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的外部圈层修改详解

合集下载

第二章++地球的外部圈层

第二章++地球的外部圈层

图2-2 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 -
图2-3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地面吸收了 近一半(约为47%)的太阳辐射能量, 47%)的太阳辐射能量 近一半(约为47%)的太阳辐射能量,地 面温度增高, 面温度增高,同时地面也以电磁波的形 式向外辐热量。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 式向外辐热量。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 中在红外线部分,属于长波辐射 长波辐射。 中在红外线部分,属于长波辐射。地面 辐射极易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 所吸收。据观测, 所吸收。据观测,近地面的大气能够吸 75%~ 收地面辐射的75% 95%。 收地面辐射的75%~95%。可见低层大气 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大气运动的产生及形式取决于气压的作用。 大气运动的产生及形式取决于气压的作用。 的产生及形式取决于气压的作用 一个地方的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一个地方的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影响气压 随高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该地上空大气柱的高 度和密度;在水平方向上, 度和密度;在水平方向上,由于气温差异也会 引起该方向上的大气密度的变化, 引起该方向上的大气密度的变化,并产生气压 的水平变化。 的水平变化。由于大气在垂直或水平方向上存 在气压差,从而产生了气压梯度力,它的方向 在气压差,从而产生了气压梯度力, 压梯度力 是沿着垂直于等压面方向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 ,其大小为这个方向上单位距离内气压的改变 量。气压梯度力可分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垂直 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力。真正造成大气水平运动的力是水 平梯度力。此外,运动的大气还会受到地转偏 平梯度力。此外,运动的大气还会受到地转偏 向力、惯性离心力及摩擦力的作用 的作用。 向力、惯性离心力及摩擦力的作用。
图2-8 世界洋流略图 -

02-地球的外部圈层

02-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圈的总质量约5×1018kg,其中 绝大部分分布在大气圈的下层。 自然状态下的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 合物,主要由氮、氧、二氧化碳、水及 一些微量惰性气体组成。 就大气的组成成分而言,可分为恒 定组分、可变组分和不定组分3种。
大气成分的分类及其特点
(1)、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4%)、 氩(0.93%) (2)、可变组分:二氧化碳(0.02-0.04)、臭氧 (0.01*10-6)、水蒸汽(4%以下) (3)、不等组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煤 烟等
据湖水中含盐量的多少,可把湖泊分 为含盐量低于0.3‰的淡水湖、含盐量为 0.3‰~24.7‰的半咸水湖及含盐量高于 24.7‰的咸水湖。 潮湿气候区的泄水湖通常为淡水湖, 干旱气候区的不泄水湖则常为咸水湖。 湖水的运动方式有波浪、潮汐、湖流 和浊流等。
4、沼泽
是陆地上潮湿积水、喜湿性植物大量生长 并有泥炭堆积的地方。 沼泽主要分布在湿润气候区,不论热带、 温带和寒带都可产生。 世界上沼泽总面积达35×105km2,占陆地 面积的2.3%。
洋上为8月);大陆上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海洋上为2月)。一
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反映出一地在一 年中气温变化的幅度,是划分气候类型的重要依据。
四、大气的运动
大气运动的产生及形式取决于气压的作用 。
一个地方的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影响响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该地 上空大气柱的高度和密度。
地下水按运动特征和埋藏条件可分 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三种基本 类型: 包气带水是指埋藏在包气带中的 地下水。包气带意指岩石空隙未被地 下水充满的地带。 包气带中的地下水以吸着水、薄膜水 、毛细水为主,而重力水较少。包气 带水以垂直运动为主。

第二章 地球的外部圈层

第二章 地球的外部圈层

数名科学家得出结论: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人类还无法模拟出一 个类似地球一样的、 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 环境。
实验向世人昭示了: 迄今为止,地球仍 是人类惟一的家园, 人类应当努力保护 它。
一 水圈的组成
水圈(hydrosphere)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连 续圈层,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为主。海洋 占97%,大陆表面水占2.15%,地下水占0.6%。 据天然水所处的环境不同,分海水、陆地水和大气 水三类。 来自于:地球的内部;彗星的撞击;陨石的撞击。
4、冰川
发育在高纬度地区或高山上能运动的冰体。
冰川的形成:雪花—雪粒——粒雪——冰川冰
冰川的运动:慢。
山岳冰川:发育在中、低纬度高山上的冰川。 特点:规模小,运动慢,分布受地形影响。 大陆冰川:发育在高纬度地区的冰川。 特点:规模大,运动快,分布不受地形影响。
大气水
存在于大气圈对流层中的水,以气态形式存在。主 要来自海水蒸发,由于污染可形成酸雨,可使地面 具“温室效应”。
•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 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和水平分
气温——大气的温度 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 年变化 水平分布
大气的运动
• 大气运动的动力 水平梯度力 气压: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空气柱的重量 在垂直或水平方向上存在气压差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科里奥利力) 由于地球自转和地 球的球面效应所引 起的,在北半球右 偏,在南半球左偏 。
本次课堂内容
第二章
大气圈
大气的组成 结构 热状况和运动
地球的外部圈层
生物圈
生物圈概念 组成 DNA与RNA 人与生物圈
水圈
水圈的组成(分布 类型) 水圈的循环 地球外部圈层的地质作用

地球的外部圈层[22页]

地球的外部圈层[22页]

10~12 8~9
5
N 90° 60° 30° 0° 30° 60° 90°S纬度
对流层的厚度为什么存在时空差异?
地表气温差异导致对
流强度不同。
⑵平流层主要特点
平流层
臭氧层
对流层
范围
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臭氧层 位于其中.
气温变化
随高度增加而上升(上热下冷).
原因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大气运动状况 大气水平流动 天气状况 晴朗
直方向上的差异,将大气圈进行分层.
1、






臭氧层
外大气层
热层(电离层) 中间层 平流层 对流层
2、各层主要特点
⑴对流层主要特点
气温变化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下热上 冷);上升1000米,下降6度 。
原因 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大气运动状况 对流显著 天气状况
天气和气候变化显著。
对流层
原因 水汽尘埃含量多
讨论归纳以下表格:
大气组成

N2

O2
空 CO2 气
O3
水汽 固体杂质
主要作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起凝结核作用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原理: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在垂
2008翟志刚——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第四节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
大气——包围地球的空气
——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成分
万物生存离不开大气
大一气、圈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高中地理课件-1.4.2 地球的外部圈层 (2)

高中地理课件-1.4.2 地球的外部圈层 (2)

⑶在A、B、C三层中:与

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 A 层;现
50
代飞机多在 B 层飞行,因为该

层 天气晴朗,大气平稳; B 层中有
12

人类生存的天然屏障; C 层中的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
-100 -50 0 50 100 温度(℃) 气温的垂直分布图
通讯有重要作用。
1、对流层垂直温度变化?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对流层温度垂直分布的原因?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3、云如何形成? 水汽上升,气温下降,凝结而成 3、平流层温度变化及其原因?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臭氧层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1 大气圈分层
2 3
对流层 平流层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空气对流显著
1,下列各地中,对流层厚度最大的是:C
A、上海 B、莫斯科 C、新加坡 D、北京
2,干洁空气中能吸收并放射长波辐射,对地面有一
定保温作用的是
C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汽
4、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B )
A.低纬对流层 B 中纬平流层 C 高纬对流层 D 低纬平流层
高度 (km)
50
5、该层大气(C )
A、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
B、能大量吸收紫外线长波辐射
C、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
12
D、强烈的太阳辐射使大气呈电离状态
0C
读气温的垂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大气层的名称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
⑵A层 上 部热,下 部冷,气流
以 对流 运动为主。
地球圈层结构
地球外部圈层
水圈
01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

B.下地幔C.岩石圈 NhomakorabeaD.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解析】上地幔中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范围和作用分别 是什么?
1.地球的外部圈层由哪几圈组成,它们有什么关系?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其中 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33千米处 该界面下,P、S波 莫霍界面
(大陆部分 ) 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在这里,P波波速 2 900千米处 忽然下降,S波完
全消失
(4)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为什么说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的依据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物质状态、构造组成密 切相关,在不同性质与状态的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 速度有显著的变化。
说明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 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 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以上包括地壳统称为岩石圈。
【典题训练】
当地时间2013年1月14日,
意大利斯特龙博利岛的火山喷
发出熔岩,场面十分壮观。这
些岩浆可能来源于( D )
A.地壳
由于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把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 存在两个不连续面,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以这 两个不连续面为界,把地球分为三个圈层。
所以说,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传播 速度的突然变化。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由上图,我们的地球可以分几层呢?
地震波 纵波(P波) 横波(S波) 地震波分为哪两类?各有什么特点?

思维过程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思维过程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思维过程二地球的外部圈层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说明:地壳表面以外的各个圈层,称为外部圈层。

在固体的地壳表面镶嵌着水圈,并被大气圈包围着。

在地壳表层、水圈和大气底层,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构成生气勃勃的生物圈。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一)大气圈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大气圈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厚厚的大气,好像地球的外衣,保护着地球的“体温”,使其变化不至过于剧烈。

地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人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又凝结成雨、雪等降落地面,使得地球上的水循环不止。

增温、降温、刮风、下雨等大气现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不断地雕塑着地球表面的形态。

可见,大气对地球表面的许多自然现象都发生着重大的影响。

大气对生物界和人类的影响更为深刻,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大气。

可以说,地球上没有大气,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1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层的上界。

思考:为什么2000~3000千米高度可作为地球大气的上界?(因为这里的大气密度已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接近,这里的一些高速运动的空气质点经常散逸到宇宙空间去)(二)水圈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陆地水主要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储量表据《联合国水会议文件》1977年说明:(1)水具有三相变化的特性,是自然界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

(2)地球上约有3/4的面积覆盖着水,因而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

(3)陆地水与海洋水和大气水共同组成水圈。

地球外部圈层的变化

地球外部圈层的变化

地球外部圈层的变化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各个圈层既围绕地表可各自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同时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共同促进地球外部环境的演化。

地球外部圈层的变化主要受到地球内部活动的影响。

例如,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和地震等可以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进而影响大气圈和水圈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等外部因素也对地球外部圈层的变化产生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也是影响地球外部圈层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可以改变大气圈的成分,进而影响气候和生态系统。

同时,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也导致了水圈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总的来说,地球外部圈层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变化规律和影响,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

地球的外部圈层教案设计

地球的外部圈层教案设计

地球的外部圈层教案设计第一章:地球外部圈层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点。

3. 认识地球外部圈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地球外部圈层的定义和组成。

2. 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和功能。

3.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外部圈层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地球外部圈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外部圈层。

2. 讲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定义和组成。

3. 分析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和功能。

4. 探讨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大气圈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圈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3. 认识大气圈对地球外部圈层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大气圈的定义和组成。

2. 大气圈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3. 大气圈对地球外部圈层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气圈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2. 实验演示法:展示大气圈的相关实验。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气圈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圈。

2. 讲解大气圈的定义和组成。

3. 分析大气圈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4. 探讨大气圈对地球外部圈层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水圈教学目标:1. 了解水圈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2. 掌握水圈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循环过程。

3. 认识水圈对地球外部圈层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水圈的定义和组成。

3. 水圈对地球外部圈层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水圈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2. 地图观察法:观察地球水圈的分布情况。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水圈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圈。

2. 讲解水圈的定义和组成。

3. 分析水圈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循环过程。

4. 探讨水圈对地球外部圈层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生物圈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圈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地球的圈层结构 PPT课件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地球的圈层结构 PPT课件分析
随堂练习
1 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 ① ②、③分别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大气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①②
D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地球的圈 层结构 PPT课件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地球的圈 层结构 PPT课件分析
随堂练习
地壳:固态
地幔:熔融固态
外核:液态 内核:固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地球的圈 层结构 PPT课件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地球的圈 层结构 PPT课件分析
深度/km
0 80 400
900
下 地 幔
2900
外 核
5150 内 核
637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地球的圈 层结构 PPT课件分析
岩石圈
B 上、下地幔之间
C 古登堡界面
D 内外核之间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地球的圈 层结构 PPT课件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地球的圈 层结构 PPT课件分析
随堂练习
7.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地球的圈 层结构 PPT课件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地球的圈 层结构 PPT课件分析
速度 33千米(大陆部分) 增大 处,莫霍界面
纵波变慢 2900千米处,古 横波消失 登堡界面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
读图思考速发生突然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P21

第2章 地球的外部圈层

第2章 地球的外部圈层

全球主要洋流
浊流:海洋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一般
形成于大陆架外缘、大陆斜坡上部或河口三角洲前缘等处。
浊流沉积模型
浊积物
深海扇
粒序层
浊流向大陆坡下运动,剥蚀大陆边缘,扩大海底峡谷,形成海底扇和浊积岩, 浊积岩中发育粒序层理
(2)陆地水:主要包括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泊、
沼泽与冰川等。 ① 地面流水:沿陆地表面流动的水体(河流、洪 流等)。
④ 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几乎全部的水气、尘
埃,对流运动,风、雪、云、雨等天气现象)。
(2)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至35~55km高空的大气层,气流以水
平方向运动为主。
① 基本不含水汽和尘埃物质,不存在对流层中的
各种天气现象;
② 该层的上部(30~55km)存在多层臭氧层; ③ 下部温度随高度增加保持不变或略升高,但升 至30km以上时,由于臭氧层吸收了大量紫外线, 温度升高。
波长递减 波高增加 波长
波高
波峰
波谷 浪击带 浪基面
浪基面深度=波长的一半
波浪模型及有关术语
海流(洋流):大洋中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移动
的海水,分表层洋流和深层洋流。表层洋流
主要由信风和海水密度差异引起,方向以水
平为主,又可分为暖流和寒流;深层洋流主
要由海水温度和盐度差异引起,方向既有水 平运动,也有垂直运动。
三、大气的运动
(1).大气运动的动力
气压梯度力:可分解为水平 气压梯度力和垂直气压梯 度力,是大气运动的原动 力。 地转偏向力:由地球的自转 和球面效应引起,它使从 低纬度向高纬度运动的大 气向东偏转,从高纬度向 低纬度运动的大气向西偏 转。 此外还有惯性离心力、摩擦 力等。

地球的圈层 课件

地球的圈层 课件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 课标要求:
地 球 的说圈出层地结球构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球 的 圈 层 结 构
如何学习?
读图分析法、观察 比较法、图表分析法等
学法
要求同学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
有知识背景出发,培养主动学习地理 的兴趣,培养学会运用地理的思维方 式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体现“地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的思想。
36 9
E
F
横波
29300000
12 15
4000
纵波
5000 6000
思考:图中,横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 其速度发生了什么 变化?
在地下33千米处, 速度明显增加; 在地下2900千米 处,横波完全消 失。
速度(千米/秒)
深 度
0
33
千 1000
米 2000
36 9
E
F
横波
29300000
12 15
要求
整体感知全文

地震波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它有几层?
鸡蛋有蛋壳、蛋白、蛋黄三层
(1)整体感知全文
地球的 圈层 结构
地球的 内部 圈层
地球的 外部 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
(根据两个知识点将学习活动分为两部分进行探 究学习)
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的特点:在
展示“地球的内 部圈层结构”.
莫霍界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 明显增加;在古登堡界面纵波的传 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
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精讲释疑 合作探究 知识小结 课堂练习 课外探究
导入新课
地球外部圈层及其之间的关系
T H E S I S D E F E N S E P O W E R P O I N T T E M P L A T E
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一、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精讲释疑 合作探究 知识小结 课堂练习 课外探究
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精讲释疑
1.大气圈
精讲释疑 合作探究 知识小结 课堂练习 课外探究
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精讲释疑
2.水圈
精讲释疑 合作探究 知识小结 课堂练习 课外探究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精讲释疑
3.生物圈
精讲释疑 合作探究 知识小结 课堂练习
最活跃的圈层
课外探究
课堂练习
1.读地球外部圈层构成图,其中B代表( B )
A.大气圈 C.水圈
B.生物圈 D.岩石圈
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学以致用 知识小结 课堂练习 课外探究
课外探究
查找资料,探索太阳的外部圈层结构特点。
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精讲释疑 合作探究 知识小结 课堂练习 课外探究
精讲释疑
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二、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精讲释疑 合作探究 知识小结 课堂练习 课外探究
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精讲释疑 合作探究 知识小结 课堂练习 课外探究
பைடு நூலகம்知识小结
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学以致用 知识小结 课堂练习 课外探究

地球的外部圈层教案设计

地球的外部圈层教案设计

地球的外部圈层教案设计第一章:地球外部圈层简介1.1 地球外部圈层的概念与组成地球外部圈层的定义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1.2 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与意义地球外部圈层对地球内部的影响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二章:大气圈2.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圈的定义与特点大气圈的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2.2 大气圈的作用与现象大气圈的气候调节作用大气圈中的重要现象:风、云、雨、雪第三章:水圈3.1 水圈的组成与特征水圈的定义与结构水圈的三个主要部分:海洋、陆地水、大气水3.2 水圈的作用与循环水圈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与意义第四章:岩石圈4.1 岩石圈的组成与特征岩石圈的定义与结构岩石圈的分类:地壳、上地幔、下地幔4.2 岩石圈的作用与现象岩石圈对地球内部的影响岩石圈中的重要现象:地震、火山第五章:生物圈5.1 生物圈的组成与特征生物圈的定义与结构生物圈的分类:陆地生物圈、水域生物圈、大气生物圈5.2 生物圈的作用与现象生物圈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生物圈中的重要现象: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第六章:地球外部圈层相互作用6.1 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联系圈层相互作用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6.2 圈层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太阳辐射与地球外部圈层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圈层相互作用的影响第七章:地球外部圈层与气候变化7.1 气候变化的概念与特征气候变化的定义与类型气候变化的的主要原因与影响因素7.2 地球外部圈层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气候变化对地球外部圈层的影响第八章:地球外部圈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8.1 地球外部圈层保护的重要性地球外部圈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球外部圈层保护的紧迫性8.2 地球外部圈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减少污染与排放,保护大气圈和水圈保护岩石圈与生物圈,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九章:地球外部圈层的监测与技术9.1 地球外部圈层的监测方法遥感技术在地球外部圈层监测中的应用地面观测与实验室分析在地球外部圈层监测中的作用9.2 地球外部圈层监测的技术发展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展望地面观测与实验室分析技术的创新与进步第十章:地球外部圈层教案实践与应用10.1 地球外部圈层教案设计与实践地球外部圈层教案设计的要点与方法地球外部圈层教案的实践与应用案例10.2 地球外部圈层教案的应用与评价地球外部圈层教案在教学中的效果评价地球外部圈层教案的应用与改进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地球外部圈层的概念与组成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对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大气圈的结构
大气圈的下界通常是指地表,但在地面以 下的松散堆积物及某些岩石中也含有少量 空气,它们是大气圈的地下部分,其深度 一般小于3km;
其上界并无明确的界限,一般认为在 2000~3000 km的高空向行星际尘埃的密 度过渡。
大气圈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有显著的差 异,根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 以及大气的运动特点,可将大气圈自地面 向上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 暖层及散逸层。
大气圈的分层
散逸层:粒子向太空扩散,构成 地球外部磁场。
暖层(电离层):90-800km,温 度迅速升高,300km达1000度高
散逸层 温,存在大量自由电子和离子,
是吸收紫外线、传播无线电波和
卫星运行的主要圈层。
中间层:50-90km,温度由热-冷 (0— -83度)。
暖层
平流层:10-55km,温度由冷— 热(-80—0度),无垂向大气对 流,为飞行安全区和臭氧层分布
1、低纬环流
在赤道地区,地表气温终年炎热,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变 轻而上升,形成“赤道低压带”。因该地带空气以垂直上升运 动为主,且上升气流常带有较多水汽,到高空后易冷凝降雨, 故造成“赤道无风带”和湿热多雨气候。赤道地表的空气升到 高空后,在高空形成高压,促使赤道高空气流向南、向北流动。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气流方向逐渐向东加大,并在大约南、 北纬30°的高空与纬线基本平行。这样,气流不能再向南或向 北流动,造成高空气体聚积、密度加大,气流被压向地面运动, 形成“副热带高压带”(静风带),并导致出现干旱的沙漠气 候。在近地面,气流由副热带高压带向赤道低压带运动,并由 于地转偏向力作用使气流方向逐渐向西偏转,形成“东北或东 南信风(贸易风)带” 。于是,在赤道与南、北纬30°之间形 成一个低纬度的大气环流系统。
(三)不定组分
不定组分系指大气中可有可无的成分,如 尘埃、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煤烟、 金属粉尘等等。这部分物质在大气中含量变化 非常之大,在一些工业密集的地区含量非常之 高,常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我们通常说的大气 污染就是指这部分物质在大气中含量超过一定 的标准。不定组分一是来源于自然界的火山爆 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时性的灾难; 二是来源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二)可变组分
可变组分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臭氧和水蒸汽。 通常情况下,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 %,水蒸汽的含量为4%以下,臭氧约为0.01×10-6。 但是这部分成分的含量是随季节、气象和人类活动 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来源于自然 界和人类活动。据研究,地质作用过程释放出的二 氧化碳和动物呼出的二氧化碳,基本上与植物和海 洋吸收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 量的猛增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维 持 地 球 上 生 命生存的必备条 件。 温度、呼 吸、气压、循环。
二、大气圈的物质组成
100Km以 下均匀层 中由三部 分组成。
干洁大气
水气
干洁大气
水气
气溶胶粒 子
大气圈又叫大气层(aerosphere),地球就被这 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圈的总质量约 5×1018kg,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大气圈的下层。 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09%;氧气占 20.94%;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 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 和水蒸汽。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 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 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 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 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由于大气在垂直或水平方向上存在气压差,从而产生了 气压梯度力,它的方向是沿着垂直于等压面方向由高压区指 向低压区。气压梯度力可分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垂直气压梯 度力。通常垂直气压梯度力较大,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的100 万倍。虽然垂直气压梯度力较大,但因受地球重力作用的影 响,它与重力始终处于平衡状态;而水平气压梯度力虽小, 但没有其它实质力同它相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却能造成较大 的空气水平运动。所以,真正造成大气水平运动的力是水平 梯度力。除水平梯度力之外,运动的大气还会受到地转偏向 力、惯性离心力及摩擦力的作用。
第二章 地球的外部圈层
2.1 大气圈 2.2 水圈 生物圈
2.1 大气圈——地球的蓝色外壳 因地球引力而聚集
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
一、大气圈的作用
二、大气圈的物质组成
三、大气的结构
四、大气的运动和多变的气候
一、大气圈的作用
防 止 太 空 物 质 灾害性的袭击地 球。 固体物质 (陨石、冰体); 宇宙辐射。
区,吸收了大量的紫外线辐射。
中间层 对流层:平均11-13km,赤道1718km,两极8-9km。密度最大, 气温由热-冷(15—-50度)。是
平流层 产生气侯现象的主要层圈。
对流层
21
图 -
大 气 的 垂 直 分 层
对流层发生气候变化
平流层(臭氧层)吸收紫外线
四、大气的运动
(-)大气运动的动力
地转偏向力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球面效应所引起 的。通常,地球表面的大气随固体地球一起自西向东旋转, 赤道附近线速度大,向两极逐渐变为零。如果低纬度具有较 大旋转线速度的大气向具有较小线速度的高纬度运动时,两 地的线速度差使运动的大气产生了一个向东的附加速度,实 际的风向必然向东偏;相反,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大气则相 当于具有一个向西的附加速度,使风向西偏。这种现象就好 像在运动着的物体上施加了一个使其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力 一样,这种假想的力一般称为科里奥利力,对于运动的大气 来说则称为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只改变大气运动方向而 不改变速度 。
就大气的组成成分而言,可分为恒定组分、 可变组分和不定组分3种。
(-)恒定组分
所谓的恒定组分是指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 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的成分。当然,所指 的任何地方并不是整个大气圈,而是约90 km以下 的低层大气。这个部位的干洁大气主要由氮 (78.09%)、氧(20,94%)、氩(0.93%) 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的99.96%。此外, 还有氖、氦、氪、氡等少量的稀有气体.
地转偏向力示意图
科里奥利力(地球自转偏向力)
北半球偏向前进方向的右侧。 南半球偏向前进方向的左侧。 影响地球上所有运动的物体。
(二)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状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 的基本格局,并孕育和制约着较小规模的气流运动。它是各种 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发生、发展和移动的背景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