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子散文教学中蕴含的生命教育
浅谈《庄子》中的生死观及其生命教育功能
ywjszxk@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在积极通过各种不同途径提升经济效益,即使在高校教育中,专业设计也与社会利益直接挂钩,而缺乏对生命的理性对待。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很容易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人甚至自己的生命不重视、不珍惜,由此造成很多悲剧。
可见,在当今社会进行生命教育非常重要。
其实,生命教育有着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就对生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子曾系统地对生死问题进行阐述,这一观点在其著作《庄子》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下面笔者将对《庄子》中的生死观及其主要生命教育功能进行具体分析。
一、《庄子》中的生死观人生中的各种困境是庄子哲学极为重要的立足点。
庄子的思想主要是寻找解决这些困境的策略,在这些困境中,生死困境意义重大,是人类始终关注的重要话题。
1.肯定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庄子对个体生命存在价值的肯定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庄子》中有较为显著的贵生、重身的思想,这种思想从老子那里继承而来。
在《庄子》中,“身”出现了90多次,具体表现为“忘身”“苦身”“终身”“汝身”“处身”“伤身”等,通常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某个人的生命整体,二是指生命在形体方面的主要存在方式。
庄子提出,“天下尽殉”是当时一种非常突出的社会现实,这种“殉”在小人、士、大夫、圣人身上都有所体现。
其中圣人为了更好地治理天下,会选择牺牲自己,大夫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更为兴旺,也会选择牺牲自己,士为了自己的名声选择牺牲,而小人则是为了追求利益选择死亡,他们不管是何原因,最终的结果都是对自己的天性造成伤害。
庄子认为这是一种异化现象,庄子对这种现象的揭示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其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并懂得自然是生命的重要源泉,要坦荡对待生死问题,做到顺物安命。
其次,庄子提出天人并生的重要观点。
一方面,庄子认为,人在天地万物之中是一种比较渺小的存在。
庄子的自然观与生命观
庄子的自然观与生命观《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在我的研究中,我深入探讨了《庄子》中所体现的自然观与生命观,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
首先,庄子的自然观强调“道法自然”。
他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无穷无尽的变化和流动,而这种变化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
他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强行干预和改变。
他以自然界中的万物为例,指出它们自有其本性和规律,不受外界干扰,这是自然界的本真之道。
因此,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以无为的态度去面对和处理问题。
其次,庄子的生命观强调“自由自在”。
他认为人的生命应该追求自由和自在,而不是被外界的束缚所限制。
他以自然界中的动物为例,指出它们生活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不受外界的约束和束缚,这是生命的本真之态。
他认为人应该放弃对名利地位的追求,不被物质世界所困扰,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自在。
他提出了“逍遥游”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自在。
此外,庄子的自然观与生命观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
他以自然界中的景物为例,指出它们各自依据自身的本性和规律生长,相互之间不存在竞争和压迫,这是自然界的和谐之道。
他主张人们应该摒弃功利和竞争的心态,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以和谐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和社会。
他提出了“大同世界”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追求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综上所述,庄子的自然观与生命观体现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他通过对自然界中的万物和生命的观察,提出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自由自在”、“逍遥游”、“大同世界”等思想,强调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自在,与自然和社会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理解自然和生命的本质,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自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浅论庄子的生命美育思想
浅论庄子的生命美育思想庄子美学思想中崇尚的“至美至乐”自由生命、“顺其自然”养生理念和“至人神人”的理想人格等,从三个审美层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命美育思想的体系。
庄子的生命美育思想中體现着对人完整性的重视,对人终极价值的凸显,对人终极关怀的强调,对人精神自由的真正体验。
标签:庄子;生命美育;生命自由;精神超越当下学术界,从生命美育角度对庄子哲学思想范畴的研究还是较为鲜见的。
人们在传统文化思维框架下,往往重视“诗教”“艺教”“乐教”等特征明显也易于找寻切入点的儒家思想的研究,而对反对礼乐教化、崇尚道法自然、生命自由等道家美育思想的研究是不够的。
庄子美学思想中崇尚的“至美至乐”自由生命、“顺其自然”养生理念和“至人神人”的理想人格等,从三个审美层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命美育思想的体系。
一、庄子的“至乐至美”自由生命思想(一)“道”——庄子“至美至乐”生命美育思想基石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所谓“道法自然者也”,就是此道。
庄子从“道”的思想出发,通过对“道”的体验,以顺应自然的态度,追求一种“至乐至美”的生命自由。
道家思想是以“道”作为哲学的中心范畴来分析宇宙、社会与人的存在的。
老子认为“道”是生发万物的本体,也是生命的本体。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提出“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生命是形与神的统一,这种统一如果分离,生命也就终止了。
《庄子·知北游》中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庄子的天地之“大美”就是“道”,圣人“观于天地”也就是观“道”,对道的观照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庄子之“道”是一种客观的绝对的美,即“天地之大美”,也是人生的最高的自由境界。
人如果能够对“道”进行体验,就能达到“至美至乐”的境界,进而达到生命自由的境界。
美育的社会功能乃至一切功能的实现必须立足于个体对生命自由的充分体验,这种体验首先是个体对生命自由、对自我感知价值和本质的确认,它是个体的生存感觉,也是一种超越性体验和美感体验。
试论庄子生命哲学
试论庄子生命哲学摘要:庄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其哲学思想的体系研究弥补了人们对生命认识的空白,也是现代哲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生命哲学是其重要的核心,从现实出发对个体生命进行现实关怀,从“道”的思想中对人生问题进行钻研,重视个体生命的自由以及生死的统一,对人生困境给予终极关怀,在天地万物之间寻求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直至今天,庄子的生命哲学依然对现代社会及个体生命的发展产生着丰富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庄子生命哲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庄子;生命哲学;自然引言庄子的生命哲学与西方生命哲学理论具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所构建的生命哲学体系中将生命视为个体的本源,并指出其与物质相互独立,而在以“道”为思想根源的庄子生命哲学思想中将个体生命置于天地自然之间,其观点的核心在于生命与物质之间的统一关系,视生命与自然万物是共生共存的关系。
在以现实关怀为背景的前提下,探究生命万物之间的关联性、和谐性,对个体生命的生存给予充分的重视,体现出对生命自由、生命本质的真谛。
在现代社会及个体的发展中庄子生命哲学也揭示出新的意义,引发人们对现实生命价值的理性思考。
一、庄子生命哲学的基本思想(一)生死齐观道家庄子将万物生命个体统统归于“气”的理论范畴,一气同源认为万物归一。
世界上所有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由“气”而转化的,个体与万物是同一的、一体的,这一观点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本质价值,超然于其上,由此便使得生与死也没有了界限,在生与死之间同样能够以“气”的本质实现彼此间的互通,即生死齐观。
庄子的哲学观中以“道”为根本视域,将万物视作天地之气,气本同源,自然万物同源。
而从现实而言,即从非“道”而言,万物并非完全相同,差异在于外在形态、大小等的区别,“道”为本体则是对万物本质的趋同观点,“旁礴万物以为一”,在宇宙万物之中终归于一体,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万物如此,生命亦如此,“万物一府,死生同状”,“道”为本体,“气”为转化,生死与万物同源,相互之间能够实现持续的转换互通,对立随之消失,生死悲命也得到更透彻的理解。
【试析《庄子》中体现的生命之“道”】庄子的生命观
【试析《庄子》中体现的生命之“道”】庄子的生命观《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是一部关于生命的哲学和美学著作,全书从头到尾都在诠释生命这个主题,“当我们认识了庄子,读懂了《庄子》,我们便会知晓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那就是:生命。
”一、字宙的本源――“道”“道”是庄子哲学的本源,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庄子的人生哲学理论体系奠基在“道”这个哲学范畴之上,它贯穿于整部《庄子》之中。
老子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将人生与永恒的宇宙自然联系在一起,认为人的最高生命境界便是达到“道”的境界。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白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大宗师》)庄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它没有形状,看不见摸不着,也无法用语言表述,它产生万物,是万物的本源,它超脱了时空限制,是终极的永恒的。
另一方面,当天地万物生成之后,“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
”(《天道》)“道”便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不离万物,不分高下,不分贵贱,“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知北游》)因而,“东郭子问于庄子日:‘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日:‘无所不在。
’”(《知北游》)道是宇宙自然本身。
宇宙的天地万物的运作化育是自然而然的,没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在支配,“天下有常数。
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索”(《骈姆》)因而道生成万物是自然而然、自然无为的过程。
二、自然之“道”――与物为一庄子认为人世间灾难不断,根源就在于人不顺于自然之性,争相违抗自然之道。
“中国哲学有一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以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的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人应通过自我内在的修养与完善,与外在的自然万物融为一体。
“天与人不相胜”(《大宗师》),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谁都不应该压倒和伤害对方,“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
我眼中的庄子生命哲学
我眼中的庄子生命哲学春秋战国,诸子百家。
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我同很多人一样,开始只知道有庄子这个历史伟人,却不知他有什么作品传世。
第一次接触到庄子的作品,是高中的一篇文章《逍遥游》,为庄子的大格局所震惊。
然,事多纷扰,时隔几年,确是忘却了。
直到现在,再次拜读《庄子》一书,还是熟悉的感觉,更多了几分睿智,满是庄子的人生智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先生的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现代社会,红灯绿酒,面对着诸多诱惑,前赴后继,往而不返者,十之八九。
滚滚红尘,还有几人可以保持着一颗宁静的心灵呢?《庄子》却仿如一个全新世界,超脱凡尘之上。
《庄子·逍遥游》中,“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和“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的蜩与学鸠,形成鲜明的对比。
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
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的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
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后一句“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直截了当地指明是惠子的心不甚通透,境界不够。
大智慧者,不教给世人生活小技巧,庄子教给世人的是境界和眼光。
文中还有这样一段描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我们凡俗,自是不能不吃粮食,亦是不能乘云气御飞龙,但是我们可以放任精神和心灵,使之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在《知北游》中,借仲尼之口,道出“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正是要我们逐渐的腾空心灵,排除心中杂念,顺应人的本性,把握万物变化,秉持内心保全自然天性。
而外化,即本着内心清明,顺应外界,与外界相处要通达,随遇而安,不与世争。
这样,我们便可以在复杂的社会中不迷失自己,获得一个合乎天地自然的生命境界。
读后感论文从《庄子》看庄子的生死观
读后感论⽂从《庄⼦》看庄⼦的⽣死观从《庄⼦》看庄⼦的⽣死观摘要:《庄⼦》⼜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是战国早期庄⼦及其后学所著,也是庄⼦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庄周梦蝶和⿎盆⽽歌等故事⾥,我们能看出庄⼦的⽣死观,⽽由⽣死观⼜可深⼊理解庄⼦的哲学思想。
本⽂将从庄⼦和《庄⼦》的概述介绍⼊⼿,逐步剖析庄⼦的思想精髓,进⽽了解中国的哲学发展。
关键词:庄⼦⽣死观哲学思想⼀、庄⼦与他的《庄⼦》庄⼦,姓庄,名周,字⼦休(亦说⼦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学家。
创⽴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物之⼀。
庄⼦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过分析批判。
同时庄⼦为⼈⽣性洒脱随性。
有⼀则⼩故事: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
庄⼦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重利;卿相,尊位也。
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的⽜吗?喂养它好⼏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
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
你赶快给我⾛开,不要侮辱我。
我宁愿象乌龟⼀样在泥塘⾃寻快乐,也不受⼀国君的约束,我⼀辈⼦不做官,让我永远⾃由快乐。
”可见庄⼦并不像孔⼦、孟⼦⼀样希望⾃⼰的学说主张可以为政治所⽤。
庄⼦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研究道学。
他⼤⼤继承和发展了⽼聃的思想,与⽼⼦并称“道家之祖”。
他把“贵⽣”、“为我”引向“达⽣”、“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
《庄⼦》约成书于先秦时期。
《汉书·艺⽂志》著录五⼗⼆篇,今本三⼗三篇。
其中内篇七,外篇⼗五,杂篇⼗⼀。
全书以“寓⾔”、“重⾔”、“卮⾔”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学说⽽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倡⾔逍遥⾃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的无常观与当代生死教育的探索
庄子的无常观与当代生死教育的探索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兼文化名人,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庄子通过丰富的寓言和哲学思考,探讨了人生的意义、自然的无常以及生死的本质。
本文将从庄子的无常观和当代生死教育两个角度,对《庄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庄子的无常观庄子的无常观是他对人生和世界的一种深刻认识和思考。
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变化无常的整体,万物都在不断变化和演化之中。
在《庄子》中,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故事,揭示了人们对于事物的固有观念和刻板印象是如何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和行为。
庄子提出了“大同小异”的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事物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同属于一个整体的,都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
他用“鱼游于水,水尽而鱼死;鸟飞于天,天尽而鸟亡”来形容世界的无常性。
这种无常性使得人们无法预测和掌握一切,因此,庄子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放下执着和欲望,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二、当代生死教育的探索庄子的无常观对于当代生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当代社会,人们对于生死的认识和态度常常被现代科技和医学的发展所影响,往往忽视了生命的无常性和有限性。
而庄子的无常观提醒我们,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和感恩每一天,同时也应该正视和接受生死的不可避免。
生死教育是一门关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教育,它旨在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生死,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面对困境的能力。
庄子的无常观为当代生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主张人们要超越对生死的恐惧和追求,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死,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当代生死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和生活技能。
生命意识是指人们对于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包括生命的无常性、有限性和宝贵性。
生活技能是指人们在面对生死时所需要的心理和行为的应对能力,包括积极的情绪调节、适应困境的能力和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
庄子的无常观还提醒我们要关注生命的质量而非数量。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的富裕和身体的健康,而忽视了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追求。
庄子观后感自由无边生命的真谛
庄子观后感自由无边生命的真谛庄子观后感:自由无边,生命的真谛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被尊称为庄子大师。
他的思想以自由无拘束为核心,深刻探索了生命的真谛。
近日,我读完了庄子的一些重要著作,深受其思想的触动。
以下是我对庄子思想的观后感。
自由无边,是庄子思想的魅力所在。
庄子主张“逍遥游”,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解放为目的。
他认为人们常常受困于外界的社会规范和义务,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和成长。
然而,只有摆脱这些桎梏,回归真我,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谛。
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写道:“大庙谒之以生,王公祭之以死,天地祭之以无穷。
”他用这些词句表达出自己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和理解。
在他看来,生命不仅仅是有限的存在,还应该是自由无边、无穷无尽的。
生命的真谛,庄子给出了非常独特的解释。
他认为,生命的真谛在于顺应自然。
他以大自然为榜样,认为万物都有其原本的样态,没有对错之分。
人类应该以自然为师,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
在《庄子·养生主》中,庄子写道:“审其目不见,听其耳不闻,无爲而无事,不思而得意。
”这一句就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独特见解。
他主张放下欲望,顺应自然,发自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
庄子思想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哲学领域,在文学和艺术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后世名士和文学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庄子的主张在诗词中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无数文人墨客通过诗词表达了他们内心对自由无边、生命真谛的追求。
庄子的思想触动了他们心灵的琴弦,激荡出优美动人的诗篇。
虽然庄子的思想理念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全部落地,但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思考。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利益,而忽视了内心灵魂的追求。
我们可以借鉴庄子的思想,将内心解放,追求自由和逍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真谛,体验到无边无尽的自由。
总结起来,庄子的思想以自由无拘束为核心,探索了生命的真谛。
死生一条庄子生命关切思想研究
死生一条庄子生命关切思想研究庄子是中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其中,他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更是引起了后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围绕庄子的生命关切思想展开探讨,并且列举五个案例验证其思想的正确性。
一、生命与死亡的关系庄子认为,生命与死亡并不是一个对立的二元对,而是一个统一体。
在《逍遥游》中,庄子写道:“生之谓性,死之谓命,成之谓道。
”这句话或许可以理解为,生命之所以有了如此多姿多彩的形态与存在方式,正是因为每一个生命体都有一种特殊的“性”,这种性会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不同的“成长”,最终成就一条独特的“道路”。
而死亡,则是这个“道路”的终点,这个“性”与“道路”不再关联,而转换成另一种存在方式。
可以说,生与死并不是一条孤立的道路,而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元素,两者之间互相依存,相互成就。
例1:人类的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终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没有意义或者没有价值。
正是因为死亡存在,我们才能更加珍惜人生中瞬间的美好,更加高度地评价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和经历。
二、生命由心而存在《庄子·人间世》中,庄子提出了“生命由心而存”的观点。
他认为,外在的物质环境无法单独决定生命的存续,而是要依靠内在的心态和精神状态。
这个想法与现代西方的“心理学”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是一种思想先驱。
例2:人们在经历了心理上的创伤、病痛、挫折等情况后,往往会感到精神空虚、失落、无助。
而通过改变思想状态、调整内心的精神状态,可以让生命获得恢复、重生的力量,生命意义得以重拾。
三、追求逍遥自在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彼何人哉?逍遥之人也。
”他所谓的“逍遥之人”,是指那些可以自由地驰骋于各种环境之中、无拘无束、自我实现的人。
这种人,有着强大的内在能量和掌控力,可以主动地决定自己的生命之路。
这种追求逍遥自在的生命态度,与自由主义的精神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例3:人们在遭遇困难、挫折、失意等情况时,往往陷入消极的情绪之中,感觉自己无法摆脱痛苦的纠缠。
(完整word版)庄子的生命观
论庄子的生命观摘要:庄子生活在一个无道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庄子把保全生命放在了第一位。
面对人世间的险恶与困境,庄子不是选择进入,而是选择了退让.他把不争做为立世的基本手段,把心灵的纯洁与宁静作为生存基本技巧,把追求道作为生命的最高境界。
为此,庄子主张先从克制物质欲望入手,顺应自然和天道,用自己自适恬淡的心境来化解人间的无奈与痛苦,从而超越现世的苦难,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
关键词:生死转化;心斋;顺应;无用一、从人间世之难、不得已之苦说起1、人间世之难在庄子看来,人世间有两类无法逃避的关系,一类是血缘关系,另一类是政治关系,这是生而为人的命运。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
子之事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庄子正因为正视了人的命运,才没有选择像伯夷,叔齐那样去逃避世界。
因为无论怎样去世、遁世,都无法摆脱作为人的影子。
正如子贡评价隐者那样:“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人如果放弃大伦——君臣、父子关系就意味着不配做人,从而与鸟兽同类了.庄子接受人的这种命运是不同于儒家的。
儒家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庄子则认为在一个无道的世界里,一个人去拯救无道之世,只能招祸杀身.《人间世》一开始就写到了卫国暴君的形象:“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若蕉,民其无如矣。
”国君暴戾,一意孤行,民如草芥。
楚狂接舆的歌声更是道出了当时世道的昏暗与险恶:“方今之时,仅免于刑焉,福轻于羽,莫之知载;祸重于地,莫之知避。
”像颜回这样想用仁德去说服暴君施行仁义之治的人,庄子明确表示反对:“而强以仁义之绳墨之言述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者,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不仅救不了他人,反倒成了众矢之的。
现世的黑暗已到了无法拯救的地步,人们生存的艰难可想而知。
2、不得已之苦生而为人,本身就是“不得已”的选择。
既作为人,就要体现作为人的价值,所以人的身上所背负的责任又何奇多也——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兄弟之情等。
备课参考 全生顺死,解悬人生——解读庄子的生死观
备课参考全生顺死,解悬人生——解读庄子的生死观结束了一天的疲劳工作,我又翻起了我大学时期的中国古代哲学启蒙书——《庄子》。
果然,“温故而知新”,这一次《庄子》中的生死观引起了我的思考。
生死相因,自然之理人偶然生,必然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趋向死亡的过程。
庄子认为,生和死仿佛是桥的两岸,是有联系的。
我们每个人都从桥的一端走向另一端,由生转化为死,这已经成为像四季更迭一样的自然之理。
它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过程中:1,由无到形成气到形成形到形成生命,再由生命转化为形体转化为气,最终又化归为无。
这一点出现在《庄子》的鼓盆而歌中。
“是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之行也”,正因为庄子认为其妻之死符合自然之理,所以不但不悲伤,反而鼓盆而歌,庆祝其妻归于自然。
2,天地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这一点体现在《庄子》的《大宗师》中。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死和生是我们人生生存的必然阶段,有它存在的独特意义,且死才是最大的休息,所以顺应自然,自然生死。
3,死亡只是形体的死亡,生命的本心并没有死,它是永存的,亦是生。
这一点体现在《庄子》的《孟孙才母死不哀》中。
“且彼有害行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生来和死去,如同早上与晚上,真正的生命没有死亡,生命的本心永远存在,所以当一个人在内心把生命当做一次穿越的时候,死亡在他的心中,已经变成生的延续被超越了。
勿喜莫哀,通达生死在儒家重生观念的影响下,世上大多数人都是乐生恶死的。
但在庄子看来,生时安生,死时安死,生死之情既齐,则无为当生而忧死。
且生老病死,自然之理,死是复归自然,何不达观乐死?以《庄子》中的《秦失吊丧》为例。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浅谈庄子散文教学中蕴含的生命教育
浅谈庄子散文教学中蕴含的生命教育摘要:庄子散文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命认知——困境中珍视生命热爱生命,不能将他人生命作为工具利用,尊重他人生命,生命的价值不以功名利禄衡量。
将庄子的先进生命思想有效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关键词:生命教育;庄子;认知;意义;珍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道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要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格道德以及思想境界的培养。
呵护学生的生命和教会学生热爱生命也在其中。
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却并非如此。
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教育越来越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这种知识与道德分离的功利化的教育最终导致了中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和生命质量的降低。
因此,加强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应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本资源,创造性地进行生命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建构正确的生命价值体系,在传递知识的教育中巧妙而有效地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使学生内心充满爱,充满阳光,从而积极乐观和谐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堂如何贯穿生命教育,首先教师本身对生命这一课题有深刻的认识。
探究如何爱护自身、他人乃至万物生命,尊重自身探究他人乃至万物的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理念,探尋生命个体的意义和生命社会的意义,如何提高生命个体的价值和社会价值。
而这一点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庄子散文是最佳文本。
一、庄子的生命认知——欣赏生命高中语文选修课《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散文《匠石之齐》中匠石因栎社树不能做器具而鄙之为散木,栎社树斥之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
大枝折,小枝泄。
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
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
物莫不若是。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庄子笔下这棵栎树,不因他人毁之否之而自轻自贱,而是正确合理地完成了自我认知的过程。
教师庄子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走向独立思考、全面发展的道路。
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不断学习、反思,试图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受庄子哲学的启发,以下是我在教育实践中对庄子心得的体会与感悟。
一、顺应自然,因材施教庄子认为,万物皆有其道,教育也不例外。
在《庄子·大宗师》中,他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即教育应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这使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应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在实际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 尊重学生的个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为教师,我要善于发现并尊重他们的个性,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2.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庄子提倡“无为而治”,即不强迫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主学习。
我在课堂上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调整教学策略。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于理解力较强的学生,我会适当提高教学难度;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我会耐心讲解,确保他们跟上教学进度。
二、放下执念,包容学生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提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这句话启示我,作为教师,要学会放下执念,包容学生的不足。
1. 摒弃功利心态。
在当今社会,很多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忽视了他们的成长。
我认为,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成绩。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等方面。
2. 包容学生的错误。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宽容,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发表观点,即使他们的看法不成熟,我也会耐心引导,让他们在探索中成长。
3. 传递正能量。
面对学生的不足,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用正能量去感染他们。
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力,只要我们用心去引导,他们都能取得进步。
庄子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庄子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深邃的洞见,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以富有哲理的语言和寓言故事,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思考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庄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放下功利心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在《庄子·逍遥游》中,他用“大鹏”来比喻追求自由的人。
大鹏展翅,翱翔于天空之间,不受任何束缚,这象征着追求自由的人可以超越俗世的琐碎和烦恼,拥有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庄子的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物质上的成功和享受,却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内心的需求,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庄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干预和改变事物的发展。
在《庄子·天下篇》中,他用“大椿”来比喻君主,他说:“大椿者,不吹而自鸣也。
”意思是说,君主应该像大树一样,自然而然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不要过分干预和控制。
这种思想在今天的管理学中也有所体现,现代管理学强调领导者应该具备开放的心态,尊重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应该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要过分干预和控制,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庄子还提出了“自由自在”的思想,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利心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在《庄子·养生主》中,他用“鱼”来比喻追求自由的人。
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不受任何束缚,这象征着追求自由的人可以摆脱世俗的限制和束缚,拥有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的这种思想,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为了功利和欲望而忙碌,忽视了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庄子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思考具有重要的启示。
浅谈《庄子》的生命美学
浅谈《庄子》的生命美学作者:林静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03期【摘要】本文探讨《庄子》价值,体现了庄子对于艺术精神的苛求以及对人文生命的审美关怀。
阐释了《庄子》生命美学的生命之道,唯有做善事而不求获取名利,顺着自然的理路以为常法,才可以养护身体,保全性命,以享天年,超越生死的观点。
对当下我们建立正确客观的人生观亦有帮助。
【关键词】庄子;生命观;美学先秦时我国思想史曾出现过一个黄金时代。
其中,庄子学派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它通过浪漫主义的文学形式展现了其博大精深的思想。
在《庄子》中涉及了许多对生死问题的思考,这些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折射了庄子学派对死亡的独特理解。
包括肉体“全生尽年”以及精神上“超越生死”的追求。
这两方面并不是对立的,要求精神上追求“超越生死”并不代表就是对生命价值的否定。
相反,正是基于对更好地保全生命的需要,才要以超然的情操、博大的胸襟以及乐观的态度来对待生死。
庄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身心从世俗的事务中脱离出来,不被事务所累。
一、庄子的生命美学1、生命之道庄子的思想以道为核心范畴,也是最高宗旨,而且将庄子学派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及生命观都融入道中,成为一种被高度抽象了的形而上概念。
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倾注其中的生命情怀,庄子强调通过体道来达到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通过体悟道而进入与大化宇宙契合的生命境界。
何为道,老子认为道乃“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老子讨论的道是一种本体存在,这种道处于混沌状态和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是先于天地万物而出现并产生天地万物的形而上存在。
老子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实现个人的无害生存,因此现实人生就这样被否定,所有的一切包括现实社会和个人只有作为本体之道的创生物或感性显现时才有意义。
不同于老子的凌驾于生命之上的本体之道,庄子提倡的道是与生命紧密联系、和谐交融的。
“老子注重精神向上面的发展,而庄子可以把上回向的精神路径展开来变成下回向,接触现实世界、现实人生,现实人生也美化了。
《庄子》中的人生观与生命智慧的教学方案
庄子中的人生观与生命智慧的教学方案介绍《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庄周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探讨《庄子》中所表达的人生观以及其中蕴含的生命智慧,并提出针对这些思想进行教学的方案。
一、人生观1. 自由无为庄子主张逍遥游、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勉强去追求功利与权力。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摆脱外界世俗压力束缚,追求内心宁静与和谐。
2. 自然万物在《庄子》中,自然界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
庄子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象与动物行为,阐述了万物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观点。
他认为人应当从自然界汲取智慧和启示。
3. 身心合一庄子深信身体和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他主张通过养身保健来平衡身心二者。
他提倡内心修养与身体功夫的结合,强调身心和谐的重要性。
二、生命智慧1. 正确认识生死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法则中不可避免的一环,他主张正确认识生死,并且坦然面对。
他通过各种寓言故事来阐述生死观,并试图解开人类对于生命意义的困惑。
2. 过度追求功利与名利的问题庄子反对过度追求功利与名利的观念。
他认为这种追逐只会给人带来焦虑和痛苦,而真正的幸福来自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3. 追求自我超越在《庄子》中,庄子通过各种譬喻和寓言塑造了一个个达到自我超越和境界转化的人物形象。
让学者们明白,只有跳出现实局限与依附才能获得灵性及真正意义上精神上或权力上升华.教学方案针对《庄子》中所表达的人生观与生命智慧,可以制定以下教学方案:1.阅读与探讨:将《庄子》的精华部分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哲学意义和生活启示。
2.举例讲解:选取《庄子》中的寓言故事,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3.角色扮演: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庄子》中描述的人物形象,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思想。
4.创作与表演:要求学生基于《庄子》中的思想创作并表演独立作品,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又巩固了他们对于《庄子》思想的理解。
庄子:生命教育开启生命巨大的无穷性——摘自赵妙果道德经学用
庄子:生命教育开启生命巨大的无穷性——摘自赵妙果道德经学用“人们渴望了解自己,渴望天性爆发,渴望开启心灵的无穷性。
这些潜意识层面的开发不需要教导,生命只需要被撞醒、激发和开启!”庄子最忌讳从理论概念出发,他挚爱寓言故事,那里面包含着整个宇宙。
生命教育的最大可能是心灵启发。
庄子在《德充符》说了一则寓言:受刑被砍掉一只脚的王骀,在鲁国是跟孔子齐名的教育家。
他不像孔子那样诲人不倦,到处奔波,可是跟着他的学生,一点不比跟着孔子的少。
这个现象引发了孔子的学生常季极大的好奇。
他问孔子:“为什么一个残废的人竟然胜过了先生?他到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孔子回应说,这个王骀可是个圣人!我孔丘不仅自己要跟他学,还会引导天下的学子跟随王骀学习!自古所有的教育,都是老师说,学生记。
老师给学生释疑解惑。
而王骀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他不用言语,从来不教导学生,他用生命撞醒学生的生命。
或静坐,或站立,或行走,就可以连接到天地的气息,直接抵达学生内心,融化那些坚硬的块垒,让一颗冰冷的心活起来。
学生去的时候各有各的纠结,混沌无明;而离开的时候却是清爽透明、精气神充沛。
这是王骀吸引世人的地方。
庄子借王骀在谈人的心灵的更大可能性。
教育的重点,就是心灵的感通、心心相印上进行带动,而不只是语言观念的强硬灌输,去教导学生。
教育最大的可能,就是心灵的启发。
即使天崩地裂,他也会以自己的方式活着。
我们一般人的生活,都如人偶一般围绕着生死的主轴打转转,没有空间给心灵。
在死亡的恐惧中,不断改变、放弃自己的原则,放弃自己主动的生活,让自己不再是一个生命的创造者,而沦落为一个旋转的陀螺。
王骀却已经超越了生死,以至于生死已不能再操纵他了。
即使是天崩地裂,王骀内在的那一份精神,那一份主体性,也不会因此而遗失掉。
因为那只是天地的事,不是他自己的事。
即使天崩地裂,他也会以自己的方式活着。
王骀的心是空的,他不会给他的学生任何心理暗示,哪怕潜意识里的暗示也没有。
他已经空无所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庄子散文教学中蕴含的生命教育作者:张瑾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8年第03期摘要:庄子散文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命认知——困境中珍视生命热爱生命,不能将他人生命作为工具利用,尊重他人生命,生命的价值不以功名利禄衡量。
将庄子的先进生命思想有效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关键词:生命教育;庄子;认知;意义;珍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道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要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格道德以及思想境界的培养。
呵护学生的生命和教会学生热爱生命也在其中。
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却并非如此。
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教育越来越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这种知识与道德分离的功利化的教育最终导致了中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和生命质量的降低。
因此,加强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应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本资源,创造性地进行生命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建构正确的生命价值体系,在传递知识的教育中巧妙而有效地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使学生内心充满爱,充满阳光,从而积极乐观和谐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堂如何贯穿生命教育,首先教师本身对生命这一课题有深刻的认识。
探究如何爱护自身、他人乃至万物生命,尊重自身探究他人乃至万物的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理念,探寻生命个体的意义和生命社会的意义,如何提高生命个体的价值和社会价值。
而这一点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庄子散文是最佳文本。
一、庄子的生命认知——欣赏生命高中语文选修课《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散文《匠石之齐》中匠石因栎社树不能做器具而鄙之为散木,栎社树斥之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
大枝折,小枝泄。
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
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
物莫不若是。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庄子笔下这棵栎树,不因他人毁之否之而自轻自贱,而是正确合理地完成了自我认知的过程。
首先承认和接受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个体的完整存在,甘愿当一棵普通的树,不羡慕果树丰收的繁华,不羡慕为舟船之树,甘愿为普通牛羊遮阴,最终却得以保全而成为参天大树。
庄子用这篇寓言深刻阐释了生命的意义是不能用大用、小用,有用、无用来简单衡量的,否则我们很容易用世俗标准毁己毁人。
庄子这一光辉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有心深入诠释,将这一认知植进学生心中才是一次最佳的生命教育。
因为学生树立这一理念,才会认识到每个生命存在的意义,欣赏生命本身,无论在何种环境中,不自卑,不颓废,不绝望。
一个班级里,成绩有差异,家庭有贫富,外貌有美丑,往往成绩不佳,家境不好又其貌不扬的学生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歧视,自身的压力,以致自卑、厌学、厌世,有些学生甚至走向极端。
语文教师的责任则需借助文本传授正确的生命意识,生命的平等观,让学生认识到无名花也有自己的春天,永远向着阳光歌唱。
画家陈丹青[1]说“生命是没有意义的”,作家周国平也如是说。
这个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世界,都承载着父母亲人的爱,每一个生命个体都不是独立的,也就是说自从生命诞生的第一天起,生命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因此生命一诞生就赋予了自然意义及社会意义。
当然陈丹青、周国平所论述的生命意义是从更高的标准——人的社会价值来评判的。
而这种认识并不适合人的本身价值。
很喜欢俄国诗人巴尔蒙特的诗[2]“我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看太阳和蔚蓝的原野。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看大海和繁花盛开的山谷。
我和这个世界当面签下字据。
我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谁的歌声能与我共唱?无人、无人可与我媲美。
为了看看太阳,我来到这个世上……”其实生命的意义很简单,为了看太阳,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一定要多么辉煌,多么灿烂耀眼,哪怕平凡如小草甚至微小如尘土。
平凡但阳光快乐,传授这样的认识,让它涓涓地流进学生血液里,学生将终身受益。
为了激励学生的生命意识,我将自己写的一首诗送给每位学生:花之梦我是一粒会开花的种子梦想开出世上最艳的花于是来到佛前我问佛能否让我在春天开放而且是最美最美的那朵佛曰你的生命不属于春天我又问佛能否让我开成东坡堂前的夏日海棠让川端康成也因花无眠哪怕开成五月结着愁怨的丁香引来文艺青年叹息的眼光佛曰你没有高贵的土壤我又问佛能否开成秋日的菊亦或冬季的梅佛曰你没有斗霜傲雪的资质我哭问佛您能给我哪般模样佛曰做一株空谷里的兰花吧足音虽稀但可听泉水流过青石可赏闲云林间悠悠用幽香芬芳寂寞的山谷不要——不要让我开成路边无名的花吧只要有无数的朋友和我笑陪我哭和我唱陪我舞我求佛就开成红尘中平凡而快乐的一朵教师自身要做到用心关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自信地扬起头,向着蓝天。
二、庄子无路可走实现生命突围庄子的《恶乎往而不可》中塑造的子祀、子舆、子犁、子来,被疾病摧残得丑陋无人形,子舆生病“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
”疾病让子舆变得腰弯背弓,五脏比头都高,下巴藏到肚脐眼上,肩膀高过了头顶,弯曲的颈椎骨指向天空。
像子舆、子来这样的人虽然面临生命困境,保持内心的平静,靠“道”,靠巨大的精神力量来实现人生的突围。
现实中一个人面对造化的戏谑,现实的不公,生活的残酷,生死的抉择时,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来面对?是无边的沮丧、悲伤、哀怨,无法自拔、以致绝望弃世?在这无崖的困境中,庄子告诉我们:“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世俗的哀乐不能惊扰他内心的平静。
依靠自我精神的培育得到人生的大解脱,这种解脱体现了生命的强度和韧性。
庄子就是通过寓言故事,借助奇特的想象,来告诉人们如何面对自己无可奈何的困境:相貌丑陋、残疾、病痛、误解、屈辱、挫折、失败等等人间种种不公不幸,包括死亡……庄子试图使人在陷于绝境时,靠内在精神力量的培养,自解倒悬之苦,突出重围,而不是被困境压垮。
其安时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思想,固然折射着灵魂的随遇而安,在现实压迫下的无奈,却也不失为一种难得的超越。
在危难丛集的人世间,庄子启示人们从精神方面着手,来增加生命的强度和韧性,蕴含着对社会人生的大同情和大关怀。
如果困境是一种人生经历,那么这种经历却会使我们成熟,必须经历沧桑的话,那么沧桑也是一种美丽。
在沧桑中学会坦然。
因为坦然是一种失意后的乐观,坦然是沮丧时的一种自我调整,坦然,其实就是平淡中的一份自信,一份快乐,一份潇洒。
“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时而宁静时而疯狂,现实就像一把枷锁,把我困住无法挣脱,这谜样的生活锋利如刀,一次次将我重伤,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一直在飞一直在找,可我发现无法找到,若真想要是一次解放,要想剪碎这有过的网”,[3]正因为生活的不可预测性,常常让我们手足无措。
当今高中生可以说是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但家庭、学校、社会又把他们当成年人看待,用各种完美标准要求他们。
而这一时期的他们相对于小学初中也是各种意识苏醒的时期,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关注,被羡慕,被仰视,被异性爱等等。
正如马斯洛阐释的需求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由此,也是最容易受挫的叛逆时期。
如果缺乏良好的引导,极易走向偏激。
或狂妄自大轻视他人、践踏他人,或自轻自贱躲进阴暗筑起的心的监狱。
为了所谓的尊严所谓的爱自杀,杀害他,作为高中教师应该把生命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尤其作为人文教育学科的语文教师。
庄子散文深刻而丰赡,但许多教师因为该书与高考关联不大而放弃教授。
我在此课教学中采用探讨式教学法启发学生,理解庄子写作用意,理解人生中的坎坷,如何去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
“人生即使是一场痛苦,我也要将它咀嚼得有滋有味;人生即使是一出悲剧,我也要将它演绎的缤纷绚丽[4]。
”拓展到古今中外的不幸者,如遭受极度侮辱人且残酷宫刑的司马迁,天生没有四肢的澳大利亚世界演讲家尼克胡哲积极面对人生的事迹,同时也引进社会中身陷困境而懦弱的人,对照比较,激励学生乐观地面对生活。
正如食指的诗:“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5]。
”深深懂得珍视自己的生命,相信未来的意蕴。
三、庄子的生命贵于天下的先进思想翻开庄子的《尊生》,在感受他伟大思想的同时,我们发现,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深刻地阐述了如何尊重他人生命,我们不得不为之折服。
庄子说:“为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庄子强调尊生——珍视生命。
尊生,一曰尊己之生.贵重如天下,与生命相比,也悬殊之极。
所以许由、子州支父、善卷辞天下而隐。
二曰,尊他人之生。
所以大王亶父避狄人而徙——土地生产五谷所以养生命也,而因为捍卫这片土地而流血漂橹,殒生无数,是完全有悖于开垦这片土地的目的。
大王亶父深明此理,所以弃地而徙,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
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正是这种真正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人才能托付天下,所养百姓“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
如果一个人把天下看得太重,就不会珍视百姓乃至他们的生命了。
封建时代的暴君、现代社会的利欲熏心的官员都是这类人。
所以把天下托付给这样一类人是很危险的,所以天下只能交给尊重生命的人。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6]。
真正的智者,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春秋无义战,为了争夺土地,为了争夺权力,“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历史从来都是如此,人类文明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血史,“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7]人类文明的车轮是碾着血迹前行的。
统治者为了权力,为了利益任意践踏生灵,伏尸百万。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人类无数战争史留下的真实写照。
直到今天,尊重生命成为世界课题。
尊重生命首先得建立在生命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本应当是平等的,不应该互相利用,更不应该单方面地占有对方,要互相尊重,尊重对方的生命和尊严。
生命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所以要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我们既不能使自己的生命沦落为某种工具,又不能拿别人的生命来充当自己的工具,我们要维护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庄子的崇高思想如果能成为社会主流,成为世界意识主流,历史使会少了多少杀戮,人类会少走多少弯路,南京大屠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战争都让我们看到人类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