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和护理

合集下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措施1.手卫生:在插管前和触摸导管或周围区域之前,必须进行适当的手卫生。

使用温水和肥皂或含酒精的手消毒剂,彻底清洁双手。

手卫生是预防感染的基本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2.无菌操作:插管过程中必须保持无菌操作。

使用消毒液清洁插管部位,并使用无菌巾或盖口,防止外界细菌污染导管。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适当的无菌手套和口罩,以避免自身细菌污染导管。

3.导管选择:选择合适的导管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应首选抗菌性能良好的导管,比如硅胶或其他具有抗菌涂层的导管。

抗菌导管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并降低感染的风险。

4.导管清洁:对于插管使用时间较长的患者,导管应定期进行清洁。

清洁导管的频率和方法要根据医院的相关政策进行,通常需要每天清洁一次或更频繁。

清洁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使用消毒液擦拭导管表面,并注意彻底清洁导管插入部位周围的皮肤。

5.导管固定:导管必须牢固地固定在患者的身体上,防止导管的移动和摩擦,降低感染的风险。

导管固定要使用专业的导管固定器,避免使用胶带等粘贴物,因为粘贴物在移除时可能导致皮肤损伤并增加感染的风险。

6.避免过度使用导管:为了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导管使用。

在评估患者是否需要插管时,应充分权衡利弊,并与团队成员进行讨论,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7.健康教育:对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是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重要措施。

医护人员应接受关于手卫生、无菌操作和导管管理的培训,以提高其对感染控制的认识和能力。

患者及其家属应了解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和护理。

总之,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需要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努力,通过适当的手卫生、无菌操作、导管清洁和固定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

与此同时,及时健康教育和合理使用导管也是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关键。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一、 置管时
1. 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的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皂液洗手并消毒双手,穿洁净手术衣或隔离衣;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 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3. 采用0.3%的茂康碘消毒穿刺点皮肤两遍,每次涂擦消毒后应等待30秒钟,以便消毒剂杀灭定植菌,消毒范围应足够大。
四、 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 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
2. 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 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4. 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 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6. 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3. 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处理。
4. 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 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 输液管的更换频率不要超过每三天1次,但在输血或输脂肪乳后或停止输液时需更换。
7.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小时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4. 建议选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尽量使用单腔导管。
5. 工作人员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时,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 插管后
1. 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多汗、渗血明显的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 注意观察穿刺点情况,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每周2次,专用贴膜每周1~2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分类
根据感染发生的时间,CRBSI可分为 早发和晚发感染。早发感染通常在置 管后48小时内发生,而晚发感染则在 置管后48小时后发生。
感染的常见原因
01
02
03
04
导管留置时间过长
导管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的风 险越高。
导管插入部位
股静脉置管较颈内静脉置管更 易引起感染。
操作不当
如导管护理不规范、导管连接 处松动等,都可能导致细菌进
目前对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 预防措施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的操作流程,需要进一步制定 和完善相关指南和规范。
部分患者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的认识不足,缺乏自我管理和 保护意识,需要加强患者教育 和指导。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需要充足的医疗资源和人力投 入,但在一些地区和医院,医 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预防措 施的落实存在困难。
在更换导管和敷料时,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操作过程 清洁卫生。
保持导管通畅,避免堵塞和血栓形成
定期检查导管的通畅性,及时 处理堵塞问题。
避免使用高浓度的肝素或抗凝 剂,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对于已经形成的血栓,应及时 采取溶栓治疗措施。
定期进行血液培养和实验室检查
在放置导管前后及护理过程中,定期 进行血液培养和实验室检查,以便及 时发现感染迹象。
确保导管插入和护理 过程中使用的所有物 品和环境都经过严格 的消毒。
选择合适的导管材料和规格
01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当 的导管材料,如硅胶、聚氨酯等 。
02
选择适宜的导管规格,确保导管 的大小和长度适合患者的血管和 需要。
定期更换导管和敷料
按照规定的更换周期及时更换导管和敷料,避免长时间留置 导管。
等异常情况。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在血管导管插入或使用期间引起的血流感染。

它是医院内常见的院内感染,并且可能导致患者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对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控措施:1. 导管选择选择适当类型的导管对于预防CRBSI至关重要。

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预期的导管置入时间,选择合适类型的导管。

优先选择无导向导管,减少侵入性操作次数。

2. 导管插入导管的插入过程应该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

医护人员在插入导管之前必须严格执行手部消毒操作,使用无菌巾将插入部位覆盖,并确保环境无菌。

3. 导管固定导管固定是预防导管感染的关键环节。

确保导管固定方式合适,避免导管的剧烈晃动和脱落,减少导管周围细菌交叉感染的机会。

4. 导管护理定期对导管进行护理是预防CRBSI的重要手段。

定时更换导管贴固定物,保持导管皮肤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并严格遵循导管护理操作规程。

5. 导管使用时机合理使用导管,避免不必要的导管置入和过度使用。

及时拔除不必要的导管,减少导管在体内停留时间,可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率。

6. 严格隔离措施对于已发生CRBSI的患者,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防止感染的扩散。

医疗人员应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循感染控制的相关规范。

结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院内感染,对患者健康造成威胁。

通过遵循以上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CRBSI的发生率,保护患者的安全。

同时,医护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共同努力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与护理讲课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与护理讲课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与护理讲课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定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指由导管插入体内导致的血流感染,通常发生在静脉或动脉导管附近。

这种感染主要由细菌引起,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CRBSI的危害与影响CRBSI是医疗机构中最常见的感染,并且常常发展为严重感染。

它会导致医院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并增加了患者感染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此外,CRBSI还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结局产生不良影响。

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重要性由于CRBSI的严重性和常见性,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变得至关重要。

预防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感染发生的风险,改善患者的安全并节约医疗资源。

以下是一些在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方面的常见措施:1.严格的手卫生:医护人员在插入和维护导管过程中应遵守良好的手卫生原则,包括适时洗手或使用洗手液,以减少细菌传播的风险。

2.无菌技术:在插入导管和维护导管时,需要采用无菌技术,并使用消毒剂清洁导管周围的皮肤。

这可以有效减少细菌在导管插入点的污染。

3.导管选择与定位: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安置部位可以降低CRBSI的风险。

专业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导管类型和位置。

4.定期评估与更换:对置管的患者进行定期评估,了解导管的情况,并根据需要及时更换导管。

定期更换导管可以避免导管长时间停留而导致细菌生长和感染的风险。

5.教育和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CRBSI预防和导管护理的培训非常重要。

合适的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意识,并教授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控制感染的策略。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护理措施除了预防措施,护理措施也是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护理措施:1.定期观察: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导管插入点周围的皮肤是否有红肿、渗液或发热等异常情况。

及早发现并处理这些问题可以防止感染的发展。

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XXXX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SOP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三、其他预防措施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最新:麻醉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专家共识(完整版)

最新:麻醉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4麻醉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专家共识要点(全文)血管内导管因其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流量充足、保留时间长等优势,在急救、大手术中的监测与输液、肠外营养以及危重患者护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临床不可或缺的医疗手段。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是其重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常见原因。

在我国,CRBSI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监控护理专业医疗质量指标之一。

如何进一步减少CRBSI的发生率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医院病房和重症监护室相关的CRBSI预防方案已基本完善,并建立了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和维护过程中预防感染的国家最佳标准做法。

这些规范的建立和实施大大减少了院内CRBSI的发生。

然而麻醉科作为承担抢救重任和围术期管理的重要科室,血管内导管置管亦是麻醉科医生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其相关CRBSI预防的相关规范尚未建立,麻醉科医生在进行血管内导管穿刺与置管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可能导致感染的风险和隐患。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感染控制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撰写此版《麻醉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一、CRBSI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CRBSI是指留置血管内导管期间或拔除血管内导管48 h内发生的,可伴有发热(>38 ℃)、寒颤或低血压等临床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近十年研究结果显示,我国CRBSI发生率为每千导管日0.62~16.96例。

CRBSI一般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常见临床表现为插管部位出现红、肿、热、痛、渗出等炎症表现,可伴有发热(体温>38 ℃)、寒颤等全身感染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持续性菌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明确诊断CRBSI需要微生物学证据。

美国感染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建议诊断依据为患者至少有1处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颤和(或)低血压],且除导管外无明显的感染来源。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

2、置管操作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6、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7、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方案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方案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方案背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常见但可预防的医疗并发症之一。

它可以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并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因此,制定和实施预防控制方案至关重要。

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减少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生命健康。

预防控制措施以下是预防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措施:1. 严格手卫生在处理血管导管操作前后,医务人员应始终进行标准手卫生。

使用肥皂和水或含酒精的手消毒液有效清洁双手。

2. 皮肤消毒在插管前,清洁皮肤应使用适当抗菌剂,例如氯己定或碘酒。

确保皮肤干燥后再进行插管。

3. 导管插入确保使用无菌技术和设备,在插入导管时遵循以下步骤:- 医务人员应佩戴无菌手套、面罩和帽子。

- 选择适当大小和类型的导管,并确保适当的清洗和消毒。

- 在插入导管之前,请确保导管及其周围皮肤彻底干燥,避免细菌滋生。

4. 导管固定确保导管固定牢固,以减少摩擦和移动,从而减少感染的风险。

使用透明敷料固定导管,以便定期检查插管部位是否有渗出等异常情况。

5. 随访和评估定期检查导管插管部位,注意有无红肿、渗出或疼痛等感染迹象。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及时评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6. 治疗原则对于已发生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患者,应立即启动治疗。

治疗方案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细菌敏感性进行个体化定制。

总结通过严格执行上述预防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这将为患者提供更安全、可靠的医疗护理,以及更好的治疗结果。

以上所述只是一份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方案的概要。

详细方案应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定制和实施,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预防血源性感染的效果。

参考文献:[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201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干血流沾染的预防掌握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行特别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纵技巧.置管后的患者消失产生沾染的安全.导管相干血流沾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铲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消失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随发烧.寒颤或低血压等沾染表示,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白的沾染源.为有用预防导管相干血流沾染的产生,特制订以下预防掌握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掌握措施1、置管时应该遵照最大限度的无菌樊篱请求,置管部位应该铺大无菌单.2、置管操纵人员应该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3、严厉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卖力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防止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进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该立刻改换.4、置管进程中严厉履行无菌技巧操纵规程.5、置管应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类敷料必须达到灭菌程度.6、选择适合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间静脉置管时,应该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防止应用颈静脉和股静脉.7、采取卫生行政部分同意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齐心圆方法消毒,消毒规模应该相符置管请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该防止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纵.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伤风.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沾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该进行置管操纵.二.置管后的预防掌握措施1、应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笼罩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该应用无菌纱布笼罩.2、按期改换置管穿刺点笼罩的敷料.改换距离时光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消失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该立刻改换.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改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该严厉履行手卫生规范.4、保持导管衔接端口的干净,打针药物前,应该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打针药物.若有血迹等污染时,应该立刻改换.5、告诉置管患者在洗澡或擦身时,应该留意呵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6、在输血.输入血成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滞输液后,应该实时改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间静脉置管后,应该用心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通例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7、严厉包管输注液体的无菌.8、紧迫状况下的置管,若不克不及包管有用的无菌原则,应该在48小时内尽快铲除导管,改换穿刺部位后从新进行置管,并作响应处理.9、疑惑患者产生导管相干沾染,或者患者消失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该实时铲除导管.须要时应该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造就.10、医务人员应该天天对保存导管的须要性进行评估,不须要时应该尽早铲除导管.11、导管不宜通例改换,特别是不应该为预防沾染而按期改换中间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一、置管时1. 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2. 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

3. 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4. 皮肤消毒程序:(1)75%酒精自穿刺点环形消毒皮肤,消毒面积直径15-20cm。

(2)使用吉尔碘从穿刺中心点环形消毒2遍,中间间隔30-60秒。

5. 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6. ****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7. 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或其它耐药菌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1. 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 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3. 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4. 保持导管连接端头清洁,输液或注射药物时,严格消毒,输液完毕,消毒后使用无菌瓶口贴保护接头,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 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6. 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及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7.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8.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9. 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1. 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2. 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目标性监测,定期公布CR-BSI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1. 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CR-BSI;2. 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3. 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4. 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院感办2015-1-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医务人员参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培训学习,掌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诊断标准等。

二、及时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和标准操作流程。

三、医务人员要认真执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和标准操作流程
O
四、医务科、护理部、感控管理科和科室感控管理小组负责监管。

五、按照医院要求,规范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定期总结、分析反馈,持续改进,降低感染率。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部.[2010]卫办医政发.187号《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危重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

危重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

危重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危重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指危重病人体内植入导管(如静脉导管、动脉导管、气管导管等)与细菌或真菌的定殖和繁殖导致的感染。

该类型感染是重症监护室(ICU)最常见的医院内感染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因此,护理人员在危重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一、预防感染的细致操作1. 无菌操作:在插入和维护导管时,护理人员应始终保持无菌操作。

这包括使用无菌手套、面罩和防护衣,并进行适当的手卫生。

每次更换导管或进行任何植入导管的操作前,都要进行手卫生。

2. 适当的导管选择:根据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当类型和尺寸的导管。

选择具有较低感染风险的导管,如可靠的抗菌涂层导管,可降低感染的风险。

3. 导管定位:插入导管时,应根据准确的解剖标志确保导管正确定位。

适当的导管定位可以避免导管安插失败和局部组织损伤,减少感染的风险。

4. 导管固定:固定导管并保持导管的稳定位置有助于减少移位引起的组织损伤,并减少导管滑动和摩擦的机会,从而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二、监测与识别感染的迹象1. 监测体征: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持续升高的体温可能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早期迹象之一。

2. 结合实验室检查:通过进行血培养、导管尖端培养和其他相关实验室检查,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血培养结果呈阳性是确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主要依据之一。

3. 注意观察局部炎症表现: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导管插入部位周围是否有红肿、渗液等表现。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并报告医生。

三、护理干预措施1. 局部护理:每日对导管插入部位进行清洁,保持干燥和清洁。

使用适当的抗菌溶液对导管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定时更换敷料。

2. 静脉导管血栓预防:危重病人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是感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使用肝素溶液或者机械性方法,如间断性压迫装置等,预防血栓的形成。

3. 导管护理交接:护理人员之间要进行良好的交接沟通,确保相关信息的准确传递。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导管相对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s)是指经过导管插入体内后,由于导管周围的菌群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的感染。

预防和护理CRBSIs是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步骤之一、以下是预防和护理CRBSIs的一些建议。

预防措施:1.规范操作:确保插管前进行适当的手卫生。

导管插入前,医务人员应戴好手套,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和消毒规范操作。

2.导管选择与护理:根据患者需要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如中心静脉导管或动脉导管。

在插入和固定导管过程中要保持导管的尽可能地清洁和固定。

3.导管留置时间:尽可能缩短导管的留置时间,定期评估是否需要继续留置。

及时拔除不需要的导管。

4.引流器材消毒:对于使用引流器材,定期更换,并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避免引流器材的再污染。

5.导管容器更换:按照医院的制定规定,定期更换导管容器,保持导管周围区域的清洁。

6.手卫生:医务人员在接触导管时,特别是在进行活动之前和之后要进行彻底的手卫生。

护理措施:1.皮肤护理:保持导管周围皮肤的干燥、清洁,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适当的皮肤保护剂。

每天检查导管周围皮肤是否有异常,如红肿、起泡等。

2.导管端口护理:在使用导管前后,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

在无菌条件下,用75%乙醇消毒导管端口,使用消毒棉签进行旋转擦拭消毒。

3.导管连接护理:在更换引流器等护理过程中,遵循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导管连接口。

4.导管固定护理:保持导管固定,避免导管在体内移动。

使用适当的固定剂,如透明固定贴,根据导管类型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

5.导管清洗护理:如果导管可以清洗,按照医院制定的清洗方法进行清洗,保持导管清洁。

注意事项:1.医务人员应参加相关培训,了解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护理知识。

2.加强护患沟通,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教育,引导患者正确理解导管相关感染的危害性和预防措施。

3.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监测并评估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和控制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护理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4.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5.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感染预防要点。

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传和教育,使其了解导管相关血流 感染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
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和 登记,及时发现并报告感染病例。
VS
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找出感 染的高危因素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 措施。
一旦发生感染,立即采取措施并追溯感染源
对感染病例进行隔离和治疗,防 止感染扩散。
02
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01
02
03
无菌操作技术
在置管、更换敷料、输液 等操作前,必须进行严格 的无菌操作。
无菌物品管理
确保无菌物品的存放、取 用、运输等环节均符合规 范,防止污染。
消毒剂选择和使用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并按 照规定浓度和时间使用, 确保消毒效果。
规范导管置入及维护操作
2023-11-30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 指南
汇报人:
目 录
• 指南介绍 • 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控制措施 • 特殊情况下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 指南的实施、监测和评估
01
指南介绍

目的和背景
0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是 一种严重的医院感染,可能导致 患者死亡或病情恶化。
1 2
设立监测指标
设立明确的监测指标,如感染率、感染防控措施 执行率等,以评估指南实施的效果。
定期检查
定期对指南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收集相关数据 和信息,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3
综合评估
对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原因,提出改进 措施和建议,持续改进指南的实施效果。
对指南进行定期更新和修订的机制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如使用抗菌药物、更换导管等,以 降低感染发生的风险。
预防措施效果评估
评估方法
通过对比实施预防措施前后的感染发生率、感染类型、患者 症状等,评估预防措施的效果。
调整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对预防措施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以提高预 防效果。
05
CATALOGUE
总结与展望
原体和耐药性问题。
提高患者自我管理和家庭护理的 能力,以降低感染风险和促进康
复。
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以应 对跨国界的感染问题和共同应对
挑战。
THANKS
感谢观看
感染防控流程制定
制定并实施严格的感染防控流程,包 括导管插入、维护、拔除等各个环节 。
定期对流程进行评估和更新,以适应 新的研究和临床实践。
合适的手卫生和防护设备的使用
提供充足的手卫生设施和用品, 确保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前 、中、后都能正确进行手卫生。
监督和定期检查手卫生执行情况 ,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手卫生行为
导管更换规范
确定更换指征
当导管出现故障、感染、堵塞等 情况时,应及时更换导管,避免
问题的扩大。
严格无菌操作
在更换导管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 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整个操 作过程中手部和器械的清洁。
选择合适的导管
应选择适合患者和临床需求的导管 ,避免使用不合适的导管而导致感 染和其他问题。
04
CATALOGUE
感染风险因素
CRBSI的发生与多种风险因素有关, 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导管类型和置管 技术、医疗环境和护理质量等。以下 是一些常见的感染风险因素
导管类型和置管技术:如中心静脉导 管、动脉导管等,以及置管过程中的 无菌操作、皮肤消毒等,对感染的发 生也有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的预防和护理
重症医学科
杜娟娟
1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后果严重而又可预防的感染
定义
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 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 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 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 果的致病菌
6
手卫生
容易产生遗漏
2016/4/6
手掌
手背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手卫生
• 可以采取的手卫生措施包括常规 的用肥皂和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 精的消毒液(ABHR)。 在接触穿刺点前后,置管、更换 导管、接触及维护导管或者更换 敷料前后均应执行手卫生程序。 在进行消毒处理后,不应触再碰 穿刺部位,除非保持无菌操作。 (IB类)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美国目前存在的问题
• 每年美国有近7百万个CVC,4百万个PICC,5百万 个动脉导管,以及1亿8千万个外周导管在使用。 • 1,500,000中心静脉导管日/年 • 血流感染(BSI)发生率:5.3例次/1000导管日 • 在美国不太清楚确切的CLABSI数字,但数字在下 降,1990年代以来,估计每年有: 80,000 in CLA-BSI in ICUs 250,000 total • 粗死亡率:10%-35%,归因死亡率:1%-25%(2%) • 住院日延长:5-20天 • 每病例花费8千->5万美金
护士应做到
• 接头及肝素帽无须频繁(<72小时)更换;发现有污渍或残 留血液时及时更换。 • 使用导管及液路开口前后必须使用消毒剂消毒(70%乙醇或 安尔碘或洗必泰);尽量少开口开放次数。
• 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在4小时内输注完毕;含有脂肪乳的液 体必须在24小时内输注完毕。
• 不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封管按照CVC封管流程。
3
造成CRBSI的污染源
1)置管部位的表皮微生物侵入 皮下, 并沿导管表面定植于 导管尖端;这是短期置管最常 见的感染路径 2)通过接触手、污染的液体或 设备导致导管或导管接口直接 被污染; 3) 某些较少见的情况下,其他部位的感染可能经血液播散至 导管; 4) 由于输入污染的液体导致CRBSI。
2011年美国CDC指南 CRBSI预防中,加入维护的Bundle
植入 bundles • 导管插入核查表 • 手卫生 • 穿刺点,避免股静脉 • 最大屏障保护 • 洗必泰消毒皮肤 维护 bundle • 擦拭接口(洗必泰-酒精或 酒精,>15m) • 使用抗菌导管 • 含洗必泰的贴膜 • 抗菌剂封管 • 洗必泰洗澡(ICU) • 立即拔出不需要的中心静脉 导管
全身性预防应用抗生素
• 不可为了预防导管定植或CRBSI,而在置管前或血管内导管 留置期间常规给予全身性预防应用抗生素。 (IB类)
CVC、PICC及血液透析导管的更换
• 禁止为了预防导管相关感染而常规更换CVC、PICC、血液透析 • 导管或肺动脉导管。 (IB类) • 禁止由于发热即拔除CVC或PICC。应依据临床判断考虑拔管的 • 适应性,判断是否有其他部位的感染证据,或发热为非感染性因素所 致。 (II类) • 对非隧道式导管,禁止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使用导丝更换导管。 (IB 类) • 对于可疑感染的非隧道式导管,禁止使用导丝更换导管。 (IB类) • 如果不存在感染的证据时,可以使用导丝更换导管来替换故障的非隧 道式导管。 (IB类) • 使用导丝更换导管时,在接触新的导管前须更换新的无菌手套。 (II 类)
• 输注装置的更换 • 对于不输注血液及血液制品或脂肪乳的患者,不必在 96小时内更换连续给药装置,但至少每7天更换1次 (ⅠA类) • 输注血液及血液制品或脂肪乳的患者,应在开始输注 24小时内更换输液管(ⅠB类)
16
无针输液接头
• • 使用无针连接系统接入静脉输液管 使用无针连接系统时,分隔膜式输 液接头要优于机械阀输液接头,因 为机械阀接头可增加感染风险。 (II类) •
穿刺部位敷料的应用
• 当置管部位敷料出现潮湿、 松弛或者有明显污染时应及 时更换 对于短期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部位的敷料,纱布敷料应每 2天更换一次,透明敷料每7 天更换一次 隧道式或植入式CVC置管部 位更换透明敷料的频率不应 超过每周一次(敷料有明显 污垢或者松弛时例外),直 到置管部伤口愈合

中心静脉导管(CVC)
1.在选择置管部位前,须权衡降低感染并发症和增加
机械损伤并发症(如气胸、刺入锁骨下动脉、锁骨 下静脉裂伤、锁骨下静脉狭窄、血胸、血栓形成、 空气栓塞,置管错位)的风险。(ⅠA)
2.对于成人,避免选择股静脉作为穿刺点。(ⅠA)
2016/4/6
11
尽量使用锁骨下静脉
皮肤消毒
• 在进行外周静脉置管前使用消毒 剂(70%酒精、碘酒或者葡萄糖酸 洗必泰)消毒皮肤。 • 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和外周动脉 置管以及更换敷料时,使用浓度 大于0.5%的洗必泰消毒皮肤。
4
教育、培训和人员配置
1. 教育医护人员明确血管内导管的应用指征、置入和维护导管的
正确操作、以及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正确预防措施。(IA类)
2. 对进行血管内导管置管和维护的全体人员进行定期的知识和依 从性评估。 (IA类) 3. 仅指定经过培训且有能力进行外周和中心血管内置管和维护的 人员从事本操作。 (IA类) 4. 确保重ICU具有适当的护理人员水平。观察性研究表明,在护士 对患者的CVC进行管理的ICU,较高比例的“非专科护士”或 较高的病人/护士比与ICU的CRBSI相关 (IB类)


酒精类手消毒液是 卫生保健的标准
手卫生


在进行置管和血管内导管护理时应持续无菌操作(IB类)
进行外周血管内导管置管时,如进行皮肤消毒之后未接触 置管部位,可戴清洁手套,无须戴无菌手套。(IC类) 置入动脉、中心静导管时应佩戴无菌手套。(IA类) 当使用导丝更换导管时,在接触新导管前须更换新的无菌 手套(II类)
无针接头每72小时更换一 次。 为了降低感染率 ,无针接头的更换频率 不应小于72小时一次。
通过使用适当的消毒剂(洗必泰、碘伏、 碘酒、或70%酒精)擦洗接头,(IA类)
冲封管装置
• 首选单剂量小瓶及预充式冲洗器进行导管冲封管
降污染
防止针刺伤 高效率
抗生素封管、抗菌导管冲洗和导管封管预防
• 对于长期置管的患者,尽管较理想地执行了最大程度的无菌 操作,但仍有多次CRBSI的病史,可采用预防性抗微生物药物 溶液封管。 (II类) • 研究中的大多数都是针对数量相对较少的高风险患者进行的 ,例如血液透析者,新生儿,或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肿瘤患 者 • 抗生素包括万古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米诺环素、丁 胺卡那霉素、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

导管维护的规定
• 外周留置针
成人72-96h更换一次,儿童有临床指证时更换
• CVC,PICC,及透析导管 不常规更换导管,有临床指证时更换 • 动脉导管和压力传感器 不常规更换动脉导管 一次性或可重复使用压力换能器每96小时更换一次,同时更 换系统其它部件(包括输液管、连续冲洗装置和冲洗液)
导管维护的规定
护士应做到
• 每日评估观察穿刺点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并做好 记录,汇报医师。 • 严格无菌操作及手卫生规范。 • 更换敷料时按CVC导管维护流程进行。
• 无菌纱布常规1-2天更换一次;贴膜常规一周更换二次。敷 料若出现松动、潮湿或沾污时,及时更换敷料。
• 输注血液、血液制品、脂肪乳,输液管路24小时内必须更换 ;输注丙泊酚给药装置12小时更换一次;无针给药装置尽量 与输液管路同时更换;尽量保持输液管路密闭性。
• •

更换导管敷料时佩戴清洁或无菌手套均可。(IC类)
最大化无菌屏障预防措施
• CVC置管、PICC置管或者更换导丝时采用最大化无菌屏障 最大化无菌屏障包 括:佩戴帽子、口 罩、无菌手术衣、 无菌手套以及全身 铺盖无菌消毒巾。
一项对比随机试验研究了在CVC置管过程中,将使用最大化无菌屏障与戴无菌手套和铺较 小的消毒巾相比较。MSB组具有较小的导管定植 (RR=0.32,95%CI,0.10-0.96, P=0.04) 及 CR-BSI(RR=0.16,95%CI, 0.02-1.30,P=0.06) 。此外,使用MSB预防隔离的一组发生感染 的时间较晚,且革兰氏阴性菌多于革兰氏阳性菌。
“When we all work together, we all win togeth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