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市场化生存与发展
戏剧市场发展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戏剧市场发展与管理的现状分析近年来,戏剧市场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态势。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参与戏剧表演。
然而,戏剧市场的发展与管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市场需求、创作与演出、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戏剧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市场需求的变化戏剧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多元化,观众对戏剧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古典戏剧虽然依然有一定的市场,但观众对于更加现代化、多样化的戏剧作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戏剧市场需要不断创新,推出更具吸引力的作品,以满足观众的需求。
二、创作与演出的挑战戏剧作为一门艺术,需要创作者和演员具备高超的才华和技巧。
然而,当前戏剧市场面临着创作与演出的一些挑战。
首先,创作者和演员的培养体系亟待完善。
目前,虽然有一些专业的戏剧学院和培训机构,但在数量和质量上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其次,创作与演出的创新力不足。
一些戏剧作品过于保守,缺乏新意和创意,难以吸引观众的眼球。
因此,戏剧市场需要加大对创作者和演员的培养力度,并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推陈出新。
三、经营管理的挑战戏剧市场的经营管理也是当前的一个难题。
首先,戏剧剧团的经营模式亟待改革。
传统的剧团模式存在着固定成本高、运营效率低等问题,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其次,票务管理和市场推广的手段有待提升。
一些剧团在票务管理和市场推广方面缺乏专业化的手段和策略,导致票房收入不稳定。
因此,戏剧市场需要引入更加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手段,提高剧团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四、戏剧市场的发展趋势尽管戏剧市场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观众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这为戏剧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其次,新技术的应用为戏剧创作和演出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可以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戏剧的魅力。
戏剧发展现状
戏剧发展现状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戏剧发展也逐渐呈现出新的面貌。
如今,戏剧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日益凸显。
以下是戏剧发展的一些现状:
1. 多元化题材:随着观众的需求和口味的多样化,戏剧剧本的题材也越来越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历史、爱情、悲喜剧等题材外,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科幻、黑色喜剧等新颖的题材也开始受到关注。
2. 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戏剧舞台上的技术应用也逐渐增多。
投影、音效、灯光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剧场能够呈现更加逼真、震撼的视听效果,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3. 剧场多元化:传统的剧场形式不再是戏剧表演的唯一场所。
剧院、露天剧场、临时搭建的舞台、街头表演等不同形式的场地都成为戏剧演出的舞台,使得更多人能够接触和欣赏戏剧。
4. 国际交流:戏剧的国际交流也日益频繁。
越来越多的海外剧团和作品来到中国,同时中国的戏剧作品也走向世界舞台。
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戏剧的发展和互鉴。
5. 观众参与:传统观众只是旁观者的角色,如今观众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
互动式的观剧体验,观众参与剧情发展的决策等形式的出现,使戏剧不再是单向传递,而是一种人人参与的共同体验。
总结起来,戏剧发展正朝着多元化、技术化、参与化的方向发展。
戏剧的魅力和影响力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不可忽视,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继续为人们带来欢乐、思考和共鸣。
2024年话剧演出市场发展现状
话剧演出市场发展现状引言话剧作为一种富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表演形式,在中国的演艺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话剧演出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将对中国话剧演出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
发展背景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演艺市场成为了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话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通过对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能够给观众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空间,因此备受关注。
市场规模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话剧演出市场在过去十年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至2019年期间,中国话剧市场年均收入增长率超过10%,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2019年中国话剧市场的总收入达到了xx亿元,较2010年的xx 亿元增长了xx%。
这一增长趋势表明,话剧市场正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且持续增长的经济业态。
市场特点中国话剧演出市场的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受众的结构多样化。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成为话剧市场的重要消费者,他们对高质量的话剧演出有着较高的需求。
其次,市场需求多样化。
观众对话剧演出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经典剧目上,对于更多元化、更具创新性的剧目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另外,市场竞争激烈。
不断涌现的剧团和演出机构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提高了演出质量和创意水平。
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话剧演出市场的前景可观。
首先,以经典剧目为主的传统话剧仍然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多样化的需求也促使新的剧目不断涌现。
其次,国际交流的增加为话剧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会。
中国的话剧作品逐渐走向世界,同时国外优秀话剧作品也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演出内容和观众体验。
此外,演出形式的创新也是市场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进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在话剧演出领域的应用将为观众带来新的观赏体验。
论中国戏剧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论中国戏剧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作者:于佳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9年第09期摘要:文章针对当今中国戏剧的现状,提出了对其发展造成冲击的几个原因,通过对当今中国戏剧的发展趋势的分析,针对其危机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戏剧现状;京剧体系;戏剧创作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4-0005-02中国是世界闻名的戏剧大国,中国的戏曲是世界戏剧的三大渊源之一,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历史与经验足以说明中国戏剧在世界范围不可忽略的影响与无法替代的地位,而且由此可以引申出戏剧在目前中国社会中应该是辉煌与繁荣的。
但应然与实然是相对的,在中国当下的社会中,单从表象上看来,中国的戏剧似乎陷入了某种前所未有的低谷,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低谷”,拨开纷繁的修饰,中国戏剧的现状究竟如何,中国戏剧的发展在未来会显现出怎样的趋势,是笔者在本文中所要讨论与分析的,希望能给与当前戏剧发展以一点点参考。
一、中国戏剧的现状应该说,上个世纪的前五十年是中国戏剧的发展时期,无论是从表演体系的构建、剧目数量的充实、各流派理论修养的完善还是新老艺术家的顺利更替,都可以说是完成了中国戏剧的发展任务,而建国以后,中国的戏剧又迎来了一次繁荣的时机,这次繁荣的标志是演员阵容的庞大与梯队的完整,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戏剧在中国却遭遇了“低谷”,虽然国内戏剧活动热闹非常,从一年一度的“梅花奖”评选,两年一度的“文华奖”、中国戏剧节,到各类国际戏剧展,令人目不暇接,但真正的危机却隐含于浮华的光彩背后,那就是观众群体数量的锐减,试问一下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里,真正的戏剧观众有多少?恐怕和二十年前是没有办法比的,任何艺术形式都离不开观众的支持,那为什么戏剧反而在世纪更替的前后失去了那么多的观众呢,仅仅是戏剧本身不好看不吸引人了吗,问题恐怕不尽然如此,还有什么方面的原因呢,笔者有如下见解:1.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曾经那样感动过人民群众心灵的戏剧,却渐渐走入了低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生活,占据了大量的群众资源,对人们的欣赏和娱乐习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以电视网络的发展为最,20世纪80年代末电视机开始向普通家庭普及,并且在短短几年里就达到了非常高的覆盖率;然后是互联网的发展,目前互联网的发展也继电视之后成为戏剧一大观众资源的争夺者,并且目前互连网在青少年中的影响是难以想象的。
传统戏曲的创新与传承——中国戏曲发展现状与前途展望
传统戏曲的创新与传承——中国戏曲发展现状与前途展望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中国文化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多元化,中国戏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一、传统戏曲的创新与发展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传统戏曲涵盖了多种表演形式,如京剧、豫剧、越剧、粤剧等,每种剧种都有其独具特色的表演方式和风格。
传统戏曲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国戏曲界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积极应对时代变革的必要条件。
1. 新表演形式的创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观众对于戏曲表演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戏曲形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因此创新也成为了戏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些新型表演形式的出现,如电视舞台剧、戏曲小剧场、微电影等,为戏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其中,电视舞台剧是一种将舞台剧表演方式与电视剧形式结合的新型表演形式。
它将传统戏曲剧目、舞美、配乐、服装等元素与电视剧拍摄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表演形式。
这种形式更加适合现代观众的口味,也更容易传播和接受。
2. 艺术语言的革新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需要有精湛的表演技艺,还需要有优秀的艺术语言,才能够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但是,传统的戏曲艺术语言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传播和接受的市场。
因此,创新戏曲艺术语言,不失传统特色,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已经成为了戏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京剧故事以及戏曲剧目在内容上逐渐融入了当代生活元素,如网络时代、社交媒体、新闻事件等。
另外,一些新的表演技巧也被引入到传统戏曲表演中,如音乐、乐器演奏、身体语言等。
这些都为戏曲语言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3.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戏曲发展需要一种平衡,既要传承传统,又要创新与发展。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就成为了戏曲发展的关键之一。
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充分注入现代审美元素,从内容上、形式上、艺术语言上寻求突破,将传统戏曲与现代文化相互渗透,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未来方向。
戏剧演出的市场与经济分析
戏剧演出的市场与经济分析戏剧演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具有文化内涵,还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市场需求、供给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对戏剧演出的市场与经济进行分析。
一、市场需求戏剧演出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一种方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享受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戏剧演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能够给观众带来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启迪,满足了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
因此,市场需求是戏剧演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对于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戏剧演出作为一种娱乐方式,能够带给观众欢乐和放松,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市场需求的增长也促进了戏剧演出市场的繁荣。
二、市场供给戏剧演出的市场供给主要由剧团、演出场馆和演员等组成。
剧团作为戏剧演出的主体,承载着创作、排练和演出等重要任务。
剧团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戏剧演出市场的供给能力。
一些知名剧团的演出,往往能够吸引大量观众,形成较高的市场需求。
演出场馆是戏剧演出的重要载体,对于演出效果和观众体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地纷纷建设了现代化的演出场馆,提供了更好的演出环境和观众体验,进一步推动了戏剧演出市场的发展。
演员是戏剧演出的核心,他们的演技和表现力直接决定了演出的质量和观众的接受程度。
一些优秀的演员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们的参演往往能够吸引更多观众,提高演出的市场竞争力。
三、经济效益戏剧演出作为一种商业行为,除了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外,还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首先,戏剧演出能够创造就业机会。
剧团、演出场馆和演员等都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支持,这为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戏剧演出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演出服装、道具制作到宣传推广、餐饮住宿等,戏剧演出涉及的产业链条广泛,为相关产业提供了商机和发展空间。
最后,戏剧演出还能够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戏曲市场发展瓶颈及措施
戏曲市场发展瓶颈及措施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剧团体制和运营机制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当前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举措。
文化部、于2022年7月联合下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在同年9月下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列为首要目标,剧团体制改革开始全面实施。
目前剧团的体制改革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以集团化的方式整合现有的表演团体,将它们组合成大型的演艺集团;另一种是通过“文企联姻”模式由股份制的民营企业接收;再有就是剧团直接转企改制。
剧团改制重建后直接面向市场,靠市场演出谋求生存发展。
不少剧团改制后纷纷建立了新的艺术产品生产、营销机制,多渠道融资筹资,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当然剧团的体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对每一个剧团来说是机遇也是考验。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戏曲与戏曲剧种发展的市场之路终究是一条必由之路。
作为文化产品,戏曲离不开所属时代的经济环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剧团只有通过市场化的体制改革,逐步成为有市场竞争能力、能创造效益的市场主体,才有可能重新融入人们的文化生活之中。
“虽然艺术传承的任务很重,但是相当一部分戏曲要想发展就必须走向市场,这既有赖于政府支持,也要发挥戏曲从业者自身的创造力,积极开拓市场空间,发挥戏曲的商品活力。
”[4]一直以来很多剧团总是躲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浅吟低唱,离开大众,离开社会主流生活,决不可能有出路,更不会有活路。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剧团体制和运营机制不仅是为生存、找观众,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是按艺术规律行事。
二、市场导向下戏剧内容的主动变革戏曲作为一门艺术,从其产生和发展来看,从来都是市场化的产物,是一种具有一定商品属性的艺术产品。
艺术的商品属性决定它要生存发展就要遵循市场的经济规律,顺应观众的审美需求。
因此,对戏曲演出来说,在走向市场之后重要的是要有符合当代观众审美观念的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
论中国戏剧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
论中国戏剧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坦尼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这些历史与经验足以说明中国戏剧在世界范围不可忽略的影响与无法替代的地位,但是在中国当下的社会中,从表象上来看,中国的戏剧似乎陷入了某种前所未有的低谷,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低谷”,中国戏剧的现状究竟如何,面对这样的现状,比较伦敦西区以及百老汇戏剧的繁荣,我们又该提出哪些发展建议呢?一、中国戏剧的发展现状应该说,上个世纪的前五十年是中国戏剧的发展时期,而建国以后,中国的戏剧又迎来了一次繁荣的时机,这次繁荣的标志是演员阵容的庞大与梯队的完整,而到了60年代,中国各种政治上的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大批的剧种、剧目遭到禁演。
改革开放以后,文化解禁,各个剧团纷纷恢复或成立,有过一段辉煌,但在经济的转型时期,人民的娱乐文化方式不仅只局限于戏曲,其他的各种文化娱乐纷纷被人们接受,戏曲的地位受到很大的影响;另外老艺术家不可能青春永驻,新艺术家出现断层。
所以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戏剧在中国遭遇了“低谷”。
试问一下在13亿人口的大国里,真正的戏剧观众有多少?二、结合百老汇与伦敦西区的现状探求中国戏剧低谷的原因在探求中国戏剧遭遇低谷的原因之前,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伦敦西区是与纽约百老汇戏剧的发展现状。
伦敦西区是当之无愧的英国戏剧界的代称。
它的剧院以自负盈亏的商业剧院为主,多上演热门的音乐剧和话剧,有时会花重金聘请好莱坞名演员以吸引观众。
不同口味的观众在西区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节目,西区的魅力和优势也正在于它在有限的空间内,为观众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以集体的优势吸引庞大的观众群,产生连锁的经济效益。
而百老汇的特点很像电影圈的好莱坞,具有极强的商业色彩和娱乐性,数百万美元的制作费、豪华炫目的舞台、功力非凡的超级明星,通俗易懂的剧情,构筑起了其音乐剧长盛不衰的骨架。
中国当代话剧的生存与发展刍议
中国当代话剧的生存与发展刍议【摘要】中国当代戏剧行业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试图从我国话剧的形成出发,浅析中国话剧行业萎缩、当代话剧创作和演出质量日趋下降以及观众不愿进入剧院等方面原因,以此探讨中国话剧的生存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打散了具备共识的社会议题,这对于强调普遍性的话剧来说,具有致命的影响。
而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在激活了民间演剧的同时,也限制了演剧的主题和内容走向。
从孟京辉实验话剧的成功来看中国当代话剧的发展,可以看到先锋剧最具创造力和探险精神,且最能发挥青年演员的独创能力和想象力以及各种美学能力、组织能力、社会渗透力,实验性的当代戏剧美学传递着这些功能的发挥。
面对竞争激烈的文化市场 , 从孟京辉的实验戏剧中,吸取有利于话剧发展的资源从而打破中国当代话剧在市场中的窘迫处境。
【关键字】先锋剧;当代话剧;孟京辉20世纪90年代左右,我国话剧院团的体制改革就被提上了日程。
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大多数话剧院团仍然存在严重的生存危机。
在经济建设被摆在重点位置而文化事业发展滞后的时代背景下,国有话剧院团被动地进入市场,经济效益欠佳、演出质量不好、观众不愿看戏都是其面临的问题。
一些国有话剧院团,长期在这种境况下苦苦支撑。
这些院团时常在探讨如何进行改革,却又无法彻底改革。
与此同时,观众对话剧、戏曲、现代戏及新编历史剧在内的多种戏剧作品和演出不满、批评和疏离的问题也日趋严重。
中国话剧行业的萎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那么,为什么当代话剧的创作和演出呈现持续下滑趋势?而观众为什么不愿意进入剧院?从某个角度说,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一个关系到话剧文化形态和传统的问题。
一、中国话剧发展历程任何时代、地域的成熟话剧,都是在稳定中变化的文化。
各种物质、非物质的文化元素,通过各种方式与戏剧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并对它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话剧的形成与当代文化形态的变化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具体地说,从20世纪第一个10年到第6个10年的历史进程中,现代话剧的人文主义传统和批判斗争主题的萌发,可以说是与当下文学作品同步成长的。
论中国戏剧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
论中国戏剧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中国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娱乐产业的兴起,中国戏剧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日益增多。
本文将从现状和发展建议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戏剧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现状分析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中国戏剧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同化趋势、市场竞争、文化认同等。
尽管如此,中国戏剧仍然有它独特的文化特点,因此具有长远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当前,中国戏剧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趋势。
戏剧形式也逐渐多样化,如歌舞剧、话剧、音乐剧等,尤其是音乐剧近年来的愈发流行,不仅载歌载舞、脍炙人口,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和文化爱好者。
在此背景下,戏剧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国内外的各类文艺团体呈现出空前竞争态势。
从戏剧创作角度来看,中国戏剧正面临着传统和时代相结合的巨大难题。
一方面,传统戏剧虽然风格独特,但是形式有些过于单一,戏曲形式不仅难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同时也面临着传承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戏剧创作也需要不断创新,从丰富多彩的时代生活中寻找素材,把握时代脉搏,注入新鲜血液。
发展建议针对中国戏剧发展的现状,我们建议从四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是加强戏剧创作团队的建设。
要注重优秀创作人才的吸引和培养,构建一个完整的戏剧创作生态圈,提升戏剧创作质量和水平。
二是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戏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必须重视传承和弘扬。
我们可以通过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整合现代元素,创作出更好的戏剧作品。
三是开发多元化市场,拓展戏剧表现形式。
多元化市场中包含了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群体,因此应该注重通过多种戏剧形式的创新和开发,来吸引不同类型的受众。
四是注重戏剧品牌建设。
戏剧品牌是戏剧传统的延续和扩充,也是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关键。
因此应积极推广戏剧品牌,以此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市场竞争力。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戏剧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现代戏曲的发展
中国现代戏曲的发展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
自19世纪以来,中国戏曲经历了从传统戏曲到现代戏曲的重大转型,经历了不少的起伏和挫折,但逐渐地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发展历程、艺术形式和市场前景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现代戏曲的发展。
一、发展历程中国现代戏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期、发展期和壮大期。
起步期(1912年-1949年):这个时期的重要意义在于为中国现代戏曲的形成和基础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戏曲产生了巨大影响,给予了传统戏曲以深刻的反思,推动了中国现代戏曲的产生和发展。
李双阳和谷鸿鱼等人相继创作了《雷雨》、《彩云飞》等一批非常成功的作品,为中国现代戏曲的起步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发展期(1949年-1976年):这个阶段是中国现代戏曲市场化发展的起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国人民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前期,戏曲艺术得到了不少的关注和呵护,艺术机构得到了大力发展。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60年代到1970年代,戏曲艺术在市场上逐渐被边缘化,这个时期中国现代戏曲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壮大期(1976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戏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中国现代戏曲的市场化逐渐开始,演员、剧场、剧院和文化公司等行业也随之发展。
1984年,中国现代戏曲·梅祖宗艺术团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戏曲开始走向壮大和国际化。
直到今天,中国现代戏曲在艺术作品、资金扶持、市场竞争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和进步。
二、艺术形式中国现代戏曲的艺术形式有很多种,涵盖了很多表现手法和元素。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艺术形式:1. 现代京剧:文艺片式京剧。
它吸收了不少西方文化和艺术的元素,借鉴了电影、舞台剧和电视等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保持了中国传统戏曲的传统之韵,注重视觉效果和舞美设计。
戏剧当今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戏剧当今现状分析报告范文引言戏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深厚而广泛的影响力。
但是,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戏剧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从市场需求、观众缺失、资金困难和题材创新等方面对戏剧当今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一、市场需求随着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娱乐形式的兴起,戏剧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压力。
观众们更倾向于选择更加轻松的娱乐方式,而戏剧作为一种漫长且需要集中注意力的表演形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市场上,大量的票房被电影和电视剧所占据,戏剧无法与之竞争。
二、观众缺失由于观众需求的变化,戏剧很难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
年轻人更喜欢快节奏、刺激性强的表演形式,而戏剧的经典剧目和古老表演方式似乎无法迎合他们的口味。
这导致了观众群体的缺失,戏剧面临着观众稀缺的问题。
三、资金困难戏剧作为一种需要大量资源投入的艺术形式,面临着资金困难的挑战。
相比于电影和电视剧,戏剧在市场上的影响力较小,投资者很难看到这个领域的回报。
资金来源的缺乏限制了戏剧的发展,影响了剧场设施的建设和演出的制作质量。
四、题材创新戏剧的题材创新不足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之一。
长期以来,戏剧更侧重于讲述经典故事和历史事件,缺乏对当下社会话题的关注。
而当今观众更希望看到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故事,戏剧在题材选择上需要有新的突破和创新。
五、戏剧发展的势头尽管戏剧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仍然有一些积极的迹象以及努力方向值得注意。
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审美的多元化,戏剧可以通过舞台设计、灯光效果等进行创新,提升观众的体验感,让戏剧更加有吸引力。
其次,戏剧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深度融合,如舞蹈、音乐等,创造更富有创意和表现力的作品,吸引不同类型的观众。
此外,戏剧行业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广和传播,如网络直播、在线购票等,以便更好地与观众互动和沟通。
最重要的是,戏剧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和审美体验,仍然有一定的国内外观众基础和市场需求,只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就有可能找到发展机遇。
浅谈中国戏剧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戏剧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中国是戏剧大国,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坦尼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然而,中国并没有形成世界性的戏剧中心,而且在当下的社会中,中国的戏剧已经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低谷。
这个低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戏剧接受主体的观众对于戏剧本身的拒绝接受,另一个则是作为戏剧管理者和戏剧文学家们对于戏剧与市场和戏剧文学创作的不切实际。
如今,步入低谷的中国戏剧已无法与繁荣发展的西方戏剧相媲美。
世界齐名的两大戏剧中心——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然成为西方戏剧的王国,而且也成为了表演艺术的国际舞台。
时至今日,它们作为戏剧中心和娱乐中心,不仅将西方戏剧的影响日益扩大,而且在美英两国的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令人瞩目的作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种发展势头和成就是现在的中国戏剧无法企及的。
那么,中国戏剧为什么会出现今天这种状况呢?与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相比,它有哪些不足之处?首先,我认为二者的发展路线存在差异。
非源于大多数观众的欣赏而产生的艺术形式本身就注定是一种“大雅”的艺术审美形式,这种“大雅”本身不会存在着太多的接受者。
经过漫长的发展,中国的戏剧一直保留着当时的唱腔、表演形式与剧本模式,这种保留一方面是国粹的传承,一方面却很容易走向拟古守旧的误区。
而纽约百老汇则不同,它走的是大众化路线,经常会组织人员对各地的观众进行市场调研,以满足他们不同的口味和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因素谋求和谐。
伦敦西区的魅力和优势也在于它在有限的空间内为观众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以集体的优势吸引庞大的观众群,产生连锁效益,因为不同口味的观众在西区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节目。
所以,中国戏剧要有所发展,应该“让戏剧走向大众视野”,戏剧是演给人看的,戏曲的创作演出时刻应当为观众而存在,失去了观众,戏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戏曲创作必须考虑观众的需求,自觉地受观众的制约。
中国戏剧现状数据分析报告
中国戏剧现状数据分析报告引言中国戏剧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中国戏剧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本报告旨在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探讨中国戏剧的现状以及一些趋势。
1. 戏剧市场规模戏剧市场是衡量戏剧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相关数据,中国戏剧市场规模在近几年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戏剧市场总产值突破500亿元人民币,较上一年增长了10%。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戏剧市场的供需结构的改进,以及现代戏剧剧团的崛起。
2. 戏剧观众群体戏剧观众的分析对于了解中国戏剧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市场调查数据,中国戏剧观众群体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年轻人群体:年轻观众是中国戏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轻观众更加注重戏剧作品的新颖性和时尚感,并对青年戏剧公司的作品表达出更大的兴趣。
- 中老年人群体:中国的中老年观众在戏剧市场中仍然占有一定比例。
这一群体更加珍惜传统的经典戏剧作品,如京剧和豫剧等。
- 高教育程度群体:拥有高教育程度的人群对戏剧作品的品味和欣赏能力较高,更加欣赏高雅艺术和现代戏剧。
3. 戏剧创作内容中国戏剧的创作内容也在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经典剧目外,现代戏剧和实验剧场的崛起为中国戏剧注入了新的活力。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中国现代戏剧的创作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热点:现代戏剧作品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热点事件,如家庭关系、劳动力问题、环境保护等。
- 人性探索:戏剧作品对人性的探索是中国戏剧创作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多角度的剖析,戏剧作品呈现出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度。
- 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宣扬是中国现代戏剧的重要内容之一。
许多现代戏剧作品试图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形式结合,创作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品。
4. 戏剧教育戏剧教育在培养戏剧人才和推动戏剧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数据统计,中国的戏剧教育机构逐渐增加,这为更多有潜力的年轻演员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戏曲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戏曲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艺术底蕴,在中国乃至世界戏剧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在现代社会快节奏发展的背景下,戏曲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就戏曲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探讨。
一、戏曲产业的现状1. 戏曲市场需求低迷:随着社会的发展,戏曲艺术所扮演的角色在现代生活中逐渐边缘化,年轻人对于戏曲的兴趣和认可度也越来越低。
2. 演出市场不景气:由于戏曲艺术的特殊性,其演出需要较高的技巧,场地、演员、票价等方面的成本也相对较高,导致演出市场不景气,很多剧团难以持续运营下去。
3. 艺术承传问题:随着老一辈的戏曲艺术家逐渐减少,戏曲艺术的承传问题日益凸显。
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适用,很多优秀的戏曲艺术无法有效地传承下去。
二、戏曲产业的发展趋势1. 融入现代元素: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戏曲艺术可以融入现代元素,如改编现代剧作、加入现代舞蹈等,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2.利用新媒体传播: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戏曲艺术可以更好地传播和推广。
通过在网络上进行直播、发布戏曲相关内容,将戏曲推广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
3. 培养新一代戏曲艺术家:为了解决艺术承传问题,需要加强对年轻人的戏曲艺术培养,建立戏曲艺术专业培训机构,并通过奖学金、演出机会等方式激励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戏曲艺术。
4. 打造品牌演出:为了提高戏曲市场的竞争力,可以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演出,吸引更多观众。
可以选择戏曲名家演出、改编经典剧目等方式进行创新,提升演出的艺术水平和观赏性。
三、戏曲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为了促进戏曲产业的发展,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措施:1. 资金补贴:对于演出剧团、青年戏曲人才的培训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减轻经济负担,提高艺术创作和演出的质量。
2. 场地建设:鼓励文化场馆建设和配套设施的完善,以提供良好的演出条件,吸引更多的观众。
3. 税收减免:对于戏曲剧团等戏曲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减轻经营压力,提高产业的发展空间。
戏曲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戏曲行业市场调研报告引言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需求的变化,戏曲行业也在不断进步与创新。
本报告旨在深入研究戏曲行业的市场现状,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投资者和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市场概况分析市场规模截止目前,我国戏曲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约1000亿元人民币。
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和娱乐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市场规模有望继续扩大。
行业结构戏曲行业主要由传统戏曲、现代戏曲和戏曲表演团体等组成。
传统戏曲包括京剧、昆曲、评剧等,而现代戏曲则包括音乐剧、舞剧等。
近年来,现代戏曲的表演形式和创新手法不断推陈出新,成为戏曲行业的新宠。
消费观念变化传统戏曲曾备受推崇,但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观众对于戏曲的接受程度在下降。
然而,年轻人对于戏曲的重新关注和认可,也成为市场发展的新契机。
戏曲行业需要通过创新内容、提高观赏体验等手段,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和投入。
市场发展趋势文化旅游融合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于文化体验的追求,戏曲与旅游的结合成为一种趋势。
越来越多的戏曲剧场和演出团体与旅游景区合作,为游客提供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验。
数字化推广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推动下,戏曲行业也开始向数字化推广转变。
通过在线剧场、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等形式,戏曲得以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提高了曝光度和市场影响力。
跨界合作戏曲行业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合作也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通过与音乐、舞蹈、影视等领域的合作,戏曲得以带来更多元的表演形式,吸引不同领域的观众。
挑战与对策古老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传统戏曲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存在着传承和保护的问题。
要确保传统戏曲的传统性和独特性不被丧失,需要加强对于戏曲人才的培养和传统剧目的保护与推广。
同时,政府和相关机构也需要出台针对戏曲行业的支持政策,鼓励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市场竞争和创新戏曲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创新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戏曲行业需要注重创新内容的开发,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2024年话剧演出市场环境分析
2024年话剧演出市场环境分析摘要该文档对话剧演出市场的市场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对演出市场的整体概况进行介绍,分析了市场竞争对手、消费者需求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因素,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 引言话剧演出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
话剧演出市场的发展对于文化产业的繁荣和扩大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话剧演出市场的市场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业内人士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和指导。
2. 市场概况当前,我国话剧演出市场发展迅速,规模逐年扩大。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近几年来,话剧演出市场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0%左右,直接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演出主题多样化,涵盖了经典剧目、现代剧目以及原创剧目等多个方面。
3. 市场竞争对手分析在话剧演出市场中,存在着众多的竞争对手。
常见的竞争对手主要包括其他类型演出如音乐会、舞台剧等以及其他文化娱乐活动。
如何与竞争对手展开竞争,提高市场份额,是话剧演出市场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4. 消费者需求分析消费者需求是推动话剧演出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消费者需求进行分析,可以掌握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变化趋势,为市场开拓和产品创新提供依据。
消费者对话剧演出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文化品位提升需求 - 情感表达需求 - 视听享受需求5. 相关政策法规话剧演出市场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的政策法规的支持和规范。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力求为演出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相关政策法规主要涉及演出审批、经济扶持、市场监管等方面。
6. 未来展望和建议未来,话剧演出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为了推动话剧演出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和策略: - 加大对原创剧作的扶持和推广力度 - 增加演出市场的供给,提高产品质量和多样化 - 强化市场管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 加强与其他相关行业的合作,推动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结论话剧演出市场的发展对于提升文化艺术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2024年情景剧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情景剧市场发展现状情景剧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戏剧表演,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上发展迅猛。
本文将对情景剧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包括市场规模、受众需求、剧种特点以及市场前景等方面。
希望通过本文,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情景剧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市场规模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娱乐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情景剧市场在中国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情景剧市场的规模已经逐渐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参与。
这一市场规模的扩大主要得益于情景剧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创新。
二、受众需求情景剧作为一种戏剧表演形式,与传统话剧和音乐剧相比,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
情景剧通常将日常生活场景还原到舞台上,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展现出来,引发观众的共鸣。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渴望通过情景剧这种轻松愉快的形式,缓解自己的压力和疲劳,满足对艺术和娱乐的需求。
三、剧种特点情景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戏剧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特点。
首先,情景剧强调情节和台词的幽默性,剧情紧凑,笑点频出。
其次,情景剧注重角色塑造和演员的表演技巧,演员需要具备较高的表演能力和喜剧感。
再者,情景剧的舞台效果丰富多样,通过服装、道具和舞美等元素的运用,增强剧情的表现力和观赏性。
四、市场前景情景剧作为一种娱乐形式,未来在中国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前景。
首先,随着人们对娱乐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情景剧作为一种轻松愉快的形式,将会受到更多观众的青睐。
其次,情景剧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未来还有更多创新和发展的空间。
最后,情景剧还有较大的出口潜力,可以通过推广和引进国外优秀作品,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与合作。
五、总结通过对2024年情景剧市场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情景剧市场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受众需求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情景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幽默诙谐的表演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参与和关注。
未来,情景剧市场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观众提供更多优质的娱乐和艺术享受。
2024年话剧演出市场需求分析
话剧演出市场需求分析引言话剧作为一种戏剧形式,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并且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娱乐需求的增加,话剧演出市场逐渐兴起,并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
本文将对话剧演出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指导。
市场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的话剧演出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演出项目多样化话剧演出市场的项目种类丰富多样,包括优秀国内外话剧作品的巡回演出、原创话剧的首演、经典剧目的再创作等。
这种多样化的演出项目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吸引更多人参与话剧演出。
2.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观众对话剧的兴趣增加和对文化艺术的认可度提高,话剧演出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近年来,许多城市都建设了新的演出剧场,并举办了话剧节等大型演出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3. 观众结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话剧演出的观众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不再局限于特定年龄段或职业群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和热爱话剧,这为话剧演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市场需求分析针对上述市场现状,可以得出以下对话剧演出市场需求的分析:1. 高品质的演出作品观众对话剧演出的口碑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他们希望能够欣赏到高水平的演出作品,包括剧本的精心挑选、演员的专业水平以及舞台布置的精美程度等。
因此,话剧演出市场需要注重提高作品的品质,引进更多优秀的外国话剧作品,同时培养本土的原创和创新力。
2. 多层次的演出项目话剧演出市场需要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
除了经典剧目的演出外,还可以加大对原创话剧的推广和扶持力度,为观众提供更多样的选择。
此外,还可以通过推动话剧节等大型演出活动,创造更多的观看机会,吸引更多的观众,扩大市场规模。
3. 提升观众体验在话剧演出过程中,观众的体验也是极其重要的。
市场需求分析需要关注观众的需求,提供更加舒适和便捷的观剧环境,包括座位的舒适度、场馆的设施设备完善程度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和参与,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中国话剧
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中国话剧随着改革开放历程的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并不断巩固、发展。
话剧艺术作为市场经济序列中的一员,和其他行业一样,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自身也具有了商品的属性。
因此,话剧行业今后的走向“商业化”的发展也是不争的事实。
一、话剧商业化表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话剧不再单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呈现,商业话剧和民营话剧的兴起给话剧市场带来了全新的气象。
1.民营剧场崛起2005年以前,完成一部话剧演出最困难的不是寻找剧本,不是寻找主创人员,而是寻找演出场地,即人艺小剧场。
但是,这一现象随着2005年民间资本大量进入话剧行业而发生改变。
大量民间资本以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式进入话剧市场,不仅盘活了许多濒临倒闭的电影院,还促使了大量民营小剧场的出现。
继蜂巢剧场开门营业并取得不错业绩后,一大批民营剧场如聚敞艺术中心、麻雀瓦舍文艺汇演中心等先后开张。
大量民营小剧场的出现也使话剧市场持续升温。
2.话剧制作人普及近年来,民间话剧的票房不断刷新纪录屡创新高,中国话剧行业逐渐开启了院团话剧、民间话剧二分天下的局面。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商业剧目普遍采用的现代话剧管理制度——制作人制,即由制作人作为话剧活动的主持人,在总体上统管话剧活动的艺术质量和演出经营。
这种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让话剧产品焕发了活力,但也使我国民间话剧走向了误区,即不考虑艺术质量而盲目压缩成本。
3.剧院团转型在市场经济发展之前,我国大多数艺术表演团体是事业性单位,被定性为既有公益性又兼具经营性的社会艺术组织。
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体制改革进程的加速,我国话剧团也走上了改制改企和创新机制的道路,逐渐向商业化方向发展。
二、话剧商业化的原因1.需求方面话剧商业化发展是与当代观众的需求紧密联系的。
热捧当代商业话剧的观众大多为70后、80后,是现在通常被称为“白领戏剧”的观众。
首先,这与观众的成长背景密不可分。
当代话剧的主要观众群体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物资丰富,与世界同步的成长经历使得他们需求更加多样化,不再能被传统话剧所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中国戏剧的市场化生存与发展
摘要:在经济越来越发展社会越来越繁荣文化产业越来越盛行的今天,中国话剧艺术如何在当下庞杂的文学艺术市场中尤其是娱乐化的背景下,争取更大的席位,保有永久的魅力?是必须思考并且有效改革与实施的问题,我们必须在总结经验得失的基础上,重新寻找生存定位和发展方向,使戏剧人在当前市场模式下,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浪潮中有更广阔的作为空间。
关键词:中国戏剧文化产业市场化
当下是一个什么社会?知识爆炸、信息爆炸、资讯无限发达、文化艺术大繁荣的时代。
喧嚣的娱乐近乎快要成为一种强权,浸淫于艺术的各个角落。
娱乐是让人们调整和放松身心的,它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商业气息浓重的娱乐化取代单纯的娱乐化的时候,作为对艺术心怀憧憬的人们,能心安理得地享受那些所谓的精神盛宴吗?
一、争取市场先要找准自身职责的重新定位
艺术的功能主要在于重塑人的情感方式与构成,以此达到对人全面人格与素质的培育。
戏剧艺术应当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为目的,即“以人为本”。
很久以来中国戏剧却把自己的对象转化为“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等概念,并由此演绎成戏剧中的主流观念,这种与社会学过度结合的戏剧观念已经成为当下戏剧转型期的负荷与滞碍。
只有当话剧艺术在一个伟大民族走向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参与了其中“人”的精神生活现代化进程时,它才在本
体意义上实现了自己充满生命力的价值。
二、戏剧文化市场的开发与培养
戏剧艺术想要走出困境,应对市场的挑战,当下必须找出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
现在很多人和影像、网络打得火热。
有需求的、忠实的戏剧消费者期待戏剧市场良性的存在与运转,戏剧人要致力于这些的培育、开发、推广与开拓,主要有以下途径:1.开发戏剧文化产业项目,扩大戏剧市场剧种、剧目供给量,来满足潜在的戏剧文化爱好者的需求;2.培育戏剧文化消费群体,增强潜在的戏剧市场需求量,来促进戏剧文化产品扩展生产规模;3.拓宽国内外戏剧文化市场,来满足戏剧文化消费者更大地域范围的需求。
三、在戏剧市场中寻求最有效的资本
目前我们的戏剧市场中,戏剧制作的成本在不断增加,营销成本也在节节攀升。
为了更好的收益和演出效果,巡演规模的更是不断扩大,传统的创作团体大多入不敷出,众多戏剧作品都已经开始吸纳引入甚至招揽不同领域的投资。
而资本持有者的情况又大有不同。
一些投资人对戏剧并不完全了解,只是在产业的热浪席卷下认为有利可图,抱着赚钱盈利的目的进来的;那些很想在戏剧领域里一试身手的投资人本身就是文艺爱好者,或者投资是由于一种对戏剧的痴迷。
不管哪种情况,一定会出现创作、制作团队和出资方之间的摩擦和矛盾,不欢而散的情况屡见不鲜。
因此戏剧创造者一方面要不断探寻艺术创作的已有规律,另一方面更要有的放矢地继续学习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
要珍惜和擅用资本是必须的,在适应市
场的过程中,切不可没原则地放弃艺术上的坚持作为屈从的代价,牺牲艺术本真。
四、话剧市场两条腿走路
如果说自身职责的重新定位是话剧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的生存前提,那么繁荣舞台创作、激活演出市场则无疑是它必然选择的发展方向。
以北京为例:国家院团创作力量强,剧目经典,制作精良,但剧目(尤其是新创剧目)少,演出少,票价高;民营团体剧目(尤其是新创剧目)多,演出多,票价低,但制作较粗糙,艺术水平相对偏低,概念化、简单化的现象较突出。
这两者的市场各占二分之一。
而二者共同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好剧本和创新意识。
五、独立制作人推动话剧市场化
所谓“制作人”体制,是剧团将作品的创作、上演、经营交给制作人全权负责,制作人与剧团一起承担风险,一起分享盈利的提成。
这与过去从演员到剧组人员都是演一场算一场,只拿演出劳务费有很大区别,因而也充分调动了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
在欧美国家,话剧等艺术演出都是实行制作人制,完全面向市场和观众。
随着演艺市场的日渐壮大,市场化的操作机制正广泛被各类机构尝试。
不管制作人制是不是话剧疲软市场的一剂救命良药,但对话剧市场化的推动作用却是不可否认的。
独立制作人已成市场主导。
戏剧当下的发展从导演中心制慢慢在转化为制作人中心制,这是产业渠道导致的。
举个例子来说,台湾赖声川的个人品牌就和其团队“表演工作坊”结合的相得益彰。
对于今天的中国戏剧发展来说,市场化的介入显然是一场带有危险的革命,一方面市场化的传播将这门古老而严肃的艺术更广更快地推向大众,另一方面市场先天的“赢利”种子给戏剧带来唯利是图的隐忧。
在艺术领域,不能片面地以谋取经济收益作为创作的原动力,更不能片面地用市场业绩、经济指标代替文化艺术原本的价值意义。
今天,在主流戏剧的艺术发展上,需要更多强调“文化使命”“文化责任”“文化精神”意识,而在民营戏剧的娱乐产品制作方面,则可以逐步明晰“娱乐审美”“娱乐道德”观念。
那么无论是重视“文化责任”还是普及“娱乐道德”,都应该清醒客观地分清“商业”和“戏剧”之间的关系与渊源。
这些恐怕才是当下中国戏剧的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1]刘作民《关于开拓戏剧市场的几点思考》中国戏剧,2005.8
[2]傅翔《戏剧创作的歧途与没落》,《文学艺术评论》2005.2
[3]张思镜《戏剧文化产业及戏剧文化市场的特征与构成》,《四川戏剧》,2009
[4]张薇《当代中国话剧:争取市场先要找准定位》《中国艺术报》,2009年
[5]水晶《戏剧市场转型时期的阵痛与机会》中国作家网,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