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 人猿相揖别教案 人教版
历史与社会初二上人教新资料1.1人猿相揖别教学设计
人到底是怎么来的?
阅读教材第4页,思考:
1、古猿下地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2、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
3、猿手和人手有什么区别?
4、石器是如何制成的?
5、你如何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观察、阅读教材第6页“古人类分布图”,思考:
1、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
2、这些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2、根据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的资料展现,分析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问题和劳动对人类诞生起着重要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光彩。。
教学重点
1、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2、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人到底是怎么来的?”
学生评论神话故事。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
教学
过程
“人类是由古猿经过上千万年漫长的岁月演变来的。”
“古猿原本居住在树上,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它们被迫下地生活。”
指导学生阅读、思考。
强调得出:“劳动对人类的诞生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思考。
“自然、气候条件对人类形成至关重要。”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以上问题,取得共识:
---自立行走是古猿向人类迈出的重要一步。
---劳动对人类的诞生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是人类诞生的标志。
通过以上讨论过程,加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对所学的知识给予拓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1 人猿相揖别 教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
课程标准:3-1列举实例,说明人类诞生的标志和时间。
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方法与过程:2、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过程:1、导入:由人类起源的各种神话传说(女娲抟土造人、上帝创造人等)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表现欲。
2、“站立起来的祖先”:针对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问题、图片创设具体情境,体验古猿从树上下到树下发生的变化,理解自然环境对古猿进化的重大影响和劳动在古猿进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观察图1—1,让学生想象一下人类祖先在树上生活的情景。
结合图1—2,小组讨论: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观察图1—3,比较猿“手”与人手的区别劳动对人类的诞生都起到了哪些作用?劳动不是唯一的作用观察图1—4 提问:图上的尖状器是什么?什么用?打制石器(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观察图1—5 提问:○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非洲、亚洲、欧洲等地)○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植物繁茂)指出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资料显示元谋人(170万年前)3、北京人的足迹:阅读课文和材料(也可以放映介绍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影片),指导学生自制表格比较归纳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通过比较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小组讨论:○北京人是怎样生活的?○使用火对人类的进化有哪些好处?○北京人已是人类,为什么脸部却还象猿脸?比较说说:山顶洞人与北京人外貌特征的不同提问: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讨论:人工取火比利用天然火有哪些好处?课堂小结:人类的起源古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作业布置1、自我测评2、练习册第一课教学后记:利用比较排列的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1.1人猿相辑别教案
一、课程标准3-1 列举实例,说明人类诞生的标志和时间1-1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解读:本课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列举实例,说明人类诞生的标志和时间”,暗线是“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本课的核心是认识人类的起源,了解由猿演变、进化到人类的过程。
课程标准中使用了“列举”、“举例”这样两个识记层面行为动词,说明对这些内容不做过高要求。
因为关于人类的起源的学习内容难度较大,鉴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和获得知识的途径各不相同,课程标准在知识的深度上不作硬性规定,这恰恰体现了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使有兴趣的学生有更多的探究空间。
二、学情分析“人到底是怎样起源的?”“我们的祖先到底来自何方?”“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对于生理、心理正处于发育期的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天生有一种探究的欲望,这些问题能够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
但教师应该明确:这些问题,学生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接触,因此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跳摘”,得到新知识。
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可能会混淆一些历史的基本概念,教师应该及时予以纠正:使用火与人工取火:北京人能够使用火,但这里的火是天然火。
虽然火的使用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天然火的使用毕竟还有许多局限性。
山顶洞人能够进行人工取火,使人类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都能使用火,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这说明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方方面面以后,对现实社会追求根寻源、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起点。
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幅人类由低级向高级历程的历史画卷,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人类起源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由古猿演变、进化到人类的过程。
从内容上看,本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⑴突出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
探索人类的起源虽然从世界范围谈起,但课本始终是以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贯穿全文。
课本列举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生产状况,说明人类演进的过程。
历史与社会初二上人教新资料1.1人猿相揖别说课稿
历史与社会初二上人教新资料1.1人猿相揖别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地位与作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共有6个一级目标,本单元要实现的一级目标包括:目标1理解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1-2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3了解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以及人们抵御灾害的措施.);目标2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目标3考察社会文化现象的变迁,了解文明传承的时间和空间(3-1列举实例,说明人类诞生的标志和时间;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与变迁.);目标6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而第一课《人猿相揖别》主要讲述人类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要完成的课程目标为:①列举实例,说明人类诞生的标志和时间.②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2,教材分析本课力求引导学生对人类社会追根寻源,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起点.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幅人类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历史画卷,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人类起源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由古猿演变,进化到人类的过程.本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1)突出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探索人类的起源虽然从世界范围谈起,但课本始终是以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贯穿全文.课本列举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生产状况,说明人类演进的过程.(2)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古猿从树上下到林间草地上生活是由于气候等环境的变化.同样,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得以生存的条件也离不开当时的自然环境.(3)突出了劳动对于人类形成的重要作用,直立行走,手的进化,语言的产生和人脑的形成,都离不开劳动.中国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指的就是文明诞生以前的远古历史,也称远古时代.这一时期经历了170多万年漫长岁月.那时,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主要以木棒和石器为工具,先是过着茹毛饮血,赤身裸体的生活,后来有了火,也有了皮毛和麻布衣服.远古居民在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艰难地推动历史前进.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虽然距离今天十分久远,但它是人类历史的初始阶段,也是人类经历时间最长的历史阶段.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通过研究远古居民的文明进化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从而接受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教育.3,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2),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4),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产与生活情况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5),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利用考古资料,体验考古工作者的研究,科学发现过程,由此让学生增强科学探究的意识以及丰富考古知识.4,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人类的起源与早期发展;(2)难点:分析和理解劳动在从古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二,说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学生活动与教师启发,引导相结合.)从心理学角度讲,八年级的学生处于半成熟状态,表现欲强,好奇心重,学习带有很大的好恶性,对感兴趣的事物接受很快,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那么,要注意到:①学生的表现欲是否得到了满足;②学生对你的课是否有兴趣;③有没有随时转换学习方式,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故疑求答,相互竞争,有奖征答,小组讨论等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前面几年的学习,他们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但仍以直观思维为主,因此要尽可能地向学生展示直观材料,充分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影片,图像等资料,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远古时代的历史太久远了,对这一课,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生活,展示影音资料和直观教具,图像感知,问题探究等方法,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如通过展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影片资料,创设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的历史场景,等等.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积极地自主合作探究.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不同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同时,要训练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到发现问题.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不光要会分析,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从信息的处理中发现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会问“为什么”,不迷信老师权威;要鼓励学生提问,允许学生持有不同的意见.通过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活动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社会现象,感知相关的具体材料,通过收集,筛选,整理信息,思考讨论,掌握有关知识,悟出其中蕴涵的道理,形成初步的观念和意识;同时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行为方式,并把学到的知识,信息和道理运用于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以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人文素养为目的.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辅助教学手段.在本课中,运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一些直观材料,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影片,图像和网站资料,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也能提高学生对本课内容分析与理解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ppt1,ppt2:我从哪里来人是从哪里来的并插播人类起源的各种神话传说(女娲抟土造人,上帝创造人等),提出问题:你觉得你是上帝造出来的还是女娲捏出来的或者还有别的答案视学生的回答情况,我再加以补充,并且引入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人是由某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示学生回答情况,分小组进行小辩论,各说出自己的理由并反驳其它小组或说法.(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表现欲,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新课,并成为课堂主角.)2,“站立起来的祖先”:展示ppt3:毛泽东《贺新郎·读史》(见附1),让学生朗读,同时让学生观察图1—1《攀树的古猿想象图》并朗读“阅读卡”相关内容,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当时古猿可能的生活情况,让学生知道“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说法是科学的.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相关内容:目前所知道的最早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的坦桑尼亚,距今377万—359万年之间,同时展示ppt4:《非洲地图》,让学生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向学生展示ppt5:相关人类化石图片.回到ppt4:《非洲地图》,播放flash:“1000多万年以前,非洲大陆东部地区形成了一条南北纵向的大裂谷,裂谷东部陆地上升.”向学生提问:当时的古猿生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古猿下地后会遇上哪些原来在树上不会遇到的问题古猿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自身又会有什么变化呢引导学生从环境的变化角度去讨论,然后归纳:在地质学的第三纪中期(距今6500万一300万年),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森林面积减少,出现了林间空地和稀树草原.而非洲东部地区由于陆地上升,降水减少,原来茂密的森林变得稀疏起来,一部分古猿被迫从树上下到了地面活动.下到地面的古猿随即就面临如何获取足够的食物,如何躲避猛兽等生存问题.于是,下到地面的古猿为了适应生存环境,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从而走上了向人类进化的道路.(并非所有的古猿都转化成人了,也不是所有向人发展的古猿都顺利进化为人了.人类的近邻:猴子,猩猩.)引导学生观察图1—2《从古猿到人类的形态变化》,让学生模仿图中的四种形态,通过观察,思考,体验来了解身体重心的高低与行走,活动稳定性及视野范围等的关系,从而得出:直立行走并能制造使用工具是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学生前后左右讨论后回答: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归纳:直立行走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便逐渐形成;直立行走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的变化;直立行走还使头颅逐渐托置于脊柱正上方,促使脑的发育.直立行走并能制造,使用工具是区分人与猿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是云南元谋人.引导学生读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找出元谋人所在位置,并展示ppt6:《元谋人牙齿化石》图片.展示ppt7:文汇报有关巫山人的报道(见附3)向学生补充知识: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重庆巫山人.引导学生观察图1—3《猿“手”与人手比较图》,提问:你能看出猿“手”与人手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吗要求学生尝试模仿不用大拇指去拿文具或书写,在实践中进一步体验猿“手”与人手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从猿“手”到人手演变过程中,是什么因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是什么因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播放flash:“从古猿到人的转化”,让学生了解“劳动”在这两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劳动改造了手,促使古猿手脚分工,直立行走;劳动过程中促成语言的产生;劳动过程中促进了人脑的形成与发展等等.最后,提醒学生:劳动虽然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劳动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其他还有如环境,气候等因素.(联系实际,提问学生应该怎样对待劳动)得出结论:从某种角度讲是“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改造了人”.而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就是制造工具.展示假设干史前人类打制石器的图片,适当按用途分类,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根据这些石器的形状,你认为它们各自有何用途史前人类是如何制作这些石器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信息:人类使用这种简单而粗糙的石器的历史长达200万—300万年,而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在这个时代,除了我们前面说过的非洲的古人类和我国的元谋人,巫山人外,还有多处地区都出现了古人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让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多源性,提问:古人类主要生活在哪些区域教师归纳并让学生对照地图册,查阅图中地名所在国家,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回答: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相对有适宜的温度,降水,并能够提供相当数量的适合人生存,发展的食物等.(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人类起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直接关系.由分析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特征,引出今天的北京一带当时的自然条件状况:距今70万—2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一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并分布着茂密的森林,草原和湖泊,由此引出“北京人”的内容.)(针对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问题,图片创设具体情境,体验古猿从树上下到树下发生的变化,理解自然环境对古猿进化的重大影响和劳动在古猿进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3,“北京人”的足迹:播放介绍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影片,指导学生结合课本自制表格比较归纳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分小组共同完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适当给予奖励.)归纳后,展示范表,见附2.对比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北京人还保留着某些猿类特征;山顶洞人的外貌特征那么基本上和现代人一样,并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引导学生在对比结论的基础上思考:(1)“北京人”是早期人类,尤其是四肢骨演化已经接近现代人,但为什么脸部却还是像猿类是什么造成这种进化的差异(2)使用火对人类的进化有哪些重要作用(该问题尽量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3)人工取火比使用天然火进步在哪里※(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由于环境等的变化,古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劳动等因素的作用下,逐渐进化到了人类的过程.(1)直立行走并能制造,使用工具是区分人与猿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中国的代表是距今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2)距今70万—20万年前的北京人是原始人,但还保留着某些猿类的特征,属于猿人阶段.猿人是最早的人类.(3)距今18000年的山顶洞人的体貌特征已基本上和现代人关系形成的氏族.※(课外巩固学习)1.进一步思考“火”的使用对于人类进化的巨大推进作用,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撰写小论文.2.了解本地的古遗址.(见附4)※(异想天开)今天某种动物也学会了劳动,它们能变成人吗神话故事中的异类修练成人有没有现实的根据※本课知识结构:附1:《贺新郎·读史》1964年春毛泽东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附2: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对比简表发现地点距今时间外貌特征使用的工具用火情况生活群体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70万—20万年面部保留某些猿类特征打制石器天然火原始群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18000年外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似磨制石器人工取火氏族附3:我国二百万年前就已出现人类我国科学家最近对一批出土的石制品进行的鉴定证实,“巫山人”是人不是猿.这说明,200万年前我国就已出现了在长江三峡一带活动的古人类,从而进一步动摇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人类进化学说.去年11月,考古人员在重庆“巫山人”遗址发现了大量旧石器.经鉴定,这些石器是古人类所使用的工具,也是目前我国的最早的旧石器.“巫山人”化石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属化石.专家指出,这一结果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为人类起源于中国,起源于长江流域提供了新的佐证.《文汇报》98.4.6附4:辉山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东舍墩村辉山塔下.曾有磨制石凿,石,石等生产工具和泥质陶罐,钵,夹沙红陶釜,鼎等生活器具出土.1986年发现两座土坑墓,出土木质葬具及琮,璧,珠,坠等玉器,其中一件为国家一级文物.经碳14测定,距今已有4100多年.现为国务院颁布文物保护单位.审塘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审塘村委员会东南.有大量石斧,石凿和鼎足发现,并有小井数个,其中发掘出“鼎足”较大,是良渚文化遗址中罕见的.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干山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即良渚文化遗址.位于干山村街后茅家弄田小江北海高地.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董家墩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位于下舍乡群益村百子堂西北,面积400平方米.曾有磨制石凿,石磷,石陈等生产工具和泥质灰陶罐,钵,豆,夹沙红陶釜,鼎等生活器具出土.遗址损毁严重,今尚存部分文化堆积.1982年6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与董家墩同时代的尚有下舍乡新村南塘湾遗址,三合乡大赛村沙岭头遗址,二都乡水产村关帝岭山田横遗址,戈亭乡东舍墩村辉山庄遗址,钟管乡审塘村审塘遗址,洛舍乡砂村尖山南庄遗址和砂村上山头遗址等.梅林遗址——属商周时代,位于梅林街北面积1.8万平方米.出土遗物有研,凿,砺等石制工具,釜,等夹沙红陶和鬲,罐,盂,盘,钵,网坠等泥质陶残件,还有原始青瓷,印纹硬陶罐,等器物碎片.遗址于50年代发现,1982年6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城关乡有信谊村平阳岭遗址,官庄村嵇家山遗址,石臼山遗址,金鹅村金鹅山遗址;洛舍乡有仲家村红毛墩遗址,何家村墅元头遗址;武康镇有千秋村大寺贩遗存,联合村朱皇庙遗存;三桥乡有民进村梅花坞遗存,赤山村吴家岭遗存;龙山乡有漾口村后头山遗存等.大庙山遗址——属马家洪文化中晚期和良诸文化早中期.位于上柏镇西北,面积约1万余平方米.出土遗物有凿,斧,研等石器,鱼鳍形鼎足,圆锥形双目式鼎足,鸡冠状沿,牛鼻式耳等陶器.2004年9月26日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为例,描述由猿人进化到人的最后历程站立起来的祖先概述由猿到猿人的过程北京人的足迹人类的起源。
2021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 人猿相揖别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人猿相揖别教案人教版课题人猿相揖别授课时间本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人类诞生的标志与时间;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2.能力目标:能否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能否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程序;能否科学的想象并简单的描述他们的生产与生活情况;能否对人类的起源提出各种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②通过观察、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③分析有关资料,理解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作用。
④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的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情况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重点: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难点:理解劳动对于人类形成的重要作用;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
教学用具: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西方的上帝造人说:《圣经》中国的女娲造人说:《太平御览》介绍其它的人类起源学说(2)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高级生物是由低级生物长期进化而来。
想一想:人类的祖先──古猿,在树上生活的情景?在树上生活的古猿为什么要下地生活呢?古猿下地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结论:古猿向人进化的直接因素:自然条件的变化。
过程:气候变化→森林减少→从树上下到地面活动→学会直立行走2.直立行走模仿图中四种形态,体验每一种形态的四肢受力与活动、视野范围等方面的差异。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直立行走是古猿向人类迈进的重要一步,有重大意义。
教师还应明确指出,学会直立行走经历了近千万年的岁月。
)两足行走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
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逐渐形成;直立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变化;直立还使头颅托置于脊柱上,促进脑的发育。
总结:直立行走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如下:(1)使重心下移,保证行走和活动的稳定性(2)使手脚分工(3)促进发音器官的进化(4)使视野开阔,促进大脑发育3.劳动的作用比较猿“手”与人手的区别。
新课标人教实验版历史八年级上册《人猿相揖别》1课时优秀教案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1课时)一、教学设计思想(一) 教材结构分析本课是在学习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方方面面之后,对现实社会追根寻源、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起点。
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幅人类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历程的历史画卷,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人类起源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由古猿演变、进化到人类的过程。
“站立起来的祖先”概述了由猿进化到猿人的历程。
直立行走是区分人与猿的重要标志。
这一时期中国的代表是云南元谋人。
“北京人的足迹”——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为例,描述了由猿进化到人的最后历程。
北京人能完全直立行走,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并学会使用火等。
但是,北京人还兼有猿和人的两重性。
山顶洞人是猿人向人类演变的最后阶段。
山顶洞人的体质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外型,尤其脸部和脑量等与现代人极为相似。
山顶洞人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
人最终形成了。
从内容上看,本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探索人类的起源虽然从世界范围谈起,但始终以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贯穿全文。
课本列举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生产状况,说明人类演进的过程。
(2)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
古猿从树上下到林间草地上生活是由于气候等环境的变化。
同样,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得以生存的条件也离不开当时的自然环境。
(3)突出了劳动对于人类形成的重要作用,直立行走、手的进化、语言的产生和人脑的形成,都离不开劳动。
从结构上看,本课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勾勒出人类由低到高的进化过程。
从一千多万年以前到一万八千年前,古猿到人类经历了由直立行走——手、脑的形成和语言产生——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群居——人工取火、氏族组织,古猿逐渐进化成远古人类的漫长过程。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通过观察、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展示]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相关内容:目前所知道的最早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的坦桑尼亚,距今377万一359万年之间,同时展示《非洲地图》,让学生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
利用《非洲地形图》设置场景:1000多万年以前,非洲大陆东部地区形成了一条南北纵向的大裂谷,裂谷东部陆地上升。
(2)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情景,并思考:人工取火比使用天然火进步在哪里?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随着磨制技术与钻孔技术的出现与成熟,原始人已经能够钻木取火或击燧取火,即人类可以随时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从而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的创造。所以,恩格斯说:“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猿“手”同攀援生活相适应,大拇指短小,小鱼际肌群不发达,不能灵活地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而人手经过长期劳动,大拇指增长,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制掌关节,大鱼际肌群发达,因此大拇指能够同其他四指灵活对握,做出猿类不能做的精细而多样的动作。
[承转]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从某种角度讲是“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改造了人”。而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就是制造工具。
[承转]到目前为止,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东部,那么是否就说明了我们人类就此一个祖先,或者说人类发源地就此一处呢? (引导学生观察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让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多源性。)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亚、非、欧等地区。让学生对照地图册,查阅图中地名所在国家,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结合图1—4《史前人类打制的石器》,同时展示反映史前人类用过的打制石器图片或幻灯片等,教师提示:人类使用这种简单而粗糙的石器的历史长达二三百万年。称为旧石器时代。
历史与社会教案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第一单元:史前时代第一课人猿相揖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文物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解释题目:“人猿相揖别。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人类是怎样产生的?目前基本公认的科学论断是什么?但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新——¬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也许会有新的结论。
我们要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推动人类向前发展。
学习新课:一、从猿到人1、进化中关键的一步——直立行走小组讨论:直立行走有什么作用?提问:是什么原因促使古猿改变原来的行走方式而站立起来的?那么,直立行走为何能实现?——最重要的因素是劳动。
劳动不仅使猿直立行走,还促使人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
提问:观察P5图,比较人手和猿手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猿手的大拇指不能灵活的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
人手大拇指增长,大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指掌关节,大拇指能灵活的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
2、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制造工具展示一些旧石器的图片提问:这些石器是怎样制成的?使用这种石器的历史?(已有二三百万年)旧石器、新石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概念3、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看P6《古人类分布图》回答: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气候有什么特点?继元谋人之后,已发现的中国境内的古人类中比较著名的有二、从“北京人”到“山顶洞人”时间、地点1、头像对比2、石器(打制)3、火(保存火种——人工取火)4、针(“山顶洞人”用于缝制衣服)5、组织方式(群居——氏族)通过一些幻灯片帮助理解小结:从一千多万年以前到一万八千年前,古猿到人类经历年由直立行走——手、脑形成和语言产生——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氏族组织,古猿逐渐进化成远古人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人猿相揖别说课稿
人猿相揖别说课稿
《人猿相揖别》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地位:
本课在课节安排上为一课时。
本课是在学习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方方面面后,对现实社会追根寻缘,探索人类社会历程的起点。
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幅人类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历史画卷,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人类起源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由古猿演变、进化到人类的过程。
本课由两部分组成。
“站起来的祖先”,描述了由猿进化到人的历程,尤其强调了直立行走和劳动在这一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北京人的足迹”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为例,描述了由猿进化到人的最后历程。
从结构上看。
本课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勾勒出人类从低到高的进化过程。
2、学情分析:
本课节的教育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
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大多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热情高、积极参加活动,但理性思维较差,分析问题能力缺乏,因此要加强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的培养。
由于这一部分内容历史久远,资料少,再现难。
鉴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对一些问题解释的通俗化,其次要尽可能向学生提供熟悉的文物资料、图片和实物,给学生以贴近感。
3、教学重、难点:。
八年级历史教案-八年级历史人猿相揖别2 最新
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学案一、阶梯训练(一)基础知识达标训练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发现于()。
2.与动物相比,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是()。
A.用语言交流B.会制造工具C.会直立行走D.会保护自己3.从外貌特征上看,与现代人模样基本一样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北京人的生活()。
A.用火烧烤食物 B.使用打制石器 C.过群居生活 D.会人工取火5.下列对山顶洞人描述正确的是()。
①会做装饰品②会用骨针、兽皮缝制衣服③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④过着氏族群体的社会生活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6.下列古人类中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是()。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山顶洞人④半坡原始居民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二)综合能力训练7.根据下图,发挥自己的想象,简略描述从古猿到人类的进化过程。
8.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请对照地图说出古人类分布的大洲名称。
(2)说出古人类分布的地理环境的共同点。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材料二科学界认为我国山顶洞人时已懂得人工取火,这一推断是十分合理的。
首先磨制和钻孔技术为人工取火提供了条件;再有,山顶洞人装饰用的海蚶壳产于遥远的渤海湾,往返途中携带火种是十分不方便的,因此山顶洞人一定有就地生火的能力。
(1)材料一中总结动物和人各是如何改变自然界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2)从材料二中找出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具体事实。
(3)材料二中提到“山顶洞人装饰用的海蚶壳产于遥远的渤海湾”,说明山顶洞人走得很远,已到了海边。
而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北京当时距海很近,因为一万多年前的北京地貌与现在不同。
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尝试给出自己的看法。
《人猿相揖别》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教案课程标准3―1列举实例,说明人类诞生的标志和时间。
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研究远古居民的文明进化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从而接受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利用考古资料,体验考古工作者的研究、科学发现过程,由此让学生增强科学探究的意识以及丰富考古知识。
(二)能力目标:能否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能否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程序;能否科学的想象并简单的描述他们的生产与生活情况;能否对人类的起源提出各种问题。
(三)知识目标:人类诞生的标志与时间;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主要区别。
教学难点:理解劳动对于人类形成的重要作用;理解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
一、板书课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大家一起看投影:学习目标(见课件)三、自学指导师:目标怎么达到呢?下面,请大家按要求自学(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见课件)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P4-9,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并画出答案:1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四、先学学生看书,教师巡视。
五、后教(讨论、更正)师:看完能找到答案的同学请举手,下面检测,比谁答案正确。
过渡:目前所知道的最早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的坦桑尼亚,距今377万一359万年之间,1000多万年以前,非洲大陆东部地区形成了一条南北纵向的大裂谷,裂谷东部陆地上升。
引导学生从环境的变化角度去分析,下到地面的古猿为了适应生存环境,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从而走上了向人类进化的道路。
(板书“站起来的祖先”“一千万多年前”)1、讨论第一题:要点:直立行走是促进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
过渡:要求学生尝试不用大拇指去拿文具或书写,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进一步了解第2个问题。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新华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一课 人猿相揖别教案(2)人教版
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教案(2)课程标准: 3-1列举实例,说明人类诞生的标志和时间。
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方法与过程:2、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过程:1、导入:由人类起源的各种神话传说(女娲抟土造人、上帝创造人等)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表现欲。
2、“站立起来的祖先”:针对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问题、图片创设具体情境,体验古猿从树上下到树下发生的变化,理解自然环境对古猿进化的重大影响和劳动在古猿进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观察图1—1,让学生想象一下人类祖先在树上生活的情景。
结合图1—2,小组讨论: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观察图1—3,比较猿“手”与人手的区别劳动对人类的诞生都起到了哪些作用?劳动不是唯一的作用观察图1—4 提问:图上的尖状器是什么?什么用?打制石器(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观察图1—5 提问:○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非洲、亚洲、欧洲等地)○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植物繁茂)指出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资料显示元谋人(170万年前)3、人的足迹:阅读课文和材料(也可以放映介绍人和山顶洞人的影片),指导学生自制表格比较归纳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通过比较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小组讨论:○人是怎样生活的?○使用火对人类的进化有哪些好处?○人已是人类,为什么脸部却还象猿脸?比较说说:山顶洞人与人外貌特征的不同提问: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人进步?讨论:人工取火比利用天然火有哪些好处?课堂小结:人类的起源古人类人山顶洞人作业布置1、自我测评2、练习册第一课教学后记:利用比较排列的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下载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第一课人猿相揖别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通过观看、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大体条件和生活状况,明白得自然条件对人类初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二、通过观看、试探,明白远前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进程。
3、分析有关资料,明白得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进程中,劳动起了重要作用。
4、搜集有关我国初期人类生活区域的散布情形、生活与生产情形的资料,明白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能力目标可否初步熟悉人类的起源;可否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程序;可否科学的想象并简单的描述他们的生产与生活情形;;可否对人类的起源提出各类问题。
知识目标人类诞生的标志与时刻;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阻碍教学进程导入新课:教师讲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并让学生评论,然后转入话题“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一、站立起来的先人引导学生观看图1-1,想象一下人类的先人在树上生活的情景。
指出:一千多万年以前,自然环境发生了转变,迫使一部份古猿从树上下地生活。
小组讨论:直立行走对人体质产生哪些阻碍?通过讨论由学生总结出直立行走是古猿向人类迈进的的重要一步,学会直立行走经历了近万万年的岁月。
引导学生观看图1-3,比较猿“手”于忍受的区别。
提问:从猿手到人手的演变进程中,什么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使学生熟悉劳动的重要性。
投影:打制石器,引导学生注意石器是如何制成的?有哪些特点与用途?观看图1-5,提问:前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气候有什么特点?教师补充说明远前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的起源有直接关系。
二、“北京人”的足迹学生自学本段内容,教师设计以下问题:比较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在所处年代、外貌特点、利用工具、利用火的能力、居住方式等方面的区别。
活动区:说一说:人工取火或与天然或相较,有哪些益处?写一写:想象短文:猿人的一天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第一课人猿相揖别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通过观看、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大体条件和生活状况,明白得自然条件对人类初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初中历史《人猿相揖别》说课设计
初中历史《人猿相揖别》说课设计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1、教材的内容地位:本课在课节安排上为一课时。
本课是在学习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方方面面后,对现实社会追根寻缘,探索人类社会历程的起点。
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幅人类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历史画卷,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人类起源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由古猿演变、进化到人类的过程。
本课由两部分组成。
“站起来的祖先”,描述了由猿进化到人的历程,尤其强调了直立行走和劳动在这一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北京人的足迹”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为例,描述了由猿进化到人的最后历程。
从结构上看。
本课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勾勒出人类从低到高的进化过程。
2、学情分析:本课节的教育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
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大多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热情高、积极参加活动,但理性思维较差,分析问题能力缺乏,因此要加强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的培养。
由于这一部分内容历史久远,资料少,再现难。
鉴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对一些问题解释的通俗化,其次要尽可能向学生提供熟悉的文物资料、图片和实物,给学生以贴近感。
3、教学重、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认真分析教材、学情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主要区别。
教学难点: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问题。
4、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观察、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从而接受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猿相揖别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问:人类是怎样产生的?
由此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出人类是由古猿经过上千万年漫长的岁月演变来的。
【新课教学】
一、站立起来的祖先
1.人是怎么来的?
(1)人类起源的传说
西方的上帝造人说:《圣经》
中国的女娲造人说:《太平御览》
介绍其它的人类起源学说
(2)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高级生物是由低级生物长期进化而来。
想一想:人类的祖先──古猿,在树上生活的情景?在树上生活的古猿为什么要下地生活呢?古猿下地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结论:古猿向人进化的直接因素:自然条件的变化。
过程:气候变化→森林减少→从树上下到地面活动→学会直立行走
2.直立行走
模仿图中四种形态,体验每一种形态的四肢受力与活动、视野范围等方面的差异。
让
学生分小组讨论: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直立行走是古猿向人类迈进的重要一步,有重大意义。
教师还应明确指出,学会直立行走经历了近千万年的岁月。
)
两足行走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
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逐渐形成;直立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变化;直立还使头颅托置于脊柱上,促进脑的发育。
总结:直立行走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如下:
(1)使重心下移,保证行走和活动的稳定性
(2)使手脚分工
(3)促进发音器官的进化
(4)使视野开阔,促进大脑发育
3.劳动的作用
比较猿“手”与人手的区别。
接着,提出问题让学生实践与探讨:
提问:
○我们用力拿东西时,手上哪一部分会感到吃力?
○从猿“手”到人手的演变过程中,什么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劳动对人类的诞生都起到了哪些作用?你认为劳动在今天有什么意义?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
同时,也要提醒学生,劳动不是惟一的作用。
[活动]图1-3,将猿“手”与人手进行了比较。
猿“手”同攀缘生活相适应,大拇指短小,大鱼际肌群不发达,不能灵活地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
而人手经过长期劳动,大拇指增长,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指掌关节,大鱼际肌群发达。
因此,大拇指能够同其他四指灵活对握,做出猿类不能做的精细而多样的动作。
总结:出示下图:
强调:劳动对人类起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的表现在:(1)直立行走;(2)手的形成;(3)语言的产生;(4)人脑的形成
3.旧石器时代
出示图片:
观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石器是怎样制成的,是打制而成的,还是磨制而成的。
(打制石器)
提示学生注意人类使用这种石器的历史。
(已有二三百万年了)
强调: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
4.小结本框内容:
(1)人类祖先古猿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2)古猿向人进化的直接因素:自然因素的变化
(3)从猿到人转化过程中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直立行走复习旧知
古猿直立
行走
手的
形成
语言
产生
人脑
形成
人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制造工具,是人特有的本领;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手脚分工)
并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170万年前我国已有了人类生活,代表是元谋人。
(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
出示《中国境内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了解我国境内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状况,让学生知道中国是世界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观察图1-5(世界历史上远古人类的生活区域),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如:
○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非洲、亚洲、欧洲等地)
○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植物繁茂)
PS:远古人类生活的自然、气候条件与人类的起源有直接的关系。
根据以上特点归纳总结出北京人生活时期北京地区的气候特点――温暖、潮湿、植物茂密。
1.北京人生活
先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人生活的地区,阅读课文,说出北京人生活的时期以及当时的自然条件等,归纳有关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分小组讨论回答:
○北京人是怎样生活的?
○使用火对人类的进化有哪些好处?
(烧烤的肉食,利于消化,能增强人的体质;火堆能够帮助人们御寒,使人们扩大活动范围;火也是重要的武器,能增强人们围歼野兽的能力。
)
远古人类可从以下方式得到火:雷电生火、草木自燃生火、钻木或击燧取火等。
○北京人已是人类,为什么脸部却还像猿脸?(劳动与活动使北京人的四肢进化得快,而脸部的活动要小得多,进化得慢。
)
(还可出示有关周口店的考古资料,如北京人住过的山洞、周围的环境、使用天然火的痕迹等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北京人是由猿人向人类转变的重要阶段。
)
小结――北京人的情况:
(1)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
(2)生存环境:森林密布,气候比较温暖、湿润;
(3)食物来源:采集和猎取小型动物为主;
(4)工具:打制石器、木棍等简单工具;
(5)使用天然火。
2.山顶洞人生活
先让学生说出山顶洞人生活的地点、时期以及名称的由来。
比较图1-6和图1-9,让学生说说山顶洞人与北京人外貌特征的不同。
思考: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石器与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生活群体是氏族。
)
可先讲述课本图1-10骨针的来历,提问:你知道这根针是怎么做出来的吗?然后出示课前准备的“山顶洞人的装饰物”图片,说明山顶洞人掌握了钻孔技术。
再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情景,讨论:人工取火比利用天然火有哪些好处?(人类可随时使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
[活动]
比较:(1)山顶洞人比北京人外形有哪些不同?有了哪些进步?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颏,脸部仍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
而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山顶洞人的脸部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了。
(2)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
①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则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
②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③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则已会人工取火;
④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已进入氏族公社时代。
山顶洞人3万年前与现代人基本一致打制、磨光、钻孔采集、狩猎、捕鱼人工取火有血缘关系的氏族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的洞穴里北京人
70-20万年前保留着一些猿的体质特征粗糙的石器、木棍采集植物的果实、块根,猎取动物控制管理天然火自然群体(群居)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生活年代
生活地点
外貌特征
工具情况
获取食物
火的使用
生活群体
三、练习
(一)选择填空题(略)
(二)自我测评(教材P9) 1.意在重申“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共同发挥了作用”的观点;再次强调“直立行走”与“劳动”的重要性。
故正确答案为B 和C 。
2.可从身体形态(直立行走)、手的功能和面部特征等几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3.从表面上看,此题属于识记范畴的题,但要准确回答,学生必须清楚地理解人类进化过程中关键性的变化或者是每一个典型代表的突出特点。
排列顺序为:直立行走、打制石器、保存火种、熟食、人工取火。
(三)作业本P1-3
(四)图册P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