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也说《君人者何必安哉》“人以君王为所以嚣”

合集下载

0347《君人者何必安哉》补议

0347《君人者何必安哉》补议

《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議(首發)田河西北師範大學文史學院/SrcShow.asp?Src_ID=688《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君人者何必安哉》分爲甲、乙兩本[1],文字相對簡單。

自簡文公佈以來,已有近三十篇文章討論該文,但在文字釋讀與文意解說方面仍存在諸多分歧。

我們認爲該簡可能反映的是范戊發現楚君有“三圍之白玉”,而不明其為祥瑞之符,故而附會、闡發符瑞寓意,旨在彰顯楚王三种美德與三圍大玉的内在聯係。

基此認識,我們捃取幾條簡文,略陳陋見,以期批評。

一、白玉三回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遣冊17號簡有“回璧四具”的記載,整理者對“回璧”未加解釋[2],筆者曾在一篇小文中將“回璧”解為圓璧[3],現在看來是有問題的。

“回璧”之“回”當與《君人者何必安哉》“白玉三回”之“回”詞義相同。

《君人者何必安哉》甲本1~6號簡簡文如下:范戊曰:“君王有白玉三回而不戔,命(今)[4] 爲君王戔之,敢告於見(視)日。

”王乃出而【甲1】見之。

王曰:“范乘,吾倝有白玉三回而不戔哉?”范乘曰:“楚邦之中有飤【甲2】田五貞(頃)[5],竽、瑟[6] 衡(橫)於前;君王有楚,不聽鼓鐘之聲,此其一回也。

珪玉之君,百【甲3】貞(頃)之主,宮妾以十百數;君王有楚,侯子三人,一人杜門而不出,此其二回也。

州徒【甲4】之樂,而天下莫不語,先王之所以爲目觀也;君王龍(隆)其祭而不爲其樂,【甲5】此其三回也 (6)其中簡1、簡2的“回”字,濮茅左先生以爲是量詞,義同“塊”[7];陳偉先生讀“回”爲“瑋”,認爲是“稱美、珍視”義[8];董珊先生認爲“回”可讀爲“璺”,爲裂縫之義[9];苦行僧讀“回”爲“純”[10];單育辰先生認為“回”應讀爲“圍”,是一種表示周長的單位[11];黃人二先生以爲“回”亦可讀為“玷”,訓為“缺”,指白玉上稍有缺憾[12];趙思木先生同意此說[13]。

孟蓬生先生認為本篇之“回”均假借為“違”,可直接訓為“過失”。

文言文及翻译全文

文言文及翻译全文

臣闻古之贤君,必明法度,正朝纲,以安民生。

是以孔子曰:“政者,正也。

”夫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

故君之所以为君,非以其有土地、民庶、财宝也,以其能正天下、安民心也。

是以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此三代之传,非以其子孙相继,乃以其德行相继也。

今陛下即位,天下归心,四海升平。

然而,臣窃以为,陛下宜深思治乱之理,慎选贤能,以辅佐朝政。

夫贤能之臣,如良医之药,可以治病;如良匠之斧,可以斩荆。

陛下若能用之,则国无不治,民无不安。

然臣又恐陛下之左右,或蔽贤蔽能,使陛下不得尽其才,此臣所以忧也。

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一人之天下也。

陛下若能以天下为公,则天下自安。

若以天下为私,则天下必乱。

是以尧、舜、禹之治,所以能传之百世者,以其公天下之心也。

陛下宜效法古圣,以公心治天下,则四海之内,莫不景从。

又闻陛下好文学,尚儒术,此诚可喜也。

然而,文学儒术,非但读书而已,尚须行之于身。

夫君子之学,以致其身,非以取功名也。

陛下若能以儒术修身,则天下莫不归心。

孔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陛下若能修身齐家,则治国平天下,岂难哉?臣愿陛下深思其义,勿以小善为善,勿以小恶为恶。

夫小善积而为大善,小恶积而为大恶。

陛下若能明辨善恶,则天下自正。

臣虽不才,愿竭其愚忠,以报陛下之恩。

翻译全文:我听说古代的贤明君主,一定明确法律制度,端正朝廷纲纪,以此来安定百姓的生活。

因此孔子说:“政治,就是端正。

”端正,是用来纠正天下不正之事的。

所以君主之所以能成为君主,不是因为拥有土地、民众、财宝,而是因为能够端正天下、安定民心。

因此尧将帝位禅让给舜,舜又将帝位禅让给禹,这三代的传承,不是因为他们子孙相继,而是因为他们的德行相继。

现在陛下即位,天下归心,四海安宁。

然而,我私下认为,陛下应该深思治乱之道,慎重选拔贤能之才,来辅助朝政。

贤能的臣子,就像良医的药物,可以治病;就像良匠的斧头,可以砍伐荆棘。

陛下如果能够使用他们,那么国家无不治理,民众无不安宁。

《君人者何必安哉》补议

《君人者何必安哉》补议

8 《 工记 》 “ 分 其 围,去 一 以为 晋 . 考 : 参
围。 孙诒让 《 ” 周礼正 义》 引程瑶 田云: “ 把 是 围 九寸 也 。 ¨ ” 9 《 书・ . 宋 志第一九》 宋明帝太始二年八 :“
月, 于赭圻城 南得 紫玉一 段 ,围三 尺二寸 ,长 一 尺, 厚七尺。太宗攻为二爵 ,以献武、3-r ” c  ̄。
收稿 日期 :2 1 00—1 2 0— 5
作者简介 :田河 (9 9 ) 16 一 ,男,甘 肃民乐人 ,副教授 ,历史文献学博士 ,研究方向:出土文献与古文字。

3 ・ 2
田河:< 君人 者何 必安哉》 补议
最为可信 。因为 “ 回”在 楚 简 中常 用 为 “ 围” , 单 育辰先生 已有 详论 :比如 《 海 博物 馆 藏 战 上 国楚 竹书 ( ) ・申公 臣灵 王》 简 5的 “ 子 六 王
下: 范 戊 日 : “ 王 有 白 玉 三 回 而 不 君
戋 ,命 ( ) 为君 王戋之 , 今 【 敢告 于见 2
( ) 日。 王 乃 出 而 【 1 见 之 。 视 ” 甲 】 王 日:“ 范乘,吾奴有 白玉三 回而不 戋 哉? 范乘 日:“ ” 楚邦之 中有认 【 2 甲 】 田五 贞 ( ) [ 竽、瑟 衡 ( ) 于 顷 , 3 横 前 i君 王有楚 ,不听鼓钟之 声 ,此其一
上举 1 ~8例 中的 “ ”无 疑是 长 度单 位 , 围 或为周长 ,或 为直 径 。 “ 围” 之 长度 各说不 一 , 从 上举材料 推算 ,“ 围” 表直径 当近一尺 ,“ 围”
分化字。口、回、围均为 匣母微部 字。 《 说文 ・ 口部》 “ ,回也 。象 回匝之 形 。凡 口之 属 皆 : 口 从 口。 段玉裁注 : “ ” 回,转也 。按 围绕 、周 围 , 字 当用此。围行 而 口废矣 。匝 ,周也 。 《 文 ” 说

晏子春秋·晏子使鲁鲁君问何事回曲之君晏子对以庇族第十二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晏子使鲁鲁君问何事回曲之君晏子对以庇族第十二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晏子使鲁鲁君问何事回曲之君晏子对以庇族第十二原文|翻译【原文】晏子使鲁,见昭公,昭公说曰:天下以子大夫语寡人者众矣,今得见而羡乎所闻,请私而无为罪。

寡人闻大国之君,盖回曲之君也,曷为以子大夫之行,事回曲之君乎?晏子逡循对曰:婴不肖,婴之族又不若婴,待婴而祀先者五百家,故婴不敢择君。

晏子出,昭公语人曰:晏子,仁人也。

反亡君,安危国,而不私利焉;僇崔杼之尸,灭贼乱之徒,不获名焉;使齐外无诸侯之忧,内无国家之患,不伐功焉;鍖然不满,退讬于族,晏子可谓仁人矣。

【译文】晏子出使鲁国,拜见了鲁昭公,昭公高兴地说:天下在我面前谈到大夫您的人太多了,今日得以见面,超出了我所听到的,请私下里(问一个问题)而不要怪罪我。

我听说您国的国君,是个邪曲之君。

为什么以大夫您的能力,而去事奉邪曲之君呢? 晏子恭顺地回答说:我不成材,我的族人又不如我,仰仗我维系祭祀祖先的有五百家,所以我不敢选择君主。

晏子离去,昭公对人说:晏子是个仁德之人。

使失位的国君恢复君位,使危亡的国家安定,而不谋求个人的利益;杀戮崔杼的尸体,消灭叛乱的人,不猎取虚名;使齐国在外没有诸侯进攻的忧虑,在内没有国家的忧患,而不夸耀自己的功劳;谦虚而不自满,退身托辞是家族的原因,晏子可以称为仁德之人了。

【繁体原文】晏子使魯,見昭公,昭公說曰:「天下以子大夫語寡人者眾矣,今得見而羨乎所聞〔二〕,請私而無為罪。

寡人聞大國之君,蓋回曲之君也〔三〕,曷為以子大夫之行,事回曲之君乎?」晏子逡循對曰〔四〕:「嬰不肖,嬰之族又不若嬰,待嬰而祀先者五百家,故嬰不敢擇君。

」晏子出,昭公語人曰:「晏子,仁人也。

反亡君,安危國,而不私利焉〔五〕;僇崔杼之尸,滅賊亂之徒,不獲名焉〔六〕;使齊外無諸侯之憂,內無國家之患,不伐功焉;鍖然不滿〔七〕,退託于族〔八〕,晏子可謂仁人矣。

」【繁体注释】〔一〕則虞案:元本、活字本「族」皆訛作「秩」。

〔二〕則虞案:「羨」,溢也。

謂溢所傳聞者之上。

0313《君人者何必安哉》释读

0313《君人者何必安哉》释读

《君人者何必安哉》釋讀(首發)張崇禮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SrcShow.asp?Src_ID=651濮茅左先生對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做了很好的整理工作,出版以來又有眾多學者進行考釋,解決了很多問題。

本文擬在此基礎上再對簡文內容做一些解釋和疏通,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為避免繁瑣起見,本文對各家意見不再詳細徵引,僅作為參考資料附於文末。

范戊曰:“君王有白玉三回[一]而不戔[二],命爲君王戔之,敢告於視日。

”王乃出而【1】見之。

王曰:“范乘,吾倝[三]有白玉三回而不戔哉?”范乘曰:“楚邦之中有飤【2】田五畛,竽管衡於前。

君王有楚,不聽鼓鐘之聲,此其一回也。

珪玉之君,百【3】畛之主,宮妾以十百數。

君王有楚,侯子三人,一人杜門而不出,此其二回也。

州徒【4】之樂,[四]而天下莫不語[五],先王之所以爲目觀也。

君王隆其祭而不爲其樂,[六]【5】此其三回也。

先王爲此,[七]人謂之安邦,謂之利民。

今君王盡去耳【6】目之欲,人以君王為馭以敖。

[八]民有不能也,鬼無不能也,[九]民乍而使誰【7】之?[十]君王雖不長年,[十一]可也。

戊行年七十矣,言不敢懌身,[十二]君人者何必焉哉![十三]桀、【8】紂、幽、厲,戮死於人手,先君靈王乾溪云爾。

[十四]君人者何安哉!”【9】[一]“回”,《說文》:“回,轉也。

从囗,中象回轉形。

”“回”的主要意義是旋轉、環繞。

簡文用為量詞,猶“環”也。

“白玉三回”是指三個環形白玉。

下文的“回”皆與此同義。

[二]“戔”,即“殘”字,殘缺。

下文的“戔”也是殘缺或使殘缺的意思。

[三]“倝”直接讀為“焉”,或讀為“旃”,訓為“焉”,疑不能定。

[四]“州”,古代民户编制。

“徒”,徒眾。

“州徒之樂”之樂即民間樂舞、世俗樂舞。

[五]“語”,談論。

[六]“其”,指“州徒”;“其樂”,指“州徒之樂”。

“隆其祭而不爲其樂”,使民眾尊崇祭祀而禁止民眾樂舞娛樂。

[七]“先王爲此”,指先王目觀州徒之樂,即與民同樂之意。

管子《君臣下》解读

管子《君臣下》解读

管子《君臣下》解读《管子・君臣下》原文: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

于是智者诈愚,强者凌弱,老幼孤独不得其所。

故智者假众力以禁强虐,而暴人止。

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而民师之。

是故道术德行,出于贤人。

其从义理兆形于民心,则民反道矣。

名物处,违是非之分,则赏罚行矣。

上下设,民生体,而国都立矣。

是故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君之所以为君者,赏罚以为君。

致赏则匮,致罚则虐。

财匮而令虐,所以失其民也。

是故明君审居处之教,而民可使居治、战胜、守固者也。

夫赏重,则上不给也;罚虐,则下不信也。

是故明君饰食饮吊伤之礼,而物属之者也。

是故厉之以八政,旌之以衣服,富之以国裹,贵之以王禁,则民亲君可用也。

民用,则天下可致也。

天下道其道则至,不道其道则不至也。

夫水波而上,尽其摇而复下,其势固然者也。

故德之以怀也,威之以畏也,则天下归之矣。

有道之国,发号出令,而夫妇尽归亲于上矣;布法出宪,而贤人列士尽功能于上矣。

千里之内,束布之罚,一亩之赋,尽可知也。

治斧钺者不敢让刑,治轩冕者不敢让赏,坟然若一父之子,若一家之实,义礼明也。

夫下不戴其上,臣不戴其君,则贤人不来。

贤人不来,则百姓不用。

百姓不用,则天下不至。

故曰:德侵则君危,论侵则有功者危,令侵则官危,刑侵则百姓危。

而明君者,审禁淫侵者也。

上无淫侵之论,则下无异幸之心矣。

为人君者,倍道弃法,而好行私,谓之乱。

为人臣者,变故易常,而巧官以谄上,谓之腾。

乱至则虐,腾至则北。

四者有一至,败敌人谋之。

则故施舍优犹以济乱,则百姓悦。

选贤遂材,而礼孝弟,则奸伪止。

要淫佚,别男女,则通乱隔。

贵贱有义,伦等不逾,则有功者劝。

国有常式,故法不隐,则下无怨心。

此五者,兴德匡过、存国定民之道也。

夫君人者有大过,臣人者有大罪,国所有也,民所君也,有国君民而使民所恶制之,此一过也。

民有三务,不布其民,非其民也。

民非其民,则不可以守战。

此君人者二过也。

夫臣人者,受君高爵重禄,治大官。

《吕氏春秋》恃君览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恃君览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恃君览原文及翻译导语:《吕氏春秋》不是随意编写,它有着严密的计划和预设,按照天、地、人三个层次的互相呼应确定主题,展开论述,体现道法自然之意。

下面是《吕氏春秋》恃君览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原文:【恃君】一曰: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捍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

然且犹裁万物,制禽兽,服狡虫,寒暑燥湿弗能害,不唯先有其备,而以群聚邪!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

利之出於群也,君道立也。

故君道立则利出於群,而人备可完矣。

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

此无君之患。

故君臣之义,不可不明也。

自上世以来,天下亡国多矣,而君道不废者,天下之利也。

故废其非君,而立其行君道者。

君道何如利而物利章。

非滨之东,夷秽之乡,大解、陵鱼、其、鹿野、摇山、扬岛、大人之居,多无君;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馀靡之地,缚娄、阳禺、驩兜之国,多无君;氐、羌、呼唐、离水之西,僰人、野人、篇笮之川,舟人、送龙、突人之乡,多无君;雁门之北,鹰隼、所鸷、须窥之国,饕餮、穷奇之地,叔逆之所,儋耳之居,多无君。

此四方之无君者也。

其民麋鹿禽兽,少者使长,长者畏壮,有力者贤,暴傲者尊,日夜相残,无时休息,以尽其类。

圣人深见此患也,故为天下长虑,莫如置天子也;为一国长虑,莫如置君也。

置君非以阿君也,置天子非以阿天子也,置官长非以阿官长也。

德衰世乱,然後天子利天下,国君利国,官长利官。

此国所以递兴递废也,乱难之所以时作也。

故忠臣廉士,内之则谏其君之过也,外之则死人臣之义也。

豫让欲杀赵襄子,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於其妻之所。

其妻曰:“状貌无似吾夫者,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以变其音。

其友谓之曰:“子之所道甚难而无功。

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智则不然。

以子之材而索事襄子,襄子必近子。

高一必修二语文君人者

高一必修二语文君人者

高一必修二语文君人者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晏子使楚文言文简洁翻译

晏子使楚文言文简洁翻译

晏子对曰:“臣非齐人,实为鲁人也。

然臣闻君王贵为诸侯之长,非以地大兵强也,盖以仁义为本也。

臣虽非齐人,然亦知仁义之道,敢不效仿乎?”楚王闻言,默然不语。

晏子又曰:“君王欲试臣之辩才,可赐一题,臣当尽力以对。

”楚王曰:“善。

”遂命左右取题,题曰:“天下有四种人,君王以为何者为贵?”晏子应声而对:“天下有四种人,贵者居其一。

君王若问何者为贵,臣请一一陈之。

夫富贵者,生于地也;贵寿者,得于天也;贵智者,明于理也;贵德者,行于世也。

此四者,各有所贵,而君王以为何者为贵乎?”楚王闻言,笑而不答。

晏子又曰:“臣闻君王好勇,敢问勇者何为贵?”楚王曰:“勇者贵在敢为。

”晏子曰:“然则君王之勇,敢为天下之难乎?敢为天下之乱乎?敢为天下之危乎?若敢为天下之难,则贵矣;敢为天下之乱,则贵矣;敢为天下之危,则贵矣。

然君王之勇,不过自恃其强,而不知仁义之贵也。

”楚王默然,意有所动。

晏子又曰:“君王若欲试臣之才,不妨出一题,臣当尽力以对。

”楚王曰:“善。

”遂命左右取题,题曰:“吾闻齐人善盗,子非齐人乎?”晏子对曰:“臣虽非齐人,然闻齐人善盗,实非盗也。

夫盗者,窃人之财,而君王之财,非窃也,乃天下共赋也。

君王若以臣为盗,则天下皆盗矣。

臣窃以为,君王之财,非盗可得,乃仁义所赐也。

”楚王闻言,面有愧色。

晏子又曰:“君王欲试臣之智,可赐一题,臣当尽力以对。

”楚王曰:“善。

”遂命左右取题,题曰:“吾闻齐人好斗,子非齐人乎?”晏子对曰:“臣非齐人,然闻齐人好斗,实非斗也。

夫斗者,争一时之胜负也;君王之斗,争天下之安危也。

若君王之斗,胜则天下太平,负则生灵涂炭。

臣窃以为,君王之斗,非争胜负,乃争天下之治乱也。

”楚王听罢,叹曰:“吾闻齐人善辩,今见晏子,果然名不虚传。

吾实不及也。

”晏子使楚,楚王试其智,晏子以其智辩,使楚王自愧不如。

晏子之智,非徒言辞之辩,更在于其识见深远,言辞之中,蕴含仁义之道,使楚王心悦诚服。

此行也,晏子不仅使齐楚两国和好,更使楚王感悟仁义之重,可谓不虚此行。

艾子杂说第三部原文及翻译

艾子杂说第三部原文及翻译

艾子杂说第三部原文及翻译
《艾子杂说.三》
苏轼
艾子使于魏,见安厘王,王问曰:“齐,大国也,比①年息兵,何以为乐?”艾子曰:“敝邑之君好乐,而群臣亦多效伎②。

”安厘王曰:“何人有伎?”曰:“淳于髡之笼养,孙膑之踢球,东郭先生之吹竽,皆足以奉王欢也。

”安厘王曰:“好乐不无横赐,奈侵国用何?”艾子曰:“近日却告得孟尝君处,借③得冯驩来,索得几文冷债,是以饶足也。


注释①比:近。

②伎:同“技”。

③借:同“借”。

翻译:艾子出使魏国,拜见安厘王。

安厘王问艾子说:"齐国,是一个大国,现在连年息兵休战,拿什么当快乐呢?"艾子长叹了一口气说:"敝国的国君爱好欢乐,所以朝中群臣也都效法他的喜乐技艺。

"安厘王说:"什么人有技艺?"艾子说:"譬如淳于髡的宠养之术. 孙膑的踢球之术,东郭先生的吹竽之术,这此都足够侍候大王高兴了。

”安厘王说,“爱好欢乐多少会广施恩赐,国家受到侵犯怎么办?”艾子说:"最近却告诉孟尝君,叫他把食客冯骥借来,去讨得几文闲散债钱,就可以富足了。

"。

初中讽谏文言文翻译

初中讽谏文言文翻译

臣闻古之圣君,明察秋毫,知人善任,故能垂拱而治,四海咸服。

然圣君亦非不纳忠言,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然则忠臣进谏,实为国家之福,社稷之赖。

今臣不避斧钺之诛,敢以鲠直之心,上书陛下,愿陛下察纳,以保我大周之基业。

陛下,臣闻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圣德临朝,如日月之照,四方瞻仰。

然而,水之载舟,在于舟之坚固;日月之照,在于光之不息。

陛下若欲长久于位,必须修己以安百姓,去奢以俭德。

陛下,今观朝政,有过而无不及。

臣恐陛下之明,未必能照见朝中之弊。

陛下宜深思,臣有数事,愿陛下察之:一曰:陛下宠爱后宫,至于倾国之力。

后宫之费,日甚一日,国库空虚,民不聊生。

陛下宜省后宫之费,以赡养百姓,使国家富强。

二曰:陛下好大喜功,土木之工,连年不息。

陛下宜思国家之根本,莫若农事。

陛下宜减土木之役,以劝农桑,使国家富庶。

三曰:陛下亲近小人,疏远贤臣。

陛下宜亲近贤臣,远离小人,以正朝纲,使国家长治久安。

四曰:陛下任人唯亲,不问贤愚。

陛下宜广开言路,使天下贤才,皆得尽其才用,以辅佐陛下。

五曰:陛下好战不已,百姓疲于徭役。

陛下宜息兵戈,与邻国修好,以安百姓,使国家安宁。

陛下,臣闻之,君者,舟也;民者,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宜以民为重,以国为忧,方能长久于位,传之万世。

臣愿陛下三思,以上所言,未必尽合陛下之意,然皆为社稷之虑,天下之福。

陛下若能采纳,则臣虽死无憾;若不能纳,亦愿陛下思之,以保国家之昌盛。

臣谨上书,伏望陛下察纳,以正朝纲,安天下,保我大周之基业。

谨奏。

【译文】臣听说古代的圣明君主,能够明察秋毫,知人善任,因此能够无为而治,四海之内都服从。

然而圣明的君主也不是不接受忠言,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所以忠臣进谏,实在是国家的福气,社稷的依靠。

现在臣不避斧钺之诛,敢以鲠直之心,上书陛下,希望陛下能够审察并采纳,以保障我国大周的基业。

陛下,臣听说,水既能载舟,也能覆舟。

陛下以圣明的德行治理朝政,如同日月照耀四方,大家都仰望。

《庄子》内篇·应帝王原文及译文

《庄子》内篇·应帝王原文及译文

《庄子》内篇·应帝王原文及译文内篇·应帝王作者:庄子及门徒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

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

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

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

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

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肩吾见狂接舆。

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狂接舆曰:“是欺德也。

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

夫圣人之治也,治外夫?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

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天根游于殷阳,至蓼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

”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

汝又何帛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又复问,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於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

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猨狙之便执嫠之狗来藉。

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

有莫举名,使物自喜。

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郑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

郑人见之,皆弃而走。

列子见之而心醉,归,以告壶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

”壶子曰:“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

而固得道与?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而以道与世亢,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汝。

尝试与来,以予示之。

”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

出而谓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

”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壶子。

齐桓公问管仲王者何贵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问管仲王者何贵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问管仲王者何贵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

’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二、翻译:
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

”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

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广阔无边的天。

给人民当君主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

百姓亲附,国家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国家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国家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国家就要灭亡。

《诗经》中说:‘统治者如果不贤良,一个地方的人民都会怨恨他。

’ 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最后不灭亡的政权,这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三、点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译文赏析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译文赏析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译文赏析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邪说暴行有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吾为此惧,闲①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②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注】①闲:捍卫。

②诐:偏颇。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治:治理。

B.孔子惧,作《春秋》惧:忧虑。

C.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怪罪。

D.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易:改变。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坏宫室以为污池秦亦不以城予赵C.知我者其惟《春秋》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驱猛兽而百姓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论辩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貂勃常恶田单原文及翻译

貂勃常恶田单原文及翻译

貂勃常恶田单原文及翻译貂勃常恶田单原文及翻译貂勃常恶田单貂勃常恶田单,曰:“安平君,小人也。

”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故常见誉于朝?”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且今使公孙子贤,而徐子不肖。

然而使公孙子与徐子斗,徐子之狗,犹时攫公孙子之腓而噬之也。

若乃得去不肖者,而为贤者狗,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安平君曰:“敬闻命!”明日,任之于王。

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欲伤安平君,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

今国已定,而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王曰:“左右孰可?”九人之属曰:“貂勃可。

”貂勃使楚,楚王受而觞之,数日不反。

九人之属相与语于王曰:“夫一人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且安平君之与王也,君臣无礼,而上下无别。

且其志欲为不善。

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

其志欲有为也。

愿王之察之。

”异日,而王曰:“召相单来。

”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

五日,而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

”貂勃从楚来,王赐诸前,酒酣,王曰:“召相田单而来。

”貂勃避席稽首曰:“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王上者孰与周文王?”王曰:“吾不若也。

”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

下者孰与齐桓公?”王曰:“吾不若也。

”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

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

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而王曰‘单,单’,恶得此亡国之言乎?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

当是时也,阖城阳而王,城阳、天下莫之能止。

然而计之于道,归之于义,以为不可,故为栈道木阁,而迎王与后于城阳山中,王乃得反,子临百姓。

战国策·魏策四

战国策·魏策四

战国策·魏策四献书秦王原文:(阙文)献书秦王曰:“昔窃闻大王之谋出事于梁,谋恐不出于计矣,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梁者,山东之要也。

有虵于此,击其尾,其首救;击其首,其尾救;击其中身,首尾皆救。

今梁王,天下之中身也。

秦攻梁者,是示天下要断山东之脊也,是山东首尾皆救中身之时也。

山东见亡必恐,恐必大合,山东尚强,臣见秦之必大忧可立而待也。

臣窃为大王计,不如南出。

事于南方,其兵弱,天下必能救,地可广大,国可富,兵可强,主可尊。

王不闻汤之伐桀乎?试之弱密须氏以为武教,得密须氏而汤之服桀矣。

今秦国与山东为雠,不先以弱为武教,兵必大挫,国必大忧。

”秦果南攻兰田、鄢、郢。

译文:有人上书给秦王说:“我听说大王考虑要出兵魏国,这个计谋恐怕不妥当,希望大王深思熟虑。

魏国是山东诸侯的要冲。

譬如这里有一条蛇,打它的尾,它的头就来救;打它的头,它的尾就来救;打它的腰,头、尾都来救。

现在魏国等于是天下的腰身,秦国攻打魏国,这就是告诉诸侯,秦国要截断诸侯的脊梁,那末这是山东诸侯‘首尾皆救腰身’的时候了。

魏国知道要亡,一定害怕,若害怕就一定会广泛地进行联合,魏国还强,我预料秦国的大忧患就在眼前了。

为大王考虑,不如向南方的楚国出兵,它的兵力弱,诸侯不能援救,秦国因而土地可以扩大,国家可以富裕,兵力可以增强,主上可受尊重。

大王没听商汤讨伐夏桀的事吗?在讨伐桀以前,先曾对弱小的密须国用兵,用以训练和整顿自己的武装力量。

消灭了密须国后,汤就征服了夏桀。

现在秦国想与魏国为敌,如果不先用兵进攻弱楚,用以训练和整顿自己的武装力量。

那末兵力必然要大受挫伤,国家必然要面临更大的忧患。

”秦国果真向南攻击蓝田和鄢郢。

八年谓魏王原文:八年,(阙文)谓魏王曰:“昔曹恃齐而轻晋,齐伐釐、莒而晋人亡曹。

缯恃齐以悍越,齐和子乱而越人亡缯。

郑恃魏以轻韩,伐榆关而韩氏亡郑。

原恃秦、翟以轻晋,秦、翟年谷大凶而晋人亡原。

中山恃齐、魏以轻赵,齐、魏伐楚而赵亡中山。

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

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

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以议论文为主。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文言文阅读原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②、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③,民乃作慝④。

方⑤命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太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盖征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畜⑥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选自《孟子》)注:①雪宫:齐宣王出巡时休息的行官。

②转附:山名,可能是今天山东的芝罘山。

下面的“朝舞”也是山名。

③睊睊胥谗:群人侧目而视,怨声载道。

睊睊,侧目而视的样子。

胥,都。

谗,谤。

④慝:邪恶。

⑤方:违抗。

⑥畜:制止。

《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文言文阅读题目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不得,则非其上矣/非:非议。

B.一游一豫,为诸侯度/度:法度。

C.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粮食:粮食被消耗掉。

D.其诗曰:“畜君何尤?”/尤: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說《君人者何必安哉》「人以君王為所以
囂」
(首發)
蘇建洲
彰化師大國文系
/SrcShow.asp?Src_ID=643
《君人者何必安哉》簡6~7曰:「先王為此,人謂之安邦,謂之利民。

今君王盡去耳目之欲,人以君王為(底下以「△」表示)以。

」1對於最末一句已有諸位學者提出很好的看法,2本文將在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字構形提出已見,並嘗試釋讀簡文。

「△」目前看來應以復旦讀書會的分析最為近實,其說:
△又見於《尊德義》簡24,形作。

劉樂賢、陳斯鵬二位先生已經指出該字爲“所”之异體。

(劉樂賢:《讀楚簡札記二則》,簡帛研究網站/admin3/list.asp?id=1207,2004年5月29日;陳斯鵬:《郭店楚簡解讀四則》,《古文字研究》第24輯,第409-412頁,中華書局,2002年。

)3
對此,張新俊先生說:
我們認為這個意見是正確的。

△字「人」形上面的部分,跟楚文
字中常見的「所」多少有些不同,但是拿它與郭店楚簡《成之聞之》中的「所」字相比較:
簡3
簡19
簡19
簡34
不難發現,這種寫法的「所」與△字上部基本相同,讀書會的隸定是完全正確的。

而對於《尊德義》24「爲邦而不(以)豊(禮),猶之亡也」,陳劍先生指出:
綜合以上衆多研究者意見中的合理部分,疑「猶之亡也」可釋讀為「猶御之無策也」。

「」或即「所」字之繁體,其證據如劉樂賢2004所指出的曾侯乙墓竹簡「所」字多作「」。

但其下部所从恐怕不是「勹」,更很難說成是「所」的疊加聲符。

李銳讀「所」為「御」可從。

其相通之證,除《會典》852頁所舉《周易‧漸》九三「利禦寇」馬王堆漢墓帛書本「禦」作「所」之外,又如《上博(三)‧周易》第4號簡《訟》初六爻辭「不出御事」,「御」字今本及馬王堆漢墓帛書本作「所」;御馬之「御」字的異體「馭」楚簡或作从「午」聲,而《詩經‧小雅‧伐木》「伐木許許」,《說文》十四上斤部「所」字
下引「許」作「所」。

4
張新俊先生也指出:
所以,字能否看成是所、勹皆聲的雙聲字(原注:「陳斯鵬:《郭店楚簡解讀四則》,《古文字研究》第24輯,第409~412頁,中華書局,2002年」),以及、、之下所从的部分如何作出合理的解釋,還有待今後進一步的研究。

謹按:以上張、陳二先生之說對筆者頗有啟發。

「△」字作:
筆者以為此字上部從「所」應無問題。

「△」右上的「刃」形有兩種解釋的方法:首先,《包山》84的「漸」作:
可以隸定為「」,5其「斤」旁訛為「勿」。

而「勿」、「刀」、「刃」古文字常見形近訛混,6所以「△」的「斤」旁訛為「刀」、「刃」自然不意外。

其次,裘錫圭先生曾指出:
古文字作、形的「折」字「象以斤砍斷樹木」,作、
形的「制」字「所象的應該是以刀截割木材」,其左半之形與上引「折」字兩形左半有關。

「制」、「折」二字不但形義相近,而且上古音極爲接近。

……總之,「制」、「折」二字形音義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


們所代表的詞很可能有親屬關係。

7
依此說,則「斤」、「刀」二旁可以義近通用,則本簡「所」寫作從「刃」也是可以理解的。

以上內容曾以網名「海天」跟帖在張新俊先生文章之後,8後見孟蓬生先生贊同筆者的第二種分析方式,茲引其文如下:
海天先生所說極是。

昨天在所里就此字跟王志平先生作過討論,已經得出跟海天先生相同的認識,正準備修改拙稿呢。

不過讀書會似乎只是把所謂「刃(刀)」看成了「斤」的變體。

如《上博七》有個分明是從「刀」從「石」的字也被隸定為「斫(視)」字。

純粹從字形的角度看,根據義近形旁互換的條例,該字隸定成「斫」可能并不錯,并且可以和這個「所」字看作平行的現象,這就給「所」字的構形多提供了一條內證。

但由于其字形并不從「斤」,所以無論如何也不能跟「視」字掛起鉤來。

9
根據孟先生所補充的證據,「△」字上從「所」應該是可以確定下來了。

至於下部所從是「人」形,已見於上引陳劍先生文,所以「△」可以隸作「」。

其次,討論簡文的讀法。

「」應分析為從「所」聲,可以讀為「忤」,古籍【許與所】有通用之例。

10再考慮上引《尊德義》「△」讀為「御」,而楚簡「御」或從「午」聲,11則本簡「△」讀為「忤」
是可以的。

《漢書‧東方朔傳》:「忤於邪主之心」,顏師古注:「忤,逆也。

」《漢書‧蕭望之傳》:「繇是大與高、恭、顯忤」,顏師古注:「忤,謂相違逆也。

」12《後漢書‧班彪列傳下》:「及其歸舍,口雖不言,而仰屋竊歎,莫不知其多冤,無敢啎陛下者。

臣今所陳,誠死無悔。

」「啎」即「忤」。

《淮南子‧齊俗訓》:「是故入其國者從其俗,入其家者避其諱,不犯禁而入,不忤逆而進」。

《漢書‧敘傳上》:「夫啾發投曲,感耳之聲,合之律度,淫麴而不可聽者,非韶、夏之樂也;因勢合變,偶時之會,風移俗易,乖忤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

」可見「忤」可以指違逆君王或是平素的風俗習慣。

所以「△」讀為「忤」,指楚昭王悖忤先王的聽鼓鐘之樂、御幸女色、極目遊觀的作為。

13 再看「」字,筆者以為可以讀為「夭」。

《三德》簡5:「變常易俗,土地乃坼,民乃囂死。

」李天虹教授認為「囂死」當讀爲「夭死」,引《大戴禮記‧易本命》「人民夭死,五穀不滋,六畜不蕃息」,孔家坡漢簡日書《歲》篇「民多疾病,五穀夭死」爲證。

14孟蓬生先生指出:
甲本簡6、簡7:「君王唯不(望)年,可也。

戊行年=(七十)矣,言(然)不敢睪(釋)身,君人者可(何)必(然)才(哉)!」「望年」即「希望長壽」之義,猶如「望歲」是「希望豐收」一樣。

「擇(釋)身」猶言「放棄養身之道」,「不敢睪(釋)身」實際上是
說「不敢放棄耳目之欲」。

兩個詞的組合往往要大于兩個詞的字面意思,不能直譯,這是理解「望年」和「釋身」時需要加以注意的。

這段話的大意是:君王如果不追求長壽,固然可以如此(言外之義是如果追求長壽就不應放棄耳目之欲)。

我雖然已經七十歲了,但是還不敢放棄養身之道(言外之義是不想放棄耳目之欲)。

君臨百姓的人為什么一定要如此呢?15
依此說,可見人民以為昭王的作為是不盡天年的作為,《戰國策‧秦策三‧蔡澤見逐於趙》:「蔡澤復曰:『復歸顯榮,成理萬物萬物各得其所;生命壽長,終其年而不夭傷』」。

綜合以上,簡文讀作「先王為此,人謂之安邦,謂之利民。

今君王盡去耳目之欲,人以君王為(忤)以(夭)。

」「以」為為並列連詞,與「且」字用法略同。

16意思大約是說:先王的作為,人民以為是安邦利民。

現在君王盡去耳目之欲,人民以為這是悖逆先君而且不利於天年的。

「忤」是呼應「先王……」、「今君王……」;「夭」是起下文「君王唯不望年,何也。

」附帶一提,「」或釋為「長」或釋為從「亡」得聲。

其實看乙本簡7的,比對同簡「亡」作,可知甲本「」理解為從「亡」得聲是合理的。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年1月10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年1月10日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圖版頁58-59、70-71。

2詳見張新俊:〈「人以君王為所以囂」别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01.08,
/SrcShow.asp?Src_ID=640。

下引張先生文皆是此文,底下不再注出。

3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程少軒執筆):《〈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
/SrcShow.asp?Src_ID=580,2008.12.31。

4此為2007年6月28日陳劍先生給筆者的覆信內容。

原文是陳劍先生對《尊德義》的釋文注釋,待刊稿。

又見陳劍:〈郭店簡《尊德義》和《成之聞之》的簡背數字與其簡序關係的考察〉《簡帛》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1)頁217。

5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3.12)頁635、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10)頁939。

6參看李守奎:《楚文字編》頁264-265「利」、頁266-267「則」。

7裘錫圭:《古文字論集‧說字小記》之「3、說制」(北京:中華書局,1992.8)頁641-642。

82009年1月9日,/SrcShow.asp?Src_ID=640。

92009年1月9日,/SrcShow.asp?Src_ID=640。

10高亨、董治安編纂:《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7二刷)頁850頁。

11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1)頁104-105。

12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3初版二刷)頁776。

13張新俊:〈「人以君王為所以囂」别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01.08。

14李天虹:〈《上博(五)》零識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6。

15孟蓬生:〈《君人者何必安哉》〉賸義掇拾〉,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01.04,/SrcShow.asp?Src_ID=611。

16孟蓬生:〈《君人者何必安哉》〉賸義掇拾〉,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0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