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模板
引导小学生发散思维的加法练习题
引导小学生发散思维的加法练习题在学习加法运算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发散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设计一系列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加法练习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几个例子,供小学教师和家长使用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例题1:思维导引: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分析并确定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题目:小明昨天收到5个礼物,今天又收到8个礼物。
请问他一共收到多少个礼物?解答思路:小明昨天收到5个礼物,今天又收到8个礼物。
我们可以直接将5和8相加得到答案,即5+8=13。
例题2:思维导引:通过合理的分组方法,加法的结果可以更容易计算出来。
题目:小华有8颗苹果,小明有4颗苹果,请问他们俩一共有多少颗苹果?解答思路:我们可以将小华和小明的苹果分别进行分组,然后计算每个组内的苹果数量,并将两个组的结果相加。
小华有8颗苹果,小明有4颗苹果,分组后,小华有5颗,小明有3颗。
将两个组的结果相加,即5+3=8,所以小华和小明一共有8颗苹果。
例题3:思维导引:通过遗漏的数据,推断并计算加法的结果。
题目:小杰今天买了6本书,已经看了3本,请问他还有几本书没看?解答思路:小杰今天买了6本书,已经看了3本。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已看书籍的数量减去总书籍的数量,来得到未看书籍的数量。
小杰共买了6本书,已经看了3本,所以未看书籍的数量为6-3=3,即小杰还有3本书没看。
通过这些例题,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设计简单的加法练习题目,可以引导小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以上的例题,教师和家长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设计更复杂的加法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提供不同难度的题目,根据他们的能力逐渐增加题目的复杂度。
可以从最简单的十以内的加法开始,逐渐引导他们进行两位数、三位数乃至更高位数的加法计算。
另外,也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加法问题,例如用水果或玩具的数量进行计算,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主动地去解决问题。
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发散性思维训练题
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发散性思维训练题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
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
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与可调控。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
《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
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文化大革命――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
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
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
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
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
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可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和深化所学知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
下面我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谈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广度小学数学知识的交替性特别强,教学时注意发展性思维有助于认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形成网络,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节用实验的方法讲解圆面积公式。
我引导学生,能否像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那样把圆转化成已知圆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学生在实验中,有的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有的拼成近似的平等行四边形,我因势诱导:①拼成的近似图形的底与圆的周长,高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②怎样根据这些近似图形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时学生的思维十公活跃,各自抢着讲出自己的推导过程。
通过发散思维沟通各种几何图形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圆面积公式的理解。
二、通过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搞清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以往由于教师按课本例题一例一例地讲,学生按课后配套作业一例一例地练,当遇到复合应用题时,间接条件和直接条件交错在一起,学生感到无从下手。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时根据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先找出中间问题,在教学简单应用题时,注意开发散性思维训练。
训练的方式有:①解答连续两问的简单应用题,使学生认识第一问的答案,就是求第二问的条件,只有求出第一问的得数,才能求出第二问的结果,从而认识“中间未知量”的重要。
如“商店里有彩色电视机20台,黑白电视机是彩色电视机的2/5,黑白电视机有多少台?电视机一菜有多少台?”②变换简单应用题的一个条件,突出“中间未知量”。
如“新华书店运来科技书420本,运来文艺书是科技书的1/6,运来文艺书多少本?”学生计算后要求将“运来文艺书是科技书的1/6”换成“文艺书比科技书少1/6”,“文艺书比科技书多1/6,“科技书比文艺书少1/6”,“科技书比文艺书多1/6”,问题还是求“运来文艺书多少本“。
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发散能力的应用题练习
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发散能力的应用题练习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创造力的学科,而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孩子们数学思维发散能力的最佳时机。
应用题练习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数学思维发散能力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应用题练习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散能力。
1. 引言引言部分可以介绍数学思维发散能力的重要性,并概述本文将探讨的内容。
2. 什么是数学思维发散能力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解释什么是数学思维发散能力。
数学思维发散能力是指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不仅仅关注答案的正确性,更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考的深度。
3. 应用题练习对数学思维发散能力的影响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讲述应用题练习对数学思维发散能力的积极影响。
首先,应用题练习可以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将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情境的能力。
其次,应用题练习要求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
最后,应用题练习通常有多种解法,学生需要通过比较各种解法的优缺点,选择最优解,从而培养学生权衡利弊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
4. 如何设计适合小学生的应用题练习本部分可以详细介绍如何设计适合小学生的应用题练习。
首先,应用题的难度应适中,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数学能力。
其次,题目应该具有趣味性,激发学生解题的兴趣。
此外,题目的内容可以涵盖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最后,应用题练习可以加入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5. 应用题练习的实施方法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介绍一些实施应用题练习的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其次,学生可以组成小组或者配对进行合作解题,通过合作讨论和交流,促进彼此的学习和进步。
此外,学生还可以参加数学竞赛或者课外活动,通过与其他学生的比拼,进一步提高数学思维发散能力。
6. 结论在结论部分,我们可以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强调应用题练习对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发散能力的重要性。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一题多解
发展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同时也要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散性思维的机会,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答,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创造数学,使用数学,使学生不但擅长单向思维,而且习惯于多向思维,发展学生求异思维。
案例1:在复习相遇问题时,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
客车和火车同时从相距360千米的甲乙两地相对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已知货车每小时行68千米,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师:大家认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看有哪些不同的解法。
解法1:(360-68×3)÷3=(360-204)÷3=156÷3=52(千米) 答:客车每小时行52千米。
解法2:360÷3-68=120-68=5 2(千米)答:客车每小时行52千米。
师:还能够用什么方法解答?解法3:解:设客车每小时行X千米68×3+3X=3603X=360-204X=52(千米)答:客车每小时行52千米。
解法4:解:设客车每小时行X千米3(68+X)=36068+X=120X=52(千米)答:客车每小时行52千米。
案例2:学习了比的应用后,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
福和希望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六年级植树的棵树比五年级多1/4,五六年级共植树180棵,五六年级各植树多少棵?师:同学们对于这道题,大家有哪些不同的解法?学生纷纷展示解法1:由题意可知五六年级植树的棵树比为4:5180×4/9=80(棵)180×5/9=100(棵)答:五年级植树80棵,六年级植树100棵。
解法2:由题意可知六年级植树的棵树是五年级的5/4 180÷(1+5/4)=80(棵)80×5/4=100(棵)答:五年级植树80棵,六年级植树100棵。
解法3:解:设五年级植树X棵X+5/4X=180或(1+5/4)X=180X=85/4X=100 答:五年级植树80棵,六年级植树100棵。
小学发散性思维试题及答案
小学发散性思维试题及答案1. 题目:花坛排列有三种花,红花、黄花和白花,现在有9盆花要放在一个3×3的花坛中,要求每条边上的花颜色不能相同。
请问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式?答案:首先我们可以确定,第一盆花的位置有9种选择,第二盆花的位置有8种选择,第三盆花的位置有7种选择,以此类推。
但是,每个位置上有3种花的选择,所以我们需要排除掉不满足条件的情况。
我们将花坛分为上中下三行,第一盆花的位置有3种选择,不妨设为红色。
那么第二盆花的位置有2种选择,不妨设为黄色。
此时,第三盆花的位置只有1种选择,为白色。
所以,满足要求的排列方式只有1种。
同理,如果第一盆花的位置选择黄色,那么第二盆花的位置只有1种选择,此时需要排除掉第三盆花为黄色的情况。
这样的排列方式也只有1种。
所以,总共满足要求的排列方式有2种。
2. 题目:动物之谜有三只动物,分别是兔子、鸡和鸭子。
它们的腿数加起来有18只,头的数目恰好是腿的一半。
请问每种动物各有多少只?答案:设兔子、鸡和鸭子的数目分别为x、y和z。
根据题目的条件,我们可以列出一个方程组:4x + 2y + 2z = 18 (代表腿的数目)x + y + z = 9 (代表头的数目)我们可以通过解方程组来求解每种动物的数目。
首先,我们将第一个方程乘以2,得到8x + 4y + 4z = 36。
然后,我们将第二个方程减去第一个方程,得到y + z = 1。
将y + z = 1代入8x + 4y + 4z = 36,得到8x + 4 = 36,化简后得到x = 4。
将x = 4代入x + y + z = 9,得到4 + y + z = 9,化简后得到y + z = 5。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出y = 3、z = 2。
所以,兔子有4只,鸡有3只,鸭子有2只。
3. 题目:数字组合用数字0、1、2、3、4、5,能组成多少个互不相同且无重复数字的两位数?每个数字可以使用多次。
答案:我们可以将问题分解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找出所有可能的两位数。
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使思维打破常规,拓展思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
由于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所以在教学应用题时,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分析应用题的思维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一题多解或多编的思维,即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
一、循序渐进地抓简单应用题的一题多编和补充应用题训练,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打好基础。
例如:要求学生将“两个数的和”的加法应用题,不改变条,只改变问题,使其成为一道减法应用题,这样原应用题既可改编成“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应用题,又可改编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或“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
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耐用广开了学生思路,促进了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强化了独立意识,养成了多动脑多提一个问题的良好习惯。
类似这样的训练,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编排也很多。
如根据一个已知条和问题(不能构成一道完整的简单应用题),让学生补充一个条后使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例如:已知一个数,问题是求另一个数,补充的条可以是“另一个数比已知数多多少或少多少”或者是“另一个数是已知数的多少倍或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这样,前者用加(或减)法,后者用乘(或除)法,设计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有个自由发展、自主探索的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喜爱和思维方法完成条补充并作解答,获得了必要的数学知识,也感受了成功的喜悦。
这种训练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差异性和活动性,达到“人人求进步,人人求发展,人人求成功”的数学思想新理念,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除此以外,也可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补充两个已知条构成一道完整的简单应用题,例如问题是“求一共有多少”的应用题,对此可按加法或乘法分别补充两个已知条,如果问题改为“求每份是多少”或比较倍数关系,就要补充用除法计算的两个已知条。
思维发散练习题
思维发散练习题
思维发散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多角度思考、联想、推
理等方法,找到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
下面是一些思维发散训练题,
帮助你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1. 设想你是一位建筑师,请用不超过10个单词的口号形容你的设
计理念。
2. 你正在一个荒岛上,只能携带三样物品,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3. 如果你有一亿美元,你会用来做什么?列出你的前五个计划。
4. 假设你是一位科学家,有能力改变一个事实,你会选择改变什么?为什么?
5. 设想你是一只小鸟,你最喜欢飞行到哪里去?为什么?
6. 如果你是一家咖啡店的老板,你会怎样吸引顾客?列出至少三种
方法。
7. 你认为如何培养一个有创造力的思维方式?给出至少三条建议。
8. 设想你是一位作家,你的下一本书将会是什么类型的故事?简要
概述故事情节。
9. 你正在参加一个音乐比赛,你会选择演奏什么乐器?为什么?
10. 如果你成为一位科学家,你想要解决哪个世界上的难题?为什么?
思维发散练习题可以帮助我们打破思维的局限,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尝试不同的角度和思考方式,我们可以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
思维发散不仅在学术和工作中有用,也对个人的成长和生活有积极的影响。
它可以帮助我们发掘更多的可能性,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不断锻炼思维发散,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应该经常进行思维发散练习,培养自己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以更好地适应变化的世界。
例谈应用题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2 、黑兔 、白兔~ 10 ,白兔4 只 ; 2只 0 3 、黑兔8 只 ,是 白兔 的2 ; 0 倍
4 白兔4 只 ,黑兔是 白兔 的2 。 、 0 倍
2 、小青8 箩,爸爸年龄是小青的5 倍,爸爸比小青大多
少岁?
五、 “ 变式”思维训练
变 式就 是提供 给学 生的应用题 不断变 换其表 现形式 ,
外 变式 训练还可进 行 一题 多解 ,培 养求 异创新思 想 ;进行
3 、二 年一班 有5 人 ,其 中2 0 人没入 队 ,把 少先队 员平 看 图编题 ,看算式编题训练等 。 均分成4 组,每组多少名少先 队员?
一
实 践证 明 ,在 应用 题教 学中对 学生多层 次 :全方位 的
对 比找 出每组题 的相 同点和不 同点 ,使 学生认 识到每 不 改变其本 质属性 ,以加 深对本 质属性 的认识 ,这种 训练 可 以促进 思维 的变 通性 。这种 方式是 多方面 的,例如 在题 组 两小题 就是把1 小题 的第二个 已知条件换成 间接条件 了, 所 以2 小题 的关键是 先求 出第二个条件 ,使 学生沟通 了一步 意 的叙述上 : 1 、蓝气球有6 个,红气球比蓝气球 多2 个,红气球多少 计算 与两步计 算的联系,明 白两步计算 的关键 。
1 、食 堂原来有大 米5千克 ,又运来4 0 0 0 千克 ,现有大 想 出以下若 干组 条件: 米 多少千 克?
1 白兔4 只 ,黑兔8 只; 、 0 0
2 、食堂原来有大米5千克,又运来4 0 袋,每袋10 0千克, 现有 大米 多少 千克? 1 、小青8 箩,爸爸4 岁,爸 爸比小青大多少岁? 0
联 系 。把 题材 不 同 、 内容 不 同 、数 量关 系 相似 的 题 目比 个 ? 变条件 的顺序) (
一题多用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2.变问题, 促发散
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
地让学生去创造新的问题, 寻找新的
解题方法。如:‘ ’ 三年级某班第一小组 植树 40 棵, 第二小组植树比第一小组
粤,这 计 ,行 “‘一 才一到 照 样 算再 ‘几 时“’ 一 小‘一 能 5 ” ’ ” r ’ ” ‘’ 、 ~ 于
达乙地?
5 =哥 -3 1 4-(1 1 卜 ‘, 生 8 +哥 1 人升 8 女
4 OX O
3 一 8 =18( 人 ) 一 女生
(2 )用归一的方法解:
5 +3=8 4 8. 8=6
6x5=30(人)、 男生 6x3=18(人)、 女生 (3 )用倍比法解:
中条件与所求结论之间的联系, 从不 同方向来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 例: 甲乙两地相距 200 千米, 汽 车从甲地到乙地 3 小时行了全程的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 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贯通教学内
容。 在学习过程中, 强调动手与动脑 相结合,个人劳动与集体协作相结 合,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领悟数学规
生获得直观的体验。如在教学 ( 克的认
识》 我准备了多种材料 :牛皮筋、 时, 花 生、 黄豆、 药丸、 作业纸、 牙签、 分硬币、 2
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
他们兴趣盎然地展开学习。在教学 《 位置》 一课时, 我把教室模拟成一个 电影院, 学生拿到‘ ’ 电影票” 后去寻找 自己的座位, 初步认识了“ 位置” 的概 念。 导入教学之后 , 我让学生描述 自 己的前后左右分别有哪些同学, 相隔 数个座位之后又是谁……最后, 整堂 课在‘ .帮小动物回家” 的游戏中结束: “ 一群迷路的小动物,头上都有自己 家的门牌号码, 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
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作者:张旭东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2年第11期摘要: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思维的创造性更多的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平反映出来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发散性思维教学,是探索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渗透在各种学科中。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发散性思维;训练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165-01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超越一般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或做法。
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思维的创造性更多的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平反映出来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发散性思维教学,是探索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渗透在各种学科中。
在课堂教学和练习中,要精心设计和充分应用“发散点”,为学生的思维发散提供情景、条件和机会。
应用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需要综合运用数学中的各种知识,解应用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这里,本人就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谈一些感受和想法。
1.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
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
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
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
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发散性思维训练教案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发散性思维训练教案引言: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培养幼儿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本教案旨在介绍一种针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
一、活动目标和意义通过本次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培养幼儿观察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2. 培养幼儿独立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提升数学思维;4.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通过这些目标的实现,可以为幼儿打下良好的数学思维基础,为将来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数学积木构建活动目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步骤:a. 给每个幼儿提供一些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积木,组织他们自由构建。
b. 鼓励幼儿观察每个积木的形状和特征,用不同的积木构建不同的物体,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c. 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你可以用这些积木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房子?"或者 "你能用这些积木构建一个动物吗?",鼓励幼儿发散性思维。
2. 活动二:数学问题解决活动目的: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步骤:a. 提出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如:"有3个苹果,你和小伙伴一共要分享它们,你们每人可以得到几个苹果?"。
b. 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观察他们的思维过程。
c. 引导幼儿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和策略,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思路。
3. 活动三:数学游戏活动目的: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活动步骤:a. 组织幼儿分成小组进行数学游戏,如数学拼图游戏或数学卡片匹配游戏。
b. 每个小组成员需要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游戏任务。
c. 鼓励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思路和解决方法,提高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第4章--发散思维及其训练
练中要尽量追求独特性。
•3. 注意跳出逻辑思维的圈子。 •4 . 互相之间不要盲目攀比,不要以为好象发散思
维的结果少了,就是创造力不强。
34
【练习题】
•1. 有个贪婪的地主雇了很多长工为他干活,可又
不想给工钱,就想了个主意,规定每年年底领工钱 时每个长工必须说一句不真不假的话,如果说的是 真话不给工钱,还得再白干两年。说假话同样不给 工钱,还得再白干一年。这样不管长工说真话,还 是说假话,都拿不到工钱。大家虽然很生气,可谁 也没有好办法。有个聪明的年轻人决心要为村里的 乡亲们出一口气,想了好久,终于想出了一句。
2.给《滥竽充数》续写多个结尾。
四、其他发散思维方法训练
假如有人针对这个小故事,加上下列的标题: 1、小小的炫耀 2、骑车时不该做些什么 3、试图引起母亲注意的男孩 4、摔掉自己乳牙的男孩 5、自行车的进步 6.摔掉牙齿的代价 7、宁可不吃,也要骑车 8、如何迎合牙医不断上涨的开价
四、其他发散思维方法训练
25
三、发散思维训练
8.关系发散 从某一事物出发,以此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 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 例:“你是谁? ”尽可能多地写出你与社会各方 面及各种人物的关系。
26
”关系发散“训练题
(1)尽可能多地写出一个教师可能与哪些人有关系。 (2)尽可能多地写出动物园里大熊猫与哪些方面有 关系。
15
”形态发散“训练题
(6)尽可能多地设想利用圆形可以做什么成办什 么事。 (7)尽可能多地设想利用方形可以做什么或办什 么事。 (8)尽可能多地设想利用香味可以做什么或办什 么事。 (9)尽可能多地设想利用味道可以做什么或办什 么事。 (10)尽可能多地设想利用阴影可以做什么或办什 么事。
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发散能力的习题练习
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发散能力的习题练习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创造力的学科,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时,发散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习题练习是提升小学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助于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发散能力的习题练习。
第一类习题:解决实际问题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小学生可以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并运用发散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下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假设小明要买一双价值200元的运动鞋,他手里有10张面值为20元的纸币,最少需要携带多少张纸币才能够购买到这双运动鞋?这道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凑齐200元,通过试错和尝试,学生可以发散思维,尝试各种组合方式,例如10张纸币都是20元,或者有些是20元,有些是40元等等。
这样的习题能够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发散思维,培养了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第二类习题:填空与推理题填空题和推理题是培养小学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另一类习题。
以下是一道填空与推理题的例子:填空:2, 5, 11, 23, 47, __, __, __通过观察和分析前几个数字的规律,学生可以发散思维,想出可能的规律,并尝试填写后面的三个空格。
这样的习题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让他们在思考中找到规律,培养数学思维的发散性。
第三类习题:几何图形的变换几何图形的变换是培养小学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法。
以下是一道几何图形的变换题:如图,有两个正方形,边长分别为4cm和2cm。
请画出另外一个正方形,使其面积与两个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相等。
这道题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几何思维。
学生需要运用发散思维,通过尝试和探索,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他们可以尝试不同的连线方式,或者使用几何公式来求解。
这样的习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第四类习题: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是一种有趣而具有挑战性的习题形式,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并锻炼他们的数学发散思维。
引导思维发散的创新思维训练
引导思维发散的创新思维训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创新思维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引导思维发散的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创新思维的概念和重要性;2.引导思维发散的方法和技巧;3.创新思维训练的实践活动。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什么是创新思维?- 为什么创新思维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2.创新思维概念的介绍(10分钟)- 通过示例和案例,向学生解释创新思维的概念和内涵;- 引导学生思考创新思维与传统思维的区别。
3.引导思维发散的方法和技巧(15分钟)- 介绍常用的引导思维发散的方法,如头脑风暴、思维导图、反向思考等;- 分别对每种方法进行详细解释,并结合实例进行演示;- 引导学生练习使用这些方法和技巧。
4.创新思维训练的实践活动(20分钟)- 分组进行头脑风暴活动,给定一个问题或主题,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练习,将一个主题进行展开,尽可能多地列出相关的概念和观点;- 引导学生进行反向思考,即从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
5.总结与展望(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创新思维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四、教学资源- PowerPoint演示文稿;- 实践活动所需的纸张、笔。
五、教学评估-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回答相关问题。
六、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竞赛和项目,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推荐相关书籍和网上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思维发散的方法和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然而,在实践活动中,有些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资源和指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应用题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摘要:在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加强学生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意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求异倾向,解决问题时能从多方位的思维角度,寻求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案,通过分析、类比、综合,最终获得科学的解题方法,从而达到以教学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发散思维;培养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学生普遍认为应用题最难突破,而教师认为应用题教学过程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归根到底,原因除了学生对数学用语理解掌握得不够透彻以外,还有学生的解题思路单一,扩展思维和抽象思维未能完全形成,最终导致其应变能力和应用题解题能力较弱。
所以,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学生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意识,并让学生逐步形成稳定的求异倾向。
这样不但有利于攻破应用题的难关,还大大提高了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五方面论述如何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在应用题解题中的发散思维。
1精简数学语言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是以集中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很有必要的,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在小学应用题教学时要选择有针对性的例题,创设问题情景,注重使用数学语言,细心点拨、潜心诱导,设法让学生脱离原有的思维方式,从多角度叙述数学问题。
1.1式题文字叙述多样化如:算式“35÷7的含义”可以理解为:(1)把35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2)35中有几个7?(3)35是7的几倍?(4)一个数的7倍是35,这个数是多少?(5)被除数是35,除数是7,商是多少?……就这样把一个算式导出多种含义,使学生单一思维向外发散,逐渐形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利于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1.2应用题文字叙述简单化。
应用题教学时,教师抓住题干精髓,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如北师大版第十一册课本P24例题:动物车展第一天成交量50辆,第二天比第一天增加1/5,问第二天成交量多少?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理解“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成交1/5,那么第二天是第一天的几倍”——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应怎样计算。
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_1
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由于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推动,能根据既定的目的任务,展开主动的、独创的思维活动,通过一定的思路,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直觉和逻辑,对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渐进的或突发的,辐射的或凝聚的形式,进行不同的加工组合,以而产生新设想,新观念,新成果。
小学阶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应用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需要综合运用数学中的各种知识,解应用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或做法。
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思维的创造性更多的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平反映出来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和练习中,要精心设计和充分应用“发散点”,为学生乃嘉?⑸⑻峁┣榫啊⑻跫?突?帷?BR>一、概念和语言发散同一个概念或问题,在不同的题目中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
如“平均数”这一概念,在简单应用题中称它为每份数;在平均数应用题中称它为平均数;在归一应用题中称它为单一量。
通过这样的发散,使学生巩固了已有的知识,并揭示出了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多举实例说出属于某一概念外延的事物。
如让学生说出属于除法的简单应用题有:等分除法;包含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已知一个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
其中,等分除法是已知总数与份数,求每份数;包含除法是已知总数与每份数,求份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已知两数,求倍数;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和这个数的几倍数,求这个数。
通过这种发散训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除法应用题,由部分扩展到了全体。
发散思维巧解问题
发散思维,巧解问题
六年级学生在解决分数问题时,经常碰到这样的一道题,“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用去4/5米,第二根用去4/5,剩下的绳子哪根长?”学生往往凭感觉判断第一根或第二根,而实际情况是两根绳子所剩长短是无法确定的,可以大胆想象,巧设绳子长度,精确判断。
第一种可能:两根绳子长度都是1米,第一根用去4/5米,第二根用去1米×4/5=4/5米,所以剩下绳子一样长。
第二种可能:两根绳子长度大于1米,可取绳子长度为10米,那么第一根用去4/5米,第二根用去10米×4/5=8米,可以看出两根绳子长度越长,两根绳子用去的长度差距越大,所以第一根剩下的长。
第三种可能:两根绳子长度小于1米,可取绳子长度为0.001米,第一根用去4/5米,第二根用去0.001×4/5=0.0008米,很明显,这时候绳子长度越短,第二根绳子用去的长度越短,所以第二根剩下的长。
此类问题一定认真审题,灵活处理,尝试练习:
“一根绳子截成两段,第一段用去4/5米,第二段用去4/5,哪段绳子剩下的长?”。
7思维发散训练教学设计
《思维发散训练》教学设计一、课刖活动数图形晚饭过后,妈妈给小小出了一道“试眼力”的题目:数数窗户上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小小一看,立即回答:"窗户上一共有6个正方形。
"妈妈笑了,爸爸在一旁也笑了,小小给弄了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小朋友,你知道小小的爸爸妈妈为什么笑吗?小小数得难道不对吗?如果不对,那么窗户上究竟有几个正方形呢?下面我们就一起例一:数出下图中有多少条线段?A ------B ------------ C---------- D【思路导航】方法一:我们可以采用以线段左端点分类数的方法。
以A点为左端点的线段有:AB、AC、AD 3条;以B点为左端点的线段有:BC、BD 2条; 以C点为左端点的线段有:CD 1条。
所以,图中共有线段3+2+1=6 (条)。
方法二:把图中线段AB、BC、CD看做基本线段来数,那么,由1条基本线段构成的线段有:AB、BC、CD 3条;由2条基本线段构成的线段有"。
BD 2 条;由3条基本线段构成的线段有:AD 1条。
所以,图中一共有3+2+1=6 (条)线段。
练一练:数出图形有几个长方形?例二:数出图中有几个角?【思路导航】数角的个数可以采用与数线段相同的方法来数。
方法一:以OA为一边的角有:/人08、/人0口2人00 3个;以OB为一边的角还有:NBOC、NBOD 2个;以0C为一边的角还有:/%0 1个。
所以,图中共有角3+2+1=6 (个)。
方法二:把图中NAOB、NBOC、NCOD看做基本角来数,那么,由1个基本角构成的角有:NAOB、NBOC、NCOD 3个;由2个基本角构成的角有:NAOC、NBOD 2个;由3个基本角构成的角有:/人。
0 1个。
所以,图中一共有3+2+1=6 (个)角。
练一练:数出下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例三: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分析:把最短的一条线段看作基本线段,边长为1的正方形,为2 ,为3的有几个?例四:想一想,以下等式有可能成立吗?3+4=1 ()11+1=1 ()4+9=1 ()1+1=1()练一练:请找出下面哪个图形与其他图形不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由于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推动,能根据既定的目的任务,展开主动的、独创的思维活动,通过一定的思路,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直觉和逻辑,对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渐进的或突发的、辐射的或凝聚的形式,进行不同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设想、新观念、新成果。
小学阶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应用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需要综合运用数学中的各种知识。
解应用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或做法。
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思维的创造性更多的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平反映出来的。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和练习中,要精心设计和充分运用“发散点”,为学生的思维发散提供情景、条件和机会。
一.概念和语言发散
同一个概念或问题,在不同的题目中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
如“平均数”这一概念,在简单应用题中称它为每份数;在平均数应用题中称它为平均数;在归一应用题中称它为单一量。
通过这样的发散,使学生巩固了已有的知识,并揭示出了应用题之间的。
让学生多举实例说出属于某一概念外延的事物。
如让学生说出属于除法的简单应用题有:等分除法;包含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
其中,等分除法是已知总数与份数,求每份数;包含除法是已知总数与每份数,求份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已知两个数,求倍数;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和这个数的几倍数,求这个数。
通过这种发散训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除法应用题,由部分扩展到了全体。
二.条件和问题发散
让学生设想出达到要求的各种条件。
如要求“汽车每小时行多少米”必
须知道哪些条件?学生根据问题,思考要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汽车行的路程和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用“路程÷时间”可以求得速度。
这种发散训练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数量关系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设想出根据条件可以求解的各种问题。
例如:要修2400米长的路,已经修了5天,平均每天修160米,余下的要8天修完。
根据这些条件,可让学生想出可以解答的问题:
①剩下的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②剩下的平均每天比原来平均每天多修多少米?
③剩下的平均每天比原来的工效提高了百分之几?
④全程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通过多角度、多方面地变化问题,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
三.思路和方法发散
让学生从一个问题出发,根据所给条件,突破固有的解题思路和思维定势,去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
例如:“六(1)班现有学生48人,男女生人数的比为5∶3,六(1)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说出了不同的思路,找出了许多解法。
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
5
5+3=8 48×──=30(人)…男生
8
3
48×──=18(人)…女生
8
用归一的方法解:
5+3=8 48÷8=6
6×5=30(人)…男生
6×3=18(人)…女生
用倍比法解:
2
5÷3=1─
3
2
48÷(1+1──)=18(人)…女生
3
2
18×1──=30(人)…男生
3
用分数的方法解:
先求出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3
3÷5=──
5。
3
48÷(1+──)=30(人)…男生
5
3
30×──=18(人)…女生
5
……
通过这类发散训练,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某些情况下还要指导学生用一些特殊的思路,如还原、对应、转化、守恒、假设、消元、集合等解决某些数学应用题。
如:甲乙两个人共有存款320元,甲取出存款的80%,乙取出存款的75%,这时,甲乙两人共有存款70元,问甲乙两人原来各有存款多少元?
这道题用一般的解题思路很难解答,而用假设和对应的思想便迎刃而解。
假设乙也取出了他存款的80%,则两人共取了320×80%=256(元),比实际多取了256-(320-70)=6(元),多出的原因是乙多取了存款的80%-75%=5%,所以乙取存款的5%所对应的量是6元,于是可求出乙原有的存款数为6÷5 %=120 (元),甲原有存款数为320-120=200(元)。
以上这些发散形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