧,四肢厥冷 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 真阳 衰微 脾失温运:吐泻腹痛,口淡不渴 神失所养:神疲欲寐
阳不化水,浊阴上逆:口吐涎沫
厥阴寒厥,经脉气血不得温行:身寒战栗,唇甲青紫
回阳救急汤
【方解】
熟附子、肉桂、干姜(大辛大热)—破阴回阳,温中祛寒
人参、白术、炙甘草 — 半夏、茯苓、陈皮 — 大补元气,固守中州 祛湿化痰
4. 佐使
大枣 — 重用,养血和营
炙甘草 — 益气和中,调和药性
炙甘草与大枣相合,健脾以资化源,助君臣药 补营血、通阳气。
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
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桂枝五物汤
【功效】益气温经,和营通痹。 【主治】营卫虚弱之血痹。
卫虚失固 血虚 寒凝 肢节疼痛,麻木不仁 脉微涩微紧

方剂学之温里剂

方剂学之温里剂

方剂学之温里剂温里剂第一节温中祛寒1、理中丸【组成】人参(9g)干姜(9g)甘草(9g)白术(9g)【功效】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

【方歌】理中丸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干姜;吐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更扶阳。

2、吴茱萸汤【组成】吴茱萸(24g)人参(9g)生姜(18g)大枣(12枚)【功效】温肝暖胃,补虚降逆。

【主治】肝胃虚寒证。

【方歌】吴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方良;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

3、小建中汤【组成】桂枝(9g)芍药(18g)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胶饴(70ml)【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证。

【方歌】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

第二节回阳救逆4、四逆汤【组成】附子(5g)甘草(6g)干姜(4.5g)【功效】破阴逐寒,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阳微阴盛证。

【方歌】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逆急煎尝;脉微吐利阴寒盛,救逆回阳赖此方。

5、回阳救急汤【组成】熟附子(9g)干姜(6g)人参(6g)甘草(9g)白术炒(9g)肉桂(3g)陈皮(6g)五味子(3g)茯苓(9g)半夏(9g)【功效】回阳固脱,益气生脉。

【主治】真阳虚衰证。

【方歌】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寻;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津奇勋。

第三节温经通脉6、当归四逆汤【组成】当归(9g)桂枝(9g)芍药(9g)细辛(9g)甘草(6g)通草(6g)大枣(25枚)【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

【方歌】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甘草木通施;血虚寒厥四末冷,温行经脉最相宜。

7、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成】黄芪(9g)芍药(9g)桂枝(9g)生姜(18g)大枣(12枚)【功效】益气和营,温经通痹。

【主治】气血不足,营卫虚滞之痹症。

【方歌】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营卫俱虚风气袭,血痹服之功效良。

方剂学-温里剂

方剂学-温里剂

(3)阳虚寒凝,气机阻滞:脘腹胀满
+枳实、茯苓(枳实理中汤) (4)出血 : 吐血、便血 +黄芪、当归、阿胶、艾叶 (胶艾理中汤)
月经延长、漏下 +艾叶、益母草(固本止崩汤)
(5)唾涎沫:+益智仁、山药 (6)兼风寒表证: +桂枝(桂枝人参汤)
使用注意: • 湿热内蕴中焦或阴虚者禁用。
趣味记忆法:
四逆汤--病机及证候分析
心 肾 阳 衰 厥 证
阳衰失温 四肢厥逆 恶寒倦卧
心阳衰微,神失所养 神衰欲寐
肾虚及脾,火不生土
下利清谷
寒凝气滞 升降失常 呕吐,腹中冷痛 舌、脉 舌淡苔白,脉微细
• 证治要点:
四肢厥逆,神疲欲寐,舌淡苔 白,脉微细。
附 子
炙 甘 草
干 姜
四逆汤--治法与方解 君 回 阳 救 逆 佐 甘草 臣 干姜
主治证 手指微温或冷在 四肢厥逆,冷
肢端,不过腕踝, 过肘膝,并见 身热,脉弦 一身虚寒之象
治法 组成
透邪解郁 疏肝理气 柴胡枳实 白芍甘草
温脾肾阳气 回阳救逆 附子干姜 甘草
温经散寒 养血通脉
桂枝汤-生姜,倍 大枣加当归、通草、 细辛
附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
• 主治:血痹证。(多发性末梢N炎)
• 病机:气血不足,寒侵血脉,血脉涩
温补并行,以温为 主
加减变化及附方:
(1)阳虚甚:肢冷、下利清谷
加附子、肉桂 附子理中汤、桂附理中汤
加山楂、麦芽、神曲
(2) 纳 运 升 降 失 常
胃不纳谷:不思饮食
楂曲理中汤
脾不升清:腹泻 胃不降浊:呕吐 加山药、升麻、诃子、茯苓 加砂仁、半夏
砂半理中汤
脾不运湿,湿聚为痰:兼咳嗽吐痰 加茯苓、半夏 理中化痰丸

【每日考点】方剂学——温里剂

【每日考点】方剂学——温里剂

【每日考点】方剂学——温里剂
来源:青竹执医专长导语
方剂学——温里剂
理中丸主治
脾胃虚寒证阳虚失血证中阳不足,阴寒上乘之胸痹脾气虚寒,不能摄津之病后多涎唾中阳虚损,土不容木之小儿慢惊等
茱萸汤主治
阳明寒呕;厥阴头痛;少阴吐利
小建中汤主治
中焦虚寒,脾胃失调,阴阳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大建中汤主治
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疼痛。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舌苔白滑,脉细沉紧,甚则肢厥脉伏



【单选题】理中丸的配伍特点是
A、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
B、辛热甘苦合方,温补并用,补中寓燥
C、温阳与散寒并用,养血与通脉兼施
D、温清消补并用,但以温经化瘀为主
E、温补脾阳与攻下寒积并用
答案
B
【单选题】不适宜吴茱萸汤所治的病证是
A、胃中虚冷,症见食谷欲呕者
B、肝寒上逆,症见头痛、干呕、吐涎沫者
C、肾阳不足,寒气内甚,症见吐利、手足逆冷者
D、肝寒犯胃,症见脘腹冷痛、呕吐酸水者
E、脾胃阳虚,阴寒上乘,症见胸满而痛,甚至胸痛彻背者答案
E
【单选题】暖肝煎中以肉桂、小茴为君药的配伍意义是
A、行气散寒止痛
B、疏肝理气止痛
C、温肾暖肝散寒
D、健脾温胃止呕
E、温肾健脾行气
答案
C
【单选题】回阳救逆的基础方是
A、葛根黄芩黄连汤
B、四逆汤
C、当归四逆汤
D、半夏泻心汤
E、四逆散
答案
B。

中药的方剂——温里剂

中药的方剂——温里剂

中药的方剂——温里剂
温里剂以温里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的统称。

有温中祛寒,暖肝散寒,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主治里寒证。

造成里寒证的原因有多种:有因素体阳虚,寒从内生者;有因外寒直中,深入脏腑经络者;有因误治损伤阳气者。

故里寒证大体可分为中焦虚寒、寒犯厥阴、经脉受寒、心肾阳衰等4类。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的原则,治疗里寒证常用温里祛寒法。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温里剂可分为温中祛寒剂、暖肝散寒剂、温经通络剂、回阳救逆剂4类。

广泛用治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寒滞肝脉,少腹冷痛,寒疝作痛,经寒腹痛;寒气攻冲,胸痹心痛,肢寒冻疮,阴疽流注;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亡阳厥脱等证。

使用时需注意的:使用温里剂首先要辨别寒热真假,内真热外假寒者切不可用温里剂,以防火上加油,变生他端。

阴寒太盛,服热药入口即吐者,可热药冷服或少佐寒凉之品,以反佐为用。

温里剂的药多辛温燥烈,对平素火旺、阴亏血虚的里寒证患者,可减少用量,防止劫阴动血,复生他证。

回阳救逆剂中多用附子、乌头之类,须使用炮制品,且要久煮,以沸煮45~60分钟为宜,并不得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配伍使用,以免中毒。

服药饮食禁忌生冷固硬、难以消化的食物。

【代表方剂】
温里剂作为常用方剂,有着较大的篇幅,所常用的方剂非常多,其中包含不限于暖肝散寒剂、温经通络剂、回阳救逆剂等。

常用的温里剂有:四逆汤、桂附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等等……。

中医助理医师方剂学笔记:温里剂

中医助理医师方剂学笔记:温里剂

中医助理医师方剂学笔记:温里剂2017中医助理医师方剂学笔记:温里剂导语:大家知道温里剂是什么吗?主要可以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这三类你们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的.复习内容吧。

含义: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经络间寒邪,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适应证:里寒证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类。

注意事项:1、辨寒热真假,真热假寒证禁用。

3、阴寒太盛,服热药入口即吐,可少佐寒凉之品。

2、素体阴虚或失血之人,虽有寒象亦需慎用,以免重伤阴血。

4、注意药物用量,当三因制宜。

19、理中丸《伤寒论》干姜—温中散寒止呕君主治:中焦虚寒证←见[阳虚失血证]、[胸痹]、[小儿慢惊]…人参—益气健脾臣腹痛喜温喜按,呕吐下利,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白术—益气健脾燥湿腹满不食,畏寒肢冷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诸药病机:中焦虚寒,运化无力药后调护:①啜热稀粥②温覆治法:温中祛寒,益气健脾20、四逆汤《伤寒论》生附子—温阴散寒,回阳救逆君主治:Ⅰ、少阴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证Ⅱ、太阳病汗过亡阳证 &(主要是肾)干姜—温中散寒臣手足厥冷,恶寒卷卧,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微细甘草—益气和中,缓和药性,监制毒性,调和诸药病机:少阴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治法:回阳救逆2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当归—养血活血,温经散寒君主治:血虚而寒凝经脉证白芍—养血益阴·臣手足厥冷,神衰欲寐,舌淡苔白,脉细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 病机:血虚脉道失充,寒凝经脉滞涩细辛—温通经脉治法:养血通脉,温经散寒木通—通利血脉,制约诸温药温性太过而耗血动血功效:大枣/甘草—养血益气,调和诸药运用:【2017中医助理医师方剂学笔记:温里剂】。

方剂学-各论(温里剂)

方剂学-各论(温里剂)
• 适用病证: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甚或阴 盛格阳、戴阳的危重病症。症见四肢厥逆, 精神萎靡,恶寒蜷卧,甚或冷汗淋漓,脉 微欲绝等。 • 代表方:四逆汤、回阳救急汤等。
四逆汤
• 出自《伤寒论》 • 组成: 甘草炙,二两(6g) 干姜一两半(6g) 附子一
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5g)
• 功用:回阳救逆。 •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 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 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 煎服法:水煎服。
• 出自《伤寒论》 • 组成: 吴茱萸洗,一升(9g) 人参二两(9g) 生姜切,六两 (18g) 大枣擘,十二枚(4枚) •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 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 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 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 煎服法:水煎服。
理中丸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失温 四肢不温 失运 不欲食、吐、利、腹痛 抽搐 中焦 失化(土不制水) 虚寒 失摄 出血、喜唾涎沫 寒邪凝滞、心脉痹阻 胸痹 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理中丸
君 干姜 温中阳 内生之寒 温必兼补
温中祛寒 臣 人参 温补脾胃 补气健脾 佐 白术 健脾
使 甘草 助人参补气,调和药性
阳和汤
• 主治病机分析: 寒(内寒) 原因 虚(血虚)
阳虚血亏 寒凝痰滞
滞(痰滞)
阳和汤
君 熟地 鹿胶 温阳补血 温助阳气 温通血脉 化痰除湿 宣通毛窍 通 补 ─筋骨 ─肌肉 ─血脉 ─皮里膜外 ─腠理臣炮姜源自肉桂 白芥子 麻黄佐使
生甘草
调和药性
阳和汤
• 临床加减: 兼气虚不足者,加党参、黄芪等甘温补气; 阴寒重者,加附子温阳散寒,肉桂亦可改桂枝, 加强温通血脉,和营通滞的作用。 • 使用注意:阳证疮疡红肿热痛,或阴虚有热,或 疽已溃破者,不宜使用本方。

中西医结合方剂学-温里剂课程讲义

中西医结合方剂学-温里剂课程讲义

中西医结合方剂学-温里剂课程讲义温里剂(2分)温里剂的适用范围温里剂的应用注意事项温中祛寒理中丸(《伤寒论》)【组成】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无茯苓)【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证候】(1)脾胃虚寒证。

皖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清,脱痞食少,畏寒肢冷,□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

便血、吐血、蜘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配伍意义】本方以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

以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

君臣相配,温补并用,温中健脾。

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

炙甘草与诸药等量,其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四药配伍,共奏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功。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疗中焦虚寒之主方,凡中焦脾胃虚寒所致之胸痹、小儿急慢惊风、病后多唾,久久不已者,均可使用本方治疗,是异病同治之典范。

全方配伍特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

运用:(1)辨证要点临床应用以肮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滤,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虚寒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增强温阳祛寒之力;呕吐甚者,可加生姜、半夏降逆和胃止呕;下剩甚者,可加茯苓、白扁豆健脾渗湿止泻;阳虚失血者,可将干姜易为炮姜,加艾叶、灶心土温涩止血;胸痹,可加蓬白、桂枝、枳实振奋胸阳,舒畅气机。

(3)使用注意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小建中汤(《伤寒论》)【组成】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证候】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舌淡苔白,脉细弦。

【配伍意义】本方主证为阴阳气血俱虚,而重点在于中焦脾胃虚寒。

本方是由桂枝加芍药汤,重用饴糖组成,然其理法与桂枝汤有别。

方剂学-温里剂

方剂学-温里剂
“里证脉回成凡
温剂的作阳,以
法。方用救具温

属 八 法 中 的
剂 , 称 为 温
, 用 治 里 寒
逆 , 散 寒 通
有 温 里 祛 寒
热 药 为 主 组

温 里 剂

里寒证 是指寒邪在里所致的病证。 里寒证以畏寒肢凉,喜温踡卧,面色苍白,口淡 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寒邪直中 寒从中生
寒在经脉
里二

肺气虚寒
心阳虚损

中焦虚寒
寒在脏腑 肝经虚寒
肾阳不足
心肾阳虚
温经散寒
温肺散寒 温补心阳 温中祛寒 温肝散寒 温补肾阳 回阳救逆
分类
一类

温中祛寒剂
理中丸、小建中汤、 吴茱萸汤
回阳救逆剂
四逆汤
温里剂
二类
三类
大建中汤
适应症 中焦虚寒证
阳气衰微,阴寒内盛, 回阳救急汤 甚或阴盛格阳、戴阳的
肝寒而郁


携饮


胃虚停饮
上 逆呕 犯 胃
肾寒阳微
吐涎、头痛 干呕、嗳气或呃逆,不食,胃脘冷痛
舌色淡,脉沉 弦而细迟
阳气不达四末——手足厥冷 阳失温煦,寒湿下侵——利 阴寒内盛,阳气扰争——烦躁欲死(心火肾水不交)
【 吴 茱 萸 汤 】
生姜(臣药)
温胃祛寒 降逆止呕 宣散水气
吴茱萸(君药)
温胃暖肝 降逆止呕
白术(佐药)
健脾燥湿
益气健脾 补虚助阳
炙甘草
(佐使药)
补中缓急 调和诸药


人参(臣药)
益气健脾 补虚助阳
中 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药科大学教案(第十章首页)
教学目的
1、理解温里剂的概念、分类和使用注意。

2、重点掌握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的组成、功用及主治。

本章讲授提纲及学时分配
共2学时
第十章温里剂
一、定义二、分类及适应证三、注意事项
第一节温中祛寒
理中汤、小建中汤
第二节回阳救逆
四逆汤
第三节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
本课程学科的新进展
1、理中汤的现代研究:如理中丸加附子能增强小鼠的耐寒能力。

对醋酸引起的小鼠腹痛有显著的镇痛作用。

对家兔离体肠管活动的影响比较复杂,可明显拮抗肾上腺素所致的回肠运动,抑制乙酰胆碱所致的回肠痉挛等。

2、四逆汤现代常用作对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出而见休克,属亡阳虚脱者的急救方剂
教学参考书
方剂学江平安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方剂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上海科技出版社
本章内容的重点
1、温里剂的概念、分类及注意事项。

2、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的组成、功用、主治、组方意义及配伍特点。

本章内容的难点
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的组成意义及配伍特点。

本章内容及讲授的改进意见
结合本章方剂的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进行讲授。

复习思考题
1、理中汤的组方特点及功用主治?
2、比较桂枝汤和小建中汤的功效主治及配伍特点。

教具及教学设备要求
多媒体课件及设备
授课教师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