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构成说课稿doc
原子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第二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目标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教学重、难点重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化学学科学习,学生对化学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初步具备有了学习化学能力和化学学习方法,但其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提高,且学生自信心不足,很多时候还需要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激发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增强自信,进行有效学习。
三、说教法: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初中学生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存在一定困难,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能展开想象,通过形象的比喻来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本节内容我将采用我校教学模式自学质疑-合作探究-效果检测,进行,本节课设计如下∶(一)情境导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学生用模型模拟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同时展示原子弹爆炸图片,让学生想象原子内部是否是实心的不可分的球体?紧接着介绍原子结构发现科学史,展现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二)提出目标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原子的构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的内容,它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基础上的深入学习。
从本单元知识关系图来看,原子处于核心地位,不仅是连接宏观组成、微观结构的纽带,而且为后面学习元素、化合价、化学式奠定基础,并为高中化学中进一步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埋下伏笔。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实验、假说、模型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方法,在建模过程中使学生得到思维的训练。
通过原子结构图表的分析、推理,了解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在观察图表的过程中,增强信息的收集、处理的能力。
通过课前、课后“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的小论文的书写,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史实,让学生体会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进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大量生动的原子结构的模型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科学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和信心,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原子的构成。
(本课题的核心知识点,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难点:初步建立核式“原子结构”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建模是研究微观粒子的重要方法,把“看不见”的抽象变成“看得见”的直观。
对于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的学生,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会有很大困难。
用学生的话来说“在那么小的空间里还要塞进一个微观的小世界,这样精细的结构很难想象是如何形成的”万子缘文中摘录)(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冗长繁琐,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
)关键:原子结构中的两个等式。
(体现原子结构中的两大特点: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二、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三、教学程序熊宇超:“质子、中子、电子还能再分吗?”易博:“原子核对电子有束缚力,那为何不会因为电子运动而消耗能量使电子撞上原子核而被吸收?核外电子运动时会不会相撞?”四、课后反思1、通过课件演示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的收获:“学生如是说”郑嘉玲:“我才踏进原子殿堂的一小步,就发现原子的世界如此精彩。
原子的构成_说课稿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 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 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 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 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 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 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 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 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阶段设计: 1、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2、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4、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5、布置作业,课后预习
1、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水分子分解(图解)
H
O
H H H
O
H
氢分子
氧分子
水分子
2、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原子 是不是真的不可再分呢?
(五) 布置作业,课后预习 1、课后作业 2、预习第二课题 元素
五 板书设计
质子(+)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 (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一个原子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电子数
观察表格(表4-2 ) ,思考下列问题
原子种类 氢 碳 氧 钠 氯 质子数 1 6 8 11 17 中子数 0 6 8 12 18 核外电子数 1 6 8 11 17
人教版优质课竞赛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
本课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展示):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展示):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初中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题是在学习分子、原子概念基础上,继续探究学习原子的内部结构的过程,引领学生由宏观物质变化的学习转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上来,从而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而且本课题还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以及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V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是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②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V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原子的构成知识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了解原子的结构知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原子结构比较抽象,不同于物质的宏观组成,学生又没有认知经验,所以确定了解原子的结构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课的教学实际,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采取探究及讨论方法,同时用多媒体和课本插图辅助教学。
三、学情分析由于本课题比较抽象、难度亦较大,且学生还未能形成微观世界的概念,加上初三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力求直观,借助形象直观语言及多媒体动画辅助教学。
四、学法指导为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思考、大胆猜测、交流体会、归纳小结的学习模式,在整个师生的双边活动中,通过教师积极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程序设计六、板书设计:课题1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的构成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K 原子核(带正电)《I 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二、相对质子质量1、概念2、A原子相对原子质量:——1个A原子质量―_1一个C -12原子质量一12。
课题1《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doc
第四单元课题1《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那坡县坡荷初中张宝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想象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进行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复杂的曲折性,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提问导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知道,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可分的最小粒子,如果抛开化学变化这一前提,原子能否再分?有没有可以证实你说法的事实依据。
O学生在思考、回答。
O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检查、交流课前作业•课前印发“原子弹爆炸图”和科学家发现原子及研究原子结构过程的资料。
•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课前阅读和分析,按照自已的想象对原子结构进行画图。
学生交流阅读感受O增长化学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
培养学生微观想象力欣赏评价•评价、肯定、欣赏学生作品•展示往届优秀作品(一个苹果插上长度不一的细木条,木条一端插上浸泡过的花生)C)交流、评价、欣赏作品。
感受原子。
进一步培养学生微观想象力设疑•播放课件:几种原子模型的三维图形(可随意旋转、放大),通过观察图片,启发学生归纳、概括出有关原子的构成。
学生观察并归纳、概括出原子的构成。
O学生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直观的了解原子的结构,同时还能观察到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运动。
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原子的构成教案.doc
原子的构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原子的构成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思路: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能自制或借鉴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样既能诱发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组织学生查找有关原子弹的资料【引入】同学们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知道了分子、原子的概念,而且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屏幕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回顾讨论】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教学目标:知识: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原子的构成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思路: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能自制或借鉴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样既能诱发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组织学生查找有关原子弹的资料【引入】同学们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知道了分子、原子的概念,而且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说课稿.doc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说课稿篇一:原子的结构说课稿《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处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分子和原子以及原子内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之所以放在这里讲述,目的是分散知识难点,让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进一步理解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密切关系,为离子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③情感态度与价情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1.认知状态:在本课题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的构成有一定的了解,为“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技能状态:学生对微观粒子的存在及空间结构有一定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教法: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启发式讲授法,演示法2、学法:分组实验与讨论【板书设计】一.原子核1.原子核的构成a、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b、电性关系: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c、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原子篇二:《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说课稿龙源期刊网.cn《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说课稿作者:孔祥斌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10期摘要:离子的形成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鲁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全一册《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鲁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全一册《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说教材1. 教材简介《原子的构成》是鲁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全一册的一篇科普文章,主要介绍原子的基本构成和结构,以及原子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理解原子结构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2. 教材分析本篇文章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原子的基本构成:介绍了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结构,以及它们的电荷、质量和位置等特征。
•原子的结构:讲解了原子的核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核心和围绕在核心外的电子壳层。
•原子的性质:说明了原子的质量和电荷在整个原子中保持平衡,原子的稳定性与电子层之间的平衡有关。
•原子的变化规律:以电子为例,阐述了原子的物质结构及其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原子的构成和结构,为后续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原子的基本构成,掌握质子、中子、电子的特征。
•理解原子的核心和电子壳层的结构。
•掌握原子的质量和电荷的平衡关系。
•了解原子结构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能够分析和解决与原子结构相关的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的学习态度。
•增强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基本构成和结构。
•原子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原子结构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以往所学的相关内容,例如:“你们还记得物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吗?”“原子是什么?”等等。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展示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工具或黑板,展示并讲解《原子的构成》这篇文章。
手持板书方式,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将重点知识呈现给学生,同时可以适当加入生动的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第一课时)新庆初级中学卢周龙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原子的构成是在前面初步学习了分子、原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课时包含“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知识,是后面学习“离子”以及“化学计算”的必备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种子和电子构成的。
(2).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史料、图片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原子的结构。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二、说学情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但是,我县位于偏远地区,学生课外知识有限,而本课题内容较为抽象,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因此在课堂上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三、说教法由于本科内容的抽象化程度很高,所以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创设情景,通过探究活动去发现知识,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并形使用科学探究方法的习惯。
四、说学法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景下,分组进行学习活动,并进行猜想,然后观看多媒体动画、图片及史实介绍,通过讨论、交流、领悟、相互补充等一系列小组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主要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对比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一)、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景,激发问题教师播放两个短片:我国第一课原子弹爆炸的图片资料;长崎、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废墟图景。
学生为原子弹的爆炸威力之大而惊奇,心中产生疑问: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教师导入主题:要知道其中原理。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说课稿)
⑤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小组交流:学完本课你知道哪些知识?
⑥任务后延——张扬个性
(作业)以“原子一家的自白”为题,采用 拟 人化的手法写一篇短文,向其他班 的同学们介绍原子的构成。
6、说板书设计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 (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不带电)
原子
原子核
中子
电子 (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电子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型说
原子的核式结构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 子核里.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旋转.
卢瑟福提 出的原子 核式结构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
波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质子
原子核
③讨论研究——深化模型
想一想:原子为何不显电性?
信息1: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 负电荷
信息2:每个质子带一个单 位正电荷 信息3:中子不带电
He
结论: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过渡)我们已知原子的质量很小
原子的实际质量
一 个 碳 原 子 的 质 量: 1.993×10-2 6 kg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993 kg
5、说教学程序
①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回忆)原子是如何定义的?该如何理解?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的范围内不能再分。
(引入)原子是否可再分?原子是如何构成的?
②观察归纳——建立模型
化学史实(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
公元前约400年,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宇 宙万物皆由极微小的、硬的、不可穿透的、不可分割 的粒子组成,即原子。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说课稿原子的构成是鲁教版课本上要教学的内容,说课稿能帮助原子的构成的教学工作进行。
下面是WTT为你整理的鲁教版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学生在学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
本节课包括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排布两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原子的电性、电量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不同种类原子的差别和建构原子的微观形象)。
第二部分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
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元素、离子、化学式等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对学生的准确把握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已经初步知道原子的构成,对原子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
通过观察分析水分子、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从感性上认识原子是一种实心球体。
因此,本节课将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学生这两个认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构原子的微观形象。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2、初步了解相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学会画原子结构示意图及表示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史料、图片、表格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对学生进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三、教法、学法针对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本课题内容抽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在课堂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显得尤为重要。
以探究讨论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以分析比较法,从原子模型的发展史、模拟动画、图表等这些形象可感的材料中分析、归纳,用于解决相关的问题;以上这些方法再与多媒体的恰当应用,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促使了学生用眼看、动嘴说、用脑想,主动以多向交流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评价。
原子结构 说课稿 教案
原子结构(第1课时)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5、识记常见元素(1~36号)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难点: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一、开天辟地—原子的诞生1、氢元素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2、宇宙年龄距近约140亿年,地球年龄已有46亿年。
二、能层与能级【教学步骤、内容】阅读引言]思考并讨论:1、“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与“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两方面是什么关系?2、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如何决定性质?分别举例说明。
[识图]读第一章章图[讲] 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史——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1、公元前400多年前,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的观点:物质由原子构成,且原子是不可分的微粒;原子的结合和分离是万物变化的根本。
2、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说;物质由原子组成,且原子为实心球体,不能用物理方法分割;同种分子的质量和性质相同3、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提出原子结构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电子镶嵌其中并中和正电荷,使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是可以再分的4、卢瑟福原子模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并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周围空间作高速运动。
5、波尔原子模型:电子在原子核外一定轨道上绕核作高速运动6、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电子云模型):现代原子结构学说:现代科学家用量子力学的方法描述核外电子运动,即运用电子云模型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
[问]宇宙什么是时候诞生的?我们的地球从那里来?[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一、开天辟地—原子的诞生[投影]宇宙大爆炸图片(图1-1):然后经过长或短的发展过程,以上元素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的合成了其它元素。
中学化学说课教案《原子的构成》
中学化学说课教案《原子的构成》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和原子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的定义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2.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和原子的结构。
教学方法:1. 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的重要性。
2. 使用图片和模型展示原子的结构。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原子的了解和原子在化学中的作用。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3.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和原子的结构。
4. 使用图片和模型展示原子的结构。
第二章:原子的结构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和原子的组成。
2. 引导学生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
2. 解释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和原子的稳定性。
教学方法:1. 使用图片和模型展示原子结构。
2. 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和关系。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
2. 使用图片和模型展示原子结构。
3.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和电子的组成。
4. 解释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和原子的稳定性。
第三章:原子核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原子核的结构。
2. 引导学生理解原子核的性质和原子核的功能。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包括质子和中子。
2. 解释原子核的结构和原子核的性质。
教学方法:1. 使用图片和模型展示原子核结构。
2.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的组成。
2. 使用图片和模型展示原子核结构。
3.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包括质子和中子。
4. 解释原子核的结构和原子核的性质。
第四章:电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的组成和电子的结构。
2. 引导学生理解电子的性质和电子的功能。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的组成,电子的电子亚层和电子轨道。
2. 解释电子的性质和电子的功能。
教学方法:1. 使用图片和模型展示电子结构。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推荐.doc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推荐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局部,本单元根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根底,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局部内容,第一局部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局部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第二局部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县地处偏远地区,学生课外知识有限,而本课题内容又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课堂上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好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原子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本课题就是要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了解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的关系。
2.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道中子数只和原子的质量有关,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通过比拟、讨论、归纳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重点:1。
原子的构成2.相对原子质量难点: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1.实验媒体:投影仪、挂图、多媒体2.学案(附后)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多媒体、投影仪、挂图来诱发学生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1、探究讨论法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探究讨论促进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
师生不断问答,学生积极讨论,老师适当点拨和评价。
这种教学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
鲁教版化学九年《原子的构成》word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讲课稿敬爱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王新玉。
我今日讲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
依照我在教育实习中累积的经验和对现行课程标准的理解,本次讲课我将分以下五部分说说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它们分别是,教材剖析,学情剖析,教法学法,教课程序和板书设计。
第一让我们走进第一部分——教材剖析: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内容,教课目的,教课重点难点,四个角度来进行剖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题 1。
物质构成的是学生此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行少的工具。
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构造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
所以,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以致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教课内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看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由,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优秀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依据新课标的要乞降教材内容设置,本节课的教课目的依照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综合设定以下:①认识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②认识原子的实质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 提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办理,提炼规律的能力。
○ 4 感觉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心主义的看法。
在认识了本节课的教课目的此后,让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课的重点和难点,我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实质状况,教材内容设置及对此后教课的影响来拟订教课重、难点的。
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这将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新的物理量,所以相对原子质量看法的形成,又将是本节课的难点;自然,指引学生经过数据剖析获守信息,以及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将是本节课成功的重点点。
方才说到教课重难点确实定还要考虑学生的实质状况,下边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讲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剖析。
在认知方面,学生已经认识了分子、原子的看法,但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还不深入;在能力方面,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以及经过数据的对照剖析获守信息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在心理方面,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好奇心胜,思想活跃。
原子的构成说课
《原子的构成》说课麒麟区第三中学庄宇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学生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
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的关系。
(2)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观察图片、表格的过程中学习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分析、表格比较,讨论等方法,了解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
(2)初步了解假说与模型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2)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2)相对原子质量4.教学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5.教学课时:本课题共2课时,本次说课第一课时6.教学用具:图片二、说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题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结合教材图、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习。
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了解科学发展的曲折性。
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1.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并展示一些收集到的图片,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推理、科学分析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选手。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原子的构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预测四个方面来谈谈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原子的构成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同时它又为将要学习的元素,离子打下基础。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学生情况,可以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形成需要借助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本节课
(1)通过探究构成每种原子的粒子之间的关系,学习分析、归纳,对比的科学方法。
(2)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的历史,初步学习假设、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1)在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的过程中,知道科学发展是循序渐进的。
(2)通过阅读张青莲教授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人在科学发展中作出的贡献,进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以知识为主体,借助于掌握知识学习的过程,学习分析,归纳,对比的科学方法,同时发展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的重、难点
结合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点:认识原子的构成
难点:认识原子的构成;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二、学情分
析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分析。
(一)学生情况
初中化学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究感兴趣的问题,对事物的认识正由感性向理性转变,但感性认识仍然占主
导地位。
能力水平:学生初步具备了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知识水平: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可以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二)教法与学法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
教法本节课将采用引导探究法,这种方法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同时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演示法,通过演示原子的图片及动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学法本节课将采用分析归纳法(通过分析图4-2中的有关数据,得出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归纳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从而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三教学过程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思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上课前先请同学们观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相关图片,接着描述它的强大威力,并解释原子弹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威力与原子的内部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那原子的内部到底隐藏着什么奥秘?这样的导课方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顺利进入教学过程阶段二
(二)活动探究得出新知
活动探究一:原子的构成
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发展历史,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实心小球”。
大约100年后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在7年之后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红枣代表电子,面包代表原子,红枣镶嵌在面包的表面。
又过了7年,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根据他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生动的图片及动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原子的立体模型,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后来人们又发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模型建立起来之后,通过图片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原子的体积很小,原子核的体积相对于原子更小,就如同一颗樱桃和十层大楼的体积比例。
接着演示原子的动态图片,让学生明白这就是现在的原子结构模型,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结论: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借助于图片和动画,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记忆。
从而突破难点。
活动探究二:原子不显电性
知道了原子的构成,然后追问,同学们那原子显不显电性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接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分析如下图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正负电荷相等,所以原子不显电性;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活动三:相对原子质量
知道了质子,中子,电子的数目关系,那它们有没有质量,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来衡量呢?接着让学生观察如下图表,学生很容易得出:质子,中子有质量,但是很小,电子的质量相对于质子、中子更小。
此时给学生打比方,由于原子质量很小,用国际单位Kg来表示就如同用吨来表示一粒大米的质量,很不方便,怎么办呢?有智慧的人总是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人把碳12原子的质量平分为12份,氧原子质量与其中一份的比(16)作为氧原子的相对质量,同理得出其它原子的相对质量,这些相对质量称为相对原子质量,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并向学生讲述怎样利用元素周期表查相对原子质量;此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学会做事,学会更好的生存。
(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适当的课堂练习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为了激发学生的挑战热情,将课本的练习设计成闯关的形式作为课堂训练,第一关通过比较简单的习题培养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感觉不错进入第二关,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一个有背景的题目,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四)交流收获优化新知
当本节课学完以后,让学生谈一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我会及时作出回应,并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这种诊断性,激励性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最后,我采用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
充分体现了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教学预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上可以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超过80%的学生可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但还有少数的学生可能存在疑点,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我设置以下补救措施:单独辅导,找到难点;师生互动;突破疑点。
最后是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板书能够突出重难点,为学生理解知识和对知识进行记忆提供了直观的参考和有力的帮助。
本节课样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