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

合集下载

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

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

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
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
?制作高氏一号培养基,趁热注入培养皿中,凝成平板,待用。

?称取土壤10克,放入装有100毫升无菌水的锥形瓶中,并加入10%酚10滴或重铬酸钾(50mg,L),以抑制细菌生长。

振荡10分钟,制成10-1菌悬液。

按照连续稀释分离法,进一步制成10-3菌悬液。

可以稀释到更高的倍数。

?用移液管吸取0.1毫升10-3菌悬液,注入平板培养基上,用无菌玻璃刮刀将菌悬液均匀涂抹在整个培养基上。

然后将培养皿倒置于25,30?温箱中,培养7,10天,培养基上会出现微生物菌落。

如果菌落的硬度较大,干燥致密,且与基质紧密结合,不易被针挑起,这就是放线菌菌落。

?挑取放线菌菌落,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
采用平板涂抹分离法研究了培养基类型及样品处理对高寒草甸土壤中放线菌分离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高氏1号加重铬酸钾(50mg,L)培养基是较好的分离培养基。

土样在120?于热处理1h后其悬浮液加0.05,SDS(十二烷基磺酸钠)和6,酵母膏,40?振荡30min,能促进放线菌孢子萌发,增加放线菌的分离数量。

土壤放线菌分离实验

土壤放线菌分离实验

培养基高氏Ⅰ号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00g、NaCl 0.50 g、KNO3 1.00 g、K2HPO4·3H2O 0.50 g、MgSO4·7H2O 0.50 g、FeSO4·7H2O 0.01g、琼脂粉18.00g,加去离子水定容至1 000 mL,调至pH 7.0,121 ℃高压灭菌20 min.
土壤取样方法:在水稻根部周围,先去除表面2厘米的土后,采用5点取样法取土,混匀。

稀释涂布分离法:取新鲜的土壤5g,与45ml的无菌水混合,摇床要20min,把摇好的10^-1的液体静置待颗粒沉淀后,取1ml加入到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混匀,就到10^-2的稀释液,再从10^-2的稀释液中吸取1ml加入到9ml无菌水的试管中,混匀,就到10^-3的稀释液,类推就可以得到10^-4、10^-5的稀释液。

把灭过菌的100ml的高氏Ⅰ号培养基带温度到60-70左右时加入过0.45um滤膜的0.05g/ml的高锰酸钾溶液100ul、0.1g的氯霉素、0.2ml的庆大霉素,摇匀,倒平板。

用10^-3、10^-4、10^-5三个浓度涂平板。

放线菌发酵:用不加琼脂高氏Ⅰ号培养基接入菌株,在28 ℃、280r/min 摇床培养7d。

过滤,取滤液。

滤液保存在4℃。

莴苣生测:菌液过0.45um的滤膜5ml,加入到有5棵冒芽的莴苣的组培瓶中(每个重复3次)。

稗草生测:与莴苣生测雷同。

放线菌的选择分离培养

放线菌的选择分离培养

3,培养
平板倒置于 28℃培养箱中培养7天,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菌落特征.

1 ,取样
三 ,操作步骤
2, 制备土壤稀释液
3, 倾注平板
4,培养
四,实验操作内容
每组所需材料:
土样,装有无菌水和少量玻璃珠的三角瓶1瓶,9ml无菌水两支, 1或2ml移 液管2支,2副培养皿,60ml高氏1号培养基1瓶.
实验步骤
1,制备土壤稀释液 取土样0.5g,土样热处理后,加入装有无菌水和少量玻璃珠的三角瓶中, 室温下手摇振荡10分钟,静止5分钟,用移液管取上清液1ml(10-2)加入到9ml 无菌水稀释到10-3,同样操作稀释到10-4.注意回收玻璃珠. 用移液管分别吸取10-2原液和10-4稀释液各0.5ml于标志稀释倍数的平板上 ( 10-2原液1个平行, 10-4稀释液1个平行).
二,平板分离法
A 平板划线分离法 B 倾注平板法 C 稀释涂布平板法
1)放线菌分离常用基础培养基 2)选择性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的设计
如:高氏一号琼脂;精氨酸-甘油琼脂;葡萄糖-天冬酰胺琼脂.
a,为抑制细菌及霉菌的生长,可加入链霉素(抑制细菌)和制霉素等. b,加入重铬酸钾可同时抑制细菌和霉菌的生长;对放线菌生长无抑制作用 .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生命科学导论"实验
放线菌的选择分离培养
一,放线菌的选择分离培养
1 ,目的要求
从土壤中分离纯化放线菌,初步掌握微生物的土壤中放线菌最丰富,品种齐全.从堆肥或过热的材料中如干草或蔗渣 中可分离到大量的嗜热放线菌,从淡水和海洋环境中分离到嗜碱性的和 嗜酸性的菌种. 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放线菌,主要是链霉菌.而链霉菌以外的其他放线 菌,如小单孢菌,游动放线菌,诺卡氏菌等,它们是生物活性物质重要 的产生菌.但往往由于样品中稀有放线菌的数量太少,常规的分离方法 很难得到. 对样品进行风干,干热处理,培养基添加重铬酸钾的方法减少细菌和真 菌的数量;用干热和苯酚处理减少链霉菌数量的方法,可以分离得到更 多种类的放线菌.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实验目的:1掌握配制合成培养基的一般方法。

2掌握稀释倒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3掌握平板划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4掌握涂布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实验材料:药品:可溶性淀粉、KNO3、NaCI = K2HPO4?3H20、MgSO4?7H20、FeSO4?7H20、琼脂。

其他:高压蒸汽灭菌锅、扭力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三角瓶、试管、牛皮纸、硫酸纸、线绳、无菌培养皿、铁锹、小铲、酒精棉球、锈子、玻璃铅笔。

实验原理: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是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

这种培养基是采用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纯试剂配制而成的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KNO3、NaCI ・ K2HPO 4?3H20、MgSO4?7H20作为无机盐,FeSO4?7H20作为微生物的微量元素,提供铁离子等组成。

放线菌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其数量仅次于细菌,一般在中性偏碱性、有机质丰富、通气性好的土壤中含量较多。

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各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就必须把它们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某一菌株的纯培养。

分离放线菌常用稀释倒平板法。

根据放线菌的营养、酸碱度等条件要求,常选用合成培养基或有机氮培养基。

如果培养基成分改变,或土壤预先处理(120C热处理1h),或加入某种抑制剂(如加数滴10%酚等),都可以使细菌,霉菌出现的数量大大减少,从而淘汰了其它杂菌。

再通过稀释法,使放线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独菌落,并可得到纯菌株。

实验步骤:1 •咼氏一号合成培养基的制备高氏一号琼脂培养基(培养放线菌用)可溶性淀粉20g,硝酸钾1g,氯化钠0.5g, K2HPO4?3H2O0.5g MgSO4?7H2O0.5g,FeSO4?7H2O0・01g,琼脂20g,水1000ml, pH7.2〜7.4。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分离土壤中的放线菌的步骤如下:
1. 准备培养基:选择适合放线菌生长的培养基,常用的包括土壤提取物富集培养基、葡萄糖琼脂糖培养基、镜菌素琼脂糖培养基等。

2. 取样:在选择好的采样地点,使用消毒的工具(如消毒棉签或无菌铲子)采集土壤样品。

注意避免土壤样品的污染。

3. 预处理: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放入无菌研钵中,加入合适的无菌生理盐水或者缓冲液,悬浮土壤样品,使放线菌被更好地释放出来。

可以对土壤样品进行稀释处理,以降低微生物密度。

4. 稀释平板法:将预处理好的土壤样品用无菌移液管分别
在培养基平板上均匀涂布。

然后放入恒温培养箱进行培养。

孵育时间一般为3-4周。

在培养箱内,放线菌会产生菌落
形成。

5. 单菌分离:在培养箱内观察到单个的放线菌菌落后,使
用消毒的工具将其分离到新的培养基上,形成纯种菌落。

这一步可以采用传统的传代分离法或微量分离法。

6. 纯种菌株保存:将得到的纯种菌株存储在适当的冻存管中,通过冻存进行长期保存。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上述步骤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
作的原则,避免样品或培养基的污染,以保证得到纯种的
放线菌菌株。

放线菌的分离和鉴定

放线菌的分离和鉴定

放线菌的分离和鉴定放线菌的分离和鉴定实验器材:1.⼟壤材料 5 ---10cm 处⼟壤,放于采集袋中带回实验室。

2.培养基淀粉琼脂培养基(⾼⽒Ⅰ号培养基( w /v))可溶性淀粉2%,KNO3 0. 1%,NaCL 0. 05%,K2HP04 0. 05%,MgSO4 0. 05%,FeSO4 0. 001%,琼脂2% 3.溶液和试剂(1) 20% ⽢油( 2) 0. 1%美蓝 A 液: 美蓝0. 3g ,95% ⼄醇300ml;B 液: 0. 01% KOH 100ml 混合A 和B 液即成⾰兰⽒染液3( 1) 结晶紫染⾊液: 甲液结晶紫2g,95% ⼄醇20ml;⼄液草酸铵0. 8g,蒸馏⽔80ml。

甲⼄液先分别溶解,然后混合在⼀起,过滤除去残渣后装⼊滴瓶中备⽤。

( 2) 碘液: 碘1g,碘化钾2 个,蒸馏⽔100ml 先取少量蒸馏⽔加⼊碘和碘化钾,使碘完全溶解后再加⼊全部蒸馏⽔,分装于滴瓶中备⽤。

( 3) 复红酒精溶液: 碱性复红0. 4g,95%⼄醇100ml,溶解装⼊滴瓶备⽤。

4.仪器和其他⽤品⽆菌纸、带玻璃珠的三⾓烧瓶、1ml⽆菌吸管、⽆菌试管、⽆菌培养⽫⼀.⽬的要求:1. 掌握倒平板的⽅法和常⽤分离纯化微⽣物的基本操作。

2. 初步观察⼟壤中放线菌菌落形态。

3. 初步了解掌握微⽣物分类的基本⽅法。

⼆.实验原理:放线菌在⾃然界中主要⽣存于陆地和淡⽔中,⼟壤为这类微⽣物的主要习居场所,⽆论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其他地⽅繁多。

在中性或偏碱性的⼟壤和有机质等丰富的⼟壤中较多。

放线菌以孢⼦和菌丝⽚段的形式存在于⼟壤,每克⼟壤内含有数万、数⼗万的孢⼦。

放线菌的⽣活史和形态特征放线菌的孢⼦和孢囊孢⼦在适宜的环境下吸收⽔分,膨胀萌发,⽣出芽管1 -3 个,芽管伸长长出分枝,分枝越来越多,形态菌丝体。

因其菌丝体在培养基内,即基内菌丝或称营养菌丝体。

基内菌丝体⼀般没有横隔,由于菌丝体长⼊培养基内和培养基表⾯,并纠缠在⼀起形成密集的菌落,所以⽤接种针将整个菌落培养基挑起⽽不破裂。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2)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2)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简介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地球各种土壤中的微生物,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代谢产物和生物学功能。

分离土壤中的放线菌对于获得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和解析放线菌菌株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方法及过程,并提供一些实践经验。

分离方法样品收集选择合适的样品收集地点至关重要。

一般情况下,草地、农田、果园等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放线菌资源。

在进行样品收集前,应先清理收集工具和容器,并使用无菌绳固定收集区域,避免外界杂质污染。

样品处理1.从采集的土壤中取得样品,并将其放入无菌锥形瓶中。

2.将样品添加至无菌水中,形成土壤悬浮液。

可以通过搅拌或振荡等方式充分悬浮土壤颗粒。

3.通过离心的方法,去除悬浮液中的大颗粒和杂质。

分离培养基的制备分离出放线菌的选择培养基非常重要,一般常用的培养基有:•考马斯琼脂培养基(Koj A)•聚芽孢杆菌琼脂培养基(SGA)•苯丁三唑糖脂琼脂培养基(BIS)其中,考马斯琼脂培养基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可以选择性地培养出放线菌。

分离操作1.在无菌条件下,将处理好的土壤悬浮液均匀涂布于分离培养基上。

2.用一次性平皿、玻璃块或玻璃棍等工具均匀划开土壤悬浮液,以增加放线菌的分离点。

3.培养皿密封后,放入恒温培养箱进行培养,通常在28-30℃下培养7-10天。

鉴定和筛选在培养箱中培养的结果显示出放线菌的单独菌落后,可以进行以下鉴定和筛选步骤:1.观察和记录菌落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形状、质地等。

2.进行显微镜下的形态观察,例如菌丝形态、芽孢形态等。

3.进行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包括酶活性、产生代谢产物等。

4.进行16S rRNA或其它分子生物学方法的鉴定,以确定放线菌属别。

实践经验1.分离培养基的配制需要细心严谨,避免污染。

最好在无菌工作台环境下操作。

2.鉴定放线菌时,不同菌株之间可能存在形态和生理差异,需要谨慎观察和鉴定。

3.放线菌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早期菌落的筛选和鉴定需耐心等待。

放线菌的实验报告

放线菌的实验报告

放线菌的实验报告放线菌的实验报告一、引言放线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放线菌的分离培养、形态观察和抗生素产生能力的检测,进一步了解放线菌的特点和应用潜力。

二、材料与方法1. 放线菌分离培养:将土壤样品取自自然环境中,加入到含有适宜培养基的培养皿中,进行稀释均匀。

然后将培养皿密封,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直至观察到单个菌落的形成。

2. 放线菌形态观察:取一颗单个菌落,用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包括菌丝的形状、颜色、分枝情况等。

3. 抗生素产生能力检测:将分离得到的放线菌菌株接种到含有抗生素敏感菌株的琼脂平板上,观察菌落周围是否出现抑制圈。

三、结果与讨论1. 放线菌的分离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观察到培养皿中出现了单个菌落。

将这些菌落通过传代培养,得到纯种的放线菌菌株。

2.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放线菌菌丝呈分枝状,颜色多样,有的呈白色、黄色或橙色。

菌丝通常呈直线状,但也有少数呈弯曲或环状。

3. 抗生素产生能力检测:将分离得到的放线菌菌株接种到含有抗生素敏感菌株的琼脂平板上,观察到菌落周围出现了抑制圈。

这表明放线菌具有抗生素产生的能力,可以对其他细菌产生抑制作用。

放线菌作为一类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产生的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此外,放线菌还具有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能力,如抗肿瘤物质、抗氧化物质等。

因此,对放线菌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地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了放线菌,并观察到了其形态特征和抗生素产生能力。

然而,实验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实验时间有限,我们只对放线菌的形态进行了简单的观察,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分类和鉴定。

其次,我们只检测了放线菌的抗生素产生能力,而未对其产生的抗生素进行具体的鉴定和分析。

为了更好地发掘和利用放线菌的潜力,今后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对分离得到的放线菌菌株进行进一步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研究,以了解其多样性和适应能力;2. 对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进行鉴定和分析,以寻找新的抗生素种类和开发新的药物;3.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放线菌,提高其抗生素产量和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 1.编号,分装:取6套无菌平皿,在皿底贴上标签,注明土壤稀 释液的稀释度(10-3、10-4、10-5)。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培养皿。 然后在每皿中倒入已溶化并冷凝至50℃左右的高氏一号培养基 15~20ml左右,待冷凝成平板。 另取5支盛有9ml一只盛有10ml无 菌水的试管,排列于试管架上,依次标明10-1、10-2、10-3、10-4、 10-5、10-6。 • 2.稀释倾注分离 称1g土样放入10ml无菌水试管中振荡10min, 即10-1的土壤悬液,静置30s。 用无菌吸管无菌操作取10-1浓度 的土壤悬液1ml并加入编号10-2的无菌试管中,并吹吸吸管2~3次, 吸时伸入管底,吹时离开水面,使其混合均匀。即为10-2浓度的 土壤稀释液。依此类推,直到稀释至10-5的试管中(每个稀释度 换1支无菌吸管)。
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
Hale Waihona Puke 四组• 一、实验目的 • 1、从土壤中分离、纯化放线菌;初步掌握药用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方法和操作技术。 • 2、了解不同生境条件中土壤放线菌的种类与数量。 • 二.实验材料及器材 • 试剂与仪器 试剂:可溶性淀粉、KNO3、K2HPO4· 3H2O、NaCl、 FeSO4· 7H2O、MgSO4· 7H2O、琼脂、盐酸、氢氧化钠、pH 试纸、重 铬酸钾 仪器:微波炉、电磁炉、干燥箱、50 或100mL 量筒(灭 菌)、玻璃涂铲(灭菌)、90mm 培养皿(灭菌)、250ml三角瓶 (灭菌)、1 或 2mL 移液管(灭菌)、试管(灭菌)、标签纸、 • 培养基:高氏1号合成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 g,KNO3 1.0 g, K2HPO4· 3H2O 0.5 g, NaCl 0.5 g,FeSO4· 7H2O 0.01 g,MgSO4· 7H2O 0.5 g,pH:7.2-7.4,琼脂20 g,水1000 mL, 高压湿热灭菌。
• 选定取样点(最好是有机质含量高的苗圃),按对角交叉(五点 法)取样。先除去表层约2cm的土壤,将铲子插入土中数次,然 后取2~10cm处的土壤。盛土的容器应是无菌的。将5点样品约 1kg充分混匀,除去碎石、植物残根等,土样取回后应尽快投入 实验 • 称取待测样品10.0 g(盛放于灭菌纸中),放入装有90 mL 无菌水 的250 mL 三角瓶中,充分振荡10 min,即配成10-1 稀释度的土悬 液;用移液管量取1mL 稀释度为10-1 的土壤悬 浮液于装有9mL 无 菌水的试管中,充分振荡,即配成10-2 稀释度的土壤悬浮液,按 此法依 次配成10-3,10-4 稀释度的悬浮液
• 培养基制备过程:
称取一定量可溶性淀粉,放入装有少量水的小烧杯中,用玻璃 棒 搅拌淀粉调成糊状,再加入少于所需水量的沸水中,继续加热, 可溶性淀粉完全溶化。再称取其他各成分依次溶解。对微量成分 FeSO4· 7H2O 可先配成高浓度的贮备液后再加入,方法是先在10ml 水中加入0.1g 的FeSO4· 7H2O 配成0.01g/ml 母液,再在1000ml培养 基中加入1ml的0.01g/ml 的贮备液即可。待所有药品完全溶解后, 补充水分到所需的总体积,调节pH、分装、包扎、湿热灭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