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都柏林人_艺术技巧管窥
色彩隐喻,都伯林人
2010年第3期 总第99期No.3. 2010 Sum 99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musi Education Institute色彩隐喻的文化意蕴——从《都柏林人》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说起谢基凤(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外语系 广东广州 510800)摘 要: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乔伊斯作品的音乐性及形式的巧妙性已有不少研究,但对其作品的色彩却关注尚少。
本文通过研究《都 柏林人》和《肖像》中的色彩隐喻,不仅表明乔伊斯这两部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与和谐,还期望对国内从颜色视角深度解读《都柏林 人》和《肖像》两部作品研究方面的欠缺有所弥补。
关键词:颜色;修辞;隐喻;认知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3-0062-02一、引语颜色词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段之一。
正如张培基(1979,57)所说,“颜色词在文学写作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是不可 否定的……颜色词的正确运用是为了更有效地表达文字的思想内 容。
”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早期两部作品《都柏林人》 (Dubliners)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Young Man)(以下简称“《肖像》”)运用了大量色彩及与特定色彩相关的 器物形成的隐喻意义,不仅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更为小说涂上了一 层梦幻般的色彩,从而使小说在色彩斑斓中完成了对爱尔兰政治、 宗教、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严肃批判。
二、色彩隐喻1.营造特定气氛的色彩隐喻乔伊斯在《都柏林人》和《肖像》中不仅反复使用“黑色”和 许多类似意义的词语(如:blackened ,dark ,somber 等),还大量使 用其它掺杂黑色的颜色词,如grey ,maroon ,greenish-black ,dark- blue ,dark-purple 等来营造一种阴暗、压抑的氛围,揭露爱尔兰当 时恶劣的社会环境,象征这个国家生活的颓丧和前途的黯淡,有力 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
《_都柏林人》中爱尔兰民族文化的汉译
| 中外互鉴《都柏林人》中爱尔兰民族文化的汉译□张立恒/文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的早期作品《都柏林人》(Dubliners, 1914)以20世纪初的爱尔兰都柏林为背景。
当时的都柏林仍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自由邦和新教徒的战争仍在持续,社会动荡不安。
同时,大饥荒的影响还未完全散去,1903年颁布的《温德姆法》的效果仍不太明显[1]。
在乔伊斯眼中,处于英国和天主教双重压迫下的爱尔兰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国家,而都柏林则是它“瘫痪的中心”。
《都柏林人》这一部短篇小说集正是以瘫痪和死亡为主题,简短的15个故事却涵盖了20世纪初都柏林中下层人民从童年到成年再到中年的全部生活,涉及学习、宗教、职场、婚姻等多个生活主题。
本文分析爱尔兰民族文化的翻译,也旨在强调乔伊斯的爱尔兰民族意识应在译本中得以保留。
曹波教授曾提出,挖掘作家及作品中的“英国性”或“爱尔兰性”成为判定作家是爱尔兰作家还是英爱作家的重要依据[2]。
通过挖掘,显而易见,乔伊斯的民族意识是完全属于爱尔兰的。
因此,这种民族意识应在译本中保留。
1 爱尔兰民族文化在汉译本中的体现民族文化根植于各民族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具有不同的传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但是由于人这个共同的因素在其中的主体作用,文化绝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可以互相交流的,即民族文化具有可译性。
《都柏林人》共15个故事,均聚焦于都柏林市民的日常生活,小到日常语言,大到宗教信仰。
本文选取《都柏林人》中体现爱尔兰民族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方面:语言文化、酒文化、宗教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1.1 语言文化德国语言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曾提到,语言是一个民族生存所必需的“呼吸”,是它的灵魂之所在。
爱尔兰民族的语言为盖尔语,是爱尔兰民族的象征。
随着英国殖民者的入侵和本土爱尔兰人的被迫迁移,到1860年左右,英语开始代替爱尔兰语成为日常用语,爱尔兰语从此没落到不足以成为通用语。
论《都柏林人》的叙事艺术
论
� 都
柏林人
章
� 的叙事
联
艺术
( 安徽工业大学 文法 学院 , 安徽 马鞍山 2 ) 4 3 0 0 2
摘 要� 从美国当代叙事学家杰拉德 � 普林 斯有关 " 潜 藏叙事 " 理论 的角度 , 对詹姆 斯 � 乔伊斯的 � 都柏林人 � 进 行文本解读 , 这部被评论界看作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实质上包含了不容忽视的后现代叙事元素和技巧. 关键词 � 乔伊斯� � 都柏林人 � � 叙事艺术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I 7 1 2 . 0 7 4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9 2 4 7( 2 0 0 6 0 4 0 0 6 5 0 4
�
因 此, 现代派 文本 的 关键 主 题 可能 并 不 存 在于 任 何 确
� 认 的东西里 , 而在 于叙事方式 所生成的意 义之中 . 作为后 现代 派 的先 行 者 , 现代 派 文 本 采用 模 糊 言
语 策略 , 使读者产 生陌 生和 迷惘 的感觉 , 即美 国叙 事 学 家 杰拉德 � 普 林 斯所 说 的 " 潜 藏叙 述 " .它 指 的 是" 对 不 可能性或 是没 有 实现 的 可 能性 的 真 势 表达 , 对被遵 守 的禁令的 义 务 表 达 , 对 无 知 的认 识 表 达 , 对 非 存 在, 纯 想象世 界 , 欲 望 世 界 或 是 蓄 意 世 界, 没有实现 的愿 望, 不正当的信仰 , 失败 的尝 试 , 破 灭的 希望 , 推测 和 错
第2 3卷 第 4期 2006 年 7 月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 � � � a l� fA � h � iU � i � e � � i � �� fT e c h � � l � g �( S � c i a lS c i e � c e �
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的“刻薄”与“同情”
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的“刻薄”与“同情”作者:施梦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7期摘要:詹姆斯·乔伊斯是一名杰出的爱尔兰作家,是20世纪西方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小说代表了他创作的最高成就,《都柏林人》作为乔伊斯的代表作体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作者匠心独运的布局谋篇能力。
《都柏林人》的主旨在于揭示人们的精神瘫痪症,但在他的写作中,有的只是近乎“刻薄”的如实描写。
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对爱尔兰经济与精神上的瘫痪便有了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情感。
他对都柏林人精神上的瘫痪症深为痛恨,但看着他们痛苦地深陷其中,苦苦挣扎的现实又抱有最感同身受的同情。
可见,他的著作《都柏林人》正包含着“刻薄”与“同情”这两个属于哲学范畴上的“对立与统一”。
本文从文本入手,深入分析乔伊斯的写作意图,在深入探讨文本的同时,揭示乔伊斯“对立统一”原则创作手法的深刻心理内涵。
关键词:刻薄;同情;对立统一;现代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7--03第1章《都柏林人》的写作意图1.1《都柏林人》的写作背景詹姆斯·乔伊斯是一名杰出的爱尔兰作家,是20世纪西方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诗歌均对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刻并且深远的影响。
如乔伊斯在1906年5月5日致格兰特·理查兹的信中所说:“我的意图是写我国的道德历史,我选择了都柏林作为地点,因为这个城市处于麻木状态的核心。
”[1]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柏林原有的传统人际关系解体,取而代之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模式,人们在享受物质发展的同时,彼此间变得冷漠。
都柏林这座城市是一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都城,却由于英国对其殖民统治,自身发展受到了阻碍。
在这样一个人口只有四十多万的城市中,精神上的麻木不仁笼罩在每一个都柏林人身上。
从酒吧、教堂、学校、家庭到集市、街道、港口、码头,人们浑噩度日,没有理想和信仰,在都柏林这样一座瘫痪麻痹的城市中痛苦挣扎,深陷麻痹的环境中却无法自拔。
《都柏林人》的“顿悟”手法解读的论文
《都柏林人》的“顿悟”手法解读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都柏林人》是由一连串的精神顿悟组成的,大多数的都柏林人都陷在严重的精神瘫痪状态,整个小说集要唤起的是一个不正常的感官隔离的世界,当视觉和听觉发生碰撞的时候,就触发了主人公对自己的处境和自我的本质的顿悟。
关键词:都柏林人;顿悟乔伊斯的文学生涯始于他1904年开始创作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
在写给出版商理查兹的一封信中,他明确地表述了这本书的创作原则:“我的意图在于给我的祖国撰写一章精神史。
”[1]这实际上也成了他一生文学追求的目标。
在乔伊斯眼中,处于大英帝国和天主教会双重压迫和钳制下的爱尔兰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国家,而都柏林则是它“瘫痪的中心”,在这个城市里每时每地都上演着麻木、苦闷、沦落的一幕幕活剧。
《都柏林人》共有15篇小说,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呼应,为一个共同的主题服务。
基本上可以分为四部分,分别写童年、少年、成年和社会生活。
在艺术手法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顿悟”的使用。
乔伊斯在从各个方面表现都柏林人精神世界的瘫痪、无能时,常常选取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卑微、可怜、可耻的瞬间加以刻画,并突出其象征意义,使主题凸现。
这种顿悟又被他称为“主显”,即天主显灵,从艺术角度看也使得每一篇小说都获得了神韵。
一大多数的都柏林人都陷在严重的瘫痪的冲突中。
其中最严重的牺牲者是弗林神甫和伊芙琳。
弗林神甫是瘫痪的天主教牧师,在他的职业生涯失败之后,精神上就变得不济了,身为牧师,而应付不了牧师的职责,从而不能自拔。
伊芙琳一例是更为剧烈的冲突,因为她是唯一一个有人给提供了具体的积极的逃走机会的人物;她完全有可能实施她的决定,然而在要割断和这座城市和她的家庭的束缚的一瞬间,她变得“like a helpless animal”。
实际上,整个小说集要唤起的就是一个毫无结果的碎片的世界,一个不正常的感官隔离的世界。
简论_都柏林人_的表现艺术
[收稿日期]2000-03-24[作者简介]周小群(1955 ),男,江苏苏州人,南通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二 年第三期简论!都柏林人∀的表现艺术周小群(南通师范学院外语系,江苏南通226007)#摘 要∃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是现实主义作品。
但乔伊斯在技巧方面追新求奇异、顿悟、象征和处心积虑地求平庸使它有别于传统短篇小说,为它抹上了浓浓的现代主义文学色彩。
!都∀奠定了乔伊斯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
#关键词∃乔伊斯;表现艺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象征#中图分类号∃I56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73(2000)03-0054-04Looking into the Art of Presentation in Joyce %s DublinersZHOU Xiao -qun(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Nantong T eachers College,Jiangsu 226007)Abstract:Joyce %s Dubliners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a realistic work.However,the extensive use of epiphany and symbolism,together with the pursuit of the peculiar and the commonplace on the part of the author,makes the short story all the di fferent from i ts traditional counterparts,lending it a touch of modernis m.It can be taken for granted that Dubliners alone would have secured Joyce in i ts own right a unique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short stories.Key words:Joyce;art of presentation;realism;modernism;symbolism乔伊斯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他的!尤利西斯∀则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
《都柏林人》写作技巧解读——以《阿拉比》和《伊芙琳》为例
精神顿悟的运用
顿 悟 ( pp a y 往 往 发 生 在 故 事 的 高潮 ,在 结尾 的 时 e ih n ) 候 , 主 人 公 似 乎 突 然 清 醒 , 意 识 到 自 己的 窘 境 ,并 从 中 悟 出 了瘫痪 的本质 。精 神顿悟不 同于 以后的意识流 ,存 在于文章 的各个部分用 于描述主人公 的意识流动 ,它总 是随着故事 的 不断发展和 累积 ,在高潮时 突然 爆发 ,犹如细致地 描述 了一 个气球渐渐被 充气、膨胀 ,最后 碰到一根针 , “ 嘭”地就破 了 ,什 么 也没 了, 再 次 回到 原 点 ,但 己不 可 能 还 是 原 来 的 自 己 了 。 因此 , 读 者 对 这 种 “ 悟 ”往 往 不 会 觉 得 突 兀 , 读 者 顿 似 乎 是 随 着 主 人 公 的 精 神 和 意 志 发 展 一 同走 向 了这 一 刻 。 这 样的戛然而止 ,不仅恰到好 处,而且寓意深刻 ,不但会给读 者留下深刻印象,而且能引起 读者 的强烈共鸣和反思 。
” 和 “ 海 ” 是 文 中 最 有 象 征 伊 灰 大 意 义 的 两 个 词 汇 。 “ 满 了灰 尘 的 窗 帘布 ” , “ 竟 哪 儿 来 沾 究 的这么多灰尘 ”,灰尘似乎充满 了伊 芙琳的生活 ,她讨 厌灰 尘 , 就 像 她 讨 厌 自 己的 家 庭 。最 爱 自 己的 母 亲 和 自己 最 爱 的 弟 弟都 已经去 世 ,剩 下的是暴 虐 的父 亲和 无穷 无尽 的家 务 活 , 让 她 疲 倦 和 厌 烦 , 想 逃 离 。从 深 层 次 来 看 ,灰 尘 又 象 征 了整个社会 ,麻木 、毫无生机 、布满 灰尘 。而在生 活的另一 端 , “ 海 ” 象征 着 希 望 、 爱 情 和 幸 福 的 生 活 ,但 “ 海 ” 大 大 又 充满 了未知 、漂 泊和惊涛骇浪 。伊 芙琳代表 了都柏林 的年 轻 人 ,尤 其 是 女性 。在 这 个 “ 痪 ” 的 社 会 中 ,他 们 社 会 地 瘫 位 低下,承受着沉 重的家庭和社会压 力,他们渴望幸福 ,渴 望爱情 ,却又无法 逃脱现实 的枷锁 ,这就形成 了一个 悲哀的 现实 。文 章的最后 ,伊芙琳还是 选择 了留下 ,她脸 色惨 白、 目光 茫然 ,像 一 只走投 无路 的动 物 。这正 象征 了她 的 “ 麻 痹 ”和 “ 痪 ” , 也 象征 了她 的无 助 和 无 奈 。 瘫
困境中探微光--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的追寻主题解读
困境中探微光--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的追寻主题解读摘要:被誉为爱尔兰人民精神史的《都柏林人》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
彼时,年轻的乔伊斯对爱尔兰社会的麻木和扭曲痛心疾首,以极为批判性和讽刺性的笔触描绘了爱尔兰都柏林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同时也隐含着对爱尔兰人民的同情。
本文以文学中的追寻主题来分析《都柏林人》中的三篇文本,按照小说所划分的阶段选取了孩童篇的《阿拉比》,青年篇的《伊芙琳》和社会生活篇的《死者》来解读都柏林精神困境下人们的追寻之路,探寻都柏林黑暗中的点点微光。
关键词: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追寻;精神困境;一、介绍1.游子眼中的故乡--乔伊斯与《都柏林人》《都柏林人》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其唯一一部短篇小说集,于1914年得以成功出版,在寄给出版商理查兹的信中他写道:“我的宗旨是要为我国的道德和精神史写下自己的一章”。
令人唏嘘的是,如今看来久负盛名的《都柏林人》却在其出版道路上经历了漫长的“破土之旅”:实际上,乔伊斯早在1904年就开始了这部小说的创作,却在出版时遭遇多达22家出版社的退稿,在交稿--退稿--再交稿--再退稿的拉扯中,历经9年光景,于1914年在美国意象派人庞德的帮助与推荐之下终于将书出版,更富戏剧性的是,虽历经万难才被出版的《都柏林人》半年内仅卖出六本。
置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爱尔兰首都都柏林,《都柏林人》由15个短篇故事组成,乔伊斯将这些故事分为童年、青年、成年和社会生活四个阶段,描绘了不同阶段不同职业的都柏林人瘫痪的生活状态。
彼时的爱尔兰,一方面受制于英帝国的殖民统治,另一方面受到罗马天主教的深刻影响,乔伊斯对这种殖民与宗教所导致的心灵扭曲深痛不已。
于乔伊斯而言,故乡都柏林如同牢笼一般充斥着黑暗与压抑,1904年大学刚毕业不久,他在一封信中说:“我的内心与现行的社会秩序,与基督教、与家庭、与被认可的德行、与生活的等级以及宗教学说格格不入。
从_姐妹_和_死者_看_都柏林人_的艺术特色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从《姐妹》和《死者》看《都柏林人》的艺术特色李兰生 《都柏林人》(Dubli ners,1914)是爱尔兰小说大师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一部作品。
这部“以莫泊桑和契诃夫式的现实主义手法”①、把都柏林生活的方方面面刻画得入木三分的短篇小说集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美国学者布伦达・马尔多克斯(Brenda Maldox)认为,该作品是“用英语创作的最优秀的短篇小说”。
②作品蕴含着种种象征意蕴,对主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揭示,流露出对爱尔兰尤其是对人类普遍命运的种种价值关怀,给读者以强烈的道德震撼。
作为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表现出了许多独到的艺术特色。
首先,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短篇小说集子。
传统的短篇小说集一般都是作者所创作的全部短篇小说的集合,所采用的题材、揭示的主题和选择的场景等基本上都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每一篇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各篇在主题的阐发和拓展层面上看不出有多少内在的联系;篇目的排列顺序如果不是按照创作所完成的时序安排,就是按照编定者预先确定的某些意图来锁定的,如《海明威短篇小说集》、《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莫泊桑短篇小说集》、《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集》等等。
然而,《都柏林人》却有着与这些短篇小说集完全不同的结构特征。
它是按照乔伊斯的创作思想、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cen2 tral motif)组合而成。
15个故事之间在主题的阐发上环环相扣、互相吻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整部集子具有相当于一部长篇小说的内在逻辑架构,而每个故事似乎又成了长篇小说的一章。
第二,《都柏林人》采用了类似于交响乐曲式的艺术表现技法。
它的中心主题“瘫痪和死亡”把各个故事串联起来,并以不同的音色、调式、旋律及种种变奏,进行了充分的艺术表现。
这种特色拓展了主题的幅度和深度,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第三,“瘫痪和死亡”的主题把《都柏林人》一书切分成四部分,每一部分都具有自己的副主题,形成了主题和副主题之间的变奏和回旋(交响乐中的变奏曲式和回旋曲式),分别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乐章。
《都柏林人》女性形象分析
《都柏林人》女性形象分析1. 引言1.1 简介《都柏林人》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一部小说,描写了19世纪末都柏林中产阶级的生活。
在小说中,女性形象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展现出各自独特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本文将从女性形象的描绘、性格特点分析、社会地位与角色认知、家庭关系和情感表达以及审美观和人生态度等方面来探讨《都柏林人》中女性形象的呈现。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以及小说中反映的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看法。
本文还将对女性形象的演变和对当代女性的启示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对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和影响的更深刻理解。
【简介完】2. 正文2.1 女性形象的描绘在《都柏林人》中,女性形象的描绘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多种多样,从年轻美丽的女孩到成熟稳重的女人,每个角色都展现出不同的魅力和风采。
小说描绘了一些年轻美丽的女孩,她们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和梦想。
女主人公安妮就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梦想的年轻女孩,她展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完美的态度。
她的形象充满了希望和活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还描绘了一些成熟稳重的女人,她们展现出了坚强和智慧。
女主人公的母亲简妮就是一个典型的成熟稳重的女性形象,她展现了母爱和责任感。
她的形象给人一种安定和温暖的感觉,让人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和稳定的力量。
小说《都柏林人》中对女性形象的描绘丰富多彩,每个角色都展现了不同的魅力和特点。
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社会角色,感受到她们的力量和魅力。
这些形象不仅在小说中生动地展现了出来,也给读者带来了启示和思考。
2.2 性格特点分析女性形象在《都柏林人》中呈现出多样的性格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女性的形象和特征。
笔者通过对不同女性角色的描绘,展现了她们的个性特点。
Molly是一位独立、坚强且果断的女性,她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活力;而Gerty则是一位温柔、娇媚且善解人意的女性,她具有优雅的气质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
现实主义视域下《都柏林人》的语言技巧探究
现实主义视域下《都柏林人》的语言技巧探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引言詹姆斯·乔伊斯是一位意识流小说著作家,世人将他称为“文学大师”。
他因为《都柏林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尤利西斯》这三部著名小说而闻名于世。
他与一些不注重文学作品内涵,而只专注于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现代派作家不同。
乔伊斯之所以能够在文学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因为他在关注作品语言技巧的同时,还高度关注作品的主题深度,表现了人类的本质。
安东尼·伯吉斯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以及评论家,他在谈论乔伊斯的小说时,将乔伊斯的语言风格定义为:“语言中有着十分耐人寻味的弦外之音,这些构成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很显然,乔伊斯的小说中能体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是基于他对语言强烈的感悟力,这些都会形成作品中独具一格的特色,让他的小说变成一座艺术的殿堂。
乔伊斯早期的作品《都柏林人》,充分利用了双关、暗示等手法让这部小说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乔伊斯凭借独特的语言技巧,使其在主题表达上显得更为深刻。
一、现实主义的《都柏林人》在文学流派中,意识流小说是后起之秀,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学创作领域,意识流小说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非常关注人的本质,通过“松散”的语言表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诸多文学评论者认为“乔伊斯不只是文学领域里的先锋人物,还是一位非常拥护现实主义的文学家。
”他作品中体现的现实主义是基于意象构建的,并不是传统上的现实主义。
在他的众多小说中,《都柏林人》是典范之作,这部小说的语言风格质朴平淡,却在这简单的言语中深刻揭示了人类精神的匮乏与追求的单一。
乔伊斯的文学作品在贯彻现实主义的同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自传体小说。
在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他贯彻现实主义理念,以主人公自己经历为原型,从小学开始记录到步入社会后走上艺术家这条路上的艰辛。
《都柏林人》的语言研究
主题
在 于 作 品本 身
而 是作 品 中 运 用 的大量
,
伯 吉 斯 在 对乔 伊斯 作 品 语 言风
,
语 言是 完 成 一 部 小 说 的根 本
。
写 小 说其
进 而 忽 略 了 在作 品 内涵 上 的创
,
统 意 义 上 的现实 主 义
加 工 过 的现 实 主 义
,
是 经 过 象 征 手法
,
实就是 在 写 语 言
而 且 小 说 是 否 具有 魅
,
新
,
而乔伊斯 的作 品却融合 了 两者
,
既注
也 就是 说
,
小 说 的 叙事 基 调
英 国 著 名 的文 学 评 论
:
“
统保 守形 式
行创新
。
,
在表 达 方 式 和 创作风 格 上进
,
说
,
要想搞创作
必 须 以 事 实为 根 据
,
,
家戴 维
·
劳 治 曾经 说 过
,
语言 是 小 说
乔伊斯 作 品不 仅 在 形 式上
而且
,
要 正 确 地 面 对现 实
主义色彩
,
要 赋予 文 章 以 现 实
色
,
乔 伊 斯 不 仅 是 一 名 文学 创 作 的 先 锋 者 更 是 一 名现 实 主 义 的 践 行者
人 对 作 品 的询 问 时
,
,
《 都柏 林人 》 的语言 评析
。
当面 对别
。
小 说 的 语 言表 达 特 色 决 定这 部作 品 能 否 取 得较 高 的声誉 小 说 而言
, ,
其 中更 以 《尤利 西 斯 》 和 《为 芬 尼 根
分析《都柏林人》中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分析《都柏林人》中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论文摘要:后世将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定位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意识流”小说对世界文坛影响巨大。
但乔伊斯的早期作品《都柏林人》从创作意图、写作手法来看,均以写实为主导,读者可以从书中了解到当时爱尔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现实主义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爱尔兰小说家,被西方评论界推为“本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较早运用意识流技巧进行创作的艺术大师。
有人认为“他(乔伊斯)的出现,标志着英美意识流小说的真正崛起,其经典力作《尤利西斯》的问世将意识流小说推向高潮,使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1]《都柏林人》是乔伊斯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唯一的一本短篇小说集。
尽管它不像《尤利西斯》一般,拥有宏伟壮观史诗般的图景,且在表现手法和艺术表现力上也不够成熟,但是,美国文学评论家称赞小说集《都柏林人》是“用英语写作的最优秀的短篇小说集”,是一本将象征与写实巧妙融合的艺术典范。
《都柏林人》以二三十年代的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为小说背景,描绘了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形象地展现出20世纪初都柏林市民的市井生活及其丰富真实的内心状态,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生活如一潭死水的麻木和绝望。
从写作意图方面分析,乔伊斯创作《都柏林人》的目的是想把人们从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中唤醒。
“我的目标是要为祖国写一章精神史。
”[2]19世纪中期的大饥荒后,爱尔兰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英国政府用军队武力镇压暴动者。
爱尔兰处于英国殖民统治和天主教会政治精神的长期双重压迫下,民众生活困窘、思想压抑、苟且偷安,更有甚者与压迫者沆瀣一气。
乔伊斯对自己的同胞痛心疾首,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味。
1904年,应出版界朋友之约,乔伊斯开始为一份刊物撰写小说,并于1914年出版,这就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
乔伊斯这一写作意图决定了小说集《都柏林人》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以写实为主要表现手法。
乔伊斯《都柏林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都柏林人》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该小说是乔伊斯的处女作,也是20世纪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它通过15个独立的故事,展现了都柏林市民的生活、爱情、奋斗和挣扎,反映了当时爱尔兰社会的风貌。
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人物刻画、精湛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社会寓意而广受赞誉。
让我们一起来追溯一下《都柏林人》这部伟大作品的历史背景。
乔伊斯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将都柏林市民的生活细节以及社会环境刻画得栩栩如生。
他巧妙地运用了内心独白、情节交织、象征意义等多种手法,将人物心理、情感、欲望和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些生动的描绘,乔伊斯成功地展现了都柏林这座城市的多样性和繁华。
让我们来深入挖掘一下《都柏林人》中的主题和内涵。
乔伊斯在小说中通过15个独立的故事,探讨了各种人生命运、内心矛盾、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我认知的探索。
每个故事都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呈现了都柏林市民的生活,揭示了他们的困境和挣扎。
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同身受。
这些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使得《都柏林人》成为了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接下来,让我们来总结一下《都柏林人》这部小说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震撼。
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对人性、社会现实、情感挣扎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他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生境遇下的各种生存状态和选择,从而更好地理解人性、社会和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乔伊斯对爱情、友情、家庭、事业等方面的描绘也带给我们很多思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了人生的真谛。
让我们来共享一下我对《都柏林人》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对我来说,《都柏林人》是一部充满人性关怀和社会关怀的作品,它通过真实的城市生活和多彩的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的世界。
乔伊斯的叙事技巧和深刻意义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了一部永恒的文学经典,让人在阅读中不断感受到情感和智慧的碰撞。
《都柏林人》的现代主义特征
第2 9卷
第 2期
长江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l f ag eU i r t( oi c ne ) ora 0 nt n esy Sc l i cs Y z v i aSe
V0. 9 N . 12 o 2
Apr2 06 0
独创的手法“ 顿悟” 。此外 , 越来越 多的研究者还发现 了其 中一些音乐和美术 方面的技巧和更 多的蕴意 。
关键 词 : 代 主 义 ; 征 ; 悟 现 象 顿
分类号: 6 .7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号:63 19 20 )2 03 — 2 11 4 5 0 A 17 — 35(060 — 1 0 9
当我们徜徉在 文学宝 库 , 或醉 心于 诗意 的美文 , 荡 或激 于起伏跌宕的情节 时 , 阅读 乔伊斯 的小 说让 我们感 到沮 丧。
琐碎而复杂的描写 , 孔不入的 昏暗 、 无 潮湿 、 嘈杂在读 者的意 象 中弥漫 。他 的作 品不多 , 每 部作 品都蕴 含着 无 限 的 内 但 (ebe, l y ; f l f n ) 园子是 黑乎乎 的 ( ak ; e af l dr ) 空气是 湿热 的; 歌
丧失 了逃走 的勇气 。 那是 因为她骨子里 已被瘫痪 的精神 完全 侵蚀 。环境 和时间安排 也服 务于 死气 沉沉 的、 压抑 的氛 围。 小 说集 中最初 的几篇 故事 发生 的 时间在暮 春和 闷热潮湿 的 夏 季。 关于成 年生活 的故事 发生 在秋 末 , 共生 活在秋末或 公
然清醒 自己的窘境 , 折射出真实 的现 实。乔伊斯把这 种心理 变化称作“ 顿悟” 。通过捕捉人物瞬间 的、 复杂多变的情绪和 印象 , 挖掘人 的深层的 、 潜在 的意 识世 界 , 揭示真实 的存在 以 反映都柏林的精神 现状 , 《 柏林人 > 使 都 明显有别 与 1 世 纪 9 的现实主义作 品 , 而呈现出明显的非理性主义 色彩 。
《都柏林人》作品赏析
结构与背景
《都柏林人》是一部由15个故事组成的短篇小说集,具有艺术 上的统一性。乔伊斯曾明确指出:“我的目的是为我的祖国谱写 一部道德史。我之所以选择都柏林为背景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城市 是瘫痪的中心……”作者以对场景与景观的细微观察,按四个方面 来创作了这部小说集:童年期、青春期、壮年期和社会生活。这 种统一的整体结构可以从作为道德戏剧的系列事件,个人在特殊 的境遇中为求得精神的生存而采取的行动,以及个人陷于堕落的 环境而遭受精神窒息和瘫痪反映出来。
出版历程
《都柏林人》从1904年开始创作,曾被22家 出版社退稿,前后历经9年挫折;1905年,乔 伊斯与伦敦的出版商格兰特·理查兹签下出版合 同,但书商要求他删除或修改某些段落,原因 是排字工拒绝排印,乔伊斯拒绝,于是书商退 还书稿。1909年他和都柏林的出版商芒赛尔兄 弟签定出版合同,但不久又传出修改的要求, 这次乔伊斯接受了出版商的所有条件,但是到 了出版前的最后一刻,出版商还是反悔了。直 到1914年,在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的帮助与推 荐下,该书终于由出版商格兰特·理查兹出版。 然而,《都柏林人》半年内仅卖出六本,甚至 有民众用焚书来表达其不满。
小说内容梗概 《一朵浮云》
小钱德勒和老朋友加拉赫在一起喝酒,加拉赫已经在 伦敦成了一名大记者。钱德勒在都柏林陷入了工作的死胡 同里,要么做公正人,要么当小职员,但他对诗歌颇有灵 感,时常想像着自己成为一个诗人。钱德勒与加拉赫的谈 话使钱德勒想到了自己的窘况。他有家,又害羞,所以不 能像他的朋友一样离开爱尔兰。那晚回家后,他意识到自 己永远也无法成为诗人,因为他的家庭负担太重。
小说内容梗概 《阿拉比》
住在北理齐蒙德街的一个男孩希望赢得他朋友曼根姐 姐的芳心。一天,男孩怀着浪漫的想法,对曼根的姐姐做 出承诺要去东方集市阿拉比带一份礼物给她。在姑父答应 给钱后,男孩几天来一直想着女孩和为她带的礼物。但在 去集市的那天,姑父回家很晚,所以当男孩赶到时,集市 快要关门了。只有少数货摊还在卖东西。男孩看了一些商 品,觉得它们非常昂贵,超出了他的购买能力。男孩在日 思夜梦的阿拉比集市中得到的只有失望。
观照人心[《都柏林人》中的人性观照]
观照人心[《都柏林人》中的人性观照]“文学自诞生以来,就以人为描写的核心,它的本质是展示人的生存状况;它的最高宗旨是维护和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它不仅表现人的不自由和争取自由的外在行动,也表现人因丧失自由所致的内心痛苦与焦虑”。
詹姆斯・乔依斯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发展的一座丰碑,他的意识流小说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其第一部小说《都柏林人》是由15个描写都柏林市民生活的短篇小说组成,栩栩如生地展现了爱尔兰中下层市民在世纪交替之际的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
乔依斯对弥漫于都柏林生活中死气沉沉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无情地解剖和批判,流露出对爱尔兰人甚至是整个人类的人性观照。
小说主要是从都柏林各种人物同瘫痪的社会之间的激烈冲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的角度,绘制了一副灰色的城市生活画卷。
一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劳伦斯在其名篇《道德与小说》中,一开头便为小说艺术规定了一个恰当的目的,即“揭示小说在活生生的时刻与周围宇宙之间的关系”,而人是社会中的人,“人可以用隐居的方式逃离社会,或者用流浪的方式抵抗社会,但是他无法忽视社会,因为社会的存在赋予他意义,决定了他的状态”。
爱尔兰是宗教气氛特别浓厚的国家,天主教会在爱尔兰是一支强大的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它的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乔依斯出生于都柏林一个信奉天主教的中产阶级家庭,他年少时在宗教方面十分虔诚,但成年后,却抛弃了极具压抑性的罗马天主教。
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尼采惊呼:“上帝死了!”那么上帝的死给人类带来的后果是什么?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崩溃了,人已失去价值维系,人的灵魂无所依托,人的理想幻灭,于是深重的恐惧、焦虑乃至绝望的情绪弥漫在人的周围。
乔依斯用忧郁的笔调描绘了一大批都柏林人,从儿童到青年到老年,人人都成了社会环境、精神枷锁的牺牲品。
关于《都柏林人》,乔伊斯曾表示:“我的初衷,就是要书写我的祖国精神史上的一个章节,我选择都柏林作为场景,乃是因为在我看来,这里是瘫痪的中心。
_都柏林人_的空间叙事形态_对主题的完美表现
Vol.32No.1Jan.2011第32卷第1期2011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一、现实场景对主题的表现作为詹姆斯·乔伊斯现代小说艺术的探索性作品———《都柏林人》,置景于20世纪初,由15篇小说构成,既各自独立又自成一体,为一个共同的主题服务。
作者为了揭示主题,善于在表面简单普通的事物中,发现其不变、重复、统一的东西,这是空间思维方式。
所以我们在阅读《都柏林人》时印象最深的还是空间形象———以都柏林为橘底,忏悔室、码头、客厅等为橘瓣,形成一个完整的橘子形空间。
在这里,橘瓣是形象的比喻,它表明并指出故事情节是向心的,是“具有同等的价值……但是它们并不向外趋向于空间,而是趋向于中间,趋向于白色坚硬的茎。
”[1]现仅以空间叙事的两种形式对《都柏林人》进行分析。
所谓“场景”概念就是小说理论的图像观念。
在小说理论中,场景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地点,二是在特定地点或场所戏剧化的瞬间。
《都柏林人》最大的空间是都柏林这个特定的地点。
20世纪初的都柏林,处在内忧外患之下,是西方世界“瘫痪的中心”,生活在其中的都柏林人,无法摆脱常规的桎梏,纷纷陷入彷徨、缺乏交流的怪圈中,麻木不仁,死气沉沉。
小的空间诸如《姐妹们》中的忏悔室:自从圣杯打碎之后,弗林神父陷入自责自怨的黑暗世界里,在阴暗狭小、压抑的忏悔室里不断地忏悔自己的情感和罪恶,封闭自己。
精神瘫痪的神父,最后死在忏悔室。
死的时候,“他的面孔显得痛苦恐怖,苍白而宽阔,鼻孔像两个大的黑洞”[2],原来忏悔室不是拯救众生灵魂的地方,而是扭曲、摧毁人性的地狱。
乔伊斯创造这篇小说的目的也许就是想让我们看看在爱尔兰这样一个宗教传统习惯极为根深蒂固的国家里,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宗教的危害到底带给像弗林这样普通人多大的痛苦。
同样在《偶遇》中,宗教也扮演着极其危险的角色。
“暑假即将来临,我打定主意,至少花一周时间摆脱令人厌倦的学校生活。
从《都柏林人》看乔伊斯眼中的爱尔兰-2019年文档
从《都柏林人》看乔伊斯眼中的爱尔兰-2019年文档从《都柏林人》看乔伊斯眼中的爱尔兰乔伊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在《都柏林人》中记录了他熟悉、鄙夷又眷恋的都柏林市民平庸乏味的日常生活,冷静的指出爱尔兰历史就是一部充斥着出卖、动人的懒散、荒谬和狭隘的信仰的历史。
国内对该短篇小说集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瘫痪,顿悟,艺术手法,女性主义和男性气质等方面,而文化和出版方面主题涉及之人不多。
而这篇文章,通过细读文本,挖掘日常生活中琐屑之事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渊源,力图真实再现乔伊斯本人的生活及心理历程及爱尔兰悠久的历史文化。
一、饮食:威士忌和土豆泥(一)威士忌《都柏林人》由15个短篇构成,其中12篇提到了饮酒。
整个爱尔兰都有一种浓重的酒精气氛。
一个四百万人口的国家,每座城镇都有好几种本地特酿。
如果一个村子只有一条街道,街上一定不止一间酒馆,哪怕没有教堂。
爱尔兰真正的国饮是威士忌。
现在大家都知道的苏格兰顶级威士忌,是爱尔兰移民传播过去的。
威士忌与爱尔兰人的重要事件形影不离。
而威士忌在《都柏林人》中更是大出风头。
小钱德勒和加赫拉久别重逢,在考莱斯酒店喝着威士忌品味八年时光锻造的世俗人情。
福加第去拜访柯南先生时以半品脱特级威士忌为礼。
莫肯家小姐们在一年一度的舞会上用威士忌招待来客。
爱尔兰的酒文化繁荣是有来由的。
作为一个交通不便的农业国,人们有大把的时间一起消磨,尤其在夜晚和漫长的冬季,家里寒冷,大家都聚到酒馆里喝酒暖身、长谈。
而生活的单调和艰苦,同样使爱尔兰人喜爱喝酒,最困难的时候,农民只好喝私酿的土豆烧酒。
在一个备受桎梏的殖民地,人们看不到摆脱贫穷和歧视的途径,除了移民,逃离现实最好的方法就是喝酒了,如典当表链辗转酒吧的法林顿,独自在酒吧喝的烂醉咬伤舌头的柯南先生。
(二)土豆除了贪杯,爱尔兰人还对土豆有执念。
爱尔兰还被旅居的中国人戏称“土豆岛”。
爱尔兰人以土豆为主食,土豆还是蔬菜消费榜上第一名。
爱尔兰的土豆不仅销量大,而且种类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6年9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S ep t11996 第33卷第5期J ou rna l of the N orthw est N or m a l U n iversity(S ocia l S ciences)V ol133N o15 《都柏林人》艺术技巧管窥金光兰 【内容摘要】乔伊斯的这个短篇小说集,以不同的艺术手法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描绘了本世纪初都柏林人麻木不仁、死气沉沉、处于瘫痪状态的社会生活,表现了现代人的空虚、寂寞、失落和困惑。
有序排列的线型结构、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以及对比与象征结合和意识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这部作品在艺术上颇具创新意义,开了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先河。
【关键词】乔伊斯 《都柏林人》 艺术技巧 意识流手法 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揭示了生活在都柏林的现代人的失望和寂寞、灵魂的空虚和失落。
作品以其深刻的精神剖析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为评论家们所称道,被公认为20世纪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
本文试从叙事结构、叙事角度、对比和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等方面探讨这部集子的写作技巧。
一乔伊斯曾声言:“我的目的是为我的祖国写一部精神史。
我选择都柏林作背景,是因为在我看来,这座城市乃是瘫痪的中心。
对于冷漠的公众,我试图从四个方面描述这种瘫痪:童年、青少年、成年以及社会生活。
这些故事正是按这一顺序安排的。
”①不言而喻,作者把都柏林看作一个人,从幼稚的童年到生命的结束,贯穿始终的同一主题把15个短篇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因此,《都柏林人》带有很强的史传的特点,采用一个时期跟随着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延续一个阶段层层深入的构成方式,在叙事结构的安排上呈纵向线型有序排列的特点。
作者将这一特点巧妙地蕴含于大大小小的三部曲中。
统一全书的大三部曲 这部集子的总体设计为大三部曲,人生成长的三个阶段与主题的展开、发展、深化同步。
写童年的3篇是人生成长的第一部曲:理想的幻灭;写青少年的4篇是人生成长的第二部曲:前途毁灭与心灵麻木;我们不妨把写成年的4篇和写社会生活的3篇看作第三部曲,因为这两组故事展示的是成年生活的两个不同侧面: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
成年人对瘫痪的认识全面而深刻:瘫痪无所不在,已渗入人们的灵魂与肉体,使他们成了精神上的死者。
最后一篇类似于“跋”。
揭示人生各阶段认识的小三部曲 童年的一组故事本身也是一个小三部曲。
第一篇描写宗教信仰的幻灭。
神父死后,小男孩从大人们的谈话中得知“祸根是他打碎的那只圣餐杯”②。
原来神父不仅形体瘫痪,而且精神也早已瘫痪。
小男孩对外界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希望,然而由于放荡不羁的冒险结识了一位潦倒的性变态老人而夭折,希望化为泡影。
阿拉比集市之行使小男孩领悟到“自己是一个被虚荣心驱使和播弄的可怜虫”(P132),朦胧的爱也随之消失。
三位小男孩不同的经63历不仅揭示了儿童成长的心路历程,而且描述了基督教三德信、望、爱的逐一毁灭。
立意谋篇的三部曲 《圣恩》一篇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模仿了但丁的《神曲》。
克南先生在酒吧喝醉了酒,摔倒在楼底的洗手间,被人送回家卧床静养,又经朋友鼓动去教堂做静修。
楼底洗手间象征地狱,病房象征炼狱,去教堂祈祷悔过则象征上天堂。
《死者》(T he D ead)是认识自我的三部曲,通过三个小片断揭示了主人公那条自负任性的防线逐渐崩溃的过程。
一是得知女佣人莉莉失恋,便塞给她一枚硬币,以示宽容和安慰,却遭到了拒绝,加布里埃尔的绅士风度受挫。
二是和艾弗丝小姐的一场不愉快的插曲。
跳舞时艾弗丝小姐先是讥讽他在报上发表的评论文章,而后又对他不去爱尔兰的阿兰岛旅游表示不满,两次嘲弄他是“西大不列颠人”。
加布里埃尔的才学不为人所欣赏,作为一个爱尔兰人的人格受辱。
三是席终人散,加布里埃尔沉浸在对婚后生活的甜蜜回忆中,突然发现妻子神志恍惚,痛不可忍,泪水是为逝去的情人而洒,思想受到强烈的冲击。
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男人,自己不曾对任何女人有过真正的爱;作为丈夫,自己“在她的一生中扮演了多么可怜的角色”(P.216),他感到“他的灵魂已接近那个住着大批死者的领域”(P.262)。
二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引用了帕西・路伯克的话:“小说写作技巧的关键,在于叙事观点——即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的运用上”③,肯定了叙事观点——即叙事角度或叙事视角——是小说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他又不赞成路伯克关于作品的叙事观点应该统一的说法,指出“小说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变化叙事观点……我觉得这种扩大或缩小观察力的能力(变化叙事观点也是其象征之一),这种断断续续处理知识的权力,正是小说的艺术特色之一,而且,这与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是一致的”④。
《都柏林人》的叙事方式灵活多样,多姿多彩。
重要的是乔伊斯使用不同的叙述者不是为了发展情节,而是为了提供不同的视角以表达对事物的不同认识。
整部集子从以第一人称叙述表现小孩眼中的死亡开始,到以第三人称叙述描写成年人眼中的死亡结束,揭示了都柏林人所经历的理想——幻灭——瘫痪——死亡的全过程。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这是一种限制性内视角。
在多数情况下,叙述者“我”就是故事的中心人物主人公自己,叙述视角也局限于叙述者自身所经历的、观察的、推断的或通过别的人物的谈话所能发现的一切东西之中。
叙述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遇所感,认识和描绘外部世界,也可以进入自己的意识,展示自己,剖析自己,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原原本本地袒露出来。
《都柏林人》的头三篇采用了这一叙述视角。
小主人公们纯真朴素的叙述虽带有幼稚的孩子气,却给人以真实、贴近的感觉。
部分无所不知的(福斯特语)叙述视角 也叫作第三人称限制性外视角。
“叙述者以第三人称讲故事,但把自己限制在小说内单独一个人物或至多也是非常有限的几个人物的经历、思想和感情的范围之中”⑤。
《伊芙琳》(E veline)和《悲痛的往事》(A P a inf u l Case)采用了这一叙述方式,但两者略有不同。
《伊芙琳》的叙述主要是通过主人公自己的思想流、记忆流和感情流展开,读者只知道她的生存环境令人窒息,一种新的生活在向她召唤,但不十分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她没有勇气去追求她梦寐以求的幸福和自由。
作者对叙述视角的限制给读者留下了很多疑问。
另外,读者对弗兰克林的认识仅仅是伊芙琳目光中折射出来的形象,相当肤浅。
《悲痛的往事》虽然通篇都是主人公一个人叙述,但读者对他和船长夫人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透过达菲先73生的叙述,读者看到他俩频频约会,亲切交谈,她甚至情不自禁地向他表露爱情。
但是笔锋一转,叙述产生了一种反讽和哀婉动人的效果。
全篇虽无船长夫人一个字的叙述,但她的思想感情、对爱的渴望却跃然纸上。
无所不知的叙述视角 这是一种全知全能的外视角。
叙述者仿佛是上帝,俯视一切,洞悉一切,不仅能“目睹”故事中人物的言行,而且能透视人物的内心,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也可以不断地变化角色;可以是介入的,也可以是不介入的、或无人称的、或客观的。
现代小说着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展示自我的需要增强及对逼真性的追求,使全知叙述者更多地采用不直接介入、将自己的评判不露痕迹地融入故事的叙述中的方式。
《都柏林人》的大部分故事采用了这一方式。
以《死者》为例,前半部分描写宾客满座、应接不暇的晚会热闹场面,后半部分客观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介入不多,读者听到的主要是主人公及其他各个人物的声音,这就大大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尤其是篇末“雪的形象将死者、生者与虽生犹死者一并陈列在读者面前,供他们去检验、鉴别”⑥,全篇言已尽而意无穷。
三乔伊斯写基于真人真事的《都柏林人》,是为了给爱尔兰人一面擦得明亮的镜子,让他们“好好照照自己”。
因此,作者运用对照的手法来创造特殊的气氛,或烘托人物的心情,或揭露事物的本质。
这种对照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而且对照和象征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生者与死者的对照 为了表现主题,作者特别突出了生者同死者的对照。
《纪念日,在委员会办公室》(Ivy D ay In T he Co mm ittee R oo m)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爱尔兰民族运动领袖帕奈尔,一个是竞选市议员的投机政客蒂尔尼。
两人在故事中均不露面,但处处让人感到他们的存在与影响。
帕奈尔代表着富有崇高理想、勇于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
蒂尔尼是个卑鄙的小人,雇了人替他拉选票,却不肯爽快地掏钱包,受雇者诅咒“烂掉他的灵魂”(P.137),把印有蒂尔尼恳求选民投票的入场券拿去点香烟了。
死者伟岸光彩照人,生者渺小黯然失色。
死者与生者的强烈对比反衬出过去爱尔兰政治生活的生气勃勃与现今政治生活的死气沉沉。
《死者》的阴魂一直萦绕在生者的心里。
古老的爱尔兰民歌使一直安卧在格莉塔内心深处的迈克尔复活,使故事中大部分活的人物都变成了虽生犹死的人,精神上的死者。
死者与生者的对照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作品的主题在这一对照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明暗对照 乔伊斯惯用明暗对照的手法,用背景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情,暗示故事的结局,预示人物的命运,揭示作品的主题,而且着力渲染黑暗。
黑暗就象一个幽灵,四处游荡,吞噬了都柏林人的一切。
尽管法林敦向往光明,渴望美好的生活,但这光明不属于他,他必须回到办公室去干他那单调乏味的抄写工作。
《伊芙琳》开头:“她坐在窗口,凝视着夜幕渐渐笼罩在林荫道上。
”(P.33)夜色与黑暗不仅是主人公现在生活的写照,也是她未来不幸生活的预示。
《死者》早在篇中就已为故事的结局设下了伏笔。
旅馆的电断了,房间里没有灯,加布里埃尔不要腊烛,说“街上照进来的光就足够了”(P.254),而街灯的光却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四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生活“宛然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小说家的任务就是要“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上每一事83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不管表面上看来多么互无联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⑦。
乔伊斯是这类作家中的佼佼者,“他决意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揭示出能够把它的信息飞速递送脑际的那一团内心火焰怎样不断地明灭颤摇”⑧。
作为意识流小说的大师,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对意识流手法的运用虽不及在《尤利西斯》中那样炉火纯青,但也已初现端倪。
在这部集子中,乔伊斯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幻觉和梦境等,来展示人物头脑中纷乱如麻的意识、感觉、印象、回忆,以及那些稍纵即逝、难以名状的直觉、灵感和顿悟。
内心独白反映的大都是人物思考、想象、推测时的心理活动,是比较清醒的意识,它的流动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在《都柏林人》中,大量的内心独白多用来描述人物的自我剖析、感情波动、未来幻想、往事回忆等等。
如果说内心独白表现的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的思想,那么,意识流反映的则是人物头脑中那毫不连贯、变幻无常、东鳞西爪的思绪,清醒的意识和下意识或无意识混合在一起,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幅度跳跃,也不受逻辑约束,是杂乱无章的意象堆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