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第三讲
专题课 诗歌鉴赏3——边塞诗鉴赏
专题课诗歌鉴赏3秦时明月汉时关——边塞诗鉴赏课型:专题复习课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归纳法、研讨法、演练法教具:投影仪预习:复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1.复习高适诗《别董大》、王维诗《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诗《塞下曲》名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2.引导归纳以上诗句给人的感受二、简介“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又称为“高岑诗派”。
三、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1. 边塞诗派举例: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归纳特征(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家乡思乡念亲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四、赏析方法1.词句分析法2.形象分析法六、常用词语(略)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七、常用典故五、分析举隅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三古代诗歌鉴赏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三古代诗歌鉴赏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宋)陈师道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青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
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四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先写风涛迅疾,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概,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气概。
【参考答案】比喻和夸张。
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概夸张地势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花声 题岳阳楼(宋)张舜民木叶下君山。
空水漫漫。
十分斟酒敛芳颜。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
天淡云闲。
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元丰中张舜民从高遵裕征西夏,掌隐秘文字,做诗讥议边事,于元丰五年冬十月,谪监郴州茶盐酒税,南行途经岳阳。
此词开头、结尾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任选一处试作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上片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濛的秋月景象,烘托了作者其时的悲凉心境。
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又揭示内心深处的矛盾。
掌故的巧妙化用中,词人对故乡的爱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和盘托出,意蕴深厚。
【参考答案】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①开头出现的是幅萧疏的景象:秋风里,万木凋谢,树叶在君山之上纷纷飘落,洞庭湖水天一色,烟波浩渺,茫茫无际。
写出了词人失意惆怅的心情。
②结尾处作者回首远望,夕阳西下,天边一片残红。
这既有难言的愤懑,也有无限的爱恋。
(开头或结尾选答一处即可)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摸鱼儿①(宋)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采桑子诗词讲座第三讲
采桑子诗词讲座第三讲一、孤平、三平调、三仄尾孤平:孤平是诗家大忌,指在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第一字用了仄声,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用了仄声,导致全句除韵脚外只剩一个平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平调:也可以说是三连平,一句诗中后三字为平声,是近体诗大忌.三仄尾:一句诗中后三字为仄声,应尽量避免.二、特殊句式对于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地扩展,所以对于“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特殊句式多数用于尾联出句.比如:杜甫《咏怀古迹》“千载琵琶作胡语”、《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一三五不论”:、在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第一字不可不论,否则犯孤平.同理,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不可不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五言“仄仄仄平平”句式中,第三字不可不论,否则为三平调了.同理,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字不可不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二四六分明”:、特定句式中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大拗句型中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也不一定分明.(大拗句在下面拗救里再说)四、拗救(一)本句自救、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一字拗,为了避免孤平,必须在第三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救,即变成“仄平平仄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王维《归嵩山作》“暮禽相与还”.、七言所有句式第一字拗,在第三字都可救可不救.如:李商隐《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三字拗,为了避免孤平,必须在第五字救,即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如:贺知章《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二)对句相救、七言出句第一字拗,在对句第一字救.(可以不救)如:杜甫《阁夜》“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五言“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句式,出句第一字拗,在对句第一字救,即变成“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式,出句第三字拗,在对句第三字救,即变成“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可以不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杜甫《江村》“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地拗,尽可能避免,否则尽可能补救.五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出句第三字拗,在对句第三字救,即变成“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孟浩然《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出句第五字拗,在对句第五字救,即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小拗)(尽量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李商隐《赠白道者》“壶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壶中伤别离”.、五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出句第四字拗,必须在对句第三字救,即变成“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出句第六字拗,必须在对句第五字救,即变成“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大拗)(必须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注:七言第一字地平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不论,因为它距离句尾最远,地位最不重要.附:部分两种、三种拗救一起用地例子:运用了两种拗救:五言出句第三字拗,对句第三字救.(对句相救)五言出句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对句相救)如: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运用了两种拗救:七言出句第五字拗,对句第五字救.(对句相救)七言出句第六字拗,对句第五字救.(对句相救)如: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运用了两种拗救:七言第一字拗,第三字救.(本句自救)七言出句第三字拗,对句第三字救.(对句相救)如: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运用了两种拗救:五言第一字拗,第三字救.(本句自救)五言出句第三字拗,对句第三字救.(对句相救)如:李商隐《桂林道中作》“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运用了两种拗救:七言出句第三字拗,对句第三字救.(对句相救)七言第一字拗,第三字救.(本句自救)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运用了三种拗救:五言第一字拗,第三字救.(本句自救)五言出句第一字拗,对句第一字救.(对句相救)(必须与上面地本句自救结合起来用,否则会造成孤平)五言出句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对句相救)如:王维《归嵩山作》“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古诗词鉴赏第三讲
•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 第二首(元诗)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 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 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 背景 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 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与世 无争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 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已节操, 独善其身。诗句也许从一个侧面,借未 开之海棠,寄托了自已的这种心态。
•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 答案:第一首(钱诗)巧妙运用比喻,如 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 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 ‚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 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从炼字角度,“逢‛,把野菊拟人化,表 现对它的喜爱。‚忙‛,写出诗人抛开一切 去摘野菊花,表达了喜爱之情。 从修辞的角度,如对偶 ,‚已‛和 ‚便‛构成串对,‚半山‛对‚一枝‛ , ‚碧‛应‚黄‛,对仗工整。‚半山 碧‛‚一枝黄‛色彩对比鲜明,勾勒出色 彩鲜明的图景。如借代,‚碧‛代山林翠 绿,‚黄‛代‚菊‛,以特征代本体,使得 画面形象生动。 从抒情角度,喜爱(‚逢‛和‚忙‛)
• ②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 的形象‚菊花‛‚蝉‛之外,其实,在 ‚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 远‛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评出作 者那种‚自况、自喻、自比‛的清高的 节操来。
•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 • 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 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 上来。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 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 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 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而眼前的秋柳,却 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斜 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 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 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词鉴赏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 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 物、事表现得 更形象、生 动的作用。
例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
赏析 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 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2.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 刻 画。往往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例句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赏析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 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 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6.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 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
寓某种精神品质。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 例句
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 赏析 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 思归不得的忧伤。
常见的表现手法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
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 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 例句
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 赏析 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 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 恢复中原的决心。
第三讲赏析诗歌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 考全国卷I 考全国卷I) 江间作四首(其三)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 赤壁隐龙宫。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 天阔退飞鸿。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潘大临( 1057-1106):字邠老, ):字邠老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 黄州(今湖北黄冈) 善诗文。 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 赤壁。 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 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 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菩萨蛮 ( 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 有人楼上愁。 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 更短亭。 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 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秋 夜(2004年福建) 2004年福建 年福建)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 而无处不含“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 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 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 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 境的。 境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知识梳理3.第三讲 课外古诗词鉴赏 7年上册语文
3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②,无人送酒来③。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④。
重点鉴赏 ①题解:行军,行营、军营。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故园,即故乡。 ②炼字:“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一个 “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 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前面冠以“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 奈何的情绪。 ③典故、写法:“送酒”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因为是“登高”,诗人自然 联想到饮酒、赏菊。实际上写出了旅途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 赏,暗寓着题目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主旨: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 (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满的哀愁之情。
5 秋词(其一)①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②,我言秋日胜春朝③。 晴空一鹤排云上④,便引诗情到碧霄⑤。
重点鉴赏 ①题解:《秋词》有两首,这是第一首。 ②写法、情感: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 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③写法:该句直抒胸臆,“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 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 秋论调的有力否定,气势不凡。
④内容、写法: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 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 雨飘摇又自然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 ⑤情感: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为国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 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 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主旨:本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表明作者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 志至老不衰,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④画面、写法:选取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 人抓住秋天“一鹤排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 、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景 象的生动描绘。 ⑤内容、情感: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 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飞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主旨:这首诗一改过去诗文悲秋的传统,热情赞美秋天的美好,并借飞 鹤直上云霄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积极向 上的情怀。
古代诗歌鉴赏之三
答: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 “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 感。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 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 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 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像。
6、阅读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 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 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回答问题 问: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 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三)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 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菊花(元稹)(1994年高考题)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四)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 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抒情手段
借景抒情 借物抒怀 即事抒怀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反复、设 问、反问、 对偶、通感
(1、2、3更多用于整首诗的鉴赏,4、5更多用于诗 句的鉴赏。)
写景角度:高低、俯仰、远近、明暗
写景内容:声、色、形、态,视觉、触觉、听觉、嗅觉、 感觉
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 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 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三、匠心独运的结构
(1)层层渲染、铺垫。
江上看山(宋·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2)首尾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 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 他人情感。
诉衷情(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 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 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古代诗歌鉴赏3——表达技巧鉴赏课件
蛙声十里出山泉 踏花归去马蹄香 间关莺语花底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 的。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则为无限。宋 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 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 矣。”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艺术。
抒托 情物 的言 区志 别与
借 景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 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 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 、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 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 乐、悲伤等感情。
台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通过的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复杂难言的情感
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侧面描写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从而造成含 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4)有限为实,无为虚 (5)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表现手法
⑶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 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重要标志。借景抒 情,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
瀑布联句 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 大海作波涛。
此诗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 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⑵用典
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来表达思想情感,这就叫作用典。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台连朔漠,独 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 怨恨曲中论。
表现方法介绍
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 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 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 铺垫、伏笔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 通感、双关、反语、反复 联锦 表现手法
⑴托物言志
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 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简单地说, 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 感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 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 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 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 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6)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 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 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 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 衬
语文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第三讲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 题。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 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 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第三讲 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
概述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 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 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命题 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 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要注意的是,诗中的景物 作为“意象”,已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诗中多个 意象的组合,已营造出某种意境。因而,对诗中 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 部特征上,还应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即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
1、抓主要景物,再现画面。 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意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 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2、概括景物特征,分析意境特点。 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 3、透过景物表面,挖掘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步骤一:找意象,组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 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二: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意象的自身特征及特 殊内涵,找到多个意象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意境的 特色。概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
古诗词鉴赏课程安排
古诗词鉴赏课程安排
课程概述
本课程旨在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采。
通过系统讲解、实践演练和互动交流,学生将深入了解古诗词的历史背景、各类诗体的特点以及常见的修辞手法与意象,培养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课程内容
第一讲:古诗词的起源与发展
- 古诗词的定义及特点
- 古诗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代表性的古代诗歌作品介绍
第二讲:不同诗体的特点
- 经典诗体的介绍与比较
- 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诗体的特点和应用
- 不同诗体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第三讲:修辞手法与意象的运用
-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分析
- 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意象的鉴赏和解读
第四讲:古诗词与文化传承
- 古诗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古代文人的诗词修养和审美追求
- 古代诗词的影响与传承
课程安排
评估方法
学生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
- 课堂讨论和互动
- 个人作业和小组项目
- 综合考试或期末论文
参考资料
1. 王宁.《古典诗词鉴赏与赏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2. 张欣.《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基础》.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8.
3. 李梅.《古诗词鉴赏与翻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9.
以上为《古诗词鉴赏课程安排》的简要介绍,欢迎大家参加本课程,共同感受古代诗词艺术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标题特点 意象特点
4 思乡怀远诗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05高考全国)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 (05高考广东)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02高考) 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思乡的季节: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秋、冬、春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边塞征战诗 • 读李白的《塞下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在全诗中 的作用是什么?
一至四句写五月的天山不见鲜花不见春色,只有大雪和 思乡的《杨柳曲》,极写了边地苦寒的环境;五六句描 写将士们苦战的情景:时间紧凑,战斗生活紧张。后两 句直接抒情,表达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以前面苍凉的 环境和极其雄壮的作战场景描写作铺垫,衬托了将士们 的爱国激情。
标题特点 意象特点
5 边塞征战诗
• • • •
鉴赏要点: 1写了什么:所写景和事 2为什么写这些(抒发什么情感): 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场面的残忍悲壮、思 念亲人的悲伤、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等?) • 主战思想(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抨击主降派? 讽刺当朝无能?) • 3怎样写:反衬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用典
第三讲:诗歌的题材
语文组 逸群
古代诗歌鉴赏
诗歌题材分类
标题特点 常见主题 意象特场圃,把酒话桑麻 。
代表人物: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 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 为代表。 对象: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 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分析重点:景物特征(以描写为主,写人写景写场面)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诗人通过山雨初霁、月下青松、淙淙清泉、翠竹成林、 水中碧莲等意象塑造出一种秋天傍晚空山幽美恬静的意境;
表现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也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 照和理想境界的烘托。
主题:①对现实不满,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
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美好 情趣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恬淡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
•
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
思想内容 ——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 悠
然自得
• •
表现手法 ——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白描动静结以动衬静 语言特点 —— 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标题特点 意象特点
6 怀古咏史诗
1.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2.借古讽今(借古喻今)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怀古咏史诗
3.自叹身世,怀才不遇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标题特点 • 《蜀相》杜甫 •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 《过陈琳墓》温庭筠 •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7.咏物诗
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形似——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
标题特点 意象特点
2 即事抒怀诗
• • •
• • •
• (即感事而发喜悦、忧愁等情感) 以下两首诗歌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 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 断弦收与泪痕深。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思乡诗注意积累意象。
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如何表达: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抒情角度: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标题特点 意象特点
3 送别诗
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意送别诗中与贬谪有关的情感 别薛华 王勃 依依惜别之情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同情友人之情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替友人愤懑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同病相怜之情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鼓励友人之情
题材: A.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 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B.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
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意象 边关 玉门关 羌笛 胡人 胡马 黄河 长城 明月 阴山 黑山
主题 边塞风光 奋勇杀敌 誓死卫国 征人愁怨 思乡思亲
代表作家:
王之涣 李颀 王昌龄 高适 岑参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一、二句写诗人自己,通过描述寒冬腊月、灯前抱膝独 坐的冷清画面烘托诗人的思家思亲之情; 三、四句作者运用换位的写法,通过想像冬至夜深时分 家人围坐灯前谈论远方的自己的情景,来表现“思家”之情
(2007年湖北卷)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 故宫惟有树长生。
(1)请指出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并作简 要说明。(2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这首诗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将昔日霓裳羽衣,歌舞 升平之景与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之状作对比。作者通过 咏史抒怀,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由盛转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