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深化和认识提升

合集下载

解决农民工问题:当前我国战略全局的关键

解决农民工问题:当前我国战略全局的关键
贾俊 民 , 炜 中 赵
( 河北 农 业 大 学 , 河北 保 定 0 10 ) 70 1
摘 要 : 过对 当前我 国发展 全局 的分析认 为 , 通 解决农 民工问题是保 持我 国经 济快速健 康发展 的
主动 力 , 是深化 改革 的最佳切 入 点 , 是保持 社会 和谐 稳 定的 最重 要 支点 , 因而 , 成为 连接 改 革 、 发展 和 稳定全局 的战略 的关节点 , 目前和今后 相 当长 时 间内我 国战 略全局 的 关键 。 是
有决 定性 意义 。l 过去 十几 年 里 , 民工 以其 特 殊 入总水平的提高。再次 , _在 j 农 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现代 的功能 和辛 勤汗水 , 已经 为创造 我 国经济长 期 、 稳定 、 农业 , 增加农 民 收入 的必要 条 件 。 因为 , 土地 资 源少
快 速发展 的奇迹做 出 了巨大 贡献 。今 后 , 挣 陕速 而农村 劳 动力多 , 要保 是制约 我 国现代农业 建设 和农 民增
健 康发展 的势头 , 必须解 决好农 民工 问题 , 否则 , 种 收的根 本 原 因。据 国家 统 计 局 农 调 总 队调 查 显 示 , 这 良好 势头将 难 以为继 。这可 以从农 民工 在 目前 和 未 2 0 0 4年 , 国农 村劳 动力约 4 8亿 人 , 农林 牧 渔业 我 . 而 来“ 三农 ” 问题 的缓 解与解 决 、 三产 业发展 以及城 市 实际需要 的劳动力 只有 17亿 人 , 二 . 剩余 劳动 力 为 3 1 .
关键词 : 民工 ; 农 发展 ; 革 ; 改 稳定
中 图分 类 号 : 7 5 G 2 文 献 标 识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218 (0 8 0 —0 80 10 —9 12 0 )30 8 5

探究工民建工程中的问题及深化施工管理

探究工民建工程中的问题及深化施工管理

探究工民建工程中的问题及深化施工管理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复杂,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工民建工程的管理工作,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践总结出相关的经营,以改善工民建工程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存在问题;深化管理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目前我国工民建市场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的工民建工程中有很多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由以下几种:1.1 工民建施工的过程相对复杂,管理比较困难工民建的施工要运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很多工作人员参与其中,而且有很多的材料和机械要运用,而工作人员一般都是雇佣农民工。

这些农民工都是从农村转移来的,没有接收系统的培训,而且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在管理过程中难度很大,效果也不好。

很多人不听从管理,使得很多技术不能得到贯彻实施,这样就导致施工的精度不够,造成了工程质量不高的后果。

这对工程建设通常会出现,由于个别人员不听管理,使得施工时很多技术得不到落实,施工精度得不到控制,从而导致整个工程项目质量出现问题。

1.2 缺乏科学客观的施工管理资料依据我们在工民建的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的人员进行管理还有材料和机械。

此外,我们还要对施工的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

这些资料使我们进行施工管理的重要依据,要将施工时发生的事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并且制作成档案保存起来。

一般施工是一个很繁琐的工作,需要一些资料来进行参考。

如果不对施工过程进行系统的记录,而是竣工以后补上的,那么就会使得管理工作陷入错误的指导,使得管理变得很混乱而且没有实际的效果。

所以,一定要加强对施工资料的管理工作。

1.3 工民建质量检查方法不合理在施工管理时,由于工民建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管理的因素很多,要检查的范围也比较广,很难一一进行检查,目前施工阶段管理人员主要是对项目的施工进行抽查,这样很多施工人员就会存在侥幸心理,受利益的诱惑而偷工减料。

当前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几点思考

当前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几点思考
年 ,中央 财政安排资金 l亿元 ,全年培训农村劳 动力 3 O万 消费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是很重要 的。 l O
人。
目前 收入分配 中 ,劳动 占比偏低 ,因此 要努力提高劳 动

4 3—
l 民阁麓 l 农
农业经济
2 1/0 01 1
在初 次收入分配 中的比重 。这就 要求要妥善处 理好 国家 、企 与公办学校 同等的财政 扶持政策 。对 在农 民工子 弟学校就 读 业和农 民工的利益 关系 ,建立农 民工工资合 理增长机制 ,促 的学生 ,也要 按照公办 学校 的标准 ,免除学杂费 ,享受相关 进农 民工工资合理增 长 ,让农 民工充分享受到 工业化 、城镇 补 助 。 化快速发展的成果 。
改革 开放 以来 ,随着中国工业化 、城 市化进程加快 ,农
二是 完善农 民工就业信 息服 务 。加强输 出地 与输 入地劳
民工 问题 成 为当 前 中国 的 突 出 问题 。据 国 家统 计 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测 , 务对接 ,健全 城乡公共就业服 务体系 ,多渠道 为农民工提供
2O 0 9年 全 国农 民工 总量 为 29 8万 人 ,比上年 增加 4 6万 就业信息 。输 出地要为准备外 出就业的农 民免费 提供政策咨 27 3
些省份也 出现了结构性 缺工。然而据估 算 ,目前我 国农 村剩 与城镇职 工工资差距不断拉 大。特别是农 民工的工资大多是 余劳动力 还有一亿左右 ,农业技术进步 还将释放 出更 多的富 在劳动 时间长 、强度大 、条 件差的情况下获得 的 ,付出的成 余劳动力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 村劳动力仍是供大于求 , 本比较高 。据调查 , 民工平均每个月工作 2 天 , 农 6 每周工作

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207实 践 与 探 索INTELLIGENCE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山东省枣庄市劳动保障信息中心 冯宪辉摘 要:本文指出和分析了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中的问题以及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障的原因,同时为完善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从行为主体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深化了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全面认识,为使农民工能够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断的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保障 经济建设 和谐社会一、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现状在中国,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做出贡献,他们创造这社会利益和经济效益,这个群体成为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

但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不能很好的重视起来,势必会影响到我国城镇化的进程的建设和对三农问题的解决。

现阶段社会各界都广泛关注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社会保障中的问题显示在认识上、立法上、制度上我们都有严重不足,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自2003年以来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如下:1、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上海有逾9成公众支持为农民工敞开户籍的大门,而深圳特区则试行了在农民工之间推行积分获取户籍制度的政策;2、在医疗保险方面,中央政府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政策措施,为此,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专项扩面行动的通知》,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险因此也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参保人数超过了国家下达的指标;3、在农民工的就业方面,我国政府提供免费的职业咨询和技能培训为进城的农民工,这样农民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找到一份合适自己的工作,使他们在进城务工时不在不知所措;4、在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最近几年一些专门针对农民工子女的中小学在一些城市开办起来,主要是政府和国家投资,甚至少部分城市公立学校也接收农民工子女。

虽然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但是针对整个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是落后。

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今中国农民问题

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今中国农民问题

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从而赢得了革命、 促进 工农城 乡协调 发展 ,让亿万农 民同步进入 小康 ,过上 更
建设 和改革 的主动权 。 在新 的历史 条件下 ,仍 然要从 政 治 的全局 的高度理 性认识 、正确 解 决农 民问题。


解决 好 中 国农 民问 题 的现 实 意 义
也制约了其消费需求。这些都是我国未来最大的消费需求
速发展而动摇。尽管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 ( G D P ) 的比重在 源 泉 。农村消 费市 场一旦 启动 , 农 民工消费需求一旦 升级 , 下降,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 ; 尽管农民 必 将成为撬 动中国经 济发 展 的重要杠杆 。
住 人 口, 加上 2 . 6 3 亿 农民工, 农 民仍是 中国社 会结构 的基础 。 对农 民的诉求 ,如果不加以重视和 解决 ,对农 民的思想 ,如
2 0 1 4 . 0 3 f 々 通; ' 1 5
果不加以引导,不仅会影 响农村社会 稳定 ,还会影响到整个
水平总体不 高,收入 的 区域 差距 大。 农 民收 入 绝 对数仍然
化体制机制,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 业 问题才 能迎刃而解 ,国民经济 的基 础才会更加牢 固。
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立足国情、着 眼全局、遵循发展规律、增进公平正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
发 署。在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 结构 性矛盾是 工农城 乡关 系不协调 ,最突 出的表现 是城 乡 刻指 出,中国要富 ,农 民必须 富 解决 好将 来 “ 谁 来种地 ”
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回应农民的合理期望,让农民共同享有 不高 ,按 照 人均纯 收入 2 3 0 0 元/ 年 的国家贫 困标准 ,2 0 1 2

中国农民工问题探究

中国农民工问题探究

中国农民工问题探究姓名:杨林指导教师:张雯雯内容摘要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推进现代化相叠加的一种产物,是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社会现象。

农民工群体对推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挥着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工仍是处于城市边缘的边缘人,在城市里享受不到公平待遇,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关键词:农民工,农民工的演变,农民工现状,农民工问题所谓农民工是农民进城变成工人的中间形态,他们拥有农村户籍,在法律上享有农民的权利,承担农民的义务,却不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外出务工人员。

数以千万计的大规模农民工是中国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社会现象。

在整理和分析资料后,我将中国农民工的演变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萌芽和争议阶段,二是形成和发展阶段。

一萌芽和争议阶段「改革开放之前」从1953年开始我国由战争的恢复时期进入了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全国各地大上项目,这就需求大量的新劳动力,于是从1953年开始,不断有大量农民被招工而转移到城镇,开始出现农民流动的第一次高峰。

1956年,由于农业合作化,急躁冒进造成农村恐慌,统购统销又购1了过头粮,加上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灾情,导致农民大批外流到城镇,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严重的“盲流”问题。

1958年出现又一次人口流动高峰,则是因为“大跃进”的发动而造成了瞬间城镇劳动力供应短缺假象并促使了城市人口非正常机械增长。

国家劳动权限下放,各建设单位纷纷争夺劳动力,大量农村青壮劳力转为“吃商品粮”的工厂,城市人口再度膨胀起来。

1961―1978年,一系列人为的经济政策的失误与失败,城乡鼓励制度的出台,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等,农民流动出现倒退性回流和逆城市化。

综上所述,1949年到1978年间,我国农民工进城经历一个曲折和畸变的过程,但大规模的自发性的经济性质的流动并没有出现,所以此阶段为萌芽和争议阶段。

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难问题研究及对策 (7)

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难问题研究及对策 (7)

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难问题研究及对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指导教师: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工则成为新的重要劳动力增长极。

农民工作为城市劳动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为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但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农民工就业的总体规模在扩大就业格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国农民工失业现象非常严峻,所造成的负面效应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因此在当前极其严峻的就业形式下探讨农民工群体就业的现状、问题与解决之道,这对于解决农民工就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我国目前的农民工就业状况和特征、农民工就业难的原因以及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对策的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问题;对策目录单击此处输入文字。

一、绪论 (4)(一)研究背景 (4)(二)研究意义 (4)(三)研究目的 (5)二、农民工就业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5)(一)概念界定 (5)(二)理论基础 (5)三、目前农民工就业的状况和特征 (6)(一)就业现状 (6)(二)就业特征 (6)四、农民工就业难的原因 (6)(一)就业信息不对称 (6)(二)工资待遇问题 (6)(三)就业技能障碍突出 (7)(四)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的不完善 (7)(五)政府职能不到位 (7)(六)科技对就业的影响 (8)五、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对策 (8)(一)保障就业信息真实、透明 (8)(二)完善农民工工资保障和社会保障 (8)(三)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 (9)(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9)(五)实现政府就业辅导职能 (9)(六)避峰科技浪潮,对农民工返乡提供政策引导 (9)六、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难问题研究及对策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农民工就业质量调查研究报告

农民工就业质量调查研究报告

农民工就业质量调查研究报告农民工就业质量调查研究报告摘要:本文对中国农民工就业质量进行调查研究,并以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农民工就业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研究发现,农民工就业质量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工资低、工作时间长、劳动条件差、社会保障不健全等,主要原因在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企业不良经营等。

对于这些问题,应采取积极的政策、法律措施和社会组织等多种途径,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提高其就业质量。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质量,问题,原因,解决对策一、引言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之一,是支撑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

然而,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经常受到歧视、不公和权益受损等问题的困扰,其就业质量也比较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对中国农民工就业质量进行调查研究。

二、调查数据分析1.农民工劳动报酬较低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的月收入主要在2000元以下,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收入较低,甚至只有1000元左右。

这表明,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普遍较低,甚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

这对于提高农民工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2.农民工工作时间长调查数据还显示,在大多数工厂或企业,农民工的工作时间每天超过8小时,有时更长。

这意味着,农民工长时间工作的情况非常普遍,导致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况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3.农民工劳动条件差调查数据还表明,许多企业和工厂的工作条件很差,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和卫生条件都不理想。

这会影响到农民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

很多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被迫处于无休止的劳动状态,负面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和家庭生活。

4.农民工社会保障不健全调查数据还表明,尽管中国政府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政策进行了多次改革和完善,但是这些政策很难实施,使得农民工在社会保障方面得到的保护不够充分。

许多公司和企业不履行义务,不为农民工购买社会保险,造成农民工在意外和大病等方面经济负担很重。

三、问题及原因分析农民工就业质量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城市和省份经济特别发达,而另一些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浅谈农民工就业问题

浅谈农民工就业问题

浅谈农民工就业问题一、引言农民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工自身的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本文将就农民工就业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二、农民工就业现状目前,我国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就业机会不足:由于户籍制度、职业资格认证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城市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2、工资待遇偏低:部分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岗位工资水平不高,加班多、欠薪等问题也时有发生。

3、职业发展受限:许多农民工从事的工作没有晋升机会,难以提升自己的职业发展水平。

4、社会保障缺失:部分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保障,使得他们在面对工伤、疾病等问题时承受能力不足。

三、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为了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改革户籍制度:取消户籍对农民工就业的限制,推动城乡一体化,让农民工能够在城市中平等地参与就业竞争。

2、加强职业培训: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3、完善工资制度: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确保农民工获得合理的工资待遇。

4、拓宽就业渠道:鼓励企业雇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政府可以通过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等方式增加就业岗位。

5、加强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生活需求。

四、结论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工自身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加强培训、拓宽渠道等措施,才能为农民工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和发展机会。

我们也需要到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他们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因此,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不仅是为了保障他们的权益,更是为了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发展。

浅议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浅议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险 , 农 民工 参 加 养 老 保 险 的总 体 参 保 率 仅 为 1 %左 右 , 但 5 医疗 保
农 民工 意 识 到缴 纳 相 关 社 会 保 险 费 用 也 是 其 应 尽 的 义 务 , 当这
种 权 利 、 务 意 识 确 立 后 , 会 大 大 提 高农 民 工 参 保 的 积 极 性 和 义 就
民工 社 会 养 老 保 险 制 度 ,以 后 随 着 城 乡统 一 劳 动力 市 场 的 建 立 和 其 他 条 件 的成 熟 , 分 阶段 逐 步覆 盖其 他 社 会 保 险制 度 。_ 再 5
参考文献 :
的农 村社 会 保 障 资 源 及 责 任 , 会 把 市 民作 为 参 照群 体 , 有 表 不 没
法学
一 —



减仪 我 国农民工的社会保 障 问题
口 信 腾 飞 郑 州大 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社 会 学 专 业

要 : 我 国农 民工 社 会 保 障 存 在 的 问题 和 建 设 农 民工 社会 保 障 的基 本 思路 两 个 方 面 对 我 国 农 民 工 的社 会 保 障 f题 进 行 了梳 从 - " I
[ ] 宝德 . 民 工社 会 保 障 制 度 构 建分 析 Ⅲ. 宁 工 程技 术 4伊 农 辽
大 学 学报 , 0 , ) 2 5( . 0 7
[] 5 张金 峰 . 建 农 民 工 社 会 保 障 体 系探 析 U. 宁 工程 技 术 构 1 辽
大 学 学报 , 0 , ) 2 5( . 0 9
理和评析, 以期 为 该 领 域 研 究 的 加 强 、 深化 和 拓 展 提 供 一 些 必要 参 考 。
关 键 词 : 民工 ; 会 保 障 ; 农 社 问题 ; 本 思路 基

中国农民工职业发展问题

中国农民工职业发展问题

2023-11-09CATALOGUE 目录•农民工职业发展现状•农民工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农民工职业发展对策建议•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战略•农民工职业发展展望01农民工职业发展现状定义与分类农民工是指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其中既有户籍仍在农村的“第一代农民工”,也有后来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

数量与分布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我国农民工总数已超过2.9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约1.7亿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及大中城市。

农民工概况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行业分布就业稳定性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岗位不稳定,往往面临收入波动和职业风险。

尽管《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必须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农民工签订合同的比例相对较低。

03农民工就业特点0201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虽然逐年增长,但总体上仍低于城市居民平均工资水平。

收入水平农民工的消费支出结构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用品、房租、教育培训等方面。

消费支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覆盖率较低,很多人在面对疾病、工伤等风险时缺乏必要的保障。

社会保障农民工收入与生活状况02农民工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职业技能与培训培训机会不足尽管有很多培训机构,但针对农民工的实用技能培训项目并不多,导致他们获得培训的机会不足。

培训内容与需求不匹配一些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农民工在接受培训后仍然难以找到工作。

缺乏专业技能许多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前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导致他们在寻找工作时缺乏必要的技能。

许多农民工在工作中缺乏晋升机会,导致他们长期处于低收入水平。

职业晋升与晋升渠道晋升机会有限由于农民工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他们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晋升机会。

职业晋升渠道不畅一些企业或单位在评定职业晋升时存在不公正现象,导致农民工难以获得应有的晋升。

职业晋升标准不公工资拖欠问题尽管政府一直在打击拖欠工资的行为,但这一问题仍然时有发生,给农民工的生活带来困难。

国内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及策略.doc

国内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及策略.doc

国内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及策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农民工作为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逐步成为了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中国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农民工市民化亦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一、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历程与意义1.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展开与发展,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随之展开,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缓慢开始阶段(1978-199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迅速推进,农产品和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农民开始离开土地进入乡镇企业就业,开创了“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

据资料统计,仅1983-1988年期间,就有63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中[1]。

这一时期,农民工以就地转移为主,乡镇企业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渠道。

第二个阶段:迅速发展阶段(1992-2000)。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政策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采取多方面措施对农村劳动力加以合理引导和调控,并提倡就地就近和小城镇间流动。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

据资料显示,1993年全国农民工达到6200多万人,比1989年增加了3200多万人;其中跨省流动的约为2200万人,比1989年翻了一番多。

[2]这一时期,各种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逐渐放开,以跨地区流动为主,出现了大量农民工“离土又离乡”的现象,农民工流动范围扩大,跨省流动比重大幅上升,城市二、三产业成为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渠道。

第三个阶段:稳步深入阶段(2001-至今)。

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为了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农民增收缓慢、增收困难等问题,对农民外出务工采取了积极引导的政策。

中国农民工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农民工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农民工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摘要:三农问题和城镇化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农民工问题正处于这两大问题的核心地带。

正是因此,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受到我国政府重点关注。

本文讨论了中国农民工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

主要包括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工资拖欠问题、农村劳动力减少的问题以及农民工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群的归属感的问题。

农民工为城市贡献了很大比例的GDP,而工资水平远远达不到相应的比例。

并且农民工的工资经常被拖欠。

大量的农民工离开农村工作,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大量转移,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减少。

并且农民工对城市有很强的归属感,而对城市居民群的归属感却很弱。

本文对于这些问题都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现状问题解决方案工资归属感一. 农民工的社会现状(一)农民工的概念农民工泛称所有在外打工的农村人。

通常简称民工,是中国大陆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称谓,从1978改革开放至今农民工人数已达2、4亿,拥有农业户口身份,由于中国大陆至今仍未废止户籍制度,农民无法自由迁移,没有非农业户口,为城市创造了GDP,不能享受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农民工”成为这一制度之下特殊群体。

农民工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大部分的农民工教育水平在小学以下文化程度。

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去认识和界定农民工(王春光,2005)。

首先是职业:农民工从事的是非农职业或以非农为主要职业,即农民工的绝大部分或全部劳动时间花在非农活动上,主要收入来自非农活动。

其次是制度身份:尽管农民工是非农从业者,但是他们在户籍上还是农业户口,属于农民身份,与非农户者有着明显的身份差别。

即农民工虽然为城市工作,可是他们并不能享受非农业户口的福利待遇。

第三个方面是劳动关系。

严格地说,农民工不是雇佣者,而是被雇佣者,他们是被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外企老板、乡镇企业、国有和集体单位甚至各种NGO(非政府组织)雇去从事非农活动的,而那些自己不但不是被雇佣者、反而去雇用其他人的农村人口,不应属于农民工。

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doc

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doc

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篇一: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XX年06月21日03:32工人日报字号:T|T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XX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为认真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并为解决好他们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全国总工会成立了由中国工运研究所、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基层组织建设部、保障工作部等部门参加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组。

今年3月至5月,课题组先后赴辽宁、广东、福建、山东、四川等省的10余个城市,就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此研究报告。

在本报告中,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

本报告所用数据资料,大部分来自国家各部委公布的统计数据,另有一部分来自当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的调查数据。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况与基本特征(一)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的延续和发展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与传统农民工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一些共同的基本社会问题。

农民工调研报告

农民工调研报告

农民工调研报告
《农民工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为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农民工权益保障和改善。

二、调研方式
1.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不同的工厂、建筑工地和农村地区发放问卷,了解农民工的基本信息、工作情况和收入情况。

2.深度访谈:选取一些代表性的农民工,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工作经历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3.实地调研:前往农村地区和农民工聚集区,亲身感受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

三、调研结果
1.收入状况:大多数农民工的收入较低,工资待遇不尽人意,难以维持基本生活需求。

2.工作环境:许多农民工长时间工作,工作环境较差,劳动强
度大,安全保障不足。

3.社会地位: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地位较低,面临种种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四、建议和措施
1.提高工资水平: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民工的工资保障力度,确保他们的劳动所得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2.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对企业和工地的安全检查,保障农民工的劳动安全,减轻其工作负担。

3.加强法律保护: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严惩侵害农民工利益的行为。

四、结语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了农民工的实际情况,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能够重视农民工问题,加大对他们的关爱和支持,促进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的改善。

现阶段我国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阶段我国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阶段我国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随着城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部分农民工开始考虑回乡发展,重新从事农村产业。

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一些农民工因失业、生活困难等因素选择返乡,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更加凸显。

本文将从现阶段我国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探讨。

一、现阶段我国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1. 就业机会不足返乡农民工因为经验、技能等方面的局限,面临着就业机会不足的问题。

尤其是一些技术含量高、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返乡农民工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2. 扶持政策缺失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但在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方面的政策支持还不够。

一些返乡农民工缺乏获得技能培训的机会,导致无法适应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3. 就业技能不足返乡农民工在城市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往往缺乏与现代农业、乡村产业相关的就业技能。

这种不足将会限制他们在农村就业的可能性。

二、现阶段我国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对策1. 健全返乡农民工培训机制政府应加大对返乡农民工的培训投入,建立健全的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机制。

培训内容应包括现代农业技术、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农村电商等内容,使返乡农民工能够适应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 加强农村就业示范基地建设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建设农村就业示范基地,提供技能培训、农产品加工、电商营销等服务,为返乡农民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可以吸引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3. 提供就业创业补贴和贷款支持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就业创业补贴和贷款支持的方式,鼓励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

这样一来,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资金和市场运营的问题,提高就业率和创业成功率。

4. 加强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政府可以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帮助返乡农民工了解相关政策和扶持措施,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

我看农民工‘破圈’

我看农民工‘破圈’

我看农民工‘破圈’农民工是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群。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群体已成为中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农民工长期以来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限制。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如何在中国城市中‘破圈’,实现社会流动和提升。

首先,教育是破除农民工‘破圈’的关键因素之一。

农民工的孩子通常随父母一同来到城市,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往往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投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另外,鼓励农民工接受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农民工‘破圈’。

许多农民工没有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一旦遇到意外情况或失去工作,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因此,政府应该加快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确保每个农民工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此外,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也是关键。

在过去,农民工面临着低工资、长工时和不公平待遇等问题。

政府应该加强对劳工权益的保护,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劳动法的实施,严厉打击欠薪现象。

此外,推动企业与农民工之间的对话和协商,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加强农民工群体的组织和培训,也是帮助他们‘破圈’的重要手段。

农民工可以通过加入工会或其他组织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

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农民工群体的自我组织,提供相关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提升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

总之,农民工‘破圈’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通过加强教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以及加强组织和培训,我们可以帮助农民工实现社会流动和提升,推动城市发展与社会进步。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农民工市民化的论文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农民工市民化的论文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农民工市民化的论文摘要:在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并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民工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青年一个群体,大部分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绝大部分。

然而,户籍制度和相关政策却使他们只能游离于城市和乡村彼此之间之间,难以成为真正的城市人。

文章研究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边缘化;户籍制度;公共政策;职业培训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渴望被誉为城市农民人。

随着近海沿海城市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的兴起,农业较慢剩余劳动力出现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快速转移,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的民工人数从2000年的7849万增加到2008年的1.4亿,其中64.7%流向地级最少大中城市。

争取“永久性迁移”、“市民化”成为相当一部分“候鸟式迁移”农民工的长期宏伟蓝图。

但是在现阶段,由于户籍制度等障碍,农民工未能真正融入城市。

对打工者市民化的现状和障碍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是有现实意义的。

一、打工者市民化的现状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却是边缘群体。

他们迫切希望转变成城镇市民,但由于自身因素和外生因素使他们不能彻底融入城市,有望成为游走在城市边缘驰骋的群体。

自身各种因素指农民工能力较低或懒惰,以致工作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找不到好缺乏导致其经济条件恶化;外生因素是指市场在制度设置上把农民工排斥在正规劳动力政府之外,使其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造成他们生存状态边缘化。

(董延芳,刘传江 2012)同时部分农民工主动选择边缘化,他们不希望取得非农业户口并与城市居民保持距离。

许多农民工建立了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以同质群体成员生活为主的生活圈子,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农民工虽然没有纯粹地聚族而居,越来越多是在城乡结合部租借当地人城乡房屋居住,但在这种混居中他们和城市人是“两张皮”。

(董延芳,刘传江 2012)无论是被迫还是自愿可以选择,农民工拒之门外边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方面,大多数农民工在非正规部门或者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岗位,其主要包括特点为工作环境差、待遇低、劳动时间长。

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农民工是指从事城市工作的农村劳动力,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支力量。

但是,由于其地位特殊、文化程度低等原因,往往存在着一些与其合法权益相关的问题,如工资未能及时发放、社会保险缺失、耳濡目染的法律知识不足等。

因此,探究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问题,既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也有助于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问题,以期为保障其合法权益,促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1.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问题概述2. 分析导致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的原因3. 揭示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在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中扮演的角色4. 探究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的创新举措5. 结合实际案例,对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和总结四、研究方法1. 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学术资料,了解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发生的现实情况、问题根源以及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相关政策和举措等方面的信息。

2. 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收集一定数量的农民工的观点和意见,了解他们的实际状况和需求,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3. 个案分析法:通过对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出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的种种原因和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

五、预期成果通过对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将有望:1. 揭示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深化解决农民工相关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2. 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促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 引导社会舆论关注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加强社会力量助力,共同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深化和认识提升2011-09-06 21:02:24作者:韦向阳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农民工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社会历史现象,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经历了“从制度性压抑,到逐步获得社会同情和政策认同,乃至成为社会的常态甚至主流的完整过程”[1]。

国内外学术界对农民工的产生、农民工对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对城镇经济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然而,农民工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区域——农村,因此发生的变化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特别是经济学者们足够的重视,造成了中国经济学的短期化、世俗化和缺乏历史感的状况。

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直至后危机时代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使“农民工与农村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更加凸显。

城镇流动的受阻,大批农民工返乡并试图创业、新农村建设的呼唤、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性等新问题,迫切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从农民工与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视角,联系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考察农民工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轨迹,探究农村现代化对农民工流动态势的影响和作用;在农民工的流动和发展历史中考察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的现实路径,揭示农民工对农村现代化的特殊贡献和作用,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探索新的实践路径。

一、农民工:中国特色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形式马克思的资本积累规律揭示了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剩余劳动力,首先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工业化快速发展产生了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是必然趋势。

这已经被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发展历程所证明。

同样,中国改革开放后潮水般涌现的农民工正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地区、非农产业转移的表现。

然而,由于中国特有的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体制,工业化需要的劳动力只能在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改变其“农民”身份的前提下得以补充,这便产生了中国特有的“农民工”——非农职业与农民身份统一的、始终流动的现代劳动主体。

农民工这一流动大军规模宏大,职业与身份分离;城乡之间候鸟一样的“双向流动”,使他们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亦工亦农、亦城亦乡”;“兼业性”突出,“兼业农民”与“兼业的二、三产业工人”的统一。

他们最多算作“流动人口”,绝大部分不是以移居为目的,这既显示了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不彻底性,也不同于其他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乡—城的单向流动和迁移。

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使超过两千万的农民工返乡“回流”。

这种“双向流动”的特点,增加了农村就业的压力,当然也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潜在的较高素质的劳动者。

由此可见,“农民工”一词最能准确地反映他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农民身份和与其非农职业的冲突,农民要求发展的强烈愿望与传统二元社会一系列制度安排严格约束的不相容,社会发展中新旧体制的矛盾与逐步解决,都在其中得到体现,这在本质上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推进现代化相叠加的必然产物。

二、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农民工产生的条件和基础以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中国特色的农民现代化、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为基本内容,以城乡一体化为愿景目标的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2],是内生于中国农村的“求富”动力与党和政府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图强”的外生挑战相结合的最佳方式,是近代以来以“强国富民”为宗旨的中国现代化探索的继续,直接为农民工的形成创造了主、客观的条件,催生了中国特有的这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形式,促进了农民工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促发了农民工的产生和发展。

理论上,由于农村人口规模过大,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无论是农业生产经营制度的变化,还是农业技术的变革、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都会导致农业劳动力的剩余,这是农民工的源头和蓄水池。

1978年以来,虽然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规模依然庞大,新增人口大多在农村,2010年底,农村人口依然超过6.7亿。

而农村耕地面积却不断减少,人地矛盾非常突出。

工业化、城镇化扩张对耕地的占用使农业生产的资源约束进一步增加,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实践上,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的农业现代化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释放并为其转移提供了现实可能。

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逐步推广和应用、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减少农业劳动力。

富余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领域就成了农民工。

农业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为农民工流动提供了体制保证,农业产业化通过“市场+中介组织+农户”的基本形式,开辟了农业劳动力内部转移的途径。

其次,乡镇企业的农村工业化形式,一开始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创造,其兴起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这是农民工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转移渠道。

乡镇企业的城镇聚集,既创造了产业集聚效应,也推动了城镇化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为农民的非农化就业开辟了新的道路,节省了就业成本,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载体。

此外,农民现代化素质的习得,为农民工的顺利就业和职业上升提供了可能,使他们有可能尽快地摆脱边缘化的处境,融入主流社会。

三、农民工:中国特色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历史的考察表明,农民工的流动与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如下图所示:1978年以来农民工流动与农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一)农民工推动了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民工的流动,不仅使农业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而且,农民工的“兼业”性特点迫切需要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民工向农业现代化回流资金、技术、智力、信息供给,增强了农业的市场化程度——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市场、农业市场化组织的形成。

(二)农民工是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直接动力目前,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就是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组织载体主要是乡镇企业[3]。

农民工不仅创造了乡镇企业,而且一直是乡镇企业的主要从业人员,是农村的产业工人,始终支撑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乡镇企业的发展。

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农民工。

小城镇的发展使中国的城镇化道路独具特色。

农民工的转移是小城镇兴盛的基本条件——小城镇二、三产业的就业主体、教育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新动力,小城镇就业、生活的成本优势对农民工有着更大吸引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城市化率。

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唐地区的发展现实证明了:哪里农民工聚集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哪里的城镇化程度最高、经济社会文化最发达[4]。

(三)农民工是农民走向现代化的中介英格尔斯指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才可真正称为现代化的国家。

我国如果没有占总人口80%的农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整体上的现代化。

现代化农民应该是具有现代思想和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创新型农民。

农民工具有的初步现代化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6]——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开放思维的形成,现代意识的萌发,关系网络的重构及其意义的重释,制度文化与行为规范的习得等,使他们成为农民现代化的先驱。

他们的直接示范作用,特别是女性农民工的增加,可以逐步消除当前我国的农民阶级存在的文盲人口比例较高、科技素质低下、小农私有观念根深蒂固、因循守旧、法制观念较为淡薄等现象。

(四)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后危机时代,城乡就业形势的变化,使大批农民工带着技术、资金和现代化观念回流,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劳动力的季节性短缺。

他们回乡后,除了带动了当地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当地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外,不少人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

四、农民工与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一)后危机时代农民工和农村现代化问题依然是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中国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农村现代化。

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固然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工业对农业、农村的反哺,但是,根本上必须依靠农村自身的发展。

农村的发展,一靠科学技术的投入和推广使用,二靠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积累,前者也是以后者为基础的。

提高人力资源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和培训。

而农村,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基础教育相对落后,教育水平相对低下,各种职业培训极度缺乏,农村人力资源提高的速度与质量一直是缓慢而低水平的。

农民工的大规模流动和迁移,不仅有效地提高了他们自身的素质,为农村培养了大批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源,而且对其输出地的经济社会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学术界还没有普遍把农民工问题放置于中国农村现代化乃至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中考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民工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作为农民工的主要输出地,流出的是当地的“精英”,流回的却是身心俱伤的中、老年失业者,他们把青春甚至生命献给了城镇,把疾病和缺乏社会保障的凄凉晚年带回了农村,农业凋敝、农村衰落、农民边缘化与日俱增,长此以往,城镇、非农产业的发展很难持续。

实践证明没有农民工的廉价劳动,就不会有东南沿海的发展,就没有“中国制造”超乎寻常的竞争力;没有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劳动力供给的“刘易斯拐点”也会提前到来,“民工荒”、“用工荒”已经让多年来安享“人口红利”的各地非农产业重新思考农民工的历史作用。

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后危机时代国家现代化继续健康前进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二)后危机时代解决农民工与农村现代化建设问题的政策依据新世纪以来,连续7个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使国家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吸引力将会显著增强。

数据显示,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农民人均收入增速2003年以来分别是4.8%、6.8%、6.2%、7.4%、9.5%、8.0%,8.5%,10.9%①。

这几年,被公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然而,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而下岗失业的农民工,大多只能选择重回农村。

如何妥善安置他们,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全局。

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从2008年底出台了多项促进农民工就业的政策措施,产生了一定的成效,究其原因就是为“农民工与农村现代化”的互动机制指明了建构的方向和依据。

(三)后危机时代解决农民工问题与农村现代化问题的路径笔者以为,现时代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之一就是构建“农民工与农村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机制。

一方面要在现有政策的指导下,增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吸引力。

城镇企业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增加对劳动的需求;广大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采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投身新农村建设;以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为契机,加快农村工业化,吸引当地的农民工就地创业就业,合理高效地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逐步打破城乡壁垒,改革户籍制度,吸引农民工在当地城镇落户,推动农村城镇化步伐;规范承包地合理流转,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生产,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农业产业化运作吸纳更多农民工进入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领域;建设“农民工创业园”,为农民工中的精英们开辟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的场所,使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发展理念得以落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