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
国外地质灾害防治实践与研究现状
【 第一作者简介 】:乔彦 肖 ( 4 ),男,教授级 高级 工程 师。i 8 15 年一 9 2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水文地质 系,一直从事遥感水工环地质应用研究 9 在 国内外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4 篇 。 5
;  ̄ 遥 感 - . L I
移 居 之 后 J ,近 日江 西 也 启 动 了 大 规 模 移 民 搬 迁 工
整个 国土面积 ,没有调查盲 区 ,也不存在 重点区与
非重点区之分 。这样 的工作 部署 ,体现 了意大利对
地 灾 概 念 的 认 识 不 局 限 在 “ 人 民 生 命 财 产 的 危 对
作 。去年 我 国重大地 灾频发 的恐慌后效应 在地方 J
2 1 年第 1 0 2 期
个地灾防 治系统工程 中的重要性 。重视基础 调查, 待 ,其他 国家也 以不 同的方式在 实践这 一理念 。美
国的滑坡 灾害五年计划 中,把 开展适 当 比例尺 的滑 坡调 查、滑坡编 目和滑坡敏感 性图编制作为重要 的
率遥感 图像 识别 。精度达毫米级 的合成孔径 雷达干 家广泛 的用于对地表岩土体位移变形 监测 。同时,
约2 1 . 万平 方千米 ,调查发现地灾 多达 3 0 0 4 0 多处 , 其密度 高达 16 h 平方千米 。而在另一地 区阿尔偌 .k/ 河盆 地区 ,在8 3 平方千米 范围 内,调查 发现 地灾 80
3 多处 ,密度 高达3 7 平 方千米 。这样 的地 灾 万 . 处/
发育密度 ,与5 1 汶川地震重 灾区和极重灾 区的地 .2 灾密度相 当 。在 孕灾环境上 ,诸 如地形特征 、生态 特征等 是 以单沟 为单元开展调查 工作 ,孕灾环 境参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陈美英)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2006年8月,50年来最强台风“桑美”,以17级以上的狂风,使福建省福鼎市受到重创。
房屋倒塌,家园破碎;渔船、渔排被毁;亲人丧生⋯⋯悲伤与绝望笼罩着一个个受灾的家庭。
“要让受灾群众尽快从悲伤与绝望的心境中走出来,集中力量重建家园!”台风之后,政府在高度重视物质援助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心理的援助。
心理援助,体现了救援机制的进一步完整。
本文作者被抽调参加福建省首次组织的灾后心理救援,前往重灾区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灾难性事件的突发性、震撼性,可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无论是心理素质多么好的人,都会悲痛、恐惧和绝望。
如果能及时对整个受灾群体和高危人群进行心理社会干预,就能减轻灾后的不良心理应激反应,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促进灾害事件后的适应和心理康复。
因此,灾害后的“心理援助”工作大有必要。
1 突发灾害事件与心理应激水灾、地震、空难、疾病爆发等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发生时,个体所处的紧急状态会表现出情绪、认知、行为活动等一系列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出现各种轻重不一的躯体症状,也可加重或诱发原有疾病,严重时产生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
心理应激反应是人的身体对各种紧张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1 心理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因素;既有物理的,也有生理、心理的因素;还有社会文化等诸多综合因素[1]。
灾难是一种社会性应激源,而这种应激源具有不可预见性、突发性、速度快、应激强度大等特点[2]。
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的时候,个体会陷入严重超负荷的心身紧张性反应状态中,机体内、外平衡被打破,从而出现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应激反应,导致广泛的精神痛苦,同时影响人际交往、工作与生活,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突发事件的威胁性、紧迫性、震撼性和后果不确定性,是造成个体心理应激的根本原因。
1.2 心理应激反应的表现突发灾难性应激事件几乎能使每个人产生弥漫的痛苦。
国外心理韧性的研究述评
国外心理韧性的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心理韧性,作为个体面对逆境、压力或创伤时恢复和适应的能力,近年来在心理学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国外心理韧性研究的历程、主要成果及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的述评,以期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章首先回顾了心理韧性概念的演变及其与相关理论的关系,接着重点梳理了国外心理韧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实证研究成果,包括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以及干预措施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文的梳理和述评,我们希望能够为国内的心理韧性研究提供更为清晰和全面的视角,推动该领域的深入发展。
二、心理韧性的理论框架心理韧性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个体如何在逆境中恢复和成长提供了基础。
在心理学领域,心理韧性被视为一个多维度的构念,它涵盖了认知、情感、社会和生物等多个层面。
在理论构建方面,心理韧性主要基于几个关键的理论框架。
首先是过程模型,它强调心理韧性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适应、恢复和成长三个阶段。
个体在面对逆境时,通过调动自身的资源和能力,逐步适应并克服困境,最终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这个过程涉及到认知重构、情绪调节、社会支持和生理健康等多个方面的相互作用。
其次是特征模型,它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体的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即使在面临压力和挑战时,也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行为。
这种特质通常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自尊心、乐观主义和控制感等心理资源相关。
具备心理韧性特质的个体更有可能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积极应对挑战。
最后是社会生态模型,它强调心理韧性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该模型认为,个体的心理韧性不仅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家庭、社区、文化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逆境中,社会支持网络和资源对于个体的心理韧性至关重要。
这些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和研究心理韧性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思路。
然而,目前关于心理韧性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和挑战,如理论框架的整合、跨文化研究以及神经生物学机制等方面的探索。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摘要:一、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和重要性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措施三、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四、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案例分析五、总结正文:一、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和重要性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突发性灾难之后针对个体开展的一系列心理救助工作,包括缓解或消除个体与应激相关的障碍、稳定或消除创伤引发的潜在性危机。
在灾难面前,人的大脑来不及做出任何评判和防御,瞬间进入惊吓催眠状态,潜意识瞬间打开。
此时,潜意识的作用是保护人体不受到伤害,于是在视觉、听觉、感觉同时接收到危险讯息的瞬间,潜意识立即调动身体的肌肉、神经、内分泌系统全面应对灾难。
灾难过后,个体可能会出现恐慌、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措施1.提供安全感:在灾难发生后,个体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干预者需要通过提供安全环境、关心关爱、稳定情绪等方式让受灾者感受到安全。
2.倾听与理解:倾听受灾者的心声,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经历,理解他们的处境和感受,给予支持和鼓励。
3.创伤处理:帮助受灾者面对和处理创伤,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绘画、心理剧等形式,让受灾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逐渐缓解创伤。
4.恢复生活:帮助受灾者恢复生活,提供生活必需品、医疗卫生服务等,让受灾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5.社会支持:加强受灾者与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的联系,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增强受灾者的社会网络。
三、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实施灾后心理危机干预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如心理疏导、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尊重受灾者的意愿和需求,不要强迫他们接受干预。
2.根据受灾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差异,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3.保护受灾者的隐私,不要泄露他们的个人信息。
4.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不要只在灾难初期提供干预。
5.及时评估干预效果,调整干预方案。
四、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案例分析2008 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政府及时组织了心理援助队伍,对灾区群众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
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与发展概况1.心理危机干预内涵心理危机干预也被称为危机干预,它是对处于危机之中、心理出现问题的个人及其家庭采取明确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使其恢复信心,最终战胜危机的手段和过程。
事实上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短程心理辅导(疏导)与心理治疗。
心理危机干预适用于自然灾害、反恐行动、人质救援、暴力犯罪、战争等突发事件对人心理产生的强烈心理损害中,它可以起到缓解受害者心理压力、提供社会支持、重塑信心、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的重要作用,它与物质支持同等重要,它彰显了政府和援助者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这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
2.心理危机干预发展概况心理危机干预实践最早出现在美国,当时二战刚刚结束,大批身心倍受摧残的军人需要心理专业人员的辅导,1946年,美国政府派遣200名实习心理医生,在老兵管理机构为退伍老兵提供情感治疗服务,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军方承认:1947年,参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心理医生获得了长期的现役地位,并被作为一种制度在军队中确立下来。
1978年,美军朴茨茅斯海军医院精神科组建了一个由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科专家、牧师、护士和卫生员组成的特殊精神疾病快速干预小组,对一些重大的危机事件,如训练事故、自杀、自然灾害、爆炸等紧急突发事件进行处置,从此快速危机干预小组就成为军方危机应对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军执行各种任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全世界的危机处置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心理危机干预,由于党和政府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心理危机干预成为各种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心理危机干预发展提供了自上而下的思想指导,为汶川大地震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政策指导,我国心理危机干预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地震灾后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必须清楚灾民灾后出现的一般心理问题。
1.灾后一般心理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人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应激反应:情绪波动大,紧张、恐惧、易冲动、自责、伤心、焦躁不安;出现睡眠障碍,如做噩梦或入睡困难;出现惊恐反应,对外界刺激(与地震相关的信息)的反应过于敏感,出现肌肉紧张、发抖、盗汗、恶心、尿急尿频、心慌胸闷等生理心理反应,属一般心理问题,这些不良反应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自行恢复正常,如对对其加以心理危机干预,可以加快心理康复速度,提高心理康复质量。
心理危机的预防于干预情况工作汇报5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库,为专业人员进行经验交流和案例学习提供平台。
3.心理危机干预资源整合工程
-整合医疗、教育、社区等多方资源,构建多元化的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推动心理危机干预与公共卫生服务、社区服务等的融合,提高服务便捷性和可及性。
(5)部分心理危机干预措施与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4.改进措施
(4)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心理危机干预资金投入。
(5)深化调查研究,确保干预措施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1.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升。
2.加强心理危机干预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3.完善心理危机干预联动机制,提高快速响应能力。
(2)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重点人群进行长期跟踪监测。
(3)加强部门协作,形成社会心理危机干预联动机制。
3.提升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1)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提高专业队伍能力。
(2)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预案,确保快速、高效应对。
(3)加强心理援助热线建设,提供24小时心理咨询服务。
四、工作成效
1.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率明显提高,公众心理素养得到提升。
九、预期成果
1.心理健康素养全面提升,公众自我防范和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显著增强。
2.心理危机干预专业队伍规模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干预能力显著提高。
3.心理危机干预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快速响应能力增强。
4.社会合作深入推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良好格局。
九、预期成果(续)
4.心理危机干预资金保障工程
-积极向财政部门申请专项经费,确保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资金需求。
浅析突发灾难的心理危机干预
浅析突发灾难的心理危机干预摘要:灾难事件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损伤。
积极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对维护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突发灾难性事件人们的心理应激反应及相应的干预措施,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步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突发性灾难;心理应激;心理危机干预1 引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不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难,如地震、水灾、火灾、疫病的流行、战争、恐怖主义活动等。
灾难事件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且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创伤性的心理打击。
与经济损失相比, 灾难对人们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 不为人注意。
但实际上,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承受的心理压力巨大, 灾后3个月可能是心理危机爆发期, 人们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应激反应, 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某些不良的心理应激反应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甚至对他们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从而影响其日后的生活[1]。
因此,灾后灾区经济重建很重要,但灾民的心理健康重建更艰巨。
2 突发灾难事件与心理应激突发灾难事件,又称严重突发事件(Critical Incident) ,是指一种使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并失去控制的情境( Solomon 1998)[2]。
灾难事件具有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危害大且影响广泛等特点[3] , 心理应激反应是人的身体对各种紧张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4]。
突发灾难事件常引发个体出现一系列与应激有关的障碍,即心理危机。
2.1 与应激相关的障碍主要包括调适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 、极度应激障碍(Disorder of Extreme Stress)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Milgram 1998)[5]。
2.2 心理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心理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的因素;既有物理,也有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等诸多综合因素[6]。
关于心理危机干预中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综述
易进( 1999)从社会支持系统的评估指标、 研究方法、 研究
思路和研究结果三个方面对国外有关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研
究现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综述,并指出了在我国研究儿童社 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意义。 另外, 与成人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相 比, 对于儿童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 前者已从简单描述社会支 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探索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深 人到对社会支持构成、 功能和作用机制等问题的理论分析, 提 出了认知模式、 个性、 情感等心理因素在社会支持系统功能发 挥中的中介作用。这些研究从理论建设的角度对以儿童为被 试研究社会支持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对儿童的相关研究 现状看, 前探讨较少的问题主要有: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构 目 成、 主要支持者的作用、 特点, 性质;不同支持者支持作用的相 互关系, 儿童社会支持系统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结果和作用 机制, 各种家庭、 社会文化因素对支持者与支持功能对应关系 的影响等。 (二)对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 社会对生理和心理都在经历急剧变化的青少年而言具有 非同寻常的意义。邹& ( 1999)对中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与同伴 关系的研究中发现, 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可以用社会支持 、 陪
政策机制是一个综合又紧密相连的体系,当前尤其要加强以 下5个制度建设。 2.2.1 高校需要制定与本校长远发展规划相适应的青年 教师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实施计划, 做到人才的引进、 使用和培 养有章可循,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 、 道德素质高、 业务水平强的 后备队伍, 保证高校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2.2.2 加强导师制度。 在导师的安排上要考虑到院系工作 实际, 尽可能地根据 自身的专业背景让青年教师以课题组教 研组的形式融人,通过整个团体的力量来引导和带动他们全 方面的快速成长。 继续发挥好老教师的帮带教的作用, 开展定 期的交流, 将它真正落到实处。 2.2.3 设立青年教师基金, 扩大基金资助的面和额度。国 家 目前已经实施 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国家留 学基金项目、 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青年骨干教师培养 计划等支持措施, 一些省份也推出了类似的措施, 许多青年教 师得到资助培养, 效果突出, 但与全国三、 四十万庞大的青年 教师队伍相比, 受益的面是十分有限的。 因而在高校内部设立 青年教师基金, 扩大资助的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要在经费 预算上, 拨出专款用于资助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研究、 学术交流 和进修培训等活动,同时根据培养的层次给予不同的资助额 度, 有所着重。 要加强对青年基金的监管, 严格控制用途, 提高 使用的效率。 2.2.4 健全青年教师的竞争机制, 努力做好破格选拔工作。 青年教师精力旺盛, 竞争意识强, 高校要开展如青年教师 教学业务比 师德师风评选等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 赛、 引导青 年教师公平竞争, 开展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营造良好的团队合 作气氛。 随着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深人, 一批思想道德素 质好, 业务水平高的青年教师不断涌现, 以往实际工作中按资 排辈式的职称评定、职务选拔体制已明显不适应高校发展要 求。对涌现的优秀青年只有破格选拔, 不拘一格用人才, 才能 留住人, 用好人。 各高校可以根 自 身实际情况实施在岗位聘 任、 岗位津贴分配制度中对优秀青年教师予以提拔和奖励, 还 可以采取校内高一级聘任、 学术带头人培养、 出心理危机干预中的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一有关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现状的综述国外从70年代末开始以人类发展生态学和儿童发展的社会网络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儿童社会支持系统进行专门的研究已从某些角度揭示了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结构功能年龄发展特征以及部分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突发灾难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研究进展
P y h lga c i si t v n in i i ses A tr t r e iw / n—r n L i i , s c oo i i r i n e e t ds tr : le a u e rve s XI s r o n a i Ya o g , IHu —l GONG L —j a / o r a o rig Ad ns i u n / J u n l fNu s mii n — t t n, 0 2,2 8 :7 . r i 一2 1 1 ( ) 5 6 ao 1 N r ig D p r n ; . h r d eS c o 3 L v rD s ae C ne , n r l s i l f e i gMi tr go B i n 0 7 0, h n . u s e at n me t2 T id Ca r e t n:. ie i s e tr Ge ea p t i n l y Re in, e i g1 0 0 C i a i e Ho a o B j i a j
【 bt c】 h rc m a zd h e pol s f s hl i l r i i e et n t y o s dnd a e e n , dpi e th a r r s A s a tT ea ie u m r e e y r e y o g a c s t vn o u r u e i s r v t a o t o e i po e r tls i t k b m o p c o c sn r i s d f d i s t e s n nd ut m n g s
汶川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研究情况综述
汶川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研究情况综述发表时间:2012-08-23T10:03:10.513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11月总第203期供稿作者:雷蕾1 黄宣银2 [导读]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灾区群众身心造成重大影响。
雷蕾1 黄宣银2(1. 泸州医学院四川泸州 646000;)(2. 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四川绵阳621000)【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98-03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灾区群众身心造成重大影响。
灾难发生后,国内外学者在不同时段,对受灾地区不同人群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这些研究对推动灾难医学的发展,了解灾后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了提供宝贵经验。
为全面了解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研究情况,作者在阅读2008年—2011年国内外发表的主要文献(不包括综述)366篇的基础上,将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被研究对象汶川地震灾后心理状况的被研究对象的构成情况和研究文献数量如表一所示。
大致分为可为以下几类:①亲历灾难的幸存者:包括灾区群众、死难者家属和伤员。
而且这些研究又主要集中在受灾群众暂住帐篷的那段时期,分别是来自一般灾区、重灾区、极重灾区的受灾群众。
对汶川地震灾后伤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受伤程度比较严重的住院者,而对那些受轻伤而没有住院治疗的受灾群众研究则几无报告。
②救援者:指进入灾区参与救援工作的人员,包括志愿者、医疗卫生人员、现场指挥、武警官兵、新闻报告者等。
研究文献的数量分布显示,对志愿者、新闻传播者的关注明显少于救援官兵。
③特殊人群:教师、学生、儿童、孤儿和老年人被作为特殊人群单独列出来进行研究。
表1汶川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研究文献统计2研究方法与工具2.1方法各异在已发表的文献中,各路学者对受灾地区不同人群的心理问题研究分别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个案调查、抽样调查以及对照研究等方法开展了研究。
我国灾后群众心理危机干预救助机制研究
公务员职业心理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工作环境压力大,任务繁 重,时间紧迫;二是社会期望值过高,公务员需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三是职业发 展遭遇瓶颈,晋升渠道狭窄,缺乏个人成长空间;四是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对自 身心理问题认识不足。
公务员职业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心理危机预防 机制,通过心理测评、心理咨询等方式,及时发现和处理公务员的心理问题;二 是完善培训机制,提高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三是加强组织支 持,建立公务员互助组织,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四是优化政策制度,为公务员 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激励措施。
引言
公务员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核心力量,肩负着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职 责。然而,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压力,公务员职业心理危机问题逐渐凸显。 本次演示将探讨公务员职业心理危机的表现、原因及其干预机制,为完善公务员 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提供参考。
文献综述
公务员职业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压力过大,导致情 绪低落、失眠、抑郁等症状;二是职业满意度下降,对工作失去热情和动力;三 是自我价值感降低,产生自卑、无助等消极情绪;四是人际关系紧张,与同事、 上级关系不和谐,甚至出现冲突。
我国在实施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模式。一方面,通过开 展大规模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活动,帮助灾区群众缓解心理压力;另一方面, 还通过个案管理、家庭治疗等多种形式,为灾区群众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三、我国灾后群众心理危机干预 救助存在的问题
1、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化程度 有待提高
尽管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灾后群众心理危机干预制度,但是心理危机干预的 专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目前,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人才相对匮乏,尤其是在一 些偏远地区,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这使得灾后群众在寻求心理帮助时得不到及时、 有效的支持。
心理危机干预策略课题研究整体计划
心理危机干预策略课题研究整体计划英文回答:Title: A Comprehensive Plan for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Background:Psychological crises are events or situations that trigger intense emotional distress and disrupt anindividual's ability to cope. Effective crisi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are essential for providing support and promoting recovery in these situations.Research Objectives:This research seeks to investigate and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variou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The specific objectives include:Identifying the most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addressing specific types of crises.Examining the impact of crisis intervention on short-term and long-term outcomes.Exploring the role of contextual factors (e.g., culture, socioeconomic status) in crisis intervention.Developing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crisis intervention practice.Methodology:The research will employ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cluding:Literature review to identify existing research and gaps in knowledge.Case studies and qualitative interviews to explore theexperiences of individuals involved in crisis situations.Experimental and quasi-experimental studie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 strategies.Meta-analyses and systematic reviews to synthesize findings across studies.Expected Outcomes:The research is expected to produce the following outcomes: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crisis intervention practice.Training materials and resources fo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Recommendations for policy and service development.Significance:This research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are for individuals experiencing psychological crises. By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strategies, we can ensure that individuals receive the most appropriate and effective support during these vulnerable times.中文回答:课题名称,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研究。
灾害事故管理国内外理论现状之研究
灾害事故管理国内外理论现状之研究摘要:众所周知,灾害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害,并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及发展。
灾害管理是管理科学与灾害科学的一个重要的跨学科的分支,同时兼有管理科学的一般原则和灾害学的特殊性。
文章对灾害事故管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灾害事故管理;国内外理论;现状;研究灾害有自然和人为两种,自然灾害包括:地质灾害如火山爆发、地震等,地貌灾害如滑坡、荒漠化等;气象灾害如洪涝、雷暴、台风等,生物灾害如蝗灾、水华等;天文灾害如天文潮等。
人为灾害有:工程灾害如爆炸、塌方等;生态灾害如水资源污染枯竭、沙尘暴、雾霾等;社会生活灾害如恐怖袭击、战争暴乱等。
灾害管理是管理科学与灾害科学的一个重要的跨学科的分支,同时兼有管理科学的一般原则和灾害学的特殊性。
从定义上讲,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具体包括计划制定、人员调动与资源配给、领导和实现等传统的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如何能够充分发掘灾害防治的潜能,科学协调防灾救灾的社会活动,合理采取预防措施或减灾方法的一门应用型学科。
1国外的灾害事故管理理论研究1.1研究内容在西方灾害管理理论属危机管理理论范畴,而危机管理理论是西方应急管理理论的主要研究方向。
危机管理理论横跨多个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公共事务管理、政治学、经济管理等是其建立形成的基础学科,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首先是有关危机方面的研究。
危机在韦伯辞典中的定义是“可能是事情变好的机遇,也可能是事情变得更糟糕的关键时刻”;罗森塔尔将危机解释为“在时间压力及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势下,对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造成严重威胁,必须在这一关键时刻对其进行决策的事件”;赫尔曼认为,危机对应急管理主体的根本目标给以意外威胁,令其在极其有限的反应时间内必须做出决策;巴顿认为,危机是不可预见的大事件,它的发生会造成很多的负面影响,可能会给团体或组织及其成员、产品、服务、资产以及名声带来巨大的损害。
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研究_李建明
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李建明 晏丽娟【摘要】 本文对近年来20余篇外文文献进行总结,概览了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的最新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评估方法、基本模式和严重突发事件应急报告技术。
提出了在危机干预中存在的不足,指出了加强危机干预研究的意义,为我国心理危机干预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心理危机;危机干预;综述Study on Foreign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L i J ianming,Yan L ij uan.College of Psy chology,H ebei United U niver sity, T angs han063000,P.R.China【Key words】 P sy cholog ical cr isis;Cr isis inter vention;R eview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灾难不但伴随着人类进步的历史而且伴随着每个人的生命历程。
灾难发生后,生存环境的破坏、躯体的伤残或许在短期内能够得到改善,但由此引发的心理危机可能会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严重而持久的影响。
因此,心理危机干预问题,已逐渐成为全世界所关注和重视的课题。
20世纪前期,美国、荷兰等国家率先兴起对心理危机的理论研究。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危机干预理论的研究不断成熟,心理危机干预正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研究课题[1]。
近40年来,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如美国建立的公共心理健康反应联合体(t he M ental Healt h Com munity Response Co alitio n,M HR C)对“9・11”事件发挥了重要作用[2]。
日本、以色列等危机高发的国家在此领域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每当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或有关机构会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干预工作。
我国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是近些年才开始的,较为正式的首例危机干预是在1994年,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专家对新疆克拉玛依市火灾伤亡者家属进行了2个月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
国外常用的危机干预方法
国外常用的危机干预方法方法一(国外常用的危机干预方法)目前国外常用的危机干预模式有三种类型: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
这三种模式为许多不同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基础。
1, 平衡模式认为,危机状态下的当事者通常都处于一种心理情绪失衡状态,他们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当前的需要。
因此危机干预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稳定受害者的情绪,使他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这种模式在处理危机的早期干预时特别适合。
2, 认知模式认为,危机导致心理伤害的主要原因在于,当事者对危机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进行了错误思维,而不在于事件本身或与事件有关的事实。
该模式要求危机干预工作者帮助当事者认识到存在于自己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成分,重新获得思维中的理性和自我肯定的成份,从而使其能够实现对生活危机的控制。
这种模式较适合于那些心理危机状态基本稳定下来、逐渐接近危机前心理平衡状态的受害者。
3,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分析当事者的危机状态,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 ,除了考虑当事者个人的心理资源和应对能力外,还要了解其同伴、家庭、职业、宗教和社区的影响。
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将个体内部适当的应付方式,与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当事者能够有更多的问题解决方式的选择机会。
危机干预主要应用三类技术:沟通技术、心理支持技术和干预技术。
一沟通技术危机干预技术应用首先要借助沟通技术建立良好关系,如果不能与危机当事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干预技术则较难执行和贯彻,从而就不会取得干预的最佳效果。
因此,建立和保持医患双方的良好沟通和相互信任,有利于当事者恢复自信和减少对生活的绝望感 ,保持心理稳定和有条不紊的生活 ,以及改善人际关系。
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有许多,一般来说,危机干预工作人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消除内部的干扰以免影响双方诚恳沟通,提高表达能力;2 避免双重和矛盾的信息交流,如工作人员口头上对当事者表示关切和理解 ,但在态度和举止上却并不给予专心的注意或体贴;3 避免给予过多的保证 ,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4 避免应用专业性或技术性难懂的语言,多用通俗易懂的言语交谈;5 具备必要的自信,利用可能的机会改善病人的自我内省和感知。
战争受难者心理危机干预案例
战争受难者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引言战争受难者常常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创伤,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帮助他们处理心理危机,需要制定有效的干预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个成功的战争受难者心理危机干预案例,以启发更多类似项目的开展。
案例描述在某国家发生内战后,许多居民成为了战争受难者,经历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一个非政府组织(NGO)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决定采取行动。
步骤一:评估和筛选为了确保干预的有效性,该组织首先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估和筛选工作。
他们聘请了一队专业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对受难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并筛选出最需要干预的个体。
步骤二:提供心理支持选定的受难者得到了一对一的心理支持,这个过程中,心理专业人员使用了多种心理疗法和技巧,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教育。
他们旨在帮助受难者理解并应对他们所经历的创伤,并提供情绪调节和压力管理的方法。
步骤三:建立支持团体为了增加社会支持和交流,该组织还建立了一个由受难者组成的支持团体。
这个团体为受难者提供了一个安全和理解的环境,他们可以在这里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情感,并互相支持。
步骤四:培训社区资源除了直接提供心理支持,该组织还与当地社区资源合作,举办了一系列心理健康培训。
这些培训旨在增强社区资源的能力,以更好地支持受难者的心理健康需求。
结论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实施,该组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战争受难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并逐渐恢复了心理健康。
此案例为其他类似项目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鼓励更多组织关注战争受难者的心理健康,并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
【火灾应急预案设计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2500字】
火灾应急预案设计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1.2.1国外研究现状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突发危机就时刻伴随着人类,然而针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的专门性应急管理理论的研究出现得相当晚。
危机管理理论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于经济管理、公共事务管理、政治学、外交决策等多个学科,是危机理论与管理理论交叉研究的产物,其中又以危机理论的影响为主。
西方发达国家的危机管理理论研究起步较早,早期的研究重点是自然灾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超过单一领域的危机事件不断发生,危机管理理论被各行各业所采纳。
危机事件特别是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和人为公共危机事件造成的大范围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给政府带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危机管理因此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成为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一种体现。
到18至19世纪,危机管理被引入了政治研究领域,焦点在于发生经济纠葛时国家和政府如何应对。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后,格雷厄姆•阿利森(Graham T.Allison)在《决策的本质》中对轰动一时的古巴导弹危机适用的三种模型,即合理模型、组织过程模型、官僚政治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本书开启了针对公共危机的应急管理研究。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危机管理”的概念,之后危机管理理论的覆盖的领域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其发展主要得益于两个高潮时期:荷兰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学的权威学者罗森塔尔Uriel Rosenthal)在《应对危机:管理灾难、暴乱与恐怖主义》一书中对危机做出了定义: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这一定义被我国学术界普遍接受。
斯蒂芬.芬克(Steven Fink)提出了“阶段分析理论”,它系统地研究了危机传播的基本规律性,根据危机发生发展的“生命周期”,把危机的发生过程划分了四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延续期、痊愈期,指导人们清楚地了解危机产生之前、危机初始阶段、发展阶段、解决阶段和危机过后的评估阶段等危机发生的全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伤, 导致 人们 在 认 知 、 感 和 行 为 上 出现 功 能失 调 情
灾 难 心 理 危机 干 预 的 目的 主 要有 三 个 : 1 稳 ()
以及社会 功能 的混乱 , 重 的 会 形 成创 伤 后 应激 障 严
碍 ( ot a mai S rs sr e , T D)2, P s- u t tesDi d r P S L 造 Tr c o ]
源于 三个 关键 事 件 : 9 4年 E i id ma n对 一 14 r h Ln e n c
规 模大 、 况 复 杂 , 整 个 心 理 危 机 干 预 从 体 系 到 情 对
人 员素质 都 有 很 高 的 要 求 。 中 国 的 心 理 危 机 干 预 工作 相对世 界上许 多 国家 来说 起 步 较 晚 , 为正 式 较 的灾难 心理危 机干 预 开 始 于 1 9 9 4年 的新疆 克拉 玛 依 特 大火灾 , 2 0 而 0 8年 的汶川地 震再 次 引发 了人们 对于灾难 心理危 机 干 预 的关 注 。至今 为止 , 国的 中 灾 难心理 危机干 预 仅仅 经 历 了 十几 年 时 间 的 发展 , 无 论是心理 危机 干 预 的理 论研 究 还 是 制度 建设 , 以
个大 型夜总会 火 灾事 件 后 的 悲 伤情 绪 处 理 的研 究 ;
14 9 7年 Kadn r S i e 提 出关于心理 危机干 预 r ie 和 pe l g
的三个 基本 原 则 : 速 干 预 、 场 干 预 以及期 望 干 快 现 预( 让受 灾 难 影 响 的人 尽 快 恢 复基 本 的社 会 功 能 ) 和 16 9 4年 GeadC pa rl a l n对社 区心理健康 项 目中的
第 l O卷
第 2期
福 建 医科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n l fF ja dc l nv ri S ca ce c dto o r a uinMe ia u iest o y( o il in eE iin) S
Vo . 0。 . 1 1 No 2
障碍 , 灾难 心理 危 机 干 预 的效 果 与 危 机 干 预 人 员是 否 受过 专业 培 训 以及 危 机 干 预 操 作 是 否 规 范 密切 相 关 。 关键词 : 灾难 ; 理 危机 干预 ; 述 心 综 中 图 分 类 号 : 8 9 R 4 . 5 B 4 ;790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4 8 ( 0 9 0 - 0 0 0 1 0 — 7 4 2 0 ) 20 5 —4
定 情绪 。也 就 是尽 力 阻 止 灾 后 悲 痛 情 绪 的进 一 步
扩 大和蔓 延 。( ) 解 急 性应 激 症 状 。主要 针 对 出 2缓
成终 生的 困扰 。严 重 自然灾 害 ,后应 激 问 题 的个 人 和群 体 进 行 心 理方 面 的支 持 与治疗 。( ) 建 个 体 的 各 项 心理 和社 会 功 能 以 3重 及恢 复对 生 活 的 适 应 。这 是 灾 难 心 理 危 机 干 预最 终 的 目标 L 。为 了达 到 这 三个 目标 , 理危 机 干 预 2 j 心
发前 的心理平 衡状 态[ 。灾难 心理 危机 干预主要 指 3 ]
为受到 重大灾难 影 响 的人 员 提供 紧急 心理 援助 , 帮 助 他们恢 复各 项适 应 功 能 , 防 和缓 解 心理 创 伤带 预 来 的各种 可能 的消 极 后 果[ 。研 究表 明 , 难心 理 4 ] 灾 危机 干预 对 预 防 和 缓 解 各 种 灾 后 的应 激 和心 理 创 伤有 很好 的效果 ] 。通 常认 为灾 难心 理危机干 预起
则 、 进 受 灾人 员 心理 状 态 改善 的 策略 。分 析 了危 机 事件 压 力 管 理 体 系 以 及 危 机 事 件 压 力 管 理 在 灾难 心 理 危 促 机 干预 中的 应 用 情 况 与 效 果 。 研 究 表 明 , 灾难 心 理 危 机 干 预 可 以有 效 的预 防 和 缓 解 灾后 的 心 理 创 伤 和 创 伤 后
等是造 成人群 中 出现 大规 模 心 理 危 机 的重 要 诱 因 。 心理危 机干 预 是 指 针 对 处 于 心 理 危 机 状 态 的 个 人 或群体及 时给予 适 当 的心 理 干 预 , 过 调 动处 于 危 通
首要 和次要 预 防功能 的 强调L 。 2 ] 灾难 心理 危机 干预 的 目的与原 则
及 实践操作 方面都 有许 多需要 借鉴 国外 的地 方 。
心理危机 是指 由于 突然 遭 受 严 重 灾难 、 大生 重 活事件 或精神 压力 , 类 个 体 或群 体 无 法 利用 现 有 人
资源和惯 常应对 机制 加 以处理 的事 件和遭 遇[ 。如 1 3 果 不能得 到很快 控 制 和及 时 缓 解 , 会 造 成 心 理创 就
2 0 年 6月’ 09
J n 0 9 u e2 0
国外 灾 难 心理 危 机干 预 研 究综 述
程 奇
( 福建 师 范大学 教 科 院心理 学系 , 福建 福 州 3 0 0 ) 5 0 7
摘 要 : 点 介 绍 国 外 灾 难 心理 危机 干预 的相 关研 究 结 论 , 重 阐述 了 灾难 心 理 危 机 干 预 的 概 念 、 缘起 、 目的和 原
灾难 心 理 危 机 干 预 在 美 国等 发 达 国家 经 过 了 几十 年的发展 , 无论 从 理 论研 究 还 是 实 践操 作 上 都 已经形成 了较 为 成 熟 的一 套 体 系 。与 日常 的个 体
心理危机 干预相 比, 灾难 心理 危 机 干 预 面对 的 人数
机之 中的个 体 自身 潜 能 来 重 新 建 立 或 恢 复 危 机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