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合集下载

苏联社会主义的改革尝试及其失败

苏联社会主义的改革尝试及其失败

第一阶段的改革内容
• (1)在思想理论 方面 • (2)经济方面: 强调重视经济发 展。 • (3)对外关系方 面,谋求有利于 改革的国际环境 和缩减军费的缓 和政策。
(1)在思想理论方面
• 强调改革的必 要性,提出苏联是 发展中的社会主义 理论,提倡民主化、 公开性和人道主义。
民主化、公开性和人道主义
党内分裂
4、实行总统制
• 1990年3月13日苏第三次非常人大会议通过 设立总统制的立法。15日选出戈尔巴乔夫为苏第 一任总统。
5、加速推行深化经济改革
• (1)所有制形式多样化。 • A、国家集体个人不分主次, 缩小国家所有制比重,计划 从目前85%降到30%左右。 • B、扩大集体所有制。 • C、发展个人所有制。 • (2)积极发展市场经济。 • 经济全面市场化,打破国家 垄断局面,价格全面自由化, 引进竞争机制,加速价格财 政信贷的改革。
• 苏共内部分裂为三派: • 民主纲领派(激进派) • 代表人物叶利钦,主张抛弃马 克思主义,消除极权,向民主 社会主义发起挑战,政治多党 制,经济市场化。 • 马克思主义纲领派(传统派) 代表人物利加乔夫,主张回到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走真正的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 • 苏共中央纲领派(主流派) 代表人物戈尔巴乔夫。重申忠于 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社会主 义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坚 持对党的修正和改革。
• (3)干部制度改革。
2、经济体制的改革
• (1)工业体制改革。
• 主要是精简机构、权力下放,改变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 (2)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 A、取消义务交售制,放宽对个人 经营副业的政策;提高农副产品的 收购价格。 • B、改革农业的计划管理制度,扩 大农庄、农场自主权。 • C、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 D、大规模开垦荒地。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叶利钦时期
推行“休克疗法”,试图迅速向市场经济转型,但导致经济 严重衰退和社会动荡。
改革的深化
• 普京时期:重新审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历程,强调国家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可控民主”和“混合所有制”,使 俄罗斯经济逐渐恢复并实现现代化。
0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挫折
经济领域的挫折
部门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受外界干 扰和挑战。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不断深化改 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注重民生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应注重民生问题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维护社会稳定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维护社会稳 定,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
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日益显现,苏联领导人 试图通过改革探索一条 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改革涉及政治、经济、 社会和思想等多个领域 ,包括政治体制、计划 经济、农业政策、民族 关系等方面。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取得 了一定成果,包括政治 体制多元化、市场经济 化、民族关系缓和、文 化繁荣等。
改革并没有彻底解决问 题,苏联仍然面临多重 困难和挑战。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引言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挫折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的纪中叶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 重创,社会、经济、政治秩序
受到严重破坏。
斯大林逝世后
苏联社会出现对斯大林政治体制 的质疑和反思,改革呼声日益高 涨。
社会主义与民主政治可以有机结合,实现人 民当家作主和社会公正。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2022年度第三轮第二轮复习教材专题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一: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比较项时间背景目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下半年―1921年春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单纯的军事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20世纪20年代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直接: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危机,根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租让制和租借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实质农实行余粮征集制业主不要同内点容工实行工业国有化业商取消商品贸易贸分实行实物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配食”政治影响经济效果特点由于对农民的剥夺,导致工农联盟几乎破裂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到途径按劳分配根本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① 苏联经济复苏后,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② 苏联被资本主义国家包围(2)方针的制定: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决定(3)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① 1926年至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同时新建了数千家新企业;从1928年开始,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②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建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异同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异同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异同在我看来苏联和中国虽都是社会主义改革但确实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改革包括:1.改革社会主义理论。

2.改革经济体制。

3.改革政治体制,在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的思想指导下,放弃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4.调整对外政策,实行对外关系的"新思维"。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的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刚开始时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但是我国和苏联的国情不同,所以完全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对我过来说是弊大于利,所以说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打倒“四人帮”、再度复出后邓小平便从体制模式上考虑问题,提出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改革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相同点:都存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阻碍了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都是社会主义改革,都加强了市场调节作用。

中国的改革和前苏联的改革的区别:①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③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不同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苏联改革失败。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其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其改革


东欧国家的改革也步入歧途。从1989 年6月波兰大选开始, 东欧出现了雪崩式的“多米诺效应”。仅1989年一年,波 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 尼亚的政局都相继发生了剧变。1990年又波及南斯拉夫和 阿尔巴尼亚。


2.原因和教训
(1)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 线是苏联演变解体、东欧剧变的直接原因。 (2)深层次原因。 苏联东欧国家历史上长期积累的问题是导致剧变的深层次 原因。 (3)外部因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东欧剧变起了催化和促 进作用。
2. 特征 2.特征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是: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过分 集权。 经济体制 执政党与国家机关的 政 治 关系 权力集中 干部政策 法制和监督 所有制结构 经济管理 微观经济活动 分配体制
经 济

3.苏联模式在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扩展 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各国基本上照抄照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 义,仿照苏联体制建立起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越南经济连续10年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老挝自1988年后全面展开经济体制革新,在农村推行家庭 承包制,在城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同时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方面的革新,完善干部制度,加强 民主法制建设。

以卡斯特罗为核心的古巴共产党坚定地走有古巴特色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行稳步的改革开放政策。
朝鲜劳动党坚持走“朝鲜式社会主义”道路,将“主体思 想”作为指导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并把“先军 政治”指朝鲜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面确立的新社会主义 基本政治方式。作为治国兴国的最高理念,尝试进行经济 改革与对外开放,积极调整对外政策,开展多边外交。 Nhomakorabea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 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中肯 的:赫鲁晓夫有胆量。不 过这个人也能捅漏子,可 能日子不大好过,是多灾 多难的。
联合国大会上拿起皮鞋敲桌子
被赫鲁晓夫失口泄露的苏联“王牌武器”
俄罗斯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
三位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 停下。列宁号召:“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务劳 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斯大林抽着烟斗,严肃地下令:“给我调100万劳 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 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
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 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 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
罗斯,从新西兰搞肉!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
吧——一无所有。个别的成就不能改变这种景象。历史上就出现过人们跑 离土地的事!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我们的人民为报刊上公布的有 关收获庄稼进程的数字感到高兴。但我们以什么样的努力代价才取得这些 成绩的!这些成就并不来自组织生产的集体农庄。” ——《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第148—149页
赫鲁晓夫大力 提倡种植玉米
赫鲁 晓夫 在农 场视 察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 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 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 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 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苏共“二十大”现场
• 意义
• 报告冲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打破了苏联
人民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严重等思想禁锢,
是苏联党和人民思想的重大解放,为苏联后

苏联社会主义建立和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建立和改革
考点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苏联社 会主义 的建立 与改革
考点二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易错警示
练出高分
考点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史料一
1920 年, 苏俄农民中流传: “土地属于我们,
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 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
解读
史料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的掠夺十
解读 以上数据反映的是在苏联斯大林模式下,以牺 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来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为苏 维埃经济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埋下了隐患。
考点一
主干知识
史论结合
高考调研题组
返回
考点一
史论1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1)相同点: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 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在当时都起过巩固苏维埃政权的 积极作用。
解读 史料表明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国家控制着社会经
济发展的命脉,“后退一步”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发展社 会主义。
考点一
主干知识
史论结合
高考调研题组
返回
考点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在苏联,1928 年 1 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 35
史料三
米印花布、 75 公斤砂糖, 到 1952 年只能分别交换 1.5 米印花布、0.9 公斤砂糖;1953 年,谷物的义务交售 价格仅为成本的 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 5%,猪肉 价格为成本的 6%。
考点一
)
主干知识
史论结合
高考调研题组
返回
考点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1 2 3 4 5
高考调研题组 解析

专题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专题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速发展战

主权,提高农产
(2)开垦荒地
略”,并把重

品价格
(3) 开 展 大 规 模 (2)放松对个人 点放在重工

种植玉米运动
业上
副业的限制

(1) 扩 大 地 方 和
扩大企业的经
(2)改革陷入 困境后,把改
企业生产自主权

营自主权,注重 革的重点转

(2) 尝 试 推 行 发展重工业,特
向政治体制
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
8.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球
化”的发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互相斗争、此消彼长可以带来
很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
(√ )
9.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重点发展
集体农业。
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 1922 年,全俄
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
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2.2013 年 5 月 24 日,法国《解放报》指出:“金融危机让人
义的经济体制。
(√ )
4.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从新理论方面来
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
论(凯恩斯主义)。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
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 √ )
5.“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

专题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

专题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

1921年--20年代末) 20年代末 二、新经济政策 (1921年--20年代末)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 背景 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巩固苏 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目的 维埃政权。 维埃政权。 3.实施:1921年 3.实施: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以粮 实施 俄共( 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类型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有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 分并存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西方模式(英国) 生产资料所 生产资料公有制 有制 工业化 道路 农业制度 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集体化农庄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 权)、一党制、终身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资本主义大农场 市场经济体制 君主立宪制、内阁 制、两党制
(2)弊端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重工业的方针,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了国民经济比 例严重失调。 例严重失调。 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②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低下, 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低下,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 极性的发挥。 极性的发挥。 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③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总之,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之,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后来 走向僵化,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走向僵化,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科学社会主义 第六讲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历程

科学社会主义 第六讲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历程
1.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措施 (1)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 ①对党的领导制度和党内生活方面的改革 a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 b实行集体领导,克服独断专行 c按照生产原则改组党的领导体制和机构
②改革国家机关,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a改组和整顿国家国家安全局 b调整和加强监督机关的职能 c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③改革干部终身制,建立干部更新制度 a推进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 b建立干部更新制度


2、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是 社会主义改革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起到80年代 中期,是社会主义改革缓慢发展的阶段。


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 是苏东各国社会主义改革走上歧途的时期。
二、苏南冲突拉开社会主义改革序幕
(4)保加利亚的社会主义革命
1.南斯拉夫“自治制”形成原因 (1)苏联大党大国主义的逼迫 (2)解放区传统的影响和国情的需要 (3)南共领导人认为自治制更符合马列主 义的科学原则
2.南自治制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人自治(1950-1963年) 第二阶段——社会自治(1963-1971年) 第三阶段——联合劳动自治(1971年至蜕变)
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
第一,匈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推行联盟政策,尽可 能多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第二,匈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加强国家政治生活的 民主化。 第三,革新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制度
3.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罗马尼亚的社会主义改革 “完善”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 ①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加强计划管理的科学性。 ②调整国民经济领导结构,减少行政区划的中间 层次。 ③建立工业中心,减少工业管理中的中间环节。 ④取消一长制,建立一套实行集体领导和工人参 加管理的机构。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苏联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苏联经济改革的起源、目标和实施方式入手,探讨它在苏联历史上的影响以及带来的深远变化。

苏联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内战,苏联逐渐稳定下来,并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以国家计划经济为核心的。

这种计划经济的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调控,包括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生产目标等等。

这使得苏联经济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

苏联经济改革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即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二是实现国家的发展和强大。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集体化运动。

在苏联农村地区,农民被鼓励加入集体农庄,实现土地和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

这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农产品。

其次是工业化的推进。

苏联在1920年代末开始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旨在加快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这个计划通过大力发展重工业,提高生产力水平,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国防实力和工业基础。

此外,苏联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技术创新和教育改革等,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苏联经济改革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计划经济的局限性。

计划经济需要国家对资源的控制和调控,这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当、效率低下等。

其次是人为因素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的约束,权力过度集中,容易导致腐败和浪费。

此外,苏联的经济改革实际上也是一个过程较长、较为复杂的过程。

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苏联需要面对不同的挑战和问题,如寻找合适的经济模式、面临外部压力等。

总体来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在苏联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为苏联提供了强大的国力和工业基础,为苏联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支持。

然而,苏联的经济改革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变革。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回忆:斯大林模式存在哪些弊端?
1.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 4.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苏联经济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苏联进行了多次 自身改革,但不仅没有变得更加强大,而在戈 尔巴乔夫改革中走向解体,这是为什么?
赫鲁晓夫 1953 1964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
①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 林模式”的弊端; ② 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 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 ③原因方面,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 “斯大林模式”。
异:前者重于农业,后者重于工业;
安德罗波夫(1914— —1984),曾任克格 勃首脑,于1982年11 月接替勃列日涅夫成 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 任职后推行改革,两 年之后,于1984年2月 逝世,由契尔年科接 任总书记职务。 安德罗波夫
6 8 7
400 300 200 100 0 工业利润(卢布) 1965 1970
5 4 3 2 1 0 1961—1965 1966—1970
国民收入年增长率(%)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1979年则高 达1480亿美元。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 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 40%
2.内容:
(2)工业: ① 下放管理权力至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力 ②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 (1)积极: 得了一定的成效。
(2)局限: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失败的原因:缺乏正确的…… 没有改变…..(根本原因) 赫鲁晓夫急躁冒进和喜欢浮夸的性格

高一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高一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安德罗波夫(1914.6.15-1984.2.9)
契尔年科 (1911.9.24-1985.3.10)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
莫 斯 科 落 日
改革 经济改革(制定“加速战略”) 政治改革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 过程
主义”、推行“民主化”“公开性”、 推行多元化政治实行多党制)
苏联改革的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 益暴露 2、1953年,斯大林逝世 为苏联改革提供了契机 和可能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赫 鲁 晓 夫 改 革(1953-1964)
突破口正确(农业的改革) 正确: 工业体制的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摇 摆 不 定
冒进、瞎指挥、不深入……
1、经济改革失败导致经济衰退 改革 2、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 3、改革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的领导地位
苏联解体一发而不可收拾
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公布了《苏维埃主权 共和国联盟条约》 (统一的联邦制国家——松 散的邦联制)
“八一九”事件
苏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未能得到人民、包 括1000多万苏共党员的积极响应,军队也拒绝执行 命令,甚至发生倒戈
斯大 林 的 塑 像 被推倒
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 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 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 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 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 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 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 / tutorabc怎么样

壹捌章 零壹6章 小白 补给堂在白家西院,是白家所有后勤补给银钱管理之所.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异同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异同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异同新中国前夕,国家领导人就已经在研究中国将来究竟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抗战胜利的我们已经向前迈进了一步,所以今后的要走的道路就更加至关重要。

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那一刻我们抬起了头,挺起了胸,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

二战以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空前鼎盛深入人心,同时,在苏联的帮助下,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其中也包括中国。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解放以前,我国借鉴苏联模式,从实践发展中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模式虽然很好,但是有很多不适合我们的地方。

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发展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形成于苏联模式不同的制度,我们将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苏联模式进行分析对比,来体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苏联的社会主义初期实行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苏联必然会走向一个极端,即使每一任国家领导人都进行不同程度的经济政治改革,都没有挽救回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其原因是多面。

第一,列宁时期,苏俄退出世界大战,放弃战时共产,实行新经济政策,但是,经济上改对了,政治上却是失败,高度的共产主义蓝图使苏联与欧洲“左翼”分道扬镳,而且长期无法解决的民族内部问题只能通过暴力解决,注定苏联的集权道路会被瓦解。

第二,采取高度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统一的模式,极大地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和发展,忽视客观规律,极权与个人崇拜虽然令苏俄走过了二战,但令共产主义与世界主流越走越远。

第三,后苏联时期,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流弊,全面否定斯大林,社会秩序虽然一定程度地稳定了,然而面临苏联的道路问题与权力流向问题日益严重。

第四,军备竞赛,政治夺权都导致苏联人心日失。

长期流弊日积月累,苏联自由化呼声高涨。

第五,末代总统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开了极权却最终导致苏联的灭亡。

这些挫折都注定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和苏联一起走到尽头。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运动的历史缘由与后果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运动的历史缘由与后果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运动的历史缘由与后果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运动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一场历史性运动,对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经济原因、政治诱因和后果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历史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随着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掌权,苏联开始试图建设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面临着许多内外挑战,经济困难、政治经济体制僵化、官僚主义等问题逐渐浮现。

二、经济原因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主要由国家计划控制。

然而,计划经济体制在实践中暴露出许多问题,生产效率低下、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苏联经济体制需要进行深刻改革,以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三、政治诱因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层出不穷。

政府官员的特权和权力滥用让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从而引发了民众对政治体制的渴望变革。

苏联需要一场政治上的改革,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增强权力制衡和民主监督的机制。

四、后果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运动虽然起初带来一定的希望,但最终演变成一场动荡和混乱。

改革过程中涌现出大量非社会主义思想,一些人试图推翻社会主义制度,要求西方民主自由制度的引入。

然而,改革运动逐渐失去了方向,冲击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根基,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崩溃的结果。

总结起来,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运动的历史缘由与后果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原因和政治诱因是改革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体制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然而,由于种种限制和挑战,改革运动最终失去了控制,带来了非预期和不可控制的后果。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运动的历史教训使我们认识到,改革必须谨慎进行,要避免盲目激进和一刀切的做法。

同时,改革过程中必须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以确保改革的可持续性和良好发展。

苏联解体前的三次改革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苏联解体前的三次改革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苏联解体前的三次改革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摘要:一、引言二、苏联解体前的三次改革概述1.斯大林模式2.赫鲁晓夫改革3.勃列日涅夫改革三、三次改革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1.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巩固2.赫鲁晓夫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尝试3.勃列日涅夫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调整与完善四、总结与启示正文:一、引言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历史发展中进行了多次改革。

而解体前的三次改革,对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对这三次改革进行简要回顾,并分析它们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苏联解体前的三次改革概述1.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措施。

在这一模式下,苏联成功实现了从落后的农业国家向工业强国的转变,为后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奠定了坚实基础。

2.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上台后,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尽管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工业、政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改革措施的不完善和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最终未能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预期目标。

3.勃列日涅夫改革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调整。

在他的领导下,苏联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国际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然而,勃列日涅夫改革仍未能摆脱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三次改革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1.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巩固斯大林模式使苏联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在这一模式下,苏联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赫鲁晓夫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尝试赫鲁晓夫改革虽然未能取得显著成果,但它为苏联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经验。

尽管赫鲁晓夫改革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但它为后来的改革者提供了借鉴。

3.勃列日涅夫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调整与完善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调整和完善。

苏联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苏联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苏联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试图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以来,苏联经历了若干次重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这些探索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径,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使这个前落后农业国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大国之一。

从第一次五年计划到第五次五年计划,苏联通过国家计划经济的方式,大规模发展了重工业和军工产业。

苏联的工业体系包括冶金、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众多领域,为国家的经济独立和国防力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注重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利益。

苏联通过建立合作农庄和国营农场,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随着化肥、农药和机械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苏联农业生产不断增长,实现了自给自足。

此外,苏联还致力于农村教育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中期,苏联遇到了一系列无法解决的经济问题,如资源短缺、计划经济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等。

这些问题部分是由于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合理和经济失衡。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苏联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苏联的改革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并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效率。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引领下的“改革时期”。

这一时期所提出的《雪崩效应》和《新思维》的概念引发了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然而,这一改革并没有完全成功,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经济的混乱。

苏联的改革不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也影响了社会和文化方面。

1980年代末期,苏联的福利制度开始出现崩溃,导致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的不稳定。

这使得人们开始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质疑,并追求更多的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

同时,苏联的文化也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变革,新的文化思潮和艺术形式涌现出来,展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文化的多元性。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 苏联改革与变化 苏联解体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  苏联改革与变化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概况
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国家名称、欧洲政治版图发生重大变化(捷克一分为二;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实质
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社会主义制度
(1)政治上,实行议会制、多党制
(2)经济上,实行私有化的市场经济
(3)军事上,加入北约
启示
要根据国情搞建设,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结果
(1)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政局长期保持稳定,成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2)70年代中期起改革遭遇到挫折。随着改革陷入困境和经济形势的日益恶化,国内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随之增长
成功原因
能够依据本国国情进行改革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史实
1968年,杜布切克领导改革,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计划下的市场经济,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未达到预期效果
(4)都最终以失败告终
苏联改革失败原因
(1)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2)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解体
原因
(1)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问题和矛盾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苏联改革与变化苏联解体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956~1991年)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1956~1964年
1964~1982年
1985~1991年
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和演变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和演变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和演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实施的一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它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

本文将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初期建立、发展阶段、政治制度变革、经济改革和最终解体几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初期建立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在这个初期阶段,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实施社会主义改革,包括土地国有化、工业国有化、劳动者自组织等。

这些措施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阶段。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实行了五年计划经济和集体农庄化的政策。

五年计划经济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

集体农庄化则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一阶段的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尤其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

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出现了一系列的政治权力斗争,最终赫鲁晓夫上台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削弱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取消大规模镇压政策、提倡和平共处等。

这一阶段的政治变革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政治制度的变革,苏联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来推动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

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开始实行农村改革和经济分权,试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了农业生产下降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随后,勃列日涅夫上台并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试图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困境。

然而,这些改革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苏联经济逐渐陷入停滞。

最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1989年至1991年间解体。

解体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经济困境、政治制度的失效、民族矛盾的激化等。

苏联解体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成为历史的一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以上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 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失败
2.结果
(1)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备力量 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 改善; (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 么会失败? 改革失败原因:
(1)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 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3)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
两材料反映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哪些成就?存在哪些问题? 的40% 。 1978 172 240 成就:军事实力迅速发展,一些方面超过美国 问题:军费开支过大,影响经济发展 —《世界现代史》
水面战舰
1968
360
320
左图反映苏联经济存 在什么问题?
军事工业畸形发展, 轻工业农业极其落 后,人民生活极其 困苦。苏联经济难 以持续发展。
不同意。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其它原因:争霸拖垮苏联经济。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 夫 戈尔巴乔 夫 农业 重工业 国防工业 经济领域 转 向 政治领域 一度促进 对原有经济体 农业发展 制的修补 成为超级大国 苏联剧变并最 放弃了马克思 终解体 主义、社会主 义、苏共领导 问题
探究:以上材料和图表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
工 业 总 产 值: 2294 亿 卢 布
1966年
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5112
农 业 总 产 值: 亿 卢 布
1128
883
1975年
1966年
1975年
材料:1975年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持续低 速发展,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为美50%(苏联 称67%);社会总产值为美40%;工业劳动生产 率为美50-55%;农业劳动生产率25%;科技落 后美国10-20年。苏联的农业拖了国民经济的后 腿, 基本上仍是靠天吃饭。水浇地面积仅占播 种面积的7.3%。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称为 “停滞的年代”。
2.开始: 1985年
3.内容和问题:经济和政治领域 内容 问 题
重点:用经济管理方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 经 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 的配套措施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济 作用) 改革的重点。以人道的、 政 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 治 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实行多党制、多元化。 激化矛盾 局势失控 苏联解体
苏联改革的结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赫鲁晓夫改革把 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 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死”了。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学习延伸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 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 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 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5.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
1. 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 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 整。 2. 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个人作风急躁,反 复无常)。
3. 1964年粮食减产,加速了赫鲁晓夫的下台。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部门管理 企业管理(1)恢复--体制,加强对经济的--; 集中领导 (2)在坚持--的前提下, 扩大--; 集中计划管理 (3) 运用--手段,刺激企业--。
155
135 1300 4500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1978 210 440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 坦克 1968 8500 32400 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 1978 10500 50000 国20% 战术飞机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 1968 5100 4000 1978 4500 4600 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
材料一、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40%, 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 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材料二、(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 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 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大多数俄罗斯人把戈尔巴乔夫视为苏联解体、苏共垮 台的罪魁祸首。一直到今天,尽管他在西方受到赞扬和欢 迎,但他却得不到多数俄罗斯国民的谅解,俄罗斯社会上 对他的指责不绝于耳。俄罗斯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超过 50%的俄民众认为,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领导人“过大于 功”;持相反观点的受访者不过11%;仅有14%的人对他 表示好感,反感者则为28%。 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 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为什么?
3、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 似之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 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请回答: (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的指导思想和相 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 (l)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 (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施五年计划③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行过改革? (2)开始改革: (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 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果有什么不同? 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3)不同结果: 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经济
工业重点 注重发展--,特别是--。 重工业 军事工业
(1)苏联的--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军事实力 2.作用 (2)军备竞赛增加了苏联的--,1975年以后,苏联--开始下 降,经济发展进入-- 经济负担 经济增长率 停滞时期
改善经营管理
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1960年的社会 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工业产量增 长迅速。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 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 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 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 者的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1945—1992)》。
(1)上述材料告诉我们什么历史信息?
(2)导致苏联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症结是什么?
日莫 用斯 品科 市 民 排 队 购 买
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农庄
1953斯大林逝世
1956苏共二十大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尤其 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 的最高领导地位。 (3)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
小结:俄国(苏联)发展线索(重点)
沙俄
苏俄主 义社会
独联体
1991年12月 资本主 资本主 《阿拉木图 义社会 义社会 宣言》 勃列日 戈尔巴 赫鲁 列宁 乔夫 涅夫 斯大林 晓夫 1917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社会主义改革 战时 新经 斯大 共产 济政 林体 主义 策 制
2003年8月19日,凤凰卫视驻美国记者赵一力对前苏联领导人戈尔 答:①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是必要的,他上台 巴乔夫进行了采访。 之时,苏联已陷于严重的危机,改革势在必行; 赵一力问:“在苏联主政的六年间,你认为自己所犯的最大错误是 ②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犯了一些错误,如改革 什么?” 戈尔巴乔夫说:“最大错误是太晚开始改革及重建苏联共产党。因 的宏观政策缺乏配套措施,草率行事等;③戈尔 为反对改革的声音,一开始就来自党内,因此对我们造成极大的压 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客观上遭到了国内官僚体制的 力……我实施的直接开放步伐实在太快了,无论在宗教、文化,还 巨大阻碍,并且动荡的政治局势和复杂的国际形 是在民主方面。权力分散是必需的,但步伐太快,人民、社会无法 跟上。在苏联有官僚体制的存在,推行民主改革所必需的步伐需要 势也使苏联改革缺乏稳定的环境。 调整,因为有许多来自官僚体制的阻碍。” 对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同学们在讨论中产生了以下几种观点: 观点一: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是不必要的,它直接导致了苏联的 解体。 观点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是必要的,但操之过急,人民难以 接受。 观点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是必要的,但开展得太晚了,已经 难以挽回苏联经济的颓势。 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反映该时期美苏经济什么趋势? 反映了苏美经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项目 洲际导弹 潜射导弹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656 656
苏联 858 1400 121 1015
战略轰炸机
核弹头
1968
1978 1968 1978
545
432 4300 11000
◆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之比较: 比 较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目的 相同 败因 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内容 不同 结果
都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侧重农业 收效甚微 侧重工业
初期效果显著, 后期停滞不前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 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 改革的主要措施
农业:①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
收购价格; ②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 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