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书选读重点点拨

合集下载

历代公文选第一章 公文概说资料

历代公文选第一章 公文概说资料
(六)纸质公文敦煌 Nhomakorabea字西汉麻纸

西汉纸地图
居延金关纸(甘肃省金 塔县肩水金关汉代峰坞 关城遗址出土)西汉
唐代开元年间档案
▪ 辽宁省档案馆收藏; ▪ 距今有1289年历史; ▪ 准备申报联合国的 ▪ “世界记忆工程”; ▪ 是我国档案部门现存 ▪ 最古老的纸质公文档案.

唐开元二年二月六日 (714年2月24日), 关于勘明梁成德身死事。
奏议文。
▪ 下行公文主要是指帝王或官府给臣民的旨 令,如诏、令、制、谕、露布等,总称为
诏令文。
办理公务的工具
▪ 《入关告谕》-------“秦人大喜,争持牛羊 酒食,献飨军士。”
三、公文的载体(制作材料)
▪ (一)甲骨公文
(二)金文公文
▪ 吴王夫差 ▪ 自作用矛
▪ (三) ▪ 石刻 ▪ 公文
追福寺等寺院法师名
小链接:公文的数量
吴晗统计:从洪武十七年(1384)9月14日———9月21日, 朱元璋收到1666件公文,涉及3391件事,平均每天看 200份公文,处理400件事情。

汗牛充栋

卷帙浩繁
四、古代公文的特点
▪ 第一,鲜明的针对性
李斯《谏逐客书》
▪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 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 客。”李斯亦在逐中。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 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 祖宗之位也。奈何以祖宗之天下为金人之 天下,以祖宗之位为金人藩臣之位乎?且 安知异时无厌之求,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 也!夫三尺童子,至无知也,指仇敌而使 之拜,则怫然怒;堂堂大国,相率而拜仇 敌,曾无童稚之羞,而陛下忍为之耶?
第三,文字的简洁性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2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2

历代文书通识(二)——诏书篇诏书,又称诏、诏旨,古代帝王下达给臣属或告示天下的公文。

上古时帝王的告命,三代时称之为训、诰、誓、命,战国时,则称命,称令。

秦统一天下,于是改命为制,改令为诏。

汉代定制,把皇帝下达给臣属的文告分为四种:制书、策书、诏书、戒书。

所以清代王兆芳《文体通释》说:“诏者,告也,告以事也。

秦从王绾改令为诏。

汉帝命四书,三曰诏书”。

秦汉以后,诏书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诏书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即位诏、遗诏、哀诏等。

而根据下达诏书时的情势而言,又可分为密诏、口诏、血诏等。

两汉时,诏书由尚书负责,魏晋以后,改中书负责。

诏书原用散文,魏晋时期改用骈体文,唐以后,骈散兼用。

例一:求贤诏刘邦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

有而弗言,觉,免。

年老癃病,勿遣。

【译文】我听说做帝王的没有谁比周文王伟大、作霸主的没有谁比齐桓公伟大,他们都是依靠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出的名。

如今天下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哪里就比不上古代的贤人呢?令人忧虑的是君主不和他们交往。

不和他们交往,有本领的人怎么能够进入朝廷呢?如今我靠着上天的威灵和有道德有才能的士大夫们的努力,平定了天下,使天下成为一家,我要让刘家天下长久存在,祖庙奉祀代代不断。

贤人们已同我共同平定了天下,若不和我共同使天下安定、富饶,这能行吗?贤明的士大夫有愿意和我交往的,我一定尊重他们,使他们名声显扬。

把这道命令宣告天下,使大家都清楚地知道我的意思。

御史大夫周昌将这道命令下达相国府,相国侯将诏命下达到诸侯王,御史中丞将它下达各郡长官。

历代文书选读讲解与练习示例

历代文书选读讲解与练习示例

• 《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 • 教、令这类文体的传统格式是 • 板滞而严谨, • 《求贤令》是教令的一般写作格式
• 《让县自明本志令》这篇教令体现曹操对教 • 令文体的突破与创新。
• 在此“令”中,却力排众议,解剖自己,抒写心迹,表明抱负, 挥洒自如地写了自己的种种想法和做法,曹操的这篇教令无疑是一种 突破和创新。
• 《戊午上高宗封事》(一般) • 《戊午上高宗封事》作者:南宋 胡铨 • 翻译文中经典句: • 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 位也;奈何以祖宗之天下为金人知天下,以祖宗之位为 金人藩臣之位乎? • 《戊午上高宗封事》产生的背景: • 南宋高宗时,宰相秦桧与朝臣决策,向金人乞和, 派王伦使金,引来金氏,称“诏谕江南”,把南宋看成 是金国属下的一个地区,把高宗看成是金国的臣下 , 南宋朝野一时都很激愤,认为不应屈辱求和。胡铨便上 了这篇封事,陈述和议的卖国实质,揭露了秦桧的卖国 罪行,要求高宗立斩秦桧、王伦、孙近等。
《论按察官吏札子》 • 《论按察官吏札子》作者——北宋 欧阳修 • 翻译文中经典句:因循积弊,冗滥者多, • 使天下州县不治者十有八九。 • 《论按察官吏札子》产生的背景: •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唐宋著名的八大家之 一。他出身较寒微,对百姓疾苦、社会种种弊 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居官时,曾多次上疏皇 帝,陈述改革时政的主张。

“盟约”是表示信诺的的盟约文书,在 社会集团和国家之间结盟时使用。 • 誓辞和盟约的主要区别在于: • “誓辞”作为最早的公文之一,或在 统治者上层,或在战前主帅告诫将士时使 用,以达到动员、约束和统一大家行动的 目的。 • “盟约”或“盟誓”则是古代社会集团、 邦国之间订立同盟所用。
• 《汤誓》的出处: • 出自《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记言体文件 • 汇编,又称《书经》。 • 《汤誓》的背景、内容:

高中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

高中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

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集锦进学解韩愈一.重点实词解释(是词类活用的,写出活用类型并解释)1.进学解使……有所进步.2.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实施.3.拔去凶邪,登崇畯良提拔同”俊”.4.孰云多而不扬提拔举用.5.细大不捐舍弃.6.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名作动,古时鞋里垫的草,这里指填补.张大.7.暂为御史,遂窜南夷贬谪.8.三年博士,冗不见治闲散同“现”..9.头童齿豁光秃缺损..10.11.12.13.14.15.卓荦为杰,校短量长卓越同“较”,比较.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求.乘马从徒使……跟从.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谋算同“卑”,低下..障百川而东之使……向东.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翻阅.二.重点虚词解释业精于勤荒于嬉由于之寻坠绪之茫茫定后标志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到障百川而东之代词于公不见信于人表被动,引出对象宰相之方也的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对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在三.重点句式1.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宾语前置2.寻坠绪之茫茫定语后置3.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被动句4.荀卿守正,大论是弘宾语前置四.句子翻译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业的精通由于勤勉,而它的荒废是由于嬉戏;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而它的败坏是由于因循苟且.2.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具备很少优点的人都被录用,能治一种经书的人没有不被录用的;搜罗选拔人才并且培养造就人才。

3.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史书类典籍一定总结掌握它的纲要,论说类典籍一定探索出它深奥的道理。

不厌其多,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让它漏掉。

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一年到头,孜孜不倦地研读。

4.少始知学,勇于敢为。

长通于方,左右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先生少年就懂得好学,勇于实践。

成年以后,通晓事理,行为得体。

先生的为人,可以说是很完美了。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12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12

历代文书通识(十二)—状文篇状文,有行状、呈状之分,行状,是源于汉代的类似人物传记的文种。

所谓“行状”,就是指一个人的德行状貌意思。

古代一些有名望的人死后,他的家属、门生、故旧,为替他向朝廷请求谥号,或请求“史馆”(国家设立的修史机构)为他立传,便将死者的名字、爵里、生平事迹、享年等写下来送呈上去。

为这一用途而写下的文字,即称为“行状”。

这是“行状”的最初用途。

后来大量的“行状”,则已不是出于这一用途,大半是请人替死者代撰墓志文以前,由死者家属或了解死者的人,事先起草的一篇有关死者的生平事迹的资料。

这样,行状文也就多起来了。

从内容来说,行状文也就是传记文,但由于行状的用途不同,因而它与一般的传记文比较起来,往往有两个特点,一是它叙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比较详尽,篇幅较长;二是传记文可以有褒有贬,而行状文则有褒无贬。

其所以较详,这是因为它本有为写传、写墓志提供原始资料意思;所以有褒无贬,是因为它本是为旌扬死者而写。

写得好的行状文,实际也就是一篇优秀的人物传记,既有史学价值也有文学价值。

这种文章主要选择人物的几件最典型、最突出的事件进行具体细致的刻划,不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而且把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使人如睹其人,如见其貌。

行状有一定的要求和格式,它除了要对死者世系、里籍、官阶、生平做全面的介绍外,在文末还要写上撰写送交的目的,如果不是为进呈朝廷而写,文未往往也写一下撰写原委。

另外,还有“逸事状”,它不同于正式的行状,即并不全面地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而仅记死者的某些逸事轶闻,应属于行状的变体。

呈状,一种上行文书,起源于汉代。

汉代的“状”主要是臣僚为皇帝察举官吏时列其罪状或才能,或者对某事进行评论、列其好坏时使用的文体。

魏晋以后,老百姓诉讼开始使用“状”,从此,下级向上级陈述事实和老百姓向官府申诉均可使用这一文种。

这个时期的状类文书,有“诉状”、“牒状”等,隋唐时,臣僚向皇帝说明情况、反映问题,也使用“状”。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10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10

历代文书通识(十)—檄文篇檄文,是古代一种军事类的文告,《经典释文》中解释说:“檄,军书也。

”它是古代在从事征伐时的一种声讨性的文字,有的时候也用于征召和晓谕臣民。

早在虞舜时代,就已产生檄文的前身。

战国时期,檄成为正式公文文种。

汉代以后,檄文成为一种正式的文体形式。

汉代檄文,书写要在木简上,长二尺,所以又称“二尺书”。

“檄”的写作,要叙事明白,说理雄辩,气势强盛,说话果断,忌隐晦曲折、和缓细巧。

声讨性质的“檄”还要宣传己方的英明,揭露敌方的罪行,分析敌我形势和人心的背向,算计彼此力量的强弱,以鼓舞士气。

檄文的风格,就是要张扬其辞,务在雄壮刚健,表现出压倒敌人的气势。

例一:谕巴蜀檄司马相如告巴、蜀太守:蛮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时侵犯边境,劳士大夫。

陛下即位,存抚天下,集安中国,然后兴师出兵,北征匈奴,单于怖骇,交臂受事,屈膝请和。

康居西域,重译纳贡,稽颡来享。

移师东指,闽、越相诛;右吊番禺,太子入朝。

南夷之君,西僰之长,常效贡职,不敢惰怠,延颈举踵,喁喁然皆向风慕义,欲为臣妾,道里辽远,山川阻深,不能自致。

夫不顺者已诛,而为善者未赏,故遣中郎将往赏之,发巴、蜀之士各五百人以奉币,卫使者。

不然,靡有兵革之事,战斗之患。

今闻其乃发军兴制,惊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

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惟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议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

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

故有剖符之封,析珪而爵,位为通侯,居列东第,终则遗显号于后世,传土地于子孙,行事甚忠敬,居位甚安逸,名声驰于无穷,功烈著而不灭。

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

今奉币使至南夷,即自贼杀,或亡逃抵诛,身死无名,谥为至愚,耻及父母,为天下笑,人之度量相越,岂不远哉!然此非独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其被刑戮,不亦宜乎!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故遣信使晓谕百姓以发卒之事,因数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让三老、孝悌以不教诲之过。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9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9

历代文书通识(九)—奏记篇奏记,属上行公文类,用于上陈的简牍,包括笺、笺记等。

清代吴曾祺《文体刍言》:“奏记,奏进也。

或称奏记。

或称奏书,或称奏牍。

其实一也。

与上书相拟,同为进御之称,而臣下可以通用者也”。

清王兆芳在《文体通释》中则说:“奏记,进事于王侯大臣而申言阙志,奏书之别支也。

主于言事进志,与奏疏相类”。

这就是说佐僚对上司陈述意见,百姓向州郡上书,下属向上司都称奏记。

《历代文书选读》收录的奏记有:《奏记立嗣》、《都亭奏记》。

例一:奏记立嗣丙吉将军事孝武皇帝,受襁褓之属,任天下之寄。

孝昭皇帝早崩亡嗣,海内忧惧,欲亟闻嗣主。

发丧之日,以大谊立后,所立非其人,复以大谊废之,天下莫不服焉,方今社稷、宗庙、群生之命,在于将军之一举。

窃伏听于众庶,察其所言,诸侯宗室在位列者,未有所闻于民间也。

而遗诏所养武帝曾孙名病已在掖庭外家者,吉前使居郡邸时见其幼少,至今十八九矣,通经术,有美材,行安而节和。

愿将军详大议,参以蓍龟岂宜,褒显先使入侍,令天下昭然知之,然后决定大策,天下幸甚!【译文】将军侍奉孝武皇帝,受辅佐襁褓幼主的遗嘱,担负着天下的寄托。

汉昭帝早亡没有子嗣,天下担心害怕,想尽快知道继位的国君。

发丧那天,从维护社稷宗庙的大义出发立旁支后裔刘贺为帝,所立的人选却不合适,仍然以大谊废掉,天下臣民没有人不敬服这事的。

当今社稷、宗庙、众生的命运,都系在将军的立主举动上。

我私下仔细地打听老百姓的议论,体察他们所说的话,诸侯、宗室有官爵的人,没有在民间得到什么好议论。

而遗诏寄养在外祖母家的武帝曾孙名叫病已的,我以前去郡府官邸时,见他年纪幼小,至今该有十八九岁了,他通晓经术,拥有美材,德行安好。

希望将军详察细议,参考卜筮算算合不合适,好得很就先让他入朝侍位,使天下人清楚了解他,然后确定即位大计,(那就是)天下的大幸了!例二:都亭奏记阮籍伏惟明公以含一之德,据上台之位,英豪翘首,俊贤抗足,开府之日,人人自以为掾属书,辟书始下,而下走为首。

历代文书选读2.

历代文书选读2.

《历代文书选读》复习重点大纲第二章诏书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诏书的含义、发展变化;掌握诏书在汉代的分类;把握诏书按容及情势不同的分类;厘清诏书在历史上的文体演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诏书(重点)识记:诏书的含义;诏书产生的时代理解:诏书的分类应用:诏书文体的演进诏书,又称诏、诏旨,古代帝王下达给臣属或告示天下的公文。

上古时帝王的告命,三代时称之为训、诰、誓、命,战国时,则称命,称令。

统一天下,于是改命为制,改令为诏。

汉代定制,把皇帝下达给臣属的文告分为四种:制书、策书、诏书、戒书。

汉以后,诏书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诏书根据容的不同,可分为即位诏、遗诏、哀诏等。

而根据下达诏书时的情势而言,又可分为密诏、口诏、血诏等。

两汉时,诏书由尚书负责,晋以后,改中书负责。

诏书原用散文,晋时期改用骈体文,唐以后,骈散兼用。

(二)《问征病手诏》(次重点)识记:《问征病手诏》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问征病手诏》一文的背景应用:《问征病手诏》一文显示出世民的什么精神?(三)《求茂材异等诏》(一般)识记:《求茂材异等诏》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该诏文提出的背景应用:彻提出了什么样的选才原则?该选才原则在今天有何意义?第三章告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告示的含义、红示的涵;掌握《入关告谕》、《禁馈赠告示》等公文在历史上的价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入关告谕》(重点)识记:《入关告谕》一文的作者;约法三章的涵;翻译文中经典句理解:民欢迎该告谕的原因何在?首先,告谕极富针对性,抓住了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朝的严刑苛法问题;其次,告谕不仅废弃了戕害人民的苛法,而且还立下了保护人民的新法;再次,宣告了军队的任务是为民除害,而绝不骚扰人民。

应用:评价《入关告谕》一文在历史上的地位。

(二)告示(次重点)识记:告示的含义;红示的含义告示:是古代官府昭示民众的一种下行公文文种。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3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3

历代文书通识(三)—告示篇告示,是古代官府昭示民众的一种下行公文文种。

这种文体,自古有之,称为“诰”、“告”、“谕”。

《尚书》有《汤诰》,这大概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告示吧。

但在当时,是用口头宣述的。

明清时期,官府为了将某些旨意和重要事件广泛而快速地告诉民众,使用“告示”文书张贴在本衙门所管辖的要道路旁,以昭示民众。

清代凡新官上任前,也在衙门前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告示,称为“红示”。

“告示”的写作,要求“凡诸晓谕宜明白简切,勿以词华是炫,所谓妇人童竖可知之也。

”也就是说,“告示”要写得简洁、明白,用语朴实,能让人一目了然。

例一:入关告谕刘邦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耦语者弃市。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吏民皆安堵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且吾所以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要束耳。

【译文】父老乡亲受秦朝苛严的法治已经很久了,非议朝政的人灭族,两人私语的要抓住在闹市上杀头暴尸示众。

我和诸侯约定,先进咸阳的人就拥立他为王,(现在我先入咸阳),我应当在关中称王。

我和父老百姓相约立法三章:杀人的人死罪,伤人和偷盗的要治罪。

此外的秦朝苛法全部废除。

官吏百姓都安稳依旧。

我之所以进入咸阳,是替父老百姓除害,不是有什么侵犯和残害,不要害怕!况且我驻军霸上的原因,是要等待诸侯到达而制定约束罢。

例二:禁馈赠告示海瑞接受所部馈送土宜礼物,受者笞四十,与者减一等,律有明禁。

粮里长各色人等每送薪送菜,禁不能止。

穷诘所以,盖沿袭旧日风,今日视为常事。

且尔等名奉承官府,意为实有所需求。

谓之意有希求者,盖亿官府不易反面。

而今少献殷勤,他日禀公事,取私债,多科钱粮、占人便宜,得以肆行无忌也。

若有美意,则周尔邻里乡党之急可也。

官有俸禄,何故继富?与之官,取之民,出其一而收其十,陷阱不浅。

今后凡有送薪送菜入县门者,以财嘱论罪。

虽系乡宦礼物,把门皂隶先禀明后许放入。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4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4

历代文书通识(四)—教令篇“教”和“令”,是古代帝王官吏下行公文文种的名称,“教令”则是二者的统称。

“教”,就是仿效和教化的意思,帝王发布文告,臣民们仿效去做。

汉代以后,官吏下达的文件也称“教”。

“令”就是命令。

早时只有帝王的命令、文告才能称“令”。

商周时代则称为训、誓、诰、命,战国时代将训、誓、诰、命统称之为“令”。

秦以后改“令”为“诏”,“令”则限于皇后和太子下达的文告。

汉代以后,诸侯王发布的命令称为“令”,以后又将官府发布的命令,都称为“令”。

教、令文体近似,一般篇幅较短,文字凝练、准确、坚定,给人以不容置疑之感。

例一:无逸《尚书》周公曰:乌乎!君子,所其无逸。

先知稼穑之艰难,则知小人之依。

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弗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

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人之无闻知。

”周公曰:乌乎!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弗敢荒宁。

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

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

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弗言。

其惟弗言,言乃雍,弗敢荒宁,嘉靖殷邦。

至于小大,无时或怨。

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

其在祖甲,弗义惟王,旧为小人。

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弗敢侮鳏寡。

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

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

生则逸,弗知稼穑之艰难,弗闻小人之劳,惟湛乐之从。

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周公曰:乌乎!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

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

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

自朝至于日中,昃,弗遑暇食,用咸和万民。

文王弗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共。

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周公曰:乌乎!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

以万民惟正之共。

无皇曰:“今日湛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

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周公曰:乌乎!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诪张为幻。

历代文书选读3

历代文书选读3

《历代文书选读》复习重点大纲第三章告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告示的含义、红示的涵;掌握《入关告谕》、《禁馈赠告示》等公文在历史上的价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入关告谕》(重点)识记:《入关告谕》一文的作者;约法三章的涵;翻译文中经典句理解:民欢迎该告谕的原因何在?首先,告谕极富针对性,抓住了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朝的严刑苛法问题;其次,告谕不仅废弃了戕害人民的苛法,而且还立下了保护人民的新法;再次,宣告了军队的任务是为民除害,而绝不骚扰人民。

应用:评价《入关告谕》一文在历史上的地位。

(二)告示(次重点)识记:告示的含义;红示的含义告示:是古代官府昭示民众的一种下行公文文种。

红示:清代凡新官上任前,也在衙门前贴用红纸书写的告示,称为“红示”理解:《文体明辨》对告示的解释(三)《戒浮文巧言谕》(一般)识记:《戒浮文巧言谕》一文的作者理解:该文的矛头指向是什么?应用:结合时下的文风问题,谈谈《戒浮文巧言谕》的历史价值。

第四章教令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令的含义、文体特点;掌握《求贤令》、《求言令》、《军令》等公文主要容及其历史价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教令(重点)识记:教令的含义理解:教令的演进应用:教令文体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教”和“令”,是古代帝王官吏下行公文文种的名称,“教令”则是二者的统称。

“教”,就是仿效和教化的意思,帝王发布文告,臣民们仿效去做。

汉代以后,官吏下达的文件也称“教”。

“令”就是命令。

早时只有帝王的命令、文告才能称“令”。

商周时代则称为训、誓、诰、命,战国时代将训、誓、诰、命统称之为“令”。

以后改“令”为“诏”,“令”则限于皇后和太子下达的文告。

汉代以后,诸侯王发布的命令称为“令”,以后又将官府发布的命令,都称为“令”。

教、令文体近似,一般篇幅较短,文字凝练、准确、坚定,给人以不容置疑之感。

(二)《求贤令》、《求言令》(次重点)识记:《求贤令》、《求言令》等公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历代文论知识点

历代文论知识点

历代文论知识点一、前言文论是研究文学的一门学科,旨在探讨文学的本质、规律和审美价值。

历代文论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和观点。

本文将围绕历代文论的知识点展开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二、古代文论古代文论主要集中在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探讨上。

先秦时期的文论家提出了“章法”、“比兴”等重要概念。

章法是指文章结构的安排,包括起承转合、主题明确等要素。

比兴是指通过类比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

这些概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文论更加注重对文学批评的实践。

刘向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象形”、“比兴”等重要原则,强调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而兰陵笑笑生则注重对文学风格的研究,提出了“章法文学”和“诗骨文学”等概念,对后世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唐宋文论唐宋时期,文论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王勃、韩愈等文学家提出了“文以载道”、“文必正”等重要观点,强调文学作品应当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高尚的情操。

而韩愈还提出了“文心不在诗,心诗则知音”的观点,强调文学创作需要具备真挚的感情和独特的才华。

宋代文论家更加注重对文学创作技巧的研究。

苏洵在《论文》中提出了“章句”、“文思”等重要概念,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而欧阳修则注重对文学修辞的探讨,提出了“六艺”、“词章”等概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明清文论明清时期,文论进一步发展,并且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更加深入。

杨慎、李贽等文论家提出了“理学”、“格物致知”等重要观点,强调文学作品应当具有合乎人性和天理的特点。

而王士禛则注重对文学的历史和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文学体制”、“文学史观”等概念,对后世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现代文论近现代的文论更加注重对文学作品的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

胡适、钱钟书等文论家提出了“文人主义”、“文学独立性”等重要观点,强调文学作品应当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自由的创作精神。

而鲁迅则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提出了“文学的立场”、“文学的人民性”等概念,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1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1

历代文书通识(一)--誓辞篇“誓辞”,也称“誓”,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公文文种之一。

“誓者,誓众之词也”(《文体明辨》),可见这种文体主要是用来表示告诫、信诺和决心的意思,以达到动员、约束和统一大家行动的目的。

早期的“誓”,应用范围局限于统治者上层人物之中,后来范围和内容逐渐扩大,成为战争之前主帅告诫全军将士的言辞。

“誓”还可以作为一种表示决心和承诺的文书,如同今天的宣誓词。

古代诸侯嗣位对天子起誓,新官上任表示自己的承诺向君主或神起誓,都属这一类。

例一:汤誓《尚书》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舍我穑事而割正夏。

‟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

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译文】汤王说:“大家来吧,都来听我的话。

不是我妄行作乱,夏桀有罪,上天要诛灭他。

“现在你们大家都在说:…我们的君王不体恤我们,让我们丢掉农事去讨伐夏王。

‟我听到了大家的话,(但)我敬畏上天,不敢不(奉命)征讨。

“现在你们将会问:…夏王大概有哪些罪行呢?夏王滥用民力,搜刮夏国财富,百姓都不服他的统治。

‟诅咒说:…这个夏桀几时灭亡,我们和你同归于尽!‟夏王的德行如此,现在我一定要去讨伐他。

“希望你们辅助我一个人,完成上天对他夏桀的惩罚,我将大大赏赐你们。

你们没有不守信任,我不会失信你们。

你们不听从我的誓言,我就罚你们当奴隶,惩办你们,决不宽恕。

”例二:牧誓《尚书》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乃誓。

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微、卢、彭、濮人。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古代公文——精选推荐

古代公文——精选推荐

古代公文重点总结1、古代公文文种:(1)誓:是出兵征伐时(交战前)宣布的誓师动员令。

(2)令:上古时期,只有国君对大臣的言辞称令,到秦代,把皇后、太子对下属的文稿称为令,汉代,诸侯王下达的文稿称为令,再以后,天子诸臣都可使用。

(3)制书:是皇帝颁布的有关制度方面的文书。

制书与诏的区别:“诏”也是一种公文文种,它是一种指令性的文书,凡皇帝颁布不属于重大制度的文书都用诏,诏的分量不如制,但是诏比制用途广泛。

(4)告谕:古代公文名称,用于发布命令,使人知晓,明确。

区别玺书与上书:玺书属于下行文,上书属于上行文,是大臣给皇帝、诸侯王的奏疏(5)疏:古代公文名称,是古代大臣上给帝王论政事、提意见的文书。

也称“奏疏”,由汉文帝开始(6)议:古代公文文种,在古代,国家有大事,必集群臣于朝廷之上议论,往来辩驳。

以此来确定处理事情的事宜、方案叫“议”。

(7)檄:古代公文文种。

檄本是军用公文,但也通用于政治。

(8)教:是上级官僚对下级或百姓的一种告谕性文书。

(9)表:是古代公文文种,大臣写给国君的上行文。

是大臣表示对国君的忠诚、希望、陈说政治的诉求与愿望,其内容往往是议论和叙事,有时也带有抒情。

(10)封事:奏疏的一种,涉及机密之事,用囊密封呈进。

故曰封事。

(11)札子:公文名称,唐人奏事,非表非状者称榜子,宋人称札子,凡百官上殿奏事或官吏向长官进言议事通常用札子。

(12)敕:古代公文文种,属于下行文,主要起到使人警饬,不敢怠慢的作用。

2、古代公文基本常识:(1)《尚书》是第一部公文总集。

(2)《秦誓》有别于《汤誓》,后者乃出兵前的动员令,这是“誓告群臣之词”,有述往戎来之作用。

(3)谥法:古时贵族死后,依照其生前事迹,评定一个称号,这种制度称为“谥法”。

(4)《谏逐客书》的作者是李斯,本文在章法上,发端即表明看法,提出了全篇的总观点,即“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一表现方法,开公文“片言居要”写法的先河。

(5)汉定礼仪,则有四品:章、表、奏、议。

历代文选重点

历代文选重点

诗经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雅分大雅、小雅,105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二、《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a)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i.赋———叙述白描法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ii.比——比喻象征法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以具体的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

iii.兴——发端联想法在《诗经》中,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的联系不明显;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

b)现实主义精神。

c)重章复沓的章法,多彩的修辞,双声叠韵的应用。

d)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四、《诗经》形式上的特点a)句式。

《诗经》以四言句式为主,杂用二、三、五、六、七、八言。

题目取自于句首。

b)押韵。

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此外,还有句句押韵的,也有奇句与偶句交插押韵的,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间换韵,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

c)结构。

大都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形式,造成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d)语言。

《诗经》语言凝练、生动,词汇丰富多彩。

叠字(重言)、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美。

叠字,双声叠韵,也使诗歌舒缓悠扬。

国殇湘夫人楚辞一、“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又称骚体。

西汉末年刘向编《楚辞》一书。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是最早的注本。

二、《国殇》出自《九歌》,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

三、《国殇》的艺术特点。

a)动态描写和静态刻画紧密结合。

b)整体描写和局部特写紧密结合。

c)外形描写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

d)战争描写和诗人情感步调一致。

四、《湘夫人》情景交融的意境,情味幽深的语言。

五、楚辞体的特点a)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历代应用文复习

历代应用文复习

1.誓辞,也称誓,这种文体主要是用来表示告诫,信诺和决心的意思,以达到动员,约束和统一大家行动的目的;早期的誓,应用范围局限于统治者上层人物之中;后来誓的范围和内容逐渐扩大,成为战争之前主帅告诫全军将士的言辞。

誓还可以作为一种表示信诺的盟约文书,在社会集团和国家之间结盟时使用,叫盟誓。

誓也还可以作为一种表示决心和承诺的文书。

P12.尚书-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记言体文件汇编。

原称“书”,因记上古之事,故名《尚书》,又称《书经》。

按时间先后,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

按内容可分为典(记载帝典范行为的文献)、谟(朝廷商讨大事的记录)、训(帝王的教诲)、诰(训诫文告)、誓(誓辞)、命(命令)等6类。

这些初具规模的古代公文,对后世公文体裁,特别是文诰一类体裁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P 24.汤誓――这篇动员令就是出征前成汤为了统一全军思想,鼓舞斗志而发布的。

P25.有夏多罪,天命殛之P26.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P3牧誓1.本文是周武王兴师灭纣的誓师辞。

此役史称“牧野之战”。

这篇誓辞就是在全军的誓师大会上发布的。

P4秦誓1.《秦誓》是《尚书》中的最后一篇。

《秦誓》,秦穆公誓众之辞的简称。

P72.与国人誓――就是越国被吴国打败后,勾践率余部回到公稽时,对臣民所做的重建国家的动员令。

――P93.告江神文―――作者于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奉皇上诏命主试江南,本文系赴任途中渡长江时所作。

其。

真才的决心。

――P114.五岳祠盟记――本文大约就是在收复建康不久,途经五岳祠题壁而作的誓词(即盟记)――P12诏书1.诏书,又称诏,招旨,古代帝王。

至。

改令为诏P152.汉代定制,把皇帝下达给臣属的文告分为四种:制书,策书,诏书,戒书。

P153.诏书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

至。

血诏等。

P154.诏书原用散文,魏晋时期改用骈体文,唐以后,骈散兼用。

P155.汉高祖刘邦。

至。

《求贤诏》P166.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恒,皆待贤人而成名。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18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18

历代文书通识(十八)——序跋篇序,指序文,是写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边的文字;跋,指跋文,又称题跋或跋尾,是附写在书后或诗文后的文字。

序和跋的性质是相近的,它们都是对某部著作或某一诗文进行说明的文字。

先秦时代未见序文出现。

序的正式出现大约由汉代始。

司马迁的《史记》有《太史公自序》,班固《汉书》有《叙传》,扬雄的《法言》有《法言序》。

初期的序文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序文都置于全书之后,与后世不同(只有单篇文章、作品的序文,是放在前边的,如《史记》、《汉书》中的志、表、书、传之类的短序和班固《两都赋》序;二是书序的内容,除讲该书写作的缘由和经过以外,还包括全书的目录和提要。

这类自序文是后世研究作者生平、思想和全书面貌的重要资料。

与司马迁同代稍后的刘向,写有《战国策序》。

它是一篇通过为《战国策》作序,来表述自己社会观点和历史观点的文章,与以记叙性质为主的自序文不同。

而这两种性质的序文,都为后世所继承。

序文“其为体有二:一曰议论,二曰叙事”(徐师曾)《文体明辨》。

实际上这两种类型的序文没有绝对的界限,只能说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而许多优秀的序文,又往往具有抒情的色彩,因而成为文学史上散文作品的名篇。

古代的序文,除写作“叙”外,还有时称“引”,如唐代刘禹锡的《鼓阳唱和集引》、《吴蜀集引》,苏洵的《族谱引》等;有时也称“题辞”,如赵岐的《孟子题辞》,都属序的异名。

跋,就是写在书后、文后的说明文字或议论文字。

跋文汉晋时代还没有,唐代称题某后或读某,如李翱有《题燕太子丹传后》,韩愈有《读荀子》等,称“跋”,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欧阳修有《集古录》‘跋尾’若干篇,是附在他所珍藏的碑文真迹之后,考订和说明每篇碑文情况的。

一般说来,跋文要比序文简短,主要附于书、文后作说明文字,但有的跋文,也带有记叙性。

跋文可分二类,一类属学术性的,其中包括读后感和考订书、文、画、金石碑文的源流、真伪等;一类是文学性的,相当于散文小品之类。

中国历史文献大一下重点C

中国历史文献大一下重点C

1、《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五、语句翻译题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道,为民者宣之使言。

2、《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一、名词解释1.《战国策》三、字词注音释义题1.(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納。

2.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

五、语句翻译题1.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3、《水经注·三峡(节选)》一、名词解释1. 《水经注》三、字词注音释义题1.重岩叠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氵公泝阻絶。

4、《洛阳伽蓝记·永宁寺》五、语句翻译题1.装饰毕功,明帝与太后共登之。

视宫内如掌中,临京师若家庭。

以其目见宫中,禁人不听升之。

5、《史通·二体》二、论述题1.論述《史通》的主要內容四、段落断句解读题1. 史記者紀以包舉大端傳以委曲細事表以譜列年爵志以總括遺漏逮于天文地理國典朝章顯隱必該洪纖靡失此其所以為長也若乃同為一事分在數篇斷續相離前後屢出於高紀則雲語在項傳於項傳則雲事具高紀又編次同類不求年月後生擢居首帙先輩而抑歸末章遂使漢之賈誼將楚屈原同列魯之曹沫與燕荊軻並編此其所以為短也6、《文史通义·书教下》二、问答题1. 试述《文史通义》的主要内容及史学价值。

三、注音释义1. 遷史不可爲定法,固書因遷之體,而爲一成之義例,遂爲後世不祧之宗焉。

四、断句解读题遷史不可為定法固書因遷之體而為一成之義例遂為後世不祧之宗焉三代以下史才不世出而謹守繩墨待其人而後行勢之不得不然也然而固書本撰述而非記注則于近方近智之中仍有圓且神者以為之裁制是以能成家而可以傳世行遠也後史失班史之意而以紀表志傳同於科舉之程式官府之簿書則於記注撰述兩無所似而古人著書之宗旨不可復言矣史不成家而事文皆晦而猶拘守成法以謂其書固祖馬而宗班也而史學之失傳也久矣五、语句翻译题3.纪传实为三代以后之良法,而演习既久,先王之大经大法,转为末世拘守之纪传所蒙,曷可不思所以变通之道与!7、《世说新语·汰侈》一、名词解释1.《世说新语》三、字词注音释义题1.(王愷)每以此三事为搤腕,乃密货崇帐下都督及御车人问所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历代文书选读课程代码:08967(理论)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历代文书选读》是湖北省高等自学考试商务秘书专业的必考课程,是为了培养自学应考者对历代公文的欣赏、理解与把握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

《历代文书选读》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它对历代公文进行归类整理,梳理了其演变流程,并对具体公文进行详细讲解。

其内容丰富而生动,理论与实践、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本课程是商务秘书专业必考的主干专业课。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使自学应考者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历代公文的种类、内涵、特点、演变,提高自考者对具体公文的欣赏与理解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够比较好地适应机关文秘工作的需要。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历代文书选读》在商务秘书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学习《历代文书选读》课程前应先对《秘书学》、《文书学》等课程有所了解。

《历代文书选读》是对《秘书学》、《文书学》等秘书专业课程的丰富。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誓辞的含义、发展变化;掌握《尚书》的源起、构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誓辞(重点)识记:誓辞的含义理解:誓辞的演变应用:誓辞之于现阶段的使用(二)尚书(次重点)识记:尚书的内涵理解:尚书的构成应用:尚书对后世文诰类文体的影响(三)《汤誓》、《与国人誓》(一般)识记: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该誓文产生的背景应用:该誓文的历史意义第二章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诏书的含义、发展变化;掌握诏书在汉代的分类;把握诏书按内容及情势不同的分类;厘清诏书在历史上的文体演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诏书(重点)识记:诏书的含义;诏书产生的时代理解:诏书的分类应用:诏书文体的演进理解:《问魏征病手诏》一文的背景应用:《问魏征病手诏》一文显示出李世民的什么精神?(三)《求茂材异等诏》(一般)识记:《求茂材异等诏》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该诏文提出的背景应用:刘彻提出了什么样的选才原则?该选才原则在今天有何意义?第三章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告示的含义、红示的内涵;掌握《入关告谕》、《禁馈赠告示》等公文在历史上的价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入关告谕》(重点)识记:《入关告谕》一文的作者;约法三章的内涵;翻译文中经典句理解:秦民欢迎该告谕的原因何在?应用:评价《入关告谕》一文在历史上的地位。

(二)告示(次重点)识记:告示的含义;红示的含义理解:《文体明辨》对告示的解释(三)《戒浮文巧言谕》(一般)识记:《戒浮文巧言谕》一文的作者理解:该文的矛头指向是什么?应用:结合时下的文风问题,谈谈《戒浮文巧言谕》的历史价值。

第四章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令的含义、文体特点;掌握《求贤令》、《求言令》、《军令》等公文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价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教令(重点)识记:教令的含义理解:教令的演进应用:教令文体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二)《求贤令》、《求言令》(次重点)识记:《求贤令》、《求言令》等公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什么是“面从”?应用:《求贤令》、《求言令》等公文在历史上的价值。

(三)《军令》(一般)识记:《军令》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理解:《军令》的文体特色和语言特色。

第五章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表文的含义、格式及文体特点;掌握历史上表文的使用变化情况;掌握《出师表》、《陈情表》的主要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表文(重点)应用:简析明太祖朱元璋对表文体进行规范的意义。

(二)《陈情表》(次重点)识记:《陈情表》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理解:《陈情表》的写作背景及其语言特色。

应用:作者怎样将“忠”与“孝”的矛盾进行调和的?(三)《出师表》(一般)识记:《出师表》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理解:《出师表》的前半部分,向后主提出的三点建议是什么?第六章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封事的含义、产生原因;掌握封事的演进过程;掌握封事消失的年代。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封事(重点)识记:封事的含义理解:封事的产生及其演进(二)《举成公敞封事》(次重点)识记:《举成公敞封事》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理解:《举成公敞封事》的写作背景及其语言特色。

应用:《举成公敞封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精神?(三)《戊午上高宗封事》(一般)识记:《戊午上高宗封事》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戊午上高宗封事》产生的背景。

应用:《戊午上高宗封事》一文的历史影响。

第七章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札子的含义、起始年代及其使用范围上的演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札子(重点)识记:札子的含义理解:札子的产生及其演进(二)《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次重点)识记:《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理解:《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的写作背景。

(三)《论按察官吏札子》(一般)识记:《论按察官吏札子》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论按察官吏札子》产生的背景。

应用:《论按察官吏札子》一文的写作目的及其对现实的影响。

第八章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奏疏的概念、起始年代、产生背景、文体要求;把握《谏逐客书》、《论贵粟疏》、《谏太宗十思疏》等文的主要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理解:奏疏的产生、格式及文体特点(二)《谏逐客书》、《论贵粟疏》(次重点)识记:《谏逐客书》、《论贵粟疏》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理解:《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

应用:《论贵粟疏》对西汉初政权巩固的意义。

(三)《谏太宗十思疏》(一般)识记:《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谏太宗十思疏》产生的背景。

应用:《谏太宗十思疏》“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十思”的现实意义在哪里?第九章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奏记的概念、与奏疏的关系;把握《奏记立嗣》、《都亭奏记》等文的主要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奏记(重点)识记:奏记的含义理解:奏记与奏疏的关系(二)《奏记立嗣》(次重点)识记:《奏记立嗣》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理解:《奏记立嗣》的写作背景。

应用:《奏记立嗣》中表现了丙吉对汉室的什么精神?(三)《都亭奏记》(一般)识记:《都亭奏记》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都亭奏记》产生的背景。

第十章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檄文的含义、二尺书的含义:檄文的写作要求;《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为袁绍檄豫州》等文的主要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檄文(重点)识记:檄文的含义;二尺书的含义;檄成为正式公文文种的年代理解:檄文的写作要求应用:檄文之于现代公文写作的意义(二)《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次重点)识记:《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理解:《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的写作背景及其写作特色。

(三)《为袁绍檄豫州》(一般)识记:《为袁绍檄豫州》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都亭奏记》产生的背景及其写作特色第十一章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盟文的含义、盟文的写作特点:《左传》简介;把握《晋楚“宋之盟”盟文》等公文的主要内容。

识记:盟文的含义、《左传》简介理解:盟文的由来应用:盟文之于现代公文的影响(二)《晋楚“宋之盟”盟文》(次重点)识记:《晋楚“宋之盟”盟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理解:《晋楚“宋之盟”盟文》的写作背景。

(三)《与段匹单盟文》(一般)识记:《与段匹单盟文》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与段匹单盟文》产生的背景第十二章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状文的分类、行状、逸事状的含义;掌握《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段太尉逸事状》等公文的主要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状文(重点)识记:状文的分类、行状的含义、逸事状的概念理解:逸事状与正式的行状之间的区别应用:行状文与一般的传记文之间的区别(二)《段太尉逸事状》(次重点)识记:《段太尉逸事状》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理解:《段太尉逸事状》的写作特色应用:《段太尉逸事状》的写作风格之于现代公文的意义(三)《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一般)识记:《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产生的背景第十三章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传记的分类,《史记》的产生,自传、小传、列传、后传、外传、内传等的含义;掌握《张中丞传后叙》、《方山子传》等公文的主要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传记(重点)识记:传记的分类、记传体史书的开端,理解:自传、小传、外传、列传、内传应用:古文运动之于公文写作的意义(二)《张中丞传后叙》(次重点)识记:《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特色应用:《张中丞传后叙》的历史价值(三)《方山子传》(一般)识记:《方山子传》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方山子传》的写作缘由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碑文的分类、碑文的含义;掌握《柳子厚墓志铭》、《陋室铭》、《五人墓碑记》等公文的主要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碑文(重点)识记:碑文的分类、碑文的概念理解:碑与铭的区别应用:碑文的历史价值(二)《柳子厚墓志铭》(次重点)识记:《柳子厚墓志铭》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墓志铭的构成理解:《柳子厚墓志铭》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特色应用:《柳子厚墓志铭》主要从哪些方面颂扬柳宗元的?(三)《陋室铭》、《五人墓碑记》(一般)识记:《陋室铭》、《五人墓碑记》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陋室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五人墓碑记》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特色第十五章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移文的含义及行文情况;掌握《北山移文》、《移告属县》等公文的主要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移文(重点)识记:移文的概念、移文的行文方向、移文的使用范围理解:移文的写作特色(二)《北山移文》(次重点)识记:《北山移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理解:《北山移文》的写作背景及语言特色(三)《移告属县》(一般)识记:《移告属县》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移告属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第十六章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杂记的含义及其分类;掌握《岳阳楼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等公文的主要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杂记(重点)识记:杂记的概念、杂记的分类理解:杂记的写作特色(二)《岳阳楼记》(次重点)识记:《岳阳楼记》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理解:《岳阳楼记》的写作缘由应用:《岳阳楼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三)《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一般)识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