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演变史

合集下载

戏剧历史知识:从“白话戏”到“正宫戏”——中国戏曲演变的标志性节点

戏剧历史知识:从“白话戏”到“正宫戏”——中国戏曲演变的标志性节点

戏剧历史知识:从“白话戏”到“正宫戏”——中国戏曲演变的标志性节点中国戏曲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据历史记载,公元前1047年,周公旦在庭考时已经有戏曲表演。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戏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特而丰富的艺术形式。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有许多标志性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从“白话戏”到“正宫戏”的演变。

“白话戏”是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期段。

自元代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沿袭着已有两百年历史的“南戏”和“北曲”,二者都是以“韵文”为主要表演形式,但韵文的表达法显得过于枯燥沉闷,不利于表现人物的情感与性格。

这时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戏曲形式——白话戏。

白话戏运用地方方言作为表演语言,而不是单调的韵文,这给演员们更大的表现空间,使戏曲表演更加接地气,贴近人民。

同时,白话戏还加入了当时正在流行的逗笑段子,这使得戏曲表演更有趣味性和娱乐性。

白话戏缩短了戏曲表演和表达情感的距离,深受各地人民喜爱,并逐渐成为主流的戏曲形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话戏也遭遇到了许多问题。

由于白话戏语言地方性比较强,难以推广,而且逐渐失去了古典文化的气质。

同时,白话戏采用的是流行语言,与汉字本身的内涵存在较大差别,随着时代的变迁,白话戏的方式也逐渐过时。

因此,人们开始反思白话戏的局限性,并尝试重新寻找一种更适合中国古典文化以及现代生活的戏曲形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正宫戏应运而生。

正宫戏是一种通过写作新的故事情节,革新编排语言表达方式,重新展现传统曲艺精华的新型戏曲。

正宫戏以“宫廷音乐”为基础,水乡音乐和民间小调为辅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与白话戏相比,正宫戏采用了正确的汉字和经典的语言,更加贴近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也更能够引领新潮流,让观众获得更好的文化享受。

正宫戏还吸收了白话戏的优点,在表演形式上更加多元化。

包括舞蹈、唱腔、器乐、说唱、杂技、马戏等元素,让人们对于正宫戏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正宫戏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风格和文化特色,使得中国戏曲得以传承发展。

15中国戏剧发展史

15中国戏剧发展史

戏剧发展史一、概念界定(一)关于戏曲《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子弟三百,教于梨园。

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

”可知梨园为玄宗时宫廷所设,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

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五大剧种:京剧、(浙江)越剧、(安徽)黄梅戏、(河北)评剧、(河南)豫剧。

地方戏曲剧种: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

(二)关于话剧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

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三)关于戏剧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包括戏曲和话剧。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二、发展历程(一)先秦——戏曲的孕育时期1.宗教祭祀歌舞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原始歌舞,在远古主要是作为进行巫术礼仪活动的重要绢成部分。

原始人为了表现自己对图腾的崇拜,经常举行祭祀活动,并且根据祭祀的需要,将散漫的原始歌舞组合成一定的格式。

在这种活动当中,原始歌舞逐渐增强了自身的戏剧因索。

《尚书·尧典》中记载的“百兽率舞”就是一出典型的具有图腾崇拜意义的原始歌舞:众多以动物为图腾的氏族代表分别装扮成各种动物并模仿其姿态动作进行表演,最终向尧舜氏族的图腾——“龙”顶礼膜拜,象征着臣服。

2.巫觋祀神随着祭祀仪式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专职的巫(女性)、觋xí(男性),侍奉天地鬼神,为人占卜、祈祷,也即承担人与鬼神之问互相沟通的使命。

古代戏剧的发展历程

古代戏剧的发展历程

古代戏剧的发展历程(注:本文按照“原因→发展→特点→影响”的方式展开叙述,并结合古代中国戏曲的特点进行论述。

)古代戏剧的发展历程戏剧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以表演为主要手段,通过对情节、人物和冲突的刻画,向观众传达情感和思想。

在古代,戏剧是一种重要的娱乐形式,也是人们交流和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

古代戏剧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若干阶段,形态和表现方式逐渐丰富多样,这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古代戏剧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宗教仪式。

在古代,丰富多样的宗教仪式成为人们娱乐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比如,舞蹈、祭祀和神话故事等形式,都在宗教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仪式的演绎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戏剧形式,例如神话故事的讲述和表演。

古代人们通过对神话人物的扮演,通过肢体语言和面具等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戏剧逐渐独立于宗教仪式,成为专门的娱乐活动。

这标志着古代戏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古代中国,戏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当时的战国诸侯为了争夺天下,将战争视为常态。

其中一种独特的形式就是战国筹备,在战前,君主会举行大型的庆典,用表演来壮胆士气。

这种表演逐渐演变为戏曲剧种,包括当时盛行的骑马戏、车戏等。

古代戏剧的发展在汉代时期迎来了重要的突破。

汉武帝时期,《汉书》记载了许多与戏剧发展相关的内容,这标志着戏曲开始被系统地整理和记录。

当时的戏曲剧种丰富多样,包括歌舞、杂剧、雜技等等,其特点在于形式多样、表现手法灵活。

同时,汉代戏曲的剧本和演出越来越趋向专业化,《徐霞客游记》就是当时的一例。

此外,汉代皇帝还会在皇宫内专门举办戏曲演出,这进一步促进了古代戏剧的发展。

古代戏剧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唐代戏曲的繁荣。

唐朝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鼎盛时期,这不仅是因为唐朝政治和经济的繁荣,还与古代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唐朝戏曲以大型剧目为主,例如《窦娥冤》、《长恨歌》等,这些剧目充满了浓厚的历史和民族情感。

中国戏剧史概述

中国戏剧史概述

中国戏剧史概述
中国戏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中国戏剧史进行简要概述。

历史发展
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最早的中国戏剧形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在此之后,中国戏剧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演变。

著名的元曲和明清时期的京剧是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戏剧类型
中国戏剧包含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文化特点。

- 京剧:京剧是中国戏剧的代表,它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以及精致的戏曲服饰和独特的化妆技巧。

- 评剧:评剧是北方地区的一种戏曲形式,以抒发情感和夸张表演风格而闻名。

- 黄梅戏:黄梅戏源自湖北地区,以其婉转悲凉的唱腔和优美的舞蹈而受到欢迎。

- 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传统戏曲,以其饱满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著名。

影响和传承
中国戏剧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

中国戏剧技巧和艺术形式被传承到现代剧场和电影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结论
中国戏剧以其丰富多样的类型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中国戏剧史的概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戏剧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史主要时期

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史主要时期

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史主要时期中国戏剧艺术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在各个时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将重点介绍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史的主要时期。

一、近现代过渡期(1840-191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西方文化的输入对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开始出现变革,各种地方戏剧纷纷涌现,如京剧、越剧、川剧等。

这些戏剧艺术形式在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民国时期(1912-1949)民国时期,中国戏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戏剧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戏剧的社会功能,主张“戏剧救国”。

同时,西方戏剧理论的传入使得中国戏剧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主要戏剧艺术形式有:京剧、话剧、越剧、黄梅戏等。

1. 京剧:京剧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鼎盛,许多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等涌现出来,使得京剧成为中国戏剧艺术的象征。

2. 话剧:民国时期,西方话剧传入中国,戏剧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西方戏剧理论与本土戏剧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话剧作品。

3. 越剧:越剧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成为浙江、上海等地最受欢迎的地方戏剧艺术形式。

三、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戏剧艺术迎来了新的春天。

在这个时期,戏剧艺术家们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作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戏剧作品。

主要戏剧艺术形式有:京剧、话剧、地方戏剧等。

1. 京剧: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继续发扬光大,成为国家重要的戏剧艺术形式。

许多新的京剧作品如《白毛女》、《沙家浜》等深受观众喜爱。

2. 话剧:新中国成立后,话剧艺术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戏剧艺术家们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如《茶馆》、《雷雨》等经典作品。

3. 地方戏剧: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地方戏剧艺术进行了保护和扶持,许多地方戏剧艺术形式如黄梅戏、评剧等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传统戏剧的历史发展

中国传统戏剧的历史发展

中国传统戏剧的历史发展中国传统戏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戏剧一词最初出现于汉代,取义为“带面具的舞蹈表演”。

早在先秦时期,各个国家已经形成了不同的舞蹈形式,并得以传承和演变。

这些舞蹈因其祭祀、娱乐和战争等用途而得以流传至今,渐渐地发展成了中国传统戏剧。

戏剧在中国历史上先后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历经了数千年的时间。

在中国历史上,最初的戏剧形式是古代宗教的仪式,通过祭祀、歌舞等方式来迎神祷福,以期望得到神的保庇。

后来,戏曲试图作为新闻官员的娱乐方式,以便于更有效地传递信息和政治意图。

在社会与政治经济的发展下,戏剧的演出也得到了改进,形成了更加完整的演出形式。

汉族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的戏剧形式包括了舞蹈、戏剧、杂技、器乐和歌唱等多种元素。

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戏曲形式逐渐出现,包括传统京剧、豫剧、川剧、越剧、黄梅戏等,之后,还出现了粤剧和沪剧等新兴的戏曲剧种。

每个剧种在表演形式、角色扮演和传统创作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都继承了传统戏曲的基本特点。

其中,京剧是中国戏曲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康熙时期。

京剧的表演形式着重于独唱、快板、慢板、二黄和打击乐器等,其特色就在于身段曲耸、脸谱厚重,并加上传统化妆,型态独特,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性格、情感和身份。

而豫、川剧则分别源于河南与四川,这两种剧种也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深受人们的喜爱。

例如,川剧的变脸技巧、扇子舞、龙毫画、红火和刽子手等都堪称举世独一无二,豫剧则其原生态的唱腔和独特情感表现也成为书法人士强烈追寻与态度的对象。

此外,越剧、黄梅戏等剧种则以其深情悱恻、形象生动和审美性高超,被誉为是传统戏曲中的艺术精品。

综上所述,中国的传统戏剧发展历程演化丰富多彩,充满传统与创新的因素。

正是因为中国戏曲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吸引了无数的观众,不同年龄层次、职业和社会阶层的人都能够感受到戏曲艺术给他们带来的美好与艺术性。

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

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

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

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真正发展为成熟艺术形式的是在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在中国戏曲发展的早期阶段,以弹词、鼓板为主要表演形式,主要流行于民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表演逐渐引入了面具和服饰,演员们通过面具的特殊设计来突显角色的特点和性格。

这一时期的戏曲以"曲艺"的形式广泛流传,并逐渐演变为各种不同类型的剧种,如评剧、越剧、河北梆子等。

唐朝(618年-907年)时,戏曲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在宫廷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剧作家和演员,他们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戏曲作品,如《长恨歌》、《窦娥冤》等,为戏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戏曲开始向民间蔓延扩展,表演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出现了京剧、话剧、豫剧等新的剧种。

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的戏曲在剧本创作、演员表演技巧和舞台艺术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京剧在清代达到了巅峰,在剧本和表演上取得了很大的创新,并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国戏曲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但在现代戏剧的传承与创新的推动下,戏曲得以焕发新的生机。

戏曲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在剧本、演出、服装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总体来说,中国戏曲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从诞生初期的民间形式逐步演变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

戏曲的传统魅力与现代创新的结合,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在当代依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戏剧发展史

中国戏剧发展史

中国戏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发展史戏剧作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从古典的莺歌燕舞到现代的话剧,中国戏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剧种和演出形式,且不断地与时代相适应、与世界互动。

下面,我将从古代戏曲、民间戏剧、现代话剧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

古代戏曲中国古代戏曲,可以追溯到早期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时代。

据历史记载,早在商朝时期,就已经有了祭祀戏曲和神话传说的传人传说。

到了汉朝,戏曲得到了更多的发展和发扬。

当时的戏曲多采用鼓角和舞蹈等元素,刻画了各种英雄人物和神话传说,具有非常浓重的神秘和宗教色彩。

到了唐代,戏曲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此时,戏曲的表演多采用弦乐,演员除了唱出故事情节之外,还加入了更多的语言表达和动作表现,使得戏曲的表演达到了更加丰富的层次。

而到了元代,随着戏曲的深入流传,各地的戏曲风格也逐渐形成。

南方的汉剧和秦腔,北方的越剧和评剧等,相继出现并逐渐发扬光大。

在这一时期,戏曲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民间戏剧随着戏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开始参与到戏曲的表演和创作中。

民间戏剧在各个地区的发展,呈现出十分多彩的形态。

在我国南方,有豫剧、粤剧、闽剧等众多地方戏剧。

在北方,也有很多民间戏曲,如曲剧、梆子等。

民间戏剧不仅在地方上得到了相当的流行,也通过演出被推向全国和海外。

例如新春晚会上通常会有一些小品和相声等节目,其中就有不少民间小剧场的演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戏剧的表演和创作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例如上世纪30年代,有不少民间戏剧演员被逐渐招到电影工业中来。

以后随着电视的普及,民间戏剧也进入了电视圈和广播圈,成为了一种更为流行的大众文化娱乐形式。

现代话剧20世纪初,随着西方话剧的引进,中国话剧开始兴起。

话剧采用了更为现代化的表演和语言,同时也加入了一些新的主题和创作手法。

例如新文学和现代思潮对话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戏剧史引言

中国戏剧史引言

引言:中国戏剧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戏剧艺术的重要源头。

从古至今,中国戏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观众的目光,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本篇将带领您走进中国戏剧的历史长河,探寻其发展的脉络与辉煌的成就。

一、源起与初创(远古-唐代)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祭祀仪式和乐舞。

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歌舞、表演为主要元素的戏曲雏形。

唐代时期,戏曲逐渐走向成熟,出现了“参军戏”等具有戏剧性特征的表演形式。

二、发展与成熟(宋-元)宋元时期,戏曲得以进一步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如“杂剧”、“南戏”等更为复杂的表演形式,内容涉及广泛,形式多样。

同时,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戏曲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三、辉煌与繁荣(明-清)明清时期,中国戏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

昆曲、京剧等剧种的兴起,标志着戏曲艺术的巅峰。

这些剧种在表演技巧、唱腔、服饰等方面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戏曲剧本的创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经典剧目。

四、传承与创新(近现代)近现代以来,中国戏剧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方面,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中国戏剧开始与世界接轨;另一方面,如何保持传统特色与民族性,成为摆在戏剧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戏剧家和经典作品,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

结语:中国戏剧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凝聚着无数先人的智慧与心血。

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应当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戏剧的优秀传统,不断创新发展,让这朵世界戏剧艺术之花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戏剧历史知识:「元曲」到「昆曲」——宋元戏剧传承的演变

戏剧历史知识:「元曲」到「昆曲」——宋元戏剧传承的演变

戏剧历史知识:「元曲」到「昆曲」——宋元戏剧传承的演变宋元时期是中国戏剧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它见证了中国戏剧从唱词本《太和正音谱》发端,到元曲、元杂剧、昆曲等剧种蓬勃发展,为中国戏剧史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宋元戏剧传承的演变,重点介绍元曲、元杂剧和昆曲三种戏剧形式的演变及其特点。

一、元曲的起源与发展元曲是指在元代(1279-1368年)所创作、演出的一种歌舞剧。

它起源于唐诗、宋词和南北曲的融合与发展。

元曲有一些明显的特点,比如说音乐、舞蹈、词曲融合等。

元曲的发展继承了各朝各代剧种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元曲分为三大类:散曲、杂剧和西皮。

其中以散曲最为著名。

散曲是以唱腔为主,以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侧重了唱腔、曲调、音韵,是元曲中的主要分支。

散曲有爱情、神话、历史、现实等多种主题,富有现代气息,因此在明清两代有着广泛的流传和发展。

二、元杂剧的特点与演变元杂剧是中国戏剧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剧种,与元曲齐名,它是元代早期的一种混杂戏曲,起源于宋代。

元杂剧在音乐、舞蹈、表演、音韵和制度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像是民间戏曲与宫廷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元杂剧具有多个角色、多个背景、多个表演等特点。

它在表演形式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更强的叙事性、引起观众共鸣的能力,因此成为元代最流行的戏曲种类,广受欢迎。

在画面、音乐、道具和水平方面,都呈现出当时的特点和文化风貌。

三、昆曲的特点与传承昆曲是中国戏剧史上经典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唐宋元时期长袖、箜篌、弦子等各种音乐、舞蹈元素的基础上形成的。

昆曲的浑厚、深沉、宏伟而又细腻,旋律优美婉转动人,极富艺术表现力。

昆曲在表演形式、剧本构思、角色塑造和配乐等方面,有着创新和独特之处。

它的剧目内容以历史和现实题材为主,描绘了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感的丰富多彩,与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政治文化也有很大的关联,因此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中国戏剧史发展过程

中国戏剧史发展过程

中国戏剧史发展过程
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1. 先秦时期:《诗经》和《楚辞》中的“颂”和“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这是戏剧的萌芽期。

2. 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在春秋战国到汉代,戏剧逐渐从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3. 汉魏到中唐: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
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
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4. 中唐以后: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5. 宋金: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6. 元代:元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7. 明清: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

温州是它的发祥地。

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

到了清代,地方戏曲蓬勃兴起,京剧逐渐形成。

中国戏剧的发展史概述

中国戏剧的发展史概述

中国戏剧的发展史概述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宫廷,得到了更⼤的发展;民间⼜出现了'俗讲'和'变⽂'等通俗说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出现了'⾦院本',南⽅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形成'北杂剧',南⽅南戏进⼀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带的民间。

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民间⼩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

以体制庞⼤、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

剧⽬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个繁盛期——元杂剧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元曲中影响最⼤的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

北杂剧之⽂学,以质朴⾃然胜,后世戏曲⽂学⽆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代之⽂学。

北杂剧的表演则显⽰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息。

4中国戏曲的第⼆个繁盛期——明清传奇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

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

其剧本⽂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表演上则⽇趋成熟,多⽤昆曲演唱。

中国古代戏剧史古代戏剧发展

中国古代戏剧史古代戏剧发展

中国古代戏剧史古代戏剧发展中国古代戏剧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多样的戏剧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古代戏剧的起源、发展、类型和演出形式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戏剧史。

一、古代戏剧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戏剧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而最早的戏剧形式则是神话传说的表演。

古代儒家经典《尚书》和《礼记》中记载了古代祭祀仪式中的舞蹈和表演,这些仪式逐渐演变为戏剧表演的雏形。

在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戏剧开始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诗经》中的歌舞表演,被视为古代戏剧的起源。

此时期的戏剧形式多为带有舞蹈性质的歌剧,内容主要描绘了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戏剧逐渐吸收了民间艺术的元素,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表演形式。

在唐代,以杂剧和宫廷戏为代表的古代戏剧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丰富多样、风格独特的戏曲体系。

其中,《琵琶记》、《长生殿》等作品至今仍广受欢迎,被誉为中国古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二、古代戏剧的类型和特点中国古代戏剧主要分为戏曲、杂剧和元曲三大类。

1. 戏曲戏曲是古代戏剧中的主要类型,分为文戏和武戏两大类。

文戏注重表达情感和描写故事情节,以唱和念为主,音乐元素较多;武戏则强调动作和武打表演,以舞蹈和武功为主要手段。

京剧、昆剧、黄梅戏、评剧等都是中国著名的戏曲剧种。

2. 杂剧杂剧是古代戏剧中的另一类重要形式,常常配合杂技和魔术等表演,以滑稽诙谐、讽刺嘲笑为主要特点。

《窦娥冤》、《打金枝》等都是中国杂剧的代表作品。

3. 元曲元曲是中国古代戏剧中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是以元代为代表的剧种。

元曲注重情感表达,善于塑造角色形象,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手段。

《西华山》、《汉宫秋》等都是中国元曲的代表作品。

古代戏剧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形式多样,既有单剧种的独立演出,也有多种剧种的组合演出,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戏曲文化。

三、古代戏剧的演出形式古代戏剧的演出形式多样,常见的有曲艺、盘龙戏、亭台和露天等。

中国戏剧发展史

中国戏剧发展史

中国戏剧发展史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

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

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

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大的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

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

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

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中国戏剧的历史

中国戏剧的历史

中国戏剧的历史中国戏剧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舞蹈奴隶社会:祭祀性歌舞,“优孟衣冠”封建社会:汉代“百戏”盛唐:“参军戏”、“歌舞戏”、训练艺人的组织—梨园宋金:多种形式歌舞杂戏融合产生“宋杂剧”,中国戏剧基本形成。

元代: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元杂剧也称“元曲”。

明代:南戏发展成为传奇。

清代:四大徽班进京,形成京剧。

京剧1、形成:清乾隆五十五年,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进京。

徽班以唱徽调(以二黄调为主腔调)为主。

清嘉庆道光年间,以唱西皮腔为主的湖北汉调艺人进京,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出现徽汉合流。

道光十四年前后,皮黄腔即京剧形成。

2、虚拟性的程式化特点规律性;规范性3、流派、名家咸丰同治年间:“老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光绪年间:“后三鼎甲”: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等民国初年:“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海派:王鸿寿、盖叫天、周信芳等4、京剧的角色、脸谱等(1)角色:生——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旦——表演女性人物的行当净——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人物(花脸)丑——在鼻梁上抹以小块白粉,扮演人物种类繁多(2)脸谱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主要用于净角,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的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为剧情服务。

(3)“四功五法”四功——唱(唱功)、念(道白)、做(表演)、打(武打)五法——手(手势)、眼(眼神)、身(身段)、步(台步)、法(上述四种技艺的规格和方法)(4)四大名旦4、京剧的角色、脸谱等(1)角色:生——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旦——表演女性人物的行当净——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人物(花脸)丑——在鼻梁上抹以小块白粉,扮演人物种类繁多(2)脸谱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主要用于净角,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的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为剧情服务。

(3)“四功五法”四功——唱(唱功)、念(道白)、做(表演)、打(武打)五法——手(手势)、眼(眼神)、身(身段)、步(台步)、法(上述四种技艺的规格和方法)(4)四大名旦。

中国戏剧演变史

中国戏剧演变史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
——元杂剧
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 金时代。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 元曲和唐诗宋词并称。关汉卿、马致 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杂剧作 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以质 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 者;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 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二、中国戏剧的发展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 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富于艺术 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 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6 中国戏曲的第三个繁盛期
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 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 初到“五四”前称“文明 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 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 “五四”以后重行照原样 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 实主义戏剧,称“新剧”。 1928年起称“话剧”,沿 用至今。
——话剧
日 出
剧终
金代,北方“金院本”,南方出 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 “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 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宋元南戏和北杂剧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 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 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13世 纪北杂剧在北方中原形成。它是在 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 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 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 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 表现民间故事。
中国戏剧发展概述
一、戏剧基础知识
1. 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2. 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3. 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4、戏剧分类:

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

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过程。

以下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的主要阶段:1. 战国时期至汉代(约前5世纪至3世纪):-在战国时期,戏剧元素首次在杂剧中出现,演员表演和歌唱结合。

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表演形式逐渐发展演化。

到了汉代,雜劇成为当时的主要表演形式。

2.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此时期见证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进一步丰富。

南北朝时期,杂剧逐渐演变成了雜劇、崑劇、音樂劇等不同的戏曲形式。

南朝刘宋时期,雜劇中的南戏开始崭露头角。

3. 唐代(618-907年):-在唐代,宫廷中兴起了一种被称为“大曲”的新戏曲形式,表演风格更加庄重高雅。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戏曲表演场所,如盛行于长安的“乐坊”。

4. 宋代(960-1279年):-宋代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发展了文戏和武戏的结合,形成了早期的元曲。

元曲是中国戏曲的雏形,融合了戏曲表演、音乐、舞蹈等多种元素。

5. 元代(1271-1368年):-在元代,元曲达到了一个高峰,丰富的剧目涌现,形成了杂剧、元杂剧等多种戏曲形式。

元曲在表演和艺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6. 明代(1368-1644年):-明代戏曲进一步繁荣,京剧的雏形逐渐形成。

文官武将的表演风格相辅相成,形成了杂剧、武戏和文戏的综合性表演。

7. 清代(1644-1912年):-在清代,戏曲形式进一步丰富,地方剧种逐渐兴起,如川剧、豫剧、粤剧等。

这个时期也见证了京剧的崛起,它汇聚了多个剧种的元素,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性形式之一。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多元的历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剧种和表演风格,为后来的中国戏曲文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中国戏曲史略

中国戏曲史略

中国戏曲史略以歌舞演故事为基本特征的戏曲艺术,约12世纪也即我国的宋金时代才形成完整的形态,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的先秦乐舞、汉代百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歌舞戏和优戏、隋唐散乐和歌舞戏、宋杂剧和金院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几个阶段。

一、先秦乐舞在我国先民的乐舞艺术中,已经萌生了后世戏曲的基因。

先民的乐舞究竟是怎样的状态,只能依靠后世考古文物遗存和文字产生以后古人追述的传说与神话。

原始歌舞,再现氏族采集,狩猎,农耕和战争生活,表达男女爱悦,有其实用的目的与功能。

又与先民对神灵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生殖的崇拜等联系在一起。

1973年,在发掘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的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彩陶盆。

据测定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彩陶盆的内壁绘有舞蹈者舞姿的纹饰,每组五人共三组。

舞者体态相同,动作划一,彼此携手起舞,摇动着头饰与尾饰,仿佛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氛,显然给人一种节奏鲜明的动态感。

舞蹈纹饰形象所显示出的节奏、步态、动态、情趣、透露了那时歌舞已具有的观赏性,和先民对舞蹈美的鉴赏力。

先民的审美意识,正是推动原始歌舞发展的动力。

(图片1)《尚书.尧典》记载的‚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和《吕氏春秋.古乐》所记‚帝立尧,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糜臵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罄之音,以致舞百兽‛的传说,反映的是古代狩猎生活的情景。

还有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传说。

先民的歌舞艺术,已经具有了许多特征,主要有三点:1、对生活的再现性。

2、诗、乐、舞的综合性。

3、祭祀娱神的仪式性和审美娱人的观赏性。

以上这些歌舞的特征,原本是歌舞艺术产生后自身的形态特征,并非为后世戏曲而设。

然而,却是戏曲赖以形成的基本因素。

传说中历代祭祀乐舞到周代被统治者们推崇,制礼作乐,整理而为‚雅乐‛,是与‚俗乐‛相对而言。

周代有‚六乐‛,也就是‚六代之舞‛,包括相传为黄帝之乐《云门》,帝尧之乐《咸池》,帝舜之乐《韶箫》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朴和他的作品
白朴,1226至1306年,由 山西迁至河北正定,出身官僚士大 夫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然 而,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专 攻词赋. 。共写过15种剧本,现仅 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 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 上》三种,以及《韩翠颦御水流红 叶》、《李克用箭射双雕》的残折。 白朴的剧作,题材多出历史传说, 剧情多为才人韵事。悲剧写得悲哀 怛侧,雄浑悲壮;喜剧写得起伏跌 宕,热情奔放。历来被认为是爱情 剧中的成功之作
种之一,被誉为“国粹”。
6 中国戏曲的第三个繁盛期
——话剧
中国话剧只有百年 的历史,从西方引入 中国,20世纪初到 “五四”前称“文明 新戏”,这种早期话 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 特点。“五四”以后 重行照原样引进西方 戏剧,形式是现实主 义戏剧,称“新剧”。 1928年起称“话 剧”,沿用至今。
王实甫和他的作品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 元代前期又一位伟大的剧作 家,生平事迹不详。据各种 记载推断,王实甫的生活时 代晚于白朴、关汉卿,基本 与马致远同时。 王实甫所作的杂剧,名目 可考的共13种。今存有《崔 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 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 歌舞丽春堂》3种,而五本二 十一折的《西厢记》则是他 最著名的作品。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
——明清传奇
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 展而成的戏曲形式。明初到嘉靖 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 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 山曲海”。 明中叶以后,传奇 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 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 名篇佳作不胜枚举,如汤显祖之 《牡丹亭》表演上则日趋成熟, 多用昆曲演唱。
中国戏剧发展概述
一、戏剧基础知识
1. 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2. 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3. 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4、戏剧分类:
戏剧分类
1、 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不同:话剧、歌剧、舞剧、 诗剧、歌舞剧、相声剧。 2、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多幕剧、独幕剧 3、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历史剧、现代剧 4、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悲剧、喜 剧、正剧(悲喜剧)。 5、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北京)、沪剧(上 海)、豫剧(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 汉剧(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 西)、黄梅戏(安徽)等 6、演出不同: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宋元南戏和北杂剧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 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 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 一带的民间,13世纪北杂剧 在北方中原形成。它是在宋 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 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 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 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 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 现民间故事。
关汉卿和他的作品
关汉卿,号己斋叟,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 “元曲四大家”之首 。生卒年不详。一生“不屑 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 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 着密切联系。关汉卿长期“混迹”在勾栏妓院。 在玩世不恭的背面,隐藏着冷峻悲凉的内心世界 和热烈乐观的战斗精神。他的笔触,诉说着民众 的困苦与无奈;又将悲悯的情怀,倾洒在被污辱 的女性身上。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国内至少100种不同的戏剧形式,1500个职业剧 团,同时上演关汉卿的剧本。他的剧作被译为英 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后世称关汉卿为“曲圣”。其中《窦娥冤》、《 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 》、《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西厢记》 中的崔莺莺
元杂剧的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 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 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 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 徕儿(小厮)。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
——元杂剧
,元曲和唐诗宋词 并称。关汉卿、马致远、郑光 祖、白朴、王实甫等杂剧作家, 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以 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 有出其右者;北杂剧的表演则 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 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日 出


似则 水为 流你 年如 花 美 眷 ,
……
5、中国戏曲的转型期
——地方戏的兴起
18世纪以后,中国戏剧由传奇走向了地方戏时代。地
方戏就是由于方言不同,戏剧的曲调几乎用了不同的宫
调演唱,从而形成众多的声腔和剧种,故统称为地方戏。 如秦腔、评剧、黄梅戏、昆曲、京剧等。其中京剧是发
展得最强劲的一支,京剧今天已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剧
郑光祖和他的作品
郑光祖,山西襄汾县人,是 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 元杂剧四大家之一。早年习儒 为业,后授杭州路为吏,他 “为人方直”,不善与官场人 物交往,官场生活艰难。开始 杂剧创作。写过18种杂剧剧本, 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 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 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 《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 关三战吕布》等。从这些保留 的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他 的剧目主要两个主题,一个是 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另一个 是历史题材故事。
小 生
老 生
武 生
花 旦
老 旦
武 旦
正净
副净
文丑




水 袖
耍 素 珠 椅子功
脸谱,即戏曲净丑两行 所用的面部化妆手法,以夸 张的形式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及人物褒贬。 脸谱来源于南北朝时期 北齐兰陵王长恭作战时所戴 之面具,后由面具发展为直 接在脸上勾画,到明清时形 成一定规矩,即成脸谱。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起源于原始歌舞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 的角抵戏。
南北朝出现了歌舞与表演 结合的歌舞戏,如《踏摇 娘》。
唐代出现了以滑稽表演为 特点的参军戏;宋代出现 娱乐场所瓦舍、勾栏,民 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 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 “宋杂剧”。 金代,北方“金院本”, 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 北方形成“北杂剧”,南 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 戏曲形成
剧本的构成:唱、科、白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起抒发感情、渲染环境和连接情节的作用。元杂剧规定,每一 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 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 :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 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 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
关汉卿
马致远和他的作品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大都 (今北京)人。晚号“东篱”,以示 效陶渊明之志。曾任江浙行省官。马 致远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 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 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开坛阐教黄梁梦》、《西华山 陈抟高卧》七种。马致远的散曲作品 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 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马 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却长期 无果。《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 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
二、中国戏剧的发展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 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 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臵,与古希腊悲 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 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 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 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 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 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