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妇女尚武从军精神及对唐朝的影响

合集下载

试比对北魏与唐朝女性的参政问题

试比对北魏与唐朝女性的参政问题

门大族,有条件对子女进行教育。士族女性“女教”之风盛
行,内容不仅包括妇德礼法女
,还涉及经史学
术及文学才艺各方面,尤其重视儒学经术的学习。此外,
士族女性 有与 子
等的 教育的

教育普遍男女同授,且在私学教授的过程中也存在女性
! 158 兰台世界 LANTAI WORLD
旁听的情况,例如私学教授郭璃的女儿就会旁听其父讲
学。这样的事例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这一时期女性受教育的情况讣汽
随着汉族文化逐渐普及,北魏女性文化水平、个人修
养、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不再为家庭所束缚,而是积极参
与社会事务,关心国家治理。北魏王朝首次将女官制度正
式确立下来,体现了统治者对于《周礼》等汉族经典文化
典籍的熟识,能够仿照汉族政权机构构建自己的政治体
司掌宫中各项事务的宫人,狭义的女官则单指内宫中与
天子无配偶名分而掌管后宫事务的各级女性管理人员,
这里的女官 指狭义之女官。
天子后立六宫、
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
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⑷首次记载女官
,

分,

,
并未真正在周代建立和实施。秦汉时期,后宫女官从属
于后妃,没有真正与嫔妃相分离。
女官的选拔涉及女性的文化水平、个人能力、才学修养等
诸多方面。
北魏女官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北魏历代国君重视
学校教育密不可分。太祖道武帝建国后不久,便“以经术
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1841-1842,开始官 学教育。孝文帝执政后,积极学习汉文化,拓跋鲜卑族向
学之风兴盛,女性文化修养也有所提高。在北朝时期,高

隋唐妇女尚武风尚

隋唐妇女尚武风尚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以往都把孙中山与梁启超对立起来,视为水火不相容,大都以1905年至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大辩论为依据。

当时论战针锋相对的气势是不可否认的,但论战的实质常常被忽视,而这一点正是双方的共同点。

从争论的内容看,论点的三个问题都不是政治思想和政治目的的本质问题,而仅仅是政治手段问题。

尽管政治手段与政治内容不能说没有联系,却不能以此来决定思想本质。

孙中山赞成革命手段是由于他相信唯此才能建立共和国;梁启超反对革命手段是因为他相信“以武力颠覆中央政府,其与立宪制无一因果关系”,他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通过革命或暴力手段建立共和国。

显然两者的宗旨是相同的。

纵观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思想,从思想渊源来看主要是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这决定了其本质上的资产阶级性质,但在实践上却是保守的,主张渐进,以非暴力手段实现宪政思想。

这体现了梁启超君主立宪思想的两重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君主立宪思想以属于资产阶级性质,而且有一贯性。

至于为实现宪政目的所采取的手段或是某些实践活动,则是因时而异的,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主张,而这些主张多半决定于当时的社会矛盾及具体事件。

手段是非本质的,所以认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思想同革命派对立,视其水火不相容的主张,有一定的片面性。

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思想产生于多变的复杂时代,难免有其自身的矛盾与局限性,只有从本质上看问题,才能真正认识其思想的价值。

(责任编辑:宁沈生)隋唐妇女尚武风尚王春彦(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经孟子及远天近人的思想发展之后,又与礼教相依相存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汉武帝时董仲舒将其发展至顶点,将天道与君权、“三纲”、“人伦”联系起来,形成“夫为阳,妻为阴”、“三从四德”、“男主内、女主外”、“女不言外”等伦理思想,成为妇女展示自己才能的障碍。

从性别角度看,私有社会是一种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男权社会。

在男权的束缚下,妇女们处于从属地位,但隋唐妇女一扫她们温贞娴雅、娇羞柔媚的弱态,树立了妇女刚健强悍的形象,向中国男尊女卑的世俗偏见发起挑战,显示了女性的力量、价值、尊严,冲击了传统礼教,从形式和内容上改造着那个时代。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
③文化: 大兴文治
④军事: 改革兵制
2.民族交融
(唐太宗认为)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 中夏不殊。人主(君 主)患德泽不加,不 必猜忌异类。盖德泽 恰,则四夷可使如一 家;猜忌多,则骨肉 不免为仇敌。
——《资治通鉴·唐 纪十三》
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 ③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 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 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局限性: ①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 作为一个民族的这就加 ;②鲜卑族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
速了北魏的衰亡。
隋朝修建运河的意义是什么?
①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②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经济发展; ③巩固统一,对当代及后世的水运起到了重 要的作用。
3、隋朝的灭亡
材料:隋末,天下地主武装 纷纷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 权为根据地的关中地区最多, 关中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地主 阶级上层人物,在地方上势 力强大,在社会上声望卓著, 在政治上辐射很广。
士族政治
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 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 会阶层,称为“士族”。
南朝历史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 国号宋。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 朝,合称“南朝”(420-589),定都南京。
1.士族政治
(1)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 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3)影响: ①原有民族布局被打破,各民族差异逐渐缩小 ②促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界线发生变动;促进了内迁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③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④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奠定了基础
知识拓展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北朝至唐的“尚武”之变与西域乐舞“东传”

北朝至唐的“尚武”之变与西域乐舞“东传”

大 一统 中. 显个体 生命 的 自由意志 . 彰 并历 经 了初 唐 的童 稚和 天 真 、 盛唐 的 武功 盖世 及 开元 天 宝年 间的青 春 和朝气、 中唐 离乱哀 思 中的冲 动 和 热 烈 , 至 晚唐 , “ 直 其 尚武” 虽在 落 日黄 昏 e 多 幻化 为 形 式 , 绎 为 宫廷 艳 e 演
业 文 明对 草原 文 明艺 术精 粹 的积 极 主 动 的接 纳 . 并 大 大 打开 了 中原人 的 审美 胃 口.极大 地 丰 富 了北 魏
在 这 些 洞窟 壁 画的 最 下部 , 大都 画有 “ 力士 ” 其 . 中包括 演奏 器 乐的 “ 乐 力士 ” 他 们 身材 粗 壮 , 伎 . 表 现 着各 种不 同的姿 势 , 气质雄 伟 . 刚健有 力[ ” 有学 者对北周 至 隋时期敦煌 乐舞壁 画这样评 价 : 简练概 括 . 性 的故 事和供 养人乐 舞 的造型都 十分 世俗
北朝至唐 的 武 “ 尚
与西域乐舞“ 东传 ’ ’
( 四川 师 范大 学文 学院 , 四川 成都 6 0 6 ) 10 8 [ 摘 要 ]北魏 时期 , 入 中原 的西部乐 舞 中的“ 传 尚武 ” 之韵 , 已不再 是 游牧部 族 “ 蛮” 野 的代 名 词。到 了唐
, 代. 它则凝 聚 了中原 文 明更 多 的精髓 . 既可代 表 社会 集 团强力 实施 的政 治 、 事行 为 , 军 又在 追 求 和谐 、 - 的 安7 ,
舞. 盛极奢 靡 之风 , 但仍 不乏 将其 “ 骥伏 枥” 老 之志 , 稀释 于 艺术 的“ 真” “ 然” 中而 至生命 的超 然 。 本 和 纯 之 [ 关键 词 ]北朝 至唐 ; 尚武” 神 ; “ 精 西域 乐舞 “ 东传 ”
变 楫 林

浅议二战中德国法西斯的闪击战(闪电战)_张献华

浅议二战中德国法西斯的闪击战(闪电战)_张献华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北上迎接韦咣,岭南归入隋版图。

冼夫人不顾七十多岁高龄,乘骏马,与隋使安抚岭南头领。

冼夫人不愧为女中豪杰,她一生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叛乱掠夺和贪暴,高瞻远瞩,有勇有谋,是一位卓越的女政治家和军事首领,她保持了岭南110余年的和平稳定,促进民族的融合和地方经济发展。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的第三个女儿,义军将起之时,“公主乃归鄠县庄所,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

”平阳公主打败了隋室进攻的同时,趁机扩大战果,“公主掠地至盩厔、武功、始平,皆下之。

”队伍也扩张到了7万多人。

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

平阳公主的这一万多精兵就称为“娘子军”。

平阳公主与其父兄一起共同攻下长安,她是唐朝建立过程中文韬武略的巾帼英雄。

她统领“娘子军”甚为有名,有力地支援了其父兄的正面战争,为唐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明朝王世贞《娘子关偶成》“夫人城北走降氏,娘子关前高义旗。

今日关头成独笑,可无巾帼赠男儿。

”在平阳公主的葬礼上,李渊命令鼓吹军乐,高祖曰:“鼓吹,军乐也。

往者公主于司竹举兵以应义旗,亲执金鼓,有克定之勋。

周之文母,列于十乱;公主功参佐命,非常妇人之所匹也。

何得无鼓吹!”这大概也是开了女子葬礼鼓吹军乐的先河吧!唐朝的非正式政权,比如农民起义也不乏妇女当首领的,像唐代的陈硕真。

陈硕真早年丧夫,家境贫寒,不忍见乡亲受官吏的压榨和迫害,便率众起义。

后来,在唐朝军队的打击下,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了,但她的反抗精神是女性尚武风尚的直接反映,也谱写了女性武将飒爽英姿的豪迈篇章。

她们的事迹都表现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在中国妇女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妇女干政风潮为了让妇女们永远安于依附顺从的地位,封建社会还为妇女规定了许多道德规范,就连妇女自身也为自己制定了许多清规戒律,更使妇女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泥潭。

唐朝的民风

唐朝的民风

唐朝的民风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其民风开放、自由、多元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特点。

以下是唐朝民风的主要表现:
1.自由奔放的精神风貌:唐朝时期,社会思想较为开放,人们追求自由、奔放的生活方式。

这种自由精神在文化艺术、社交礼仪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2.尊重女性的社会风尚:唐朝时期,女性地位相对较高,社会上普遍尊重女性。

在家庭生活中,女性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甚至有些家族以女性为家长。

在社会活动中,女性也可以参与政治、商业和文化等方面的活动。

3.多元化的人文景观:唐朝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化的人文景观。

在城市中,各种文化交流频繁,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流思想、传播文化。

在农村中,农民们也拥有自己的信仰和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元素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4.尚武任侠的社会风气:唐朝时期,军队力量强大,尚武任侠的社会风气盛行。

这种风气不仅体现在军队中,也渗透到民间社会。

一些士人以侠义精神为榜样,追求武艺和侠义精神。

5.奢华消费的风俗习惯:唐朝时期,经济繁荣,人们生活水平较高,奢华消费的风俗习惯比较普遍。

在服饰、饮食、居所等方面,人们追求豪华、奢侈的风格。

这种消费观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富裕和繁荣。

总之,唐朝的民风具有自由奔放、尊重女性、多元化、尚武任侠和奢华消费等特点,这些特点为唐朝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1)绪论“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化”的本义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4)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4)

第四节隋唐两宋:中国⽂化的⿍盛时期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廷⾏政机构。

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是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属⾏政机构。

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部,各部长官统称尚书,各司其职。

科举制:科举制是隋唐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

⼤致分为制科和常科两类,制科有皇帝临时安排,以待⾮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弟都可参加。

常科基本每年⼀次,科⽬主要有进⼠、明经等六科。

其中进⼠⼀科要考经典、诗赋和时务策论,难度⼤、录取率低,中举后前程却好,所以特别受⼠⼦重视。

唐朝的北⽅⽂化背景及其作⽤:(1)尚武精神。

唐朝精良的府兵以北⽅传统为背景。

从北朝带来的尚武精神和能征善战的习性,是唐朝建⽴赫赫武功的重要原因。

(2)开放的民族政策。

(3)崇佛教与重诗⽂。

唐朝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精神的体现及给北宋带来的影响:不论是对边地民族还是异国之⼈,唐朝基本能以开放、包容的精神⼀视同仁。

⼼态开放决定着唐王朝在处理与边地民族关系上,采取宽松的⽅式。

唐王朝⼀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导致了⼀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化景观:在东亚前所未有的以强⼤的唐朝为中⼼的部落民族⼤联合,以及⽇益⾼涨的学习唐⽂化的运动。

唐代的边疆民族政策带来的历史结果,是北宋⽴国的艰难,北⽅的辽、西北的夏,使它的边疆压⼒⼗分沉重。

安史之乱及随后的藩镇拥兵⾃重,致使北宋王朝忌讳武⼈。

外有并⽴的敌对政权,北宋不得不⼤量养兵;忌讳武将,⼜养就了⼀个庞⼤的⾷禄阶层。

两者及其他奢侈浪费,造成北宋财政的极度困难。

这⼜引发了改⾰的浪潮并激起⼠阶层剧烈的党派之争。

两税法: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朝廷采⽤杨炎的建议,颁布实施“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得名。

其核⼼内容是以⼀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了多年来以单⼀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

尚武精神 资料1

尚武精神 资料1

我们民族的尚武精神正在逐渐的缺失首先,我要说,我所指的民族,主要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汉族,而不是整体的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

我不是大汉族主义者,但是我们实际的上民族认同感多数时候仍是汉族,而不是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在很多时候只是一个虚幻的名词。

虽然汉族是在历史上由华夏民族逐渐的融合了其他的民族而不断发展成现在的汉族的。

但是民族的根性,各个民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

所以,我的民族认同感在大多数时,是以汉族为根本的。

这并不是大汉族主义的表现,而是实事求是的大多数人确实存在的民族思想。

我们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多数时候是表现为对于外来压力或者侵略而自然产生的一种类似与爱国情结相同的民族认同感。

纵观中国历史,自春秋战国以来,经秦汉两代,中国的国力达到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中国人的尚武精神也达到一个高峰,历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国达到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高峰,也在世界上达到了最高峰,尚武之气也至极点。

而五代十国以后,宋代开始,这种尚武之气就逐渐的丧失,经元朝,明清时期,至动乱的民国,一直至今,中国的尚武精神,那种浸透到一个民族骨子里的精神,却已几乎丧失殆尽。

今日之中国,若是需要重振昔日之汉唐雄风,必须要在骨子里重新拾回那丧失已久的尚武精神,尚武之气。

何为尚武精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尚武精神不是崇尚暴力与血腥,不是近代以来类似于日本国的军国主义的无限扩张与不停的暴力的厮杀。

我对此的理解是,尚武精神是一个民族深浸入骨子深处的一种豪迈与奔放,一种正直与坚韧,一种诚信、守诺,一种勇猛无畏、刚劲有力的侠气,一种路遇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上尚武精神的第一次的闪光。

那个时代的百家争鸣,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百家争鸣,各种思潮兼容并存,孔子、老子、孙子、韩非子、墨子等等诸子百家,为了民族的前途命运,提出各种的思想,力求为社会发展和民族统一尽自己的力量。

那个时代,尚武之气浓厚,上层贵族有以平原君、春申君等为代表的四公子,游侠中有以荆轲为代表的四大刺客,门客中有以毛遂、侯亥等人为代表。

浅谈唐代前期的尚武精神

浅谈唐代前期的尚武精神
得 土 地 、 源 日趋 紧 张 , 此 各 部 族 之 间 的争 夺 变 得 水 因 不 可 避 免 。 于 战 争 的 胜 利 与 否 关 乎 着 部 族 的存 亡 , 由 因此 , 上层 统 治者至 底层 人 民都 更加 重视 武 功, 从 也 就 更 加 强 化 了 尚 武 精 神 这 一 民 族 内 核 。 比如 说 夏 商

点 上 , 国做 的 最 为 典 型 , 过 商 鞅 的变 法 使 得 武 秦 经
功 与财 富和社 会地 位相 联 系 ,这样 就使 得整 个社 会
的 尚 武 风 气 日趋 浓 厚 , 也 正 是 由于 这 样 剽 悍 和 浓 厚 的 尚武之 风奠 定 了秦 国统 一六 国 的军事基 础 。 自秦 至 汉 ,匈 奴 一 直 是 威 胁 中 原 的 一 支 主 要 军
第2 第6 8卷 期
Vo1 8 , o. 2 N 6
西 安 社 会 科 学
X i n S c a i n e ’ o ilSce c a
21 0 0年 l 2月
De c.,2 0 01
浅谈唐代前期 的 尚武J q' 蛀 汕 l' 'f l  ̄
付 婷
( 陕西 师范 大学
与语 言传 达着 先 民最初 的信 仰 与崇 拜 ,而这 种 崇拜
到 了 基 层 。普 通 的 平 民 从 战 争 的 从 属 者 变 成 了 战 争 的主 要参 与者 , 之统 治 阶级 的极力 倡 导 , 得 以武 加 使 功 立 功 的 思 想 在 当 时 的 社 会 成 为 普 遍 的 风 尚 。在 这
有 关 , 一 方 面 更 是 与 人 民 尚 武 、 队 战 斗 力 极 强 有 另 军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 唐 朝 的辉 煌 灿 烂 也 正 是 建 立 在 这 样

从性别视角看北朝时期的妇女与战争

从性别视角看北朝时期的妇女与战争
2 .少数 民族风 气 的影 响
北朝特 殊 的战乱环 境使得 世兵制 依 旧盛行, 故
导致 了女兵 在正 规军 中的广泛 存在 。 兵制 条件 下 , 世 作为 人质或后 备兵 员的 士兵家 属也属 于兵户 ,具有
军籍 , 地位低 下 。士兵叛 逃罪及 家属 , 士家女 子不得 外嫁 , 士死后寡 妻遗 女仍 配嫁士家 , 以繁衍 士裔 , 因
世兵制长期存在。在 这样 的社会大背景下 , 妇女走进战争的情况明显增 多, 妇女在 军事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比其他时代显 也
得更为重要 。本文从 北朝女性广泛参 与战争的原因、 战争对妇女的影响等方面论述 了北朝时期战争 中的妇女形象 , 从而得 出妇 女在战争中得到的不仅仅是锻 炼和成长 , 多的是对 自身心理和生理上的莫大伤害的结论。 更
是与军 人一 同经历艰 难危 厄的军 事生活 的 。她们 往
殊 情况 下 对 自身 价值 和潜 能 的开 掘 , 隐忍 其后 的 但 女 性 的命运 不 能不 引起 我 们 的关 注 , 本文 即从 性 别 角 度 就 北 朝 时期 的妇 女 与 战 争 的关 系 略述 管 窥 之
见。

危难 的特殊情 况下 , 也执 戈上阵 。《 北史 》 中载 : 北魏
游牧 民族世 代相 承的生 活方式 、思想 观念 与社 会 习
俗 , 不 因生产方 式 的改 变而迅 速消失 , 并 在相 当一段
正光 五年 (2 ) “ 北二 秦城人莫 折念 生 、 54年 : 南 韩祖
香、 张长命相继构逆 , 佥以州城之人 , 其不劲勇 , 同类 悉反 , 宜先 收其 器械 。”2(2 城人 中包 括随军 营城 [ 21 13)
居 的士卒和家 属 ,莫 折念生 起事 ,士卒 家属 尚在城

北朝妇女尚武、从军精神及对唐朝的影响

北朝妇女尚武、从军精神及对唐朝的影响

渐退 出了历史舞 台 , 而演变成人们所熟知的女子 以治家为 主、 遵守三从 四德 、 不问世事 。 魏晋南北朝 时期 , 由于 战乱频 繁 , 时有 少数 民族入 主中原 , 礼少教 , 得妇 女 的束缚 大大 缺 使 减轻 。同时 , 战争需 要 大量 的人力 , 因此很 多妇 女参加军 队 , 为女 兵 。她们 或直 接参 战 , 成 搏击 沙场 ; 或守卫 屯营 , 筑城 防 ; 宿卫 后宫 , 任 修 或 担 仪仗 。妇女在军事上 的地位与作用 , 显得更 为重
神射手 , 即使是宫女们 也都 有精湛 的骑术 。《 南
辇左右 。 太 后 出行 , 中妇 女们要身穿 铠 甲、 ” 宫 骑 也应该是 比较高超的。 北朝是我 国民族大融合 比较剧烈 的时期 , 北 朝少数 民族妇女 这种 尚武精神对其 它 民族妇 女
也 产 生 了一 定 的影 响 。
北齐神武帝高欢所 娶 的妃子 尔朱 氏和蠕蠕
公主亦是两位神射 手 : 武迎 蠕蠕 公 主还 , 神 尔朱
氏迎 于木 井 北 , 蠕蠕公 主前后 别 行 , 与 不相 见 。 公主引角 弓仰 射翔 鸱 , 弦而 落 ; 引长 弓斜射 应 妃
风沙大 , 同时鲜 卑人 在游 牧生涯 中, 了争夺 草 为 原、 牲畜和人 口, 与各个部落之间 , 展开 了相互 的 征 伐与 战 争。在 与 自然 及 敌 人 的严 酷 斗争 中 , 造就 了鲜卑 人粗犷豪放与强悍的性格 。 尚武、 从军 多流行 于男 人 中 , 北朝 统治下 而
要。
北朝 时 , 卑女 子勤 于习武 , 多 贵族妇 女 鲜 很
包括宫 内后妃 , 都崇 尚武 艺 , 也 这种 观念 和行 动 对其它 民族 的妇女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多元文化下的女性风韵——《南北朝及唐代女性社会群体研究》评介

多元文化下的女性风韵——《南北朝及唐代女性社会群体研究》评介

多元文化下的女性风韵——《南北朝及唐代女性社会群体研究》评介作者:王新成来源:《丝绸之路》 2017年第20期[摘要]《南北朝及唐代女性社会群体研究》一书是西北师范大学黄兆宏教授主编的一部关于妇女社会群体研究的著作。

该书以独特的视角及新颖的观点,将南北朝、唐代妇女的生活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出来。

女性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大组成部分,其方方面面都是一个时代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古今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社会现实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现实关怀又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关键词]《南北朝及唐代女性社会群体研究》;妇女生活;社会地位[中图分类号]K239,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0-0019-02西北师范大学黄兆宏教授的专著《辽夏金的女性社会群体研究》于2016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发行,其姊妹篇《南北朝及唐代女性社会群体研究》于2017年出版。

前有荆玉,后为明珠,这本书是研究古代女性群体的又一力作。

全书除去绪论和后记共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南朝女性群体研究”(上编)、“北朝女性社会群体研究”(中编)、“唐代女性群体研究”(下编)及附录“唐五代时期的养子问题研究”(以上层社会为例),各部分又分不同的章节。

全书各章节以不同的角度为切入点,分别从文化教育、社会经济政治地位、法令、婚俗、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南北朝及唐代的女性群体的社会地位。

众所周知,南北朝、唐代女性社会群体的研究是史学界反复耕耘的一片沃土,在这个领域已经有了累累硕果。

通史类著作方面有,陈东原先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譹?訛,高洪兴、徐锦钧、张强的《妇女风俗考》?譺?訛,汪玢玲先生的《中国婚姻史》?譻?訛等著作,都涉及南北朝、唐代妇女社会群体的研究。

专著方面,姚薇元先生的《北朝胡婚考》?譼?訛就对北朝的胡婚情况作了论述。

朱大渭先生的《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譽?訛展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从衣食住行、婚姻、娱乐、教育等方面勾勒出女性群体的社会面貌。

木兰辞北朝民歌全文翻译赏析

木兰辞北朝民歌全文翻译赏析

木兰辞北朝民歌全文翻译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演讲致辞、祝福语、名言句子、感悟故事、心得体会、总结报告、工作计划、党团资料、条据书信、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peeches, blessings, famous quotes, sentences, insights, experiences, summary reports, work plans,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nd rules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木兰辞北朝民歌全文翻译赏析木兰辞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佚名描写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文言文

《木兰诗》佚名描写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文言文

《木兰诗》佚名描写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文言文花木兰(别名木兰,412年-502年),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一首关于诗人描写英雄花木兰的古诗鉴赏。

【木兰诗 / 木兰辞】南北朝:佚名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惟通: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帖通:贴;惊忙一作:惊惶;火通: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 木兰辞】译文及注释译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梭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在想什么,也没在惦记什么。

昨天晚上看见了征兵的文书,君主在大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骏马、马鞍、鞍下的垫子、马嚼子、缰绳和马鞭。

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

汉唐文化中的女性形象

汉唐文化中的女性形象

汉唐文化中的女性形象汉唐时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那个时代里,女性也有着丰富多彩的形象。

本文旨在从多个角度入手,分析汉唐时期女性形象的多样性。

角度一:汉唐女性的社会地位汉唐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

政治家、文学家对女性普遍不屑一顾。

虽然在仕途方面,女性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在南北朝时期,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宽容,使女性在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层面,得到了一些空间,甚至出现了以武则天为代表的女性皇帝。

言论自由在汉唐时期被严格管制,女性在这方面受到更大的限制。

然而在文学、诗歌方面,女性成为了许多文人学士们的灵感源泉,诗词中往往流露出对于女性的赞美之情。

《诗经》中不乏对于女性美好生活的描述,反应了当时社会一部分男性的理想。

唐代女将军花木兰这一历史人物被后人广为流传,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尚武女子的生活状态和有关观念。

角度二:汉唐女性的婚姻制度和家庭生活在汉唐的婚姻制度中,外籍女子的地位较低,通婚的情况很少出现。

相比之下,女子的家庭生活却很丰富多彩,无论是家务事还是陪伴丈夫,女性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汉唐时期家庭结构相对简单,妻子可以专注于照顾子女及家庭杂事。

例如,唐代著名文学巨匠白居易與其妻崔氏的恩爱婚姻大概是最早的接近“夫唱妇随”气象的文学时空之一。

白居易认为,崔氏“身乏文体,抱房侍病,常卧不起”,使白居易能够自由流连于诗歌之中,最终写出了《琵琶行》等成名之作。

角度三:汉唐女性的精神面貌和知识水平汉唐时期女性的知识水平,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了显著提高。

在诵读、回诵诗歌、写作、文化艺术等方面,女性有了较多的发展空间,出现了不少广受欢迎的才女、女诗人和学者。

她们有一些都成为了当时的文学名家,例如唐朝女詩人王芝华、李清照、张籍、冯延巳等等。

她们通过书信、诗歌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思考和意境。

唐代女性张籍以其清新淡雅、温柔婉约的诗歌作品为人称道,可谓是卓然不同的存在。

另外,汉唐女性的精神面貌广泛丰富。

他们有独立思考和自由的内心世界,对生命、爱情、人性等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体验。

盛唐边塞诗人尚武精神解析(投唐都学刊)

盛唐边塞诗人尚武精神解析(投唐都学刊)

盛唐边塞诗人尚武精神解析(投唐都学刊)第一篇:盛唐边塞诗人尚武精神解析(投唐都学刊)盛唐边塞诗人尚武精神解析马桂启摘要:边塞战争促成了盛唐时期民族的统一和社会的繁荣,受到了朝廷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获取军功成为当时成就功名的出路。

于是诗人们顺应时代的需要,投笔从戎,创造了大量边塞诗。

这些边塞诗气象雄大,恢宏豪迈,充满了尚武精神,对战斗精神教育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边塞诗尚武精神盛唐时代的边塞诗气势磅礴、雄奇高亢,充满爱国激情,令人振奋鼓舞,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

以边塞战争为背景,盛唐边塞诗歌颂战场军功,塑造军旅英雄,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体现了强烈的尚武精神。

深入分析盛唐边塞诗的尚武精神,对于开拓我军战斗精神教育的传统文化资源,增强战斗精神教育的感染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功名只向马上取—盛唐诗人尚武精神的产生背景在中国古代,中原农业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生存斗争延续不断,游牧民族经常在中原秋黄粮丰之时南下抢掠。

秦为抵御匈奴而修筑了长城。

到了唐初,中原内地则遭受着突厥、吐蕃和契丹的严重侵扰。

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七月,突厥人颉利可汗率军10万余人大掠朔州,太原唐军张瑾部全军覆没;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颉利趁“玄武门之变”,亲率10余万骑兵进占武功,威胁长安,后被李世民智取而退。

为解除突厥人的威胁,朝臣建议修复和加固长城,李世民晓谕臣民:“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①!”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军备战,为发动边塞战争创造了条件。

630年,唐灭东突厥,657年,唐平定西突厥;唐还与吐蕃征战了200余年,至851年,吐蕃衰落。

唐朝的边塞战争,尤其是前期的拓边之战促进了民族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为唐朝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在声势浩大的边塞战争中,唐王朝创建了统一的大帝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繁荣、强大和光辉的时代,文治武功显赫于世,国运天威震慑四方。

北朝尚武风气探微

北朝尚武风气探微

作者: 王曙光
作者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200241
出版物刊名: 体育文化导刊
页码: 171-176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期
主题词: 体育史 北朝 体育文化 尚武风气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梳理北朝在体育文化上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对其形成、特色、影响等进行分析。

主要结论:北朝尚武风气形成主要源于地理因素、汉朝基础、北朝自身的潜在优势等;其特色包括民族性、全民性、女子体育发展显著等。

北朝尚武风气有效保证了北朝的战斗力,形成强悍的民风;促进了民族交流和地区融合;涌现出一批文武兼备的民族政权;对唐朝遗泽颇深;同时,富贵阶层将之作为一种奢侈的娱乐方式,对武力片面重视形成政权潜在不稳定因素。

建议: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和区域特色体育的发展,加强基层体育事业的开展,营造全民运动的社会氛围,重视女子体育在社会体育发展中的地位。

唐宋变革简介

唐宋变革简介
唐宋变革简介
唐宋变革
● 唐宋变革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分水岭。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从北方 转移到南方,人口重心也逐渐从北方转向南方;社会底层地主获得了向上 的社会流动机会,参与到高层政治体系内,而社会上层贵族则出现没落。
隋朝政策
● 隋朝综合汉魏官制创立的政治制度,在唐代得到了继续和补充。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 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 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同执宰相之职。尚书省最高长官因权 力太大,又因下有六部,唐初以后基本不设,只有副职代领此职,而且逐渐没有实权。三省长官议政之所称政事堂,唐太宗以后宰 相的成员增多,不限于三省长官。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大臣专权。三省制的门下省掌封驳,有对皇帝诏书审 定、驳回的权力,这一点历来为后人所赞许。 隋朝在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整顿魏晋以来地方行政机构的混乱局面。州设刺史, 县设县令。县以下还有乡里组织。为加强中央集权,从隋文帝起,废除了两汉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属官的制度,规定九品以上的地 方官,均由吏部任免。积极作用是减掉了不少冗员,节省了国家开支;消极作用是导致地方行政长官权力过轻,难有积极作为,遇 有非常情况则不利应付。统治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如何使中央与地方权力达到均衡,既保证统一又不失活力,始终是古代中国政 治一大难题。此外,为控制地方,唐还划分了十大监察区,称为道;朝廷随时派官员巡察地方政治。 另一项事关文化发展的新制, 是科举制的确立。科举制大致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常科基本每年一 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和时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后前程又好,所以特别受 士子重视,有所谓“缙绅(指官僚阶层)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之说。科举制度创始于隋而大兴于唐,其最大的优越 处是公平,读书人都可以经由科举考试进入官僚阶层,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决定于出身门第。因此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晚清。汉武帝 立经学,两汉培育出一个以经术起家的士流,隋唐则是用科举培育了一个新的土流。科举士流与经学士流在精神气质上不尽相同, 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正统高层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朝妇女尚武、从军精神及对唐朝的影响北朝妇女尚武、从军精神及对唐朝的影响白城师范学院历史系徐海晶摘要: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由于其自然环境及传统习惯的影响,使得鲜卑妇女留有习武、从军的传统,并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巾帼不让须眉。

鲜卑妇女的这种传统不但影响了当时其它民族的妇女,并且对唐时开放风气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北朝;妇女;尚武;从军Abstract: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minority ruled in China。

Because of its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raditional customs ,Xian bei women retained the habit of practicing martial arts and joining the war , and could stand up when the national crisis, women make better business than men . Xian bei women's traditional not only affected other minority women at that time, and also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for the open culture of the Tang DynastyKeywords:Northern Dynasties;Women;Martial;Join the army中国古代女子尚武及从军事由来已久,早在商时就有女子率军之说,如商王武丁妻妇好曾率军四处征讨,在妇好墓中也发现了她曾经使用过的兵器铜钺。

后来随着礼的发展及束缚女子的规章制度、思想观念愈演愈烈,女子习武和从军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演变成人们所熟知的女子以治家为主、遵守三从四德、不问世事的依附于男子的群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时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缺礼少教,使得妇女的束缚大大减轻。

同时,战争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很多妇女参加军队,成为女兵。

她们或直接参战,搏击沙场;或守卫屯营,修筑城防;或宿卫后宫,担任仪仗。

妇女在军事上的地位与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一北朝是由游牧民族鲜卑族建立的。

鲜卑人长期生活在北方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气候干旱、风沙大,同时鲜卑人在游牧生涯中,为了争夺草原、牲畜和人口,与各个部落之间,展开了相互的征伐与战争。

在与自然及敌人的严酷斗争中, 造就了鲜卑人粗犷豪放与强悍的性格。

尚武、从军多流行于男人中间,而北朝统治下的妇女与男子一样也有此爱好,这在我国古代各封建王朝中是很少有的。

这种尚武和从军的精神在北方民歌中有所体现,脍炙人口的《木兰诗》以北魏与柔然的战争为背景,描写了北朝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动人故事。

虽然此故事属于民间传说,未必真有其人。

但作为民间文学作品,必然是源于生活,因此它应该是大量女性尚武从军的真实写照。

北朝时,鲜卑女子勤于习武,很多贵族妇女包括宫内后妃,也都崇尚武艺,这种观念和行动对其它民族的妇女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魏书·皇后列传》载:"(北魏宣武灵皇后)幸西林园法流堂,命侍臣射,不能者罚之。

又自射针孔,中之。

"又"寻幸阙口温水,登鸡头山,自射象牙簪,一发中之,敕示文武。

"北魏宣武灵皇后能一箭即射中针孔和象牙簪说明她的射艺几乎到了百发百中的地步,其射艺之高超,已非一般人可比了。

北齐神武帝高欢所娶的妃子尔朱氏和蠕蠕公主亦是两位神射手:"神武迎蠕蠕公主还,尔朱氏迎于木井北,与蠕蠕公主前后别行,不相见。

公主引角弓仰射翔鸱,应弦而落;妃引长弓斜射飞乌,亦一发而中。

神武喜曰:"我此二妇,并堪击贼。

"(1)神武帝高欢先是娶了尔朱氏为妻,继而又娶柔然蠕蠕公主为妻。

两名女子相见后,展开了武艺的角逐。

她们不但随身携带弓箭,而且射艺精湛,把婚礼现场变成了二人比赛射箭的竟技场。

尔朱氏、蠕蠕公主都是少数民族上层女子,她们有如此高超的射艺,说明当时北方妇女学习骑射应该是普遍的社会习气。

北方少数民族妇女由于气候和生活方式等原因,不但勤于习武,且精通骑术。

后宫不但有神射手,即使是宫女们也都有精湛的骑术。

《南齐书·魏虏传》载:"太后出,则妇女著铠骑马近辇左右。

"太后出行,宫中妇女们要身穿铠甲、骑马护卫在一旁。

可见,北朝妇女经常骑马,骑术也应该是比较高超的。

北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比较剧烈的时期,北朝少数民族妇女这种尚武精神对其它民族妇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前面提到的北魏宣武灵皇后就是汉族女子。

《北史·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亦载:"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李波小妹能腾身于飞奔的马上,并且左右擅射,射必中的,以至她的武艺另许多男子自愧不如,发出感叹。

二正因为北朝妇女普遍习武,所以当遇到紧急军情,她们不但能奋起抵抗,并能主动担当重任。

北魏宣武帝时,梓潼太守苟金龙妻刘氏,就曾组织城民,坚守城池,抗击萧梁军队:"苟金龙妻刘氏......世宗时,金龙为梓潼太守,郡带关城戍主,萧衍遣众攻围,值金龙疾病,不堪部分,众甚危惧。

刘遂率厉城民,修理战具,一夜悉成。

拒战百有余日,兵士死伤过半。

戍副高景阴图叛逆,刘斩之,及其党与数十人。

自余将士,分衣灭食,劳逸必同,莫不畏而怀之。

井在外城,寻为贼陷,城中绝水,渴死者多。

刘乃集诸长幼,喻以忠节,遂相率告诉于天,俱时号叫,俄而澍雨。

刘命出公私布绢及至衣服,县之城中,绞而取水,所有杂器悉储之。

于是人心益固。

会益州刺史傅竖眼将至,贼乃退散。

竖眼叹异,具状奏闻,世宗嘉之。

"(2)从中可以看出刘氏在危机关头代夫指挥作战,她不但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而且能与兵士同仇敌忾、荣辱与共,以至感动上苍,天降大雨,使之顺利渡过难关,受到统治者的嘉奖。

与之相比,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女子从小就被三从四德所束缚,根本不可能习武练艺,更不可能临危不惧,率军作战。

《魏书·奚康生杨大眼崔延伯列传》记载:"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

至于攻陈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林壑。

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

"大眼妻在战场上与其夫一样,身着戎装,并力厮杀,巾帼不让须眉,连其夫也叹为:潘将军也!《魏书·列女传》载:"任城国太妃孟氏,钜鹿人,尚书令、任城王澄之母。

澄为扬州之日,率众出讨。

于后贼帅姜庆真阴结逆党,袭陷罗城。

长史韦缵仓卒失图,计无所出。

孟乃勒兵登陴,先守要便。

激厉文武,安慰新旧,劝以赏罚,喻之逆顺,于是咸有奋志。

亲自巡守,不避矢石。

贼不能克,卒以全城。

澄以状表闻,属世宗崩,事寝。

灵太后后令曰:'鸿功盛美,实宜垂之永年。

'乃敕有司树碑旌美。

"孟氏是尚书令、任城王元澄的母亲,那么可以推断,孟氏的年龄应该比较大了。

即便如此,她也能在任城危急关头,激励文武群臣,循循善诱,从而达到笼络人心的后果,在战斗中能做到赏罚分明,并亲临城头,站在战斗的第一线上,使得战士斗志昂扬,从而保全了全城。

北朝女子之所以能在紧急关头挺身而出,敢于身临险境,并能与男子一样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这应该是与她们平时的习武好军事密切相关的。

从史料上看,北朝时存在着大量的军户,也就是随军家属。

《魏书·列传第九十二》载:"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南、北二秦城人莫折念生、韩祖香、张长命相继构逆,佥以州城之人莫不劲勇,同类悉反,宜先收其器械。

"魏子建当时任益州刺史,他"以为城人数当行陈,尽皆骁果,安之足以为用,急之腹背为忧,乃悉召居城老壮晓示之;并上言诸城人本非罪坐而来者悉求听免。

肃宗优诏从之。

子建渐分其父兄子弟外居郡戍,内外相顾,终获保全。

"这段史料提到了"城人",城人包括随营城居的士卒和其家属,因为士卒家属随营城居,故称为城民(人),皆列为军户,具有军贯。

莫折念生发动兵变起事反魏,但士卒家属仍留在城中。

魏子建正是利用这个特点加以安抚,并请求肃宗对这些前来应诏的人免除其罪,由此对敌人进行了分化瓦解,使州城得以保全。

而史料中的"城民",不仅仅指男子,也指随军家属即妇女。

应该说,保全州城妇女也出了一份力。

三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各民族在战争、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互相影响。

北朝统治下的妇女崇尚武艺、精于骑术等,不但影响了当时其它民族的妇女,还对唐朝时期妇女自由、开放风气的形成及对唐朝女侠作品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李唐皇室本身具有胡族血统,后来又直接承传了以鲜卑族为主的北朝政权。

唐朝建立后,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自然被带入中原。

由于唐朝统治者华夷之辨的观念非常淡薄,又吸纳了大量少数民族入唐,更加深了中原地区的胡化程度。

唐代隋后,"胡风"日盛,因此唐代妇女喜抛头露面,我们从唐代妇女服饰帷帽的演进可看出这种变化。

唐代妇女不但好骑马射箭、打马球,且喜着男装、戎装等。

唐朝时,女子骑马仍然是一种风尚,无论是贵族妇女还是庶民百姓。

唐时有首诗为《咏美人骑马》:"骏马娇仍稳,春风灞岸晴。

促来金镫短,扶上玉人轻。

帽束云鬟乱,鞭笼翠袖明。

不知从此去,何处更倾城。

"(3)这首诗描写了女子轻松自如的驾驭马匹,奔驰如飞的情景。

唐时妇女的骑马装束从初唐至盛唐也出现了一种变化:"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

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

俄又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

"(4)从这段史料上看得出,唐初,女子骑马装束延袭了北齐、隋时的旧制,隋代女装大多上身穿窄袖衫襦, 下身著曳地长裙, 足登弓履或高头履, 即所谓"小头鞋履窄衣裳"的样式。

而到了开元盛世时,穿宽袖衫襦、长裙, 袒露装风行,半臂装逐渐演化为唐代妇女的专用服饰。

宫女们头戴胡帽,翻领袍束革带,下穿条纹紧口裤,脚登软底尖靴,露髻乘马驰骋,一幅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士族百姓妇女争相效仿,有的还直接把男子的衣服穿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