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简介
清平乐黄庭坚赏析
清平乐黄庭坚赏析清平乐是唐代诗人黄庭坚最为著名的一首诗作,在唐代诗歌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唐代写景诗的代表作品。
本文将对其进行简要的概括介绍和赏析,以及对它的影响进行分析。
黄庭坚(688年-744年),号太虚,是唐代两大诗体创始人之一,诗风宏伟抒情,又被称为“赋比诗祖”。
他的诗歌博采众家之长,既有古典经典之典籍,又有民间古诗之习题,也有宋代宋文公等流行诗歌之素材,使他的诗歌洋溢着浓厚的古典气息,具有浓郁的民族性。
黄庭坚在唐代诗歌史上是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诗歌“赋比诗”大都是由比喻构成的、包含丰富意象的古典隽诗,其风格宏伟壮观,有着深远影响。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清平乐》,它大致上可以分成相应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描述景象的篇幅,主要内容是景象的叙述,第二部分是抒情,主要是抒发感慨,第三部分是思想,主要是为当时官僚政治提出批判性意见。
《清平乐》采取“千里明月,何处报玄宗”的句式,借助景物来表现思想。
诗中描写了夜景中清晰、凛冽的月光,叙述了满园春色、空谷幽鸟;诗中细致描绘了岸边残月、碧波细流,表达了凄凄切切的情怀;诗中所用的比喻和象征也是有力的,比如“山色有无中,江声咽不绝”,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月出山头,晴明空中”,意象活灵活现;“春草倍翠绿,燕子双双飞”,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清平乐》把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连接起来,以清新的语言立体地表现出景物的美,体现出诗的气韵和韵律性,在唐代诗坛上独具特色,很受欢迎。
诗歌通过优美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诗人身临其境的艺术感悟,从而把诗的情趣表达得淋漓尽致。
《清平乐》的影响甚巨,影响了一批诗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从宋词到明词,从李白、杜甫到苏轼,都有诗人模仿黄庭坚,写出了优美抒情的诗篇;至今,人们仍在赞叹《清平乐》的美丽,在古典诗歌的海洋中再流传着黄庭坚的奇绝。
综上所述,《清平乐》以其精湛的文学技巧,传奇的诗情,以及深远的审美和思想影响,成为唐代文学史上一座高峰,为读者缔造了一种永恒而经典的诗情。
辛弃疾《清平乐》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辛弃疾《清平乐》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辛弃疾《清平乐》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辛弃疾《清平乐》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欢迎阅读。
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⑹。
最喜小儿亡赖⑺,溪头卧剥莲蓬⑻。
注释⑴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后用作词牌名。
《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
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
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
晏殊《清平乐》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晏殊《清平乐》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清平乐晏殊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红笺]:印有红线格的绢纸。
多指情书。
[鸿雁]:大雁。
[帘钩]:挂窗帘的铜钩,此代指窗户。
[人面]:用“人面桃花”典故。
唐孟案《本事诗·情感》载,诗人崔护在清明,崔护复至其处,门肩无人。
崔护怅然题诗于左扉。
淡红色的信笺上写满小字,说尽平生的爱慕之意。
但是传信的大雁却在云里,鱼儿在水中,这书信难以寄到。
夕阳西下,我独倚西楼,远处的山峰遮住了视线。
心上人已经不知去了哪里,只看见江水依旧向东流去。
此为怀人之作。
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言青山长在,绿水长流,而自己爱恋着的人却不知去向;虽有天上的鸿雁和水中的游鱼,它们却不能为自己传递书信,因而惆怅万端。
词的上片抒情。
起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语似平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
红笺是一种精美的小幅红纸,可用来题诗、写信。
词里的主人公便用这种纸,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说尽了平生相慕相爱之意。
显然,对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倾心相爱的知音。
三、四两句抒发信写成后无从传递的苦闷。
古人有“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前者见于《汉书·苏武传》,后者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是诗文中常用的典故。
作者以“鸿雁在云鱼在水”的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
运典出新,比起“断鸿难倩”等语又增加了许多风致。
过片由抒情过渡到写景。
“斜阳”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红日偏西,斜晖照着正在楼头眺望的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清,而远处的山峰又遮蔽着愁人的视线,隔断了离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遣。
“远山恰对帘钩”句,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
倚楼远眺本是为了抒忧,如今反倒平添一段愁思,从抒情手法来看,又多了一层转折。
结尾两句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之意,略加变化,给人以有余不尽之感。
《清平乐》(春归何处)资料讲解
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 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名句赏析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1、黄鹂用悦耳多变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 听懂它唱的是什么?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 满腹的惆怅。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 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 春已逝。 2、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 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译: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
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名句赏析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1、“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 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 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 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2、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 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 倒像是知道呢。使得词句意境迷离朦胧而 真意不露。
清平乐
(春归何处)
黄庭坚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吹过蔷薇。
【注释】
①选自《山谷词》(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1年版)。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 (今江西修水)人,官至著作佐郎,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出于苏
拟人
译: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
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这两句就空托起,以浪漫的奇想,把对春的 依恋之情表露得极为深切。
上片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②[行路]指春天的踪迹。 ③[唤取]呼唤。取,语 助词,犹“着”。下阕
“问取”的“取”与此 相同
清平乐辛弃疾原文及翻译
清平乐辛弃疾原文及翻译原文:[唐代]李白烟深水宽,音信无由达。
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曝光高悬高悬初恋。
尽日感事伤怀,愁眉似锁难开。
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
译文及注解:译文无边烟水把你我分隔,些须音信晚巳切断。
唯有碧天云边明月,略偏照著我俩伯德角的初恋。
整天感怀往事伤心,愁眉象铁锁难以打开。
夜夜留着半边锦被,等待你的梦魂归来。
注解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后用作词牌。
《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
通常以李煜词为准。
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高悬高悬:荒凉。
《易林-晋之坎》:“高悬高悬南海,回去家万里。
”尽日:整天。
被:棉被。
待:等候,逗留,迟延。
赏析:《清平乐》“词语浅薄”,甚而疑为后人伪托。
这首词表面上抒写了一位思妇离别之心,实际上通过女主人公的内心描写,塑造出一位热情、大胆,对生活充满强烈追求的可爱的妇女形象。
诗人借梦中相聚,一方面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赤裸裸的地暴露出来,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了对思妇的这种不可扼杀的爱情的歌颂和赞美。
上阕用环境衬托写下愁心心情。
“烟深水宽”,音信也并无;碧天明月,乐景哀情,一个“略偏”字,迁愁于月,头疼之至,愁心之至。
“转回朱阁,高绮户,照无眠。
不理应怨,何事短向别时圆。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存有》)正与此同。
窦娥服毒自杀,怨地怨天,都就是怨极的整体表现。
“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曝光高悬高悬初恋。
”唯碧天云边明月,略偏照著我俩伯德角的初恋。
“高悬高悬”惦记着昼夜高悬高悬思乡。
下阕用表情行动写愁心与盼归。
“愁眉似锁难开”是表情、心情;“夜夜长留半被,待君梦魂归来。
”是行动,是切盼,更是痴情。
难得词人奇思异想,把思妇情思写得深而再深。
迁愁怨于明月,留半被待魂归,奇想幽深,构成此词的特色艺术。
“夜夜长留半被”,晚上孤独等候,睡了留着半边锦被。
“待君魂梦归来”,希望在入睡的梦灵魂相遇。
清平乐词牌格律解析及名篇欣赏
清平乐词牌格律解析及名篇欣赏展开全文清平乐词牌格律解析及名篇欣赏一、清平乐词牌简介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
《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lián]集》、《乐章集》并入“越调”。
《碧鸡漫志》云:“欧阳炯称李白有应制《清平乐》四首,此其一也,在越调,又有黄钟宫、黄钟商两音。
”《花庵词选》名《清平乐令》。
张辑词有“忆著故山萝月”句,名《忆萝月》。
张翥(zhù)词有“明朝来醉东风”句,名《醉东风》。
“清平乐”调名之来源历来说法不一。
通常认为,此调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因李白有应制《清平调》三首传世,故后世之人易将《清平调》与《清平乐》混为一谈。
而李白《清平调》三首均为七言绝句:“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闪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与四十六字双调小令的“清平乐”词牌完全不同。
清代万树《词律》载李白《清平乐》一首,明确说其“与清平调无涉”。
另外,王灼此段记载指出了《清平调》得名之由来,即择汉乐府三调之中前两调作词。
《清平乐》词创作伊始,内容多伤春惜别、男女恋情,感情比较低沉,词风婉约。
宋代《清平乐》在晏几道、李清照等婉约派词人的笔下,沿袭了它的原有面貌,而随着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的出现,受其词风影响,使用范围也不断发生变化,不仅书写内容有所扩大,感情基调也由低沉逐渐转向高亢。
后经金、元、明、清各代的发展,其描写内容与声情更加丰富。
毛泽东著名的三首《清平乐》,其声情特点与《清平乐》这一词调创作伊始的面貌迥然不同。
二、清平乐词牌格律解析“清平乐”作为较为流行的词调,与其他流行词调如“菩萨蛮”、“望江南”等比较,体式相对较为固定。
《清平乐》(春归何处)课件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 疾因受到排挤和打击,被迫离开职位 ,闲居江西上饶一带。
《清平乐》是辛弃疾闲居上饶时所作 ,表达了他对春天逝去的感伤和壮志 未酬的悲愤。
作品评价
《清平乐》以其深沉、婉约的词风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被誉 为宋词中的经典之作。
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感伤,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国家 前途和命运的忧虑,展现了辛弃疾深厚的爱国情怀。
意象的象征意义
作者通过赋予意象象征意义的方式,使意象更加深刻。例如,在表现春天的美好 时,作者将春天与人生、爱情等联系在一起,使春天的意象更加具有象征意义。
04
《清平乐》的艺术特色
语言特色
总结词
清新自然、质朴无华
详细描述
该词语言质朴,不事雕琢,用词简练自然,不追求华丽辞藻,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主题意义
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通过对春天逝去的描绘,词中蕴 含着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提醒人
们珍惜生命中的美好时光。
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尽管词中表达了对春天逝去的哀伤 ,但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 的热爱和赞美,如“枝上残花”等 词句。
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对春天逝去的描绘,引发读者 对人生的思考,引导人们珍惜当下 ,追求美好的生活。
02
《春归何处》主题解析
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概述
本曲《春归何处》通过细腻的笔 触,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深
深惋惜和留恋。
春归之叹
词中“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直接点明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 哀叹,感叹春天离去时没有留下
任何痕迹。
惜春之情
整首词充满了对春天的珍惜和留 恋,如“枝上残花,凭谁问,无 言无语。”描绘了枝头残花的凄 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即将逝去
清平乐(黄庭坚)
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一.作者简介:(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二.写作背景: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所选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词的赏析: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辛弃疾《清平乐》诗意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诗意及赏析导读:《清平乐·村居》原文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⑹。
最喜小儿亡赖⑺,溪头卧剥莲蓬⑻。
注释⑴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后用作词牌名。
《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
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清平乐·村居》诗意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赏析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
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
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
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
黄庭坚《清平乐》原文及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原文及赏析黄庭坚《清平乐》原文及赏析引言: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清平乐》是黄庭坚代表作之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清平乐》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原文】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7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词句注释】1、寂寞:清静,寂静。
2、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3、唤取:呼唤。
取,语气助词,无实义。
4、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5、问取:呼唤,询问。
取,语助词。
6、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
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
益鸟。
7、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
啭,鸟鸣。
8、解:懂得,理解。
9、因风:顺着风势。
10、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
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白话译文】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那黄鹂千白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作品赏析】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
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
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
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
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
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上片开首两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以疑问句,对春的归去提出责疑,春天回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连个踪影也没有,一个“归”字,一个“无行路”,就把春天拟人化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两句,转而询问有谁知道春天的去处,要让他把“春天”给叫喊回来。
这是一种设想,是有意用曲笔来渲染惜春的程度。
使词情跌宕起伏,变化多端。
《清平乐》舞蹈介绍
《清平乐》舞蹈介绍
摘要:
一、清平乐舞蹈概述
二、清平乐舞蹈的创作背景
三、清平乐舞蹈的艺术特点
四、清平乐舞蹈的表现内容
五、清平乐舞蹈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一、【清平乐】舞蹈概述
《清平乐》是我国著名的古典舞蹈,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将诗词、音乐、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清平乐】舞蹈的创作背景
《清平乐》舞蹈的创作源于明朝时期的宫廷文化。
当时,皇帝为了庆祝佳节或宴请贵宾,常常会命令宫廷乐舞艺人表演舞蹈。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平乐》舞蹈应运而生。
三、【清平乐】舞蹈的艺术特点
《清平乐》舞蹈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优美:《清平乐》舞蹈的音乐旋律悠扬、婉转动听,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
2.舞蹈动作优雅:《清平乐》舞蹈的动作设计精细、流畅,舞者翩翩起舞,
犹如仙子下凡。
3.诗词与舞蹈的完美结合:《清平乐》舞蹈以诗词为灵魂,舞蹈为载体,使诗词与舞蹈相得益彰,更具艺术魅力。
四、【清平乐】舞蹈的表现内容
《清平乐》舞蹈的表现内容主要围绕着宫廷宴会、节庆活动等场景展开,通过舞蹈展现了古代宫廷的繁荣与祥和。
五、【清平乐】舞蹈的价值和影响
《清平乐》舞蹈作为我国古典舞蹈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不仅展现了古代宫廷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对现代舞蹈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清平乐》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三一文库()
〔辛弃疾《清平乐》写作背景及作者简
介〕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辛弃疾《清平乐》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欢迎阅读。
《清平乐·村居》原文
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
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⑹。
最喜小儿亡赖⑺,溪头卧剥莲蓬⑻。
▲注释
⑴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后用作词牌名。
《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
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清平乐蒋桂战争诗词创作背景
清平乐蒋桂战争诗词创作背景清平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诗歌作品。
它记录了蒋桂战争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揭示了当时政治腐败和官僚主义的丑陋面目,表现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清平乐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蒋桂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政治冲突。
蒋介石和李宗仁为了争夺政权而展开了殊死搏斗,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在这场战争中,军队和平民伤亡惨重,社会秩序严重动荡,民不聊生。
而在这种情况下,清平乐这部诗歌作品应运而生,承载了人民的心声和对和平的向往。
清平乐的作者是一位名叫李清照的女诗人,她生活在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文学家之一。
李清照以其婉约清丽的文学风格和深沉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在蒋桂战争时期,她深受战乱的影响,感受到了人民的疾苦和对和平的渴望,于是创作了清平乐这部诗歌作品,表达了自己的社会关怀和人道主义情怀。
清平乐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人民的疾苦和对和平的向往展开。
诗中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种种苦难和痛苦,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诗中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官僚主义现象,揭示了当权者的无能和贪婪。
通过清平乐这部诗歌作品,李清照表达了自己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的批判,展现了她作为一位文学家和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担当。
清平乐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批判,更在于其优美的艺术表现和精湛的文学技艺。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抒情表现,如比喻、拟人、象征等,使作品富有诗意和感染力。
诗中的意象生动而具体,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修养和思想深度。
清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和历史参考。
通过对清平乐的分析和解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蒋桂战争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更可以感受到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清平乐作为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诗歌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引领我们反思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孟浩然的简介和他的代表作
孟浩然的简介和他的代表作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称为“清平乐”,其诗歌清新自然,情感深刻,深受后人喜爱和传颂。
孟浩然的诗歌表现了深深的人文情怀,尤其强调哲学思想和精神生活的体验,成为唐代文学中的一股清流。
孟浩然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家境优越。
其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自幼饱读诗书,熟悉儒学和佛教,这些对其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孟浩然年少时就已游历八方,结交名士,深受启发。
他曾任过官,但很快就辞官回到了家乡,致力于文学创作和学问研究。
孟浩然一生著作丰富,诗、文、笔记等都有代表作品。
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主题,展现了儒家思想和佛教禅宗思想对他的影响,体现出他高雅的情情味和深邃的思想性。
他的代表诗歌有《春晓》、《春宿左省》、《夜泊牛渚怀古》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诗叫《登高》。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写了孟浩然登高时的感受,他感叹大自然的壮丽和自己的渺小。
他表现出了哲学家式的思索和禅宗思想,将自己的境遇与社会以及人生的悲剧联系起来,表达出了对世界和自身的深深的感悟和思考。
除了诗歌作品外,孟浩然还留下了一些文字记录,如《过国词》、《夜泊牛渚怀古》、《月夜忆舍弟》、《东篱乐府》等,这些文化细节记录和文学作品都体现了他深深地理解和热爱人文与自然,成为他文学形象和写作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孟浩然不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唐代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文学记录流传下来影响深远。
他表达着人们对于自然与生命的关注以及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有加深我们对于唐代文化的理解,为我们认识历史文化留下重要的印记。
电视剧清平乐 简介介绍
电视剧清平乐简介介绍
电视剧清平乐简介介绍
清平乐(2020年张开宙执导王凯、江疏影主演电视剧)
《清平乐》是由正午阳光影业、中汇影视、腾讯视频联合出品,侯鸿亮制片,张开宙执导,朱朱编剧,王凯、江疏影、任敏、杨玏、边程、叶祖新、喻恩泰、王楚然、刘钧等主演的古代传奇剧。
该剧改编自米兰lady的小说《孤城闭》,以北宋为背景,在风起云涌的朝堂之事与剪不断理还乱的儿女情长之间,还原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宋仁宗。
该剧于2020年4月7日在湖南卫视播出,并在腾讯视频同步播出。
北宋皇帝赵祯(王凯饰)得知将自己养大的当朝太后刘娥并非亲生母亲,而自己的生母乃是太后当年的婢女李兰惠,深感愧疚。
为了报答李家,赵祯将自己最心爱的女儿徽柔(任敏饰)嫁给了李家的子孙李玮。
朝堂之上,庆历新政大臣和老派权臣之间针锋相对,斗争风起云涌,赵祯治国如执秤,权衡各方势力,为国事殚精竭虑。
徽柔与陪伴自己长大的内侍怀吉(边程饰)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对志趣不和又木讷平庸的李玮万般排斥,终于与婆家起了冲突,不顾一切地夜扣宫门,打破帝国最严苛的规矩,引发滔天非议,司马光甚至要在大殿之上“碎首进谏”。
赵祯一生悉心呵护的“言路通畅”、“监督国君”的风气,使得他在爱女之情和维护治国理念之间挣扎得遍体鳞伤。
最终,公主以半疯狂的抗争,始终未屈服于“成为李玮真正妻子”的命运,却与怀吉永生不得相见。
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的笔记
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的笔记一、《清平乐》的作者简介《清平乐》的作者是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黄庭坚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
黄庭坚还与张来、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黄庭坚的主要作品有《清平乐》《鹧鸪天)《菩萨蛮》等。
二、《清平乐》的背景介绍崇宁二年(1103年),黄庭坚被贬,至崇宁三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
《清平乐》这首送春词,黄庭坚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年),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流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三、《清平乐》的中心思想《清平乐》是一首感叹时光流逝的词,表现出词人黄庭坚对春天逝去的惋惜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四、《清平乐》的翻译1、春归何处?这句宋词翻译为:春天回到何处?2、寂寞无行路。
这句宋词翻译为: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这句宋词翻译为: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4、春无踪迹谁知?这句宋词翻译为: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谁会知道呢?5、除非问取黄鹂。
这句宋词翻译为:除非你问一问黄鹂。
6、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这句宋词翻译为:它(黄鹂)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五、《清平乐》的注释1、寂寞:指清静、寂静。
2、无行路:指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3、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4、换取:指换来。
5、谁知:指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6、问取:指呼唤、询问。
7、啭:指鸟婉转地鸣叫。
8、百啭:形容黄鹂婉转的鸣叫声。
9、因:指凭借。
10、因风:指借着风势。
六、《清平乐》的赏析《清平乐》这是一首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
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上阙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
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一、简介清平乐村居位于中国山西省五台县东南部,距离五台山南麓仅有数公里之遥。
这座小村庄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淳朴的民俗风情,吸引了许多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
二、历史文化清平乐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据记载,当时的这里就是五台山的山麓之地。
在隋唐时期,由于五台山的香火之盛,人口不断增加,使得这里的土地被开垦出许多可供人居住的草地。
经过百年的发展,清平乐村居成为了五台县境内的一个繁华村庄。
这里建有寺庙、道观、桥梁、堡垒、宅第等各种建筑,成为了当时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平乐村居的繁华逐渐衰落。
但是,这里依然留存着许多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化古迹,如清平恭庆寺、大明宗羲书院、眠月亭等,这些都成为了吸引游客前来的重要景点。
三、自然环境清平乐村居位于五台山的南麓,地势较为平坦,周围被青山环绕,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这里林木葱茏,山花烂漫,绝对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的好地方。
清平乐村居的自然风光以其千姿百态的风景,吸引了许多来自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春天的清平乐村居,桃花盛开,杏花怒放,花海四季飘香,草木葱茏,形成了一片翠绿的海洋;夏季,清平乐村居避暑胜地,林荫蔽日,清凉怡人,是避暑胜地。
秋季,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落叶季节,红叶满村,美不胜收;冬天则是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冬日风景。
四、民俗风情清平乐村居充满了浓郁的乡村风情,这里的居民也十分热情好客,富有人情味。
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到独特的民俗风情,品尝到当地的土特产。
当地的古建筑、民居建筑、民俗文化等都非常有特色。
清平乐村居每年还会举办各种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和盛大的节日庆典,如清平乐乡村春节庙会、迎春团圆汤圆宴等。
五、旅游服务清平乐村居是一个旅游开发得比较完善的村庄。
这里的旅游服务设施也比较齐全,有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酒店、民宿、餐厅、小吃店等各种服务配套。
游客可以在这里找到合适的住宿和餐饮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
亦称《清平乐令》、《醉东风》。
双调四十六字,前阕四仄韵,后阕三平韵,平仄换韵。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
⊙●⊙○○⊙▲,⊙●⊙○⊙▲。
⊙○⊙●○△,⊙○⊙●○△。
⊙●⊙○⊙●,⊙○⊙●○△。
符号:○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清平乐·村居作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通:无) ...
清平乐·年年雪里作者:李清照
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
清平乐·别来春半作者: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柔肠断一作:愁肠断)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清平乐·春归何处作者: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
清平乐·红笺小字作者:晏殊
红笺小字。
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
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
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作者: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听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
清平乐·雨晴烟晚作者:冯延巳
雨晴烟晚。
绿水新池满。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
西南新月眉弯。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
清平乐·金风细细作者:晏殊
金风细细。
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
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
清平乐·采芳人杳作者: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
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
清平乐·留人不住作者:晏几道
留人不住。
醉解兰舟去。
一棹碧涛春水路。
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
枝枝叶叶离情。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清平乐·画堂晨起作者:李白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
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
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
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 .
清平乐·题上卢桥作者:辛弃疾
清溪奔快。
不管青山碍。
千里盘盘平世界。
更著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茫茫。
市朝往往耕桑。
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清平乐作者:黄庭坚 6.0(51人评分)
舞鬟娟好。
白发黄花帽。
醉任旁观嘲潦倒。
扶老偏宜年小。
舞回脸玉胸酥。
缠头一斛明珠。
日日梁州薄媚,年年金菊茱萸。
...
清平乐·孤花片叶作者:纳兰性德
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
寂寂绣屏香篆灭,暗里朱颜消歇。
谁怜散髻吹笙,天涯芳草关情。
懊恼隔帘幽梦,半床花月纵横。
...
清平乐·咏雨作者:王夫之
归禽响暝,隔断南枝径。
不管垂杨珠泪进,滴碎荷声千顷。
随波赚杀鱼儿,浮萍乍满清池。
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
清平乐·风高浪快作者:刘克庄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
曾识姮娥真体态。
素面元无粉黛。
身游银阙珠宫。
俯看积气蒙蒙。
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
清平乐作者:辛弃疾
清词索笑。
莫厌银杯小。
应是天孙新与巧。
剪恨裁愁句好。
有人梦断关河。
小窗日饮亡何。
想见重帘不卷,泪痕滴尽湘娥。
...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作者: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