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哲学导论 教学大纲

哲学导论 教学大纲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哲学导论教学大纲引言: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哲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帮助他们发展批判性思维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通过学习哲学导论,学生将能够探索人类思维的边界,思考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并理解哲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一、哲学的定义和历史背景1. 哲学的定义:探索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

2. 哲学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考和探索。

3. 哲学的发展: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的演变。

二、哲学的主要分支1. 本体论:探讨存在的本质和实在性。

2. 认识论:研究知识的起源、性质和限制。

3. 伦理学:探讨道德价值和行为准则。

4. 形而上学:研究实体和属性的关系。

5. 逻辑学:研究推理和论证的规则。

三、哲学的方法与思维方式1. 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估观点的能力。

2. 逻辑思维:学习逻辑原理和论证方法。

3. 反思性思维:发展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的反思和评估能力。

4. 比较性思维:学习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比较。

四、哲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1. 科学与哲学:探讨科学方法和科学观点的哲学基础。

2. 宗教与哲学:思考宗教信仰的哲学问题。

3. 伦理学与法律:探讨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4. 哲学与艺术:思考艺术创作和审美经验的哲学意义。

五、哲学的现实应用1. 个人生活:哲学思维对个人意义和幸福的思考。

2. 社会问题:哲学思维对社会正义和道德问题的探讨。

3. 职业发展:哲学思维对职业道德和职业选择的指导。

结语:通过学习哲学导论,学生将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深入思考的能力,理解人类思维的边界,思考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并认识到哲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希望学生能够将哲学思维应用于个人生活和社会问题中,为自己的人生和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教育哲学导论》教学大纲

《教育哲学导论》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
教育哲学吸收当代哲学的最新成果,借鉴哲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古今中外教育理论全面系统的反思,形成关于教育本体、教育本质、教育规律、教育主体、教育价值、教育理想、课程理论、教学理论等教育基本问题的新的观点、理论和思维方式。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全面系统地了解教育哲学基本知识,深入理解教育哲学特别是建构的教育哲学的基本理论
过程与方法:掌握反思当下学校德育价值和目标的方法论和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善学校德育的内容;掌握和实践主体间性的生活化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对学校德育工作中问题的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
追踪调查研究,案例分析,自由讨论,互助问答,主题探究
第六章:学校与班级管理哲学
1.了解历史上对学校形成的不同理解,了解对班级的不同理解,了解古今中外管理哲学和教育管理理论的演变历程,了解学校和班级管理价值的演变历程。
郝文武
4
全部录制
第四章:课程教学哲学
第一节 知识与课程教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三维教学目标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三维教学目标协同实现的有效课程教学方式
第四节 促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发展的有效课程教学方式
查阅—汇报—讨论法、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网络课程、面授、主题研讨
郭祥超
6
全部录制
第五章:德育哲学
第一节 道德与德育
3.掌握教育价值、教育需要、教育功能概念,掌握教育内在价值和教育外在价值概念、教育人文价值和教育科学价值概念、教育继承价值和教育创新价值概念、教育长远理想价值和教育现实价值概念、教育专门价值和教育公共价值概念,掌握教育的真善美利价值概念和自由民主公正价值概念。
4.应用教育价值理论,分析古今中外世界各国教育的普遍价值和民族特点、时代特征及其对古今中外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影响;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普遍价值和民族特点、时代特征及其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影响;中国现当代教育的普遍价值和民族特点、时代特征及其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发展的影响。

大学一年级哲学导论教学教案

大学一年级哲学导论教学教案

大学一年级哲学导论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学旨在引导一年级大学生对哲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思想和研究方法进行初步理解和掌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掌握哲学思辨的基本方法;3. 了解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学派思想;4.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1. 引言:哲学的定义和意义(1学时)- 呈现哲学对于人类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重要性;- 解释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激发学生对哲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 哲学思辨的基本方法(3学时)- 分析与综合:拆解问题,辨析问题要素,进行逻辑推理;- 归纳与演绎: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一般规律,或从一般原理演绎出具体结论;- 对比与对立:通过对比、对立来揭示问题或思想的实质;- 质疑与批判:怀疑、质疑和批判已有观念,寻求新的思考和认识。

3. 哲学史的发展脉络(4学时)- 古希腊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 中世纪哲学:基督教哲学的发展和思想家传统;-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人文主义、启蒙运动对哲学的影响;- 现代哲学: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等思想家的主要学说。

4. 哲学研究方法概述(2学时)- 历史研究方法:关注思想文化的发展变迁;- 归纳与演绎:从哲学理论出发,推导出特定应用;- 实证研究方法:注重经验数据和实证证据;- 逻辑分析方法:从逻辑结构出发,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关联。

5.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2学时)- 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引导学生学会提出有深度和挑战性的问题;- 训练学生对观点、理论进行评估和批判。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直播讲授:通过视频或在线教学平台进行知识传递和解析;2. 问题导向: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3. 案例分析:引入实际案例,对哲学思想进行具体解读和应用;4.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并提出问题,进行大课堂分享和讨论;5. 课外阅读与写作:布置相关文献或资料阅读,并撰写相关论文或报告。

哲学专业 教学大纲

哲学专业 教学大纲

哲学专业教学大纲哲学专业教学大纲哲学作为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科,一直以来都扮演着人类思维的指南针。

它不仅关注人类的本质和存在,还涉及到道德、伦理、知识论等诸多领域。

因此,哲学专业的教学大纲应该全面而深入地介绍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一部分:哲学导论在哲学专业教学大纲中,第一部分应该是哲学导论。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哲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学生应该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如真理、知识、道德等,并学习不同哲学流派的主要观点和代表性思想家。

通过学习哲学导论,学生可以对哲学的全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的核心领域之一,它关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实在的本体。

在这部分内容中,学生应该学习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问题,如实体、属性、因果关系等。

同时,他们还应该研究不同形而上学学派的观点和理论,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实在论等。

通过学习形而上学,学生可以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

第三部分: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它关注的是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的来源。

在这部分内容中,学生应该学习认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问题,如经验、理性、直觉等。

他们还应该研究不同认识论学派的观点和理论,如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等。

通过学习认识论,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第四部分:伦理学伦理学是哲学中关注道德和价值观的领域。

在这部分内容中,学生应该学习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问题,如善恶、义务、自由意志等。

他们还应该研究不同伦理学学派的观点和理论,如功利主义、德性伦理学和权利伦理学等。

通过学习伦理学,学生可以培养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第五部分:哲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是哲学专业教学大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部分内容中,学生应该学习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和文献研究等。

他们还应该学习如何撰写哲学论文和参与学术讨论。

23《教育哲学导论》-王海涛

23《教育哲学导论》-王海涛

教育哲学导论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为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意在通过教育哲学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扩展和深化重要教育问题及哲学问题的理解。

2.设计思路通过哲学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加深对教育哲学问题的认识。

指导学生阅读重要教育哲学文献,分享同学们的简介。

3.无先修课程要求。

二、课程目标1.引导和帮助同学们思考和讨论一些重要的教育哲学问题,如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等。

通过讨论,帮助同学们了解教育哲学思考的特征,学习对一些教育问题进行教育哲学的思考。

2.指导同学们阅读一些重要的教育哲学文献,学习批判性理解和讨论哲学家及教育哲学家们的主要观点。

3.分享同学们的见解,帮助同学们获得基于理性思考的积极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经验。

4.结合课程的学习与问题的讨论,对同学们的内在成熟有所助益。

三、学习要求要求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根据指导修读教育哲学文献,完成作业及论文。

二、教学内容四、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教材:《新编教育哲学导论》,石中英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主要参考书: (1)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2)陆有铨著:《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3)崔相录著:《20世纪西方教育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

(4)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金生鈜著:《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周浩波著:《教育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谢夫勒著:《人类的潜能》,石中英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 Peters, R.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9) Hirst, .P. & White, P.,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n the AnalyticTradition, Routledge, 1988.五、成绩评定(一)考核方式 C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六、学术诚信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

教育哲学导论教学大纲(通识2012)

教育哲学导论教学大纲(通识2012)

中国海洋大学教育哲学导论课程大纲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开课单位] 教冇系 【课程编号]009101221999【学时数]32 (理论 _实践 _____________ )一、 课程描述(-)教学对象:全校学生 (二) 教学目标及修读要求1. 引导和帮助同学们思考和讨论一些重要的教育哲学问题,如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等。

通过讨论,帮助同学们了解教育哲学思考的特征, 学习对一些教育问题进行教冇哲学的思考,扩展和深化同学们对于一些重要教育问题乃至哲 学问题的理解。

2. 指导同学们阅读一些重要的教育哲学文献,学习批判性理解和讨论哲学家及教冇哲学 家们的主要观点。

3. 分享同学们的见解,帮助同学们获得基于理性思考的积极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 经验。

4. 结合课程的学习与问题的讨论,对同学们的内在成熟有所助益。

(三) 先修课程:无二、 教学内容(一) 总论:哲学与教疗1、 主要内容(1) 教冇活动需要哲学吗?(2) 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吗?(3) 一般哲学与其他教冇学科可以代替教疗哲学吗? 2、 教学要求 (1) 理解微观教冇活动与哲学的关系 (2) 理解宏观教冇活动与哲学的关系 (3) 理解教育研究活动与哲学的关系 (4)理解什么是哲学?3、 重点、难点(1) 什么是哲学?(2) 为什么教冇活动离不开哲学? 4、 其它教学环节 (1) 案例教学 (2) 课堂讨论(二) 第一章:什么是教育 附件2:英文名称:【课程模块]通识教育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分数] _____________(1)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槪念(2)“教育”概念的立义分析(3)“教育”概念的词源分析(4)“教育”槪念的隐喻分析(5)有关“教育"的若干命题2、教学要求(1> 了解概念分析的基本方法(2)理解教育的元典精神与基本精神3、重点难点:教育的元典精神与基本精神4、貝它教学环节(1)案例教学(2)课堂讨论(三)第二章:教冇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1、主要内容(1)何谓教育哲学(2)中国传统教冇哲学思想介绍(3)现代西方教冇哲学思想介绍(4)20世纪末哲学的转向(5)教育哲学新定义2、教学要求(1> 了解东西方教育哲学流派及思想(2)了解当前中国教育哲学学会的基本概况(3)理解20世纪末哲学的转向及英对教弃哲学影响(4)理解教育哲学的新定义3、重点、难点(1)20世纪末哲学的转向及其对教冇哲学影响(2)教育哲学的新定义(四)第三章:人生与教育1、主要内容(1)人的存在与教育(2)人的形象与教育(3)人的境界与教育2、教学要求(1)理解人的存在的基本特征(2)了解历史上几种典型的人的形象(3)理解人的境界与教冇的关系3、重点难点(1)人的存在的基本特征(2)人的境界与教育的关系4、其它教学环节(1)案例教学(2)课堂讨论(五)第四章:自由与教冇(1)什么是自由(2)自由与人生(3)自由与社会(4)自由与教育(5)教冇中的自由及其限度2、教学要求(1)了解古今中外思想家对自由的思想和认识(2)理解自由与人生、自由与社会、自由与教育的关系(3)理解教育中的自由及其限度问题3、重点难点(1)自由与人生、自由与社会、自由与教育的关系(2)教育中的自由及其限度问题4、其它教学环节(1)案例教学(2)课堂讨论(六)第五章:知识与课程1、主要内容(1)什么是知识(2)知识与人生(3)人生与课程(4)知识的性质与课程(5)知识的类型与课程2、教学要求(1)了解古今中外关于知识的思想和认识(2)理解知识、人生与课程的关系(3)理解知识的性质、类型与课程的关系3、重点难点(1)知识、人生与课程的关系(2)知识的性质、类型与课程关系4、其它教学环节(1)案例教学(2)课堂讨论(七)第六章:理性与教学1、主要内容(1>什么是理性(2)理性与人生(3)理性与社会重建(4)理性的教化(5)教学的理性基础(6)教学的理性化2、教学要求(1)了解古今中外思想家对自由的思想和认识(2)理解理性与人生、社会重建以及教化的关系(3)理解教学的理性基础、教学理性化以及理性教师的特征3、重点难点(1)理解理性与人生、社会重建以及教化的关系(2)理解教学的理性基础、教学理性化以及理性教师的特征4、其它教学环节(1)案例教学(2)课堂讨论(八)第七章:民主与教冇1、主要内容(1)什么是民主(2)民主的价值(3)民主公民的素质(4)民主教育的概念和性质(5)建设民主的学校2、教学要求(1)了解古今中外思想家对民主的思想和认识,正确认识民主的价值(2)理解民主公民的素质结构(3)理解民主教冇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如何建设民主学校3、重点难点(1)什么是民主?如何正确理解民主的价值(2)民主公民的素质结构(3)民主教育的概念和性质(4)如何建设民主学校4、其它教学环节(1)案例教学(2)课堂讨论三、教学环节及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34学时(如有实践环节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填写,如实验、上机、案例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其学时分配见下表。

教案大学一年级哲学导论教学大纲

教案大学一年级哲学导论教学大纲

教案大学一年级哲学导论教学大纲教案大纲导读:本教案是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哲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大纲。

哲学导论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思维方式和核心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教学大纲将介绍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估方式,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准备课程。

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哲学导论1.2 学分:31.3 前置课程:无1.4 课程时间:每周2学时,共16周1.5 授课方式:面授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学生应能够掌握以下知识:- 理解哲学的定义、历史和研究范围- 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术语和思考方法- 熟悉哲学思想家和他们的重要著作- 探索哲学核心问题和争议2.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学生应能够培养以下能力:- 批判性思维:辨别逻辑错误、分析论证、评估论点- 文字阅读与解读:理解哲学文本和著作,提取关键信息- 口头表达与辩论:清晰陈述观点,进行哲学讨论- 论证写作:撰写哲学分析和论证文章三、教学内容3.1 哲学的定义和历史- 哲学的概念、定义和研究方法- 古代哲学思想与哲学家导论- 中世纪哲学思想与哲学家导论- 近代哲学思想与哲学家导论3.2 哲学的基本概念- 存在与本体论- 知识与认识论- 道德与伦理学- 美学与审美观念3.3 哲学的核心问题与争议- 自由意志与命运- 现实与虚幻- 真理与相对主义- 上帝与宗教3.4 哲学与现实生活- 哲学与科学- 哲学与社会- 哲学与个人成长四、教学方法4.1 面授讲授教师通过演讲、讲义和PPT等方式向学生讲解哲学导论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2 小组讨论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互动。

4.3 阅读分析学生阅读相关哲学文本和论文,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个人见解和观点。

4.4 论文写作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和自己的思考,撰写哲学分析和论证文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初中哲学课程大纲2023

初中哲学课程大纲2023

初中哲学课程大纲2023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背景本课程旨在培养初中生的哲学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寻人生和世界的本质之问。

通过学习哲学基本理论、重要思想家的思想,以及相关的伦理、逻辑和美学知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哲学的价值和意义,为他们的人生发展提供良好的思维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1. 哲学导论- 介绍哲学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哲学思维方法和基本问题- 探讨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2. 伦理学- 讨论道德和道德价值观念- 探究道德决策的原则和方法- 分析伦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知识论- 探讨知识的定义和获取渠道- 分析真理与谬误的辨析方法- 研究科学方法和哲学思维的关系4. 形而上学- 研究存在和本质的问题- 探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分析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的哲学思考5. 美学- 介绍美的概念和特点- 研究艺术、审美和美学哲学- 分析美在个体和社会中的作用6. 逻辑学- 解析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 探讨合理推理和辨析思维方法- 分析逻辑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利用问题、案例、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查研究、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实践哲学思考。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电子教具、多媒体资源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四部分:课程评估与考核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讨论表达、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学习笔记学生根据教师指导或自主整理的课堂笔记和复习笔记。

3. 个人项目学生根据兴趣和学习内容,选择一个哲学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呈现。

4. 考试综合性考试,包括选择题、解答题等形式,测验学生的知识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可编辑修改word版)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可编辑修改word版)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号:02330000新课号:PHI-0-000课程名称:哲学导论(An Imroduction lo Philosophy)开课学期:秋季周学时:2 学分:2先修课程:无一、基本目的在东西方交叉视野中,展示哲学问题的各个侧面和哲学思维的特点,引领学生进入哲学之门。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此课程阐释东西方哲理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点,以作为初学哲学者的入门之阶。

将以哲学中的重要问題(“哲学”的含狡,终极实在,知识论,伦理学[人生论],政治哲学等)为讨论的着眼点,看东西方古今哲人们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及其相互关系。

揭示问题与争论的要点与难点,呈现哲理思维的天趣,开阔从学者对于世界多种文明和箱神境界的理解视野。

教学安排:(一)什么是哲学?东西方哲人与哲理思维基本取向的对比(二讲)阅读材料:(1)《西哲选》15-17,21-25,29; 61-65,68-71 (苏),83-90 (哲学家):119-120 (亚); 361-365 (笛)。

(2)《资料》423—425 (泰利士),399-402 (普罗塔哥拉),426-428 (毕达哥拉斯)。

(3)《论语》2.4: 7 (述而):9 (子罕):5.28(好学),11.26 (吾与点也)。

[《附加材料》74左;86 86-3-86-5; 82 左.缺11.26](4)《老子》10, 15, 20o [《资料》147左,150右,155左]5 《庄子》6 (大宗师)。

[《资料》197左一202左]6 《史记・孔子世家》、《老庄申韩列传》。

[《资料》355 — 382]思考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特点(比如它与宗教与科学的区别)?举出哲学问题的例子。

(2)西方传统哲学的门类。

* (3)西方早期哲学家的特点(起码举两个例子)。

苏格拉底是典型的西方哲学家吗?为什么?* (4)孔子、老子、庄子和释迦牟尼为人为学的特点(就你能找到的材料而言)。

哲学导论讲课提纲第二讲

哲学导论讲课提纲第二讲

哲学导论讲课提纲2第二讲哲学中的语言转向[超出《大问题》的内容,为理解当代哲学提供知识背景]一.重提“高尔吉亚问题”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即使有某物存在,也不能认识;即使能够认识,也无法告诉别人。

”据此,阿佩尔(K.-O. Apel)评论:古代哲学着力回答“何物存在”问题(本体论),近代哲学着力回答“如何认识”问题(认识论),现代哲学着力回答“怎么表述”问题(语言哲学)。

虽然这是一种不太严谨的说法,但确实具有启发性,因为它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哲学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三次转向。

一般只讲两次转向,即认识论转向和语言转向,但我主张还应加上本体论/存在论转向(开始于巴门尼德,完成于亚里士多德)。

所谓“转向”主要是说关键问题和概念框架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我们已知,本原论/始基论的关键问题是:构成万物的基本成分是什么?事物变化的规律和动因是什么?提问和解答所依据的是由“本原/始基”概念所展示的“构成-变化”这一基本的概念框架。

与此不同,本体论/存在论的关键问题是:存在本身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何物存在?如何存在?为何存在?基本的概念框架有两个要点:(1)“实在-现象”、“理性-感性”、“真理-意见”这三个紧密相关的区分;(2)根据“主语-谓语”的语法结构所揭示的“实体-属性”的范畴结构。

这里显示的关键问题和概念框架的变化就是我所说的“本体论转向”。

认识论转向引出的关键问题是:心灵是否具有认识实在的能力?若有这种能力,心灵获得真理和知识的能力具有什么样的根据和限度?基本的概念框架则由“主体-客体”而得以展示。

理性主义者(如笛卡尔)认为知识的根基在于“天赋理性”,经验主义者(如洛克)主张知识的基础是“感官经验”,康德试图协调两派的观点,但他们都受制于上述关键问题和概念框架(第四讲将详述)。

语言转向来自对“实体-属性”和“主体-客体”概念框架的挑战,引出的关键问题是:语言描述世界、表达思想是如何可能的?语言本身具有什么样的结构?语言与哲学的关系是怎样的?新的概念框架可由“逻辑-语法”区分、“主目-函项”关系和“涵义-指称”关系得以显示。

104614哲学 教学大纲

104614哲学 教学大纲

《哲学》The Panorama of Philosophy课程编号:104614 学分: 2开课单位:商学院总学时:32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哲学是什么,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分支学科、哲学史的基本知识。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初步掌握哲学思维,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一些理论与实际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课程内容:哲学学科的基本性质与问题领域、哲学与民族和时代的关系、哲学在人类精神体系中的位置、本体论学说的基本内容与旨趣、认识论与科学的关系、西方哲学体系、中国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导论这门课程主要为文科各系本科生提供必要的哲学修养和思维训练,拓宽其思考和理解人文问题的视野。

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听课与讨论领会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以及作为人类知识基础与文明基础之批判的双重特征;了解哲学问题的根源与性质;了解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方法论、历史观与文化观等)及其旨趣、特征;了解哲学史上的几次重大转折;了解哲学与民族和时代的关系,为在文科各专业课程中的学习与探索准备好必要的认识水平和学理基础。

(一)课程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绪论一、历史上的不同说法二、学科与学说三、哲学与中国哲学四、“哲学”概念在中国五、立足学科,发展学说1、教学要求:了解学习哲学的必要性与哲学的价值所在。

2、重点、难点:如何说明哲学的用处。

3、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为主,兼有课堂讨论。

第一章,哲学的形态一、哲学的发生于发展二、哲学的对象和视域三、哲学的问题和构成1、教学要求:了解什么是哲学。

2、重点、难点:当代哲学界对哲学的几种界定。

3、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为主。

第二章,哲学的特性一、哲学的思维特性二、哲学的方法三、哲学与其他学科1、教学要求:了解哲学问题的基本性质和类型。

2、重点、难点:如何理解哲学问题的解决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中国哲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导论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1.课程教学目的对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命题、以及与这些命题相关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的核心概念、基本立场以及理论背景有基本的了解;对这些命题与个人学说体系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对诸家在话语继承与理论创新有直观的认识,并能够超越具体话语的区别,从“问题”的角度把握不同思想家的不同论述;对同一时期针对同一命题所作的论述能够立足于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个人立场之间的冲突、中国本土理论资源与域外思潮之间的相互促进进行较深入的了解。

2.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献掌握学生中国哲学史上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的核心概念、基本立场,形成基本认识,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树立“四个自信”。

3.先修课程《中国哲学史》4.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典著作中的宇宙演化论、本体论、天人关系论既与之相关的修养论、人性论等命题。

以及与这些命题直接相关的哲学范畴、核心命题,包括人与人之间、与论敌、师友之间的传承与攻讦。

与之相应的,学生应该了解与命题相关的历史事件、学术史背景、哲学家个人传记等知识。

难点: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与历史的统一;核心命题在不同人物及不同时代的分殊与统一;中国哲学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以及历史上面对外来思想所做的反应及对当今的启示。

5.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讨论、师生互动、板书。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1章破题: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2学时)1.教学内容(1) 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意义有清晰的认识:(2) 能够在古今概念对比中了解上述命题;2.重、难点提示(1) 明晰“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对“中国”、“哲学”和所涉及的因子之间的关系有具体掌握;(2) 联系现实区分以下概念:“中”的多重内涵,“国”的内涵变迁以及“国”与“天下”的对比;第2章中国哲学中的宇宙论与本体论(12学时)1.教学内容(1) 《易经》、《易传》与阴阳学说——兼论五行。

大学哲学导论课教学教案:探索哲学思想与核心问题

大学哲学导论课教学教案:探索哲学思想与核心问题

大学哲学导论课教学教案:探索哲学思想与核心问题一、课程背景与目标本教学教案针对大学哲学导论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探索哲学思想的起源、基本概念和核心问题,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什么是哲学以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掌握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他们的理论;•分析和讨论关于知识、自我、伦理等核心问题。

二、教材与参考资料1.主教材:《大学哲学导引》(作者:柏拉图)2.参考资料:•"Philosoph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by Edward Craig •"The Story of Philosophy: The Lives and Opinions of the Greater Philosophers" by Will Durant•"Classics of Western Philosophy" by Steven M. Cahn三、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讲:哲学的定义与起源(1小时)•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及其贡献•思辨哲学与批判哲学的区别第二讲:形而上学与认识论(2小时)•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和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认识论中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第三讲:伦理学与道德哲学(2小时)•伦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利益伦理与道德行为的决策制定•道德价值观和道德相对主义第四讲:政治哲学与社会思想(2小时)•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问题•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思潮的比较分析•社会正义与平等的争议第五讲:科学哲学与人类自然(2小时)•科学方法及其局限性•科学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价值观影响•科技发展对人类自然环境所产生的伦理问题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授课讲解:通过具体案例和故事来引入复杂抽象的哲学概念,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接受。

哲学导论教案

哲学导论教案

哲学导论教案教学活动及板书设计一、组织教学(5分钟)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听到这样的赞许:“你讲话好有哲理啊!”“你讲话好有深度,像个哲学家了!”,似乎,大家对哲学都有一种敬畏感。

很多同学认为,哲学跟我们药学有什么关系,其实,哲学更是对一个人世界观的培养,可能不一定让你一下子吃饱饭,确实教你如何吃饭,如何看待饱和饿,如何从吃饭中学会更多,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哲学。

二、教学内容及板书设计(约70分钟)导论(板书)一、哲学的含义(板书)1、哲学的含义——爱智慧(板书)哲学可以使人聪明,使人明朗,学哲学可以让人有智慧。

2、哲学的大概框架↗唯物论(物质和意识,主观和客观)辩证唯物主义(本学期学的内容)→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历史唯物主义3、哲学的指导作用(板书)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很有作用。

比如生活中的实例。

当你遇到挫折时,很多人会劝你,向前看,不要灰心。

这里就用到了辩证的看问题,这一理论。

以及发展的理论,接受挫折,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再如,学习方法。

有的同学晚睡看书效果好,有的就不好。

这里用到了哲学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

总之,哲学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过度】首先,由海子的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开始第一章内容的学习。

【导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分析】海子的诗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千丝万缕关系的社会。

这个社会有人、有自然、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海子生活在世界中,在各种关系中。

今天,我们的第一章的内容,就是认识这个世界。

第一章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板书)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板书)一、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板书)1、世界的构成(板书)世界的构成有三部分组成:首先,自然界。

【导入】提到自然界,很多同学认为自然界就是我们说的大自然,其实非也。

大自然,或者说我们认为的植物、动物等等仅仅是自然地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号:02330000新课号:PHI-0-000课程名称:哲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开课学期:秋季周学时:2 学分:2先修课程:无一、基本目的在东西方交叉视野中,展示哲学问题的各个侧面和哲学思维的特点,引领学生进入哲学之门。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此课程阐释东西方哲理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点,以作为初学哲学者的入门之阶。

将以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哲学”的含义,终极实在,知识论,伦理学[人生论],政治哲学等)为讨论的着眼点,看东西方古今哲人们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及其相互关系。

揭示问题与争论的要点与难点,呈现哲理思维的天趣,开阔从学者对于世界多种文明和精神境界的理解视野。

教学安排:(一)什么是哲学?东西方哲人与哲理思维基本取向的对比(二讲)阅读材料:(1)《西哲选》15-17,21-25,29;61-65,68-71(苏),83-90(哲学家);119-120(亚);361-365(笛)。

(2)《资料》423-425(泰利士),399-402(普罗塔哥拉),426-428(毕达哥拉斯)。

(3)《论语》2.4;7(述而);9(子罕);5.28 (好学),11.26(吾与点也)。

[《附加材料》74左;86;86-3-86-5; 82左,缺11.26](4)《老子》10,15,20。

[《资料》147左,150右,155左](5)《庄子》6(大宗师)。

[《资料》197左-202左](6)《史记·孔子世家》、《老庄申韩列传》。

[《资料》355-382]思考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特点(比如它与宗教与科学的区别)?举出哲学问题的例子。

(2)西方传统哲学的门类。

*(3)西方早期哲学家的特点(起码举两个例子)。

苏格拉底是典型的西方哲学家吗?为什么?*(4)孔子、老子、庄子和释迦牟尼为人为学的特点(就你能找到的材料而言)。

*(5)中西哲学思想特点的参比。

(6)试思产生中西印哲学不同特点的原因。

(二)终极实在——古代西方、中国与印度的有关思想(三讲)阅读材料:(1)《西哲选》18-20(毕);30-34(巴);34-37(芝);47-48(德);72-74;83-93(柏);122-125(亚),133-145(亚);211-219(柏罗丁,奥)。

(2)《书经》康诰,召诰。

《国语》:周语上:伯阳父论地震;郑语:史伯论和同;越语下:范蠡论天时人事。

[《资料》10-22;58,61-71左]《周易》:乾、坤、屯、蒙、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剥、复、井、革、震、艮、既济、未济等卦,特别是各卦的《彖传》。

[《资料》23-31]《系辞》上下。

[《资料》126-137]《论语》5.13, 9.1, 9.4, 9.17, 17.19。

[《附加材料》82左,86-3-86-4,86-18]《老子》2,4,21,25,32,40(反),42,73,77。

[《资料》144,145,153,155,159,162,163,177,178]《庄子》1(北冥有鱼……圣人无名),6(大宗师),17(秋水),18(至乐:种有几),22(知北游)。

[《资料》182,197-202,210-232]《管子》:见《资料》252-262(水地,四时)。

(3)《印度哲学》:《无有歌》(《创生歌》),《广林奥义书》、《歌者奥义书》;《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心经》,《中论》。

[《资料》385-394]思考题:*(1)试述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和芝诺对于终极实在的看法,以及三者的关系。

(2)柏拉图的终极实在观。

(3)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本体论)。

(4)柏罗丁的实在观与神秘主义。

(5)以上这些哲学家关于终极实在的看法的共同之处何在?(6)《书经》、《国语》有关论述中包含的终极实在观。

*(7)《周易》对终极实在的看法是什么?*(8)老庄(可参比《管子》)的终极实在观。

*(9)古印度《奥义书》中的终极实在观的基本特点何在?(10)早期佛教和大乘佛教认为这世界的实在是什么样子的?*(11)中西三方古代终极实在观主流思想的相互参比。

(三)真知识如何可能?(三讲)阅读材料:(1)《西哲选》50-51(德),54-56(普),65-68(苏),75-83(柏),149-153(亚),175-177(怀疑),365-382(笛),449-457(洛),502-505(贝),517-531(休)。

《西哲选下》249-287(康德)。

《资料》429左(学习悖论),402(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哲》中有关段落;《古希罗》中有关段落。

(2)《国语》越语下,范蠡论天时人事(再读)[《资料》63-70]。

《老子》10,12,14(21,知凭势态),18,19,28,36(“反”中求真知),40,47,48,52,55(16,知和知常曰明)[《资料》147-169]。

《庄子》2(齐物)[《资料》185-197]。

《孙子》谋攻、形、势、虚实[《附加材料》86-22-86-28]。

《韩非子》孤愤[《资料》278-282]。

《论语》6.30(能近取譬),7.8(举一反三),8.8(兴于诗),8.13(笃信好学),9.4(绝四),9.6-9.8,9.30,12.22(知人),14.38(知其不可而为之),15.3(一以贯之),15.12(远虑),15.31(不如学也),15.33(知及之),16.13(鲤对),17.1(时),17.8-17.11(学,艺)[《附加材料》84-86-18]。

《中庸》[《资料》321-338]。

《孟子》公孙丑上(不动心,浩然之气),离娄上(诚),尽心上(万物备于我,良知)[《资料》96-100,110左,123-124]。

《易》系辞[137]。

(3)《瑜伽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中论》,[《资料》395-397,392-394]。

思考题:(1)笛卡尔之前的西方古代哲学如何看待知识的可能性?[人能像苏格拉底所说的“自知其无知”吗?]*(2)笛卡尔如何论证知识的可能?其创新之处何在?(3)英国经验论提出了什么挑战?它是合理的吗?*(4)康德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5)范蠡凭什么知道“时[机]”的成熟与否?*(6)孙子认为“[取]胜”的关键何在?两位将军都力求“知己知彼”,哪一位将军可能取胜?(7)按照老子、庄子的看法,我们如何才能获得真知识?(8)韩非子认为君主应靠什么来治国?*(9)孔子认为应该如何求真知?(10)子思、孟子的知识观。

*(11)《瑜伽经》描述的是怎样一种认识?(12)那些大乘佛经如何理解真知识?*(13)指出中西印认识论的差异与某种关联之所在。

(14)到底有没有真知识?如果没有,为什么?如果有,是什么意义上的?(四)什么样的人生是[尽可能]最好的?----------伦理学及道德哲学(三讲)阅读材料:(1)《西哲选》52-54(德谟),108-118(理想国),154-157(亚),181-195(斯多葛),223-224(奥古斯丁)。

《西哲选下》309-320(康德)。

《资料》430-439(苏:道德义务),407-415(亚:德性与幸福),421a-421c (伊壁鸠鲁:灵魂的平静),448-458(享乐主义,功利主义)。

《古希哲》225-232(昔兰尼派[享乐主义]与犬儒派);236-249(什么是德性)。

(2)《附加材料》86-30-86-34(墨子:兼爱),297-305(杨朱)。

《论语》1.1,1.6,2.4(吾十有五),2.5-2.8(孝),3.23(乐),4.2,4.11, 6.11(7.16,孔顡之乐),6.20, 6.23, 6.29,6.30(15.24),7.12(富而可求),7.21(不语怪),9.18(好德好色,《中庸》12章:“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11.26,12.1(克己复礼),13.18(父子相隐),13.23(和而不同),14.6(未有小人而仁者),15.9(杀身成仁),17.8(好。

不好学),17.2(三年之丧),18.6(鸟兽不可同群),18.8(无可无不可)。

[《附加材料》中有关章节]《孟子》:《资料》88-95左(义利、王道),99-100(恻隐之心),117-121(性善)。

《老子》18-20,28,38,39,43,49(浑其心),51,55,67,76。

[《资料》中有关章节]《庄子》逍遥游,大宗师,秋水,天下。

[《资料》中有关章节](3)印度:同于二、三部分中关于印度哲学的材料。

思考题:(1)德谟克里特与柏拉图的伦理学的共同之处何在?*(2)相比于其他希腊的伦理学说,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伦理学与他的终极实在观有什么联系?(3)分析斯多葛派与伊壁鸠鲁的伦理学的异同。

*(4)两种享乐主义(hedonism)――个人型与社会型的(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异同何在?个人享乐主义与利他主义(altruism)的对立预设了某种共同前提吗?*(5)康德伦理学的要旨是什么?它继承了西方传统伦理学学说中哪些因素?[相比于东方思想,西方伦理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6)杨朱与墨子的伦理学说与西方哪些伦理学说最靠近?*(7)试述孔子伦理学说的要点,它与西方伦理学的基本区别何在?它比较接近中西方其他的哪种伦理学说?(8)孟子伦理学说与孔子的相比,有什么变化?*(9)老庄的伦理学说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0)比较儒家与道家的伦理学思想。

它们的当代意义何在(比如在“克隆”、“生态”、“文化多样性”、“国际冲突”、“可能的灾变”等问题上)?(11)印度教(以《吠陀》及《奥义书》为源头)与佛教各自可能包含什么样的伦理学学说?*(12)概略比较西方与中国及印度的伦理学学说。

(13)以上哪种伦理学学说最能吸引你?为什么?(五)什么样的政治形态是合理的?――政治哲学(三讲)阅读材料:(1)《资料》403-406(理想国统治者),415-420(亚:政治学),441-447(洛克:政权的来源与合理性所在)。

《西哲选》157-159(亚),397-401(霍布斯)。

《西哲选下》37-50(孟德斯鸠),66-79(卢梭)。

(2)《资料》4-9(洪范),35-44(文王等),49-50(郑铸刑书),53-55(孔子论刑鼎,史墨论君臣无常位)。

《论语》2.1,2.3,5.26,8.18,8.19,12.1,12.11,12.17,12.19,12.22,13.3,15.5(无为),15.22(不党),16.1(寡或不均),16.2(自天子出),17.19(天何言哉),20.1(兴灭)。

[见《附加材料》相应章节]《孟子》:见《资料》95(未闻弑君),100-101(五百年必有王者兴),112-115(论禅让,禹传子),124(民贵君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