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的合理化和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

合集下载

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理性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理性批判
二、马尔库塞对技术理性的批判 马尔库塞关于单向度的人的理论,表述了深刻的技术 理性批判思想。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技术进步 = 社会财 富的增长 = 奴役的扩张,以此来揭示科学技术和技术理性 发展的两面性。他指出,以科学技术为根基的技术理性其发 展都呈现出两面性质: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使财富不断增长;但是,另一方面,科 学技术的发展又导致了新的统治形式,即技术理性统治的 产生。这种统治形式不同于传统的建立在强权和暴力之上 的统治,而是更多地求助于消遣、娱乐等消费手段,从而使 人心甘情愿地,而不是被动地被纳入到现存的社会体系之 中,由此而消解人的否定性和对社会的反抗,因而具有更多 的合理性的外观。用马尔库塞的话说“:今天,统治不仅仅通 过技术,而且也作为技术,使自己永存并扩大化,而后者提 供了膨胀着吸收所有文化圈的政治权利的充分合法性。”[3] 马尔库塞进一步指出,在以技术发展为背景的相对富裕的
霍克海墨、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对技术理性带给人的主体性消解的负面影响展开了全面的批判。本文通过分析这种批判理论,
揭示出其对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意义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09)10-0028-02
法兰克福学派充分地看到了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的同 时,呈现出两重性: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确实给人 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高质量的物质生活,使人 的本质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肯定;但另一方面,科学 技术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使得人们片面 强调物质生活享乐而导致了其主体性、批判性的丧失。于是 在科学技术的统治下,异化就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这里所说 的异化已不是马克思时代所说的“自我折磨、自我牺牲”的 异化劳动,而是工人自愿的带有享乐性质的物质活动,这说 明工人自觉认同异化并把他当作规律来加以遵循。在这种 文化危机下,法兰克福学派对理性尤其是技术理性对人的 主体性消解的负面影响展开了全面、透彻的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批判。其 中,霍克海墨、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技术理性批判最 具代表性。

略论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理论[权威资料]

略论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理论[权威资料]

略论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理论摘要: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主张,科学技术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政治统治的功能。

通过分析技术理性产生的根源、本质和功能,他们探讨了技术理性盛行所造成的人的价值失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并对如何克服技术理性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探索。

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开创性地将技术理性批判与价值批判和制度批判有机结合起来,并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意识形态;工具理性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丰富了社会物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但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异化为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成为资本主义政治统治的帮凶,并导致了人的全面异化,打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敏锐地观察到科学技术大规模使用给人类生活世界带来的危害,并试图找到问题症结所在。

他们始终坚持批判的立场,对技术理性产生的根源、本质和功能以及危害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

一、技术理性批判问题的提出技术理性是指在近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理性主义思潮,它推崇科学技术万能论,即认为科学技术可以帮助解决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

然而现实状况并非如此,技术理性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反而导致了人类社会的困境。

技术理性批判的展开,正是和这一现实状况和当时的哲学思潮紧密相关。

第一,在现实状况方面,资本主义发展迅猛,科学技术也得到广泛运用,并通过物质消费等形式渗透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反而,“现代人卷入愈来愈唯理化的生活形态愈深,他的反应就愈加的不合理;现代人愈从物质的困境解脱,他就愈不明白自己该做什么;现代人自由愈多,愈不知道该如何享用自由。

”[1]人被技术理性和物质生活所控制,丧失了主体地位和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支配权,人的价值受到贬损。

此外,技术理性盛行还造成生态问题和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

论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技术理性化批判

论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技术理性化批判

2009/11论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技术理性化批判邱根江摘要:法兰克福学派通过文化批判与反思对现代社会进行了全面诊断,其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在西方学术界独树一帜。

本文从文化工业生产的技术化、文化工业产品的商品化和文化工业机制的计算化等三个方面发掘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技术理性化批判思想,指出在资本逻辑时代文化由自律走向他律、由审美原则走向市场原则的实质性的蜕变,从而批判了在当代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现代性之殇0。

今天,中国已置身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中,资本逻辑的广度和深度已伸展到全国的每个地方,于此,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技术理性化批判理论不啻为一针清醒剂,警告人们要保持一种独立的个体批判与反思意识。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技术理性化批判中图分类号:G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09)11-085-03作者: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陕西,西安, 710069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要有霍克海默的/启蒙辩证法0工具理性批判论、阿多诺的/同一性哲学0的/否定辩证法0、马尔库塞的西方社会/单向度0维度批判论以及哈贝马斯的社会诊断论等。

反观整个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其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占据了重要地位。

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与反思是马克思主义的主旋律,但就其批判内容的内在逻辑流变而言,从马克思本人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却经历了一个由政治批判到文化批判的转变,文化批判是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主题。

在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的学者们看来,社会的文化工业实际上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微缩镜像,这种文化生产与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工业生产的这种工具理性化趋势严重的损坏了文化自身的生成与发展,所以他们立足于工具理性批判展开了对社会化大生产的文化工业的反思。

一文化工业生产的技术化工业化是社会化大生产最显著的特点。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给和利润生成的社会,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行使最大可能的生产出足够多的商品这一机制。

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观及其理论综述探讨_行政管理论文

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观及其理论综述探讨_行政管理论文

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观及其理论综述探讨_行政管理论文关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观及其理论综述探讨_行政管理论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但现代科技在带来了物质层面的普遍繁荣的同时,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矛盾。

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们看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悖论,他们对当代科学技术的负效应及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并对科学技术人道化道路进行了探索。

他们的科学技术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与社会间关系的新思考。

但是,这种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文化批判也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

只有从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分析出发,把科技批判的根基和人道理想的实现建立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基础上,才能找到解决他们的理论困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观;理论困境[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5)03-0009-05二战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物质层面的普遍繁荣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但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并未像人们所期待那样,为人们带来自由与全面发展,它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的同时,也成为统治人的物质力量,使人陷入异化之中,并且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社会矛盾。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之中影响最大的学派,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提出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而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他们看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悖论,从当代科学技术在实际运用中所产生的各种负效应、这些负效应产生的深层根源等方面展开了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分析和批判,并致力于探索科学技术人道化的道路。

他们的研究对于我们反思工业文明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他们的理论自身仍然有其无法摆脱的困境,对这些困境的分析有利于我们全面看待他们理论的现实价值。

技术理性批判

技术理性批判

技术理性批判技术理性批一、技术理性批判的地位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整体构架里,技术理性批判是极为重要的批判视角和不可或缺的主题维度。

在某种意义上,文化大众、意识形态、性格结构、现代性、现代国家统治形式等等问题的出现,都直接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技术理性的进展的后果密切相关。

因此,技术理性问题甚至是现代性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文化批判的聚焦点。

技术理性批判也相应地构成了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

意识形态批判、大众文化批判、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批判、现代性批判等主题,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以技术理性批判为基础和核心。

二、理性主义传统20世纪许多思想家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技术理性批判的主题。

韦伯关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分析、齐美尔关于合理化与物化的批判、胡塞尔对实证主义的科学世界的批判、存在主义关于技术世界中人的文化困境的分析,等等,都构成技术理性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之下,法兰克福学派关于技术理性的剖析和批判更为系统,更具代表性。

从文化的视野来看,西方文化植根于古希腊理性主义和希伯来精神,这是西方文化的两种基本精神,理性与上帝构成西方人的两大精神支柱,成为西方文化的象征。

在其中,理性主义文化精神尤为重要,不但哺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也支撑着整个现代工业文明。

作为工业文明的主导性文化精神之一的技术理性批判,直接导源于希腊的古典理性主义,是传统理性主义同文艺复兴的人本精神及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体,构成理性主义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希腊哲学史古典理性主义的典范,在人类思想史上最先以自觉的方式确立了理性主义的基调。

“人是理性的存在物”,这一信念无疑贯穿于古希腊哲学之中。

但是,希腊的先哲们对理性的把握并未局限于其认识论和人本学含义,而是致力于在本体论或宇宙论的层面上,确立起作为万物内在结构和根据的“宇宙理性”。

赫拉克利特为生生不息、变化不居的现象世界找到了“永恒地存在着的”根据,即万物由之产生的“逻各斯”;巴门尼德抛开不确定的表象世界和人类意见,设定了不生不灭、不变不动的“唯一的存在”;斯多葛学派把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发展为“世界灵魂”和“宇宙理性”。

现代性论域中的乌托邦重构

现代性论域中的乌托邦重构

现代性论域中的乌托邦重构社会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完美的,总是需要不断地被批判和超越,“解放”因此成为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

在现代性的谋划中,理性在“人的解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既是推动人走向解放的动力,又是衡量人的解放程度的标志。

然而,现代性和启蒙理性为人寻找新的价值归宿的企图没有奏效,启蒙创造的工具理性乌托邦破灭了。

对现代性的“解放逻辑”及其内在悖论进行深入的反思,成为当代最为重大的课题之一。

作为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乌托邦被置于一个新的理论平台上。

重建一种合理的乌托邦理论,成为超越启蒙以来的现代性的可能性选择。

关键词:现代性;乌托邦;理性;解放bo---一、理性的自负:人类历史进步的现代性谋划在前现代社会,人们相信世界是一个有意义的体系,世界万物可以在某种神圣的秩序里发现和确定自己的位置。

在现代社会,借助于科学与启蒙,人类实现了世界的理性化以及世界的祛魅,塑造了人们的理性意识,催生了主体性意识,使人代替上帝成为历史的主体,并产生了在人间建立天国的期望。

运用理性设计理想未来,这是启蒙的基本法则。

在启蒙主义者的历史进步观中,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一个在普遍理性引导下人类争取自由和解放的统一的合目的过程。

在启蒙运动中,被誉为西方“现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尔为法国启蒙哲学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而孔多塞则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最后一位哲学家。

法国启蒙学者们把“天赋”观念和“理性”原则直接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认为人类社会受到天赋的理性原则——“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的主宰,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理性原则展现的历史,一切违反这些原则的现象,最终将被历史抛弃。

作为历史进步观的奠基者,启蒙学者认为历史的进步是和人类理性在每一个时代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

历史并不是英雄人物所创造的英雄业绩,而是人类理性觉醒的产物。

他们虔诚地相信“理性的进步将与人的美德和幸福同步”,并对“人的解放”和“人的成熟状态”做了详尽的描述。

孔多塞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是一部有关历史进步观的经典。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西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摘要:在西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从理论上和法论上以反实证主义而著称。

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叔本华、F.W.尼采和W.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目录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思想(一)工具理性批判使理性恢复自我批判能力(二)“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三)实证主义是异化了的科学的哲学表现(四)工业社会批判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三、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一)关于批判理论(二)关于“异化”与“物化”的理论(三)大众文化批判1.产生背景2.具体容四、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评价(一)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1.深刻的人文情怀更易让人接受2.对当代社会的预判(二)批判理论的局限性1.坚持精英文化而导致了另一种形式的文化霸权主义。

2.片面否定了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存在价值。

3.过度强调受众的被动性,忽视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

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西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历史最悠久、也最为著名的理论流派之一法兰克福学派,是批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它的理论一般被简称为批判理论。

这一派的理论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

在过去50年间,它已经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侧重点也向传播学靠近了多。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知识分子构成的。

该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它迁往纽约,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又迁回德国。

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理性批判的三个维度-精选资料

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理性批判的三个维度-精选资料

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理性批判的三个维度技术理性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分别批判了作为异化根源的技术理性、作为政治统治工具的技术理性和作为生态危机根源的技术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技术理性批判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关联性。

本文拟通过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理性批判的三个维度,分析其技术理性批判理论的基本特点与理论得失。

一、作为异化根源的技术理性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卢卡奇较早把人的异化的根源归结为技术理性。

他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明确揭示人的异化和技术理性的盛行是同一历史过程。

“如果我们纵观劳动过程从手工业经过协作、手工工场到机器工业的发展所走过的道路,那么就可以看出合理化不断增加,工人的质的特性、即人的个体的特性越来越被消除。

”卢卡奇认为,技术理性从如下三个方面导致了人的异化:首先,建立在技术理性基础上的机器生产体系具有严密的分工和内在规律,它是由“可计算性”的效率原则所决定的。

这不仅意味着人的劳动不得不服从分工的要求,而被分解为局部的、机械的操作性劳动,人不再参与劳动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丧失了和劳动产品的整体联系;而且人还不得不服从机器运行的规律,进而丧失劳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沦为劳动过程的旁观者。

其次,技术理性颠倒了人和物的关系,技术理性对效率和利润的追求使人不得不屈从于物的牵引和支配,这既体现在人们不得不屈从建立在技术理性基础上的机器生产体系规律的支配,同时也体现在人的原子化以及物的价值的上升和人的价值的下降。

“个人的原子化只是以下事实在意识上的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遍及社会生活的所有表现;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整个社会(至少按照趋势)隶属于一个统一的经济过程;社会成员的命运都由一些统一的规律来决定。

”最后,建立在技术理性基础上的机器生产体系使人和人的关系为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使得物化结构开始深入到人的意识领域,同时人们把遵循机器生产体系规律的行为奉为一种责任伦理,并形成了操作性的思维方式,丧失了把握社会总体和本质的能力。

对“技术理性批判”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技术观的一个反拨

对“技术理性批判”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技术观的一个反拨

膨胀 , 膨胀 的直 接后 果 和表 现 就 是 自然 生 态 系 统
的破坏 。法 兰克 福 学 派 的 代 表们 看 到 了这 一 点 , 并 且认 真 地 审视 了他 们 所 面 临 的这 个 千疮 百 孔 、 生 态失 衡 的 世界 , 提 出 了独 具 特 色 并 且 适 应 这 个
式 化 两种 表 现 形 式 。尽 管 科 技 对 自然 的 巨大 征
服 力 和作 用 力 再 次 确 证 了 培 根 “ 知识就是 力量”
甚 至他 的 心理 特 征 也 同 他 的 整个 人 格 相 分 离 , 同 这 种人 格 相对 立 地 被 客 体化 , 以便 能 够 被结 合 到 合理的专 门系统 里 去 , 并 在 这 里 归 入 计 算 的 概
【 收稿日 作者简介】 期】 2 孙越( 0 1 2 —0 1 9 8 3 6 — 1 6

) , 女, 重庆人 ,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研 究方 向: 环境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
【 基金项 目】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 生创新计划项 目( C X L X 1 1 _ O 0 0 3 )
学发 展 的一 个重要 主题 。 自西 方马 克思 主 义 学说 的代 表—— 法 兰克福 学派 明确 提 出技 术理 性 是 阻碍 社
会进 步 、 导致人 类异化 的观 点 以来 , 技 术理性 就一 直被 视 作是 构 建环 境友 好 型社会 的绊脚 石 , 于是 学者 们
纷纷对其进行批判。尽 管“ 技术理性批判” 的思想有其积极的一面, 但是 , 我们更应该看到在批判的过程
第 1 2卷
第 2期
2 0 1 3年 6月
南 京工业 大学 学报 ( 社 会科学 版 )

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

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

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揭示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构成了其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本文将首先概述工具理性的概念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然后详细介绍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技术统治论、大众文化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

通过对这三大主题的探讨,我们将更好地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观点及其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深刻洞见。

在技术统治论方面,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了技术理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和控制,认为这导致了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和自由的丧失。

大众文化批判则关注大众媒体和流行文化如何传播和消费工具理性,进一步削弱了人们的批判能力和独立思考。

意识形态批判则揭示了工具理性如何成为一种隐性的意识形态,维护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秩序。

通过对这三大主题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揭示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工具理性的概念及其背景工具理性,又称为功能性理性或技术理性,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它源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特别是启蒙思想家对于科学的崇尚和对理性的无限信任。

工具理性强调理性的计算和功效功能,将一切事物都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在这种观念下,人的行为和决策主要基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而非道德、审美或伦理的考量。

工具理性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崛起。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规模化,人们越来越依赖技术和理性来计算和控制自然及社会现象。

这种趋势导致了对效率和利润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人的内在需求和社会的整体福祉。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这种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现代社会存在深刻的危机,因为它剥夺了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将人类降格为机器和技术的附庸。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视角中,工具理性批判旨在揭示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泛滥的弊端,并寻求超越这种单一理性的途径。

对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批判

对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批判

对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批判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教育技术的实践中,工具理性的运用逐渐引发了人们的质疑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运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替代性技术解决方案,以期为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建议。

在教育技术中,工具理性指的是以技术为工具,追求效率、精准和标准化。

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使得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普及、在线课程的开发、辅助教学等,都是工具理性在教育技术中的具体运用。

然而,随着工具理性在教育技术中的不断深入,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信息过载现象严重。

学生需要处理的海量信息可能会使其产生焦虑和压力,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干扰问题也不容忽视。

技术设备的普及使得学生更容易被无关的信息所吸引,从而影响其专注度。

技术的大量使用还可能导致学生和教师疲劳,影响其身心健康。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替代性技术解决方案逐渐被提出。

例如,互动性课件和自适应学习系统等,这些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其学习效率和兴趣。

互动性课件通过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视听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自适应学习系统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为其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当然,对于教育技术的工具理性进行批判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否定其在教育技术中的作用。

事实上,工具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然而,我们也需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尤其是在信息过载、干扰和疲劳等方面。

因此,在未来的教育技术应用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工具理性和教育质量之间的平衡。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这种平衡:强调技术的人性化。

技术的应用应该服务于教育本身,而不是反过来控制教育。

我们应该注重技术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方面的作用,而不是使其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工具理性批判——从韦伯、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工具理性批判——从韦伯、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

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的重要而又往往被人们忽视的方面。

从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的理论出发,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由技术和(合)理性结合而成的工具(合)理性或技术(合)理性是理性观念演变的最新产物;在当代,工具理性已变成社会的组织原则,它渗透到社会的总体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就了异化、物化或单面的社会和单面的思维方式及思想文化,他们揭示了工具理性的特征、形成和危害,并分析了资本主义、合理化和统治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消极的社会政治效应的理性根源,并阐明了一种辩证的或批判的理性观(实质理性或批判理性)。

从韦伯到卢卡奇再到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工具理性批判的思想具有明显的师承关系。

1韦伯继承和发挥黑格尔关于理性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思想,将哲学的“理性”(reason)概念改造成为社会学的“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用以说明资本主义发展。

按照韦伯的观点,所谓的“合理性”乃是指人们逐渐强调通过理性的计算而自由选择适当的手段去实现目的。

他将合理性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工具(合)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即一种强调手段的合适性和有效性而不管目的恰当与否的合理性;另一种是实质的(合)理性(substantiverationality),即一种强调目的、意识和价值的合理性。

韦伯认为,近现代理性观念所经历的是一个实质理性不断萎缩,工具理性不断扩展的演变过程。

这不仅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知识和经验存在着的数学化倾向有关,而且也与理性观念自身的内在倾向有关。

合理化过程的发展方向基本上是朝向工具理性的扩张,尽管这种扩张与科学技术发展密不可分,但在早期则与实质理性本身的作用有关。

正因为实质理性将目的和价值作出明确界定,然后对这些目的与价值的实践手段才有可能持续发展,但是,一旦这些手段(工具理性)发展、成熟,它自身便获得了自主性和独立性,或取代目的本身,或为别的目的服务。

简答法兰克福学派主要观点

简答法兰克福学派主要观点

法兰克福学派是 20 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其主要观点包括:
1. 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强调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如异化、物化、工具理性等,这些问题导致了人的自由和幸福的丧失。

2. 文化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是一种商业化、大众化、标准化的文化,这种文化缺乏批判性和创造性,使人失去了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技术理性批判: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理性是一种工具理性,它只关注技术的效率和功能,而忽视了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4. 社会变革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主张通过社会变革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

他们认为,社会变革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通过政治斗争和社会运动来实现。

总之,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强调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变革,主张通过社会变革来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

审美乌托邦的现代想象——从韦伯到法兰克福学派

审美乌托邦的现代想象——从韦伯到法兰克福学派
① H. H. Gert h & C. W. Mills ( eds. ) , From M a x Weber : Es2 says i n S ociolog y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 y Press , 1946 , p . 342.
② 沃林《: 文化批评的观念》,张国清译 ,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 ,第 124 页 。
由此 ,我们可以认为 ,他们对现代艺术的关注 , 与韦伯关于审美救赎功能的讨论 ,在理论背景上具 有明显的延续性和继承关系 。韦伯对现代社会通过 合理化而走向“祛魅”世界的文化社会学分析 ,可以 理解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理论家展开其审美乌托 邦想象的共同理论背景 。如一些论者所言 ,韦伯最 初对现代资本义的分析与马克思的分析并非相去
我们知道 ,对于正处于现代性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 文化而言 ,批判理论的思想价值已经反复得到印证 。 而本文所作的说明和考察 ,也将为我们准确理解中 国当代的各种文化现象提供更有益的理论支持 。
一 、现代性诊断 :绝望中的“审美救赎”
我们知道 ,构成法兰克福学派美学讨论的一个 基本语境和理论背景 ,是他们通过工具理性批判对 现代性所作的悲观性诊断 。恰恰是在这一点上 ,韦 伯的理论影响尤其值得关注 。韦伯借助合理化概 念 ,对理性的现代生成及其弊病进行了隐喻化的揭 示 。在一个被他描述为理性主义“铁笼”的现代社会 中 ,艺术成为宗教衰落之后最值得关注的世俗文化 力量之一 。正如他所设想的那样 “ : 在生活的理智化 和合理化的发展条件下 ,艺术正越来越变成一个掌 握了独立价值的世界 。无论怎样解释 ,它确实承担 起一种世俗的救赎功能 ,从而将人们从日常生活中 , 特别是从越来越沉重的理论的与实践的理性主义的 压力下拯救出来 。”①在这里 ,韦伯提出了一个借助 艺术的审美救赎功能 ,将现代人从理性宰制中拯救 出来的思考路径 。法兰克福学派与韦伯之间的批判 继承关系 ,完全可以通过这一独特的维度得到说明 。 确切地说 ,前者通过激进的工具理性批判 ,将韦伯所 开启的理性片面发展问题 ,放在一个更令人畏惧的 现代性语境中进行了彻底揭露 。工具理性一方面以 同一性作为自己的内在逻辑 ,另一方面则借助于技 术力量实现了对现实世界的控制 。韦伯通过合理化 理论所揭示的“祛魅”世界的暗淡前景 ,经过这一批 判变得更加灰暗 。正是在这样一种语境中 ,艺术的 救赎力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

论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理论

论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理论

论文关键词:目的合理性价值合理性现代性论文摘要:马克斯·韦伯主要从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阐述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

他将合理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目的合理性,另一种是价值合理性。

马克斯·韦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在文化、社会以及人们头脑中价值合理性占据着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后,价值合理性逐渐衰落,目的合理性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马克思·韦伯的合理性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探讨现代性的重要资源之一。

马克斯·韦伯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是古典社会学家中第一个以合理性概念为工具分析资本主义现代化演进过程及其本质的理论家。

他的合理性理论影响了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等几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哈贝马斯曾坦言:“从理论的发展史来说,马克斯·韦伯是我理论的出发点。

”…韦伯的合理性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学术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等著作中。

在这些著作中,韦伯描述了合理性的种种表现,阐明了合理性的概念,以合理性概念为解剖刀,对现代社会做出了精神文化特征上的诊断。

一、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韦伯是一位著作等身、学识渊博的思想家,他一生兴趣广泛,在宗教、社会学、哲学、文化等领域的研究都颇有建树。

回顾韦伯一生的学术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穷其心力思考的是这样一个中心问题:为什么在欧洲之外,“科学、艺术、国家以及经济都没有走上西方所特有的发展道路”。

韦伯认为,这是因为西方特有一种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在东方是没有的。

韦伯列举了现代自然科学、面向市场的文学作品、科学的法律学说、现代国家机关、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等大量现象,来说明西方的理性主义。

他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概括为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

关于社会的理性化,哈贝马斯曾指出,韦伯从理性化的角度所描述的不仅是西方文化世俗化的过程,而且更主要的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新的社会结构的标志是,围绕着资本主义企业和官僚国家机器这样的组织核心形成的、功能上互相结合的两大系统走向了分化。

工具理性批判从韦伯、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

工具理性批判从韦伯、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

工具理性批判从韦伯、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工具理性批判的理论发展,从马克斯·韦伯、乔治·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和理论贡献。

工具理性,作为一种以效率和实用性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批判。

本文将通过深入剖析这三位重要思想家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揭示其理论内涵、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马克斯·韦伯作为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二元对立,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导致了人的异化和社会结构的僵化。

乔治·卢卡奇则进一步强调了工具理性的意识形态性质,认为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成为一种遮蔽真相、压制人的主体性的力量。

而法兰克福学派则在继承韦伯和卢卡奇的基础上,对工具理性进行了更为深刻和系统的批判,尤其关注其对人的自由、道德和创造性的剥夺。

本文将从这三个思想家的理论出发,梳理工具理性批判的发展脉络,分析其对现代社会中技术异化、消费主义、人的片面发展等问题的深刻洞见。

通过这一探讨,我们将更加深入地理解工具理性的本质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以期为我们寻求更加全面、平衡的发展路径提供理论支持。

二、韦伯的工具理性批判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影响深远。

在韦伯看来,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这种膨胀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重塑了社会的组织结构。

韦伯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理性: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追求的是道德、审美或宗教等内在价值,而工具理性则强调效率和功利,将一切行为都视为达到特定目标的手段。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工具理性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了价值理性的边缘化。

韦伯认为,工具理性的过度发展导致了社会的“祛魅”(disenchantment)。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宗教、信仰等超自然力量的引导,这些力量赋予了人们的行为以神圣的目标。

韦伯的合理化和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

韦伯的合理化和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

韦伯的合理化和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摘要:唯物史观认为, 工业化以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人与人的本质之间的矛盾, 即人的异化。

马克思把变革日益不能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为实现人的本质和人的意义的唯一途径, 此后的思想家们沿袭了这一思想路径, 对工业化时期物质生产层面的技术理性进行批判。

但人类历史从来都是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并行的历史, 两种生产构建出同一种文明的两个不同时期, 承担了两种不同的历史使命。

人口生产是社会伦理秩序建设的起点, 仅从物质生产层面探寻伦理意义上的“价值”容易陷入逻辑怪圈, 而对人口生产历史意义的自觉对于从整体上把握工业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两种生产; 技术化; 批判; 伦理化;韦伯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继承了马克思对生产生活日益技术化、工具化的批判, 并把社会伦理生活价值和意义的丧失归结为物质生产的技术理性。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然提出了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两种生产理论, 但其考察领域主要是物质生产, 因而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其历史意义, 人口生产所承担的构建社会伦理体系的使命为技术批判提供了新的维度。

一、“合理化”与现代性危机韦伯的现代性理论构建于他的合理性框架之上, 对现代性的批判也主要体现在他对合理化过程以及合理性特征的阐发中。

祛魅是韦伯合理化理论的核心内容, 他认为贯穿社会整个传统和现代时期的“合理化”过程表现为巫术成分的退场和科学精神的彰显。

(一) “合理化”与“合理性”韦伯提将社会行为分为四种类型:目的理性行为, 即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行为的期待, 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手段, 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行为成果的行为;价值理性行为, 即不管后果, 而由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行为的无条件固有价值 (如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 的纯粹信仰所决定的行为;情感行为, 即由现时的情绪或感情状况支配的行为;传统行为, 即由约定俗成的习惯所控制的行为。

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批判之理论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批判之理论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批判之理论探析陈奕诺;田丹婷【摘要】随着人对科学技术过度依赖的社会现象的凸显,人的生存问题已成为 20 世纪哲学界的关注热点,技术理性批判理论不断发声,存在主义、科技哲学中的批判理性主义和社会历史学派、技术悲观主义思潮等,都把对技术理性主义批判当作其问题的重要核心. 其中,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之一的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理性的剖析和批判更为系统. 该学派批判的焦点集中在实证主义、启蒙精神、大众文化、科学技术理论上,其中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最为精妙,他们另辟蹊径,从批判理性的角度出发,把科学技术定性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具体而言,对科学技术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讨论始于霍克海默,经过马尔库塞的发展,到哈贝马斯才得以完成. 这种深刻的批判对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但也要注意法兰克福学派成员所提出理论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要建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念,不能仅仅以经济的高速发展为重心,以 GDP的总量为追求目标,过去无节制的发展已经给自然和社会带来不可逆的损伤. 我们应努力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世界境况的科学技术发展运行机制,在人文精神和科技精神相互统一的基础之上,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复兴之路.【期刊名称】《知与行》【年(卷),期】2017(000)012【总页数】4页(P23-26)【关键词】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批判;法兰克福学派【作者】陈奕诺;田丹婷【作者单位】[1]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150080;;[2]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信息中心,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89.1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深刻地批判,其主要焦点集中于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

从40年代起,在法兰克福学派内部,对社会制度的批判已经不仅仅只是停留于表面并且已经深入到科学技术领域之中,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科学技术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控制形式,造成了“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思维方式、单向度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伯的合理化和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摘要:唯物史观认为, 工业化以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人与人的本质之间的矛盾, 即人的异化。

马克思把变革日益不能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为实现人的本质和人的意义的唯一途径, 此后的思想家们沿袭了这一思想路径, 对工业化时期物质生产层面的技术理性进行批判。

但人类历史从来都是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并行的历史, 两种生产构建出同一种文明的两个不同时期, 承担了两种不同的历史使命。

人口生产是社会伦理秩序建设的起点, 仅从物质生产层面探寻伦理意义上的“价值”容易陷入逻辑怪圈, 而对人口生产历史意义的自觉对于从整体上把握工业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两种生产; 技术化; 批判; 伦理化;韦伯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继承了马克思对生产生活日益技术化、工具化的批判, 并把社会伦理生活价值和意义的丧失归结为物质生产的技术理性。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然提出了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两种生产理论, 但其考察领域主要是物质生产, 因而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其历史意义, 人口生产所承担的构建社会伦理体系的使命为技术批判提供了新的维度。

一、“合理化”与现代性危机韦伯的现代性理论构建于他的合理性框架之上, 对现代性的批判也主要体现在他对合理化过程以及合理性特征的阐发中。

祛魅是韦伯合理化理论的核心内容, 他认为贯穿社会整个传统和现代时期的“合理化”过程表现为巫术成分的退场和科学精神的彰显。

(一) “合理化”与“合理性”韦伯提将社会行为分为四种类型:目的理性行为, 即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行为的期待, 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手段, 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行为成果的行为;价值理性行为, 即不管后果, 而由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行为的无条件固有价值 (如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 的纯粹信仰所决定的行为;情感行为, 即由现时的情绪或感情状况支配的行为;传统行为, 即由约定俗成的习惯所控制的行为。

其中, 目的理性即为现代“合理性”的主要内容, 而目的合理性由目的合理和手段合理构成。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 韦伯系统阐述了合理化的意涵。

“合理化”首先表现为宗教的“祛魅”, 进而可以延展到整个世界的“祛魅”。

当人们不再相信和借助神秘的手段求得灵魂上的救赎, 就必然要诉诸于其他方式。

新教徒的“入世禁欲”伦理使他们得以凭借世俗的“志业”来确证灵魂的得救, 韦伯认为这一伦理成为现代社会“合理化”的内在动力。

他指出:“宗教发展中的这一伟大历史进程, 即祛魅或除魅, 由古希伯来的先知们发起, 之后与希腊的科学思想相融合, 已经将所有意欲获得救赎的巫魅手段当作迷信的罪恶完全否定了, 最后在这里得到了它的逻辑结论。

”[1] (103) 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精神上有赖于新教为人们提供了传统秩序下的新的伦理准则。

在个人奋斗、辛勤工作、追求财富的经济“合理化”过程中, 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被纳入此逻辑中, 一切合理性都来源于经济理性, 因为“归根究底, 产生资本主义的因素, 乃是理性的持久性企业、理性的簿记、理性的技术及理性的法律。

不过, 这还不算完, 我们还得再加上理性的精神、理性的生活态度以及理性的经济伦理”[2] (181) 。

经济合理性、法律合理性、政治合理性构成了现代社会合理性的基本内容。

经济合理性主要表现为“可计算性”, 或者是对“可计算性”的要求。

首先, 经济生产中的人力和非人力生产工具的劳动时间、效率等都是可计算或者可预测的;其次, 经济合理性的配套措施, 如法律制度、管理制度也是可计算的, 配套系统中的人员尽管有其个人意志, 但限于固定的规则, 因而也是可预测的。

韦伯指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就是在严格计算的基础上把经济行为理性化, 由远见和谨慎引领他们走向经济成功。

”[1] (69) 在韦伯看来, 这种目的和手段都具有合理性的行为, 其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

他把经济内容的合理性分为两个部分:技术合理性和经济组织形式的合理性。

对劳动组织形式来说, “为人类提供物质财富而努力工作”是一种目的理性行为;对技术来说, 以科学观点作指导摆脱了生产过程中“人类个体自然的身体局限”, 生产是一种手段理性行为。

他认为, 传统型的法律系统不可能发展出工业资本主义, 传统型的政治体系同样也不能发展出工业资本主义, 因此, 法律和政治的“合理化”作为经济行动“合理化”的配套措施一并产生、发展才能够为后者提供保障。

韦伯的合理化和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法律体系的合理性表现为法律的高度形式化。

首先, 法律的制定是合理的。

传统社会中法律制定严重缺乏目的导向, 现代法律的制定则不同, 它通常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有着明确的立法意识。

现代立法的过程本身也被法律所规范, 褪去了“卡理斯玛” (神圣的天赋) 式立法的随意性, 因而在法律规范下的立法过程具有极高的合理性。

其次, 法律的实施是合理的。

法律的整个实施过程是合理的, 行动者甚至可以对自己的行动可能引起的法律后果做出可靠的预测, 法律“判决的形式主义使得法律体系如同一个技术上合理的机器一样运作。

这就保证了这一系统中的个人和团体拥有一个相对最大化的自由, 并极大地提高了他们预测其行为导致的法律结果的可能性。

”[3] (811) 现代法律有着高度的形式化, 保证了法律制定和审判过程的公正性要求, 但代价是实质正义的缺失。

因此, 法律合理性表现为形式上的合理性, 它仅仅反映了经济行为追求可预测的合理性的诉求, 原则上排除了一切主观目的和价值因素, 构成了一个抽象的、普遍的、在形式上看起来没有缺陷的系统。

官僚科层制是韦伯分析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概念, 他认为现代管理制度越来越表现出官僚化的倾向, 这一倾向是合理化的必然结果。

官僚科层制表现出强烈的形式主义特征, 在官僚体系下, 个人自由意志会受到严重的限制, 而必须遵守官僚体系下的规则。

个人在这种形式化和理想化的行政体系中, 只需要传达既有的“系统”“程序”就算完成了决策, 传统型的政治系统中强烈的人为色彩被纯粹形式上的官僚科层制的合理性取代了。

官僚科层制是应经济合理性而生的, 可以说这种合理性为经济追求提供了制度保障, 这表现在官僚选拔日益突显出的技术性和专业化。

专家型的管理最直接的益处就是对经济行为来说总是合理的。

随着经济合理性的强化, 技术性专家在官僚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可以想象, 缺乏专业知识的人要么在官僚体系中逐渐失去控制的能力, 要么会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效率造成破坏。

政治合理性与其他社会领域一样, 日益服从于事实判断, 而悬置了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

(二) 现代性危机在韦伯那里, 合理性和现代性具有同构特征, 凡不同于西方社会的都是“传统主义”的。

现代性危机表现为合理性内在的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之间、目的理性行为与价值理性行为之间出现了矛盾。

前一矛盾在经济合理性、法律合理性和政治合理性中都能看到。

人类社会只能尽最大可能做到“价值无涉”, 但绝不可能不做价值判断。

经济合理性建立在对市场的支配上, 交易关系由资本多少决定, 其行为的“合理性”完全取决于外在的客观因素。

作为人类生活一部分的经济行为最终却脱离人而独立运行, 根本原因在于, 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应有之意相去甚远。

法律和政治合理性的形式化表现得更为明显, 法律和政治往往为了维护形式上的自由、公正而牺牲掉对人类来说极其重要的价值判断。

有论者指出:“‘合理性’在工业化的现代文明制度中主要表现为一种客观化的、个体化的、超越个体的形式化倾向。

这种‘形式化’的要求根源于社会对于‘效用’与‘效率’的看重”。

合理性排斥来自个体的主观性和差异性, 因此要想实现现代性的普遍化, 就只能舍弃掉实质性内容, 依靠形式化的规则、技术推进“效用”与“效率”。

当从个人的角度来看, 这种合理性与人类所追求的具有终极意义的“善”是不相符的, 因而形式化的合理性可能极度不合理[4] (132) 。

目的理性行为与价值理性行为之间的矛盾表明, 现代性导致目的理性与“传统价值”的断裂。

新教伦理最初作为经济行为合理性与传统伦理之间的桥梁, 为资本主义精神提供了合法性基础, 也为新教伦理寻得现实依托。

但当激烈变革时期的“卡理斯玛”丧失超凡魅力之后, 经济伦理中的价值合理性的维度随之消失, 资本主义精神也简化为单一目的合理性要求。

这说明在现代性之下, 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自成的规范面前也成为了“传统”。

在价值理性弱化乃至消失之后, 目的理性塑造出的“铁笼”罩在整个社会之上, 无人幸免。

在目的理性主导之下, 人们“所投身的需要不断工作的事业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这才是他们唯一可能的动机, 但是从个人幸福的观点来看, 这种‘人为了发展事业而存在, 而不是事业为了人的生活而存在’的生活, 非常不合常理”[1] (64) 。

物性消解了人性, 成为人的主宰, “意义的丧失”成了无人能够摆脱的命运。

二、法兰克福学派与技术理性批判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把“合理化”过程视为“启蒙”的过程。

“启蒙”与“祛魅”有着某种意义上的一致性, 在韦伯那里, “祛魅”代表着“巫术”让位于“理性”, 而“启蒙”的出现也有类似的意味。

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指出:“在一般概念的权威下, 仍存在着对神灵鬼怪的恐惧, 通过把自己装扮成神灵鬼怪,人们试图对自然发挥影响。

从那时起, 物质便摆脱了任何统治或固有权势的幻觉, 摆脱了潜在属性的幻觉, 而最终得到控制”[5] (4) 。

可计算性和可预测性也是启蒙运动所信奉的理念, 科学与计算的发展使“形式逻辑成了统一科学的主要学派”, 因此才有了霍氏“被启蒙摧毁的神话, 却是启蒙自身的产物”的感叹。

与霍克海默相似的是, 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人都生活在“发达工业文明”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都是“发达工业文明”的“不合理中的合理性”,“它的生产率和效能, 它的增长和扩大舒适生活的潜力, 它的把浪费变为需要、把破坏变为建设的能力”[6] (9) 。

“合理性”的价值应该在于使人明白到应该依照“自我持存”的方式安排生活, 在理性的原则下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

从培根开始, 知识与权力就被看作是同义词, 技术理性从一开始就不是作为概念而是方法存在的。

技术理性借助现实中的普遍性, 成倍地增强了整体的“合理性”, 这种“合理性”给人类带来了生活的安逸。

技术理性不仅在经济领域, 而是在一切领域都依存于自身的独立性而显露出形式上充分的公正, 保障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正常运行。

技术理性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增加是无论哪个思想家也无法反驳的, 人与自然地位的反转便是最好的证明, 然而“在神话学通往逻辑主义的道路上, 思想丧失了自我反思的能力”[5] (3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