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诗意,让课堂如此美丽

合集下载

打造诗意语文课堂的艺术

打造诗意语文课堂的艺术

打造诗意语文课堂的艺术——听王崧舟老师课有感官塘桥中心小学范优宝曾经听人说过诗意语文课堂“就如一部电影,一首曲子,一本小说,有序幕,有高潮,有结尾,看过听过之后,能引起剧烈的共鸣,又会留给你无限的深思。

”以前总觉得这话太深奥,自己做的话更是遥不可及,但自从有幸聆听了王崧舟的《去年的树》一课,在经历了一一次美的享受,诗性的洗礼后,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如果能像王老师一样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定也能打造出富有自己特色的诗意语文课堂。

一、以诗意的想象引导使文本解读化平平为深远为了引导学生从“平平”的文本中,读出“深远”的情谊,体验“平平”中的“深远”。

王老师从浅薄文本出发,从感性出发,经历学生的读,教师的引,实践性强的写,让学生一步一步爬上登云的天梯。

其间,王老师循着学生自己的感性话语,或板书,或擦拭板书,充分让学生在语言周遭中,发挥想象,以想象来填补文本空白,以想象来做实从“平平”到“深远”的空间虚位,可谓匠心可寻而又无痕。

尤其是结课时的设计更有画龙点睛之效——师:孩子们,听这歌声,这歌声曾在去年响起过。

这是一首怎样的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将会是一个怎样的词?(生解放发言)师:这首歌会随着大树的离去而离去吗?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老去吗?这是一首——永恒的歌。

在这个故事中,没有写到鸟儿和树的外貌、表情、心理。

(一一擦去)他为什么不写?(师在“平平”和“深远”之间画了一个方框,板书“想象”)师:这个故事留给我们这个空白,用最浅易的语言表达最深远的感情,这个故事就是——去年的树。

当最后的板书只剩下“平平”“想象”“深远”的简图式平面,我相信学生收获的语文素养是立体的。

二、以诗意的情境创设使读写训练水乳交融王崧舟说,语文教学必须贯彻的一条主线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贯彻”这一主线的主要方法是读、说、写、议,我想特别说说本课中的读和写。

读,是最基本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法。

王崧舟老师长于对读的情境的创设,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描述中,学生的读常常会生出画面感,如:师:多优美的日子啊!(配乐)师:当太阳升起——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诗意语文课堂上的艺术美----读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有感

诗意语文课堂上的艺术美----读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有感

诗意语文课堂上的艺术美----读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有感
自小我们都听长辈们不停的在耳边念叨要多读书,读书后我们就有了书中的“导师”为我们指点迷津,我们会理论的背各种读书名言,激励自己,可行动中我们又步履匆匆,甚少读书。

孟子有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那我们可以有忙碌的读法,选择自己迫切需要的书籍。

身为教师的我,尤其是语文教师不能只是给人空有其表的文人罢了。

先给自己定个子目标,从趣味语文课堂开始。

所以在假期期间我选择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谱》,现代的孩子愈来愈聪明,学习的渠道也多了起来,他们不仅会选择书目,也会选择和“挑剔”老师。

作为班主任时常会发现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这个任课老师的呢?此时这样教师的信服力和原则要随着学生的调皮捣蛋而要
话,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1/1。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是一位备受瞩目的语文教育家,他提倡“诗意语文”教育理念,通过诗词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语文的美丽,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方法,成为了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榜样。

本文将深入探讨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

王崧舟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的美,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感悟。

而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意蕴和深厚的内涵,正是培养学生语文情感的最佳载体。

他提倡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诗词元素,让学生在欣赏、朗诵、吟诵诗词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语文的魅力和韵味。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诗词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他们更加敏感于语言的美感,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诗词欣赏和朗诵,深入感悟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从中获取到了灵感和启发。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再觉得枯燥和无趣。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对于学生的情感和性格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诗词的世界里,学生接触到了各种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他们在品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美的享受,更增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商。

他们学会了感恩、懂得爱,也懂得了如何去面对痛苦和挫折。

这些都是诗意语文教育所带来的附加价值,是传统语文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在诗词的课堂里,学生通过朗诵、默写,可以更好地巩固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在理解诗词作品的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对古文的词句理解和推敲,来领悟其中的意蕴和内涵,这对于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益的。

有感于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课堂

有感于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课堂

有感于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课堂张建早就听说,王崧舟老师的课了得,今日终于有幸聆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课,果然名不虚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人至深。

他怀着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激情演绎本色语文,用自己的深厚的文学底蕴和优秀的人格素养,清晰的教学思路,激荡的人文情感,阐释和演绎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创造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个性的、本色的、精彩的语文课堂案例,让听课的我在充实舒展、澎湃的课堂中享受学习的美丽与精彩,聆听这堂课,可谓“谈笑间激情飞扬,欣欣然春风化雨。

”给我带来了视觉、听觉,乃至思想上的强烈撞击,他的课闪现着思想的光辉,人性的光辉,个性的光辉,语言的光辉,学生发展的光辉,师生共同成长的光辉。

名家不愧是名家。

在惊叹、赞叹、感叹之余,我揪心自问:我也是语文教师,差之千里,羞也!并大彻大悟:“一切伟大的真理、伟大的训诫,其实都是最容易明白的;一切好的学习方法,其实都是常规的。

”于漪老师有句肺腑之言:“教学千古事,得失存心知”。

语文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也不是影视变幻、虚无缥缈的,而是紧扣语言特性,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清如水,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不可有半点含糊,教学思路得清晰,教学语言要明白;语文课应该是情趣横生的课堂,用教师的热情洋溢、激情似火来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语文课应该是能者为师的课堂,利用平等对话,激励学生思想碰撞,溅发火花。

感受1、丰富的积累。

特级教师那深厚的艺术底蕴、扎实的知识功底、宽广的学科视野,确实让我们为之震撼。

每一句话都是那么字正腔圆,每一个提问都是那么启发到位,每一个姿态语言都是那么落落大方,每一次鼓励都是那么富有感染力,每一次反馈评价都是那么干脆幽默,每一个环节处理都是那么出其不意,每一次过渡都是那么情感投入,每一次朗读指导都是那么动情揪心,每一个细微的学习习惯都是那么重视,每一次教学拓展都是那么思路开阔,每一次角色转换都是那么自然……,他是语文教师,还是演员,是导演,也是一个表演艺术家,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他就能及时地捕捉这个问题的实质;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他能够及时出现在学生的身边;当孩子想说某句话而没有说出来,他能够带着孩子说出来……这都是智慧的体现。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是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他提出“诗意语文”教育理念,一直深受广大教育工
作者和家长的推崇。

他认为语文是一门“诗意”的学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语感和表达能力。

下面是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一、语文教育应该以情感为重,而非知识为主。

通过情感的净化和提升,无形中就提
高了语文学习和使用的质量。

二、学生应该注重语言的感受,而非语言的掌握。

只有真正的感受到语言所传递的含
义和情感,才能更准确、更生动地使用语言。

三、诗意语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古今中外的诗歌和文学名著,来陶冶情操,丰
富内涵。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品位。

四、教师应该是带领学生走向文学殿堂的人,而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和分数发放者。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而非仅仅进行知识灌输。

五、语文教育要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审美情感、语感和表达能力。

只有在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引导学生发现美的世界中,才会使他们在未来的成长
中更加灵动和有智慧。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提倡语文教育要以情感为主导,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表达,
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提升,使语文教育真正成为一门诗意的艺术。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生于江苏苏州,是一位备受瞩目的诗人、作家和散文家。

他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还有独特的诗意语文创作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内涵,还有着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被誉为“诗意语文”的代表人物之一。

“诗意语文”是王崧舟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文学作品就像一首诗,需要有诗意的表达和语言的凝练,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受。

对于王崧舟而言,创作诗意语文是一种态度和理念,是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探索。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作品多以家乡苏州和江南文化为题材,他深情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光和人文风情,以及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他的作品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给人一种清新脱俗、婉约动人的感觉,展现出了浓厚的诗意色彩。

在王崧舟的笔下,江南的小桥流水、古镇民居、山水田园都成为了诗意的符号,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表现了江南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展现了一种淳朴、宁静而又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趣。

除了以江南文化为主题之外,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作品还涉及到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包括对自然界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探索等。

他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让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仿佛沉浸在一幅幅绚丽多彩、令人心驰神往的画卷之中。

在诗歌创作方面,王崧舟的作品大多轻盈明快,细腻婉约,充满了对自然界和人生的感悟。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慰藉。

他用独特的诗意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怀和对美好的向往,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清新脱俗、情感绵绵的诗意海洋中。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作品以其独特的情感和精湛的语言,表达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展现了一种清新脱俗、令人陶醉的诗意风采。

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内涵,还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心灵抚慰和情感滋润,成为了当代文学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是一位现代语文教育专家,他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而闻名。

他的《诗意语文》一书以诗意的方式来探索语文教育的本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诗意语文》一书分为十二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以一个名句作为引子,通过对这句诗句的解读和启示,阐述了诗意语文的核心思想。

王崧舟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

在《诗意语文》中,王崧舟提出了“感受诗”的教学理念。

他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诗的美来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想象力。

通过对诗歌的朗诵、赏析和创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诗意语文》还强调了语文教育的整体性。

王崧舟认为,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文字和语法的知识,还应该涉及到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他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让学生从中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诗意语文》还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王崧舟认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他鼓励学生通过朗诵、写作和讨论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诗意语文》一书不仅是一本面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性读物,也是一本以诗意的方式来探索语文教育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语文教育的内涵和价值。

王崧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借鉴,让我们更好地开展语文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感受王崧舟《诗意语文》的魅力

感受王崧舟《诗意语文》的魅力

感受王崧舟《诗意语文》的魅力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是一本令人沉醉的散文集,充满了诗意
和美感。

本文旨在探讨这本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给读者留下深刻
的印象。

首先,王崧舟在《诗意语文》中运用了优美的语言表达和精妙
的句子结构。

他的文字流畅而清晰,让人如沐春风。

通过优美的句
子和表达方式,他呈现出了自己对语文之美的独特见解,引人入胜。

其次,这本书中的内容丰富多样。

王崧舟不仅对传统文化进行
了深入探索,还关注了当代社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他用细腻的
笔触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描述了社会的万象,为读者呈现了一
个多彩的世界。

此外,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还融入了一些诗歌元素。

他在散
文中穿插了一些韵律优美的诗句,使整个文本更加生动有趣。

这种
独特的写作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读者享受到了一种独特
的文学体验。

总之,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以其优美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写作风格,给读者带来了一次难忘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化瑰宝,也是一部精神的寄托。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语文之美的热爱,同时也会被书中的智慧与启示所触动。

毫无疑问,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是一本值得珍藏和推荐的好书。

感受王崧舟《诗意语文》的魅力
- 优美的语言表达和精妙的句子结构
- 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
- 融入诗歌元素,增加了文本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 一部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王崧舟诗意语文

王崧舟诗意语文

王崧舟诗意语文
王崧舟是中国现代作家,以其独特的诗意语文风格而闻名。

他的文字富有诗意,深邃而华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王崧舟的作品中充满了诗意的元素,展现出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独特感悟。

他用简练而瑰丽的语言,将平凡的事物赋予了诗意的色彩,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和动人之处。

他的语文风格独特而富有感染力,常常以优美的叙述和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幻想和神秘的世界。

他的文字饱含情感,让人能够深入体悟其中所传达的意义和情感。

王崧舟的语文作品还常常寓意深远,充满了哲理和启示。

他善于通过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塑造,传达出对人性、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理解。

他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思辨精神,引发读者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总而言之,王崧舟的诗意语文风格独特精致,饱含感情和智慧。

他的文字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岁月的美好和生活的意义,从而使他的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一)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一)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一)━━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诗意语文的创立者——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成长经验、诗意语文解读和经典课例欣赏三个部分。

目的是引领广大教师走进名师、学习名师、研究名师,最终超越名师、使自己自成为名师。

【关键词】语文名师;核心理念;经典课例;诗意语文。

一、专业成长经验王崧舟,男,1966年10月出生于浙江上虞。

现任杭州市拱宸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兼拱宸桥小学校长。

他是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老师、国家级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理事。

先后被评为全国小语会先进工作者、全国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绍兴市学科带头人、上虞市十大杰出青年、上虞市十佳优秀教师,其事迹先后被收入《当代中国人才库》、《中国专家人才库》。

自1984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王崧舟长期醉心于小语文教育改革实践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凭着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坚实功底,逐步形成了一种灵巧而扎实、雅致而简洁的教学风格;他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来观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在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协同发展(即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语文的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自1998年被评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以来,他先后应邀赴全国20个省份160多个城市开设观摩课近1000节次、讲座300多场次,有的语文课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中播出,受众达20余万人次,并成功地举办了“王崧舟语文教学艺术展示周”活动。

他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完善“精致、和谐、开放”的杭派语文教学特色,并探索独创“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醉心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同时,他还一直潜心于小学语文教育科研,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浅谈王崧舟在教学情境营造中的“诗意”

浅谈王崧舟在教学情境营造中的“诗意”

《浅谈王崧舟在教学情境营造中的“诗意”》摘要:王崧舟老师自提出“诗意语文”之后,其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教学风格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他在课堂中营造的教学情境尤其令人折服,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上,音乐并不是激发学生联想的手段,而是在给学生的情感一个基调,这个基调再结合之前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中,由“所学”产生“所感”,学生们在想象了认知中一些可以让生活变得略微舒适的普通物件“留声机”、“碟片”、“沙发”、“地毯”、“文件柜”之后,再让学生回到文本看周总理“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的极其简单王崧舟老师自提出“诗意语文”之后,其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教学风格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他在课堂中营造的教学情境尤其令人折服。

王崧舟老师自2004年9月18日在上海浦东尚德实验学校执教《一夜的工作》引起了强烈的震撼和反响之后,他便在全国小语界正式提出了“诗意语文”的主张。

他提出的“诗意语文”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朵奇葩,褒奖赞美者有之,贬低批判者亦有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和诗意语文的主张让他在小语界拥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其解读文本的功力之深,课堂语言之优美,教学设计之精妙,启发学生之自然使得他在多年的教学中形成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教学风格。

听他的课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他的课让人处在一种从文本建构出来的“场”之中,这跟他精心构建的“诗意”的教学情境是分不开的。

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

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

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教学情境是在課堂教学环境中的狭义的教学情境,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此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

特级教师王崧舟:追求如诗般的课堂效果

特级教师王崧舟:追求如诗般的课堂效果

特级教师王崧舟:追求如诗般的课堂效果早就听人说过: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教学,是“诗意的语文”。

观摩王老师执教《一夜的工作》,初始,觉得颇为平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的展开,互动的深入,渐渐地,觉得自己融化在了他的课堂教学中。

此时,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王老师的课堂教学,确是一首情境交融、意境深邃的诗,让人怦然心动、“物我两忘”,令人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流淌的诗意:多元解读,“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夜的工作》是篇老课文,曾听不少教师上过,自己也不止一次教过。

大凡都采用所谓的“中心突破法”——抓住“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一句,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出有关语句进行验证性理解,其结果大多将学生的思维囿于“劳苦”与“简朴”。

王老师的教学却返璞归真,自然、大气: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想想如果用一个词语概括总理这一夜的工作,用哪个词儿?”不一会儿,课堂上小手如林。

王老师既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但又不听之任之,而是以自己深厚的文学修养、非凡的教学机智,适时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或是“顺水推舟”——学生回答“通宵达旦”后,老师颔首赞许并向学生“请教”,既对这位同学赏识,又让其他学生明白“通宵达旦”的意思;或是“画龙点睛”——针对学生回答的“简单”,老师肯定后和学生商量加上“简朴”;或是“因势利导”——对学生“辛勤劳苦”的概括,老师让学生谈“你从哪儿体会到周总理的’辛勤劳苦’”,并顺着学生“看书是催眠方法”的回答,巧妙引导到“总理是在和睡眠、疲劳抗争”;或是“点石成金”——对学生回答的“平常”,老师没有简单否定,而是启发学生思考“对谁是平常的?对我们、对大家呢?”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之花在王老师的激发与呵护下竞相开放,呈现出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了自由舒展,生命也得到了自觉而健康的成长。

灵动的诗眼:点拨研读,“映日荷花别样红”王老师的课堂教学,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整体性的、浅层次的对文章的解读上,而是突出重点,点拨学生研读。

诗意 让课堂如此美丽

诗意  让课堂如此美丽

诗意,让课堂如此美丽——参加《课改十二年之成果展示会》的感悟3天的求学之旅,我有机会亲临诸位名师的课堂,直面感受名师的魅力,让我的心灵收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同时观摩了来自台湾的几位名师的课堂也让我感受到两岸文化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两岸的语文教师都一样热切地追求与不懈地探索。

在此,我无法一一叙说,只谈谈王崧舟老师的《孔子游春》一课的感受和思考。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浑厚且带磁性的声音美美地吟诵着,当这声音响彻耳际,充斥着体育馆的每个角落时,王老师诗意课堂的气场就无形地生成了,他以他独具风格的教学魅力、精神吸引力和浓浓的氛围、诗意的情调吸引着在场的学生和老师们。

看着大屏幕上的《孔子游春》,听着王老师深情的讲读,我深深地沉浸在诗意的课堂中,情不自禁地跟着王老师美美地吟诵了起来。

“诗意语文”是王崧舟老师一直醉心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在他的课堂上,我看到了这就是语文教师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语文素养!我相信,语文老师如果能像王老师一样,不知不觉地投入、悄无声息地习得、自然而然地感染、深入骨髓地浸润,定会对学生的生命有诗意的教化。

“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水是什么形状的?王老师旁证侧引,一句句经典名句脱口而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在朱熹的诗词韵味中水是方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在杜甫的诗歌境界中水是绵长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李白的诗歌景色中,水是垂直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几簸自天涯。

”在刘禹锡的诗歌印象中水是蜿蜒曲折的……在王崧舟老师深情的朗诵中,一个个诗意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水不再是水,而是和顺温柔,有情有义,诗意美丽的水,学生在这样诗意的课堂中,都身不由己地沉浸在诗情画意的美丽境界中,思想情操也变得诗意而且美丽了。

面对这样的语文大师,我除了惊叹他文化底蕴之深厚,更多的是因自身文学修养的浅薄而羞愧。

王崧舟《诗意之美》读后感

王崧舟《诗意之美》读后感

王崧舟《诗意之美》读后感王崧舟的《诗意之美》是一本让人沉浸其中的美学读本。

通过对诗歌与美学的深入探讨,王崧舟深刻地揭示了诗意之美的独特魅力。

在本书中,王崧舟首先对诗歌的定义进行了解构和重构。

他提出了一种新的诗歌观,将诗歌视作人文精神的一种表达形式,而非仅仅是一种语言艺术。

他认为诗歌是自由、灵感迸发的表达方式,是人们追求内心深处的真实感悟与情感的抒发。

这种重新定义的诗歌观让我对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验,从而提升了我对诗意之美的感知。

王崧舟还进一步讨论了美学与诗意之美的关系。

他认为美学是关于审美的学问,是探索美的本质和审美体验的理论研究。

而诗意之美,则是通过诗歌表达出来的一种美感。

在这里,王崧舟通过对美学的剖析,将其与诗意之美相结合,揭示了诗歌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诗意之美》还深入探讨了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王崧舟认为诗意之美不仅仅存在于诗歌中,更广泛地渗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他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典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这种将诗意之美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让我对自身生活的独特之处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和发现。

通过阅读《诗意之美》,我不仅对诗歌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也对美学以及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

王崧舟通过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引领我们走进了诗意之美的世界。

在这个美妙的世界里,诗意充盈、情感丰富,给予了我们灵感和触动。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热爱诗意之美,感受到了它带给我的美好与愉悦。

总之,王崧舟的《诗意之美》是一本令人陶醉的读本,通过对诗歌、美学和生活的多层次研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诗意之美的奥妙和价值。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美学读本,更是一本关于人生、情感和美的启示录。

阅读它,我们会被其力量所感染,被其思想所引领,体验到一场关于诗意之美的灵性之旅。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是中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文学家和评论家,他的代表作《诗意语文》被誉为现代汉语教育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王崧舟强调了诗意对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下面是对《诗意语文》的一些简介和感悟。

《诗意语文》的核心思想是:语文教育应该注重“诗意”,即文学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

王崧舟认为,只有通过体验、感受和欣赏文学,才能深化学生的语文修养,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力。

他认为,教育就是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兴趣,鼓励学生去探究和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谛。

王崧舟提出了“读诗为体,作文为用”和“不能把诗作为教材,但可以用诗为材料”这两个重要观点。

他强调,通过阅读诗歌,学生可以从词汇、句式、语法结构等方面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情感力量,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同时,他也指出,把诗作为教材并不现实,因为诗歌一般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点,其主要作用是情感上的启迪和心灵上的触动。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诗歌作为材料,配合其他课文和活动,让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感受到文学的价值和作用。

此外,王崧舟还重视对语言的审美教育,并提出了“多样性、秩序性、适度性、和谐性”四个标准。

他认为,语言的美学是多元化的,既包括词汇、语法、句式的多样性,也包括音韵、节奏、韵律的多样性。

同时,语言美学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秩序性,即语言的结构有一定的规律和有序性。

在语言美学的表达上,适度性也很重要,不能过分浮夸或夸张,也不能过于平淡无奇。

最后,语言美学需要体现和谐性,即语言的表达需要具有一定的平衡、统一和和谐。

总的来说,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语文教育著作,他对于语文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具有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师业务培训“走近教育名家,与教育名家近距离接触”——之王崧舟篇诗意,让课堂如此美丽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王崧舟王崧舟,字维岳,号泊静斋主,男,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

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系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

现任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兼拱宸桥小学校长。

他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我曾在《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的自序中提及:“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不是说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没有,根本没有那么一个东西存在。

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而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

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诗意语文与文本秘妙——王崧舟师徒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的策划与举办,是诗意语文的又一个行进姿态。

这其中,七节课的展示与观摩无疑是这一行进姿态中最美、最富诗意的剪影。

在林珊执教的《唯一的听众》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二泉映月》的倒影;在才华执教的《刷子李》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两小儿辩日》的碎片;在绍国执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慈母情深》的镜头;在丽玲执教的《夜莺的歌声》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普罗米修斯》的线索;在钱锋执教的《诗经·采薇》中,我看到了自己的《长相思》的意境;在林莘执教的《游山西村》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枫桥夜泊》的另一番天地。

是的,这些课,无疑是对诗意语文最生动、最具质感的诠释。

但是,影响的焦虑并没有让他们失去自我。

他们依然是他们,而我,也依然是我。

诗意语文绝非某个人、某个团体的专利,我们行进在各自的朝圣路上,迎来各自的生命的精彩和诗意。

一、栖身秘妙:在不朽的文字中发现诗意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

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

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

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实在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文本秘妙,就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王国维语)的言语个性、言语智慧和言语创造,就是文本的美之所在。

发现、开掘文本秘妙,无疑是在为诗意语文这潭活水正本清源。

七节观摩课,在文本秘妙的确立和处理上,是高度自觉、一以贯之的。

文本秘妙,在精致的构思技巧上。

《与象共舞》一课,紧扣课题逐一展开。

教学指向的是文本的“双关”写法,其实,双关在这里更多是作者的一种创作思路。

就全文的构思看,与象共舞既有“和大象一起跳舞”的表层意思,更有“和大象和谐相处、亲密无间”的深层意蕴,而且,这深层意蕴才是文本的主旨所在。

所以,作者真正着墨“和大象一起跳舞”的文字比例并不大,相反,在近五分之四的篇幅中所写的内容均与大象跳舞无关。

但是,在领悟了“与象共舞”的深层意蕴后,我们不得不为作者精致、精巧的构思而拍案叫绝。

原来,文本的一字一句无不在写“与象共舞”,那种人象合一的天地奇观、天作之合。

双关构思,正是文本最深刻的诗意所在。

文本秘妙,在不朽的精神母题上。

《诗经·采薇》一课,抓住“杨柳依依”这一经典意象,一唱三叹、层层递升,力图进入我们民族性格中最凄美、最柔软、最精微的精神寄托。

显然,《采薇》一诗,“杨柳依依”这一意象的创造、传承、并最终化为“送别”这一精神母题,无疑是其最大的文本秘妙。

是的,自《采薇》始,这“杨柳依依”的动态意象以及意象所蕴涵的那种送别的忧伤和盼归的期待,成了我们民族一代又一代约定俗成的心理记忆和诗性寄托。

文本秘妙,在深邃的哲理境界上。

《游山西村》一课,毫无悬念却别出心裁的演绎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思意蕴和人生境界。

说毫无悬念,是因为这两句诗的象征性哲理早已家喻户晓,因此,将文本秘妙锁定于此,是意料之中的事。

说别出心裁,是对哲理意蕴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是充满诗性的,在置身意境中感悟、在知人论世中感悟、在联系类比中感悟、在切记体察中感悟,诗意融化了高深、坚硬的哲理。

文本秘妙,在出乎意料的章法上。

《刷子李》一课,经过二度设计、二度演绎后,学习目标的指向变得非常明晰了。

舍弃了“侧面烘托”,舍弃了“细节描写”,全课紧紧围绕“一波三折”的叙事技巧,抓住“果然、轰然、悠然、居然、竟然、忽然、恍然”等表现心理变化轨迹的词语线索,巧妙而自然地揭示了“一波三折讲故事,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一文本的核心秘妙。

文本秘妙,在细致入微的线索上。

《唯一的听众》一课,在充分感受到“不教而教”的教育智慧的同时,也集中挖掘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一言语表达秘妙。

纵观全文,“我”的心理变化成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十分沮丧”——“充满神圣感”——“又沮丧起来”——充满歉意——“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样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写得曲曲折折、委婉细腻,不难发现,“我”的心理变化主要是受到老人的默默鼓励与呵护,以致后来,“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

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唯一的听众成了“我”终身的老师、心灵的导师。

文本秘妙,在鲜明的语言节奏上。

《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通篇洋溢着的是一种“慢”的节奏、“慢”的情调、“慢”的话语风格和生命回忆。

于是,“慢”成了文本的一大秘妙。

这“慢”,既是一种降低速度的缓慢,也是一种放宽心理的舒慢,更是一种细细回味的闲慢。

表现在话语节奏上,就有了“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的复沓句式和“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的回环语势。

文本秘妙,在匠心独具的表达手法上。

《夜莺的歌声》一课,环境描写是其重要的文本秘妙,我们在这里能发现并确认着环境描写的种种作用和意义。

譬如,“大道两旁”的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和背景,增加真实性;譬如,“树林深处”的描写渲染着紧张、危险的故事气氛,引人入胜;譬如,“林中空地”的描写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期待高潮;譬如,“围墙旁边”的描写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余音绕梁。

这些,不正是文本诗意之所在吗?二、营造气场:诗意的濡染与教化如果说文本秘妙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那么,教师的诗意教学则是诗意语文的关键和互通点。

教师的诗意教学,前联文本、后接学生,是疏通、沟通和贯通文本诗意和学生诗意的桥梁和纽带。

诗意教学的策略和路径应该是多维的、立体的,往往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课而异、因生而异,但在表面不一致的背后,则是某种更内在、更本质的同构一致。

这里,诗意语文课堂上的“气场”则是一种本质的同构。

没有气场的课,不是诗意语文的课。

课堂气场是一种无形的存在,但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有气场的课,有教学魅力,有精神吸引力,有浓浓的氛围和情调,它是一堂课的精神风貌和气质的集中诠释和高度表达,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濡染。

不知不觉地投入、悄无声息地习得、自然而然地感染、深入骨髓地浸润,这一切,正是课堂气场对学生生命气场的诗意教化。

营造气场,就是要准确把握一堂课的情感基调。

作为文本的《唯一的听众》,它的情感基调是温馨、平静的;作为课的《唯一的听众》,它的情感基调一样也是温馨、平静的。

整堂课没有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情感张力,有的只是如坐春风、如沐春雨般的温婉和淡定,林珊的教学语言如拉家常般的自然平和,典型语段的朗读从从容容、不徐不疾,对老教授的形象气质也紧扣文中三次出现的“平静”二字,于“平静”中学生慢慢体悟“不教而教、大教立心”的智慧和境界。

正是和谐统一的情感氛围,营造出一种柔美、感人的气场。

营造气场,就是要艺术构建一堂课的教学节奏。

课堂节奏是一种合于规律的变化,起承转合是一种节奏,前后对比是一种节奏,螺旋递进是一种节奏。

有节奏就有气场,有气场就有诗意。

《诗经·采薇》一课,所呈现的是一种回环复沓、盘旋而上的课堂节奏。

课的第一乐章是对“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直观凝视,感受到的是一种优美的意境;第二乐章引入诗的后半部分及历史背景,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中感受到诗的凄美意境,节奏为之一变,境界为之一升;第三乐章以“杨柳”为线索,拈出一长串含有“折柳”意象的古典诗词,于送别的忧伤中感受盼归的守望之情,课堂节奏再次一变,进入一种醇美的境界。

营造气场,就是要高度整合一堂课的多种元素。

课堂元素,包括文本、语言、媒体、环境、手段等。

每一种元素,既有认知的功能、又有启示的作用、还有审美的价值。

诗意语文对课堂元素的关注,不仅指向认知的、启示的,尤为重视审美的。

对于各种课堂元素的选择和使用,都力求在审美这一维度上得到整合。

《冬阳·童年·骆驼队》在音乐这一媒体元素的使用上,可谓苦心孤诣、水乳交融。

无论是在《禅诗》的背景音乐下悠然朗读“学咀嚼”的语段,还是在《风之语》的背景音乐下怡然想象驼铃声的弦外之音,都让人心旌摇曳、心驰神往。

三、抵达心灵:滋养学生的诗意生命文本诗意和教师诗意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诗意上来,学生的诗意无疑是诗意语文的归宿和落脚点。

在这里,学生的诗意包含着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从过程的角度看,学生的诗意就是“诗意的学习”,诗意的学习不同于简单的理性的学习、知识的学习,它是体验的学习、直觉的学习、顿悟的学习、审美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更切近语文学习的本真和规律。

从结果的角度看,学生的诗意就是“诗意生命”,通过诗意的学习,最终成就和成全学生的诗意生命。

诗意生命是一种言语生命,是一种美善相谐、至诚至真的生命,成就学生的诗意生命乃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

抵达心灵,就是以美的语言抒写诗意生命。

诗意语言是诗意生命的外化和某种确证,反之,诗意生命需要通过诗意语言来加以内化和成全。

《与象共舞》一文是赵丽宏先生诗意生命的某种显化,借由《与象共舞》一文,学生和赵丽宏的诗意生命进行着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沟通,其中“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笨重的感觉”的话语节奏、“与象共舞”在各种新语境中的简约类化,更是浓浓诗意生命抒写的典范的美的语言。

学生在品读、咀嚼和迁移这些美的语言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广化、美化、深化、敏化着自己的诗意生命。

抵达心灵,就是以美的形象塑造诗意生命。

《刷子李》一文中的主人公“刷子李”,谁能否认他是一位充满人生诗意的奇人呢?他的人生,与其说是功利的,毋宁说是审美的。

他干的是俗而又俗的粉刷匠,但是,他干活的规矩奇得美妙、干活的打扮奇得美妙、干活的动作奇得美妙、干活的质量奇得美妙,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职业境界,更是一种审美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