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导学案第19课
高一历史必修_中外历史纲要(下)(部编版)_《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导学案1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导学案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 )A.改善劳资关系B.增加就业渠道C.避免经济波动D.缓和社会矛盾5.下图是美国发行的纪念某一事件的银币,这一事件是哪一社会运动的产物( )A.黑人民权运动B.妇女运动C.学生运动D.反越战运动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之所以能够建立起以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关键因素是当时的美国( )A.工业产值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B.黄金储备居世界第一位C.是世界最强大的政治军事大国D.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7.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B.“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代”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12.1981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
但与此同时,“国家已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彻底地向右转”。
为此,里根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自由放任政策B.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C.降低个人和企业税率D.增加福利支出13.阅读下面的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和美国经济发展变化表,表中出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主要是( )国别农业制造业第三产业联邦德国3% 48% 49% 美国2% 36% 62%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B.普遍实行“福利国家”政策,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C.“新经济”的出现,使社会经济持续增长D.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二、非选择题失业补贴:失业者都可以领取失业救济,金额为原工资的75%材料二西方主要国家的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有何特点。
(2)“福利国家”出现后,有人宣称:“为每日的面包而斗争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也有人认为:“高福利国家和经济增长势不两立。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福利国家”的评价。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教学案参考答案【史料史证能力训练一】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1)策略:美国:通过政府直接投资的方式拉动国内市场;通过国家财政补贴的方式大力扩张国外市场。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其持续学习的动力。
2.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本节课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图片、文献、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得抽象的历史事件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注重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辛亥革命的本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本节课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奋斗和伟大牺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5.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师采用了人性化的语言,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得课堂氛围民主、活跃,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对辛亥革命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使学生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奋斗和伟大牺牲,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
2.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所体现的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辛亥革命的本质和意义。
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导学案: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堂检测——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姓名:1. 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5,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这表明()A.政府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B.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C.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美元贬值加剧D.经济进入“滞胀”阶段2.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可见西方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通过实行民主社会主义,暂缓阶级矛盾B.提高生产部门的劳动积极性,刺激经济和生产的持续发展C.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显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D.防止由于人民极端贫困、社会两极分化过于明显而造成社会动乱3.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
这是为了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4.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80年代里根则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对此评述不正确的是()A.其政策都符合各自面临的实际情况B.资本主义制度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C.资产阶级不断调整经济政策D.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得以解决5.20世纪60年代,英国制定了《旅游发展法》,规定对开办旅馆者给予20%的补助。
以下有关这一做法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利于扩大就业,减少失业②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③有力地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④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具体表现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6.2008年12月10日,美国《世界日报》发表了社论《奥巴马庞大救市计划是混合经济的新试验》,社论称:奥巴马的改革,将是再次实验混合机制的改革,这里的“混合经济”应是指()A.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计划经济B.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C.经济发展的“滞胀现象”D.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经济7.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其主要原因是( ) A.国家降低税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资本家减轻对工人的剥削C.被压迫阶级改变了斗争手段D.政府推行福利政策。
江苏省新马高级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016-2017学年度高一历史必修一学案主备人:尤力班级:姓名: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学习目标】1.了解二月革命的结果2.了解“四月提纲”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4.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难点: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课前预习】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1.二月革命⑴时间:____________⑵革命结果:①推翻了统治(罗曼诺夫王朝)②出现两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两个政权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⑶革命性质:革命2.了解“四月提纲”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新增)(1)“四月提纲”俄国革命领袖列宁,于1917年4月回到彼得格勒。
他发表了著名的《___________》,提出将俄国革命从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的任务。
他还明确提出“不给______________”和“全部政权归___________”的口号,争取以___________方式取得政权。
(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在___________的领导下,___________党决定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1 1月,起义工人和士兵占领了___________的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
___________号巡洋舰发出了震耳欲聋的炮声,这是进攻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___________的信号。
因这次革命发生在俄历十月,所以被称为“___________”。
二.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1.人类历史:俄国的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__________,它由___________领导,以建立___________制度为目的。
2.世界意义:它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___________统治,鼓舞了国际___________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高中历史第十九课教案模板
课题:《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成果和影响;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辛亥革命相关历史资料、图片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辛亥革命有什么了解?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二、新课讲授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讲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引发人们对推翻清朝统治的渴望。
- 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为辛亥革命提供经济基础。
- 介绍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组织兴中会、同盟会,开展革命活动。
- 分析三民主义思想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2. 辛亥革命的过程- 讲解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清帝退位等历史事件。
- 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总结辛亥革命的成功原因。
3. 辛亥革命的成果和影响- 讲解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临时约法》等成果。
-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如加速清政府灭亡、促进民主思想传播等。
三、课堂讨论1. 小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2.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成果和影响。
2.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吗?二、案例分析1. 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我国近代化进程。
第19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姓名:班级:日期:【学习要求】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自学测评】1.阅读教材,把握时空定位,完成时间轴。
2.阅读教材P108历史纵横,明确清末新政的内容方面内容政治军事经济教育3.阅读教材P110,了解辛亥革命的经过。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结合教材P108-109,假如你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医生团,在为中国做革命手术前,需做哪些准备?组织准备理论准备军事准备合作探究二:材料一:吴玉章指出,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谁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
1913年6月。
袁世凯命令学校恢复祀孔。
尽管这还只是帝稍复滔之先声,可就在通令一发表,即立即遭到人民的反对……张勋复辟的消息传出后,“全国民情,莫不反对”,“来电反对,高可盈尺”。
材料二: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苛捐杂税。
——南京临时政府采取措施材料三:材料四: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告各友邦书》节选(1912.1)结合材料以及教材P112,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本课小结】根据所学,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
【达标测评】一、选择题1.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上述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A.均主张“中体西用”B.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C.未能触及政治制度D.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2.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民权主义”的内涵是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进行社会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D.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3.下图是《清帝退位诏书》,这一实物资料充分佐证了辛亥革命推翻了( )A.资本主义B.封建制度C.封建帝制D.帝国主义4.“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
第19课导学案
学科:历史备课组:9年级主备人:黄永松执行时间:2013、10
19、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课时
1
课时
课型:讲读
学习过程
学法指导(学、展、点、练、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识记“电气时代”到来的时间、标志以及电力的使用。识记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说出电讯业的发展(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学生完成,老师评议、认可。
五、课堂小结(投影——知识结构图)
今天我们学到了:
1、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发明发电机——发明电动机——发明各种电器
——电力工业兴起……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发明有线电报电话------发明无线电通讯工具——电讯产业兴起——人类进入电讯时代
反思:
课前预习(投影:预习题)
快速浏览课本标题及正文,准确写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及国家?电力取代蒸汽,人类跨入了什么时代?
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行指导
一、新课学习
活动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基本情况(19世纪中后期;美国、德国)
探究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后,老师总结)
A、蒸汽时代B、电气时代C、原子时代D、信息时代
4、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都有了彻底改善的是()
A、改良蒸汽机的应用B、汽车、飞机的推广
C、石油化工的兴起D、电力的推广和应用
5、为发电机的发明、电力的广泛应用奠定理论基础的科学家是()
A、法拉第B、爱迪生C、马可尼D、格拉姆
6、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发明了()
2、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插图、故事及其他资料,学会从课本内外多渠道获取信息,学会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2)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
【学习目标】(1)通过文字材料和相关图片,指导学生观察、阅读,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认识20世纪初的历史背景,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一级目标)(2)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时间轴从时空了解武昌起义的基本过程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一级目标)(3)通过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体内容的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其性质和反封建的重大意义,以及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定责任内阁制是多方面博弈的结果,展现出历史的复杂性;(二级目标)(4)通过相关史料的解读,全面客观分析辛亥革命的结果,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但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对于这样的结果,通过相关史料进行分析,使学生避免从单纯的“阴谋论”解读,而是能够看到历史的复杂性。
(三级目标)(5)通过文字材料和图片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重点说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但是对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绝不是一两场革命就能推翻的,据此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引导学生联系和思考后续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级目标)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阅读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材料一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主要内容清末新政:①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②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③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④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预备立宪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核心精神是“大权统于朝廷”1911年撤销军机处,改设内阁,任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阁员十三人,满族占九人,其中皇族又占七人材料二1905至1908年四年间,新设资本万元以上厂矿238家,资本额6121.9万元,较上次高潮增长三倍以上。
第19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9)辛亥革命知识衔接: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清末“新政”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1)官制: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2)军事: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3)商业: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4)教育: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3.影响: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1.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2.中国同盟会(1)成立: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2)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3.三民主义的提出: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4.起义活动(1)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2)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三)预备立宪1.原因:革命运动的高涨2.概况(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2)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3)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4)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5)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3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一)武昌起义1.有利时机: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2.经过:(1)1911年10月,武昌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2)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3)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第19课 辛亥革命 学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辛亥革命学习目标:1.掌握辛亥革命起因、过程、结果、评价;2.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掌握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任务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分析辛亥革命的起因;材料一 (辛亥革命亲历者,后任军政府司法部部长张知本口述)首义发生,其远因近果甚多。
尤以是年三月黄花岗之役,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及同年七月因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
首义前数日,或汉有孙武之制造炸药失慎案,致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廷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
党人为势所逼乃匆促举事,清湖广总督瑞澄仓皇出走,革命党人遂不战而有武昌。
——沈云龙.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M].九州出版社.2011材料二当光绪、宣统年间,全国有知识、有血性的人,恐怕没有一个不算革命党。
……两派人各自进行,表面上虽象是分歧,目的总是归着到一点。
一面是同盟会的人,暗杀呢,起事呢,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呢,弹劾呢,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
……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便不约而同地起一种大联合运动。
武昌一声炮响,各省咨议局先后十日间,各自开一场会议,发一篇宣言,那二百多年霸占铺产的掌柜,便乖乖地把全盘交出,我们永远托命的中华民国,便头角峥嵘地诞生出来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1921年10月10日任务二阅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回答问题,了解其主要内容;第一章总纲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二章人民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三章参议院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
第二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覆议。
第四章总统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4.反思与评价:本案例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和收获,提高了他们的自我改进能力。
5.教学内容与过程:本案例详细讲解了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联系现实生活,突出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责任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2.分享观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3.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研究辛亥革命的不同方面,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收获。
2.能够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和观点,对辛亥革命进行客观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
4.能够运用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联系现实,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相关历史资料。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4.结合时事,提出与辛亥革命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提高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
2.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革命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第19课辛亥革命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案例背景
“第19课辛亥革命课时优秀教学案例”立足于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旨在通过深入解析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其历史核心素养。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在案例背景的设计中,我将充分运用人性化的语言,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以符合教学实际的需求。
3.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疑问,激发他们探究历史的兴趣。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力求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取得全面进步。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情景创设:通过播放历史影片、展示图片和地图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这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历史背景,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体验。
2.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的关键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小组成员间的讨论交流。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使学生在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的过程中,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1.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发生背景,如清朝的腐朽统治、民族危机的加剧等,使学生了解革命的必然性。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及时的反馈,关注学生的成长。这种反思与评价机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Βιβλιοθήκη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5.知行合一,强调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本案例在教授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历史经验,联系现实问题。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这种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历史学习更具现实意义。
4.鼓励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辛亥革命的成就与不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从辛亥革命中汲取历史经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掌握以下知识点:
(1)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包括清朝晚期的政治腐败、民族危机、国内外形势等。
(4)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方法方面:运用以下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通过剖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3)比较法:将辛亥革命与其他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其独特性。
(3)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及批判性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通过以下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辛亥革命的话题。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
第19课《辛亥革命》作业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团队所在学校(签章):作业涉及教科书版本:部编版高中历史年级及册次: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涉及单元、章节(或主题、任务):第六单元第19课《辛亥革命》作业设计团队教师姓名(不超过 5 个):单元、章节(或主题、任务)整体性作业设计思路说明(500 字以内)1、本单元主要学习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属于中国近代史上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按照课标要求,需要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对中国结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义;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和特点;通过民国初年社会经济、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的变化,认识其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为了完成上述任务,设计了2课时的作业。
其中,第19课的作业内容围绕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重要内容和政治影响而展开。
课前作业中的基础性作业以导学案形式设计,发展性作业以材料分析的形式设计,由学生自主完成。
课中作业的基础性作业主要突破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影响;发展性作业主要突破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影响,并初步掌握对历史事件客观评价的方法。
课后作业的基础性作业以3道高考选择真题来设计,巩固课堂知识,发展性作业为选做部分,以材料形式补充了辛亥革命中立宪派所起的积极作用,以表格的形式进行了中外对比,让学生理解的积极意义。
3、19课和20课作业之间存在着历史的先后顺序,在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建立起独裁统治,同时辛亥革命的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和北洋军阀的独裁带来的社会反动尖锐碰撞并存,带有明显的连续性。
使用时段作业内容作业设计设计意图使用者预计时长预估难度系数课前基础性作业作业一: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1)背景: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
学业水平测试1要求学生能有条理的讲述历史事件,概述历史发全体学生10分钟0.9(2)内容:在官制、、商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3)结果:由于政权掌握在手中,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新教材精创】第19课辛亥革命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理解认识辛亥革命的成1.重点: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2.难点: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基础认知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______》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___”。
“新政”的内容与________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______。
清政府力图在____、____、商业、____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由于政权掌握在__________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____。
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____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1)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孙中山首先举起了_____的旗帜。
孙中山是广东省___县人,出身于___家庭,先后在_____、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___________教育。
______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____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_____年11 月在____组织_____,走上了革命道路。
(2)同盟会的建立:____年8 月20 日,孙中山与___等人在日本___创建全国性的_________团体中国_____,孙中山被推举为___。
孙中山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中国同盟会___。
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___》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_______________三大主义,合称“______”。
从此,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_______革命开始了。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_______的发展。
除继续宣传___________外,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_______起义。
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_____年4 月27 日的广州______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3)预备立宪:在____运动推动下,_____年9 月,清政府宣布______。
导学案模版19课.doc
课题19秦兵马俑课时 2 主备 丁云霞时间 学生班级 课型 教读课辅备审核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展开丰富想象,体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的特点。
3、 感受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重点 难点 1、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 了解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特点、激发民族自豪感。
过程内容 方 式手段 一.知识链接1974年春,当地农民在打井时,从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 人头的碎片,一时议论纷纷。
这一偶然发现,引起了考古部门极大 的重视,从此揭开了尘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宝库。
在发现一号坑和三号坑以后,又于 1976年发现二号坑。
一号坑局部挖掘,以于1979年开放;三号坑 全部发掘,于1989年开放;二号坑从1994年3月开始挖掘,观 众可观看发掘过程。
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的奇迹”,"二十 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已将秦始皇陵(包括兵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气秦兵 马俑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是全人类的一份珍贵文化财富。
课前 搜集 —-些 关于 秦兵 马俑 资料课外 搜集 了解二.独立预习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 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做到不错字,不漏字。
2、 在小组内朗读课文,小组成员评价。
3、 弄清“俑”的意思。
4、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下面词语。
自读 课文 自主 学习小组 合作交流举世无双:身材魁梧:享誉世界:昂首挺胸:所向披靡:惟妙惟肖:5、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三.合作交流1、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的呢?用自己喜小组合作2、“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 这句话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具体体现在课文哪些部分?用“读”、“演”等自巳喜欢的方式交流、讨论自已的感受。
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导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学习目标: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难点: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导学指导导学检测及课堂展示(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阅读课本p115p116内容完成右边方框的问题。
【时空定位】专制与民主的再较量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第二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孙中山等国民党人讨伐袁世凯1912年3月20日,袁世凯谋杀宋教仁1913年11月,1914年5月,1915—1916年,唐继尧、蔡锷等领导发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1914年12月,1915年5月,1915年12月,1916年3月,1917—1918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的护法运动(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阅读课本p116p117 内容完成右边方框的问题。
1.阅读第二子目,指出府院之争、张勋复辟、护法运动的时间,概述其原因、过程、结果,并分析其影响。
2、北洋政府为何参加一战?在一战当中作出哪些贡献?北洋军阀分裂割据局面形成的社会根源①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所决定的。
军阀本来就是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大大小小的地主又支持本地军阀,依靠军阀统治生存。
所以,军阀割据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
②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
帝国主义列强在袁世凯死后,为了维持和扩大在华的利益,各自寻找新的代理人,扶植军阀派系;各派军阀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也急需选择帝国主义国家做靠山。
这样,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阅读课本p118内容完成右边方框的问题。
阅读第三子目,概括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发展的表现、原因及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导学案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主备人审批人
班级姓名
一、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知识体系梳理
【重难点解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它的特征不在于是否有计划、有宏观调控,有政府指导,这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都有,而是在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他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
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
在当代中国,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健,改革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经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不展不断深化改革。
知识网络构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