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传播学概论第四讲人内传播
2、基模的特点(P68)
• (1)它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 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 (2)它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现层化 结构,类似于一个树状图。
• (3)它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结合。 • (4)它具有预测和控制决策功能。
3、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 程模式(P69)
• 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 提出
基模(又译为图式),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 杰在研究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过程时提出的一 个概念。
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 是人们在处理新信息或者认知判断新事物时所 使用的“知识的集束”。
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者新事物、遇到 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 们过去的相关经验和知识会引导我们迅速对新 的状况做出认知、判断和推理。
入睡状态和做梦
催眠
酒精中毒与毒品服务
高峰体验
沉思状态
(三)作为社会心理 过程的人内传播理论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有
意
主我
义 的
客我
I
象
Me
征
符
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理论要点(P65):
•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 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 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 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 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 关系性的体现。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 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 动的传播过程 。
自己不了解
开放区域
盲目区域
个人资料,如名字、 缺乏自知之明的那 相貌、身份、职业等 一部分
他人不了解
秘密区域
人际传播学教学考试大纲
《人际传播》教学纲要目录引子第一章概论第二章人内传播第三章人际传播的背景第四章人际传播的心理效应第五章人际传播理论第六章人际吸引与人际关系第七章人际传播的语言第八章人际传播的技巧第九章副语言“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到影响,怎样互相影响,……要研究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
”——威尔伯·施拉姆引子1、人际传播:传播的基础与核心2、本课程主要内容人际传播:定义、特点、类型与功能人际传播的社会背景:文化与群体人际传播的心理效应人际传播的几种模式人际传播理论人际传播的过程几种典型的人际传播:吸引与冲突、利他与伤害人际礼仪3、参考书《人际传播学》,薛可、余明阳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美)巴克斯特,(美)布雷思韦特著,殷晓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王怡红《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人民出版社4、课程考核:平时成绩(30分)+期末考试(70分)平时作业之一:人际传播问卷调查要求:在这一大方向下,有具体的选题和明确的调查范围、对象、抽样方法、样本量和问卷设计,最后形成不少于2000字的研究报告,在本学期第15周提交第一章概论一、传播与社会传播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的前提是,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语境)。
(对牛弹琴、鸡同鸭讲)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拉斯韦尔模式(5W)三、人际传播定义☐传统的人际传播的定义是特指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传播活动(dyadic interaction) 。
包括面对面或借助于媒介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特定情境下的或长期的。
☐人际传播被定义为二人之间的互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为减少不确定性,运用对个人来说有意义的传播风格,传播内容和传播策略,重新确定人际关系。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成员交 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 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 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到目前为止, 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到目前为止,传播 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 域:
• 这种理解认为,无论两人交谈,小团体 之间的讨论,组织间的沟通,为了达到 说服效果,改变态度意见,促进双方了 解,只要在面对面的情境(face to face situation)之下,由一方传达对方的情形, 都属于人际传播的形态。实际上,这是 一种宽泛得多的理解,包含了群体传播 (如“团体”可指与个人自然发生的社 会群体,家庭、亲友、社交圈等)和组 织传播
人际传播的动机(意义)
• 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得信息, 以满足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 认知自我、他人与社会 •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 情感沟通的需要
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的了际传播具 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 非制度化的传播 私密性
• C.H.库利的“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概念 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库 利提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 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 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人内传播 与 人际传播
央 视 大 楼
第四章 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衣着打扮;器物的使用)
2、体态
(手势;姿态;表情等) 3、时空 (时间;空间)
二、人际传播
(一)定义
两个个体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二)功能 1、实现自我认知 2、建立和谐关系 3、认识和控制周边环境 4、交流与获得人生经验 5、满足情感需要 (三)特点 1、互动性强 2、手段众多 3、情境性强 (四)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交流 1、物体(衣着打扮;器物的使用) 2、体态(手势;姿态;表情等) 3、时空(时间;空间)
第四章 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一、人内传播
(一)定义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
信息处理的活动。
一、人内传播
(二)重要性
人内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 活动; 人内传播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基 础。
一、人内传播
(三)米德:“主我”与“客我”
理论 (四)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属 性
二、人际传播
(一)定义 两个个体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二、人际传播
(二)功能
1、实现自我认知
2、建立和谐关系
3、认识和控制周边环境
4、交流与获得人生经验 5、满足情感需要
二、人际传播
(三)特点
1、互动性强
2、手段众多
3、情境性强
二、人际传播
(四)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交流
一、人内传播
(五)常见形态 内省式思考;自我暗示等
一、人内传播
(一)定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 动。 (二)重要性 人内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 人内传播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三)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 (四)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 (五)常见形态 内省式思考;自我暗示等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概念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
它大致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面对面的传播,另一种是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
微信是属于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
它是通过手机网络平台,以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形式,与对方进行人际交流。
传输内容的丰富性。
微信用户可以利用文字和图片及显示地理位置等方式显示当前的用户状态,同时朋友圈的用户可以以语音、视频等手段即时发表评价,满足了人们个性化表达,这也可看作是人际传播方式的一种延伸,视频语音等同于面对面传播,但同时也是属于依靠媒介的非面对面传播。
2、信息沟通的即时性。
微信能够显示用户的地理位置,可以选择性的信息沟通,同时作为一种即时通讯软件,及时了解自己关注的人和事,同时它可以借用微博网站、即时聊天软件发布各种消息并对信息进行快速接收和反馈。
传播情境的明显性。
微信的传播实质上是作为一种人际沟通的方式,它会因为个人和环境因素,选择性地进行信息沟通,同时利用语音、照片、表情等隐藏或表露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利用软件功能显示地理位置,这就构成我们所说的传播意境交流内容的私密性。
微信具有密码保护功能能最大限度的保护用户的个人资料、聊天内容等。
他人很难盗取相关资料。
根据人际传播的动机,可以将人际传播分为两类:一是满足性人际传播,二是手段性人际传播。
微信作为一种人际传播,同时具备有两种动机,因而也可以分成满足性人际传播和手段性人际传播。
1、微信中的满足性人际传播。
满足性人际传播的重点不在于沟通的功利性或实用性目的而在于沟通行为本身以及由这种沟通所达到的一种自我满足,是一般的社会性需要。
尤其是人际感情需要的满足功能。
微信这种感觉满足性人际传播行为主要体现在问候、情感交流、闲聊、娱乐等等方面。
2、微信中的手段性人际传播。
手段性人际交流的根本着眼点在于把交流本身视为手段和工具以寻求某种功利性的结果或目的。
它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告知性的交流,这是一种以告知为主要目的的行为,目的在于使受众接受某种信息的交流,比如班长以微信形式告知同学们考试的相关信息;二是劝服性交流,以劝服为重点的交流,其特点在于不仅传播有关信息,而且还强调这些信息的重要性和正确性,使受众在信仰、行为、思想、价值观念上都受到改变。
1第四讲传播类型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课件
主讲: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 张菊兰
题 跋:
• 人类是一种社会的动物。 ——(荷兰)斯宾诺莎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 马克思
非人类社会传播(蜜蜂的“8”字舞)
传
人内传播(自己一个人—内心的交战) 人际传播(比如与朋友聊天) 群体传播(家庭、朋友、近邻、工厂、学校) 社会 传播
• 1.直接传播: • 无须借助传播媒体作为中介物即可 进行的,如交谈、讨论等,双方是面对 面的。 • 包括语言传播 (对话) 和非语言符号 的传播(体语)。
• 2. 间接传播: • 使用媒介传播 • 人际传播是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 基础。 •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
(1)传受双方的深层传播处于“熟人圈” 中,传播以单个的面对面形式为主。 (2)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3)规定性不强、随意性较大。
• • • • 1、获得信息。 2、与他人建立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镜中我” 4、满足情感需要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 1909年出版 《社会组织》
• 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
• 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 ; • “镜中我” 。
•
启示
•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 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 体现。 • 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 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互动的介质 同样是信息。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 论 (Self Interaction)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鲁默的“自我互动” 理论认为: • 人与自身进行的“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 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 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 • 不过,自我互动并不是与他人社会互动在 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具有独自的特点。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言语交际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认为,人们运用语言的过程是完成一定 类型的行为,这种言语交际可以分为五类: 一、对事物的真相或价值作出判断的那些言语交际。 二、是那些行使权利施加影响或运用权利的言语交际,诸 如任命、表决、劝告或警告。 三、是说话者承担某种行动义务,诸如允诺、保证、表明 信仰或信念。 四、主要与社会行为有关,诸如道歉、祝贺、慰问或挑战。 五、是表示对某事所持态度的言语交际,如争论、答辩、 让步、假设或推测。
一、人际传播的。 其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 协作关系,也是人际传播 的一个基本动机。 人际传播的第三个基本动 机是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第四,满足基于人的社会 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虽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大致可分 为两种,一种是面对面的传播,另一种是借助某 种有形的物质媒介(如信件、电话、电报等等) 的传播。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具 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 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 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是由以下几个主 要环节或要素构成的: 1、感觉 2、知觉 3 3、表象 4、概念 5、判断 6、推理
结合以上分析和论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
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 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 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 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这里 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 的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 社会性和实践性。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 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
三、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1、集合行为及其形成条件 • 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 • 集合行为形成的条件:
– 结构性压力 – 触发性事件 – 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正常的传播 机制活跃化
三、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2、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 暗示:一种传播方式,指不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 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 事某种行为。 • 群体感染是指某种观点、情绪或行为在群体暗示 机制的作用下在群体中迅速蔓延开来的过程。集 合行为中,人们失去理性判断力,因而群体暗示 和群体感染机制在集合行为中表现非常明显。传 播速度快,效果显著。
财经
文娱
印刷
广告
发行
组织传播
二、组织传播及其功能 1、定义: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2、功能: • 内部协调: • 指挥管理: • 决策应变: • 形成共识:
组织传播
3、组织内传播 (1)正式渠道 • 定义:信息沿着一定的组织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 • 横向传播 • 下行传播 • 上行传播
组织传播
一、组织及其特征 1、定义: 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 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下从事 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2、特点: •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 组织系统的阶层制和等级制。
社委会
社办 人力总监 财务总监 品牌总监
编委会
经委会
总编办
考评办
总经理办
本地
国际国内
– 公关宣传 – 广告宣传 – 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第三节 大会功能 大众传播的定义、 1、定义 2、特点: •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 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规模生产和复制 信息 • 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公众。“受众” • 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双重属性 • 相对来说,反馈机制若弱。 • 制度化的传播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新信息与认知基模吻合, 采取原有的解释和态度
新信息与认知基模不吻合, 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
强化原有基模
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基模
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的依据参与下一个信息的处理
(2)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 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详尽分析可能性”的理论
核心路径 边缘路径
以详尽的方式,用严谨的思考来处理信息 以较为粗略的方式来处理信息
第五讲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一、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 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 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内传播属于 人体内部的传播,但它仍然能够通过人的 活动表现出来。施拉姆这样阐释人的传播 行为:
1、一个事件发生了 2、这一事件刺激了A先生的眼、耳朵或其他感觉器官,
腺线,产生紧张(张力)、未讲话前的“感觉”等等 9、接着B先生开始按照他惯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把这些感
觉变成字句,并且从他“考虑过的”所有字句中 10、他’‘选择”或抽象出某些词,以某种方式安排这
些词,然后B先生相应地讲话,或做出行动,从而刺激了 A先生―或其他某人 11、这样,传播过程就继续进行下去 … …
C、第三,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概念。库利是在
1909 年出版的《社会组织》 一书中提出“镜中 我”概念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 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 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个人透过这面 “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 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他人如何“认识” 自己的想象;二是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 想象;三是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 的情感。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 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 中我”的主要机制。 除自我认知以外,相互认知也是确立有效的社会 协作关系的重要条件。
传播学纲要第四章
第二节
社会关系与人际传播
“约哈瑞窗口”及几个改善人际传播的建议
美国人际传播学者特伦霍姆和延森提出四个确立人际关系的步骤: 第一,确定处境,即明确自己所处的情境和位置; 第二,品评他人,即事先了解准备交往的人的特点; 第三,判断关系,即明确自己与对方存在何种关系; 第四,解释行为,即找出双方需要建立关系的起因,他为什么要做或我 为什么要做。
第一节
关于人际传播的几种“理论”
感情需要
个体爱别人(付出情感)或被别人爱(获得情 感)的需要,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形式建立并维 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
缺乏人际关系的个体,会避免亲密关系,保持 一定的情绪距离; 人际关系过度的个体希望与他人有亲密的情绪 联系,但不易获得专注的情感; 介于两者之间的人际关系适度的个体,能恰当 看待自己,能根据情境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同时建立相对亲密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与人际传播
性别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自然会伴随人际传播: 男性间的传播主要表现为“共事”关系,其次是“共同情趣”关系。 “朋友有信”是男性间友谊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准。 女性间的传播的突出特点是通过谈话建立友谊。女性更喜欢在同性间 自我披露。 男女间的关系,除了爱情关系外,是最难说清楚的。有的研究显示, 异性朋友难以保持长久的关系。异性间缺少爱的吸引,关系就会疏松。
第一节
关于人际传播的几种“理论”
美国语言传播学者约翰•斯图尔特从人的特性角 度考察人际传播:
第一, 人具有的经验均是独特的。 第二, 人的精神世界的不可测量。 第三, 传播中的人通常会有回应,而且能够经 过选择以后来回应。 第四, 传播中的人具有反思的能力。 第五, 人的传播是言说的。如果人不称呼事物, 它便什么都不是。 第六, 人在传播中具有创造性,人可以建造个 性化的交往。
4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三、人内传播过程的环节、要素 人内传播过程的环节、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四、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一)主我、客我理论 主我、
提出者: 1、提出者:[美]米德 内容: 2、内容:
主我( ——个人本身态度 个人本身态度、 ①自我 主我(I)——个人本身态度、行为的表现 冲动、欲望) (冲动、欲望) 客我(ME)——他人期望的个人表现 客我(ME)——他人期望的个人表现 约束性) (约束性) 主我”“客我” ”“客我 ②“主我”“客我”之间并不完全一致 主我”“客我”互动形成自我意识,并不断改进、变化, ”“客我 ③“主我”“客我”互动形成自我意识,并不断改进、变化, 形成新自我
三、人际传播的条件
1、传播双方相互吸引 2、媒介上接近 3、时空上接近 4、对自我的认知 5、对他人的认知
四、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一)自我表达的途径=人际传播的媒介: 自我表达的途径=人际传播的媒介: (1)语言 (1)语言 (2)非语言 (二)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1、自我表达目的:为了使他人充分认识、 自我表达目的:为了使他人充分认识、 评价自己 2、同时注意两方面: 同时注意两方面: ①展示个性 需符合社会价值和行为规范, ②需符合社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符合普遍的 真善美价值尺度
(二)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1、提出者:【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 提出者: 罗伯特. 2、内容: 内容:
激活基模 新信息————— 新信息————— 强化原基模 强化原基模 与原基模吻合——原基模方式认知 与原基模吻合——原基模方式认知 —— 与原基模不吻合——创建新基模 与原基模不吻合——创建新基模 ——创建
(三)内省式思考
(1)反省 日常、 ★日常、长期的自我反省活动 短期、一时、 ★短期、一时、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 的自我反思——内省式思考 的自我反思——内省式思考 —— (2)特点: 特点: 并非每时每刻发生,只有在遇到困难、 a、并非每时每刻发生,只有在遇到困难、 障碍等问题时才活跃起来 并不封闭,与外界环境、 b、并不封闭,与外界环境、他人有联系 不仅是一横向过程,也是一纵向过程, c、不仅是一横向过程,也是一纵向过程, 要调动自身经验, 要调动自身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一个著名的思维定势例子是“鸟类研究者的偏见”,描述了一个鸟类研究者因为长期研究鸟类而形成了对 鸟类的思维定势,导致他无法正确识别其他动物。这个例子表明,思维定势会影响个体的思考方式和判断 力,使其难以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
案例三:情绪的自我调节
总结词
情绪的自我调节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和调 节的能力。
创新研究方法,结合心理学、 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 论和方法,采用实验、观察、 调查等多种手段,对人内传播 与人际传播进行深入研究。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联系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个体内部的信息处理和心理活动过程会影响 到人际传播的效果,而人际传播也会对人内 传播产生反作用。
区别
人内传播是个体内心的心理活动过程,不涉 及其他个体,而人际传播是两个或多个个体 之间的信息交流;人内传播是非言语性的, 而人际传播是言语性和非言语性的结合;人 内传播主要是个体对自我认知和情感的处理, 而人际传播主要是个体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人内传播是人际传播的基础,人际传播反过来也会 影响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都涉及到信息的编码、解码和 反馈等过程。
区别
01
02
03
04
人内传播是个人内部的自我传 播,信息在个人内部进行传递 和交流,没有涉及到其他个体 。
人内传播是个人内部的自我传 播,信息在个人内部进行传递 和交流,没有涉及到其他个体 。
详细描述
一个著名的自我暗示案例是“皮革马利翁效应”,它描述了一个名叫皮革马利翁的雕塑家,通过强烈的自我暗示, 将自己的雕塑作品赋予生命。这个效应表明,强烈的自我暗示可以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其朝着暗示的 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己对于他。
4)满足人的社会性精神和心理需求。消除孤独,共享喜悦,分担忧愁。
A、传播和接收信息渠道多,方式灵活。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并用
2、人际传播的 B、人际传播信息意义更为丰富复杂。传播语境会有特殊信息意义形成
1、结构性压力。自然灾害,经济萧条等。
? 三个条件: 2、导火线。触发性事件。
3、正常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变弱。
? 集合行为中群体特点和信息传播机制
案例:海军上尉朱利安?费利克斯在《海流》中提到的事件。
事件启示:群体传播中群体幻觉现象。
产生机制:在期待中的群体;值勤者发现海上有遇难船只的信号这一暗示。
——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满足个人需求
2、群体的社会功能和存在意义 (2)为个人提供信息和安全感
(3)表现自我和展示自我的场所
(二)群体传播及内部机制
1、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 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岩原勉)
5. 人际传播是“多媒体传播”
第二节: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一、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概念内涵
1.岩原勉:群体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现实群体多种多样。
2. 坦卡德认为群体的三种形式
? 基本群体(primary group):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组成的长期、严密、面对面联系的一种群体。如家庭、工作群体、军队单位等
(3)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一种形式(儒家理论)
二、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联系组成的新的传播系统。一般是指两个人之间面对面亲身传授,所以有时又称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另外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借助于物质媒介(信件、电话、电报)进行的一对一传播也是人际传播。
A、获取信息以备生存和发展需要
1、人际传播的动机 B、建立与他人的合作关系
C、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了解他人和让他人了解自己
施拉姆认为:“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由于一些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聚集在一起”就叫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关系。
? 群体意识:群体成员所共有的意识。群体意识在群体传播中形成,一旦形成,会对群体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2、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 群体规范: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它在协调、目标达成、保证合作和维持群体同一性和为群体成员提供安全决策方面有重要作用。
? 谢里夫的群体规范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不确定环境中,人们依靠别人的指导。同时群体影响能够超越群体存在,出现在没有群体的环境中。
3、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产生的压力。面临压力,个人或少数意见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少数服从多数,不是基于理性判断。
?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奥许(solomon asch)的线段实验。实验结果:123个被验人中,76%的人在多数意见影响下至少作了一次错误选择,而全部答案错误率为 36.8%。
? 原因: 一是信息压力。一般认为多数人提供信息正确大于少数人。
二是趋同心理,遵从性,避免孤立。
(二)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 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群体骚乱,自发游行、集会、抢购风潮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是一种非常态的传播。
? 理论观点: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意见领袖,然后再由意见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这一信息的流通过程分为两级,所以称为两级传播。
? 两级传播理论模式:
大众媒介-?意见领袖-?社会公众
一级传播 二级传播(两级传播强调的是第二级,即人际传播的重要意义)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漫游于无意识的领地,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在群体中,傻瓜、低能儿和心怀嫉妒的人,摆脱了自己卑鄙无能的感觉,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在某种暗示情况下,采取极端行动。在群体中,每种情绪和动作都有传染性。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群体是一个无名氏,在群体中的个人不担责任。长时间融入群体中的人,个人会处于一种非自我的状态,变成不再受自己支配的玩偶。
3、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是对外部世界创造性、积极能动的反映
的特点 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任何其他传播类型,都必然伴随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既与人的生理机制相关,又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
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4、人内传播的有关理论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A、感觉:视、听、触、味、嗅。人内传播出发点。
B、知觉:感觉的集合,对事物整体印象综合把握的过程。
C、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知在头脑中的再现。事物特性的记忆。(形象符号)
第四讲: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 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一、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1、基本过程和要素
基本过程:眼睛-神经脉搏冲动-大脑-肢体紧张感觉-大脑按照惯用方式把感觉变成字句-声波
1)前提
1、个人特征 1、社会系统规范
(1)接受者变数: 2、社会特征 (2)社会系统变数: 2、对偏离的容忍度
3、意识到创新需要 3、传播完整度
两级传播论有缺憾之处。但为大众传播研究开启了新思路--对于大众传播等级和层次的关注。
4、 创新扩散论与人际传播
? 所谓创新扩散,是指一种新事物,比如新观念、新发明、新时尚在社会中推广和扩散的过程。它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密不可分。罗杰斯说,创新就是“一种被个人或其它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
(意识到的创新特征-- 相对优越性、相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
(3)决策。直接导致创新扩散的结局
结局有两种可能: 采纳(两种):一直乐此不疲;先采纳后半途而废
拒绝(两种):暂时不采纳,后会接受;固守成规,始终不采纳。
(4) 证实。在做出决策后,还要设法寻求信息资料以证明自己决策正确。
比喻:工厂生产的产品--零售商--大众。
4.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s)
? 定义: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会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 通俗理解:传播活动中,一小部分人,对某方面事态比较了解和关心,能向公众提供这方面信息并加以主观解释和判断。
? 有研究者归纳了意见领袖不同于追随者的因素: B、能力(其人的知识)
C、可利用的社会位置(其人所知的人)
? 两级传播论的缺憾
(1)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大量信息直接由大众媒介流向社会公众,中间不经过意见领袖。美国传播学家格林伯格从研究肯尼迪总统遇刺得出结论:只有最重要的和最不重要信息依靠人际关系发散,常规化信息依靠大众传播。
特点和功能 C、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D、人际传播是非制度化传播,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
E、人际传播活动中,各方经验范围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3、 人际传播与两级传播理论
? 两级传播理论,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之一。提出者是拉扎斯菲尔德。1940年,拉氏和其领导的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的同事们,对194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进行研究,两级传播论是研究成果之一。也被称为两级流动传播(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
2、理论上,人内传播 D、概念:对于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进行思维的工具。(语言符号)
由以下要素构成: E、判断:对事物之间关系和联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人类决策的基础。
F、推理:从已知推出未知,在判断基础上进行,在人类思维中体现出来。
人内传播不是个人孤立活动,而是体现与外部环境的时刻联系
? 主要观点: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重要的影响,而自我意识的形成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 自我=主我(I)+客我(me)
主我:意愿和行为的主体;由行为表现
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形象;体现社会关系的潜在影响。
? 个人自我意识完成主要依靠人内传播来完成。例如社会女性“自我”角色的确立过程。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 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人与自身进行互动。1969年,在《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
? 理论观点: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通过与自己进行沟通与传播,创造性地理解他人对自己的“角色期待”,从而认识自己、调整自己、塑造自己。
? 创新扩散(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传播研究是在两级传播理论启发下展开的。这项研究的代表是罗杰斯和休梅克。1971年,两人在合著的《创新的传播》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创新扩散模式。罗杰斯的创新扩散模式包括三部分:前提(前奏)过程和结果(后果)。
? 罗杰斯-休梅克的创新扩散模式
? 参考群体(reference group):提供了参考标准的群体,该群体归参考使用,无须归属。
? 偶然群体(casual group):临时组成的被聚在一起。
3. 勒庞关于群体的心理学理解
从平常含义上说,“群体”一词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职业或性别,也不管是什么事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群体”一词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重要含义。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一种集体心理。群体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存在,受群体精神统一律的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