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第一框 体味文化学案
《体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三)
《体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文化第一课第一框题《体味文化》教案第一部分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2、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二、【课程标准】: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第二部分教学建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一、文化"万花筒"◇点拨:教材插图:踢踏舞《大河之舞》,《长征组歌》,杂技《科技灵光一一晃圈》,芭蕾舞《天鹅湖》,旨在向同学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使同学们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课堂探究:(1)你通常采川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1)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
(2)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问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点拨:教材此处的插图及辅文(读书俱乐部、上网、晨练),旨在使同学们体味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文化,如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
◇课堂探究:(1)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能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吗?(2)有人说,芯片的发明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技术进步,而且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
政治必修三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学案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一、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①文化的涵义②文化的作用三、课前预习:(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现象: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文化现象;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文化现象。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1.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及其。
(2)外延: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的部分。
(3)广义上的“文化”与狭义上的“文化”的不同:前者指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及其创造的成果和精神成果;后者专指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上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上的“文化”,是中的“文化”。
2.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1).文化是特有的现象。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是人们的产物。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接受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
(三)、文化的形式和力量1.文化是一种。
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都属于;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
2.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和的历史中。
四、知识拓展:1、文化的含义“文化”一词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被多个定义,“文化”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多义性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广义的理解,将人类有意识参与的一切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均理解为文化,提出文化就是人的非生理部分和总和,即除了人的生理本能之外的所有要素都属于文化的范畴,这种广义的“文化”同“文明”的含义相近,如大汶口文化、周口店文化。
1.1.1 体味文化 学案(人教版必修3)PPT课件
化的“精、气、神”,真正使古村落、古民居流传后世。
这说明
()
A.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B.社会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
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自主·探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材料强调古村落、古民居对徽 州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即物质载体对文化的影响,B 项符合 题意; A、D 两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民居”与文化的关系,而非文化的创造与产 生,C 项不符合题意。
自主·探究区
学案1
本学案栏目开关
【探究升华】 红歌,舒卷着时代的风云。在革命战争年代,红歌是冲
锋号,点燃志士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在和平建设时期,红 歌是集结号,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红歌是人民的心声,赞颂激情燃烧的生活。岁月在变,信仰 始终不能变。红歌,唱的是一种信仰,一种传承。 据此,你能说出提倡人们唱红歌的原因吗? 答案 红歌属于优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个人的 发展和社会进步。
提示:错误。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 神活动及其产品。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自主·探究区
学案1
本学案栏目开关
②从内容上看 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等。 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自然科学和 技术 、语言和文字等。
(2)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 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参与 文化活动 、 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 逐步培养 出来的。 想一想:怎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判一判:不同区域的文化没有共同之处。
提示:错误。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有各自特色,又有共同 之处。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学案
1.1 《体味文化》学案
一、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新课开始前,仔细阅读本栏目,准确把握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以及掌握程度,做到学习的有的放矢)
1.基本要求:了解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明确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形式;
理解文化的力量。
2.发展要求:感悟文化的魅力和社会的作用。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情投入,勇于挑战,全力以赴。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力量难点:文化的内涵
1.1《体味文化》
探究活动一:
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的特点有:
①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探究活动二:
(1)“泰山石敢当”、“泰山碑刻”是文化现象。
依据是:文化是人创造的,纯粹的“自然”现象不能称为文化。
(2)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1.1体味文化教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一、新课标要求知识目标:了解文化表现方式的多样性,明确文化概念,理解文化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针对本课的主题,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会合作交流(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知识的兴趣,树立参与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二、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辅助:多媒体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做成课件。
(2)、学生准备: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收集有关文化活动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趣谈导入:(形式七嘴八舌)“聊”文化——请说说带有“文化”字样的词句如: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经典文化、流行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先进文化、落后文化、企业文化、宗教文化、课桌文化、校园文化、短信文化、网络文化。
想一想:“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体味文化”!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题:体味文化(板书)讲授新课:第一目:文化“万花筒”——感受文化的魅力1、合作探究:(1)回忆历史:你所知道的我国各朝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有哪些?(如唐诗宋词)(2)亲身体验:你的周围都有哪些文化现象?说说高一时学校举办的文化活动有哪些,你参加的活动是什么。
(辩论赛、相声小品大赛、校园文化节、《苡米》、宣传栏)(3)你怎样欣赏文艺节目?你喜欢哪些文艺形式?有人说:文化就是艺术,你认为呢?(4)网络时代的你,能说出哪些网络用语?表达什么意思?(2010年第一个网络新词“敲诈政府罪”;啃椅族:在快餐厅内久坐,或买上一杯饮料就坐四五个小时的人;被就业:发帖者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竟然被签署了就业协议书。
(完整版)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学案
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一、学习提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文化现象;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文化现象。
即文化具有普遍性。
3.文化生活: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1.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1)内涵:“文化生活”的“文化”是相对于、而言的人类全部及其。
(2)外延: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的部分。
(3)广义上的“文化”与狭义上的“文化”的不同:前者指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和;后者专指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是同的。
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些狭义的“文化”。
2.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1)文化是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才有文化,文化是。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特别文化一般第二单元是什么为什么第一单元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文化的传承(传播、继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第四单元怎么看怎么办第三单元中华文化的精髓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文化的选择:当代文化生活是通过参与、接受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
★(三)文化的力量(作用)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都属于;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
2.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和的历史中。
二、课堂探究1.判一判:不同区域的文化没有共同之处。
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导学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一、学习目标1、识记文化的概念2、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3、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文化的内涵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三、学习方法综合采用情境激趣、问题激发、自主学习、协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四、个体独学第一框体味文化一.文化的内涵和特点1.内涵①从本质上看: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
②从形式上看: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的部分。
2.特点①文化是相对于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的产物。
②文化史人们享有的一种。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
二.文化的力量1.本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2.特点: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
3.表现:文化队社会发展生产深刻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的历史中。
五、独学困惑六、小组合作探究及展示探究活动一:(1)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文化:喜欢的文艺节目有哪些?(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进行归类?(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探究活动二:1、文化是什么?2、归纳文化的特点。
七、学以致用当堂检测1.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从学校有校园文化,社区有社区文化,到打开电脑,可以领略网络文化......这说明()①文化现象无时不有②文化现象无处不在③文化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④所有社会现象都是文化现象。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2.广东老人爱“饮早茶”,东北老人爱“扭秧歌”,北京老人爱“侃大山”。
这说明()A.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 B.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C.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D.老年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3.蒙古族黑车白帐,逐水草而居;献哈达是藏族最庄重的待客礼仪;回族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苗族服饰反映出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壮族刚劲豪放的舞蹈体现了其民族性格。
第一课第一框_体味文化导学案
课题:1.1 体味文化 学案类型:导学学案 时间:2012年9月1号 编制人:高二政治备课组 第一页 总第一页1第一课第一框 体味文化【预习提示,自主探究】 1、学习目标识记文化的内涵。
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结合实例,分析说明文化实一种精神力量。
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学习重难点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第一课时【知识梳理】一、文化“万花筒” (A 级)1. 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网络文化、校园文化等等。
2. 文化现象: 、 。
文化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时期。
3. 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A 级)“文化生活”的文化是相对于 和 而言的,是指 。
2.文化的范围:(A 级)文化包括 和 两个部分。
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属于 。
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属于 。
3.文化的特点:(B 级)(1)文化是 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 ,特别是通过 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 ,精神产品离不开 ,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参观历史文物,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都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 文化的力量1. 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A 级) (1)从静态的角度上说,文化包括 等。
(2)从动态的角度上说,文化包括 的过程。
1.1体味文化教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一、新课标要求知识目标:了解文化表现方式的多样性,明确文化概念,理解文化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针对本课的主题,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会合作交流(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知识的兴趣,树立参与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二、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辅助:多媒体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做成课件。
(2)、学生准备: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收集有关文化活动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趣谈导入:(形式七嘴八舌)“聊”文化——请说说带有“文化”字样的词句如: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经典文化、流行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先进文化、落后文化、企业文化、宗教文化、课桌文化、校园文化、短信文化、网络文化。
想一想:“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体味文化”!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题:体味文化(板书)讲授新课:第一目:文化“万花筒”——感受文化的魅力1、合作探究:(1)回忆历史:你所知道的我国各朝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有哪些?(如唐诗宋词)(2)亲身体验:你的周围都有哪些文化现象?说说高一时学校举办的文化活动有哪些,你参加的活动是什么。
(辩论赛、相声小品大赛、校园文化节、《苡米》、宣传栏)(3)你怎样欣赏文艺节目?你喜欢哪些文艺形式?有人说:文化就是艺术,你认为呢?(4)网络时代的你,能说出哪些网络用语?表达什么意思?(2010年第一个网络新词“敲诈政府罪”;啃椅族:在快餐厅内久坐,或买上一杯饮料就坐四五个小时的人;被就业:发帖者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竟然被签署了就业协议书。
高中政治 第一课 第一框 体味文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2)
浙江省嘉兴市秀州中学高中政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识记:文化的内涵、文化的特征以及其作用。
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运用: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文化的特征和作用难点:文化的内涵【自学梳理】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现象: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文化现象;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文化现象。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及其。
(2)外延: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的部分。
(3)广义上的“文化”与狭义上的“文化”的不同:前者指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及其创造的成果和成果;后者专指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上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上的“文化”,是中的“文化”。
2.文化的特征(1)文化是特有的现象。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是人们的产物。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接受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
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都属于;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
2.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和的历史中。
【知识拓展】1.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第一框学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题《体味文化》【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文化的内涵;掌握文化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探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增进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生活的情感,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重点难点】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力量难点:文化内容与形式【导学案】亲爱的同学们,在新的学期中,我们将学习政治中的又一个方面——文化生活。
希望同学们在新的学期中学习进步,生活快乐。
一、学两招1、通过阅读教材P4-5页第一目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1)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文化现象。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
从中我们可以概括出文化的特点之一:文化具有性。
(2)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
从中我们可以概括出文化的特点之二:文化具有性。
我们知道了文化的特点,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探究文化的内涵。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的内涵:练习:“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我们学习“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指()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成果C人类全部精神生活及其产品 D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享用(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的产物。
练习: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A太阳和月亮B长江和黄河C泰山和黄山D长城和故宫(3)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修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文化。
(从中我们可以概括出文化素养获得的来源有两个:、。
)(4)载体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学案
编制:秦冬梅审核:徐传强教师寄语: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2)懂得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3)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1)学会观察文化生活,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2)了解文化现象,能够结合当今社会精神的宣传说明文化的精神力量;(3)提高对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文化生活,增进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生活的情感二、重点和难点文化的内涵(重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难点)三、基础知识预习1.文化现象的特点:⑴文化现象,。
⑵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
2.文化的内涵和特点(1)内涵①从本质上看:文化属于精神范畴,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_____________ _。
②从范围上看: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_______________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部分。
(2)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产物。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特别是。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_______________ 。
3.文化的力量(1)实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2)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_______________。
(3)表现: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表现在______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中。
自主、合作学习探究一:同学甲:文化就是知识,人们常说这个人有文化就是指的他很有知识。
如果一个人从来都没有读过书,那他就一定是个没文化的人。
同学乙:文化并不仅仅是印在书本上的知识,电影中的画面和故事、各种摄影作品、建筑、文艺节目等虽然不是书本知识,但也应该属于文化的内容。
高中政治第01课第01节体味文化教案(必修3)
体会文化一、教课目的:【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看法◇理解:文化的内涵◇剖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力目标】(1)经过全面、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育全面剖析问题的能力(2)经过剖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育辩证剖析能力【感情及态度目标】(1)加强培育文化修养的意识和自觉性(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未来为加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二、教课重难点【教课重点】1、文化的内涵讲课说明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教课难点】文化的内涵(广义、狭义)三、教课方案【知识系统】(板书设计)讲课说明【知识重点】1、内涵:文化是相关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所有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意识形态:指反应必定社会经济形态、进而也反应必定阶级或社会公司的利益和要求的看法系统,在阶级社会中拥有激烈的阶级性。
如:世界观。
非意识形态:指不反应必定社会公司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不拥有阶级性。
如:语言学。
2、特点:(1)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文化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可以称为文化。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与个人的关系:人的文化修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渐培育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建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取和享受文化。
(3)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3、文化的表现形式:(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崇奉、道德、教育、艺术、科学。
(动向)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流传、累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可以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变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影响个人,也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历史。
【常考、易错点提示】(1)文化的广义和狭义:我们所学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区其他领域。
(2)文化与文明:文化有精髓和糟粕之分。
文化发展中的精髓、踊跃成就是文明,文化不等于文明。
(3)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高中政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第一篇:高中政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广东省陆河外国语学校高中政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涵义★ 教学与学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教学过程(二)进行新课一、文化“万花筒”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
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涵义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人教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框:体味文化学案
人教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框:体味文化学案第一篇:人教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框:体味文化学案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案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能力目标:(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2)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教学重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教学过程设计(教法、学法、课练、作业)启发式教学,多元互动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教具准备:利用网络平台、多媒体新课教学】: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一、体味文化(一)、文化“万花筒”◇点拨:教材插图:踢踏舞《大河之舞》,《长征组歌》,杂技《科技灵光一一晃圈》,芭蕾舞《天鹅湖》,旨在向同学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使同学们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课堂探究:(1)你通常采川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最新高中政治 第框 体味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2015高中政治第1单元第1课第1框体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本框教材分析】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及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
综合运用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关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领悟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增进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三、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四、教学建议新课标的实行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许多旧教材所没有的综合探究活动,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实践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蓝图。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文化生活导学案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高二政治备课组
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
会宁四中高二政治备课组
【预习提示,自主探究】
1、学习目标
识记文化的内涵。
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结合实例,分析说明文化实一种精神力量。
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学习重难点
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自主探究] 什么是文化?
【知识梳理】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网络文化、校园文化等等。
2.文化现象:、。
文化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时期。
3.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文化生活”的文化是相对于和而言的,是指。
2.文化的范围:文化包括和两个部分。
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属于。
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属于。
3.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相当于“人化”或“人类化”。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是的产物。
文化必须要具有人类活动的印迹,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是后天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特别是通过
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但它们都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归结为人们的精神生活。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1)从静态的角度上说,文化包括等。
(2)从动态的角度上说,文化包括的过程。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都具有独特的价值,没有毫无意义的文化。
3.认识文化的力量(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但是它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而且表现在。
【思考讨论】
1.有人认为文化就是知识,也有人认为文化就是艺术,这种说法对吗?
2.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吗?
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生活探究】每当大家在看电视或者从事其他文娱活动的时候,也许家长在旁边唠叨:“看电视可以当饭吃啊?”其实他们说的没错。
但是,我们每每看到一段感人的节目,阅读到一段奋进的文字,都会泪流满面或者热血澎湃,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课后作业,巩固提高】
1.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A.太阳和月亮 B.长江和黄河 C.泰山和黄山 D.长城和故宫2.“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我们学习“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指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成果
C.人类全部精神生活及其产品 D.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享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开展以来,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不仅给老、少、边地区送去了知识和技术。
为这些地区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使参加志愿者行动的青年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改造,学到了在学校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
使自身的素质得到了提高。
据此回答:
3.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表明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B.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C.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具有互补性
D.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个人文化素养的根本途径
4.参加志愿者行动的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完善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提高了自身的素质,这说明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
①与人类社会俱来的②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培养出来的
③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培养出来的④通过参与文化活动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抗战初期,毛泽东所著的《论持久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为中国人民最终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这说明
A.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C.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