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汉语的昨天就是英语的今天:古代汉语的语序变化

合集下载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I上课)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I上课)

再如 李白的《望天门山》 ,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贺知章的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以上这几首诗,从诗的韵脚规律来看,我 们是否可判断出,这个“回”字,在古代 极有可能读作“huai”呢?

1.词语的词形变化 (1)在原来的单音词加上词头(前缀)或词尾(后缀), 成为现代的多音词。 如:老──老虎;鼠──老鼠;斧──斧头;兔──兔 子。 (2)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 义词,合成一个现代的多音词。 如:照──照耀;赠──赠送,弃──抛弃;粹── 纯粹。 (3)原来的单音词被现代不同的多音词所替代, 如:伐──攻打;乖──违背;川──河流;股── 大腿。
3、词类的变化 古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 A.“衣锦还乡”(“衣”作动词“穿” 讲) B.“既来之,则安之”(“安”作 “使……安”讲)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 作“以……为美”讲) D.“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作 “使……活”讲) E.“常以身翼蔽沛公”(“翼”作“像
一、下列加线的字你会读? 1、更号可汗,犹单于也 2、天姥连天向天横 3、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 4、是时,曹操遗权书 5、彗星见于东方 6、羽扇纶巾 7、万乘之国。 8、否极泰来
土蕃 tǔ bō 樊於期偏袒扼腕曰 噌宏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可以解燕国之患
二、汉语词语的演变 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 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主。 单音词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简称“一个字一 个词”。两个音节以上的词称为多音词,文言 中的单音词与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多音词相 对比,有以下几种情形。

古代汉语语法与语词的演变

古代汉语语法与语词的演变

古代汉语语法与语词的演变古代汉语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它的语法与语词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汉语的语法方面,主要表现为句子结构的简单、词序不定和重音位置固定等特点。

而在语词方面,汉字的发明创造、音韵变化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共同促进了词汇的演变。

下面将对古代汉语的语法与语词的演变进行深入探讨。

句子结构的简单与词序不定在古代汉语中,句子的结构比较简单,主语和谓语常常放在句子的前面,宾语和状语放在后面。

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名言,其中“巧言令色”是主语,“鲜矣”是谓语,而“仁”则是宾语。

此外,在《诗经》中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句子,其中“余音绕梁”为主语,“三日不绝”为谓语。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缺乏现代汉语中的复杂句和复合句等句式。

古代汉语的另一个特点是词序不定,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放置的顺序并不固定。

例如,在《孟子》中有“良马无还,田善无积”的句子,这个句子中的“良马无还”和“田善无积”其实都是主语、谓语、宾语结构的简单句,但是它们的词序却是随意的。

因此,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比较灵活,在表达方式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重音位置的固定古代汉语中的重音位置比较固定,大多数单音节词的重音都在第一个音节上,例如“山”、“水”、“人”等。

但也有例外,例如“我”、“是”等词的重音就在第二个音节上。

此外,古代汉语中还出现了许多双重或多重重音的词汇,例如“华丽”、“互通有无”等,这些词汇的发音演变与历史、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体现了古代汉语的音韵变化和语言发展的多样性。

汉字的发明创造与演变汉字是古代汉语的书写符号,它的发明创造和演变是古代汉语词汇的基础。

据考证,中国的甲骨文可以追溯到商朝晚期,这些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书写形式。

但是,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一直在演变,经过楚、秦、汉、魏晋、唐、宋等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汉字的书写规范。

古代汉字的演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汉字的字义演变,二是汉字音韵的转变。

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古今言殊(人教)

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古今言殊(人教)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 丈夫”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妻,与“丈夫”相 对。 学者必有师 古之学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 就的人。 就的人。
义变
P10 T2
法变
句 式 变 化 词 类 变 化 语 序 变 化 语法演变类型 判断句 被动句 而君幸于赵王。 而君幸于赵王。 省略句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状语 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一鼓作气, 而衰, 而竭。 锦还乡。 沛公军霸上。 衣锦还乡。/沛公军霸上。 吾得兄事之。 风餐露宿。/吾得兄事之。 例 句 廉颇者 赵之良将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如:照──照耀 赠──赠送 ──照耀 ──赠送 ──抛弃 ──纯粹 弃──抛弃 粹──纯粹
形变(词形变化)
原来的单音词被现代不同的双( 原来的单音词被现代不同的双(多)音节词所替 代。
如:伐──攻打 乖──违背 ──攻打 ──违背 ──河流 ──大腿 川──河流 股──大腿
现实中某类现象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现实中某类现象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表达这种 现象的词语发生了变化。 现象的词语发生了变化。
词义扩大。 词义扩大。“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 ”“河 古代专指长江、黄河。 古义指“悲痛出声” 大声曰哭, 如“哭”,古义指“悲痛出声”,“大声曰哭, 细声有涕曰泣” 大声而无泪的叫“ 细声有涕曰泣”,大声而无泪的叫“嚎” 。 词义缩小。 古为“房屋” 今为“宫殿” 词义缩小。宫:古为“房屋”,今为“宫殿”。 丈人” 古义指“老人之通称” “丈人”,古义指“老人之通称”.
行李之往来,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之往来 古义:外交使者。 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汉语的词序及其变迁

汉语的词序及其变迁

汉语的词序及其变迁中国汉语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语言之一,也是最受欢迎的语言之一。

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词序。

词序是指一句子中语言单位的排列顺序。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词序,汉语也不例外,它的词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汉语的古代词序模式主要是“谓语-宾语”,主语和谓语之间有一个宾语或者定语。

古代汉语中主要的句式是“主谓宾”,这句模式被认为是汉语的根本句式,而“谓语-宾语”的词序则是古代汉语的主要类型。

在这种句式中,宾语会紧跟在谓语之后,而主语则会出现在宾语前面。

比如:“王大声叫。

”中,“王”是主语,“大声叫”是谓语,“大声”是宾语。

随着汉语的演变,古代汉语中“谓语-宾语”的词序也发生了变化。

而“谓语-宾语-主语”这种新型词序出现了,在这种新型词序中,主语不再出现在宾语的前面,而是紧跟在宾语之后,句子的顺序也发生了变化,变成“主语-谓语-宾语”的基本句式。

比如:“王叫大声”,“王”是主语,“叫”是谓语,“大声”是宾语。

在此后的演变中,汉语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句式动宾句,即“主语-动词-宾语”。

在这种句式中,动词可以是动词或者介词,宾语可以是任何语言单位。

比如“王去超市”,其中“去”是动词,“超市”是宾语。

这种新型词序更加灵活,使汉语表达更加简洁、流畅。

汉语的词序也发生了其他变化,比如“谓语-宾语”词序形式也演变为“谓语-定语-宾语”的形式;者宾语前有一个状语,变成“谓语-状语-宾语”的形式等等。

总之,汉语的词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本单纯、傻瓜式的“谓语-宾语”,到现在的复杂多变,可以满足各种语言表达需要的“谓语-状语-宾语”等,可见汉语的演变之大、之深。

除此之外,我们要注意的是,除了词序之外,汉语的变化还有其他方面,比如新出现的词汇、偏旁部首的认知及新的句子结构。

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复杂,随着人们的使用习惯会有所不同,汉语也会有更多的变化。

总而言之,汉语的词序从古代的“谓语-宾语”发展到现在的复杂多变,不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体现了中国汉语的丰富性和天然特点。

古今汉语语序的差异

古今汉语语序的差异

语法是语言组合的规则,现代汉语语法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发展而来的,二者是一脉相承的,是“源”与“流”的关系;但由于它们是不同时代的语言,因此,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差异。

而语序是汉语语法中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这不仅在汉语中,凡是在不讲究构形形态的语言里,句子主语、谓语、宾语的确定以及它们之间的意义的关联,主要是用语序来表现的。

所谓语序,就是词在句子中所处位置的先后顺序。

不同的词造出来的句子意义不同,相同的词因排列顺序不一样,造出来的句子表达的意义也不一样。

古今汉语语序大致是相同的,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述语在前,宾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补语在后。

这正是语言继承性的特征。

但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序的运用上也有不同的方面。

相比之下,现代汉语的语序更加稳定,更加准确,更不易引起歧义。

下面,本文主要就古今汉语语序某些不同或语序虽同而古汉语用得较多的地方进行阐述。

一、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指把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达到突出、强调的目的。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表现在:1、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3、指示代词“是”作宾语前置。

先秦时代,代词“是”作宾语常常前置。

这种句中的“是”有明显的指代作用,或指代人或指代物。

如: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左传?僖公四年》)4、古代汉语中,动词前面有结构助词“是”、“之”、“焉”、“之为”等,名词、代词作宾语前置,而现代汉语少有这种用法。

如:(1)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僖公四年》)(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僖公四年》)(3)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左传?隐公六年》)(4)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5、借“唯……是(之)……”格式宾语前置。

这种句式中的“唯”是副词,它不但强调宾语,而且还强调宾语的单一性、排他性,可译为“只”、“只是”。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项伯杀人,臣活之”
20
(“美”作“以……为美”讲
(“活”作“使……活”讲)
• F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张着翅膀那样)
• G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用对待兄长癿礼节)
21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 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 思了。
13
古义:
地位低,
见识短浅
(中性词)
后起意义:
品德低下
(贬义词)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
14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 发生了变化,要么由“褒”变“贬”,要么由 “中性词”变“褒义词” 或“贬义词”。
3
二、词汇的演变:
(一)、词形癿变化:
词语癿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 语则以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主。
(单音词指只有一个音节癿词,简称“一个字
一个词”。两个音节以上癿词称为多音节词)
4
二、词汇的演变:
(二)、词语癿消长变化:
消失:买办、土豪、知青、人民公社
增长:纳米、电脑、数码、克隆、艾滋病
古今言殊——汉语 的昨天和今天
一、语音的演变: 1、声调的变化。
古代:平、上、去、入 现代:阴、阳、上、去
2
一、语音的演变:
2、韵母变化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古义:
泛指一般的河
古义:
长江
黄河
8
古 今

《古代汉语的语序》课件

《古代汉语的语序》课件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通常放在句子的中间位置。动词在句子中的 位置通常是在名词之后,形容词之前。这种词序突出了动词的动作和行为,强调 了动作的执行者和动作本身。
形容词的词序
总结词
形容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名词 之前,动词之后。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用于描述名词 的属性或特征,通常放在名词之前, 动词之后。这种词序强调了形容词的 修饰和限定作用,突出了形容词的描 述功能。
语序是语言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理解句子意义和语法结构具有重 要意义。
语序的类型
主谓语序
主语位于谓语之前,这 是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
语序类型。
谓宾语序
谓语位于宾语之前,这 种语序在先秦汉语中较
为常见。
状中语序
状语位于中心词之前, 这种语序在描述性语句
中较为常见。
定中语序
定语位于中心词之前, 这种语序在修饰性语句
古代汉语的词序
名词的词序
总结词
名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动词之前,形容词之后。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之一,通常放在句子的前面位置。名词 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是在形容词之后,动词之前。这种词序体现了古代汉语中 名词的重要性和先决性。
动词的词序
总结词
动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名词之后,形容词之前。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位于谓语之前,这种语序是固定的,也是汉语的基本句法规则。主谓语序有助于突出句子的 主要信息,即主语,使句子更加清晰易懂。
谓宾语序
总结词
谓宾语序是古代汉语中另一种常见的语序,即谓语位于宾语之前。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常常位于宾语之前。这种语序有助于强调谓语的动作或状态,使句子更加生动有 力。同时,这种语序也符合汉语的逻辑性和通顺性。

高三语文古汉语中特殊语序演变及方法论意义

高三语文古汉语中特殊语序演变及方法论意义

古汉语中特殊语序演变及方法论意义在古汉语语法中,常会遇到一些特殊语序。

所谓语序就是词语在句子中排列的先后顺序。

由于汉语在词形上没有严格的变化,因此语序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之一。

汉语的语序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稳定性。

如:主语+谓语、主语+谓语+宾语、主语+谓语+宾语+宾语等。

而在古汉语中却有一些特殊语序,突破常规,这体现了汉语语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复杂性。

所谓古汉语特殊语序,也就是指古汉语中有些不同于现代汉语语序,如:先秦典籍中最突出的宾语在某些条件下要放到动词前面,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耶?”(《庄子•齐物论》);“普居深山,戎狄之与邻”(《左传•昭公十五年》);“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战国策•齐策四》)等。

其余的如谓语前置、定语前置、定语后置、数词修饰等。

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

这是与现代汉语相应的句式价平面相比得出的这些差异。

是汉语语法的历史变化引起的。

有些人把古汉语中凡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序都看成是倒装,这是很值的商榷的。

我们对古汉语特殊语序这一语法现象,不能仅仅局限与表层特征,我们应探寻古汉语中一些特殊语序为何要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突破常规,今天的我们又要如何理解和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首先,古人为何要使用今人看来的特殊语序呢?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定时代、一定社会、一定民族的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其表达方式有内部和外部两个规律,此外还有民族的表达方式及历史条件的影响。

笔者认为要探寻古汉语中特殊语序的深层次原因,应从“古汉语”这三个字入手即可。

“古”——历史条件、时代因素;“汉”——汉民族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语”——言语的社会功用。

一、古汉语特殊语序产生的历史条件任何语法现象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

我们知道,语言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文言文句子结构和语序的变化

文言文句子结构和语序的变化

文言文句子结构和语序的变化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句子结构和语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汉语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语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句子结构和语序的变化。

一、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一般以主谓宾的结构为主。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文言文中的主语和谓语往往省略或者隐含。

句子结构更加简练,言简意赅。

例如,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子结构有“言之有理”、“不可不察”等。

这些句子结构可以表达明确而简洁的意思,给人一种简练、有力的感觉。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常常包含主语、谓语、宾语和其他修饰成分,形成更完整、详尽的句子结构。

这也是现代汉语与文言文在句子结构方面的一个显著区别。

二、文言文的语序文言文的语序是其独特之处,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差异。

文言文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即主语出现在谓语之前,宾语出现在谓语之后。

这种语序被称为“前插法”。

例如,“天地有大美,而人心常佳。

”这句话中,“天地有大美”是主谓,而“人心常佳”是宾语。

文言文采用的这种语序,使得表达更为庄重、雄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文的语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汉语中,除了主谓宾的语序,还有其他的语序,如疑问句的倒装语序、强调句的倒装语序等。

因此,现代汉语的语序更为灵活多样,可以通过改变词语的顺序来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相比之下,文言文的语序更为固定,这也是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语序方面的一个重要区别。

三、文言文句子结构和语序的变化原因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语序变化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语言的演变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语言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汉语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演变,使得句子结构和语序发生了变化。

其次,句子结构和语序的变化也与人们的语言需求有关。

现代生活中,人们需要更加明确、详尽的语言表达,因此句子结构和语序也相应地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最后,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语序的变化也与文化演变有关。

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点

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点

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点《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点》一、古今汉语的定义汉语是一种以汉字为书写形式、以拼音为辅助书写形式的语言。

它有话语形式、文字书写形式、翻译形式和文字转化为书面呈现。

这里汉语的古今比拟,是指从古代直至现代,汉语所表现出来的文字形式与书面表达的语言、形式的变化与发展。

二、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1. 古代汉语采用词序古汉语采用的是典型的SVO(主语、谓语、宾语)语序,其中S(主语)在句子中处于居首,谓语(V)位列其中,宾语(O)多位列在句末,这种语序主要是为了强调主语,使句子有更强的认知定力。

如:“孔子讲道”,可以缩写成“孔子讲”。

2. 现代汉语采用结构词序现代汉语主要采用的是SOV(主语、谓语、动宾)和SVOO(主语、谓语、动宾、定语)两种结构,其中S代表主语,V位列句子中,OO则可以位于句首,也可以位于句尾。

综上所述,古今汉语的主要语序有SVO、SOV和SVOO三种,主要是SVO在古代,SOV 和SVOO在现代使用。

三、古今汉语语序的变化1. 便于表达的变化随着语言的发展,汉语的语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使得汉语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出意思,使句子更加容易被听者或读者理解。

例如:“他买了一部手机”,这句话中买是S,手机是O,买以及手机是逆序排列,这么说很容易把意思表达出来,更易于理解。

2. 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另外,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也使得汉语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使说话人可以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语序,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例如:从句子“请你看那部电影”可以看出,当动词请位于句子开头,表示比较客气的语气;当句子中的动词看处于句首,表示口语中常用的命令或邀请等解请语气。

综上所述,古今汉语语序的变化主要在于使得汉语更加便于表达意思以及对语言表达方式的丰富。

古今汉语的语序不仅是为了情景的合理,更是表达意义的准确。

英语和古汉语中名词动用的相似之处

英语和古汉语中名词动用的相似之处

英语和古汉语中名词动用的相似之处现代英语是由古英语SOV语序发展而来的一种SVO语言,与作为典型SVO语言的古汉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二者之间没有同源关系。

在翻译古汉语的时候,不难发现,翻译成英语比翻译成现代汉语更容易,这就是因为英语的语序和古代汉语比较相近,句子的成分得到整齐的对应,大大降低了翻译的难度。

古文、英文并非水火不容的两个学科,如果能良好地结合起来,可以让学习事半功倍。

下面就从古汉语和英语语法简介几条相似之处。

省略古汉语短小精悍,寥寥数笔意味无穷,因为有很多部分被“精简”了。

一、省略谓语古代汉语:谓语是表达意思的最主要的部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以下情况则可以省略: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公治长》)“再斯可矣”即“再思斯可矣”的省略,“思”是作谓语动词,因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思”而省略。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躬子厚”即“躬自厚责”,蒙后“薄责于人”的“责”而省略。

英语:英语中,主语和谓语往往同时省略。

并列句中:In the accident the child was hurt and the mother (was) killed.(在事故中,孩子受伤,母亲死亡。

)如果后面分句的谓语与前面分句一致,只要不影响句子的意义,可将其省略。

复合句中:One won’t learn to swim if (he is) just standing by the pool.(如果一个人只是站在游泳池边,他就不会学游泳。

)在时间、地点、让步、比较、条件等状语从句中,如果主语与主句主语一致,动词be及其主语可省略。

日常口语及非正式的文体中:(I’ll)See you tomorrow.英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省略谓语的现象。

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是,省略的情况不同。

古代汉语中的省略往往是根据前后文语意,承前或蒙后省略;英语中的省略除口语及非正式用语外,多是根据句式要求。

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与分析

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与分析

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与分析古代汉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它往往使用倒装、重叠等复杂的语序结构。

因此,研究古代汉语的语序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并且对现代汉语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古代汉语的主谓宾语语序古代汉语的主谓宾语存在很多种语序,有固定的“主谓宾”、“主宾谓”、“宾主谓”、“宾谓主”和“谓主宾”等语序。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在古代汉语中,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不是固定的,而且常常交换位置,形成语序的变化。

例如,“我喝水”可以表达成“水我喝”,“她教我唱歌”可以表达成“我唱歌她教”。

古代汉语的语序变化不会改变句子的意思,但它会给句子带来不同的语感和情感色彩,这种语感和情感色彩常被用于修辞手法中。

例如,“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里主谓宾的顺序是固定的,但在其中的“天下有情人”和“终成眷属”之间交叉放置,使得整个句子更有力量感,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二、古代汉语的倒装语序除了主谓宾语序的变化,古代汉语还常常采用倒装语序,即把谓语动词放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例如,“日月葵花相映红”中的“相映红”就是一个倒装语序,它把谓语动词放在了宾语之前。

古代汉语的倒装语序不仅会改变句子的语感和情感色彩,还常常用于表示强调和反问。

例如,“大意不逊,小意不及”这句话便是通过倒装语序来进行强调。

三、古代汉语的重叠语序古代汉语中,还有一种很特殊的语序,就是重叠语序。

这种语序是通过把相同的词重复出现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的。

例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的“精”和“细”就是通过重叠的方式来表达这个句子的意思。

重叠语序在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它可以被用于形容词、副词、动词等方面,从而产生丰富的语言韵味和修辞效果。

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句话中的“参差”和“左右”都是通过重叠的方式来表达,使得整个句子更加优美和生动。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的语序结构是非常复杂的,但它同样也是非常有魅力的。

通过对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并从中获取启发,发展现代汉语。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37
古义:
亲属,包括 父母子女
后起意义:
亲 属
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38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 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 思了。
39
上古义:
成年男子
后起意义:
女子的配偶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
《战国策〃赵策》
40
• 由两个音节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含义,不能分开 解释的词。包括双声和叠韵。
参差(cēncī) 蹉跎(cuōtuó)
倜傥(tìtǎng) 依稀(yīxī)
12
文言中几种特殊的双音词:
• 偏义复词
• 由两个音节构成,只有一个音节表达意义,另一
个音节只起陪衬作用。
• 体肤 “饿其体肤”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4
• • • • • •
1、语序的变化(文言特殊句式) ①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55
• • • • •
1、语序的变化(文言特殊句式) ①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 ②唯利是图 ③唯命是从 ④唯才是举
62
某方言与普通话的翻译对比
• (1)县长讲完以后,主持人说:“咸菜请香 肠酱瓜!”
• ——县长讲完以后,主持人说:“现在请乡长
讲话!”
• (2)乡长说:“兔子们,虾米们,猪尾巴! 不要酱瓜,咸菜太贵啦!”
• ——乡长说:“同志们,乡民们,注意吧!
不要讲话,现在开会啦!”
某方言与普通话的翻译对比

中文语言的语法演变和规律

中文语言的语法演变和规律

中文是一门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其语法体系的演变可追溯至上古汉语时期。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文语法不断演变,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规律体系。

首先,中文语法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词序的变化。

在上古汉语时期,词语的顺序较为灵活,主谓宾的顺序并不固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文逐渐形成了严格的主谓宾语序: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面。

这种固定的词序使得句子的表达更加清晰简洁。

其次,中文语法演变还涉及到词语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词汇较为复杂,字义多样,与现代汉语相比更具有象形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文词汇开始逐渐简化,相同音调的字开始代表不同的意思,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同音异义词。

这一变化使得中文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此外,中文语法演变还表现在动词的变化上。

古代汉语的动词较为简单,基本上只有一个词义。

然而,随着文化的发展和语言的交流,中文动词逐渐形成了丰富的词义,有时甚至一个动词可以表达多个不同的意思。

这种变化丰富了中文的表达方式,使得对话更具有深度和情感。

同时,在中文语法演变中,虚词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虚词是指语法功能较为明确的词语,如连词、副词和助词等。

古代汉语的虚词较为简单,语义较为明确。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交流,中文虚词日渐繁多,语义多样,具有较强的上下文依赖性。

虚词的变化使得中文更具有表现力和逻辑性。

最后,中文语法演变的规律体现在语法结构的变化上。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句子中的成分不太丰富,缺乏复杂的从句和短语结构。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中文语法结构逐渐复杂起来,从句和短语结构的使用更加普遍。

这种变化使得中文的表达更加精确明确,同时也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丰富性。

总的来说,中文语言的语法演变和规律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

词序、词语、动词、虚词和语法结构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使得中文具有独特的表达能力和魅力。

这一演变的过程是中文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文语言能够充满活力和生机的重要原因。

5古代汉语中的语序问题

5古代汉语中的语序问题

3、注意点
第一、 否定句中,只有当宾语为代词时候才需 要前置,否则就不能前置。
(7)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学而》 (8)流血及屦,未绝鼓音。《鞍之战》 (9)大毋侵小。《左传· 襄公十五年》 (10)吾久不闻汲黯之言。《史记· 汲黯列传》 (11)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战国策· 秦策》
3、注意点
第一、
疑问句中宾语如果不是疑问代词,而 是其他代词或名词,一般是不能前置的。 (13)吾谁欺?欺天乎? 《论语· 子罕》 “谁”是疑问代词,充当宾语的时候必须 前置,而句中的 “天”是名词,尽管也是充 当宾语,但是不能前置。
第二、疑问代词只有作宾语才能前置,
如果作定语,就不能前置。


但是,语言毕竟是属于历史范畴的东西,是
社会时代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历 史的发展变化,语言也必然发生某种变化。 就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而言,实 际上也有许多不尽相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等方面,其 中在先秦典籍中,最突出的特殊语序就是 “宾语前置”。

1、类型
第一、宾语

+ 代词“是”或“之”+ 动词。
(1)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左传· 僖公五年》 (2)宋何罪之有? 《墨子· 公输》 (3)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 先 进》 (4)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传· 僖公十五 年》
第二、 惟(唯)+ 名词宾语 +“是”或“之”+ 动词谓 语。 (6)率师以来,惟敌是求。 《左传· 宣公十二年》 (7)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也。《荀子· 荣辱》 (8)惟余马首是瞻。《左传· 襄公十四年》 (9)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尚书· 牧誓》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
①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②岂不俗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③舍其旧而新是谋。(《城濮之战》) ④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⑤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黎锦熙先生在《比较文法》一书中说:“用‘是’字间倒宾 语者,较‘之’字更能使宾语增重,语音激切。若附‘惟’ 字,尤加强度。”所谓附“惟”,即在前置宾训的前面再加 上副词“惟”(唯),构成“唯……是(之)……”的格式, 副词“唯”修饰谓语动词,表示宾语是唯一的,排他的。
例如: ①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 ②除君之恶,唯力是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③敢不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二年》) ④敢不唯子是从。(《左传·哀公六年》) ⑤此子也才,吾受子赐;不才,吾唯子之怨。(《左传·文
公七年》) ⑥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②且人之欲善,谁不如我?(《左传·僖公九年》) ③吾不知之矣。(《论语·乡党》)
有人统计,《论语》全书中,使用“不”、 “未”“莫”、“无(毋)”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后置的 有8例;《左传》一书中,前置的有57置例,后置的有37 例。可见这一条规律远不如第一条规律那样严格。
(三)为了强调宾语,在句中用代词“是”或“之”复指它, 同时宾语和它的复指成分都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定语后置”的三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 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 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 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唯……是(之)……”构成一种固定格工,并沿用到现代 汉语中。现代还说“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在文言 文中“唯……是……”的格式并不仅限于四个字,而可能是 更多的字组成。这往往是因为宾语部分较复杂的缘故。

20-21版: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步步高)

20-21版: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步步高)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解析 A项“小大”是指大大小小。 B项“异同”重在“异”。 C项“国家”重在“国”。 D项“作息”重在“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答案
5.下列与例句中加颜色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虽杀臣,不能绝也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门虽设而常关 D.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 解析 B项和例句“虽”表假设,即使。 A、C两项“虽”均表转折,虽然。 D项“虽”通“唯”,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析活动
阅读“古人云,今人说”,说说古今汉语在词义和句式上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答案
知要点
1.汉语语音演变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声调的变化: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现 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了入声声调,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形成了现 代汉语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2)韵母的变化:古代汉语的韵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比如带“-p/-t/-k”塞音尾的韵母都消失了。
√A.ach/bd/efɡ/i/j B.ac/bd/efɡ/i/hj
C.ab/cdh/efɡ/i/j D.ad/b/cefɡh/i/j
解析 a、c、h为名词用作动词,b、d为形容词用作动词,e、f、ɡ为名
词用作状语,i为形容词用作名词,j为动词用作名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测基础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实用)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实用)

(4) 褒贬不同 谤 古义: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中性词 如 “能谤讥于市朝” 今义: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贬义词 爪牙古义:得力助手。“将军,国之爪牙也” 今义:坏人的帮凶。
3、替换变化语法的演变 1、语序的变化(倒装句式) (1)宾语前置 A.何陋之有?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B.不吾知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C.唯马首是瞻 (唯...是.... 宾语前置格式)
D.夫晋,何厌之有? (以“之”为标志 宾语前置) E.无乃尔是过与? (以“是”为标志 宾语前置) F.余是以记之。 (无标志宾语前置)
(2)状语后置 该用在谓语前的成分用在了谓语后,借 助介词来完成。 于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乎 生乎吾前。 以 具告以事。 (省)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3)定语后置 该用在主语或宾语前的部分用在了后面。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标志“之”) B.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无标志)
(4)主谓倒装 该用在主语或宾语前的部分用在了后面。 A.竹喧归浣女 B.美哉,我少年中国!
2、句式的变化 (1)固定句式 孰与——与…相比,谁… 无乃…乎(与、欤)—— 恐怕…吧 岂(其)…哉(乎、欤) —— 难道…吗 所+动——名 (2)判断句式 陈胜者,阳城人也。 夫战,勇气也。 荀卿,赵人。
3、词类的变化 古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 A.以其子妻之 (名作动 嫁…为妻) B.吾得兄事之 (名作状 像对待兄长那样) C.既来之,则安之 (使动 使…安定) D.渔人甚异之。 (意动 认为…奇异 )
古今言殊
一、语音演变 少小离家老大回( huán ),
乡音无改鬓毛衰( cuī ) 。
二、词汇演变
1. 词形变化 (1) 单音词加上词头(前缀)或词尾(后缀) 虎──老虎 鼠──老鼠

高三语文古汉语中特殊语序演变及方法论意义

高三语文古汉语中特殊语序演变及方法论意义

高三语文古汉语中特殊语序演变及方法论意义高三语文古汉语中特殊语序演变及方法论意义在古汉语语法中,常会遇到一些特殊语序。

所谓语序就是词语在句子中排列的先后顺序。

由于汉语在词形上没有严格的变化,因此语序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之一。

汉语的语序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稳定性.如:主语+谓语、主语+谓语+宾语、主语+谓语+宾语+宾语等。

而在古汉语中却有一些特殊语序,突破常规,这体现了汉语语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复杂性.所谓古汉语特殊语序,也就是指古汉语中有些不同于现代汉语语序,如:先秦典籍中最突出的宾语在某些条件下要放到动词前面,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耶?〞〔《庄子•齐物论》〕;“普居深山,戎狄之与邻〞〔《左传•昭公十五年》〕;“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战国策•齐策四》〕等.其余的如谓语前置、定语前置、定语后置、数词修饰等.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这是与现代汉语相应的句式价平面相比得出的这些差异.是汉语语法的历史变化引起的。

有些人把古汉语中凡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序都看成是倒装,这是很值的商榷的。

我们对古汉语特殊语序这一语法现象,不能仅仅局限与表层特征,我们应探寻古汉语中一些特殊语序为何要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突破常规,今天的我们又要如何理解和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首先,古人为何要使用今人看来的特殊语序呢?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定时代、一定社会、一定民族的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其表达方式有内部和外部两个规律,此外还有民族的表达方式及历史条件的影响。

笔者认为要探寻古汉语中特殊语序的深层次原因,应从“古汉语〞这三个字入手即可。

“古〞-—历史条件、时代因素;“汉〞——汉民族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语〞——言语的社会功用。

一、古汉语特殊语序产生的历史条件任何语法现象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S和OVS的几乎不見
馬樹鈞(1982)對臨夏話的調查結果。 (1)我這個人哈認不的。(我不認識這個人。) (2)我他哈勸了半天。(我勸了他半天。) (3)他哈我勸了半天。(我勸了他半天。) (4)玻璃哈打破給了。(玻璃給打碎了。)
馬樹鈞. 臨夏話中的“名+哈”結構[J]. 中國語文,1982,(1):72-73.
5.时間短語(出現於動賓之後) She went to the downtown yesterday.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史記) 聲名光輝傳於千世。(史記)
6.補充短語(出現在動賓之後) John ran into the classroom,quickly and peacefully. 戴既無吝色,而谈琴書愈妙。(世説新語)
有人認為疑問代詞賓語和否定句代詞賓語放 在動詞前面的句子是倒裝句,那是不對的。因為 依照先秦正常的語法結構正是應該這樣。假定在 先秦史料中發現“吾誰欺”“莫毒余”等那才應 該認為是“倒裝句”。因為那種結構是不正常的。
——王力《漢語語法史》206頁
語序對語言的影響
SVOX,X=介詞短語、副詞短語、結果成分,等等 中心語與修飾語的關係 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的關係 X成分位於動賓之後是SVO語言的典型類型學特征
現代漢語是一個特例,而古代漢語和現代英語反而 具有這些典型特征
古漢語和現代英语常見的七種句子結構
1.被動句(謂語之後用一個介詞短語引出動作的施事) My windows was broken by a child. 治人者食於人。(孟子·滕文公上) 故内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
2.比較句(謂語形容詞後引入那個程度低的比較項) Mary is even taller than John. 季氏富於周公。(論語)
7.結果短語(出現在動賓之後) The dog braked my child awake. Mary ate herself sick. 宣武移鎮南州,制街衢平直。(世説新語) ④唤江郎覺。(世説新語)
从古至今兩個變化:除結果和表動作量的时間短語是出現在動 賓之間外,其它的都移到了謂語動詞前;介詞標記被新出現 的介詞取代,如:被、叫、讓,比,用
什麼是語序?
句子成分前後的次序稱為語序。 人類語言的基本成份:S(主語)、V(謂語動詞)、O
(賓語) 排列順序有6種可能:SVO、SOV、OSV、VSO、VOS、
OVS 一種語言往往採用這6種其中的一種作爲最基本、無標記的
語序。 人類語言中,採用SVO和SOV的最多,约佔90%,採用
3.地點短語(出現在動賓之後) He studied Chinese in Peking. 種瓜於長安城東。(史記) 師陳於鞌。(左傳)
4.工具短語(動賓之後由一個介詞引入) I drew a picture with a pencil. 百工为方以矩,为圓以規。(墨子) 乃説桓公以遠珍怪物。(史記)
C.强調 In this way alone is it possible to explain their actions. Only one more point will I make. 率師以來,惟敵是求。(左傳) ④余唯利是視。(左傳)
CrUniversal[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8.疑問、否定和强調時的語序變化 A.疑問 What do you want to eat? Which book have you finished reading?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 B.否定 Not even ten years ago could you see such a film. 無我怨。(尚書) 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
動補結構是一個極為常見的現象,因此它會產生強大的類 推力量,改變謂語結構,使得漢語句子的資訊安排按照下 列方式進行:伴隨特徵+謂語中心+結果狀態
參考及推薦閲讀書目
1.王力《漢語史稿》,商務印書舘 2.孫朝奮Word order change and grammatical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3.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 4.石毓智《漢語語法》 5.石毓智《現代漢語語法系統的建立》 6.石毓智《漢語研究的類型學視野》 7.石毓智《漢語語法化的歷程》 8.刘晓林等《历史语言学视野下的英汉语序对比研究》
斯坦福大学 Kiparsky教授 提出以下假說:利用 SVO 這 種語序區別句子基本成分的語言,是人類語言最優化的結 構,最符合人類的認知順序。
人類語言基本語序的改變是單向的(unidirectional) (參見Croft 1990:227-228)。
現代漢語句子組織資訊的原則為:伴隨特徵 + 謂語動詞+ 結果特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