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作品鉴赏110218130140郑捷

合集下载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分析

一、外国新闻作品分析:1.分析《日本签字投降》一、作者简介:霍墨·比加特: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著名记者,在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写的报道,曾报道过太平洋战争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先后两次获得过普利策奖,他的报道以生动详实著称,同时又是一名有名的“写作快手”。

二、报道特色:——“寓观点于事实之中”▪这是记录在世界重大历史事件的新闻名篇。

▪通篇都是客观叙述,用事实说话,捕捉细节▪冷静客观的描写,体现日本帝国的没落,世界强国地位的失去。

▪作者不直接评论,透过细节描写传达思想,将观点和倾向体现在对事实的取舍中三、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手法▪细致描写了五个人物▪着重对日本外相重光葵的细节描写思考:结合此文,试述外国记者“寓观点于事实之中”的报道特色。

2.分析《火葬——甘地永存》一、写作特色:▪语言凝练、传神*介绍事件背景——描写人们吟唱经文——描写送葬队伍的不同阶层二、结构特色▪以火葬为线索*火葬的背景——火葬开始——火葬仪式——火葬结束▪围绕火葬这一中心事件,把人们对于甘地的爱戴之情传神地表现出来,通过火葬经过的描写,将各阶层人们的不同表现用事实叙述,全文融为一体,前后有序三、对观察性报道手法的运用▪既像一则消息,又像一则目击记▪观察准确,写的传神简练▪对各阶层送葬人们的描写3.分析《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一、引用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及作用:▪多次引用两位宇航员的话:用他们的切身感受真实向读者再现登月的情景,增强报道的客观性、可信性和权威性,使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这一事件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更形象、生动。

——“用事实说话”胜过直接评论二、“一句话导语”的重要性▪一句简单的导语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事实呈现给读者。

▪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及时、充分地向人民群众报道他们欲知、和应知的新闻三、记者具有高度新闻敏感思考:结合此文,说明记者具有高度新闻敏感的重要性。

4. 分析《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一、作者简介:比昂尼克:法新社前驻北京首席记者二、抓住的两个人物镜头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我喜欢的三十篇新闻作品1.《暴走妈妈割肝救子》系列报道冯志刚等记者2009.10.27—2010.10.09 长江网该新闻已经报道便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百度百科为其创建词条“暴走妈妈”;社会捐款不断涌入,解决了主人公陈玉蓉的家庭困难,使陈玉蓉与其子顺利完成手术;引起网友对亲情和感恩家人的思考,并获得非常良好的正面影响;记者行业的刻苦专业也被网友所体会。

它充分展现了新闻报道的正面影响,不仅提升了长江网的知名度,也弘扬了真善美,传播了新时代主旋律,对网友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

2.《以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任仲平 2016.06.29 《人民日报》这是一篇评论文章,它的论述手法非常值得学习。

文中大量引用方志敏、华罗庚等人的名句,非常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也运用精选的事例和数据来说话,充满说服力,让人阅读后印象深刻;全文写作手法非常精妙,全文运用一种讲故事的口吻,从历史讲到今天再到未来,读来亲切自然,激发读者热情和阅读兴趣,从而使得本文传播效果非常好,仅24个小时便被近180家网站进行了转载。

3.《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江山市历史、文化村落纪行》毛广绘 2012.05.10 《浙江日报》首先,作者的成文速度已然令我非常敬佩。

5月9日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现场推进会在江山召开,记者随与会人员现场查看了江山的历史文化村落,在做好一般性会议报道的同时,记者在会议间隙采访了相关人物即故事,第二天便完成了这份报道,足见记者实力与功底一流。

而且本篇文章像散文一样优美的文笔和意境令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既展现了江山的美丽、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方面的成果,也展现了呼吁保护历史文化村落的主旨。

4.《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周岩、吴宇、拉巴次仁2006.07.01 新华社“首次”、“世界屋脊”这样的字眼都说明这个选题的重要性,然而本篇报道的篇幅却没有题目看上去那么“吓人”,而是巧妙地裁剪为短短一篇文章,且迅速、准确、全面又生动。

丁邦杰中外优秀新闻作品赏析

丁邦杰中外优秀新闻作品赏析

丁邦杰中外优秀新闻作品赏析【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丁邦杰及其新闻成就简介二、丁邦杰的新闻作品特点1.客观公正2.深入调查3.独特的视角三、丁邦杰优秀新闻作品赏析1.《非洲的泪》2.《粮食》3.《难民营的春天》四、丁邦杰新闻作品的启示1.以人为本2.关注弱势群体3.强调社会责任正文一、丁邦杰及其新闻成就简介丁邦杰,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曾多次获得国内外新闻奖项,被誉为“中国新闻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他从事新闻工作数十载,一直秉持着客观公正、深入调查、独特视角的新闻理念,为我们带来了大量优秀的新闻作品。

二、丁邦杰的新闻作品特点1.客观公正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丁邦杰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真实反映事件的本来面貌,不偏离事实,不夸大其词,更不捏造虚假信息。

他的报道深入人心,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2.深入调查丁邦杰的新闻作品都经过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他力求通过自己的报道,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他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人民群众,挖掘出许多具有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新闻素材。

3.独特的视角丁邦杰的新闻作品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总能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事件的另一面。

他的报道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让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

三、丁邦杰优秀新闻作品赏析1.《非洲的泪》《非洲的泪》是丁邦杰的一篇著名的新闻报道,它揭示了非洲大陆的贫困和落后,以及非洲人民生活的艰难和困苦。

这篇报道以其深入的调查和独特的视角,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赢得了极高的评价。

2.《粮食》《粮食》是丁邦杰的另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它关注的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问题。

这篇报道通过深入的调查和详实的数据,揭示了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3.《难民营的春天》《难民营的春天》是丁邦杰关于难民问题的一篇报道。

他深入难民营,亲身感受难民的痛苦和困境,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难民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四、丁邦杰新闻作品的启示1.以人为本丁邦杰的新闻作品始终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他的报道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尊严和价值。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外国作品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外国作品

中外新闻新闻作品研究作品阅读分析部分外国新闻作品(16篇)1.日本签字投降(美国记者霍墨.比加特、特点:客观地叙述介绍,寓观点于事实之中,对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2.火葬——甘地永存(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写作特点:语言凝练、传神。

3.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是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成就。

美联社记者以最快速度报道这一时间,在一时无法实地采访的情况下,根据电视实况播写出了这篇报道。

此文有很高的时效性,也体现了作者高度的新闻敏感。

导语的特点: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短短一句话便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事实报告给了读者。

写作特点:段落多、句子短、具体形象、富有动感、与画面节奏协调一致。

4.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法新社驻北京首席记者比昂尼克采写的短新闻、写作特点:将自己的观点巧妙地蕴含在事实之中。

)5.断电使纽约陷于一片黑暗(关于纽约断电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特点:段落多,但多而不烦琐、活而不零乱,层次分明。

6.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记者抓取当时的日本首相夫人看望中国大熊猫的现场情景,把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表现得真切、细腻,富有人情味。

特点:重现场描写、少过程叙述。

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风格,不拘一格进行报道,写出新意,写出情趣。

7.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特点:运用现场,精练的文字,运用确切的数据描写,产生了信任感和真切感。

8.记鲁迅(人物特写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特点:从具体到一般,再到具体。

)9.彭德怀印象(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西行漫记》)10.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本篇表现了法国首都巴黎在1940年被德国法西斯占领后的种种情景。

前苏联著名记者爱仑堡、写作特点:选材典型,以一当十。

寓鲜明的爱憎于冷俊的叙述描写之中。

11.水面下的桥梁(通讯前苏联著名记者西蒙诺夫、开头给人留下悬念,然后叙述事件过程,结尾言尽意不尽。

12.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以记者的现场见闻感受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报道了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的可耻下场。

优秀新闻作品赏析

优秀新闻作品赏析

优秀新闻作品赏析11月1日,第29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这也是融媒体奖项开设的第二年。

纵观本届融媒体获奖作品,在技术应用、创意呈现等方面均有所突破,但笔者认为更亮眼的特征是“新闻性”的显著增强。

融媒体新闻作品正在突破走出曾经流于“炫技”,浮于表面的困境,走向真正的融合,在重大主题宣传、突发事件、热点事件中展现出新的面貌。

(一)重大宣传不放松,主题策划聚民心“文章合为时而著”,书写伟大时代,凝聚社会力量,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本届融媒体获奖作品在重大主题宣传方面持续发力,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脱贫攻坚”等重大主题主线,推出微视频《父亲·我们·时代》系列创意互动报道、新媒体H5《长沙有多“长”》、短视频作品《臊子书记》等一系列小切口的融媒体作品,运用网言网语、增强创意互动,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真正使新闻作品举旗帜、聚民心的导向作用落到实处。

长江云APP推出的《百天千万扶贫行动》,立足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大局,精心策划“全员、全息、全程、全效”扶贫,以“主题宣传新闻故事扶贫代言互动直播大型活动电商销售”的新模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极大发挥了融媒传播的影响力。

(二)突发事件不滞后,全程传播赢民心如何报道重大突发事件,历来是媒体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受暴雨影响陕西汉中略阳五龙洞成孤岛直升机急运物资》,在暴雨后第一时间采用移动视频直播的方式让外界同步获知救灾的实况,成为央视新闻成立以来点击率和播放量最高的移动直播作品之一。

获移动直播一等奖的作品《直击7·5泰国普吉游船倾覆事故现场救援仍在进行》,在直播救援情况,发布独家画面,并与网友实时互动的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将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和融合互动有效统筹起来,被央视、人民日报等二十余家媒体转载,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应。

(三)热点事件不缺位,民生实事暖人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闻媒体始终不变的追求,维护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需求、回应人民呼声自然也应是融媒体新闻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在。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一)、消息25篇一、《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P85新闻素描,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

文,运用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既展示全貌,又刻画动人细节的表现手法。

文后半部分有几处间接议论和直接议论。

1945年8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

二、《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P87人物新闻,人物对话的运用是该文的写作特色。

新华社一九四七年二月七日电。

三、《中原我军占领南阳》:P88消息。

文,高屋建瓴,纵览全局,善于从本质上、总体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鲜明特色。

背景材料是此文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烘托深化了该文的主题。

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首尾贯通是该文的写作特色。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五日电。

四、《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长江》:P91消息。

它记载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件重大史实。

精炼扼要、气势雄伟是它的特点。

既有事实的清晰叙述,又有清净的概括描写是它的写作特色,层层紧扣的布局安排。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电。

五、《上海严寒》:P93短消息,通过十年前和十年后的典型事例表现新旧两个社会的对比。

导语中有景物描写。

文,行文简洁洗练、用事实说话、作者尽量不发或少发议论的写作技巧和表现特色。

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二日。

六、《分清主流与之流莫把“开头”当“过头”》:P94新闻述评。

有述有评、评述结合的特点。

文以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政治形势和社会背景,认识这一主题的重要性和深刻性。

一九七九年五月十六日《人民日报》。

七、《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笔横生》:P97人物新闻。

文写的妙趣横生,生动活泼,详略得当,以作画为线索。

文,背景材料作用是表现人物成长、深化主题。

一九七九年是十月十日《文汇报》。

八、《从邮局看变化》:P99消息。

角度独特、构思巧妙、小中见大为其特色。

对比事实、特出主题为其写作特色。

运用了对比式导语。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简单评析第一部分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简单评析第一部分

延安庆祝⽇本⽆条件投降 新闻素描 题材重⼤,场⾯热烈,报道及时。

表现⼿法: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到点,点⾯结合,既展⽰全貌,⼜刻画动⼈细节。

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 ⼈物新闻 写作特⾊:⼈物对话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解放战争时期⽑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篇消息。

不仅报道了事实,⽽且深刻揭⽰了敌败我胜的必然趋势。

写作特点: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尾贯穿。

背景材料起到了突出事件的新闻价值,烘托深化主题,增强新闻的知识性的作⽤。

我三⼗万⼤军胜利南渡长江 ⽑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消息,记载了我国新民主主义⾰命⼀件重⼤史实。

写作特⾊:清晰的事实叙述,概括的情景描写。

本⽂特点:精练扼要,⽓势宏伟。

⽑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我三⼗万⼤军胜利南渡长江》,以其⾼超的语⾔驾驭能⼒,展现了我军当时渡江的雄伟⽓势,可谓精辟的语⾔和⾼深的思想相得益彰的典范。

上海严寒 短消息 写作特点:⾏⽂简洁洗练、⽤事实说话、不发或少发议论。

分清主流与⽀流莫把“开头”当“过头” 新闻述评 写作特点:有述有评、评述结合。

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 ⼈物新闻 结构特点:以作画为线索,贯穿全篇。

从邮局看变化 消息 特点:⾓度独特、构思巧妙、⼩中见⼤ 写作特⾊:通过对⽐事实突出主题。

《从邮局看变化》成功地运⽤了对⽐⼿法,消息从头⾄尾⼏乎都贯穿了对⽐,⽽且对⽐强烈,很有说服⼒。

在概括对⽐之后,接着列举事实进⾏具体对⽐,从邮局这个“窗⼝”,⼩中见⼤,⽣动有⼒地说明了由于贯彻落实党的⼗⼀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针、政策,我国的经济形势发⽣了可喜的变化。

经济学家赶集 ⼗⼀届三中全会后较早的关于时常经济的报道。

写作特点:以⼩见⼤,反映深刻⽽且有重⼤意义的主题,成功的运⽤动词。

运载⽕箭飞跃万⾥长空 由四篇短消息组成的连续报道。

报道我国第⼀枚运载⽕箭发射实验成功这⼀举世瞩⽬的重⼤事件。

写作特点:现场感强。

枫桥兴会扶桑客⼦夜钟鸣百⼜⼋ 外事活动的动态新闻 特点:题材新颖,内容富有情趣。

新闻摄影作品评析

新闻摄影作品评析

新闻摄影作品评析本文以《New York Times》为例对一张新闻摄影作品进行评析。

该作品于2021年6月,由该报记者Steven Keating拍摄。

照片中,一名年轻男子面对摄相机,戴着黑色口罩,两眼含泪,表情痛苦而无助。

背后是一片密集的警察与示威者混战的场景。

这张照片捕捉到了当下在美国多个城市持续发生的抗议示威活动中,广泛存在的暴力冲突与社会动荡。

这张照片的构图非常简洁而又有力。

以男子为中心,将观者的视线引导到他的面部表情。

男子嘴部被黑色口罩覆盖,突出了他眼部的泪痕和眼神中的无助和痛苦。

这种集中的焦点营造出一种令人感同身受的情绪,让观众不禁被吸引进照片内。

照片的色彩运用也非常出色。

整幅画面以黑白灰为主,突出了场景中的暴力与紧张气氛。

黑色口罩、男子的黑色上衣和背后警察的防护装备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强调了男子的孤立与无助。

此外,还有一些微弱的灯光和反光,增加了照片的层次感和动态感。

这张照片的价值在于其强烈的情感共鸣。

通过男子的眼睛和泪痕,观者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此外,背景中的暴力场面也引起观众对示威活动和政治社会问题的深思。

这张照片通过准确捕捉瞬间并传达情感,打动了观众的心灵,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总而言之,这张《New York Times》的新闻摄影作品通过精准的构图、色彩运用和情感表达,成功地捕捉到了抗议示威活动中的暴力与社会动荡,并引发了观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这种强烈的情感共鸣和社会意义使得这张作品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表达价值。

这张新闻摄影作品凝聚了丰富的社会意义和情感共鸣,值得进一步探讨和评析。

抗议示威活动一直以来都是新闻摄影师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它们代表着社会的不满与呼声,承载着民众对于公正和平等的期许。

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抗议示威活动的现场,更通过一名年轻男子的面部表情,传递了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助。

这位男子的眼神中透露出的绝望和沮丧,触动了观众的情感,引发了无数思考。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1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1
结构与选材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北戴河海滨之夜话雁翎队小切入映射社会大背景华美窗帷的后面邹韬奋夜话形式借史论今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范长江散文式的笔法战争也如湖水芦苇般柔和新闻三论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
刘 敏
第一章 解放前的新闻作品
消息类: 《南京发生日寇大屠杀惨案》 《毛主席回来了》 《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 《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迁来北平》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通讯类: 《访上海资本家荣毅仁》 《当你们熟睡的时候》 《英雄登上地球之巅》
五六十年代通讯之典型报道
“典型报道是指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突出事物的强 化报道。普遍意义,是指代表事物的面要宽,影 响要大,包含思想意义、教育意义、借鉴意义, 它是成为典型的基础;突出,主要是指同类事物 中最先进的事物,以及少数最恶劣的事物。典 型报道的强化,有些是根据上级当时的中心工 作或受众的反应,由新闻机构着意形成的。” --甘惜分 雷锋 焦裕禄 学大寨
两则军事报道:结构与选材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通讯类: 《外交部之厨子》 《华美窗帷的后面》 《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北戴河海滨 之夜话》 《雁翎队》
小切入映射社会大背景
外交部之厨子(节录) ——黄远生 华美窗帷的后面 ——邹韬奋
夜话形式 借史论今
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 ——范长江
中西新闻文体之异同
西:消息、特写(有截稿时间限制、无 截稿时间限制)、评论 中:消息、通讯、特写、深度报道、调 查兴报道、评论……
中西新闻之写作
“摆进去” 访上海资本家荣毅仁》 《访上海资本家荣毅仁》 “跳出来” 访荣毅仁》 《访荣毅仁》
中西新闻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导语

新闻作品评析

新闻作品评析

新闻评析1、新闻的定义与含义:定义:我国新闻界公认的、影响较大的是陆定一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它揭示了新闻的本质特征,指出新闻是“事实”,区别于文学的虚构;这个“事实”是“新近”发生的,又区别于历史;“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但它本身还不是新闻,还必须经过“报道”。

王中教授认为“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体现了新闻传播的广泛性、深刻性与有效性受到社会制度、传播体制与该社会生产力发达水平的制约,坚持了辩证唯物论实践和认识对立统一的观点,具有事物定义应具备的客观性、鲜明性、普遍性,是一个比较科学、准确的定义。

含义:新闻的定义中包含着两层含义:①“新近变动的事实”表明新闻的客观性。

司空见惯的、重复出现的事也是“新闻”,也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但不能成为新闻媒体发布的新闻。

②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其“传播”虽然包含着人类所有信息的交流与发布,但其主要含义仍是“大众传播”,即指有一定的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事实才是新闻,我们称之为“媒体新闻”。

2、媒体新闻:由一定的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事实。

特性:真实性、新鲜性、公开性、服务性、广泛性、连续性、时限性3、新闻与媒体新闻的区别与联系媒体新闻特指一定新闻媒体传播的新闻,它比新闻的范畴小得多,仅仅指新闻中的大众传播部分。

新闻与媒体新闻的本质区别:人际间的信息传递一般无利害关系,而新闻媒体由于它的控制者具有特定的评价立场,尤其是政治立场,因而传播的新闻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倾向性。

新闻中包含媒体新闻,媒体新闻具有自身的个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新闻评析的定义与含义:定义新闻评析是对新闻媒体公开发布的新闻作品进行评价与分析,即通过对新闻作品的新闻特性的发掘与分析来判断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的大小的活动。

含义①对象是媒体新闻,指的是新闻采访写作(制作)全过程的最后结晶,是新闻媒体向外传播的成品。

②新闻评析主要任务:对具体的新闻作品进行评价与分析,它以研究和评价当代新闻作品以与新闻现象为己任。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作品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作品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阅读分析部分(通讯等)1.华美窗帷的后面(风貌通讯邹韬奋、通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示了华美窗帷后没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脓疮”,至今对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仍有意义。

语言风格:文字具体生动,平易近人,带着辛酸的幽默写资本社会的世态炎凉,对劳苦大众寄以深切的同情。

表现特色:选材典型、因小见大。

2.祁连山北的旅行(节录)(通讯范长江、题材重大,材料翔实,视野开阔,内容深刻。

语言风格:写景状物,具体生动;评人论事,舒卷自如,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

3.桌上的表(通讯张明、特点:由小见大、角度不一般化。

结构特色:有条不紊、叙事紧凑、首尾呼应。

4.访“葡萄常”(人物专访邓拓、通过软枝葡萄百年兴衰的历史,展示常家五姑侄的坎坷命运,具有很前感到新闻性和历史纵深感。

特点:因人写事,缘事写人。

语言风格:行云流水、不事雕饰、朴实平易、娓娓而谈。

)5.春夜(意境优美的新闻特写,动人的抒情诗。

特点:写领袖人物时另辟蹊径、独具匠心、不落俗套、别开生面。

写作手法:优美清新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描写,对人物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的细致刻画。

)6.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事件通讯中国青年报记者(有时会考选择题)特点: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现场描述、于叙事中写人。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报道的是一个头绪纷繁的感人事件,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崇高精神。

这篇通讯采用了时空结合的结构形式,即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

以时间的进展为纵向线索,同时又一空间的变化为横向线索,把发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事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做到时空结合,纵横交错,引人入胜。

通讯中虽涉及的部分、单位不少,又人多事杂,叙事却有条不紊;虽事件经过波澜起伏,却变而不乱,衔接自然。

整篇通讯把复杂的事件交代得清晰明了,出色地展现了这种结构形式多彩多姿的特色。

7.英雄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中国登山队员突破人类登山史上90年来未能突破的难关。

优秀新闻作品赏析

优秀新闻作品赏析

诗意盎然叙大事回味悠长念古村——赏析优秀新闻作品《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广电1102 张洪乐 201120270225【背景介绍】:浙江日报记者毛广绘的《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江山市历史文化村落纪行》获得了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2012年5月9日,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现场推进会在江山召开,记者随与会人员一起现场察看了江山的历史文化村落,深深感受到江山在保护古村落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十分符合中央、省委的要求。

于是,在做好一般性会议报道的同时,记者在会议间隙抓紧采访相关人物及故事,连夜加班,于第二天赶出这一通讯。

文章见报后,江山干部群众反响强烈,对保护古村落的积极性更高,不断有人打电话给记者交流感想,衢州文化界人士表示:没想到党报头版头条可以这样写。

此文后被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以及《新民晚报》等多家媒体转载,影响进一步扩大,至今已有全国100多个县市3000多人到江山考察古村落保护。

浙江省委宣传部领导批示,认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写出此文,而且质量不错,值得表扬。

此后,江山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实施意见,加大保护力度。

【赏析】:此篇文章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文笔优美而自然,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却能把人带如一个古色古香的意境之中,犹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文章还多处运用鲜明生动的故事,营造了很强的现场感,信手拈来,寥寥数笔,人物跃然纸上,用散文的笔法,轻松的笔调,给出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江山答案,同时以小见大,表达了呼吁回归精神文明建设的情感诉求,回味悠长,引人深思。

同时本文记者打破常规散文诗般的写法,对党报的工作性报道也是一个创新之举。

接下来我将从意境意象、节奏韵律、成文速度和象征手法以小见大四个方面具体欣赏一下本文的出彩之处。

意境意象美的活灵活现重大主题活动的报道往往比较严肃,有很多文章因此流于形式,用官话讲官事,用行话讲行事。

而这篇通讯却笔走偏锋,开门见山就营造了一种散文诗般的意境,让文章具有独特的情调和境界:“在古村落日渐消逝的今天,江山市留住了她们匆匆的脚步。

自考复习专题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之作品简单评析

自考复习专题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之作品简单评析

自考复习专题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之作品简单评析例如导语,在近代报刊创立之初,消息没有什么特殊的结构形式,只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将新闻事实记录下来,这样,最终要、最新鲜、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的布道突出。

到19世纪中期,美国爆发南北战争,人们急于了解瞬息万变的战争情况,许多报纸为了抢发新闻,争取读者,争取利用电报发稿,把主要新闻事实放在开头部分,快速传播出去,于是出现了导语。

早期的导语,时、地、人、事、因要素俱全被称为第一代导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节奏的加快,20世纪30年代后,又出现了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第二代导语。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闻写作突破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向自由式、灵活多样的形式发展,导语也越来越多样,出现了间接导语、退缓式导语、复合式导语等许多新形式。

以通讯为例,19世纪30年代,我国境内开始有了近代中文报纸。

早期报纸上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报道”,大都是几十字、百把字的短稿,采取客观的口吻,简短概括的介绍人物和事件,极少有详尽的文字叙述,似今天的简讯之类。

随着社会对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对那些重大事件、有趣见闻等,已不满足于简略的报道,而要求有详尽的记述,因而逐渐出现了通讯这种体裁。

早期的通讯以纪实性通讯和旅游考察通讯居多,后来人物通讯和故事通讯也大量出现。

50年代大量出现工作通讯和深度报道。

19.以通讯这种文体的变化为例,谈谈文体变化与时代需求的关系?(举例)以通讯为例,19世纪30年代,我国境内开始有了近代中文报纸。

早期报纸上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报道”,大都是几十字、百把字的短稿,采取客观的口吻,简短概括的介绍人物和事件,极少有详尽的文字叙述,似今天的简讯之类。

随着社会对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对那些重大事件、有趣见闻等,已不满足于简略的报道,而要求有详尽的记述,因而逐渐出现了通讯这种体裁。

早期的通讯以纪实性通讯和旅游考察通讯居多,后来人物通讯和故事通讯也大量出现。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

消息类: 《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第一章 解放前的新闻作品
它是消息, 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消息. 而是采用若干文学手法尤其是描 写的笔法写出来的现场新闻, 是“ 现场短新闻”这一新闻报道方式的 一个重要品种。
4 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 典型报道复苏期
5 80年代后期至今 典型报道低潮期
邱少云 黄继光 鞍刚经验 孟 泰精神 郝建秀工作法
焦裕禄 雷峰 大寨 大庆 但开始 出现了众多高产卫星典型,唯 意志典型,高大全式典型
特别有正面影响的典型很少,大 量的是什么造反英雄聂元梓,白 卷英雄张铁生,反潮流黄帅等
产生原因
马列党报观特别是列宁党报思想指导下的苏联典型报 道的成功实践对我国的影响 (恩格斯—党报的任务是什么?首先是组织讨论 论证 阐发 捍卫党的要求。 列宁---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 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1我党新闻理论的支持 2毛泽东亲身实践与倡导
3特定历史条件的呼求
1 不断发展的我党党报理论为典型报道的长期生 存提供了牢固的理论支撑
新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评的特点
3、由述而评, 以评统述。述评摆事实和讲道理兼 而有之。它所讲的道理, 是作者通过大量新闻事 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这也正是述评与某些 推理性评论的区别。因此, 述评更注重材料和观 点的统一。述评中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有时多一 些, 有时少一些, 但都服务于观点, 或者说接受观 点的统率。述评的作者要掌握大量的事实和各种 背景材料, 这样才能经过分析研究, 得出正确的结 论。
典型事例是构成消息和通讯的主要成分

中外新闻学名著导读整理

中外新闻学名著导读整理

中外新闻学名著导读关键词一、《大公报》(一)大公报的历程1、大公报创刊号1902年6月17日由英敛之创办。

2、入民国之后,英敛之无心主持报馆局面,1916年9月,由原股东之一的王郅隆购买,胡政之为主笔兼经理。

3、1925年11月27日停刊。

4、1926年9月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组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

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经理。

从此《大公报》进入新记《大公报》时期。

(新旧转折时期)5、1935年12月,吴鼎昌出任南京政府实业部部长,辞去社长一职。

鉴于京津局势紧张,《大公报》开始向南发展,1936年4月1日,创办上海版。

津沪版同时发行,《大公报》正式成为一张名副其实的全国大报。

6、七七事变后,天津、上海相继陷落。

《大公报》力主抗战,表示“一不投降,二不受辱”,天津版、上海版分别于1937年8月5日、12月14日停刊。

7、张季鸾率曹谷冰、王芸生等相继创办汉口版和重庆版,胡政之等先后创办《大公报》香港版和桂林版。

抗战期间,渝版、港版、桂版一度同时发行,在规模和舆论影响力上,国内报纸难望其项背。

8、1941年4月,《大公报》获密苏里新闻学院年度新闻奖。

当日重庆新闻界隆重集会以示庆贺;《大公报》发表《本社同人的声明》,概括《大公报》的成功经验为“文人论政”和“商业经营”。

9、1941年9月,张季鸾去世,成立董监事联合办事处,由胡政之任主任委员,统一领导各馆,王芸生为总编辑。

10、1945年11月1日、12月1日,上海版和天津版相继复刊。

1948年3月15日,香港版复刊。

11、言论方面,基本上是呼吁和平,反对内战。

对中共,发表《质中共》等社评,受到《新华日报》抨击,称其“小骂大帮忙”,是“法西斯帮凶”;对国民党,不满和抗议其镇压学生运动和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国民党《中央日报》称王芸生是“新华社广播的应声虫”,发起“三查王芸生运动”。

12、1949年1月15日,解放军攻占天津,津版改组为为《进步日报》。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3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3


1985 - 1991 :曲折发展 宏观经济改革开始有成效 价格、工资的改革,民营企业的放开, 开始出现财富阶层,这些都在媒体的发 展上得到了反映。
主要财经媒体




主办单位:中国社科院 工业经济研究所 1985年1月创刊,原名 《专业户经营报》、 《中国农村经营报》 1989年1月正式更名为 《中国经营报》 办报方针:"为改革开放 鼓与呼,为实践者出谋 划策"
现场短新闻的特点

新闻价值高 现场感强 短而精

《”飞天”凌空》
中美磋商的最后一幕


6月17日19时47分,北京东长安街外经贸 部大会议室内传出一阵掌声,中美由此避免了 一场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贸易战。 这个场面,自1994年开始,至今每年一次。 从会议室向外望,摄影机自昨天起将入口 堵得水泄不通,可以听到记者们用汉、英、法、 日等语言对在无线电话机发稿,这至少说明中 美知识产权磋商在全世界贸易中的影响。

《日本经济新闻》 1876年12月2日创刊
何谓“财经新闻”



狭义:金融市场、证券市场、资本市场 (胡舒立) 广义:关注经济生活的全局,经济新闻 +金融证券新闻 例: 《关于股市的通信》 《菜价追踪》


小平同志身着深灰色中山装,站在屏风旁 边,容光焕发,同来访的日中经济协会访华团 的日本客人一一握手。当着几十位日本客人、 几十位中外记者,小平同志向他们、也是向中 国、向全世界宣布:“日中经济协会代表团将 是我会见的最后一个正式的代表团,我想利用 这个机会,正式向政治生涯告别。” 短短几句话,像以往那样说得明快、平和, 几十位在场的中外记者却由此得到一条重要消 息:今天,敬爱的小平同志将正式告别他60多 年的政治生涯。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2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2


第三记 日益衰落的美丽山村
这个村子三面环山,依山而建。优美的景色给人以极大的愉悦 之时,也凸现出一个问题:建立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山村,其赖以 生存的农业如何发展?层峦叠嶂给人以美景,但是也表明此处几 乎没有平地,那么耕地从何而来? 观点现实的耕地状况直接导致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当地的农 业尚处于非常落后的阶段。据说,当地玉米亩产只有三四百斤, 而在过去没有使用良种的时候,仅有一二百斤!这样的农业,能 够维持一家温饱已属不易,何谈增收?

第六记 乡党委书记谈乡政 距县城不远的一个乡,是县里第二大乡,编制内干部45人,另有临时聘用的 干部及工作人员23人。"这几年国家大力推行行政机构改革,精简人员和机构, 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干部?"乡党委书记回答:"精简乡镇人员没有去向,国家进 行行政机构改革,中央的可以精简到省里,省里的可以精简到市里,市里的精简 到县里,县里的精简到乡里,乡里再精简,那就精简到地里去啦。过去是吃皇粮, 现在得吃自己,谈何容易?" 为解决这么多干部的吃饭问题,就出现了所谓的"引税"。通过各种关系,引来 外地税源,由于要给予纳税人一定的回扣,以吸引其来此地纳税,因此又称为" 买税"。 观点这场浩浩荡荡的税费改革,抓住了现今乡村的一个关键症结,它不仅直接 减轻了农民的税费负担,也间接地促使基层政府由不作为转向作为,使得乡村经 济得到主动、自觉的发展,从而使农民受益。
新闻策划的报道方式

集中式 系列式 连续式 组合式
“关广梅现象”之策划
《关广梅现象》 《在“关广梅现象”的背后》 《关广梅现象大对话》 《现象公开以后——“关广梅现象”讨论综述》 《“关广梅现象”提出了什么》 《论“关广梅现象”》 《来自改革实践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两个问 七八十年代的新闻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孩得救好人已骑摩托去
素不相识解囊相助3400元
本报讯昨日下午5时许,市交电站陈梓良同志来到团市委宣传活动部,请求为其外甥女寻找救命恩人。

他向工作人员叙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7月6日下午2时30分,文昌阁小学三年级女学生刘灿,在黄兴路皇仓湾学骑自行车不慎摔倒,肚子被单车脚踏杆戳穿,当场流血不止,不省人事。

刘灿的母亲是在长沙打工的农村妇女,见到这情景,焦急万分,束手无策。

正在这时,一位中等身材、脸庞微胖的约二十六七岁的青年人对她说;“不要急,赶快送医院抢救!”然后,这位青年人带着他们母女坐上他的摩托车直奔省人民医院。

他抱着小刘灿来到急救室.医务人员马上进行抢救。

由于伤势过重,急需动手术,这位青年当即掏出身上的400元作治疗费用,然后驱车离开医院,几分钟后,他拿来了3000元作为住院费用。

当住院手续办妥后,他转身要走。

刘灿的母亲拉作他感谢救命恩人,并请求他留下姓名。

这位青年说:“救人要紧,莫管我的姓名。

”这时,小刘灿的母亲扑通一声跪下,含泪对他说:“好人啊,请你留下姓名!”但他还是说:“你去照顾女儿,我还有急事。

”然后,这位青年人骑着摩托车消失在人群中。

由于抢救及时,小刘灿已转危为安。

医生说:如果不是送得及时,小刘灿就难救了。

(原载1993年7月9日《长沙晚报》,作者;罗建、颜可锋、蒋建华)
评析范文:
客观叙述余味悠长
一个是“受人滴水恩,定当涌泉报”;另一个则把救死扶伤.视为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引为准则的碰撞,构成了第四届(1993年度)“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素不相识解囊相助3400元女孩得救好人已骑摩托去》一文的全部内容。

这篇消息从报道的选材、叙述方法及表现技巧上来看,这篇530个字的消息,却不失为一篇佳作,值得我们去分析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这篇消息的主题,就是抓住了受恩欲报和施恩不图报这样一种观念上的冲突。

作者通过对一个事件的简洁叙述,突出地把两种观念以及它们的碰撞,形象而动人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作者没有发表任何意见,而只是客观地讲述,没有评论,没有感慨。

但是作者要表述的观点,读者在读完新闻作品后.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也接受了。

题材好,事件本身发人深省.作者只要把新闻事实讲清楚,用不着去引申或抒发什么,就可以达到宣传某种思想,用正确的思想去引导和感染读者的目的。

这篇报道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他写得很真切。

新闻报道不同于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在题材之外,发挥的余地很大。

新闻报道则完全不同,记者笔下,不能像搞文学创作那样搞“典型化”,而只能找
典型,找到什么就是什么,不仅不能虚构,连添枝加叶都是不允许的。

为此,记者必须勒于寻觅,勤于深入采访和挖掘,去找真人其事,去找感人的细节。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有些记者(通讯员),不愿在深入来访上下功夫,因而纵有生花妙笔,也写不出真切感人的作品来。

这篇消息在叙述方法上,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的叙述方法是采用的平铺直叙的顺序法,即实实在在地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什么倒叙、插叙,一概都没有用。

先是写来人请求为外甥女寻找救命恩人;后是写来人讲述他外甥女骑车不慎摔伤被素不相识的人相助得救的经过.最后写医生讲如不及时抢救的危险。

至此,文章夏然而止,留下悠长的回味。

一般说来,写文章最好不要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尤其写通讯更需忌讳。

可是,为什么在这篇消息中,这种叙述方法却使读者兴趣盎然地读下来又不觉枯燥呢,奥妙就出在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具体细节,把事件讲得娓娓动听。

请看文中写的:“肚子被单车脚踏杆戳穿,当场流血不止”;“一位中等身材、脸庞微胖的约二十六七岁的青年人对她说:‘不要急.赶快送医院抢救”’;“当住院手续办妥后,他转身要走。

刘灿的母亲抓住他感谢救命恩人”:“扑通一声跪下,含泪对他说,好人啊,请你留下姓名“’;“这位青年人骑着摩托车消失在人群中……”
在新闻采写中,现在人们经常谈论客观报道手法的影响大。

客观报道手法的使用,不仅是个新闻写作中写作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反映记者(通讯员)的采写作风。

一个手里没有过硬的有说服力和感人
的新闻素材的作者.无论写作技巧多么高明,你想客观报道也客观不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乞求于概念化的叙述,不着边际的描写,令人反感的感慨。

现在在报纸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报道,文中并无动人的货色,有的只是记者(通讯员)大段空洞的议论,或作无病呻吟式的抒情,或拼凑一大堆吓人的新名词,或收罗若干句格言警句,以示自己学识之渊博和见解的深遂。

实践证明,这是记者(通讯员)的歧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