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诫子书》教案
4.文化背景:了解诸葛亮及其家族背景,认识古代家书的教育意义。
5.主题探讨:通过学习《诫子书》,引导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品德。
6.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1)句子解析: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尤其是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举例:解释“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中的“夫”字的用法,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句式特点。
(2)文化背景的把握:对于诸葛亮及其时代背景的了解,需要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举例:讲解三国时期的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教育观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诫子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自我勉励、自我约束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家书中的教育智慧。
(3)文化背景:了解诸葛亮及其家族背景,认识古代家书的教育意义。
举例:介绍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和影响,阐述古代家书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4)主题探讨:深入探讨勤奋学习、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品克制欲望、培养品德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开展得相当顺利。他们能够将《诫子书》中的教育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出许多有见地的观点。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引导学生们进行讨论时,应更加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以便让学生们的思考更加深入。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讨论成果,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显得不够自信。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给予这类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案设计(通用6篇)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案设计(通用6篇)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育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留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阅读法,学导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杜甫的《蜀相》中的诗句导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才智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日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训诲。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留意停顿。
2、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师生共同明确加点字的注音和课文朗读停顿。
夫:澹泊::淫慢:险躁:穷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全班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精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温馨提示:A、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沟通,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
老师赐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品读课文,领悟深意。
本环节老师以一系列的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化理解。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教案一. 教材分析《诫子书》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一篇家书,也是古代家书中的佳作。
全文短小精悍,语言优美,内容涉及人生哲学、家庭教育和道德修养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诫子书》,让学生了解古代家书的特点,领略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同时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从中受到启示。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针对《诫子书》这样的家书,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家书的特点,并引导学生从文中感受到王羲之的教育思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诫子书》,了解家书的特点,领略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王羲之的教育情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诫子书》,了解家书特点,领会王羲之的教育思想。
2.难点:分析家书的特点,深入理解文中的教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背诵,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
4.案例分析法:以《诫子书》为例,分析家书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诫子书》全文及其注释,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等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诫子书》,了解家书的特点,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事迹,为学习《诫子书》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诫子书》全文,要求学生朗读,注意停顿、语气、节奏等方面的把握。
人教版(2016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诫子书》中诸葛亮的教育观念,包括静心修身、勤俭养德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诫子书》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挑战和乐趣。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同时也展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发现通过提出与学生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讨论诸葛亮教育观念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主动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这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提升审美情趣:感悟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和深刻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4.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写作兴趣,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5. 塑造良好品格:学习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7. 拓展阅读:推荐与《诫子书》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提高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2. 培养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诸葛亮的教育观念,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解读,提高思辨能力。
3. 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理解其含义和修辞手法。
4. 文化背景:了解诸葛亮及其所处时代背景,探讨古代家书的教育意义。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6诫子书【核心素养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语言建构与运用)2.把握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领会诸葛亮的修身智慧。
(思维发展与提升)【教学重难点】1.熟读文章,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2.把握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领会诸葛亮的修身智慧。
(难点)【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杜甫、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智慧的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板书课题、作者)二、自主学习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著有《诸葛亮集》。
字音字形夫君子之行(fú)淫慢(yín)励精(lì)险躁(zào)遂成(suì)基础积累1.古今异义(1)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跟“快”相对)(2)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险些2.一词多义(1)以①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②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2)志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志向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用作动词,立志(3)学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3.词类活用(1)静以修身形容词用作动词,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2)非志无以成学名词用作动词,立志(3)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4)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4.重点实词与虚词(1)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2)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明确、坚定(3)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4)淫慢则不能励精淫,放纵;励,振奋(5)险躁则不能治性修养(6)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三、文本探究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圈点易读错的字词的读音,划分句子停顿。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年级优质课教案16诫子书.docx
16 诫子书知识目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能力目标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弄清文章的层次关系。
情感目标1 •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2.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诸葛亮是在5 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教学新课第目标导学一:准确朗读,疏通大意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师生共同明确课文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 •全班齐读课文。
【教学备注】II教学提示II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塚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2.教师强调屮点词句。
(1)重点词语解释静以修身(修养身心)非宁静无致远(实现远大FI标)无以广才(扩展);淫慢则不能励精(过度怠慢)年与时驰(消失、逝去.)遂成枯落(形容人韶华逝去)(2)重点句子翻译①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翻译: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3 .生译全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应该)用静來修善启身,用俭朴来淳养品德。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静心思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16《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6《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6 诫子书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理解文意。
结合作者(诸葛亮)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重点:(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难点: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提升古典文学素养。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1.导入在浩如烟海的综艺节目中,老师唯独对黑龙江卫视推出的《见字如面》情有独钟。
这一档以明星读信为形式的朗读节目如一泓清泉,汩汩的流淌于听众的心田。
如果老师能有幸站在这个舞台上,我会选择读哪一封信呢?预设:生:《诫子书》。
师: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封信?生:“书"是“信”的意思。
2.引入标题(1)齐读标题,说说哪个字能体现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2)“诫"是什么意思?“言”者,用语言来表达;“戒”,双手执戈,保持警惕,“警惕”是指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或错误保持警觉。
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警惕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学习之后,回答问题。
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
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就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2.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3.写作背景诸葛亮的《诫子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
第16课《诫子书》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诫子书》说课稿一、说教材1、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课,是一篇教读课文。
2、本课是一篇有道德劝喻意味德家书,是诸葛亮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既有谆谆的告诫之语,又有殷殷的期盼之情。
学习本课,在提高学生文言文水平的同时,也要结合文本,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3、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之舟”,目的在于试图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学会规划人生,珍爱生命。
二、说学情1、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学情分析是教学的基础。
2、本次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是处于学习的过渡期,但是他们在这一时间中言语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发展迅速,但学生通过前三单元文言文的学习,也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在课堂中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学习,概括文章的能力,并且学生刚刚步入新的校园,新的学习阶段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深刻内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三、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坚持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文常用字词的用法和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盼之情,自觉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重点:掌握理解文章中的字词句,并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导入,接着说些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挥泪斩马谡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法a)一读字音,扫清字音障碍。
b)二读节奏,把握文章朗读节奏。
c)听名师范读,多种方式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划分课文节奏。
2、讲授法介绍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和释题。
诫子书教案初中
诫子书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诫子书》。
(2)理解《诫子书》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
(3)了解诸葛亮及《诫子书》的背景资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诫子书》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学会对比阅读,将《诫子书》与《岳阳楼记》等进行比较,体会不同的写作风格和人生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远大理想,明确人生目标。
(2)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
(3)学会珍惜时间,勤奋学习,追求卓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诫子书》。
(2)理解《诫子书》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诫子书》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淡泊”“宁静”等抽象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联系实际生活,将《诫子书》中的道理运用到自己的成长过程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诸葛亮及《诫子书》的背景资料。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树立人生目标等问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诫子书》,理解文意。
(2)让学生圈点批注,标注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诫子书》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对比阅读,将《诫子书》与《岳阳楼记》等进行比较,体会不同的写作风格和人生观。
4. 讲解分析(1)讲解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2)分析《诫子书》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
(3)阐述《诫子书》中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实践运用(1)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如何将《诫子书》中的道理运用到自己的成长过程中。
(2)让学生撰写一篇心得体会,以“我眼中的《诫子书》”为主题。
6. 总结反馈(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将《诫子书》的道理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2024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难点充分理解文章内涵,理清逻辑层次。
教学方法诵读积累法、精读探究法。
课前准备学生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词句停顿。
16 诫子书【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
16 诫子书设计说明此文是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篇旨在劝诫、劝勉的家书,辞约意丰,言辞恳切,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作者总结的三个成才条件,对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也极具指导和启发意义。
此阶段的学生虽然学习积累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语言形式的把握还有所欠缺。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让学生运用讨论法解决问题,教师需及时点拨难点,帮助学生厘清行文思路,并设计有效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文学常识,能够准确背诵全文。
2.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理解文章内容。
3.感受传统文化,体会文章主旨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厘清课文层次,并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体会文章主旨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积累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可见诸葛亮谋略过人。
如此智慧的人又会如何教育自己的后代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去看看吧。
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
夫.(fú)遂.(suì)淫.(yín)慢险躁.(zào)2.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在今湖北襄阳),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追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
著有《诸葛亮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性文体。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诫子书》教案
- 思想深度:课文中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生活体验来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诫子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劝诫朋友或家人改正错误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智者诸葛亮如何通过家书教育子女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诫子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在学习古文时的兴趣与挑战。首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代的家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很想知道古人是如何教育子女的。这种兴趣成为了他们学习课文的良好动力。
然而,古文的句式和词汇确实是学生们的难点。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来解释,但仍然感觉到有些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可能需要在以后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古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文阅读技巧。
3. 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诸葛亮的教育观念中提炼出有益于个人成长的智慧,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课文中寓意深刻的句子,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5. 道德修养与表现: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诚实守信、勤奋节俭、尊敬长辈等道德品质,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诫子书》的基本内容和背景。这是一封三国时期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书,强调了修身养性、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它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个缩影,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语言运用(1)准确认读并书写重点字的读音、字形,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
(2)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全文,体会文章语言的节奏感。
2.思维能力(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2)思考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内涵,理解诸葛亮对儿子的期望和教诲。
3.审美鉴赏(1)体会文章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感受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2)结合作者生平,深入体会文章主旨,领悟其现实意义。
4.文化自信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重要字词和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知识。
(2)体会文章主旨,理解诸葛亮对儿子的劝诫和期望。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静” 的含义以及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
(2)思考文章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将所学道理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展示诸葛亮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历史人物是谁吗?”明确:诸葛亮。
2.讲述诸葛亮的故事,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诫子书》,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二)作者简介1.介绍诸葛亮的生平:“诸葛亮,字孔明,琅玡阳都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他隐居隆中,留心世事,人称‘卧龙’。
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氏,待机进图中原的建议,即‘隆中对’。
建兴十二年,最后一次北伐中,病卒于前方,谥忠武侯。
”2.提及诸葛亮的代表作品:“他的代表作品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3.简单介绍诸葛亮的军事发明:“相传,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八阵图、诸葛连弩等军事器具和阵法。
”(三)标题解析1.提问:“请同学们齐读标题,想一想,‘诫子书’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诫” 是劝诫、劝勉的意思;“子” 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 是书信的意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6课《诫子书》公开课教案 (1)
《诫子书》公开课教案(安庆九中支教老师)一、教材分析:《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二、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初读熟读成诵。
2、研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精读妙点,赏析精彩语句。
三、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2、引导学生理解“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时代意义。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熟读成诵:1、解题: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学生自由朗读。
3、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示例:课文句式整齐,琅琅上口,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学生齐读)l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l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l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l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4、指定学生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三)研读,理解文章内容:1、自主学习。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诫子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能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学习诸葛亮的智慧和品德。
3. 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2)理解文章主旨,体会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静"的含义及其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
(2)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其语言风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成就一切的基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人修身养性的名篇——《诫子书》。
2. 提问:谁知道“诫子书"是什么意思明确:“诫”是告诫、劝勉的意思,“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即书信。
《诫子书》就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旨在告诫、劝勉的信。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 介绍作者诸葛亮。
明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他一生效忠刘氏父子,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的智慧和品德深受后人敬仰。
2.介绍写作背景。
明确: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
诸葛亮为了国家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诫子书》,告诫儿子要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 检查字音。
夫(fú) 淫(yín) 慢淡泊(dàn bó) 险躁(zào) 穷庐(lú) 遂(suì)4.全班齐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告诫,希望儿子能够修身养性,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才华的人。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诫子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包括重点实词和虚词,掌握文言文翻译方法。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体会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教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学习态度。
3.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对偶、双重否定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如“淡泊”“宁静”“淫慢”“险躁” 等实词,以及“以”“之”“则” 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修身、治学、惜时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具有深刻内涵的句子,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并能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偶句的运用及其作用,双重否定句所强调的语气和效果。
3.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有益的启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投影出示一些关于诸葛亮的诗句,如“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所描绘的人物形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诗句都是在赞美谁吗?他有哪些著名的事迹和成就呢?学生回答:诸葛亮。
他早年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他,他联孙抗曹,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还著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3.教师总结: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文学家和发明家。
他一生为了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的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给他儿子的一封家书——《诫子书》,看看他对儿子有哪些教诲。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节奏。
2.投影出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如“夫君子之行(fú)”“淫慢(yín)”“励精(lì)”“险躁(zào)”“遂成(suì)”“穷庐(lú)”,让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的读音是否正确。
第16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1
第16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背诵全文。
2. 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3. 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积累文言词汇。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智慧和品德深受人们敬仰。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篇文章《诫子书》,这是他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 作者介绍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背景介绍诸葛亮写这封家书时,其子诸葛瞻年仅8岁。
诸葛亮担心自己不久于人世,希望通过这封家书教导儿子如何做人、如何学习,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才华的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1)字音:夫(fú) 淫(yín) 慢励(lì) 精险躁(zào)遂(suì) 成穷庐(lú)(2)节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3. 学生齐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四、疏通文意1.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2. 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 教师检查学生翻译情况,重点讲解以下词句:(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诫子书
【导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步骤一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三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三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
丞相。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这节课我们将重点研讨。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言知识梳理
(1)字音
淡泊..(dàn bó) 淫.慢(yín) 励精.(jīng) 险躁.
(zào) 年与时驰.(chí) 遂.(suì) 穷庐.
(lú) (2)古今异义
意与日去..
(古义:离开,这里引申为“消失”;今义: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
)
险.
躁则不能冶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 淫.
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放纵;今义:男女上不适当关系) (3)词类活用
非澄泊无以明.
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明确) 非学无以广.
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广博,增长) (4)一词多义
行⎩⎨⎧夫君子之行(行为)与友期行(同行)
以⎩⎪⎨⎪
⎧
静以修身(介词,用)
非学无以广才(拿来)
成⎩⎨⎧非志无以成学(成就,达成)遂成枯落(成为)
(5)重点句式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介词宾语前置,正确语序号“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2.作者名片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官至丞相。
少年时父母双亡,早年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娶黄承彥之女黄氏为妻。
3.背景链接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万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交流点拨】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交流点拨】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1.“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交流点拨】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
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步骤四名句理解,赏析语言。
1.名句理解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交流点拨】这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淡泊”与“宁静”,是以“明志”与“致远” 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贯穿诸葛亮一生,是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交流点拨】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
诸葛亮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
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
2.赏析语言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示,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警句推荐:
【交流点拨】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
(陆游)
B.立志:(1)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
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C.惜时:(1)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2)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
(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本文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2.拓展延伸
赞美诸葛亮的诗歌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板书设计
诫子书
治学
中心论点——静躁(危害性)
静以修身 (正) (反)
俭以养德修身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步骤四名句理解,赏析语言。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外在于:不足之处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