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实验目的:1掌握配制合成培养基的一般方法。

2掌握稀释倒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3掌握平板划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4掌握涂布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实验材料:

药品:可溶性淀粉、KNO3、NaCl、K2HPO4•3H2O、MgSO4•7H2O、FeSO4•7H2O、琼脂。

其他:高压蒸汽灭菌锅、扭力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三角瓶、试管、牛皮纸、硫酸纸、线绳、无菌培养皿、铁锹、小铲、酒精棉球、镊子、玻璃铅笔。

实验原理:

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是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这种培养基是采用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纯试剂配制而成的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KNO3 、NaCl 、K2HPO4•3H2O 、MgSO4•7H2O作为无机盐,FeSO4•7H2O作为微生物的微量元素,提供铁离子等组成。

放线菌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其数量仅次于细菌,一般在中性偏碱性、有机质丰富、通气性好的土壤中含量较多。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各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就必须把它们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某一菌株的纯培养。分离放线菌常用稀释倒平板法。根据放线菌的营养、酸碱度等条件要求,常选用合成培养基或有机氮培养基。如果培养基成分改变,或土壤预先处理(120℃热处理1h),或加入某种抑制剂(如加数滴10%酚等),都可以使细菌,霉菌出现的数量大大减少,从而淘汰了其它杂菌。再通过稀释法,使放线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独菌落,并可得到纯菌株。

实验步骤:

1.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的制备

高氏一号琼脂培养基(培养放线菌用)

可溶性淀粉20g,硝酸钾1g,氯化钠0.5g,K2HPO4 •3H2O 0.5g,MgSO4•7H2O 0.5g,FeSO4•7H2O 0.01g,琼脂20g,水1000ml,pH7.2~7.4。

配制时,先用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煮沸的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加入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至1000ml。112℃灭菌20分钟。

2.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1)待测样液的制备

选定取样点(最好是有机质含量高的菜地),按对角交叉(五点法)取样。先除去表层约2cm

的土壤,将铲子插入土中数次,然后取2~10cm处的土壤。盛土的容器应是无菌的。将5点样品约1kg充分混匀,除去碎石、植物残根等,土样取回后应尽快投入实验。

称土样1g于盛有99mL无菌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并装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振荡10~20min,使土样中的菌体、芽孢或孢子均匀分散,此即为10-2浓度的菌悬液,静置30s。另取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3支,编号10-3、10-4、10-5。用无菌吸管无菌操作取10-2浓度的土壤悬液1ml并加入编号10-3的无菌试管中,并吹吸吸管2~3次,使与9ml水混匀,即为10-3浓度的土壤稀释液。依此类推,直到稀释至10-5的试管中(每个稀释度换1支无菌吸管)。稀释过程需在无菌室或无菌操作条件下进行。(2)稀释倒平板法分离土壤中放线菌

取2支1毫升移液管分别从10-5、10-4菌悬液中吸取1毫升菌悬液,分别注入编号10-5、10-4的培养皿内。将温度为45~50℃的高氏一号培养基倒入上述各培养皿内,轻轻旋转使菌悬液充分混合均匀,凝固后,将培养皿倒扣放置在温暖处(28℃左右),每天观察培养基表面有无微生物菌落。(3)涂布平板法分离土壤中放线菌

取2套无菌平皿,在皿底贴上标签,注明土壤稀释液的稀释度(10-4、10-5)、组别、姓名、操作

日期等。每个稀释度做一个培养皿。然后在每皿中倒入已溶化并冷至50℃左右的高氏一号培养基15~20ml左右,待冷凝成平板。

用无菌吸管从浓度最小稀释液开始,每次吸取0.1ml加到一组相应编号(10-5)的高氏一号平板上(每次吸取前,吸管要在液体内吹吸几次),再依次将10-4的土壤稀释液加到相应平板上。用无菌刮棒(从浓度小的稀释液开始)将加入平板培养基上的土壤稀释液在整个平板表面涂匀。

(4)平板划线法分离土壤中放线菌

取一培养皿置于实验台上,左手将培养皿打开稍许,向培养皿内注入熔化的营养固体培养基10~12毫升,轻轻转动培养皿,使其中的培养基分布均匀,平放桌上,使其凝成平板。然后在皿底用蜡笔划分A、B、C、D几个区。每组两个平板培养基。

将培养皿底部用姆指和无名指固定成倾斜状态,在

火焰旁将培养皿稍微打开。在此同时,用环状接种针在

火焰旁取少许10-2浓度的土壤稀释液,迅速送入培养皿

内,在平板培养基的一边,作第1次平行划线6~7条,

转动培养皿约70°角,用烧过冷却的接种针,通过第1

次划线部分作第2次平行划线,然后再用同样方法,作

第3次平行划线。划线时,接种针应与平板表面成30°

角左右。不要使接种针碰到培养皿边缘,也不要将培养

基划破。

(5)培养

接种完毕,将平皿放入28℃恒温箱培养7天,观察

平皿上放线菌(主要是链霉菌)菌落。

(6)挑菌落

待三种方法的平板长出菌落后,鉴定微生物类群,并根据镜检结果,判断是否已分离到了纯菌种。如果菌种很纯,则可转移到斜面培养基上进一步培养。转种至斜面,菌种用牛皮纸包好,置4℃冰箱中保存。

准备实验内容:

无菌刮棒打火机酒精灯

无菌报纸包(1个)99mL水/三角瓶(玻璃珠)5支移液管

3支9mL水的试管培养皿6套

枪头(1mL/0.1mL)

高氏一号培养基500mL(150mL三角瓶2个,200mL试管)

思考题:

1.检查接种后培养物的生长情况和染菌情况。

2.观察与记录以下内容。

大小形状边缘颜色表面代谢物种类

3.如何区分放线菌和真菌、细菌?

放线菌菌落小而紧密、干燥、不透明、难以挑取,当大量孢子覆盖于菌落表面时,就形成表面为粉末状或颗粒状的典型放线菌菌落,由于基内菌丝和孢子常有颜色,使得菌落的正反面呈现出不同的色泽。霉菌菌落的话应该是比较大的,可能是大而疏松也可能大而紧密,其他一些跟放线菌都差不多,比如都是颜色多种多样,与培养基紧密结合难于挑取。但在气味上有很大差别,放线菌具有泥腥味,而霉菌具有霉味。还有一点就是放线菌菌落周围琼脂平面会有变形的现象。若稀释平板的稀释度不够,放线菌会被抑制了或者菌落太小,而其他细菌的菌落又太多,不容易找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