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年间突厥可汗阿史那氏助唐开疆拓土述论
唐朝边政与边患
唐朝边政与边患唐朝边政与边患高仙芝贪婪残暴西国离心酿祸乱唐太宗时期(公元627—649年)通过几次大的战事,唐朝基本上控制了西域葱岭以东地区,但葱岭以西地区还是西突厥的势力范围。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臣服于唐朝的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听说太宗死,起兵反。
唐高宗三次派兵征讨,终于于公元658年(唐显庆三年)打败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彻底结束了西突厥统治西域的历史,不仅将葱岭以东地区直接控制在手中,而且将统治范围扩大到葱岭以西地区,辖境达到两河流域(?)及波斯(今伊朗)北境,开始了唐朝全面统治西域的历史。
唐朝在西域以两种形式进行统治,一是在西域东部设置州县(其建制与内地基本划一),直接进行统治;一是在西域其它地区设置羁縻都督府州,间接进行控制。
设置羁縻府州的地方又分三种控制方式:一是在南疆塔里木盆地设龟兹、疏勒、焉耆、于阗四个军镇(焉耆一度改为碎叶),以军镇控制羁縻都督府和羁縻州;一是在北疆设置羁縻都护府,以羁縻都护府控制羁縻都督府州;一是在葱岭以西吐火罗和粟特地区,以国别设置羁縻都督府州和军府。
唐朝控制的力度虽然从东向西逐渐减弱,但葱岭以西在其管辖范围之内则是没有疑义的。
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
公元702年唐朝又设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掌西域。
唐玄宗时,又设安西、北庭节度使(节度使名称不一,或称四镇节度使、伊西庭节度使等),二者分兼安西、北庭都护府。
安西节度、都护掌葱岭以西的格局始终不变。
粟特地区(位于今中亚)主要居住着昭武九姓。
昭武九姓是月氏人,原先居住在河西走廊祁连山北昭武城,公元前二、三世纪,由于匈奴的侵逼,逐渐迁徙到葱岭以西,以后枝庶分王,立为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寻、戊地等国,世称昭武九姓。
唐朝在此根据国别设有8个羁縻都督府,即康居都督府(康国)、大宛都督府(石国)、佉沙都督府(史国)、安息州(安国)、木鹿州(东安国)、南谧州(米国)、贵霜州(何国)、休循州(拔汗那)。
阿史那社尔简介
阿史那社尔简介阿史那社尔阿史那社尔(?—655年),又作阿史那社尔汆,突厥人,阿史那氏,唐朝名将,与契苾何力、执失思力一起,是唐初最著名的少数民族军事将领。
阿史那社尔原为突厥处罗可汗次子,十一岁时,便以智勇闻名于本部,因此拜拓设(部落首领),在漠北建起牙旗(用象牙装饰的大旗,作为大将或首领的标帜),与颉利可汗的儿子欲谷设分别统治铁勒、回纥、同罗等部落。
阿史那社尔宽松的政策休兵养民,为居官十年未征赋税。
诸首领却以此鄙视他不会借机自富,阿史那社尔说:“部落既丰,于我便足。
”(《旧唐书·阿史那社尔列传》)诸首领闻此言,大为惭服,对其畏而爱之。
后颉利可汗四次用兵,阿史那社尔前去劝阻,但颉利可汗未纳。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夺取了皇位继承权。
八月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
颉利可汗认为李世民刚即帝位,内部矛盾尚未全部解决,统治秩序还未安定,遂与突利可汗合兵20万,大举攻唐。
此时铁勒、回纥、薛延陀等部落乘漠北空虚,皆反叛突厥,并在马猎山击败了前去镇压的欲谷设。
阿史那社尔出兵相助,也被延陀打败。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阿史那社尔率众西走,依附可汗浮图(今新疆吉木萨尔县西北破城子),发展势力,以图自立。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发兵灭掉东突厥。
此时西突厥内部也是混战不休,咄陆可汗兄弟相互争位。
阿史那社尔乘机前去诈降,然后引兵突然攻打西突厥,攻占近一半国土,有十余万人,自称都布可汗。
阿史那社尔势力强大后,仍不忘薛延陀反叛之事,于是对各部落说:“首为背叛破我国者,延陀之罪也。
今我据有西方,大得兵马,不平延陀而取安乐,是忘先可汗,为不孝也。
若天令不捷,死亦无恨。
”各部落酋长都劝阻说:“今新得西方,须留镇压。
若即弃去,远击延陀,只恐叶护子孙必来复国。
”(《旧唐书·阿史那社尔列传》)但阿史那社尔一心要复仇,未从此言,亲率五万余骑攻薛延陀于碛北,交战百余日。
浅论贞观时期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浅论贞观时期唐朝与突厥的关系摘要: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的时期。
而正是由于贞观时期唐朝对突厥的一系列战争和对它施行的一系列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时期的许多少数民族才与唐朝建立了友好交往。
本文主要通过唐太宗对突厥由防御到征战,再到实行羁縻政策,简要分析唐朝与突厥间交往对双方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唐朝东突厥民族政策影响唐朝初期,由于国家百废待兴,国家也无法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与突厥抗衡,于是唐高祖李渊臣服于东突厥,且对突厥和亲的政策来保证社会稳定,赢得对国内的反抗势力的征服。
在李世民即位后,开始考虑对突厥的反击。
突厥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匈奴的别支,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
以畜牧业为支柱产业,手工业为重要部门,以擅长铸铁著称。
6世纪以后,突厥势力逐渐强大。
552年,阿史拿土门率领其部下打败了柔然,摆脱了柔然的控制,自称伊利可汗,建立起了突厥汗国。
在木杆可汗时期,突厥势力达到顶峰。
《周书·突厥传》“东自辽海(辽河)以西,西至西海(里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贝加尔湖)五六千里。
”突厥汗国统一了我国西北地区和中亚各国,版图辽阔。
木杆建牙定都于都斤山(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
隋文帝采用了长孙晟的“远交近攻”策略,突厥并入了隋朝版图。
李渊在太原起兵后,由于无法与突厥骑兵相对抗,曾向突厥上表称臣,始毕可汗还送给他一千匹马,帮助他争夺中原。
唐初东突厥依仗武力强大,连年向唐朝勒索人口财物。
620年,颉利可汗即位,开始破坏与唐朝订立的盟约,屡次协同铁勒、薛延陀南下,袭击北方边城,严重威胁唐朝的稳定和北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武德七年(624年),颉利可汗亲率骑兵进攻并州,侵扰关中,掳获唐朝男女5000余口,并率骑兵10余万大锊朔州,进袭太原”。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12月地1版李渊迫于形势,打算迁都避难,多亏李世民坚决反对才罢休。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624—649)。
论唐朝处理突厥民族关系的方略
论唐朝处理突厥民族关系的方略摘要:唐朝是我国古代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是与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息息相关的。
本文对唐朝各君主对突厥的收买政策,征服政策,羁縻政策,和亲政策,互市政策的使用进行阐述。
并且分析这些政策对突厥的经济、文化以及汉族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唐代突厥民族政策影响突厥汗国兴起于阿尔泰南部,在六世纪中期形成以阿史那氏为为首的军事行政的联合。
木杆可汗时代的突厥汗国,“其地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
[1]至唐时,突厥已发展为我国北方最强大的少数民族之一。
唐代,我国的封建社会已处于比较高的发展阶段,汉族高度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各民族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对亚洲内陆的政治形式有相当大的影响。
因此对突厥的民族政策值得做专门系统的深入研究。
考察史料可总结出唐朝民族政策有以下四个特点:1.不强迫同化,顺其自然;2.不掠取俘虏分散奴婢;3.不使杂处通婚;4.不排斥各族之宗教,任其自由信奉。
唐太宗不把突厥南迁就是最好的例子。
唯如是,故汉文化之铺开,比较迟缓,最终不至因暴躁冒进而换取异俗之深根。
[2]而唐代对突厥的民族政策,则主要采取以下几种策略:一、收买政策。
即唐王朝赠送金银,丝绸等物质给突厥以换取短暂的和平;二、征服政策。
即唐王朝用兵征服突厥;三、羁縻政策。
即唐王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羁縻府州和都护府;四、和亲政策。
即唐王朝以公主外嫁,与突厥和亲;五、互市政策。
即唐王朝在边塞与突厥进行物质交换。
下面对这五种政策进行详细论述。
(一)收买政策收买政策主要运用于唐初高宗时期。
要说“吾民族武功之盛,莫过于唐汉”。
[3]然而唐高祖李渊却称臣于突厥,以取得军事上的支持。
东突厥依恃武力,曾连年向唐朝勒索,并时常南下侵扰,成为北方的严整威胁。
[4]而此时,唐高祖李渊将大部分时间都专注于国内事务和新王朝的建立工作。
唐与突厥关系初探
唐与突厥关系初探作者:黄艳来源:《商》2013年第12期作者简介:黄艳(1987~),女,汉族,湖北武汉人。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史。
指导老师:马国君。
摘要:突厥汗国在历史上曾是我国北方颇能左右大局的政治力量,隋末北方诸雄几乎都和突厥有勾连,连李渊也不例外,甚至向之称臣。
理清唐朝与突厥关系的发展对于研究唐朝对西北边疆治理的经验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就唐与突厥关系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唐;突厥;民族关系突厥,古代游牧民族。
公元六世纪初,突厥部落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归附于柔然,为其“铁奴”。
由于柔然长期与高车的战争而势力削弱,以及西魏、北齐的分裂为突厥的兴起创造了外部条件。
同时,突厥部落作为柔然的“铁奴”,掌握着纯熟的炼铁技术。
在冷兵器时代,生产力高于其他游牧部落,是突厥崛起的内部原因。
546年,突厥断绝与柔然的关系,550年,首领阿史那土门击败铁勒,552年破柔然,称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
从552年土门可汗正式建立突厥汗国到558年前室点密可汗攻灭嚈哒,在前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突厥人就建立了东至东海,西至里海,北至贝加尔湖,南抵沙漠,西南跨越阿姆河的庞大游牧帝国。
对于一个建立在分散、流动的游牧经济基础上的政权而言,要保持对如此辽阔的疆域的统治,就只能采取松散的,甚至是只维持名义的统治方式。
突厥汗国的最高首领是可汗,在可汗之下還有一些由可汗的子弟或者宗族担任的小可汗,为区别这些小可汗,土门系可汗称为大可汗。
但这个分散的游牧经济和建立在它上面的政治结构,从一开始注定了突厥汗国日后分裂的命运。
在东征西讨的过程中,突厥汗国内部形成了以土门系为主体的东突厥和以攻占西域的室点密系为主体的西突厥两大系统。
东突厥辖地主要在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草原地区,西突厥则大体上占有阿尔泰山以西的广大西域地区。
土门系可汗一直保持着大可汗的位置,西突厥作为一个分支,奉东突厥的可汗为共主。
突厥经历了将近三十年的安定、统一时期。
贞观大事记
贞观大事记贞观编年大事记(公元627-649年)《新唐书》评价太宗:“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吴兢《贞观政要·序》:“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明宪宗:“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
”公元627年丁亥贞观元年正月初一,改元贞观。
正月,太宗下制,令入阁商议国家大事,需谏官跟随。
正月,命长孙无忌等议定律令。
二月,并省全国的州县,将全国分为十道,废郡为州。
末,命房玄龄并省中央官员,只留下文武官额643人。
公元628年戊子贞观二年诏各地置义仓。
薛延陀首领夷男受唐封为可汗,建汗庭于漠北。
三月,命大辟罪由中书、门下省四品以上官和尚书省议定,以免冤滥。
关内旱灾,四月,太宗诏出御府金帛赎回被卖儿童,交还父母。
大赦天下。
四月,突利派使来唐求援,兵部尚书杜如晦请出兵攻突厥。
九月,中书舍人李百药请再出宫人。
太宗前后放出宫女达三千余人。
末,拜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赐鼓纛。
夷男派使入贡。
公元629年己丑贞观三年三月,太宗以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尚书右丞魏征守秘书监。
四月,唐太宗重新申明五花判事,以少生错。
大旱,太宗诏求直言,擢马周。
八月,命李靖、张公谨征讨突厥。
多部降唐。
正月,李绩在白道败突厥,李靖在阴山大败颉利可汗。
三月,各族君长至长安请太宗为天可汗。
三月,俘颉利,送长安。
九月,伊吾城主到长安朝唐。
唐朝在伊吾设置西伊州(今新疆哈密)。
太宗阅《明堂针灸书》后,以人的五脏都归结在背部,令此后审讯犯人,不得鞭击背部。
全国丰收,一年仅判二十九人死刑。
公元631年辛卯贞观五年开党项之地为十六州。
日本第一次遣唐使犬上御田锹等至唐(奉使在上年)。
林邑、新罗都遣使到唐。
十二月,太宗制:判决死罪,要在两天内五次申奏,下各州的要三次申奏。
人命关天,以示慎重。
公元632年壬辰贞观六年文武复请封禅,魏征谏言,太宗乃止。
增置三师官。
太宗与侍臣论安危之本。
长孙后贺太宗喜得谏臣,焉耆入贡。
大唐灭西突厥之战:从此威震西域各国
大唐灭西突厥之战:从此威震西域各国西突厥自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分裂为东、西二部后,西部的乙毗咄陆可汗和东部的咥利失可汗一直处于混战状态,双方势均力敌。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底,咥利失可汗被叛乱的部下所杀,其麾下的另一个部落拥立其侄继位,是为沙钵罗叶护可汗。
自此,咄陆的政权称为北汗庭,沙钵罗叶护的政权称为南汗庭。
南汗庭继承了咥利失的外交政策,仍旧与唐朝通好,“累遣使朝贡”,唐太宗李世民则“降玺书慰勉”。
(《旧唐书·突厥传》)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七月,也就是唐朝征服高昌之后,李世民再次遣使前往南汗庭,赐以鼓纛,极力扶持这个亲唐政权。
然而从这一年起,北汗庭的势力逐渐强大,“西域诸国多附之”,南汗庭的沙钵罗叶护可汗又在随后的一场战斗中被杀,北汗庭的咄陆可汗遂重新统一了西突厥。
这对唐朝来说实在是一个非常不利的消息。
因为南汗庭的败亡意味着唐朝几年来的外交努力付诸东流,而北汗庭的崛起则意味着西域的安全开始受到严重威胁。
果不其然,统一后的咄陆可汗“自恃强大,遂骄倨”,不但出兵攻灭了吐火罗,而且屡屡“拘留唐使者,侵暴西域”。
(《资治通鉴》卷一九六)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九月,西突厥突然发兵入侵伊州(伊吾)。
唐朝与西突厥在西域的激烈较量自此展开。
由于西突厥刚刚一举踏平了吐火罗,因此咄陆可汗的气焰十分的嚣张。
他认为唐朝在西域经营的时间还很短,驻扎的兵力也十分有限,所以在他看来,要击溃唐朝在西域的势力,重新夺回对西域的控制权,简直是易如反掌之事。
可是,咄陆错了。
唐朝不是吐火罗。
在西域等待他们的,将是一个异常强悍的对手。
这个人就是唐太宗亲自选拔任命的安西都护——郭孝恪。
郭孝恪,许州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史称其“少有志节”,隋末率数百乡人投奔瓦岗。
因其足智多谋,深受李密赏识,与李世勣一同被派驻黎阳仓,随后与李世勣一起降唐。
虎牢之战中,郭孝恪曾向李世民献策,力主两线作战,围洛打援,被李世民采纳。
浅议唐与突厥的和亲
浅议唐与突厥的和亲作者:王琳琳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11期摘要:唐朝和突厥之间曾多次商讨和亲之事,有些成功达成了和亲的目的,有些则是请婚之后并未进行和亲。
在简要梳理唐与突厥和亲概况的基础上,从时间、背景、成功与否等方面具体分析和亲事件,并进行总体评说。
探讨唐与突厥之间的和亲,有利于了解唐朝与周围民族所建政权的关系,对处理我国当代民族关系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唐朝;突厥;和亲;可汗突厥崛起于新疆的东北部,开皇三年(583年),由于内部斗争分裂成了后来所说的东、西两支。
颉利政权在贞观四年(630年)被消灭,东突厥也就随之覆灭。
后突厥是突厥原先的部分贵族再次建立的政权,于天宝四年(745年)被回纥所灭。
显庆三年(657年),唐派兵灭亡了西突厥,招纳了其残余部落。
一、唐同突厥结亲的概况以上共有唐与突厥之间超过十四次关于和亲的记录,其中关于东突厥的有五次即始毕可汗、颉利可汗、阿史那忠、阿史那杜尔、执失思力时期,关于西突厥的有四次,分别是统叶护、俟毗、咄陆、乙毗射遗可汗时期,关于后突厥的在默啜、毗伽可汗时期都有多次。
双方成功和亲的有五次,分别是始畢可汗时唐高祖主动与其结亲,阿史那忠、阿史那杜尔、执失思力时期唐太宗的赐婚以及唐玄宗时默啜可汗之子迎娶南和县主。
从以上的记录来看,有关于突厥与唐朝之间的和亲之事,多是突厥向唐请婚,唐朝有答应的,也有起先拒绝后来答应的,也有答应之后又悔婚的,当然还有突厥悔婚的。
而且,和亲不仅仅是可汗迎娶唐朝公主,也可以是可汗之子、部落首领迎娶唐朝公主,或者是可汗之女嫁入李唐皇室。
二、唐同突厥之间的具体结亲事件(一)唐同东突厥之间的结亲。
1.唐高祖时期与始毕可汗的结亲。
隋末,咄吉继承君位即始毕可汗,刘周武、世充等当时在中原地区拥有较大势力的人基本上都对他们表示臣服。
当初李渊于起事时,还派人员去突厥“赍女妓遗突厥始毕可汗以结和亲。
”①p11495作为回报,对方同意支持李渊。
2.颉利可汗向太宗请婚。
突厥世系新证_唐代墓志所见突厥世系
如果将史书有关记载与5阿史那摸末墓志6互证, 即可明了染干与沙钵略、处罗侯之间的关 系。5 墓志6 记载 :
公讳摸末, 漠北人也 , , 曾祖阿波设, 祖启(染 干)可 汗, 父啜 罗可汗。可汗 者, 古 之单于也 , , 春秋 卌 三, 以贞观廿三年二月十六日, 薨于宜阳之里第。¼
摸末, 5阿史那勿施墓志6记墓主之父为摸末单于郁射设, ½ 史书也记为奥射设, 摸末则为 其单于号。据5摸末墓志6, 启民( 染干) 父为阿波设, 可能有人会联想到木杆可汗之子大逻便阿 波可汗, ¾ 这是不必要的。¿ 因为关于染干之父, 史书记载虽然有歧异, 但是范围很确定, 在摄 图与处罗侯二人之间。那么, 阿波设到底是二人当中谁呢? 我们首先要明确这样一个问题, 既 然摸末曾祖无论是摄图还是处罗侯都是东突厥大可汗, 何以5摸末墓志6追述其曾祖舍可汗之 名号, 而以突厥贵族子弟担任的官职/ 设0来追述曾祖的显赫的地位呢? 这是判定/ 阿波设0身 份的关键所在。从5墓志6文本, 我们可以推测: 以/ 阿波设0指代突厥大可汗, 或者说以为大可 汗的名讳, 说明其已不是一般意义的突厥职官。此种以职官代可汗名的例子又如岑仲勉先生 曾指出的, 5阙特勤碑6之/ 阿波 yarCan 达干0, 乃毗伽可汗之名, 而非职任。À 另外, 摄图继位 后, 号/ 伊利俱卢设莫何始波罗可汗0, 给隋文帝上表自称/ 大突厥伊利俱卢设始波罗莫何可汗 臣摄图0。Á 其中/ 俱卢设0即是摄图成为突厥最高统治者后, 为表示其可汗至尊地位所加名号 的一部分, 是专有名号, 而非职官, 并为突厥与中原所共知。因此, 5摸末墓志6中的/ 阿波设0也 当是大可汗尊号的一部分。另一方面, 既然沙钵略可汗尊号为俱卢设, 则/ 阿波设0不可能指摄 图, 只能是处罗侯。所以, 5墓志6所记阿波设非沙钵略可汗, 而是处罗侯, 即染干父为处罗侯。
唐代八大番将,最早的一个很出乎意料
唐代八大番将,最早的一个很出乎意料唐朝是一个雍容华贵、包罗四海的朝代,唐帝国时代的中华,真正的是八方仰慕、万邦来朝。
唐朝皇室李家拥有鲜卑血统,所以唐朝的华夷之防没有那么严重,番邦士人在大唐为官也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番将番兵也成了大唐的帝国利刃,抛去那些军阀和后来反唐的安禄山、仆固怀恩、李克用等人,九幽子筛选出了八位忠心耿耿的大唐番将(按时间先后排名)。
窦国公史大奈史大奈,阿史那氏,西突厥特勒(地位比较高的官员),随处罗可汗入隋,在隋炀帝征高丽时有功。
李氏父子晋阳起兵后,史大奈率部投李氏集团,在对隋将屈突通的作战中,表现骁勇,击退桑显和的几千骁果军,被李渊赐姓史,至此,才真正的叫史大奈。
后来追随李世民在消灭薛举、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战役中,均有战功,特别是在虎牢关之战,史大奈是李世民冲阵时身边的几员大将之一。
贞观年间,官拜右武卫大将军、检校丰州都督,封窦国公,死后追赠辅国大将军。
可以说史大奈是唐朝高级将领中的第一位番将。
毕国公阿史那·社尔阿史那·社尔,突厥王子,阿史那家族之余突厥就好比孛儿只斤之余蒙古。
投唐后、任左骁卫大将军、拜驸马都尉,在征高句丽、灭薛延陀的战役中立有大功,率部十万大败龟兹、迫降于阗国,震慑西域。
后加封镇军大将军,太宗驾崩,曾欲自杀殉葬,永徽年间去世,追赠辅国大将军,陪葬昭陵。
怀化郡王阿史那·思摩阿史那·思摩,突厥贵族,颉利败后,部众离散,唯思摩跟随颉利,归唐后,唐太宗将其立为突厥可汗,赐名李思摩,为大唐北部蕃屏,替唐军抵挡薛延陀的进攻,后入朝任右武卫将军,征高句丽负伤,太宗亲为其吮血,病逝后,追赠兵部尚书,陪葬昭陵。
郕国公契苾何力契苾何力,铁勒人,原为铁勒可汗。
归降唐朝后任左领军将军,可以说契苾何力在有生之年几乎参加了唐帝国所有的对外作战,随李大亮征吐谷浑,随侯君集灭高昌,征高句丽负重伤,随阿史那社尔灭龟兹,高宗朝又安抚九姓突厥,参与灭西突厥、灭高句丽之战。
历史趣谈突厥首领阿史那社尔为唐朝立下了哪些汗马功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突厥首领阿史那社尔为唐朝立下了哪些汗马功劳?导语:阿史那社尔简介记载他是西突厥处罗可汗的次子。
由于是处罗可汗的儿子,他父亲在世的时候,他就已经统领各个部落。
父亲死后在他治理下的部落阿史那社尔简介记载他是西突厥处罗可汗的次子。
由于是处罗可汗的儿子,他父亲在世的时候,他就已经统领各个部落。
父亲死后在他治理下的部落,十年没有征收过苛捐杂税,因此他领导下的部落都很拥护他。
唐太宗贞观二年西突厥发生了内乱,阿史那社尔率兵前往平定,从那以后他便自立为都布可汗。
贞观十年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率部归唐。
不久唐太宗把自己的亲姐姐嫁给阿史那社尔,封他为驸马都尉。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任命兵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社尔为交河道行军总管,率兵前往高昌。
贞观二十一年,阿史那社尔被任命为昆山道行军大总管。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大唐天子李世民与世长辞,阿史那社尔向新皇请求殉葬,他的请求没有得到准许,但他和其他十三位贞观年间归附的外族臣子的形象,被雕刻成十四尊深目大鼻,弓刀杂佩的仿真石像,树立在了昭陵墓道上。
六年之后阿史那社尔病逝,也葬入昭陵,并且他的坟墓在众多陪葬武将中离昭陵主墓峰最为接近。
这是阿史那社尔简介中突出强调的内容。
从阿史那社尔的简介中可以看出,这位突厥王子刚烈奔放。
李世民驾崩,他为之毁容欲与之殉葬。
他十分忠心,为大唐各族人民和谐相处作出很大的贡献。
这位突厥小王子一生飘零,到死也未回到家乡,他选择留在大唐,常伴大唐天子李世民左右。
阿史那社尔将军阿史那社尔突厥人,同时也是唐朝名将,生于404年,死于655年,生活常识分享。
阿史那泥孰相关问题再认识
阿史那泥孰相关问题再认识阿史那泥孰是唐代突厥将领,常见于唐代文献。
但唐代的突厥将领中,冠此名者不止一人,相似名称者亦有数人,但至今各家意见仍有分歧。
本文鉴于此人在突厥和唐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作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多方考证,提出个人新见,认为阿史那泥孰[1]当为执失思力。
标签:突厥;阿史那泥孰;阿史那忠;执失思力《新唐书·突厥传上》中阿史那忠有两条记载,该卷先言“诏左屯卫将军阿史那忠为左贤王,左武卫将军阿史那泥孰为右贤王,相之。
”[2]下文又道“右贤王阿史那泥孰,苏尼失之子也。
始归国,妻以宗女,赐名忠”。
前者将阿史那忠与阿史那泥孰看作两人,后者却将两者视为一人,二者矛盾之处显而易见。
这一问题在古代已经引起学者的注意。
校勘中引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之见,认为阿史那忠与阿史那泥孰为一人,并指出“此承旧书突厥传误作二人,又于诸夷蕃将传和突厥传中各立一传,更属大缪”。
[3]持同样观点者还有钱大昕,他在《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指明“又倂忠与泥孰为一人,前后自相牴牾,则其谬也”。
钱大昕认识到了记载的问题,但是没有指明错误的原因;王鸣盛认为阿史那忠和阿史那泥孰为同一人,是史书记载错误而使一人两传;陆增祥则认为阿史那忠和阿史那泥熟为两人,而随葬昭陵的苏泥熟应是阿史那泥熟。
现代学者岑仲勉先生在《突厥集史》中将以上观点加以分析,认为陪葬昭陵的九位蕃将为阿史那社尔,阿史那忠、阿史那什钵苾、(阿史那)苏尼(泥讹)熟、阿史那道真、阿史那布真、阿史那德昌、于阗王母阿史那氏及李(阿史那)思摩。
[4]岑先生还认为,记载时概因音译之弊,泥熟又作“尼失”、“鼠尼失”,阿史那苏泥熟应为苏尼失,也就是阿史那忠的父亲。
笔者赞同岑先生的说法,同样认为昭陵随葬者中所记的苏泥熟应为苏尼失。
贞观年间与苏尼失同入唐的突厥将领除叛变的结社率外,其他人都随葬昭陵,苏尼失也应在随葬之列。
成书于北宋的《新唐书》称阿史那泥孰赐名忠,但是在之前成书的各类文献中及出土的阿史那忠本人的墓志中都没有提及,仅此一条文献的可信值得怀疑。
唐太宗经营河西走廊略述
唐太宗经营河西走廊略述—兼谈唐初关于内地与边疆关系的争论作者:张雄中南民族学院老干处湖北武汉摘要:本文论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对河西走廊一带的经营方略和具体举措,以及围绕这一经营活动在朝廷内部所展开的论争。
文章认为,李世民着眼于经营河西、开发西北的政治实践,表现了他高人一筹的远见和智慧。
关助词:唐太宗、突厥、河西走廊、争夺战公元629年(贞观三年),玄奘法师结侣上表,乞往天竺求经,有诏不许。
当时的唐太宗,虽然志在开发西域,惟其“时国政尚新,疆场未远,禁约百姓不许出蕃”。
[1]为了扫清通向西域的河西走廊,开发大西北,太宗经历了近30年的艰苦经营,其过程不仅与国力的复兴,边帅的任用相关,也与朝廷中关于内地与边疆关系的争论紧密相联。
本文欲就上述问题略作探讨,以就教于有关专家学者。
第一部分向达先生说:“从汉武帝收河西于版图之内,一以绝匈奴之右臂,一以建立通西域诸国之走廊。
通海以前二千年来,中国与外国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文化上之交光互影,几无不取道于此”。
[2]这条走廊,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丝绸之路”,主要是绿洲之路的必经之途。
隋时,西域诸国多至张掖与内地互市,隋朝使者到达厨宾、史国,高昌、伊吾等国有使者人朝。
隋末唐初,分布于漠北广大地区的东突厥,支持河西李轨、秦陇薛举、朔方梁师都等割据势力,威胁关中,进逼京师长安。
“李唐承袭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全国重心本在西北一隅。
故当唐代中国极盛之时,已不能不于东北方面采取维持现状之消极政略,而竭全国之武力财力积极进取,以开拓西方边境,藉保关陇之安全为国策”。
[3]因此,唐朝(尤其是唐初)的统治者,既要巩固关陇地区,又要开拓西北边疆,而经营河西走廊,则是执行这一国策的重要环节。
武德初,由于国力未固,关陇不宁,李渊父子不得不屈事突厥,以便各个击破薛举父子及李轨等,以铲平河西、秦陇的割据势力。
但是,在李渊执政的9年中,河西走廊很不安宁。
东突厥从北侧多次进攻凉州(今甘肃武威)、甘州(今甘肃张掖)、兰州、渭州(今甘肃陇西)、陇州(今陕西陇县),抢夺财物,掠居民为生口。
唐代阿史那氏研究
在突厥汗国建立过程中,阿史那氏起到了重要 作用,成为突厥贵族中的一支。
3
部落联盟
阿史那氏所属的部落后来成为铁勒部落联盟中 的一员,与唐朝展开了密切的联系。
迁徙
内迁中原
01
在唐朝时期,阿史那氏的一部分族人迁徙到中原地区,成为唐
朝的重要官员和将领。
突厥内乱
02
还有一些阿史那氏族人因为突厥内乱而离开故土,向南迁徙到
家族势力
阿史那氏家族势力在突厥政权中占据重要地位,家族成员们在不同领
域和职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家族势力的存在对于阿史那氏在唐
朝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04
阿史那氏的历史贡献及影响
历史贡献
建立唐朝
阿史那氏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他们帮助李渊建立唐朝,为唐朝 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维护国家统一
家族关系
01
血缘关系
阿史那氏家族内部重视血缘关系,通过亲属关系建立起紧密的联盟。
这种家族关系对于阿史那氏在突厥政权中的地位巩固和权力传承具有
重要影响。
02
继承制度
阿史那氏家族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度,以确保权力的顺利传承。在继承
过程中,家族成员们通常会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以确保家族内部
的稳定和团结。
03
突厥历史研究的重要 补充
阿史那氏的历史活动和命运变迁对于 了解突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 有重要意义,为突厥历史研究提供了 重要补充。
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宝 贵资料
阿史那氏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为研 究民族关系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有助 于深入探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互 动和融合过程。
THANK YOU.
经济衰落
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南移,北方 地区经济逐渐衰落,阿史那氏失去 了原有的经济基础。
贞观四年的突厥羁縻州
贞观四年的突厥羁縻州
岳东
【期刊名称】《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26)004
【摘要】突厥官职中,设因领兵而独树一帜,致使唐朝于贞观四年为突厥设置羁縻州时,就依据颉利可汗、突利可汗、沙钵罗设苏尼失等三大突厥势力的范围而划定行政区划.传世碑文、史料均明确记载顺州、祐州、化州、长州、北开州、北抚州、北宁州、北安州等都督府是同时并置的.颉利可汗曾于大利城置牙,后来的定襄都督府的治所就治于大利城.云中都督府治于云中故城.贞现十三年,定襄、云中二府并废.十七年,两府复置于灵、夏地界.
【总页数】5页(P86-90)
【作者】岳东
【作者单位】华清池管理处文史室,陕西临潼710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2.1
【相关文献】
1.从维州的沿革看唐代羁縻州与正州的转换 [J], 左之涛
2.贞观年间唐朝与突厥可汗阿史那氏的关系探微 [J], 陈瑞芳
3.贞观时期羁縻府州建置研究文献综述 [J], 贾永坤
4.贞观年间突厥可汗阿史那氏助唐开疆拓土述论 [J], 陈瑞芳
5.谁是唐贞观初年灭亡东突厥的主帅 [J], 贺润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突厥种族姓氏叙述
阿史那(Ashinas)是突厥可汗的姓氏,意思就是苍色的狼眼,阿史那氏具有阔面碧眼的人种特征。
也具有“蓝色” 之意,阿史那部因此被称为 “蓝突厥”
现阐述突厥种族本部氏族。
蓝突厥可汗部--阿史那部Ashina
( 即历代可汗均出于此部落,阿史那氏为突厥本部贵族可汗姓氏。
即突厥“黄金家族”)
蓝突厥可敦部--阿史德部Ashide( 突厥皇后姓氏部族 )
蓝突厥四贵胄:舍利吐利部、苏农部、执失部、拔延部(拔延阿史德部)
以上部族为突厥本部最为核心部族。
享有turk族名的突厥本部12部(苍突厥)
(1)葛罗枝牙部, (2)贺鲁部
(3)叱利部(叱略部), (4)绰部
(5)奴剌部, (6)卑失部
(7)思壁部, (8)(足夹)跌部
(9)郁射施部, (10)多地艺失部
(11)阿艳部, (12)匐利羽部。
回鹘助唐平安史之乱述论
回鹘助唐平安史之乱述论
李丽杰
【期刊名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0)006
【摘要】安史之乱中,回鹘汗国倾其全部兵力,助唐平定了叛乱,为大唐江山社稷立下了再造之功。
回鹘的这一军事援助行动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它是唐回友好关系的继续和发展。
通过此次平叛,唐回关系更加密切,开创了新的邦交关系。
【总页数】4页(P56-59)
【作者】李丽杰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决策科学系,贵州贵阳 5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2.205
【相关文献】
1.安史之乱中回纥助唐的根源 [J], 刘福全
2.借兵平寇的得与失——简论回纥助唐平定安史叛乱 [J], 董文阳
3.略论回纥助唐平叛安史之乱的原因 [J], 智莹莹
4.助唐统一助明平倭少林寺:乱世与疆场中的禅宗祖庭 [J], 郭晔旻;
5.贞观年间突厥可汗阿史那氏助唐开疆拓土述论 [J], 陈瑞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唐书·魏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魏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魏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新唐书·魏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魏徵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原文: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
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
隐太子引为洗马。
微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
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阅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微言,不死今日之祸。
”王器其直,无恨意。
即位,拜谏议大夫,帝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
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
左右有毁徵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
彦博曰:“微为人臣,不能著形迹,远嫌疑,而被飞谤,是宜责也。
”帝谓彦博行让微。
微见帝,谢曰:“臣闻君臣同心,是谓一体,岂有置至公,事形迹?若上下共由兹路,邦之兴丧未可知也。
”帝曰:“吾悟之矣!”帝宴丹霄楼,酒中曰:“徵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徵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
”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徵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所以事饶舜也帝大笑。
帝尝问群臣:“徵与诸葛亮就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
”帝曰:“徵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十七年,疾甚。
帝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
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及薨,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
诏内外百官朝集使皆赴丧,益日文贞,给羽葆、鼓吹。
将葬,其妻装辞曰:“徵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徵志。
”见许,乃用素车,白布幨帷。
帝登苑西楼,望哭尽哀。
(节选自《新唐书•魏徵传》)译文:魏徵,宇玄成,是魏州曲城人。
从小成了孤儿,穷困失意,他放弃财产不去经营,心怀大志。
隐太子招引他为洗马。
魏徵见秦王功劳很大,就暗中劝太子早做(对付秦王的)打算。
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他说:“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他回答说:“太子如果早点听从我的话,就不会有今日的杀身之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 军 总 管 阿史 那 社 尔 则 没 有 私 自拿 任 何 一 样 东 西 , 到接 等
到皇 帝 诏 令 后 才 接受 赏 赐 , 他 所 要 的 又 都 是 些 老 弱 残 兵 而
和 陈 旧物 品 。事 后 , 太 宗 对 阿 史 那 社 尔 的做 法 给 予 了高 唐
阿史那忠 、 史那思摩等人 , 唐朝忠心耿耿 . 阿 对 出生 人 死 , 积 极 参 与唐 机 的经 营 、 展 和 捍卫 疆 土 活动 , 唐 朝 的统 一 和 发 为 我 国 统一 多 民族 国家 的发 展 做 出 了重 大 贡 献 。 笔 者 翻 检汉
都 护 府 的 设 置 标 志 着 唐 朝 政府 的统 治开 始 进 入 西 域 地 区 。
2 .平 定 焉 耆
朝 贞 观 年 间 (2 ~ 69年 ) 厥 可 汗 阿 史 那 氏归 唐 后 为 唐 67 4 突 朝 的开 疆 拓 土 参 加 的 多 次 战 事 活 动 。本 文 试 以唐 朝 贞 观 年
可 汗 阿 史那 氏有 阿史 那 社 尔 和 阿 史 那 忠 参 加 了 此 次 战 役 。 贞 观 二 十 二 年 (4 6 8年 ) 月 , 史 那 社 尔 率 兵 平 定 焉 耆 , 十 阿 擒 斩 焉 耆 王 薛 婆 阿那 支 , 久 又 率 军 向 西 进 入 龟 兹 北 境 。 阿 不
文 文 献 和的 墓 志 , 理 出 唐 整
度 评 价 , 且 给 以 一定 的奖 赏 。之 后 , 朝 中央 政 府 在 高 昌 而 唐 国故 地 设 置 了西 昌州 ( 来 改 为 西 州 )并 在 吐 鲁 番 西 北 的 后 , 交 河 城 设 置 了安 西 都 护 府 , 施 了有 效 的 行 政 管 理 。安 西 实
的 统 一 和 疆 域 的 开 拓 作 出 的重 大贡 献 。希 望 通 过 此 问 题 的
探讨 , 以史 为 鉴 , 我 们 今 天 处 理 和 解 决 民族 问 题 、 建 和 对 创
谐 的 民族 关 系有 一定 的借 鉴 和指 导 意 义 。
一
、
阿史那 氏助唐 开疆 拓土 的事迹
1 平定高 昌 . 麴 氏高 昌是 中原 通 往 西 域 的 咽 喉 之 地 , 是 中西 交 通 也
史 那 忠 还 率 军 参 与 了配 合 安 西 都 护 郭 孝 恪 平定 焉 耆 之 乱 的 战役 。学 者 研 究 表 明 :在 此 役 中 , 朝 不 只是 就 近 调 用 了 “ 唐 安 西 都 护 府 的兵 力 , 而且 还 从 中央 派 来 了 军 队 , 就 是 阿史 这 那 忠 的 军 队 。 【 唐 朝 攻 灭 焉 耆 , 一 定 程 度 上 削 弱 了 西 突 ”2 】 在 厥 的外 围势 力 , 隔 断 西 突 厥 与 吐 蕃 的 联结 , 唐 朝 经 营 西 并 为
域 打 通 了道 路 。
3 .进 讨 龟 兹
的重 要 枢 纽 。唐 朝 贞 观 年 间 以 前 , 昌政 权 与 中 原 政 权 联 高
系 密 切 。 但 是 唐 朝贞 观 年 间 , 由于 西 突 厥 对 西 域 的 争 夺 加
剧, 控制 了高 昌政 权 。于 是 , 昌 国 的麴 文 泰 政 权 由对 唐 朝 高
第 3 第 4期 O卷
20 o 9年 7月
喀 什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a fKah a ah r C l g o m l s g rTec es 0l e o e
V0 . 0 No. 13 4
J1 0 9 u .2 0
贞观 年问突厥 可汗阿史那 氏助唐开 疆拓土述论
陈 瑞 芳
( 什师范学院 人 文系 , 疆 喀什 840 ) 喀 新 4 o 6
摘 要 : 为 系统 地 梳 理 了 唐 朝 贞 观年 间 突厥 可 汗 阿史 那 氏 助 唐 平 定 高 昌 和 焉 耆 、 讨 龟 兹 、 抚 西 域 、 击 和 较 进 慰 抗
攻 灭 薛 延 陀 、 伐 高 丽 等 一 系 列军 事活 动 , 明 了居 于 突 厥 汗 国 核 心 种 姓 的 阿 史 那 氏 为 多 民族 国家 的 统 一 做 出 征 阐 了 重要 贡 献 , 我 们 今 天 创造 更 加 和谐 的新 型 民族 关 系 打 下 了 坚 实 的基 础 。 为
关 键 词 : 观 年 间 ; 史 那 氏 ; 疆 拓 土 贞 阿 开 中 图分 类 号 : 8 K2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O 64 2 2 0 )4 O 4 一4 1 0 。3 X( o 9 0 .0 4O
’
贞 观 四年 ( 3 6 0年 ) 唐 朝 攻 灭 东 突 厥 汗 国 。 东 突 厥 汗 , 国各 部 众 内附 于 唐 朝 , 同时 , 于突 厥 汗 国核 心 种 姓 的 阿 史 居 那 氏也 纷 纷 归 附 唐 朝 。 可汗 阿史 那 氏归 唐 后 , 阿史 那 社 尔 、
间 为 主 线 , 理 出突 厥 可 汗 阿 史 那 氏 助 唐 开疆 拓 土 , 唐 朝 梳 为
唐 朝初 年 , 耆 国 与 唐 朝 保 持 着 友 好 和 平 的 关 系 , 焉 但
是 , 突 厥 重 臣 屈 利 啜 为 了拉 拢 焉 耆 , 力 破 坏 焉 耆 与 唐 朝 西 极 的 友好 关 系 , 焉 耆 王之 女娶 为弟 媳 。 于 是 , 西 突 厥 汗 国 将 在 的威 逼 利 诱 之 下 , 耆 王 叛 离 唐 朝 , 附 了 西 突 厥 欲 谷 可 焉 归 汗 , 唐 朝 的 朝 贡断 绝 , 上 了叛 离 唐 朝 的 道 路 。 为 了统 一 对 走 大 业 的 完 成 , 朝 开 始 了平 定 焉 耆 的 战役 。 同时 , 朝 攻 取 唐 唐 焉耆 , 也是 为进 一 步 攻 取 龟 兹 打 下 基 础 。 据 文献 记 载 , 厥 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