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1.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合计256方
大黄二两
桂枝加附子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三两
炮附子一枚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三两
杏仁五十枚 厚朴二两
桂枝加芍药生姜一两人参三炙两草新二桂加两枝汤二大两枣十生二姜枚四芍两药四两 人参三两
桂枝加葛根汤
炙草二桂两枝二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二两
桂枝去芍药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炮附子一枚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炙救草逆二桂汤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蜀漆三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炙草二两 大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三两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桂枝附子汤
炙草二桂两枝四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炮附子三枚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三瓜两蒌根二两
炙草二桂两枝二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二两
麻黄三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厚枚朴八两
炙草一桂两枝二两
麻黄三两
白术四杏两仁七十个
炙草一薏两米半两
麻黄半两
杏仁七十个
炙草半防两己一黄两芪一两一分
麻黄七钱半
炙草二桂两枝四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炮附子三枚
炙草一两 大枣六生两姜一两半
猪肤汤
猪肤十大六米两白白粉蜜五一合升
猪胆汁方
大猪胆法一醋枚少许
文蛤散
文蛤五两
烧褌散
妇人中褌尽隐处取烧作灰
蜜煎导方
石蜜七合
抵挡汤
桃仁二十个水蛭三十个牤虫三十个 大黄三两
抵挡丸
桃仁二十五水个蛭二十个牤虫二十个 大黄三两
禹余粮丸(方佚)
土瓜根方(方佚)
伤寒金匮方
伤寒论113方集锦——专业分享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桂枝人参汤桂枝四两甘草四两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二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白朮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甘草二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四两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碎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麻黄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枚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杏仁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
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二两连轺二两(连翘根) 杏仁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生姜二两甘草二两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二两半夏半升枣十二枚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桂枝二两白虎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白虎加人参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人参二两粳米六合竹叶石膏汤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半升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清酒洗甘草二两芒硝半升小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二两,去皮、炙枳实大者,炙,三枚大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桃核承气汤桃仁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二两甘草芒硝二两抵当汤水蛭熬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大黄三两大陷胸汤大黄六两,去皮芒消一升甘遂一钱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
,去了解更多的中医知识1.桂枝汤类方 歌 (二十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伤寒论》113方汇总
《伤寒论》113方汇总2022-09-27 发表于内蒙古1、桂枝汤类方(21方)1)桂枝汤,2)桂枝加葛根汤,3)桂枝加附子汤,4)桂枝去芍药汤,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6)桂枝麻黄各半汤,7)桂枝二麻黄一汤,8)桂枝二越婢一汤,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12)桂枝甘草汤,13)小建中汤,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15)桂枝加桂汤,16)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7)桂枝附子汤,18)去桂加白术汤,19)桂枝加芍药汤,20)桂枝加大黄汤,21)桂枝人参汤。
2、麻黄汤类方(8方)1)麻黄汤,2)大青龙汤,3)小青龙汤,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6)麻黄细辛附子汤,7)麻黄附子甘草汤,8)麻黄升麻汤。
3、葛根汤类方(3方)1)葛根汤,2)葛根加半夏汤,3)葛根黄芩黄连汤。
4、抵当汤类方(3方)1)桃核承气汤,2)抵当汤,3)抵当丸。
5、栀子豉汤类方(7方)1)栀子豉汤,2)栀子甘草豉汤,3)栀子生姜豉汤,4)栀子厚朴汤,5)栀子干姜汤,6)枳实栀子豉汤,7)栀子柏皮汤。
6、陷胸汤类方(6方)1)大陷胸丸,2)大陷胸汤,3)十枣汤,4)小陷胸汤,5)白散,6)瓜蒂散。
7、泻心汤类方(6方)1)半夏泻心汤,2)大黄黄连泻心汤,3)附子泻心汤,4)生姜泻心汤,5)甘草泻心汤,6)旋覆代赭汤。
8、甘草汤类方(4方)1)甘草汤,2)炙甘草汤,3)甘草附子汤,4)甘草干姜汤。
9、苓桂术甘汤类方(6方)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2)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3)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4)五苓散,5)猪苓汤,6)文蛤散。
10、黄芩黄连汤类方(4方)1)黄芩汤,2)黄芩加半夏生姜汤,3)黄连汤,4)黄连阿胶汤。
11、白虎汤类方(3方)1)白虎汤,2)白虎加人参汤,3)竹叶石膏汤。
12、承气汤类方(6方)1)调胃承气汤,2)小承气汤,3)大承气汤,4)麻子仁丸,5)蜜煎导方,6)猪胆汁灌方。
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三书经典方
52.加减芩芍汤
53.滑石藿香汤
54.玉竹麦门冬汤
55.黄连阿胶汤
56.小定风珠
57.桃仁承气汤
58.大定风珠
59.桃花汤
60.护阳和阴汤
61.连梅汤
62.椒梅汤
63.来复丹
64.香附旋覆花汤•控涎丹
65.鹿附汤
66.安肾汤
67.黄土汤
68.椒桂汤
69.宣清导浊汤
70.扶阳汤
71.茵陈白芷汤
69猪胆汁
70茵陈蒿汤
71麻子仁丸
72栀子柏皮汤
7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74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75麻黄附子细辛汤
76麻黄附子甘草汤
77黄连阿胶汤
78附子汤
79桃花汤
80吴茱萸汤
81猪肤汤
82甘草汤
83桔梗汤
84苦酒汤
85半夏散及汤
86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
87通脉四逆汤
88四逆散
89乌梅丸
90当归四逆汤
29、栀子厚朴汤
30、栀子干姜汤
31、真武汤
32、小柴胡汤
33、小建中汤
34、大柴胡汤
35、桃仁承气汤
3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37、柴胡去芍药加龙骨牡蛎救逆汤
38、桂枝加桂汤
39、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40、抵当汤
41、抵当丸
42、大陷胸丸
43、大陷胸汤
44、小陷胸汤
45、文蛤散
46、巴豆白散
47、柴胡桂枝汤
39、肘后獭肝散
40、甘草干姜汤
41、射干麻黄汤
42、皀角丸
43、厚朴麻黄汤
44、泽漆汤
45、麦门冬汤
《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
《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1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之欧阳史创编
《伤寒论》113方(附“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伤寒论113方病机治法总结
伤寒论113方病机治法总结
伤寒论第113方是《伤寒论》中的一方,用于治疗伤寒病的病机
和治疗方法有以下总结:
病机:
伤寒病初起时,由于风寒外袭,外邪入侵,导致阳气郁闭,营卫不利。
阳气郁闭导致肌表不通,寒邪内滞,而致发热、寒战等症状。
营卫不
利则导致津液失调,腠理闭塞,热邪内郁,而引起口渴、便秘等症状。
治疗方法:
此方以辛散开郁、温中导阳为主要治法,具体用药为黄芩、苍术、半夏、生姜、大黄等。
这些药物具有辛散开郁、温中散寒的功效。
黄芩:辛凉泻下,能清热解毒、疏风解表。
苍术:能温中散寒,行气燥湿,除湿止泻。
半夏:散寒开胃,升阳泻下,宣肺化痰。
生姜:辛散寒邪,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大黄:泻下通便,行滞散结。
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可选择适当的剂量和服用方法。
例如,对于
体质较虚弱的患者,可以适量减少大黄的用量,以避免过度泻下。
此方在治疗伤寒病的过程中,通过散寒开胃、温中导阳的作用,
使阳气得以通畅,寒邪得以排出,从而缓解了发热、寒战、口渴、便
秘等症状,恢复了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
同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有助于控制病程的发展。
总之,伤寒论第113方病机治法以辛散开郁、温中导阳为主要特点,通过使用黄芩、苍术、半夏、生姜、大黄等药物,以达到清热解毒、开郁祛寒、调理阳气的目的。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伤寒论113方集锦——专业分享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三书经典方
13.桂枝姜附汤
14.杏仁汤
15.沙参麦冬汤
16.清燥救肺汤
17.化症回生丹
18.复亨丹
19.霹雳散
20.银翘汤
21.益胃汤
22.清燥汤
23.护胃承气汤
24.新加黄龙汤
25.宣白承气汤
26.导赤承气汤
27.黄连黄芩汤
28.栀子柏皮汤•茵陈蒿汤
29.冬地三黄汤
30.三石汤
31.杏仁滑石汤
32.三香汤
91麻黄升麻汤
92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93白头翁汤
94四逆加人参汤
95理中丸
96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97烧裩散
98枳实栀子豉汤
99牡蛎泽泻散
100竹叶石膏汤
三、温病条辨主要经方:
1.桂枝汤
2.桑菊饮
3.银翘散
4.五汁饮子
5.半苓汤
6.清宫汤•加味清宫汤
7.三黄二香散
8.翘荷汤
9.清暑益气汤
10.清络饮
11.银翘马勃散
76、木防己汤
77、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78、泽泻汤
79、厚朴大黄汤
80、小半夏汤
81、己椒苈黄丸
82、小半夏加茯苓汤
83、外台茯苓饮
84、桂苓五味甘草汤
85、桂苓五味甘草姜辛半夏汤
86、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87、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
88、栝蒌瞿麦丸
89、蒲灰散
90、蛇床子散
91、茯苓戎盐汤
92、越婢加术汤
29、栀子厚朴汤
30、栀子干姜汤
31、真武汤
32、小柴胡汤
33、小建中汤
34、大柴胡汤
35、桃仁承气汤
《伤寒论》113经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经方完整版《伤寒论》的一个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
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
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
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1.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1.桂枝汤:12条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煎服方法】:右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117条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处方】: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煎服方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以是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279条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
煎服办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279条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煎服方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43条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XXX,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煎服方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伤寒论》113方子小总结
《伤寒论》113⽅⼦⼩总结2018-01-23 倪海厦医馆医话【导读】倪海厦,美国经⽅中医,被喻为当代少见的“命、相、⼘、⼭、医”五术兼备之旷世奇⼈。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吐已下断,汗出⽽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草⼆两炙、⼲姜三两强⼈可服四两、附⼦⼤者⼀枚⽣去⽪破⼋⽚、猪胆汁半合上四味,以⽔三升,煮取⼀升⼆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猪胆,以⽺胆代之。
诸位看,这⾥呢。
就是我们在伤寒论⾥跟⼤家介绍过,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如果,“吐已下断,汗出⽽厥”,病⼈津液完全没了,汗出的都没有了,⼈都快昏迷过去了,⼿脚⼜拘急不解,只要还有点欲绝,脉微欲绝者,还没有断⽓,都可以使⽤。
通脉四逆汤为什么加猪胆汁,猪胆汁⽐较能取代⼈的胆汁,因为肠胃⾥⾯不好消化,所以放点猪胆汁下去取代我们的胆汁,能够帮助我们消化,仅此⽽已。
诸位看,这⾥四逆汤有炙⽢草,⼲姜,附⼦⼤,⼀枚⽣⽤去⽪破⼋⽚,⼀枚⽣⽤,⼤概三钱,三钱的剂量,我有时还⽤到四钱,看病⼈情形,不要⽤到太多,五钱那受不了,病⼈没有死,却死在附⼦上⾯,不⽤开那么强,哦,我在救逆的时候会开到四钱,⼀下⼦把他救过来,看他很好马上开始减量,三钱,两钱就下来了,但我离开美国时,统统给他两钱,我不在时,不会给他三钱那么多,我在我才会给他三钱。
那诸位以后可以看我们怎么使⽤他。
⽣附⼦跟⼲姜下去后配合⽢草,脉马上就跳起来了,速度很快,炙⽢草因为⽤蜂蜜炙过以后,味是是焦苦的味道,因为糖甜嘛,⼀炒过加热以后变成焦苦,苦味的⼊⼼脏,⽢草本⾝⼜是甜味的脾脏,⽢草炙过以后,在⼼和脾脏之间,⽕和⼟中间⾛动,这是⼲姜温胃,附⼦加强⼼脏的⼒量,所以成为救逆。
救逆的同时我们会加猪胆汁下去,为什么?因为肠胃⾥⾯可能还有⼀些宿⾷,还有些东西堵在⾥⾯,我们⽤猪胆汁下去帮助消化,因为这是应急⽤的。
平时没事不⽤猪胆汁,多难吃啊,想到都恶⼼。
你看,他是四味组成,以⽔三升煮成,⽐如三碗煮成⼀碗,放猪胆汁下去,分温再服,如果没有猪胆汁,⽺胆汁代替。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伤寒论113方集锦——专业分享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113方顺序歌
《伤寒论》113方顺序歌
桂汤加葛加附子,去芍加附各半使,
桂二麻一虎加参,桂越去桂苓术宜,
甘草干姜芍甘汤,调胃承气与四逆。
太阳中篇论伤寒,三十六方言传变,
葛汤加夏葛芩连,麻青桂加杏朴见,
干姜附子新加汤,麻杏石甘与桂甘,
苓桂枣甘脐下悸,朴姜夏草参胀减,
苓桂术甘芍甘附,苓逆五苓茯苓甘,
栀豉栀甘栀生姜,栀子厚朴栀干姜,
真武余粮小柴胡,小建大柴柴硝汤,
桃承柴龙与救逆,加桂桂甘龙牡汤,
抵当汤丸膀胱腑,尿利血瘀人如狂。
太阳下篇热入里,二十五方分证使,
有表误下引邪入,陷胸三方证为急,
文蛤白散柴桂汤,柴胡桂姜半泻治,
十枣大黄黄连泻,附姜甘草泻心齐,
赤石余粮旋代汤,桂枝人参与瓜蒂,
黄芩汤与加姜夏,黄连汤又三附子,
桂附术附甘草附,白虎炙草心动悸,
阳明入腑十一方,大承小承猪苓汤,
蜜煎土瓜猪胆汁,茵陈吴萸麻仁方,
栀子柏皮身黄热,麻黄连翘赤豆汤。
少阳又见小柴胡,太阴桂枝加芍黄。
少阴用方一十五,麻附辛甘连胶煮,
附汤桃花猪肤汤,甘草桔梗与苦酒,
半夏散汤与白通,白通加胆又真武,
通脉四逆四逆散,真武逆散加减术。
厥阴六方乌梅丸,当归四逆吴姜添,麻黄升麻咽脓血,姜芩连参白翁见。
霍乱三方四逆参,理中通逆猪胆跟,差后劳复阴阳易,枳实栀豉与烧褌,牡蛎泽泻有水气,竹叶石膏虚热神。
伤寒论113方及剂量换算
伤寒论113方及剂量换算1981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1石=四钧= 29760克。
1钧=三十斤= 7440克。
1斤= 16两= 248克=液体250毫升。
1两= 24铢= 15.625克。
1圭= 0.5克。
1撮= 2克。
1方寸匕=药末,约2克(金石类药末,约2.74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 1.5克。
一钱匕= 1.5~1.8克。
一铢= 0.65克。
一铢= 100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 3.9~4.2克。
1斛= 10斗= 20000毫升。
1斗= 10升= 2000毫升。
1升= 10合= 200毫升。
1合= 2龠= 20毫升。
1龠= 5撮= 10毫升。
1撮= 4圭= 2毫升。
1圭= 0.5毫升。
1引= 10丈= 2310厘米。
1丈= 10尺= 231厘米。
1尺= 10寸= 23.1厘米。
1寸= 10分= 2.31厘米。
1分= 0.231厘米。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 50克。
葶苈子一升= 60克。
吴茱萸一升= 50克。
五味子一升= 50克。
半夏一升= 130克。
虻虫一升= 16克。
附子1枚,大者= 20~30克。
附子1枚,中者= 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 3克。
强乌头1枚,大者= 5~6克。
杏仁10枚,大者= 4克。
栀子10枚,平均= 15克。
瓜蒌1枚,大小平均= 46克。
枳实1枚,约= 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 30克。
竹叶一握,约= 12克。
1、桂枝汤方:(《伤寒论》原文,第12条)。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切片)、红枣十二枚(切开)。
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伤寒论》中到底有多少首方
《伤寒论》中到底有多少首方《伤寒论》中用方是115首,当今高等院校使用教材上所说的112或113都是错误的。
一、一味味药物方剂:8首1、文蛤散(太阳病)(141)2、蜜煎导方(阳明病)(233)3、甘草汤(少阴病)(311)4、烧褌散(阴阳易差后劳复病)(392)5、猪肤汤(少阴病)(310)6、土瓜根汁方(阳明病)(233)7、猪胆汁方(阳明病)(233)8、禹余粮丸(太阳病)(88)二、二味药物方剂:10首1、甘草干姜汤(太阳病)(29)2、芍药甘草汤(太阳病)(29)3、干姜附子汤(太阳病)(61)4、桂枝甘草汤(太阳病)(64)5、栀子豉汤(太阳病、阳明病、厥阴病)(76、77、78、221、228、375)6、栀子干姜汤(太阳病)(80)7、大黄黄连泻心汤(太阳病)(154、164)8、赤石脂禹余粮汤(太阳病)(159)9、猪胆汁方(阳明病)(233)10、桔梗汤(少阴病)(311)三、三味药物方剂:22首1、调胃承气汤(太阳病、阳明病)(29、70、94、105、123、207、248、249)2、四逆汤(太阳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病)(29、91、92、323、324、353、354、372、377、 388、389 )3、芍药甘草附子汤(太阳病)(68)4、栀子甘草豉汤(太阳病)(76)5、栀子生姜豉汤(太阳病)(76)6、栀子厚朴汤(太阳病)(79)7、大陷胸汤(太阳病)(134、135、136、137)8、小陷胸汤(太阳病)(138)9、三物白散(太阳病)(141)10、瓜蒂散(太阳病、厥阴病)(166、355)11、小承气汤(阳明病、厥阴病)(208、209、213、214、250、251、374)12、茵陈蒿汤(阳明病)(236、260)13、栀子柏皮汤(阳明病)(261)14、麻黄细辛附子汤(少阴病)(301)15、麻黄附子甘草汤(少阴病)(302)16、桃花汤(少阴病)(306、307)17、猪肤汤(少阴病)(310)18、苦酒汤(少阴病)(312)19、半夏散及汤(少阴病)(313)20、白通汤(少阴病)(314、315)21、通脉四逆汤(少阴病)(317、370)22、枳实栀子豉汤(阴阳易差后劳复病)(393)四、四味药物方剂:23首1、桂枝去芍药汤(太阳病)(21)2、葛根芩连汤(太阳病)(34)3、麻黄汤(太阳病、阳明病)(35、36、37、46、51、52、55、235)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太阳病)(63、162)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太阳病)(65)6、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太阳病)(67)7、茯苓甘草汤(太阳病、厥阴病)(73、356)8、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太阳病)(118)9、抵当汤(太阳病、阳明病)(124、125、237、257)10、抵当丸(太阳病)(126)11、十枣汤(太阳病)(152)12、附子泻心汤(太阳病)(155)13、黄芩汤(太阳病)(172)14、甘草附子汤(太阳病)(175)15、白虎汤(太阳病、阳明病、厥阴病)(176、219、350)16、大承气汤(阳明病、少阴病)(212、217、220、238、239、241、251、252、253、254、255、256、320、321、322)17、吴茱萸汤(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243、309、378)18、四逆散(少阴病)(318)19、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厥阴病)(348)20、白头翁汤(厥阴病)(371)21、四逆加人参汤(霍乱病)(385)22、理中丸/汤(霍乱病)(386、396)23、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霍乱病)(390)24、土根瓜散五、五味药物方剂:17首1、桂枝汤(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霍乱病)(12、13、15、16、17、19、24、28、42、44、45、53、54、56、57、91、95、234、240、276、387)2、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太阳病)(22)3、白虎加人参汤(太阳病、阳明病)(26、168、169、170、222)4、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太阳病)(66)5、茯苓四逆汤(太阳病)(69)6、五苓散(太阳病、霍乱病)(71、72、73、74、141、386)7、真武汤(太阳病、少阴病)(82、316)8、桃核承气汤(太阳病)(106)9、桂枝加桂汤(太阳病)(117)10、桂枝人参汤(太阳病)(163)11、桂枝附子汤(太阳病)(174)12、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太阳病)(174)13、猪苓汤(阳明病、少阴病)(223、224、319)14、桂枝加芍药汤(太阴病)(279)15、黄连阿胶汤(少阴病)(303)16、附子汤(少阴病)(304、305)17、白通加猪胆汁汤(少阴病)(315)六、六味药物方剂:9首1、桂枝加附子汤(太阳病)(20)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太阳病)(28)3、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太阳病)(62)4、小建中汤(太阳病)(100、102)5、大陷胸汤(太阳病)(131)6、甘草泻心汤(太阳病)(158)*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太阳病)(172)8、麻子仁丸(阳明病)(247)9、桂枝加大黄汤(太阴病)(279)七、七味药物方剂:15首1、桂枝加葛根汤(太阳病)(14)*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太阳病)(18、43)3、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病)(23)4、桂枝二麻黄一汤(太阳病)(25)5、桂枝二越婢一汤(太阳病)(27)6、葛根汤(太阳病)(31、32)7、大青龙汤(太阳病)(38、39)8、小柴胡汤(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96、97、98、99、100、101、103、144、148、229、230、231、232、266、394)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救逆汤(太阳病)(112)10、柴胡桂枝干姜汤(太阳病)(147)11、旋覆代赭汤(太阳病)(161)12、黄连汤(太阳病)(173)13、当归四逆汤(厥阴病)(351)14、牡蛎泽泻散(阴阳易差后劳复病)(395)15、竹叶石膏汤(阴阳易差后劳复病)(397)八、八味药物方剂: 5首1、葛根加半夏汤(太阳病)(33)2、小青龙汤(太阳病)(40、41)3、柴胡加芒硝汤(太阳病)(104)4、生姜泻心汤(太阳病)(157)5、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阳明病)(262)九、九味药物方剂:2首1、柴胡桂枝汤(太阳病)(146)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厥阴病)(352)十、十味药物方剂:2首1、炙甘草汤(太阳病)(177)2、乌梅丸(厥阴病)(338)十一、十二味药物方剂:1首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太阳病)(107)十二、十四味药物方剂:1首1、麻黄升麻汤(厥阴病)(357)。
《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
《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1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113方集锦——专业分享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11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10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118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11桂枝人参汤方:163桂枝四两,另切甘草四两,炙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人参汤加桂枝——小编按)12桂枝附子汤方:174 (桂枝加白术汤)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方:28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朮茯苓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14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62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15麻黄汤方:35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16大青龙汤方:38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17小青龙汤方:40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18桂枝麻黄各半汤方:23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19桂枝二麻黄一汤方:25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尖皮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
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20桂枝二越婢一汤方:27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
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21麻黄细辛附子汤方:301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2麻黄附子甘草汤方:302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63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24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206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孽生梓白皮一生,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分温三服。
半日服尽。
温服一升。
25葛根汤方:31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桂枝汤加葛根,麻黄——小编按)26葛根加半夏汤方:33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半夏半升,洗枣十二枚,擘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27葛根黄芩黄连汤方:34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28桂枝加葛根汤方:14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宋本方后注云:"臣亿等仅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29白虎汤方:219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30白虎加人参汤方:168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人参二两粳米六合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
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31竹叶石膏汤方:397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32调胃承气汤方:29(甘草干姜汤方、芍药甘草汤方、四逆汤方)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消半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33小承气汤方:208大黄四两,洒洗厚朴二两,去皮,炙枳实大者,炙,三枚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34大承气汤:208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
35桃核承气汤方:106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消二两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
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36抵当汤方:124水蛭熬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37大陷胸汤方:134大黄六两,去皮芒消一升甘遂一钱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38小陷胸汤方:138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楼实大者一枚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39十枣汤方:152芫花熬甘遂大戟右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
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
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
平旦服。
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40桅子豉汤方:221 76肥桅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绵裹右二味,以水四升,煮桅子取二升半,去滓;内鼓,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41桅子甘草豉汤方:76桅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桅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2桅子生姜鼓汤方:76桅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香豉四台,绵裹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桅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3桅子厚朴汤方:79桅子十四个,擘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4桅子干姜汤方:80桅子十四个,擘干姜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