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巨大的演变和转变。
本文将就这个主题展开讨论,探究战后世界政治的发展与变迁。
一、战后国际秩序的确立战后,联合国的成立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联合国旨在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并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其安全理事会在维护国际和平方面具有重要的决策权力。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立也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机制和支持。
二、超级大国的崛起与冷战局势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崛起,成为世界政治的核心。
冷战的爆发导致了两个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对抗,将世界分为两个阵营。
美国领导的西方阵营与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领域展开角力,形成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新面貌。
三、非洲、亚洲、拉美国家的解放运动战后,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纷纷进行解放运动,寻求独立和发展。
这些国家对殖民主义的抵抗,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支持。
这一时期,亚非国家集团和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将世界政治格局推向多极化的方向。
四、苏联解体与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苏联解体成为20世纪末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大重大事件。
苏联崩溃后,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在经济、军事和科技等领域的强大实力使其在世界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
全球化的发展也进一步加强了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
五、全球化与新兴大国的崛起全球化的进程促使新兴大国如中国、印度等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这些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增长和政治实力,在重塑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全球治理结构的逐渐调整成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新特征。
六、地区冲突与恐怖主义的威胁近年来,一些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的威胁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了新的挑战。
中东地区的冲突、东亚地区的紧张局势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活动对国际和平与稳定造成了威胁,世界政治局势愈发复杂和紧张。
结语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许多转变和演变。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1、原因: ①根本: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②主要:矛盾的变化
(战时同盟——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对抗)
③其他:外交政策的变化(美国和苏联)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2、过程: ①冷战(二战后世界反战情绪高涨)
三、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瓦解 ①苏联解体:
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根本); 戈尔巴乔夫改革(主要和直接); 和平演变(客观)东欧剧变(国际因素)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 景:戈氏就任苏共总书记,经济改革遇阻 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根本变化) 主要内容:对内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对外改变与美国全面对抗方针,寻求缓和 结 果:国内局势失控,民族矛盾、政治斗争、加盟共和国 独立;引起东欧剧变
(2009海南卷) 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 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 “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 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09江苏历史)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 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 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 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 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表现:经济高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第二
②日本的崛起
影响:
对日本:经济大国,改变一边倒外交政策,实 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 足鼎立的局面,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回顾:20C六七十年代推动多极பைடு நூலகம்趋势的政治经济力量
主体 地位的变化 特点 重大影响
欧共体 1967年走向联合 (欧盟) 经济政 经济上:与美国竞争 治实体 政治上:推行独立外交 经济 实体 国家 众多
日本 第三 世界
中国
60年代末成为 世界经济大国 1961年不结盟运 动诞生的推动
改一边倒外交,行以日 美为轴心全方位外交
1)核战争威胁 2)世界分成两半:美控制西欧,苏控制东欧等 (如“柏林危机”:冷战第一次高潮) 3)破坏和平 表现:“热战”——朝鲜战争(1950~1953) 越南战争(1961~1975)
本 课 小 结
杜鲁门 主义
雅尔塔 体系确立 美国 冷战 马歇尔 计划 北约 成立 苏联 对抗
共产党与工 人情报局
探究二: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为什么能够在曾经被原 子弹摧毁的战争废墟上崛起并成为经济超人?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原因: ① 民主化改革,铲除了封建残余 ② 重视科教 ③ 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 ④ 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⑤ 美国扶植 2、影响: ① 日本:经济大国,世界第二;美日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谋求政治大国 朝越军事订单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差距缩小 世 世 欧洲的联合—欧洲 界 界 主 日本的崛起—亚洲 政 要 迅速 治 政 不结盟运动—亚非 上升 多 治 中国的振兴—亚洲 极 力 化 量 强大的美国—美洲 的 相对 的 出 变 衰弱的苏联—欧亚 下降 现 化 易错点:①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多极化格局尚未
经互会
华约 成立
两极格局形成 全面冷战 德国 分裂 朝鲜半岛 分裂 古巴 导弹危机 局部热战 朝鲜 战争 越南 战争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四)两极格局的特点
(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其内 部虽然有着矛盾和分歧,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 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具体表现为政治上对抗、 军事上对峙、意识形态上对立和经济上割据。
现。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
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 地位。
3.“冷战”的影响
1)消极: ①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 分裂为两部分. ②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③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 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世界和平。(爆发了局部的“热 战”在亚洲: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基本一致,但手段各具特色。
(2)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地、赤裸裸地反共反苏, 既包括对西欧等国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马歇尔计划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但却是采取更为隐蔽
的经济手段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 国共同反共反苏。
(3)实质: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两者之间的关 系,犹如一个胡桃的两半,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表
概述: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对峙向“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演变 (一)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美苏“冷战”兴起,两极对峙格局逐渐形成 (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两极对峙格局. 同时,新兴力量兴起, 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三)20世纪90年代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雅尔塔体系 含义: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 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在苏联 雅尔塔(今属俄罗斯克里米亚)举行的雅尔塔会 议。 基础:美苏两国力量势均力敌。 实质: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 局做出两分天下的划分。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知识点解读一、政治格局的变化: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1)原因:①根本:国家实力的变化(美苏实力大增,欧日实力下降)②主要:矛盾的变化③其他:外交政策的变化(2)过程:①冷战:②局部热战:(3)冷战的影响:①②③④冷战状态下,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的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
面对两极对峙局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2、多极化趋势出现:(1)欧共体:(原因、组成、发展、影响)(2)日本:(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崛起的原因、发展状况、影响)(3)不结盟运动:(原因、标志、意义)(4)中国:3、两极格局的瓦解:(1)标志:(直接原因、根本原因)(2)影响:①世界局势:②社会主义力量受重创4、多极化趋势加强:(1)根本原因: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2)影响:①三个有利于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5、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性的认识: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其对外政策的调整。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二、经济发展趋势:1、全球化趋势的加强:2、区域集团化趋势:(1)欧盟:(背景、过程:1951——1967——1993——1999、影响)(2)北美自由贸易区:(原因、过程:1992——1994、影响)(3)亚太经合组织:(背景、过程:1989——1991、影响)(4)东盟:(背景、过程:影响)单元检测1、“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
此观点说明了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施的重要政策是:A、进行反苏反共的舆论宣传B、实施军事援助C、实施马歇尔计划D、建立北约2、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
第16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3.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 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 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 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 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 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 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③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在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 日 益加剧。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2.表现
方面
美国
苏联
政治 经济
杜鲁门主义 ①时间:1947年3月 ②内容: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 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③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干涉各国内政 ,反共反苏 ④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 冷战”的正式开始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考点3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二战 以来 世界 政治 格局 的演 变
20C40S50S
20世纪60、 70年代
20世纪90年 代以来
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形成
西欧、日本、第三 世界、中国 多极化趋势出现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 极格局瓦解(1991)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世界格局变动的根本原因: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
马歇尔计划
美国
实 施
东
西欧 经政济治援 控助制马歇尔计划
拉拢 拒绝
欧 各
国
稳定资
本主义
制度
两 极 格 局
冲 击
美国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冷
北约
战
促
进
苏联 (略)
目的 实质 影响
摆 脱 控 制
世 欧共体 界 多 极 日本
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三足 鼎立经济格局,谋求相对独立 自主的外交政策
化 第三世界的 趋 崛起与不结 势 盟运动
2.下面为1956年冷战时期的一幅漫画讽刺“画皮”。该漫画意在表明 ()
A.西方国家组建军事集团遏制苏பைடு நூலகம் B.经济渗透是霸权政策的重要手段 C.美元中心体系便于美国经济扩张 D.美国推销价值观念试图控制西欧
3.《和电话无关的热线》写道:第一条完全和电 话没有关系的热线于1963年6月20日在美苏之间 开通了。热线两端的美苏领导人遇到紧急事务, 并不是拿起电话筒和对方交涉,而是通过书面方 式进行。书面表达不仅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表达 和听觉错误,而且可以让双方决策者避免当面争 执。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美苏关系进一步恶化 B美苏两级对峙格局发生改变 C美苏实力的相对平衡 D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一、“冷战”兴起1、历史背景(1)反法西斯任务完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西欧遭削弱,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3)美国企图称霸世界,但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
(4)二战刚结束,人们厌恶战争,美、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2、美国的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称霸世界。
3、过程(1)“冷战”的公开信号: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三大表现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政治):1947年,标志“冷战”正式开始。
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经济):1947年,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目的: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道路。
实质: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③北约组织的建立(军事):1949年,性质:军事集团。
4、苏联作出的反应(1)政治: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1948;(2)经济:成立经互会,1949;(3)军事:成立华约组织,1955;(标志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式形成)。
5、“冷战”的影响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被人为地划分为几个封闭的经济体系。
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
又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二、两极格局的特点:(1)形成阵线分明的两大对立阵营——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
(2)美国、苏联起主导作用。
(3)“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
由此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国际关系: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三、“冷战”中的“热战”(1)朝鲜战争:1950---1953年,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1961-1973年,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了美国。
高考复习专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实质都是为了遏 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确立美国的霸权地 位。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是美国 “冷战”的宣言书,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 美国的政策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 蔽的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 共同反苏反共。
家,遏制“共产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其实质是遏制苏联,称 霸全球 ③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实行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帮 助西欧恢复经济;其目的是扶持和控制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 冷战” 的战略轨道 ④军事上:北约的建立: 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 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是一个反对苏 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 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1、奠定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1)确立: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 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 协议。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 塔体制。 (2)影响:奠定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苏冷战:
(1)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
具体表现:全面的“冷战” ①德国分裂:(欧洲)
1949年在美苏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成立德意志联邦 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的分裂:(亚洲)
1948年在美、苏的控制下以北纬38度线为界,8月朝鲜半岛南 部建立大韩民国,9月朝鲜半岛北部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 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三个反法西斯同盟的大国苏、美、英出于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等问题,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波茨坦会议(1945年7-8月)所确定的战后世界政治的基本蓝图。
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对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战后和平、协调大国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相互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但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各自的实力和利益划分了各自在欧洲和远东的势力范围,它明显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损害了一些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政治格局的基础,也促使随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状态的产生。
(二)两极政治格局两极格局的特点是以美苏为中心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对抗,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上表现为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2.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3.军事上表现为全面“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4.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总体而言,两极对峙的基本状态是“冷战”,即“不战不和”或“非战非和”,没有直接诉诸大规模战争。
(三)美苏争夺世界霸权1.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2.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1)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2)社会主义阵营分裂;(3)资本主义阵营分化。
(四)两极格局终结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先后发生剧变,1990年两德统一,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终结。
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五)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新旧格局的演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世界经济的发展打破了旧的力量之间的对比,推动着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3.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4.20世纪90S年代至今—— 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形势
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又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 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1.背景
世界现代史部分
专题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 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考纲要求 1.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基本力量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 内形成的国际关系的总体结构。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20世纪, 世界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
——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1947)
材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 态,没有它,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 平。……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得到 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 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1947年在哈佛大学演讲
①杜鲁门主义讲话中所说的“极权主义”和少
数武
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 指什么?杜目的是什
么?
指社会主义制度,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武装和苏联。
公开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与苏联全球对抗
②从马歇尔的演讲分析,他主张美国实施对外援助的目的 是什么?
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中欧
和东欧各国都处在苏联势力范围 之内受到社会主义幽灵的威胁….”
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 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 2、实质:东欧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 变化。
• 3、原因:a、自身经济困难
•
b、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影响
东欧剧变的原因
内
部
原
东因
欧
剧
变
的
原外
因
部 原
因
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模式 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和法制 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
发展中国家 ——斗争求发展
背景:
①战后亚非拉许多国家独立。 ②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避免卷入 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 发展民族经济。
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 宗旨: 独立自主和非集团 影响: 冲击了两极格局
小结
欧洲的联合
日本的崛起
多 极
不结盟运动
实力迅速上升
化
趋
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 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 年之久。这 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D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6.(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20 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 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 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 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 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 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表现为 三个阶段:
• No.1:战后初期,美苏冷战导致两极 对峙格局的形成。
• No.2: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兴力量 的崛起(欧共体、日本、中国、不结 盟运动),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法,使之成为二等国家,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两极格局基础上的,美苏凭借其军事,经济实力在世界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在二战后其军事经济实力膨胀,意欲领导整个世界,而苏联的军力也得到扩大,也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于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两大国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具体表现为: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两大政治力量的对抗。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及北约的建立等,是形成帝国主义阵营的主要标志,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情报局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是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主要标志,两大阵营形成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国际政治力量出现分化,改组。
第一,苏联走上了霸权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第二,西欧,日本独立倾向发展,帝国主义阵营分化,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走向衰落,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实力增强,他们强烈要求摆脱美国控制,独立自主倾向发展,第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20世纪60年代,民族独立运动不断取得胜利的基础上,亚非拉国家加强了团结合作。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世界多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美苏由激烈争霸转向关系缓和,世界多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表现在第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增强,第二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国家反帝反殖民,反霸的斗争进入了发展民族经济,并以经济的发展维护政治独立的新阶段,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纲领,并开始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第三,西欧日本独立自主倾向进一步发展,第四,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继续以高于美国和西欧的速度增长。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历史背景①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到了若干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
②二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企图称霸世界。
③战后苏联实力的不断增强及在世界上影响的日益增大,引起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④二战结束后,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同盟关系破裂。
2、“冷战”的兴起(1)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2)表现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经济: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援助计划,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1949年初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
军事:为进一步加强对西欧政治军事控制,1949年美英法等十二国在华盛顿签定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为对抗北约,1955年苏联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八国政府首脑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至此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历史影响①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②两强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总之,世界在近半个世纪大局稳定小波浪不断。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背景①共同的地域使欧洲国家一直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这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基础。
②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美苏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为了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实现欧洲的统一②在战后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专题十二二战后世界政治格的演变及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5)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中国 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表现 (1)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
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表现:美苏的衰落;日本经济的崛起;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中国的崛起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
考点二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核心词:欧共体、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 1.欧共体 背景:二战后,西欧逐渐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 美苏的控制和威胁;西欧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过程:签订《巴黎条约》 ,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签订《罗 马条约》 ,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 共同体(1967 年)。 影响: 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
经济多极化是政治多极化的基础,政治多极化是世界经济区 域集团化趋势在世界政治发展中的体现。世界政治多极化是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较量,必 然导致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格局。
4.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 ①美国之外的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 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 ②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2)表现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②欧盟在 一体化进程中取得重大进展。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的步伐。④俄罗斯开展东西方兼顾的外交,致力于振兴经济 和恢复大国地位。⑤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在国 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两极格局的演变及其特点 1.演变
两极格局形成 两极格局瓦解 演变趋势
二战改变了国际 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原因 力量对比;美苏 欧共体、日本、中国和 对抗 “冷战 政 ” 治 杜鲁门主义—— 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东 欧剧变、苏联解体 世界格局 多极化
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对于世界政治格局的含义,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决定世界政治格局构成与变化的主要因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⑴国际关系利益和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⑵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力量对比变化,特别是旧霸权衰弱、新霸权崛起;⑶霸权国家的国际战略的影响;⑷国家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的调整、重新组合;⑸具有全球影响的重大国际事件的发生和国际形势的重大演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在美、英、苏三大国的酝酿之中逐渐形成。
一.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雅尔塔体制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前后,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英国、苏联等三国首脑,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举行了三次重要会晤,即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
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尔塔会议。
三次会议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内容包括三大类:一是协调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二是确定对战败国处理的原则问题;三是战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问题。
这些协议协定及其实施就构成了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
美洲的美国和西欧之外的苏联,占据了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欧洲在世界政治中的中心地位丧失了、改变了。
雅尔塔体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表现在它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与和平相处。
在近半个世纪里,雅尔塔体制对于防止德、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复活,维持欧洲各国的相对稳定,保障欧洲与世界的和平、避免世界战争的爆发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46页PPT
(2003江苏)20世纪中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 世界的霸主。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冷战初期(1946-1955), 美国是如何确立并巩固其霸主地位的。 一战期间:
美国于1917年参战,成为主要战胜国;大战削弱 欧洲列强,美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
二战期间:
美国成为战胜法西斯势力的主力之一;掌握了原子 弹;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雅尔塔体系为形成美苏 两极格局奠定了基础。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在 资本主义世界首屈一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 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世界现代史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现代史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原因
1、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 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为两极格局奠基 2、二战后,美苏失去了合作的基础
冷战初期:
在西欧各国实力下降的情况下,美国通过杜鲁门主 义、马歇尔计划、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 货币体系和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巩固了霸主地 位。
(2006广东)1969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亚 洲政策:美国将属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同时希望有亚洲 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 个核大国的威胁。这一政策称为“尼克松主义”,其要 点是美国准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请回答: (1)“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背景:美国实力削弱,苏联实力增强;西欧、日本实 力增强,与美国三足鼎立
军事 1949年成 立北约
“经互会”
1955年成立 “华约”
政治政策的 经济运用
标志着两极 对峙格局正 式形成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日本已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试图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 迈进;
俄罗斯积极开展东西方兼顾的全方位外交,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 国地位;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舞台 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巴西、印度、墨西哥)联合自强,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2)苏联解体: (1)1991年“8.19事件”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2)1991年苏联最高苏维埃最后一次会议宣告苏联停 止存在,苏联完全解体。 3)影响: (1)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冷战也宣告结束
(2)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严重挫折
2.“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 ---缓和与动荡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4)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 《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 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A )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2.日本经济崛起,谋求政治大国-20世纪80年代
3.不结盟运动兴起
4.中国的振兴,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1.欧共体的形成 1)原因:
①经济: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的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 迫切需要加强合作 ②政治:二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下降.西欧国家要摆脱美 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提升国际影响力,也迫切需要 联合起来
现。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
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 地位。
3.“冷战”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过程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
“杜鲁门主义”出台,标 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7年出台“马歇尔计 划”,扶持和控制西欧 1949年成立“北约”,遏 制苏联,称霸世界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打破资本 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1955年成立“华约”,对抗“北约”, 标志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和平与动荡共存 原因
1.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宗 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2.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国际争端
表现
1.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 号,向南联盟进行狂轰滥炸 2.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泛滥趋势,对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造 成严重威胁
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 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有力地冲击了两 极格局
影响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东欧 剧变
苏联 解体
1 2
原因: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
表现:自20世纪 80年代后期,东欧各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概况: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原因: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倡导以“人道的民主的
军事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949年德国东部和西部在苏联和美国的支持下,先后成立德意志 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日本投降后,美苏以北纬38度为界划朝鲜为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 主义人民共和国 1962年苏联冒险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美苏关系紧张,最终苏联 从 古巴撤回导弹
德国分裂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当前国际格局的特点
当前是“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格局是一个漫 长而复杂的过程
启示:为避免多极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采取 有效措施防范:
1.改革加强国际组织的只能和作用
2.尊重国家主权和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3.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争霸和多极化趋势
目录
1 2 3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
势的增强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背景
1.奠定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 2.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二战后,西欧、日本衰落;美国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 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壮大。 3.美苏两国关系的变化:二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国 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使美苏矛盾激化。苏 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美国
美国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日本 极力争取联合国常任理 事国的席位 中国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 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新 秩序
欧盟
1993年正式诞生 俄罗斯 有与美国相当的军事实力, 随着经济的恢复,国际地理 不断提高
3.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代提出成 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不结盟运动兴起
背景 二战结束后,亚非拉地区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
兴起条件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 莱德举行,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
主张宗旨
独立、自主、不结盟和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用和平共 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走向联合的欧洲——欧盟
1.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不得不依附于美国
背景 2.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发展较快,要求摆脱美国控制 3.西欧各国强烈意识到只有联合才能保证自身安全与发展 形成 过程 1.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又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 体和欧洲原子弹共同体 2.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3.1993年,欧盟正式诞生 1.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影响 2.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朝鲜分裂
古巴导弹 危机
越南战争
1961年,美国发动侵越战争,1973年,美国从越南撤军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评价
积极:1.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 定的国际环境。 消极:1.带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2.擅自划定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埋下了不稳定的祸根, 导致日后局部地区纷争不断 3.美苏两国长期军备竞赛,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4.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 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3.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迫使美国调整对欧洲的政策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了封建落后思想
原因 2.重视科技和教育 3.利用朝鲜战争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4.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策略 表现 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1.改变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 交 影响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呈现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倡导“民主化”和“公 开性”,加剧政局动荡,激化民族矛盾 过程: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年底,俄罗斯等11
个苏联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多极化趋
势进一步加强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