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合集下载

新课程改革纲要

新课程改革纲要

新课程改革纲要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新课程改革纲要。

新课程改革纲要的出台,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本文将对新课程改革纲要进行详细探讨,包括其背景和意义,主要内容以及带来的影响等方面。

一、背景和意义新课程改革纲要的出台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过去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新课程改革纲要的出台,意在通过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程改革纲要的出台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和超越。

传统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填鸭式教学,过于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

而新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通过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和创新,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主要内容新课程改革纲要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思想、课程目标与任务、课程结构与形式、课程内容与方法等方面。

1. 课程思想新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全人培养”。

即将学生的发展需求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倡综合素质教育,并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 课程目标与任务针对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一系列的课程目标和任务。

其中包括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能力和自主生活能力等。

3. 课程结构与形式新课程改革纲要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

在课程结构上,强调主体课程和拓展课程的结合,注重学习与实践的融合,提倡跨学科和综合性学习。

在课程形式上,鼓励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

4. 课程内容与方法新课程改革纲要对各个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强调知识的连贯性和实用性,注重跨学科综合和前沿技术应用。

对于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项目制教学等活动性教学方法。

第一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一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在培养目标方面,各国普遍关注:
• 公民的责任 • 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 • 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 • 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 • 信息素养 • 国际视野
高中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1. 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 一。
2. 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 机结合。
3. 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的课程。 4. 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 5. 倡导学生自定学习计划。 6. 实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 7. 实行学分制。
日本
• 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2002年起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 容, 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教育指 导思想突出四个方面:
–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 –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 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
人的教育环境; – 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 社会:
– 追求自由与正义,维护权利与法的尊严,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 重视公民的责任和家庭,尊重宗教和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参与民 主生活。
• 环境:
– 把由社会和自然共同构成的环境视为生命和变化的起源,对未来 和可持续发展抱有责任感,理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努力保持自 然的平衡性与多样性。
美国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 “美国学生在 4、 8、12 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 英语、数学、 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 面能应付挑战” ,最近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 队”。
•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是:
– 调整培养目标 – 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 –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 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 – 反映社会和科技的最新发展 – 改革评价方式
英国

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一、宏观背景:1.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由于从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

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将改变“文盲”这一传统涵“文盲”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

2. 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信息霸权在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方面对其他国家的控制、渗透、都使和平与发展不断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如果说既往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军事实力等方面那么当前的国际竞争则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3.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这种困境主要是指人类目前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19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在21世纪,除了必须对人类既往的所作所为进行客观的评价之外,我们还必须妥善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国背景素质教育“一个挂在天边的月亮”,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3《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2001由此展开了素质教育的大讨论。

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困惑“理论口号一大堆,名词概念漫天飞,经验总结立马有,就不知实践怎么走”、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

2005,6原教育部长何东昌《关于基础教育中广泛存在应试教育倾向及有关建议的报告》将应试教育的批判再度推向一个高峰。

第二章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端,是教育的本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观念的问题。

教育政策: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教育政策: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教育政策: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1. 引言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政策则起着指导和规范教育实践的作用。

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在推进教育改革,其中新课程改革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2. 新课程改革背景解释新课程改革出台的背景原因和相关目标。

提及全球化、技术进步对教育需求的变化、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等方面。

3.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详细介绍新课程改革所涵盖的核心内容:学科调整、学习方法创新、评价方式变革等方面。

3.1 学科调整具体说明各学科调整带来的变化,如减少知识点数量、加强跨学科融合、突出实践与应用等。

3.2 学习方法创新解释引入新的学习方法带来的好处,如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

3.3 评价方式变革说明新课程改革下的评价方式与以往的区别,如注重综合素养和能力的考核,树立多元评价体系等。

4. 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的意义阐述新课程改革对教育产生的积极意义。

包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

5. 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的影响具体讨论新课程改革对各方面教育环节的影响,如教师角色转变、教材编写与选择、教师培训与发展等方面。

6. 结论总结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强调其是适应时代需求,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并指出在实践中仍需解决一些挑战和障碍来推动新课程改革迈向成功。

以上是关于"教育政策: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的文档内容编写,该文档涵盖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核心内容,以及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它通过分析各个方面,向读者传达了新课程改革对于提高学生素质、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推陈出新,我国也在不断进行新课程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将就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进行探讨。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走上现代化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教育模式中的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因此,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课程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它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和素养。

二、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

2. 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并重。

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

在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3. 教育育人、立德树人。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人文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内容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展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推动传统课程与现代教育理念的有机融合。

新课改的背景、目标及对策

新课改的背景、目标及对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及对策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扑面而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实验区全面展开,我们省17个市33个省级实验区的实验工作也于2002年秋季正式启动。

新课程已经走进学校、走进千万师生。

那么,为什么要开展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从哪里来?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如何理解新课程?等等问题,都是教育管理者、新课程实验者、广大教师所关心、关注的问题。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至少进行了7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第一次,是1950年,我们国家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这次改革出台了小学各学科课程暂行标准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形成了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第二次,是1952年,在第一次立新的基础上,出台了进一步修订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并依据新大纲完成了全国第二套新教材的编写工作。

第三次,是1956年,这次改革主要对1952年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在此基础上重新组织编写了第三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第四次,是1963年,在各地实验和进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同年,在全国使用第四套教材。

第五次,是1978年,“文革”结束,百废待兴,课程改革也不例外。

国家组织力量对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并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新教材的编写工作也紧锣密鼓,同年,第五套通用教材开始在全国使用。

第六次,是1981年开始的,原国家教委颁发了《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4年,又颁布了《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并于同年7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教委制订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阶段教学计划(草案),组织编写了第六套通用教材在全国使用。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例 1
例2
初中《生物》第二册( 初中《生物》第二册(上)
讲述神经系统时,出现了: 讲述神经系统时,出现了:脊神经 肋间神经、坐骨神经、交感干、 节、肋间神经、坐骨神经、交感干、马 视交叉、脑桥、胼胝体、间脑、 尾、视交叉、脑桥、胼胝体、间脑、丘 丘脑下部、中脑、延髓、颈神经、 脑、丘脑下部、中脑、延髓、颈神经、 胸神经、腰神经、骶神经、 胸神经、腰神经、骶神经、尾神经等人 体解剖学的专有名词。 体解剖学的专有名词。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1、当前的社会背景及对社会成员的要求 、 (1)经济全球化 ) 全球意识、国际视野、开放的的思维方式、全局观念、 全球意识、国际视野、开放的的思维方式、全局观念、合 作交往、 作交往、赞美分享 (2)信息时代 ) 信息意识与素养、 信息意识与素养、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 (3)可持续发展 ) 终身发展、自主发展并规划人生; 终身发展、自主发展并规划人生;环保意识 (4)知识经济 ) 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能力
• 人与社会环境:强调社会与文化的结合 人与社会环境: 4.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技能。 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技能。 5.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合作。 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合作。 6.促进文化学习与国家了解。 促进文化学习与国家了解。 7、增进规划、组织与实践的知能。 增进规划、组织与实践的知能。
韩国 韩国
韩国199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 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 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 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 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 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 “区别性课程”, 从1年级到10年级, 年级, 数学、英语、朝鲜语、 数学、英语、朝鲜语、科学和社会等五 课程; 年级, 科设置分层课程;11年级到12年级,大 量引入选修课程。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完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在2017年正式启动了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即《新课程改革》。

这次改革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转型,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从课程背景、目标与实施效果三个方面全面阐述新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

一、课程背景新课程改革的推出,是建立在教育的新形势下的,也是对现有高中课程的一种改革,旨在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教育部表示,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是中国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不仅是一个质量提升的时代,更是一个转型升级的时代。

因此,新课程旨在秉承“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导向的新型课程,全面提高我国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目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课程编制方面,新课程采取了“考试与教学相依”的原则,采用“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等概念,通过对学生的具体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来考核其综合能力。

因此,在新课程中,不再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实施效果新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一些高校已经开始试行新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例如,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生导师黄春艳老师表示,新课程模式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并且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相应地增强了。

除此之外,在新课程改革中,还有许多优秀的案例,如名校同步改革、校企合作培养等,都为推进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效的实践经验。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项重要改革,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

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正在积极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争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我们相信,在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新课程将会开创出更加美好的教育新局面。

2001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2001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2001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一、探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旨在整合全球资源,为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做准备。

在2001年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三大基本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主线”、“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参与度更高、主动性更强。

“以发展为主线”意味着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情境,紧扣学生的成长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全面发展”是要求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多方面得到平衡发展,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探讨新课程改革的深度1. “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教育实践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

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教学内容和形式应当针对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

2. “以发展为主线”:新课程改革的第二个核心理念是以发展为主线。

教育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格和品格。

3. “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最后一个基本理念是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以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教师为支撑,促进学生的个性、智力、情感、态度、意志等多方面的发展。

三、共享对新课程改革的个人观点和理解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虽然旨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如何在教学中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需要教师和教育实践者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另外,“以发展为主线”也需要教师持续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促使学生得到有效的学习和发展。

“全面发展”虽然是一个较为理想化的教育目标,但也需要学校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的培养目标

新课改的培养目标

新课改的培养目标一、新课改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日益深入。

新一轮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应运而生,旨在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新课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对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

二、新课改培养目标概述新课改培养目标立足于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全面发展的人:新课改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都能健康成长。

2.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人:新课改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4.具有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新课改强调信息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获取、分析、传播信息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新课改培养目标的现实意义新课改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新课改培养目标有助于提升我国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

四、如何实现新课改培养目标1.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涵盖多样性学科领域,兼顾理论与实践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

3.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素养,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新课改中发挥主体作用。

五、新课改培养目标的挑战与对策新课改培养目标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教学观念滞后等。

要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推动新课改的深入推进。

六、总结新课改培养目标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一)社会背景1.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2.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原有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推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直接动因是要为“素质教育”在我国的真正落实找到切入口。

3.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1)各国都非常重视培养21世纪具备全面素质的合格公民。

(2)关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精选适合学生和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满足多样化发展需求。

(3)培养具有终身学习、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未来人才。

(4)重视评价改革,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以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全面发展。

(二)理论背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从理念上吸收了现当代众多教育思潮中的各种合理因素,展现出全新的姿态,有着全新的价值追求。

1.人本主义思潮2.建构主义思潮(1)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3)学生观: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师的。

(4)教学观:学生的主体性、情境的建构性、活动与主体的交往、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3.多元智能理论(1)简介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

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

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

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

(2)多元智力理论的内容加德纳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

他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他的解题能力的指标。

根据这个定义,他在《心智的架构》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九个):a.语言智能这种智能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PPT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PPT

05
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和展望
对教育系统的影响
课程结构调整
评价体系改革
新课程改革对传统的课程结构进行了 调整,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 选择性,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改革建立了新的评价体系,注 重过程评价、多元评价、质性评价等, 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
教学方法改革
新课程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 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 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教学 方式方法的创新。
新课程改革的前景展望
深化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 新,新课程改革仍有继续深化的 空间,将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教
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个性化教育
新课程改革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教 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 特长,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
育。
信息技术融合
新课程改革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 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利用信息 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
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育公平的追求
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需要关注公平和质量。新课 程改革旨在打破传统教育体制的局限,缩小城乡、地区和不 同群体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素质教育的要求
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仅仅 是追求高分。
提升教师素质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学 习和提升自身素质,推动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知识技能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通过科学、合理、系统的课程体系设置,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情感态度
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
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陛、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
★★二、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一)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从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的总和,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此外,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文肓”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文化、没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知识、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

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一、宏观背景:1.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由于从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

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将改变“文盲”这一传统内涵“文盲”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

2. 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信息霸权在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方面对其他国家的控制、渗透、都使和平与发展不断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如果说既往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军事实力等方面那么当前的国际竞争则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3.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这种困境主要是指人类目前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19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在21世纪,除了必须对人类既往的所作所为进行客观的评价之外,我们还必须妥善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国内背景素质教育“一个挂在天边的月亮”,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3《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2001由此展开了素质教育的大讨论。

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困惑“理论口号一大堆,名词概念漫天飞,经验总结立马有,就不知实践怎么走”、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

2005,6原教育部长何东昌《关于基础教育中广泛存在应试教育倾向及有关建议的报告》将应试教育的批判再度推向一个高峰。

第二章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端,是教育的本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观念的问题。

新课程教学改革热点与重点

新课程教学改革热点与重点
• 对策: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方案,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强贫困地区 和薄弱学校的建设。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资 源利用效率。
• 结论: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优化资 源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可以逐步缩小教育差距。
评价体系的改革难题与对策
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与对策
• 总结词:教育资源不均衡是新课程改革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 对策。
• 详细描述:由于地区、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 问题一直存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支持 力度,提高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 质教育资源的供给。
跨学科教学
总结词
跨学科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新趋势,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详细描述
新课程教学改革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学科之间 的联系,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跨学科教学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 养。
03 新课程改革的重领域
全面发展的评价。
创新评价方式和方法,采用多种 评价手段和工具,对学生的知识、 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方面进行评价。
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 能,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中的作
用。
04 新课程改革实践案例分享
某小学的跨学科教学实践
总结词
创新教学方法
详细描述
某小学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跨学科教学实践。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让学生在探究实际 问题中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05 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与 对策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基础教育课程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改革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等方面介绍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改革背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过去基础教育课程的修订和升级。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变化,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此外,国际教育领域的发展也对中国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为了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主要内容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将以往注重知识传授的课程改为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

二是课程内容的更新,根据新时代的需求,更新教材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需求。

三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强调学生参与、互动和合作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造力。

四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往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现在教师需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三、影响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学生、教师和社会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学生在这种改革下能够获得更全面的教育,培养更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新角色定位将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最后,社会对于基础教育学生的要求也会得到更好的满足,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四、总结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需求,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通过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转变教师角色,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并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这一改革对学生、教师和社会将带来积极的影响,培养出更多创新人才,推动社会发展。

基于此,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必要而重要的改革,对于未来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文件pdf (2)

新课程改革文件pdf (2)

新课程改革文件pdf引言概述:新课程改革是指教育部门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对现行课程进行调整和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新课程改革文件pdf是指以电子文档形式发布的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文件,它对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人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和指导。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新课程改革文件pdf的内容。

正文内容:1.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1.1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介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包括教育发展的需求、社会变革的压力等。

- 分析为什么需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列举一些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2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阐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 解释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原则,如以学生为中心、终身学习等。

2. 新课程改革文件的主要内容2.1 课程设置与调整- 介绍新课程改革文件对课程设置的调整,包括新增课程、调整课程内容等。

- 分析新课程改革文件对课程设置的影响和意义。

2.2 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阐述新课程改革文件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和指导,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

- 介绍新课程改革文件对评价体系的调整,如强调综合评价、注重素质发展等。

2.3 师资培养和教师发展- 解释新课程改革文件对师资培养的要求,如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等。

- 分析新课程改革文件对教师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3. 新课程改革文件的实施和推广3.1 实施策略和步骤- 介绍新课程改革文件的实施策略和步骤,如制定实施计划、组织培训等。

- 分析实施新课程改革文件可能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3.2 推广与应用- 阐述新课程改革文件的推广和应用情况,如在各级学校的实践和效果。

- 分析新课程改革文件的推广和应用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总结:在总结部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进行写作:1. 新课程改革文件pdf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新课程改革文件pdf的实施和推广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3. 新课程改革文件pdf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和未来发展方向。

第三讲: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况

第三讲: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况

适当
偏难
校长和教师认为 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
100% 90% 79% 50%
0% 小学 初中
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类型
70% 60% 50% 40% 30% 20% 10% 0%
书面习题 读课本 实践性作业
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 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 很少布置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 很少布置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这 一类的实践性作业。 一类的实践性作业。
第三讲: 第三讲: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况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流程) 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流程)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考虑因素)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考虑因素)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课题)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课题)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1、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新世纪、 2、我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 3、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 4、克服传统课程弊端的必然要求
(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流程) 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流程)
文献比较研究、经验与调查研究、 文献比较研究、经验与调查研究、专题研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教材开发
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
全面推广
1996年 月始, 1996年7月始,在深入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 大背景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6 大背景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6所大学及 中央教科所的课程专家, 1993年秋实施的九 中央教科所的课程专家,对1993年秋实施的九 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状况进行调研。 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状况进行调研。总计调 查了全国9个省(市)近16000名中小学生,2000 查了全国9个省( 16000名中小学生, 名中小学生 多名校长、教师和50 50多位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 多名校长、教师和50多位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 员会委员。 员会委员。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目标的落实 状况、教学内容的适宜性、 状况、教学内容的适宜性、教与学过程中的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主要精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主要精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主要精神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议题。

本文将从改革的背景和主要精神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改革的背景1.社会发展要求: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不断涌现,传统的课程设置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偏重知识点的灌输和应试导向,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新的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因此,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成为时代的要求。

二、改革的主要精神1.素质教育导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素养。

2.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科之间的整合,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的创新。

通过设置综合素质课程和项目实践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全面素质。

3.活动性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性学习。

通过采用讨论、研究、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4.个性化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特长,提供差异化的教育服务。

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和特长班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发展自身的特长和潜能。

5.多元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崇多元评价方法,不再单纯依靠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多元评价包括平时表现、作品展示、实际操作等方面,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主要精神,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改革的推进不仅需要政府和学校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相信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将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新教材改变的理论及其背景

新教材改变的理论及其背景

教材是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的?一课程改革的背景(一)国内背景面向21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和高层次化,生活观念也发生改变,正从追求富裕的物质生活转变为追求富有的精神生活。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经济全球化浪潮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已深刻认识到教育在增强综合国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国以来我们已经历了七次课改,面对新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现行课程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旧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前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特别是书本知识,教师知识的传授;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脱离学生生活以及不能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发生联系,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学生学得越多,但生活能力越低;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不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1】二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为了是课程更好地适应每个孩子的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能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获得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新课改以哲学、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

而作为课程之一—《语文》也是以这些理论作为根据进行整合与编写的。

(一)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自己建构意义的过程,即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知识意义建构包括新信息的理解和对原有知识的反思与重构。

教师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即发生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的生长、重新组织、转化与创新。

【2】(二)后现代课程观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家认为课程是开放的、复杂的、变革的;他们持反理性中心主义观点,认为知识是不确定的、情境性、价值介入的;认为课程设计与建构的标准是多尔的4R和5C,追求开放性,认为课程是一个解构、重构、再解构的循环过程;课程目标是非线性的,重视过程和目标的不断重构升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述问题使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在价值观发生急剧改变的时代,如何进 行价值教育? 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如何确定教育 的内容? 如何使学校教育与学生的终身学习相衔 接?

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二
世界各国的应对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开始 反思本国的教育政策和课程,开始了新一 轮的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是:

“ 信息爆炸”与“终身学习”


“信息爆炸”指的是由于科技发展而带来的知 识信息迅猛增长的现象。 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要跟上知识发展的步 伐,必须终身学习。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终身 学习的本领,让学生懂得:

如何通过多种不同渠道找到并获取信息, 如何理解信息的含义, 将新信息与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网络结合起来, 判断信息的价值, 将有价值的新信息应用到实践中去。
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 的意志; 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人际关 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

道德方面的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社会方面的发展:

文化方面的发展:

英国新课程的六项基本技能


交 流 数的处理 信息技术 共同操作 改进学习 解决问题
路甬祥:《创新与未来》 p.3;科学出版社,1998
四十年来几个对教育 有重大影响的背景问题

“知识经济” “可持续发展” “信息爆炸”和终身学习 “价值观的变化”

知识劳动者,主要是指从事知识、信息 收集、处理、加工和传递工作的劳动者。
“文盲”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有文化、 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 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
学生及社会公众对考试成绩的看法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22 6.5 0 8.1 78 85.4 社会公众 学生

不能
不知道
85.4%的学生及78%的社会公众明确表示考试成绩不
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
现状调查说明什么?

学校教育并没有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更偏重 的是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 课程内容存在偏多、偏难的现象。 学生缺少接触联系实践的机会。



调整培养目标 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 反映社会和科技的最新发展 改革评价方式
英国
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 强调:



四项发展目标: 六项基本技能 四方面共同的价值观
英国新课程的四项发展目标

精神方面的发展:

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 目标的意志;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 宜人的教育环境; 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韩国
韩国199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实 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 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区别性课程”, 从1年级到10年级,数学、英语、朝鲜语、 科学和社会等五科设置分层课程;11年级到 12年级,大量引入选修课程。
80% 60% 40% 20% 0%
Ç Ð ¡ § ³ Ê Ð Ñ Ç Ð õ Ð ³ Ê ³ Ö ç å õ Ð Ï ´ ³ Ö
­ £ « ¼ É ¨ ­ £ ¾ ³ ¹ ² ³ ¼ ¾ ³ Å Ã ´ û Î
城市小学和乡村初中“经常”或“总是” 在全班公布考试成绩的比例在60%左右, 城市初中学生的这一比例已达75%。
新课程改革
一、新课改的背景
时代的变迁 世界各国的应对 中国的教育现状

影响学校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与文化 经济与技术水平 环境因素 对象因素
青少年的特点 发展的规律
教育方针 教育体制特点 教育观
内部因素
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一
时代的变迁
四十年来几个对教育 有重大影响的背景问题

“知识经济” “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 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 扩散和应用”。
课间基本没有户外活动的学生人 数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城市四年级 城市六年级 城市初二 城市初三 乡村初二 乡村初三
1
城市小学四年级就有近一半的学生一天课间中 除做操外基本没有户外活动。城市初三学生这一 比例高达83%。
对考试结果的处理
经常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次的百分比
“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主要是指 人类目前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的恶化、 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威胁 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 题。

“可持续发展”
由于过度开发所引起的资源短缺以及生态环境 问题,引起了人类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生态 系统的关注,逐步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仅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协调 相处,还包含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 人的生存生活到国家政治制度,都有一个可持续 发展的问题。
台湾地区
2000年台湾推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其基本 目标可概括为3大关系、10项能力:

人与自己:强调个体身心的发展 1.增进自我了解,发展个人潜能。 2.培养欣赏、表现、审美及创作能力。
3.提升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能力。

人与社会环境:强调社会与文化的结合
4.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知能。 5.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合作。 6.促进文化学习与国家了解。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我们对公民 的基本素养重新进行思考,什么是未来社 会合格的公民?

健康的体魄和心理 健全的人格与道德修养 对传统的、民族的、世界的文化有大体的了解 某一领域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终身学习和自我反思的欲望和能力 团队精神和合作、沟通的能力 开放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 人生规划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7% 40% 53%
校长
8% 60%
教师 适当
32%
偏易
偏难
校长和教师认为 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
100% 79% 50% 90%
0% 小学 初中
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类型
70% 60% 50% 40% 30% 20% 10% 0%
书面习题 读课本 实践性作业
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 科书,而很少布置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 外书、社会调查这一类的实践性作业

需要重视科学对人的影响
今天所谓知识信息“ 爆炸”,主要是与科 学技术有关的知识信息快速膨胀。这就产生 了另一问题:科技的迅速发展对“人”产生 什么影响?在新形势下如何体现“人”本身 的价值?体现人性、人格等等反映“人”本 身的内涵品质的价值? 不能因为适应科技的发展和强调科学素养的 重要而忽视人性和人格发展的重要,不能重 “物”轻“人”。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如何 使科学素养的培养与人格素养的培养结合起 来?

义务教育现状调查
1996—1998年对全国9个省市城镇和 农村的16000名学生,2000名校长、教 师和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大部分委员, 对1993年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 进行了问卷、访谈调查。
校长、教师认为 学生身上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校长 教师
怎么办?
纵观全球教育改革,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 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从我国是人口大国的实 际出发,必须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培 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以全面 提高国民素质,应答未来的挑战。


现状调查说明什么?

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单向的传授,学生学习 的主要方式是被动接受和机械的训练。
考试评价的方式,特别是排名次的做法给学生 带来很大的压力。 学生缺乏足够的休息和自由活动时间,身心发 展受到局限和压抑。


目前的教育制度与课程存在的问 题


精英教育 学科中心 教学内容偏难、偏旧, 单向传授式教学, 以筛选和淘汰为目标的考试评价方式, 急攻近利-大量违背教育基本规律的做法在 学校中大行其道,教育的价值模糊,教育的 道德沦落; 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引发了严重问题。
15
3 3 3 2 1
11
8
3
4 4 3
教师之间经常谈论的教学话题
60% 50% 40% 30% 20% 10% 0% 1
知识与技能 解题技巧 智力发展 创造性 情感态度 个性发展
校长与教师对教材所选内容量的意见
12% 57%
校长
偏少 适当
11% 46% 43%
教师
偏多
31%
校长、教师对课程内容难易程度的意 见
7、增进规划、组织与实践的知能。
人与自然环境:强调自然与环境
8.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 9.激发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10.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台湾即将推出的新课程把人、自然、社会视
为有机整体,用一种整体论的视野规划新课程的
目标体系。
新加 坡
2001年新加坡课程改革提出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勇于 革新、善于获取信息、富有创造精 神的人,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
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三
中国的现状
中国的现状

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 基础教育的滞后
素质教育的提出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

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 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