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物质的溶解》第四课时优秀教学
《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推荐14篇)
《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推荐14篇〕篇1:《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溶解》优秀的说课稿各位评委好!我是来自新站镇中心校的王小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第七课《溶解》。
这局部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水是什么样的物体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有溶解其他物体的性质;从才能培养来看,属于“实验才能和归纳概括才能”的系列。
课文分三局部:一、通过观察食盐、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搅拌后的变化过程,与沙子放入水中搅拌后的现象做比拟,加深学生对溶解的印象,在这根底上,讲解什么是溶解。
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判断几种常见的物体,哪些在水中溶解了,哪些没有溶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溶解。
三、指导学生认识溶解的应用。
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事物和现象,但对一些常见的现象往往关注不够。
另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展简单的'、有条理的考虑,并且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与才能。
根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科学课程教学建议,我对原教材的教学思路做了一些调整,注重给学生活动的空间,表达探究的过程。
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及重、难点为:教学目的:1、知道溶解现象;会判断某种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理解溶解现象在消费、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会用自己的语言呈现观察的结果;会交流、合作、评价。
3、通过对身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愿意关注生活现象、乐于生活。
教学重点:知道溶解现象;会鉴别在水中溶解和没有溶解的物体。
教学难点:知道溶解现象的共同特征及溶解的过程;理解过滤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取“引导-探究-发现”的教学形式,观察比拟、理论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优化教学。
为此,我准备了食盐、沙子、高锰酸钾、白糖、面粉、清水,过滤装置,评价卡等;学生准备配置好的食盐水溶液。
物质的溶解教案
物质的溶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术语;2. 掌握溶解过程中的物质间相互作用原理;3. 学会用溶解度的概念描述物质溶解程度;4. 能够区分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5. 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的概念及相关术语;2. 溶解过程中的物质间相互作用原理;3. 溶解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4. 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及区分;5. 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6. 实验观察与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溶解的概念及相关术语,例如“溶解是指固体物质在液体或气体中分子间相互作用导致物质分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并形成溶液的过程”。
2. 概念解释与概述详细解释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并给出常见的例子。
3. 团体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们讨论溶解过程中的物质间相互作用原理,并总结出相关结论。
4.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实验,以观察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引导学生提出实验假设,进行实验操作,记录观察结果,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5. 讲解溶解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例子说明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6. 深入讨论分小组进行深入讨论,以探究不同因素对物质的溶解度的影响。
例如温度、压力、溶剂选择等。
7. 实验设计与报告根据所学知识,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某个因素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并撰写实验报告。
8. 总结与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进行概念归纳,巩固学习成果。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相关概念和术语,帮助学生建立对物质溶解的初步认识。
2. 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简单实验帮助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3. 团体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彼此交流和分享问题和观点。
4. 总结归纳法:通过整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2. 对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评分,评估学生对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的能力;3. 设计一份简单的选择题和解答题,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物质的溶解》教案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物质的溶解》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节课,教材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溶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什么是溶解,了解溶解的条件和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溶解,了解溶解的条件和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溶解的条件和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于溶解的概念和过程还不够清楚。
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出示一杯水和一块糖,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吗?有什么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2. 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请几位学生回答问题。
第二环节:新课讲解1. 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示范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溶解的概念:“溶解是指固体物质在液体中分散开来,形成透明的溶液。
”2. 教师继续讲解,介绍溶解的条件和过程:“溶解需要有溶剂和溶质,溶剂一般是液体,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分子和溶剂的分子相互作用,溶质的分子逐渐分散在溶剂中。
”3.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观察溶解的过程。
示例: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块糖,将糖放入水中,搅拌一段时间后,糖逐渐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的溶液。
教师解释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糖的分子逐渐分散在水中,所以糖溶解了。
第三环节:实验操作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验材料包括:盐、糖、水、容器、搅拌棒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种溶质(盐或糖),将溶质加入容器中的水中,用搅拌棒搅拌,观察溶质是否溶解。
大班科学课教案《溶解》含反思
大班科学课教案《溶解》含反思《大班科学课教案《溶解》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设计意图】在生活中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入水中后会发生溶解现象产生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为了使孩子对日常生活中的水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设计的这一科学活动,意在通过活动,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知道水具有溶解性,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提高温度、改变形状、搅拌)加快物体在水中的溶解。
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目标】1、幼儿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掌握几种常用的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为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动脑探索,初步学习多人合作3、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生活中观察过物体的溶解,对物体的溶解感兴趣。
物质准备:幼儿一组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绿豆、冰糖、醋、盐适量,杯子若干。
【活动过程】开始部分: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提问:请你们走到你们小组的实验桌前看一看、闻一闻、偿一偿、摸一摸,看看什么样的实验材料。
(幼儿活动,教师指导)它们分别是:绿豆、醋、冰糖和盐。
(自评: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来感知实验材料,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直接出示实验材料,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继而引发了大班幼儿的探索欲望,激起了幼儿浓厚的活动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含反思(通用7篇)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含反思大班科学教案《溶解》含反思(通用7篇)大班科学教案《溶解》含反思篇1活动目标:1、通过幼儿实验操作,使之了儿解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溶解了的物体虽改变了原有模样,但性质不变。
2、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3、丰富词汇:溶解、结晶体、固体、粉末状、盐、味精、调味品等,促进幼儿逻辑思维与连贯讲述能力的发展。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1、实验用具、用品。
每个幼儿一只小碗、一只食用匙;每组三只小碗,分别装有结晶体的果珍饮料、方糖、红糖;一盆热开水。
2、教师准备一只玻璃杯、一段蜡烛头、六支长蜡烛、一盒火柴、一只塑料桶、几只热水瓶。
3、将雨花石、鹅卵石等物浸泡在水中放在自然角。
活动过程:1.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小段蜡烛,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
(2)请幼儿思考:蜡烛在水是没发生什么变化,那么其他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2.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2)请幼儿观察:碗内的果珍、方糖、红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滋味?(丰富词汇:结晶体、固体、粉末状) 3.开始做实验。
(1)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小碗中,再加些热水。
(2)引导幼儿观察:不搅拌饮料,看看有什么变化?(提示:颜色怎样,滋味如何?)用食匙搅拌后,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幼儿将自己配制的饮料喝完。
(3)请每组幼儿就以上问题展开议论,请几个幼儿小结,教师补充,同时学习“溶解”一词。
4.举一反三。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食品也是用开水冲泡解后饮用的?(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丰富词汇:盐、味精、调味品)(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5.教师小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
物质的溶解教案初中化学
物质的溶解教案初中化学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2. 能够区分溶解和悬浮的区别。
3. 掌握溶解的影响因素。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溶解的定义、特点和影响因素。
难点:深入理解溶解与悬浮的区别。
三、教学内容:
1. 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2. 溶解与悬浮的比较。
3. 溶解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
1. 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经典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特点。
2. 实验演示法:通过溶解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体验溶解过程。
3. 讨论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探讨溶解的影响因素。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
2. 学习溶解的定义和特点,并对溶解与悬浮进行比较。
3. 实验演示:进行溶解实验演示,观察溶解过程。
4. 深入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溶解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小组展示交流。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六、作业安排:
1. 完成课堂练习册上关于溶解的习题。
2. 撰写一篇关于溶解的实验报告。
七、教学反馈:
对学生在作业和实验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加强对溶解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范文(精选9篇)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范文(精选9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部分的第二课。
在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基础上,安排学习本课内容。
二、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
但是在思维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教学准备【小组材料】4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根搅拌棒、高锰酸钾、一个药匙、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细沙。
【教师准备】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表,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六、教法学法主要教学方法: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2、互动式教学法。
主要学习方法:1、探究学习。
2、自主学习。
七、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猜一猜:出示三杯不同物质与水的混合物,让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的威力往往能超出人们的想象。
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黄金时段的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投入极大的热情。
本环节通过创设猜一猜的活动,引出课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学生在对旧知复习的基础上,对新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溶解》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溶解》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并理解溶解的概念,了解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部分: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溶解现象。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第三部分: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有颜色的砂糖、有颜色的盐、发酵粉、急速胶水、植物蓝,透明杯子、滴管、拌匀棒。
2.素材准备:制作溶解实验的材料。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观察引入新知)教师将一些有颜色的砂糖、盐、发酵粉、急速胶水、植物蓝分别放入透明杯子中,然后向杯子里加水,观察和提问:(1)实验前,观察上述物质的特点;(2)实验中,观察物质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3)实验后,观察水中是否还能看到物质。
通过观察,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否都能在水中溶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学习篇:溶解的概念和溶解性质(1)教师简要介绍溶解的概念: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某种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是物质的一种常见性质。
(2)教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质。
通过观察、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物质的溶解性质,如:砂糖、盐、发酵粉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教师进行简单实验,可选取其中一种物质,如砂糖溶解实验。
教师将一定量的砂糖加入透明杯子中,并加入适量的水,通过搅拌,观察砂糖是否溶解,并观察水中是否还能看到砂糖颗粒。
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探究得出砂糖在水中是可以溶解的结论。
3.实践篇:探究其他物质的溶解实验(1)教师和学生一起选择其他物质进行溶解实验,如盐、发酵粉等。
每次实验前,教师和学生们要提出研究问题,如“盐在水中是否能溶解?”,然后设计实验步骤。
(2)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物质是否溶解,并记录实验结果和观察结果。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_《物质的溶解》名师教案(第4课时)
浙教版科学八年上 课时教学设计说明:1.溶质的质量是指形成溶液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进入溶液的溶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如:20℃时,氯化钠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则20克氯化钠放入50克水中溶解后,溶质的质量只能是10克,而不是20克。
由此可见,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有哪些计算方法?【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两种计算方法,其一,溶质的质量分数=%100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其二,溶质的质量分数=%100克100溶解度溶解度⨯+】尝试计算: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则40克氯化钠放入100克水中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多少?【26.5%】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 二者之间的联系是: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00溶解度值溶解度值⨯+g2. 溶液的质量是指该溶液中溶解的全部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可以是一种或几种溶质。
3. 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上、下质量单位应统一。
4.计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时,最后结果是百分数或小数。
5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
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溶质的质量分数定量表示溶液的浓度,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例如:医用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
视频:三种浓稀不同的硫酸铜溶液可见: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中的溶质相对含量就越大,溶液的浓度也越大。
在室温下,根据下表规定的质量配制氯化钠溶液,观察现象,并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题]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
如果要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 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解:m 食盐=150千克×16%=24千克 m 水=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答:配制16%食盐溶液150千克,需要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1.下列叙述是否正确?为什么?(1)在100g 水中溶解20g 氯化钠,所得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1.5 物质的溶解(第4课时)PPT课件(初中科学)
m稀
m稀 A稀%
例3:配制100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
需要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多少克?需要 加水多少克?
解:
m浓 A浓 % m稀 A稀 %
?
m浓 X 98% = 1000g X 10%
m浓 102 g
m加水 m稀 - m浓 1000 g 102 g 898 g
用5700g
清水一次漂洗,衣服上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 5800
,
“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溶液的质量为100g,“拧干”后残留
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100g 1 1 g
5800 58
方法二: 将5700g清水均分成质量相等的三份(每份1900g),分三次漂洗。 第一次,用1900g清水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 量为(用分数表示)_____g; 第二次,再用1900g清水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 质量为(用分数表示)______g; 第三次,再用1900g清水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 质量为(用分数表示)_____g。 由以上计算分析,用相同质量的水漂洗衣服,是一次漂洗效果好 ,还是将水等分成三份,分三次漂洗效 果好?_______。
2000 20
第一次后:m质
1 20
g,m液
100g
第二次,再用1900g清水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 洗涤剂的质量为(用分数表示)______g;
第二次,用1900g 清水漂洗,衣服上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g 20 2000g
401000,“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溶液的质量为100g
,“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
m水 m液 - m质 500 kg 80kg 420 kg
中班科学公开课优质教案《溶解》.
中班科学公开课优质教案《溶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详细内容为“溶解”一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溶解的概念,认识溶解现象,学会观察和描述溶解过程,探索溶解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溶解的概念,了解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溶解过程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溶解的规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溶解的概念和规律。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溶解过程,探索溶解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糖、盐、色素、水等)、多媒体设备。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糖溶解在水中、盐溶解在汤中等,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这些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溶解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溶解现象。
3. 例题讲解讲解糖在水中溶解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溶解过程。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盐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5. 探索溶解规律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糖和盐在水中溶解的速率与温度、搅拌等因素有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中常见的溶解现象。
2. 答案示例:妈妈在煮汤时,加入盐,盐慢慢溶解在汤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对溶解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但在观察和描述溶解过程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中寻找其他溶解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培养科学素养。
板书设计:1. 溶解的概念2. 溶解现象3. 溶解过程4. 溶解规律5. 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解析1. 溶解的概念: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分散形成均匀的混合物的过程。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化学实验和现象有较高的兴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物质的溶解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溶解平衡、溶解度等深层次知识掌握不足。此外,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
1.书面作业:
(1)完成课本后的习题1、2、3,结合课堂所学,对溶解的定义、溶解度、溶解平衡等概念进行巩固;
(2)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举例说明溶解现象及其应用,不少于300字;
(3)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绘制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2.实践作业:
(1)在家中观察并记录不同溶质(如糖、食盐、咖啡等)在相同溶剂(如水)中的溶解情况,尝试分析原因;
3.溶解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对溶解度的影响。
学生通过讨论,相互交流心得,提高对溶解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此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解答。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几道练习题:
1.判断题:关于溶解定义、溶解度、溶解平衡等概念的判断;
2.选择题:涉及溶解度曲线、影响溶解度的因素等;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溶解的定义、溶解度、溶解平衡、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难点: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溶解度曲线的分析、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教案
教学内容: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形成溶液的过程。
2. 掌握物质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 理解饱和溶液概念,并学会用实验方法判断是否达到饱和。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向学生提问:你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溶解吗?请举例说明。
2. 学生回答后,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物质的溶解。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 物质的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形成溶液的过程。
2. 溶解的条件:温度、搅拌、溶质颗粒大小等。
3. 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等。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1. 实验目的:验证溶解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2. 实验步骤:将同样量的砂糖分别加入冷水和热水中,观察两者的溶解速度。
3. 实验记录:记录加热水中砂糖溶解的时间和冷水中砂糖溶解的时间,比较两者的结果。
四、实验分析(10分钟)
1. 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温度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因素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五、小结与拓展(5分钟)
1. 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总结物质的溶解条件和影响因素。
2. 拓展讨论:为什么在溶解糖时要加热水?为什么盐比糖更容易溶解在水中?
教学反馈:
1. 师生互动,检查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在家中寻找更多物质的溶解实验,并总结不同物质的溶解条件和影响因素。
以上为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教案范本,希會对您有所帮助。
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4)教案 浙教版(1)(2021年整理)
八年级科学上册1.5 物质的溶解(4)教案(新版)浙教版(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科学上册1.5 物质的溶解(4)教案(新版)浙教版(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科学上册1.5 物质的溶解(4)教案(新版)浙教版(1)的全部内容。
课题:物质的溶解课题: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学会溶液稀释或浓缩的简单计算,学会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质量和体积要溶液中的应用,知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溶液稀释的计算过程的分析,学会其简单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认真思考、仔细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学会溶液稀释的简单计算、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步骤教学难点结合密度公式对溶液稀释或浓缩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引入:实验室要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50克,需要氯化钠多少克?水多少克?学生计算后追问:你知道应该怎样配制吗?说一说所需的仪器和具体操作步骤。
在学生思考回答后展示图片:归纳:一、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B、称量(称取或量取)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讨论:在一杯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水之后,其中哪些量会发生改变,哪些量不变?学生讨论后归纳出:1、向溶液中加水稀释的过程中,溶剂与溶液质量变大,溶质质量保持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2、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即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二、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修改栏例1:把50g硫酸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20%的硫酸溶液,得到20%溶液多少克?分析计算后强调:建立等式的依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
沪教版化学九年《物质的溶解》word优质教案
沪教版化学九年《物质的溶解》word优质教案镇江市外国语学校刘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溶解现象,把握溶液的概念和特点;②了解乳化现象及其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过程:合作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乳化剂、乳化现象→方案设计方法:合作学习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挖掘自己已有的知识的能力,体验从已知中发觉未知的乐趣;②热点话题引发学生摸索,细心观看,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溶液的特点难点:从微观视角明白得溶液的形成【教学用品】药品:高锰酸钾、蔗糖、食盐、植物油、泥土、水、洗洁精仪器:试管、药匙《溶解现象》是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章节,《物质溶解》第1课时,既没有复杂的原理又没有探究性强的实验,是本章相对比较简单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是溶液和浊液的区分以及溶液概念的建立,充分利用好实验,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出溶液的特点,明白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源于学生已有知识来解决课上的实际问题,从已知中发觉未知,从熟悉中感受新奇,这种发觉的过程和新奇的体验关于学生的进展是专门有意义的。
理论联系实际,让化学走进家庭生活,突出化学的生活化信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其学习爱好以及深入探究问题的热情。
只有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动身,才能为溶液的教学提供更为宽敞的空间。
后附:《化学课程活动单》第6章 溶解现象 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班级 姓名<合作学习一>1.实验记录:几种物质分散在水中的现象2.分类:依据实验现象,将5支试管分类试管序号:类别: 特点:<合作学习二>1.如何样才能加快冰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本组的建议:①:②: ③:2.选择一条建议,设计本组的实验验证方案:(文字或画图形式均可)<家庭小实验>化学课程 活动单分别尝试用以下方法清洗餐具:①只用冷水②只用热水③冷水+洗洁精④热水+洗洁精⑤在水中加入纯碱粉末观看哪种方法清洗最洁净,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报告,在班内交流。
教科版《溶解》优秀公开课教案4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材简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
这一课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液体——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食用油,让学生观察这些液体能否在水中溶解。
教材主要从以下三个步骤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第一步:分别观察这几种液体进入水中的状态。
第二步:观察这几种液体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并与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进行比较。
第三步:观察搅拌之后液体是否溶解在水中。
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有些液体可溶解于水,而有些液体不能溶解于水。
【学情分析】经历了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固体物质如果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不能自行沉降,用过滤的方法不能分离,这种固体物质就溶解了,且学生能够根据这个溶解的特征来研究判断某种物质能否在水中溶解。
另外在生活中,对于一些常见液体如洗衣液等加入水后的变化,学生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液体在水中具体是怎样扩散的,学生还不清楚。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了解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液体溶解的探究性实验,观察、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描述胶水等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和描述酒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烧杯(4只)、滴管(4只)、试管(4根)、胶水、酒精、醋(用颜色较明显的黑醋)、食用油、水、洗洁精(教材中的“洗发液”进入水中搅拌会有大量的泡沫,会影响现象的观察,故本课教学时删除了“洗发液”的实验观察。
)教师准备:课件、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1.回顾旧知,引出新问题。
前两节课中已经学习了食盐、高锰酸钾等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那么液体在水中能溶解吗?2.出示实验材料,猜测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提供胶水等液体实物,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题解析
❖ 分析:此题较为复杂,我们可采用分步解题的方法 求得最终答案,同时要注意应用公式:m溶液=ρV。
(1)稀硫酸溶液的质量 查表,ρ1=1.07 g/cm3 ,所以m液1=ρ1*V1 =1.07 g/cm3 × 1000 cm3 =1070 g
知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题解析
❖ 解: (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100%
=36g/(36g+100g)×100% =26.5% (2)20℃时,食盐饱和溶液最大质量分数是26.5%,
不能配制出30%的食盐水。
深入思考
定量表示物质溶解性,受 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多 到外界温度、压强等影响。少,不受外界条件限制。
A. 10% B. 1% C. 33% D. 3.3%
巩固练习
小组实验
❖ 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的氯化钠溶液50克。
小组实验
小组实验
❖ 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的氯化钠溶液50克。
1.计算:配制此溶液需要氯化钠__5__克,水_4_5__毫升。
2.称量和量取: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的氯化钠,放入 烧杯中。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 3.溶解:将用量筒量取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 里,用玻璃棒搅拌。待氯化钠完全溶解时,10% 的氯化 钠溶液就配制好了。
❖ 分析:此题较为复杂,我们可采用分步解题的方法求 得最终答案,同时要注意应用公式:m溶液=ρ*V。
(5)浓硫酸的体积 V2=m液2/ρ2=109.2g/1.84g/cm3 = 59.3cm3
❖ 综合一步列式:1000cm3×1.07g/cm3×10% =V×1.84g/cm3×98% V= 59.3cm3
第5节 物质的溶解
第4课时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加深理解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涵义。 (2)会进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3)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4)会进行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 分数的计算。
进入情境
❖ 农作物或者树木在成长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喷 洒药液。药液太稀会如何?太浓呢?
新知呈现
溶质的质量分数(a%)
❖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定义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注意:没有单 位,是一个比 值;可用小数 或百分数表示
溶质质量 =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四种类型: 类型一: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类型二:计算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所需要溶 质和溶剂的质量; 类型三:已知溶解度,求此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 量分数的计算; 类型四:溶液稀释或浓缩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巩固练习
❖ 实验室配制15%的氢氧化钠溶液所用的仪器是( A )
A. 玻璃棒、药匙、烧杯、量筒、托盘天平 B. 托盘天平、烧瓶、药匙、玻璃棒、烧杯 C. 量筒、漏斗、烧杯、玻璃棒、药匙 D. 蒸发皿、托盘天平、漏斗、烧杯、玻璃棒
巩固练习
❖ 小李从100克10%的食盐溶液中取出30克溶液,则
取出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 )
分析: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根据公式能解。
例题解析
❖ 解: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2.8g/20g×100% =14%
答: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4%。
例题解析
❖ 溶解度与此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求: (1)计算此温度下饱和食盐水的食盐的质量分数? (2)能否配制出20℃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食盐水? 分析:已知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相当于已
例题解析
❖ 把5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溶液稀释成20%的 稀硫酸溶液,得到20%溶液多少克?
❖ 解: 设稀释后溶液质量为m,根据浓溶液质量×a1%=稀溶 液质量×a2%,可以列出下式:50g×98%=m×20% m=245g
答:得到20%溶液245克。
例题解析
❖ 配制1000毫升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 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
例题解析
❖ 分析:此题较为复杂,我们可采用分步解题的方法求 得最终答案,同时要注意应用公式:m溶液=ρ*V。
(2)稀硫酸中溶质硫酸的质量 m质1 = m液1×a1% =1070 g × 10%=107 g
例题解析
❖ 分析:此题较为复杂,我们可采用分步解题的方法求 得最终答案,同时要注意应用公式:m溶液=ρ*V。
一定
不一定
100g
不/溶剂质量)×100g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a%=S/(S+100)×100%
例题解析
❖ 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50克,
问:需要氯化钠多少克?水多少克? 分析: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来求溶质和溶
(3)浓硫酸中溶质硫酸的质量 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 m质2= m质1=107 g
例题解析
❖ 分析:此题较为复杂,我们可采用分步解题的方法求 得最终答案,同时要注意应用公式:m溶液=ρ*V。
(4)浓硫酸溶液的质量 m液2 = m质2/a2% = 107g/98% = 109.2g
例题解析
.
新知呈现
溶质的质量分数(a%) 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你能推导哪些公式?
m质=m液×a% ,m液=m质/a% a%=m质/m液=m质/(m质+m剂)
例题解析
❖ 已知溶质和溶剂或溶液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g溶液,蒸干后得到 2.8g氯化钾固体,则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多少?
剂的质量。
例题解析
解:溶质的质量=50克×10%=5克 水的质量=50克-5克=45克
答:需要氯化钠5克,水45克。
例题解析
❖ 溶液稀释或浓缩的计算 溶液的稀释或蒸发浓缩前后, 溶质 的质量不变
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 质量×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浓溶液质量×a1% = 稀溶液质量×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