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导入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导入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导入新课?我认为要注意三点:
一数学课的导入意义
1集中学生注意力。

开始上课,课前活动余兴未了,教师良好的导入能使学生注意力尽快集中起来。

2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教师良好的导入可以诱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可以使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作用,激发极大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热情。

3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在教学开始时,可以通过导入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任务,做到有目的地学习。

4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在教学开始时,可以通过对学习新课必备的重要知识进行适当复习来导入新的教学内容,为讲新知识作好铺垫。

二数学课的导入方法
1直接导入。

就是上课开始,直接向学生阐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这种导入法多用于“起始课”,例如开始教学两位数加、减法时,就可以用直接导入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个新内容——两位数的加、减法,在这里我们将学习到加、减法的新算法。

”这样用简捷,明快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注意。

2 悬念导入。

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可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

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3 设问导入。

就是上课开始,教师用一组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

例如教学“重量单位”时,可以通过:怎样知道物体的重量?称物体重量的工具有哪些?怎样用杆秤?怎样用天平?重量单位有哪些?等问题来引如,这样导入容易启发学生思维。

4 以旧拓新导入。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

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之前,先复习分数应用题,如:一袋大米吃了他的2/5,刚好吃了20千克,这袋大米有多少千克?然后将题中的2/5改为40%,让学生计算,巧妙地把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这样导入新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5 创设情境导入。

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创设两个小朋友分东西的情境,请小朋友帮他俩分均匀,学生一个个自告奋勇:苹果每人2个,矿泉水每人1瓶,蛋糕每人半个。

教师适时指出“半个”也可以用数来表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

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

6 类比迁移导入。

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获得新知。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根据分数同除法的关系,从“商不变性质”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样学生不但获得了新知,而且也强调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7 经验导入。

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教材导入新课。

例如教学“小数的认识”时,教师可这样导入:小朋友们看见过商店里商品的标价吗?它们是一些什么样的数?怎样用这样的数来标商品的价钱?这种方法能鼓动起学生的求知欲。

8 实物演示导入。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
一、合理有效地创设导入情境,能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投入学习
教学情境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

适合学习主体
并作用于学习主体
例1: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买气球(统计)》这堂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环节。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你们喜欢这个节日吗?老师准备和同学们一起举行一场庆祝“六一”的联欢会。

要举行联欢会,我们得把教室布置得漂亮一些呀!大家说说看,我们该怎样布置呢?(学生踊跃发言)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看,老师也带了一些彩色的气球来布置教室(出示各色气球),看看都有哪些颜色的气球?(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气球)师:要布置教室,我们就需要买好多好多的气球,到底哪种颜色的气球需要多买些呢?(学生踊跃发言)
师:这么多的主意啊!老师想听大家的意见,该怎么办呢?
(引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调查统计喜欢哪种颜色气球的人多,就多买些哪种颜色的气球。

顺势揭示课题《买气球(统计)》,从而顺利有效地导入新课的教学)这堂一年级的统计教学课,是学生学习统计知识的起点和基础,也为今后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这堂课的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堂课的学习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那么开始的导入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就充分利用“六一”儿童节这个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节日作为载体,学生们自然很乐意很积极地参与到“六一”节联欢会的场地布置这个问题上来,这个时候,教师因势利导引出用彩色气球来布置教室,把焦点集中在购买气球这个问题上,如此学生便快速有效地投入到统计的学习中来了。

二、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爱听故事一直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说有故事可听,再顽皮的孩子也会放下一切,瞪大他的眼珠子,摆出一副也许从来不曾有过的聚精会神的样子,等着你讲故事给他听呢。

故事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它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例2: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小猫钓鱼(0的认识)》这堂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故事来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知识作深一度的思考。

师:小朋友,你们听说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揭示课题)
(故事大意:有一天,猫妈妈和小猫一起到河边钓鱼。

还没过多久,小猫就有些不耐烦了。

这时,一只美丽的大蜻蜓飞过来了,小猫马上放下钓鱼竿,跑去追蜻蜓,可是蜻蜓飞走了,小猫没追着,只好回到河边来。

又过了一会儿,一只漂亮的花蝴蝶飞来了,小猫又连忙放下钓鱼竿,跑去捉蝴蝶,可是蝴蝶也飞走了,小猫没追着,只好又回到河来。

最后这只三心二意的小猫连一条小鱼也没钓着。


你瞧!这只小猫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这
幅图,看看能不能马上找到故事里所说的连一条小鱼也没钓着的三心二意的小猫?(学生为找出那只三心二意的小猫,认真积极地投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之中)
《小猫钓鱼(0的认识)》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第4课时的内容,这堂课主要是利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认识数字“0”,理解“0”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意义。

这单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学生也是刚从幼儿园过渡过来了,还保持着幼儿的许多特征,因此一定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爱听故事这一重要特征,充分利用故事中的有趣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来激发小朋友的学习兴趣。

在这堂课的一开始老师说要讲故事给他们听,马上就能有效地吸引他们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到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之中,以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有利于新课内容的学习。

三、巧设悬念进行导入,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课的一开始,教师就合理巧妙地设置悬念,便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探究愿望,从而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数学天地。

例3: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堂课的教学,可以通过设计有效的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来导入新课。

师:笑笑和淘气是两个天天坚持锻炼的好孩子,淘气每天都沿着这个操场跑一圈(出示操场的平面图——长方形),笑笑则每天沿着这个平静的湖面跑一圈(出示湖面的平面图——正方形),这天它们却为谁走的路远一些而争吵起来。

听!笑笑说:“我每天比你走得远,要不然我怎么比你苗条?”淘气说:“不对,不对,我走得比你多,要不我怎么会这么强壮?”
师:你们谁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到底谁走的多?为什么?
(这样便很自然地引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先求出操场和湖面的周长,再进行比较,以达到有效导入新课的目的。


上面案例主要是通过设置“谁走的路更远一些?”这个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积极性,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之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导入,使学习内容变得更为真实、生动、有趣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中的体验。

”所以说以现实生活为原形的课堂教学,正是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相联系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
教育”。

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要把抽象的数学变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所不在。

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因此,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将数学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课堂。

例4: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这堂课时,可以通过“逛商店”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你们逛过商店吗?谁来说一说逛商店的一些经历和体会?(指名学生发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师:这个星期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妈妈一起来到商店买玩具,妈妈给淘气挑了一个标价24元的玩具,淘气自己挑了一个在6元至9元之间的玩具,可以怎样买?请你们同桌合作选一选,看有哪些不同的买法;再算一算,共花了多少钱?(学生按照要求和提示进行合作互动)
这是一堂计算教学课,先前的设计大多直接出示要研究的问题,如24+6,24+9,而后,教师多采用“让学生摆小棒——发现计算方法——总结计算方法”这一流程。

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理解算理是没有问题的。

可学生对为什么要学这一类的加法,学习这一类的加法可以做什么,用什么实际用途等,都不是很清楚。

没有目的性,学生只是一味被动地进行学习。

因此,如果能像上述案例中的导入一样,教师设计一个与学生生活经历接近、学生感兴趣的选择购物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进行抽象,抽取数学模型,而后自主研究如何计算,便可以增强学习的实效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通过直观感知的方法导入新课,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
这种导入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教具或投影等的演示,创造出有意义的语言情境,达到引起学生各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目的,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有效的观察和思维,进而学习新的知识。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

运用实物、教具或投影等,还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

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例5: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这堂课时,就可以运用直观感知来设计导入环节。

(教师先在桌子上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三棱柱的实物或模型)
师:“你们喜欢玩‘魔术’吗?”(教师表演在白纸上印出圆形。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的实物、模型来发现“魔术”中的奥秘。

(原来老师是拿圆柱体往印泥上一按,再在白纸上印一下,白纸上就有圆了。


以上案例主要是通过解决“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这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三棱柱的实物或模型进行积极的观察研究,以达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最终目的。

假如没有实物获模型的介入,凭空进行想象教学,对于初入学的孩子来讲是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的。

数学教学中“空间与图形”这一块内容的学习需要像以上案例一样,经常要借助于实物与模型,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导入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同时,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设计出最恰当、最生动的导入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