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A3树叶中的比 江苏省盐城市人民路小学 王恒干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3单元:树叶中的比》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3单元:树叶中的比》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3单元:树叶中的比》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第3单元:树叶中的比》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树叶的形状、大小和数量,探索和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的概念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通过观察实际物体来发现比例关系,以及如何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通过观察树叶,发现和总结树叶中的比例关系,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观察树叶,发现和总结树叶中的比例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比例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树叶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比例关系。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树叶图片、PPT、黑板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树叶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你们发现这些树叶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树叶比例关系的实例,如同一棵树上不同树叶的大小比较,引导学生总结比例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观察树叶,找出其中的比例关系,并互相交流分享。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树叶中的比》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树叶中的比》教案

树叶中的比教材第66~67页的内容。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并会求出比值。

2.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3.通过“树叶中的比”这一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和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1.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2.通过测量、计算和比较,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和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不同种类的树叶若干片,树叶长、宽及比值记录和计算表、测量尺。

1.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注意些什么?用直尺测量长度时,应做到:一放正,二对“0”。

即先把尺子放正,把待测物体放到直尺的刻度上方,然后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左端,最后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被测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怎样求出两个数的比值?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比值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还可以是整数。

1.提出问题师:(课件出示)观察教材66页的树叶图片,说说你的发现。

生:不同种类的树,树叶的形状是不同的。

生:同一种类的树,叶子也有大有小,但它们的形状是相似的。

师:从数学的角度,你还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树叶的形状?生:可以测量出每片树叶的长和宽,然后比较。

生:可以先写出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的比,然后求出比值,最后再比较。

生:还可以计算出不同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然后再比较。

……2.探索与实践师:每个小组选10片树叶(同一种类,不同的小组可以不同),然后测量出每一片树叶的长和宽,计算出比值(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并填入下表。

树叶的长与宽及比值编号长/mm宽/mm比值编号长/mm宽/mm比值16273849510师:小组计算各自测量的10片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的平均数,并填写下表。

树叶名称比值的平均数师:将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与树叶的形状对比,你还有什么发现?生: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都比较接近。

生:比值接近的不同树叶,形状也相似。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树叶中的比丨苏教版 (5)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树叶中的比丨苏教版 (5)

《树叶中的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比较、分析等活动,感受到树叶形状与它的长与宽的比之间的关系,探索发现一些常见树叶中的比。

2.学生经历数据统计、合作交流等实践过程,感受收集数据的作用,体验数据的随机性,体会从数据里可以发现规律,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比”,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发现树叶中比的特点。

教学难点:发现树叶长与宽的比值存在的规律。

【教学准备】树叶,直尺,平板电脑。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情境导入,欣赏视频(树叶雕)一叶一世界,小小的树叶呈现出别样风景,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树叶中的数学奥秘。

2.初步观察,提出问题(出示常见的树叶图)(1)你认识这些树叶吗?请说出它们的名称。

(2)观察这些树叶,你有什么发现?引导:确实,不同种的树叶,形状一般是(不同的)。

那同一种树叶呢?(同一种树叶,虽然大小不同,但形状相似)。

(3)你认为树叶的形状可能和什么有关?为什么?(同桌交流)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长和宽的这种关系?(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具体的树叶出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很快能得出:不同的树,树叶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相同的树,树叶虽然大小不同,但形状相似。

讨论“怎样比较这些树叶的形状”是学生的困难之处,我通过追问分散难点:你认为树叶的形状可能和什么有关?为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长和宽的这种关系?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参与的积极性。

】二、动手实践,自主发现1.确定研究方法提问:想知道树叶的形状与长宽比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你认为可以怎样研究这个问题?明确:先测量树叶的长和宽,再计算长和宽的比值,最后比较长和宽的比值。

引导:数学里是这样规定树叶的长和宽的——(播放PPT)测量时要注意什么?马上来个小考验:(银杏叶)这片树叶很特殊,它的长、宽在哪里?(我们发现:银杏叶的长比宽短)追问:那么我们测量了树叶的长和宽之后要干什么呢?(计算)要计算什么呢?明确:计算长与宽的比值。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树叶中的比》教案2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树叶中的比》教案2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树叶中的比》教案2一. 教材分析《树叶中的比》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树叶的大小,进一步理解比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材通过树叶的大小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比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基本概念,能够理解比的意义,并能够进行比的简单计算。

但是,对于比的实际应用可能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树叶的大小,进一步理解比的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比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树叶的大小,发现比的规律。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树叶的大小,发现比的规律,并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树叶,用于观察和比较。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树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树叶的大小,并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些树叶之间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树叶,进行观察和比较,并引导学生发现树叶之间的比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树叶进行比的练习,并找出每组树叶的比。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回答问题:你们发现的树叶之间的比有什么规律?并让学生进行比的计算练习。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如果有一片树叶的长度是8厘米,宽是4厘米,那么这片树叶的比是多少?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树叶之间的比的意义和运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如果有一片树叶的长度是10厘米,宽是5厘米,那么这片树叶的比是多少?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树叶的比的概念和运用。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9《树叶中的比》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9《树叶中的比》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9《树叶中的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树叶中的比》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9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树叶的大小,进一步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地写出比,会化简比,能求比值。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比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基本知识,能够理解比的概念,会写出比,并能进行简单的化简比和求比值。

但是对于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能还不够熟练,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比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树叶的大小,进一步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地写出比,会化简比,能求比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比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地写出比,会化简比,能求比值。

2.难点: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实例教学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树叶的大小,进一步理解比的概念,并能够将比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 教学准备1.树叶图片若干,用于引导学生观察、操作。

2.黑板、粉笔,用于板书。

3.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树叶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树叶的大小,并提出问题:“大家观察一下这些树叶,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两片树叶,一片大一片小,并提出问题:“大家能告诉我这两片树叶的比是多少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比,并进行讲解。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树叶图片,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较,并写出比。

每组选出一组长,组长负责写出本组的比,并上台进行展示。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树叶中的比》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树叶中的比》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树叶中的比》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初步理解比的含义。

(2) 能够根据语境和实际情境,选择恰当的比来进行比较。

(3) 能够解决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比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财务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比的含义,掌握如何使用比来进行比较。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情境转化为数学语言,理解比较中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黑板、彩笔。

2. 展示材料:树叶图片。

3. 工具材料: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1.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老师呈现一堆树叶图片。

(2) 老师询问学生此时的感觉。

(3) 老师询问学生怎么样选择这些树叶,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4)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树叶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有差异。

2. 讨论概念:(1) 老师引导学生回忆“比”的概念。

(2) 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比较的含义。

(3) 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几个简单的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

3. 探究问题:(1) 老师展示两张不同的树叶图片,让学生比较大小。

(2) 老师带领学生找出树叶大小的差异。

(3)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值上的比较,让学生发现啥图片的比值。

4. 拓展学习:(1) 老师让学生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生活中的比。

(2) 老师根据学生提供的例子进行讨论和扩展,加深学生的理解。

5. 练习巩固:(1) 老师出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2) 学生分组完成,通过小组讨论与分享答案,加深学生的合作意识。

6. 总结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所学知识和方法。

3.树叶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3.树叶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3.树叶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的是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中的一节有趣课程——“树叶中的比”。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107页至108页的内容,这部分主要包括了比的概念和应用。

我们将通过树叶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并学会如何求两个量的比。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两个量的比的方法,并能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能够将比的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树叶作为教具,同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片树叶,以便进行课堂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先拿出一片树叶,问学生:“这片树叶的叶子部分和叶柄部分的比例是多少呢?”让学生思考树叶的比的概念。

2. 讲解比的概念:接着,我会详细讲解比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比是两个量的比较。

3. 求树叶的比:我会引导学生,用树叶的叶子部分和叶柄部分的实际长度,求出它们的比。

4. 例题讲解:我会给出一些树叶的例子,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

5. 随堂练习:我会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树叶,求出它们叶子部分和叶柄部分的比,并进行交流分享。

6. 板书设计:我会将树叶的比的概念和求比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你用你准备的树叶,求出叶子部分和叶柄部分的比,并写一篇小短文,讲述你是如何求出这个比的。

答案: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来完成,无法提前给出。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比的概念和求比的方法。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将比的概念应用到生活中,比如在购物时,比较商品的价格和质量,找出性价比高的商品。

这就是我对于“树叶中的比”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我相信,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比的概念,还能够学会如何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它们分别是:一、比的概念的讲解讲解比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树叶中的比》(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树叶中的比》(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树叶中的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并理解比这个数学概念;2.学习比的使用方法,并会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比的运算;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从树叶中发现比。

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2.水平尺、树叶、相机等实物和工具;3.PPT、投影仪、笔记本电脑等教学设备。

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10分钟)1.老师拿出两张不同长度的纸条,放在黑板上,让学生感受长短不同;2.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两者的比,让学生直观理解比这个数学概念;3.老师利用PPT介绍比的概念和符号。

二、组织学生进行比大小活动(20分钟)1.老师将学生分为几组,让他们利用给定的实物进行比大小游戏;2.每组拍摄一张照片,记录下比的结果;3.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要会运用比的符号。

三、引导学生从树叶中发现比(20分钟)1.老师带领学生到校园内寻找各种形状、大小、颜色的树叶;2.学生在找到树叶后,将其放在平台上并测量出长宽;3.学生将树叶长度与宽度进行比较,并对其作出记录。

四、小结(10分钟)1.老师通过回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过程;2.学生对于比的使用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3.学生通过树叶寻找比,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教学拓展:作为教师,我还会通过给学生举一些实际例子,让他们理解比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例如,食物配比中的比例、水泥、沙子、石子的混合比例等等。

同时,我也会利用数学工具,如直尺、分度器等,让学生探究比的数值应该如何算出。

教学反思:本课程采用实物和场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比这个数学概念。

同时,让他们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运用到生活中。

在课堂上,学生表现积极,也表现出了很多的兴致。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于数学这个科目产生了浓厚兴趣。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树叶中的比》教学设计3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树叶中的比》教学设计3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树叶中的比》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树叶中的比》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发现生活中的比,体会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能够理解并运用比进行比较。

但学生对生活中的比可能还不够敏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比,体会比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比的意义,理解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发现生活中的比,体会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比的意义,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发现生活中的比,体会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树叶、水果等实物,让学生观察、操作。

2.准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比。

3.准备小组合作,记录学生的观察、操作结果。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树叶、水果等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你们发现这些实物中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实物中,有些是相同的部分,有些是不同的部分。

我们今天就要通过这些实物,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概念——比。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比,如足球比赛中的比分、运动员的成绩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比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解释比的意义。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观察树叶、水果等实物,让学生用比来描述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学生操作后,教师邀请各组汇报,并板书各组的比。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比,如商品的价格、时间的比较等,让学生判断这些比是否正确。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树叶中的比》教案3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树叶中的比》教案3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树叶中的比》教案3一. 教材分析《树叶中的比》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树叶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树叶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比较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找出事物的特征和不同之处。

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比”,他们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如树叶,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树叶,找出树叶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概念,能够运用“比”来描述树叶的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树叶,找出树叶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概念,能够运用“比”来描述树叶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树叶,找出树叶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比较法:让学生通过比较树叶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理解并掌握“比”的概念。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测量树叶的大小,来加深对“比”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树叶,包括不同形状、大小、颜色的树叶。

2.准备一把尺子,用于测量树叶的大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树叶,让学生观察树叶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然后提问:“你们观察到了树叶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吗?请举例说明。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树叶的图片,让学生找出相同形状的树叶,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怎么描述这些树叶的大小吗?请用‘比’这个词来描述。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片树叶,用尺子测量树叶的大小,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树叶的大小。

然后,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互相比较树叶的大小。

《树叶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树叶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树叶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意义:比较两个同类量的倍数关系。

2.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

3. 比的运算:求比值、化简比、求比例。

4. 比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树叶面积比、人口比例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比的运算和应用,特别是化简比和求比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树叶标本。

2. 学具:直尺、圆规、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树叶标本,引导学生观察树叶的形状、大小,激发学生对树叶中的比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讲解比的意义、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通过实例演示比的运算过程。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比的运算方法。

4. 应用:讲解比的应用,如树叶面积比、人口比例等,引导学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比的意义:比较两个同类量的倍数关系。

2.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

3. 比的运算:求比值、化简比、求比例。

4. 比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树叶面积比、人口比例等。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求比值、化简比、求比例。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如树叶面积比、人口比例等。

3. 拓展题:研究生活中的比,如身高比、速度比等。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比的能力。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4. 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教学难点的突破。

5. 课后作业的布置和学生的完成情况。

《树叶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树叶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树叶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教案:《树叶中的比》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主要涉及比的概念和应用。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比的运算》,第107页至第109页。

内容包括比的定义、比的书写方法、比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的书写方法,比的大小比较。

2. 教学重点:比的定义,比的基本性质,比的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树叶图片、卡片、练习题。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片树叶,让学生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2. 讲解比的概念:讲解比的定义,比的基本性质,比的书写方法。

3. 例题讲解: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例题,讲解比的运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两片树叶的大小关系。

5.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比的概念解决组内树叶大小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比的定义2. 比的基本性质3. 比的书写方法4. 比的运算七、作业设计答案:树叶A:10cm × 6cm树叶B:8cm × 4cm树叶A与树叶B的比值为 5:3。

小明有12个苹果,小华有8个苹果,小明和小华的苹果数量之比是多少?答案:小明和小华的苹果数量之比为 3:2。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树叶的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观察生活中的比例关系,如人体的比例、建筑物的比例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015年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树叶中的比》精品导学教案

2015年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树叶中的比》精品导学教案

树叶中的比教学内容 六(上)第 66—67 页 课型 综合与 实践 施教日期 年 星期 月 日1.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比较、分析等活动,初步发现虽然树叶的 大小各不相同,但同一种树的树叶长和宽的比值都比较接近某个确定的数 值。

教学目标 2.使学生在探索并发现树叶中比的有关规律的活动中, 初步感受自然现象中 蕴含的简单规律,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初步的数据 分析观念、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 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 难 重点:探索并发现树叶中比的有关规律。

点 难点: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经验,但是除数是两位数的 除法算式学生第一次接触,在竖式计算的格式上可能会有一些困难。

教材分析: 教材从具体的现象出发, 引导学生经历完整收集数据、 分析数据、 教学资源 获得结论的过程,通过观察、测量、计算、比较、分析,探究树叶的形状中 隐藏的某些规律。

教学准备:每人选一棵树,采集 10 片树叶,并压平。

(提醒学生爱护树木, 不要几个同学在同一棵树上采摘,以免伤及树木影响生长。

)直尺和计算器。

学程设计 活动一:提出问题。

(时间:) 1.展示学生收集的各种树叶。

预设答案: ①树叶有大有小,有长长的,有圆 圆的。

②不同的树,树叶的形状一 般是不同的。

③相同的树,树叶虽 大小不同,但形状相似。

1/5导学策略修改调整→提问:你认识这些树叶吗?观察 这些树叶,你有什么想法?2.在小组内观测树叶,说说自己的 →引导:还可以怎样比较树叶的形 想法? 预设答案: ①测量每片树叶的长和宽。

②算出 同一种树叶长与宽的比值③算出 不同树叶长与宽的比值。

二、探索实践。

(时间:) 1.示范测量,掌握方法。

师示范测量柳叶长与宽。

→示范测量方法:沿树叶主叶脉方 向量出树叶最长部分的长度(不含 叶柄) ,沿垂直于主叶脉方向量出 2.导学单: 树叶最宽处。

《树叶中的比》(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树叶中的比》(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树叶中的比》(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比较两个同类量的倍数关系。

2. 比的计算方法:求比值、写比、化简比。

3. 比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树叶比例、生活用品比例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化简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树叶、投影仪、PPT课件。

2.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树叶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树叶的形状、大小,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比的概念,举例说明比的意义。

3. 比的计算方法:讲解求比值、写比、化简比的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4. 比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如树叶比例、生活用品比例等。

5.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树叶中的比》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树叶比例,化简比。

2. 提高题: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如树叶比例、生活用品比例等。

3. 拓展题:研究树叶比例与生长环境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比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 教学不足:部分学生对化简比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练习。

3. 改进措施:针对学生掌握程度,调整教学进度,加强课后辅导,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树叶中的比》优质课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树叶中的比》优质课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树叶中的比》优质课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数据收集和计算,探索发现一些常见树叶长与宽的比。

2、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计算、比较等实践过程,感受收集数据的作用,体会从数据里可以发现规律,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观念。

3、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比,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学生们在之前已学习过比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是在前面学习比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的。

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计算、比较、分析的能力,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的进行研究。

3重点难点重点:利用比的知识探究树叶长与宽之间的比例关系。

难点: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观察导入(提前在黑板上板书:树叶)1.师:大自然美丽而又神秘,她孕育了无数生命,也蕴藏着无数的奥秘,看!主角登场了(欣赏美丽的树叶图片)2.师:美吗?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角,大自然中的一员——树叶。

(多媒体出示“树叶”二字)活动2【活动】观察发现1.师:(出示香樟树图片)这是我们周围常见的一种植物。

对!这是香樟树。

老师采集了一些香樟树叶,可是不小心混进了一片其他树叶,你能找出是哪片吗?生(在白板前找出不同的树叶)师:你们和他找的一样吗?你是怎么找到的呢?生:‘不同种树,树叶形状不同'。

师:(板书“形状”)大自然中有许多种树叶,来看看我们周围常见的几种树叶,你能认出来吗? (多媒体出示不同的树叶,学生说名字)(樟树叶、桃树叶最后说)师:观察展示出的树叶形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生:‘不同种树,树叶的形状一般不同'(多媒体展示) 2.师:请观察白板上剩下的香樟树树叶形状(遮挡掉不同叶子),你有什么发现?生:‘形状相似,大小不同'师:是不是同种树叶都如此呢?观察学具袋中的同一种树叶,你有什么发现?生:‘同种树叶,大小不同形状相似'师:这里有我们学校周边的6种树叶,如果要给它们排序,你想怎么排? (1)小组内讨论想法(2)学生白板上排序,说出排序依据(树叶的长、面积??) (3)师:树叶的长?树叶的长是什么生:沿树叶主叶脉方向最长的长度,不包括叶柄师:(白板演示:树叶的长,并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示例树叶的长。

树叶中的比-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树叶中的比-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树叶中的比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6—67 页。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测量树叶的长、宽,并能计算出长与宽的比值。

2、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测量、比较以及分析的全过程,并通过活动探索发现相同的树叶与不相同的树叶长、宽的比与树叶的形状之间隐藏的有趣规律。

并能有条理地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3、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测量出树叶的长和宽,并计算出它们的比值。

2、能根据测量出的数据,有条理地表达出自己的发现。

教具和学具:课件、不同树叶5 片、直尺等。

教学过程:壱、提出问题:1.(出示各种树叶)(视频)这些是什么?你知道他们是什么树的树叶吗?请仔细观察这些树叶,谈谈你对这些树叶的想法。

(1)树叶有大有小,有长长的,也有圆圆的……(2)不同的树,树叶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

(3)相同的树,树叶虽然大小不同,但形状相似(设计意图:选取学生身边常见的树叶,先从叶子的颜色、形状等直观面出发,激发孩子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同时让孩子明确,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揭题:刚才同学们说了一些对树叶外形的看法,那么我们还可以怎么样比较这些树叶的形状呢?(提示:本节课是数学课,同学们可以从数学的角度去比较这些树叶的不同哦。

)二、探索实践:1.设计活动方案,小组交流。

——我们应该怎样从数学的角度去比较呢?汇报交流:(1)测量每片树叶的长和宽,再比较。

(2)同一种树的树叶算出长与宽的比值,再比较。

(3)算出不同树的树叶长与宽的比值,再比较。

2.汇总表格交流:根据同学们的讨论,老师将你们讨论的方案进行了一下汇总,绘制了下面的统计表。

5谁来说说,完成这张表的关键是什么?(测量树叶的长和宽)树叶的长与宽及比值编号长/mm 宽/mm 比值12345下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动手又动脑,探索树叶中的数学秘密吧!三、动手动脑:1、出示一片树叶,说一说它的长是从哪里至哪里,宽呢?明确:通常情况下叶子的长是指叶片中间最粗的那根叶脉的长度,宽指整片叶子中最宽的那部分长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叶中的比江苏省盐城市人民路小学王恒干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66~67页的活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比较、分析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一些常见树叶的长与宽的比,感受到树叶的形状与它的长与宽的比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增强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2.使学生在探索并发现树叶中有关规律的活动中,初步感受自然现象中蕴含的简单规律,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感受数学活动的意义及价值,增强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树叶中长与宽的比和树叶形状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组活动材料、课件等;学生每人准备不同的树叶、计算器、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认一认:认识各种各样的树叶。

2.说一说:让学生说说这些树叶有什么不同。

3.想一想:我们可以研究这些树叶的哪些问题。

二、探索实践
1.认识树叶的长和宽。

(课件出示用长方形框住柳树叶的动态图)
指出:树叶的长一般是指沿主叶脉方向量出的最长距离的长度(不含叶柄),宽一般是指树叶中沿与主叶脉垂直方向量出的最宽处的长度。

2.商讨研究方案。

师生共同商讨:想知道树叶的长和宽与其形状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们认为怎样研究这个问题呢?
(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得出结论)
3.分组活动。

任务一:每组测量同一种树的树叶,组长负责分工。

任务二:每人测量一片树叶的长和宽,并算出每片树叶长与宽的比值(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并填入记录单。

任务三:将测量计算的结果与树叶的形状对照,在小组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4.汇报分析小组测量数据。

第一次:分析一个小组的原始数据,感受“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有相似之处。

第二次:分析两个以上小组的原始数据,得出:同一种树叶,长与宽的比值都比较接近。

引导计算平均数:每个组计算树叶长与宽的比值的平均数并做好记录。

第三次:比较分析部分小组的平均数,得出:比值接近的不同树叶,形状也相似。

第四次:比较分析所有组的平均数,得出:树叶长与宽的比值越大,树叶就越狭长。

第五次:将树叶抽象为图形,进一步探索规律。

三、回顾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树叶中的比。

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探索的?你有哪些收获?
四、拓展延伸
感受叶子中更多有趣的数学知识。

(播放“你知道吗”)
【教者简介】
王恒干,江苏省盐城市人民路小学教师。

1998年获区赛课一等奖,2004年获市赛课一等奖,2005年省赛课二等奖。

2004年《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浅议》发表在《亭湖教育》,2005年《浅谈数学新课标下的体验学习》发表在《盐城师范》,2010年《情境图教学的“数学化”思考》发表在《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重教勤研研教相长》发表在《新语文学习》,2012年《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发表在《教材教法研究》,2013年《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发表在《广西教育》,2014年《保护童真品味童趣》发表在《江苏教育研究》。

另有30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