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与现代大学

合集下载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与实践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与实践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与实践在现代社会中,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尽管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就业和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通识教育课程同样具备其独特的价值。

本文将探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培养。

这些课程通常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的内容。

首先,这些课程有助于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学生可以培养分析问题、提出观点和评估证据的能力。

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具有重要的帮助。

其次,通识教育课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在这些课程中,学生通常需要进行小组讨论、团队项目等合作活动。

通过与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进行合作,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协作解决问题。

这种合作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环境中。

此外,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由于通识教育课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科中建立联系和联系。

这种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然而,要想真正发挥通识教育课程的作用,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应该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例如,社会实践项目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社会问题,发挥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实验和实地考察可以使学生亲自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此外,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学科交叉学习。

通过开设跨学科的项目和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学生还可以参与跨学科的研究团队,深入探讨复杂的问题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为了促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学校和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通识教育的意义与实践

通识教育的意义与实践

通识教育的意义与实践通识教育是指在大学等教育机构中,不仅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涉及到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数学等广泛领域的教育体系。

通识教育通过跨学科的方式,以培养基础素养为目的,搭建起知识和技能的桥梁,让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认识世界、理解人类文明,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自信。

通识教育的意义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

首先,通识教育能够促进个人素养的提升。

在通识教育的体系中,学生能够接触到涉及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数学等广泛领域的知识,不仅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广度,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含量,并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使其能够具备独立思维与深入思考的能力。

其次,通识教育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现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一个人想要胜任自己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取得成功,此时通识教育便可发挥巨大的作用。

通识教育教授的广泛领域知识,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

这样,他们才能了解到不同的文化,认知到世界上的多元性,增长见识,具备广阔的视野。

再次,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

通识教育教授学生关于人类文化、社会综合、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知识,让学生从全局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这也促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明确自己身为一位社会成员的责任,懂得如何去处理人际关系,并形成对社会的认识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通识教育的实践作为学生,如何才能真正地去实践通识教育的理念呢?首先,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合适的通识课程。

每个人感兴趣的领域不同,但是选择通识课程的时候,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多从自己专业外拓展视野,比如可以选择学习一些医疗伦理、环保科学、文学社会学等课程,以此来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对社会的洞悉力。

其次,要积极参与校园社团活动。

这不仅能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同时也能让自己在各个领域得到实践经验。

比如,可以参加文学社团,举办一场校园诗歌朗诵会,展现自己的诗歌艺术技巧;也可以参加创新创业社团,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现代大学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现代大学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现代大学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作者:庄瑜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5年第18期摘要:近年来,通识教育一直颇受高等教育界关注,而书院通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一种形态,亦有其特点和规律。

大中华区现代大学书院目前形成了三种典型模式,即精英模式、大众模式和传统模式。

文章基于大中华区十五所书院的案例,对三类模式做了分析与研究,并就现代大学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梳理与探讨。

关键词:书院;通识教育;课程;大中华区近年来,通识教育一直颇受高等教育界关注,而书院通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一种形态,也获得了一定关注。

2014年,两岸三地高校现代书院制教育论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7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亚太高校书院联盟”,以共同探索书院制教育模式改革与发展规律,为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作贡献。

2015年,书院联盟举办了两岸四地高校现代书院制教育论坛,并邀请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波士顿大学代表介绍其住宿制学院的特色情况,以为两岸四地高校书院提供借鉴。

同时,与会代表分成三组,按照管理人员及教师组、学术研究组、学生代表组进行了研讨交流,细化了讨论内容,并结集出版了《现代高校书院制教育研究》一书。

[1]书院的通识教育是书院研究的核心,也是书院院本课程研究的基础。

文章基于大中华区十五所书院,对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

文章首先从书院的三种典型模式分析入手,之后根据课程形式进行分类并归纳不同课程类型的特征,从中剖析书院通识教育的启示。

一、书院的三种典型模式目前,大中华区大学形成了三种典型的书院类型,即精英模式、大众模式和传统模式。

三种模式的代表分别是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的传统书院。

(一)精英模式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是精英模式的典型代表[2]。

元培学院的建立可以追述至2001年。

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与理念

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与理念

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与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大学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作为最高学府的大学,其除了要为社会输送人才外,还要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

而大学通识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大学通识教育的定义大学通识教育是指在大学本科教育中,通过广泛学科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学科的知识技能和全球意识等。

通识教育注重一般性知识,追求全人教育,鼓励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二、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1. 培养批判性思维大学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在各个领域学习知识,并将学得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这促使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比较全面的,它要求学生不但能够理解学术文章及其推理过程,而且还要能够分析、评估、判断和提出自己的立场。

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思考问题时更全面客观,避免单向思维和盲目跟风,培养出专业性的人才。

2. 培养跨学科的知识技能大学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学习各个学科,培养跨学科的知识技能。

在现代社会,各个行业都有着自己的专业性,但同时也要求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的知识技能。

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人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发展趋势,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优势。

3. 培养全球意识大学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全球意识。

这意味着学生要了解全球化趋势,关注世界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环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在其中的相互作用。

对于当前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全球意识,可以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国际社会,适应全球化的发展,也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中更有竞争力。

三、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难点1. 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大学通识教育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但是目前在大学通识课程的选择上依然存在着“众口难调”的难题,且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实用性。

2. 教学方式的过度“老化”目前,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普遍都是传统的面授模式,缺少现代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这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造力产生影响。

通识教育——现代大学教育之基

通识教育——现代大学教育之基

黄俊杰教授曾在《21 世纪的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 互动与融合》一文指出,在“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并行的今 天,“海峡两岸的大学院校必须在(1)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 展(; 2)科技快速发展对大学的冲击(; 3)大学的社会责任等 方面筹谋对策,妥为因应”.[1]为此,21 世纪海峡两岸大学必 须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之一即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由 互动而迈向融合.的确,在“英语霸权”不断强势的今天,黄俊 杰教授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回归传统、应对现实、挑战未来的 现代大学教育之路. 1 通识教育之内涵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众多学者对通识教育的界定众说 纷纭,莫衷一是.但从根本而言,大多数学者都认同,不仅仅是 简单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通识教育更是一种全面培养学生 健全人格和良好道德情操,使学生得到“全人教育”的教育理 念.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唯专业”教育理论,通识教育不仅 仅是教书,更多的是育人.学生不只知道或明晓自己本专业 领域内的知识,而更多表现了一种“通才”式的教育方式.比 如,理工类学生也懂一些音乐,也懂一些文学,也懂一些美 术,从不同的生活实践角度,来为自身的专业领域创造新鲜 事物.如同,黄俊杰教授认为:只懂专业不懂人文的人也许人 生会很顺利,但他如同进入隧道,看不见外面的蓝天白去, 感受不到外面的鸟语花香,这是多大的遗憾.显然,在通识教 育理念下,只懂专业不懂人文的人充其量是半个人.因此,真 正的教育培养是专业教育、人文精神、道德素养和人本身的 身体身心素质的综合教育. 2 通识教育之发展 2.1 国外通识教育之发展
哲学大师牟宗三认为,“通识教育”类似于“百科全书” 其最基本的目的或者精神是应该让一个人或学习者了解自 己的时代.台湾学者黄俊杰将通识教育概括为“一种建立人 的主体性的教育,也就是一种完成人之解放的教育”.美国的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意义与作用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意义与作用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意义与作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是指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跨学科的一系列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在现代社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意义与作用。

一、提供综合素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学生可以获得广泛的视野和开阔的思维。

这些课程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领导才能。

二、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学科中,学生往往只关注某一领域的知识,而缺乏整体的思考能力。

而通识教育课程强调横向的联系和交叉应用,让学生能够跨学科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成为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三、促进个人成长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过程,旨在提供学生全方位的成长机会。

这些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此外,通识教育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念,使其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

这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自我意识。

四、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竞争优势。

在当今社会,大部分企业和组织都更加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横向能力。

学生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这将为他们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保障,并在就业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竞争力。

总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提供综合素养、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促进个人成长以及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积极投入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

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

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观点1、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一部分, 必须首先服从和服务于大学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也须符合通识教育自身内在的精神和本质特征。

通识教育( G e ner a l Ed uca ti o n ) 的源头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 即专门为人的自由而设的, 纯粹以“使用闲暇从事理智活动”为目的, 而不具有适应性和职业性的教育。

中世纪的“七艺”则在闲暇教育的基础上, 因关注学生进入更高一级学校的需求而增强了通识教育的实用性。

通识教育思想在17 世纪主要体现为洛克“绅士教育”思想, 认为绅士应学习日常生活中最有用的知识, 并提出了几乎包括一切领域的教学科目; 18 世纪, 则主要体现为卢梭“自然教育”思想, 认为理性是上帝赋予人类的物质, 教育应该在“顺应内在自然”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人的理性。

19 世纪之后, 通识教育内涵因高等教育的专业化而出现了较大变化。

赫胥黎将通识教育看作是普通公民教育, 注重培养人的理性、德性以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 同时还要为受教育者的各种职业需求打下知识基础。

到2 0 世纪, 通识教育思想传统虽受到了来自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进步主义的激烈批判, 但众多教育学家仍大力倡导和推行通识教育。

近现代以来, 哈佛大学成为通识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领军人物。

1945 年, 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针对美国大学过分专业化的倾向, 组织撰写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 第一次系统论述了通识教育, 认为大学应全面加强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

19 79 年, 哈佛大学通过了“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关于共同基础课的报告”, 卓有成效地推动了以实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为主要标志的大学通识教育改革。

2007 年, 哈佛大学在经过五年的改革之后, 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修正了本科通识教育知识领域及课程, 进一步提升了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上述过程显示, 通识教育始终强调人的和谐发展与全面发展; 同时, 通识教育也从发展个人自由到培养社会公民; 职业能力的培养逐步得到认可; 能力培养日益全面; 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日益密切, 操作性不断增强。

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必要性与实践困惑并存

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必要性与实践困惑并存
乔 玉 香
( 南师 范 大 学 教 育 系, 南 长 沙 湖 湖
4 08 ) 1 0 1
摘要 : 代 大学通 识教 育主要是 向学生进行 一种普通 的、 现 全面 的教 育 , 即大学在培养 学生一定 专业知识 和职 业技
能 的 同 时 , 为 学 生提 供 非职 业 性 的 知 识 , 具 体 内 容 非 常 广 泛 。在 过 度 注 重 专 业 教 育 的 今 天 , 学 实施 通 识 教 还 其 大
度 对 通 识 教 育 进 行 了认 识 。 ” 识 教 育 作 为 大 学 的 理 念 应 如 通 该 是 造 就具 备 远 大 眼光 、 融 见 识 、 雅 精 神 和 优 美 情 感 的 通 博 人 才 的 文 明 教 育 和 完 备 的 人 性 教 育 ”1; 通 识 教 育 是 一 种 C “ . 一 使学 生熟悉 知识领 域 内的事 实和思 想 的教育类 型 , 如 自 例 然 科 学 、 学 、 史 和 其 他 社 会 科 学 、 言 和 艺 术 , 任 何 职 文 历 语 与
教 育 ( 职 业 性 教 育 ) 狭 义 的 通 识 教 育 是 指 不 直 接 为 学 生 非 ;
通识教 育观认 为 高等教 育既 不是单 纯 的 自由教 育, 也
不 是纯粹的专业 教育 , 而是 通 识 教 育 与 专 业 教 育 的结 合 ; 大 学 应该 实 现 “ 培 养 学 生 成 为 专 业 人 员 , 培 养 其 成 为 有 教 既 又
重 大 影 响 的 一 种 教 育 思 想 和 实 践 。 中 外 许 多 学 者 从 多 种 角
学 以 心 智 训 练 为 目 的 的 自由 教 育 向 近 代 大 学 以 实 用 ( 职 或 业 ) 向专 业 教 育 (pcai de uai ) 渡 , 业 化 成 为 取 seil e d ct n 过 z o 专 近 代 高 等 教 育 的 主 要 特 征 之 一 。 而 , 科 的 过 度 分 化 导 致 然 学 了 各 学 科 知 识 之 间 相 互 疏 离 与 分 割 ; 学 的 专 业 设 置 过 细 大

论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

论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
强 他 们 的 创 造 性 和 适 应 性 、促 进 他 们 的 和 谐 发 展 都 有 着 重 要 意 义 。 通 识 教 育 与 专 业 教 育 都 是 为 培 养 全 面 发 展 的 人 才 而 服 务 的 , 者 相 互 促 进 、 为 补 充 。 些 学 者 将 通 识 二 互 有 教 育 形 容 为 五 会 : 学 会 做 人 、 会 学 习 、 会 做 事 、 会 即 学 学 学
重在高 等教 育时 期 , 学 生开展 通识 教 育 , 样 , 能为人 对 这 才
才 的成 长 做 好 基 础 铺 垫 。


通 识 教 育 释 义
张 引进西 方 的现代 科学 技术 。于是 , 国传 统 的以伦 理道 中 德 教育 为核心 的教 育 模式 受 到 冲击 ,专 门教 育开 始在 我 国出现 。 民国时期 , 随着 世界 范 围内大学 通识 教育 的推行 ,
通 识 教 育 在 中 国大 学 也 得 到 了 普 遍 的 关 注 。 当 时 的 教 育 部认 可 了大学 教 育 以“ 究高 深学 术 , 养 能 治事 、 人 、 研 培 治 创 业 之 通 才 与 专 长 ” 目标 1, 且 规 定 了 统 一 的 大 学 共 为 2并 1 同 必修课 标 准 , 强 了大学 基本训 练 。民 国时 期的一 批教 加
施途径
口 西 安 邮 电 学 院 杨 兆 兰
中 国作 为发展 中 国家 , 想缩 小 与发 达 国家 的差距 , 要 实 现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的 目标 , 必 须 具 备 高 素 质 的 人 才 基 础 , 心 课 程 三 类 课 程 相 辅 相 成 、 得 益 彰 。 核 心 课 程 为 学 生 奠 相 定 一 个 广 博 的 基 础 ; 选 修 课 则 有 利 于 学 生 在 专 业 课 和 核 心 课 的 基 础 上 进 一 步 发 展 其 兴 趣 ,使 学 生 更 广 泛 地 接 触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

关于我院通识教育改革相关建议汉语国际教育2班李旻芳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思想,起源于欧洲,成形在美国。

19世纪,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结合,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方面的课程,培养出的学生既有广博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各个学科的底蕴,又有深厚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

在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本科阶段前两年课程几乎都是所谓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后两年和研究生阶段学的才是专业知识。

通识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在我国内地,通识教育近年来也因其独到的优势开始为人们所重视。

2005年,复旦大学组建了包括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等六大模块在内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力求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

专业化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中的选择。

这个选择尽管在当时有合理性,对我国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缺陷也是明显的。

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知识领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的发展日新月异,旧工作岗位不断消失,新工作岗位不断出现。

而高等教育中专业的变化,已经无法跟上社会职业的变化。

过去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专业对口”已经不再是一个目标了。

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做得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换了的工作,情况可能越糟糕。

应对工作岗位的变化,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似乎比专业化更为有效。

而当前的产业升级和建立创新型和谐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深人了解人性、市场和社会的人才。

而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院对通识教育的积极作用感受颇深,认为引入通识教育,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将他们培养成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华南地区某高校为例

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华南地区某高校为例


直延用下 去, 也有教师甚至将专业课 的教案拿来直接用上, 。 完全没有考虑 到通选课 是面 向全校不 同专业 、 同年级不 同 不 水平 的学生 , 这就违 背了因材施教 的原则 。也有 的老师认为 通选 课只是满足 学生 的学分需求 ,不会对学生作严 格的要 求 。认识 的偏差也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 3 .学生到 课率不高,存在应 付心态 在教务部 门组织 的摸底听课活动上 , 发现一个 比较严重 的 问题:通选课的学生到课率普遍偏低 , 大部分是只有 5 % 0 左右 ,而在听课人员随堂发放的调查问卷 上显示 ,在 “ 的 你 通选 课 出勤率 ”一栏 ,“ 每次都上 ”的人屈指可数。在 “ 你 选 该通选 课的原因在于 ( 多选 ) ”一项, “ 完成 学分”占主 导。由此可见学生在对待通选课的态度上不够重视,认为能 拿 到学分即可 。上课期 间,老师并非每次都会点名,这就给 些 学生缺课 找到 了机会,还有因为各种 社会活动缺席的 。 到 了考试 的时候 ,大部分老师都会 给予一定的指 导意见 , 很 多 同学心存侥幸与应付 心态 ,认 为简单准备就 能轻松通过。 宽松管理 以及过 多的社会活动都 是学 生到课率不高 的诱因。 4 .课酬偏低,教师积极性不高 目前 该校对上 课教 师的课酬发放标准是 “ 学生数 × w= 时数 ×标准 ×系数 ( :标准 是 01 注 .6元/( 学 时) 生・ ,系数: 各类课程按 1取 ) ,全校 性通选课课程给予适 当补贴 ,在原 来的基础上增发 1%。以一个 2 0人班级为例 , 0 0 那么老师一 晚 3节课 的课酬是 2 0 ×01 ×1 (+ 0 0 ×3 .6 × 1 1%)= 0 . 。 15 6元 很多教师 认为如 此偏低 的课 酬与实 际所 付出 的劳动不 成比

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现代化的改革与实践

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现代化的改革与实践
2 大学物 理课 程观念 的现代 化
学习中提出问题 ;四要在物理教学中,科学选
择使用 的方法,使学生养成善于假设、善于思
“课程”的定义经历了由 “ 知识本位”的 考、具有创新思维的科学惯性. 课程观发展到 “ 经验本 位” 的课程观 ,再发 5 大 学物理 教学 手段现 代化 展到 “ 知 识 与 技 能 ,过 程 和 方 法 ,情 感 、 由 大学物理教学手段现代化 ,一要运用现代
知识和方法.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
习相 比 ,探究 性 学 习具 有更强 的 问题性 、实践
物理课程是一 门重要的科学课程 ,将科学 性 和开 放性.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 根据探究方案 ,利
脑动 手 ,引 导 学 生 改 进 学 习 的 策 略 和学 习 方 用 观察 、实 验 和 其 他 的方 法 与 技 术 ,收集 数 法 ,通 过学 生 自主地 进行 科学探究 ,学习物理 据、资料和信息 ,特别是提倡用 计算机来 收 的基本 概念 和规律. 即科 学探究是 学 生在物理 集 、存储 、处理和显示各种证据.掌握进行科 课 程和 现实生 活 的情 境 中 ,通过发 现 问题 、调 学探 究 的基本 技 能 ,包括 观察 、实验 、推理 方 多 媒体结 构 的网络教 学 电子 教案 、服务 于课 堂 动学 生学 习 的积极性 和 主动 性. 教 学 的多媒 体课 件 、服务于 学生 自主学 习的多 7 大学 物理教 研活 动的现代 化 媒体 学件 、供教 师备课 或学 生选学 的多媒体 素 大学物 理教研 活动 的现代 化就 是教研 走 向
第 1 8卷 第 1 期 21 0 0年 3月






V0 8 No 1 I EC C P I S EAC NG m

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通识教育

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通识教育

大学 是人 类 社 会 中传 承 、 护 和创 造 知识 的知 维
收稿 日期 :0 0—1 21 0—1 0
基金项 目: 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管办评分 离的制度设计研究 ” A A 94 、 ( D 0 02) 首都经 济贸易大学 教育教 学改革项 目“ 引进通识教育 改进我校全校性选修课” 。 作者简介 : 刘业进 ( 94一) 男 , 17 , 湖南石门人 , 首都 经济 贸易大学城市学 院副教授 , 博士 , 研究方向为制度经济学 ;
研究方 法 与思想 体 系 的把 握 , 因为 人类 正是 凭 借 这
些方法 和思 维模 式来获 得 知识 , 了解大 自然 、 社会 和 人 类本 身 。正 如 哈 佛 大 学 前 校 长 伯 克 所 说 : 大 学 “ 生应该 学 习重要 的研 究 方 法 与 思想 体 系 , 因为 人类 凭 借这 些方法 和思 维模 式来 获得 知识 , 了解 自然 、 社 会 和人类 本 身 。大学 生 应 该对 不 同文 化 的价 值 、 传 统及 制度 有所 认识 。通 识教 育应该 给学生 充 分的选
2 首 都 师 范 大 学 教 育科 学学 院 , 京 10 3 ) . 北 0 0 7

要 : 通识教 育的 目的在 于培养健全 的个人和 自由社会 中健全的公民。大 学使命 与通识教 育具 有 内在的
融洽和相互促进的关 系。 目前 , 国大学通识教育的 实践偏差 , 我 既根 源于我们对 大学使命 的追 问和 理解不够 深入 ,
择机会 , 让他们接触不同的事物, 使他们能对学术及 文化 发展 产生 长 远 的 兴 趣 。增 进 他 们 对 自我 的 了
解, 最后 能对其 未来 的生 活及生 涯做 出 明智 的抉择 。 培养人 们对 人类 多元 本质 的容忍 度 。 … ”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

1、通识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因而应当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充分重视。

如果对通识教育没有国际化的认同,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失去话语权,失去国际共识,从而也就失去国际交流的一些前提。

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使通识教育溶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概念中,从而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2、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

以北师大分校为例,在通识教育中,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把通识教育分解成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五大模块。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鼓励学生从难、从严、从自己实际出发自主选课,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

3、通识教育也是“大学精神”的课程实现方式。

现代大学,大多数都贯彻和践行着“民主、科学、真理、正义、自由、宽容”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需要大学体制保证来实现,同样需要课程体系来实现。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力图把学生培养成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并能“仰望星空”的人才。

4、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中国化的实践过程。

无论是国外与通识教育相关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能力拓展训练等教育方式;还是中国贯彻多年的素质教育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还有培养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或者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等等,都能涵盖在通识教育的范畴之中。

这种包容体现了中国通识教育即有中国特色,又全面改革开放面向世界。

用通识教育的理念可在相当程度上,整合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赋予通识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既体现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结合起来,把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

5、通识教育是防止学生偏科的重要方式。

中国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偏科、专业过窄的情况比较严重,在中学打基础时就分文科、理科,进入大学又产生较严重的文理分家。

大学生通识教育比专业专业教育更重要--辩论稿

大学生通识教育比专业专业教育更重要--辩论稿

立论1、通识教育概述:最早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是美国博多因学院(Bowdoin College) 的帕卡德( Pack2ard) ,他声称:“我们学院将给青年一种通识教育,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为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做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业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整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通识教育的“通”,即通晓、明白;“识”即智慧、见识。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生活的意义及价值变得丰富起来,从而使自己在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在精神上不致成为受专业束缚的奴隶。

换言之, 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 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

此外,通识教育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 即什么都知道; 而是贯通的“通”, 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 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 收集资料, 与人交流合作, 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 术有专攻, 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 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李曼丽, 汪永铨1999)。

加强通识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因为随着现代科技向着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 出现很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社会需要后劲足、反应快、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需要高等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 加强通识教育。

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及措施分析

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及措施分析

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及措施分析发布时间:2021-07-30T11:43:25.587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0期作者:宋兆祥王南冰[导读]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是各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

高校开设此类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宋兆祥王南冰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摘要: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是各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

高校开设此类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遗憾的是,很多高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存在着诸多问题。

我们从建设完善通识教育平台、探索实施知识能力素质一体的通识教育课教学模式、加强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实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和优化措施,以期对通识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分析一引言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源自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

19世纪英国教育家纽曼继承并发展了亚氏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古典人文学为主要内容、以开发和培养人的理性为内涵的教育。

1829年美国博德学院教授帕卡德首次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并应用于大学的教学。

其基本思想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古典人文的、社会的、科学的和综合的教育,主要内容是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加以系统和有机地整合,在学生致力于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如今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大学非常重视本科教学。

加强通识教育,培育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培养智慧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是这些学校的共识(冯永刚魏敏敏2020)。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明确指出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素质教育。

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二高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中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是由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决定的,受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支撑,更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内在要求。

对通识教育的理解

对通识教育的理解

对通识教育的理解通识教育是指在大学教育中,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设置的一系列课程。

它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传统的大学教育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而通识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各个领域的知识,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通识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

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艺术与文化等多个领域。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不同的学科知识,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通识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学习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的历史文化,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这对于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道德准则是非常重要的。

通识教育的实施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通识教育的实施不仅需要专业教师的支持和参与,还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教师要通过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学生则要积极参与到通识教育中,主动学习,发展自己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通识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因此,通识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现代大学书院制与通识教育改革研究

现代大学书院制与通识教育改革研究

现代大学书院制与通识教育改革研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大学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地改革升级。

现代大学书院制和通识教育改革是近年来备受推崇的教育模式,它们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和社会发展的推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对现代大学书院制和通识教育改革进行探讨,旨在发掘它们的意义和价值。

一、现代大学书院制1.1 现代大学书院制的由来现代大学书院制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代世界各地的教育机构。

例如,古希腊的柏拉图学院、罗马的学院、阿拉伯帝国的马德拉松学院以及中国古代的太学等。

这些学院在古代就已经被视为高等教育机构,以教授哲学、科学、人文与艺术为主要内容,而并不像现代的大学一样,将各个学科分门别类地进行培养。

现代大学书院制的正式形成,始于二战后的美国哈佛大学,并在之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1.2 现代大学书院制的意义现代大学书院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方针,强调学术和思想的交流与互动。

和传统的大学教育相比,现代大学书院制更注重学术与文化的融合,挖掘学生的潜力与兴趣点,并启迪学生的思考,使大学的教育更贴合社会需要。

1.3 现代大学书院制的特点现代大学书院制与传统大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学生可以参加全校性的跨领域选修课程,并从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而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人才。

(2)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取高质量的资源,增加教育的互动性和深度。

(3)拥有更完整和专业的导师、辅导员和管理团队,以对学生的更好的引领和指导。

(4)强调学术和思想的交流与互动,鼓励对辩论、讲座、研讨会等活动进行积极参与。

1.4 现代大学书院制的挑战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实施需要克服一些障碍,如高额的投资和成本、教育体制的改革、师资力量的重构等。

此外,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加强质量保障和改进机制以确保教育品质。

二、通识教育改革2.1 通识教育改革的意义通识教育改革强调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培养,赋予学生应对未来社会和世界挑战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科的整合和创新。

通识教育有利有弊

通识教育有利有弊

一、实验名称观察心脏模型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心脏的基本结构。

2. 掌握心脏各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3. 认识心脏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三、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四、实验地点生物实验室五、实验器材1. 心脏模型2. 解剖刀3. 解剖镊4. 解剖盘5. 显微镜(可选)六、实验步骤1. 观察心脏整体结构- 将心脏模型放置在解剖盘上,用解剖刀轻轻切开心脏表面的皮肤,暴露出心脏的整体结构。

- 观察心脏的外形,注意心脏的四个腔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2. 观察心脏各部分- 左心房和左心室:用解剖镊夹住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壁,观察它们的形状和结构。

- 右心房和右心室:用解剖镊夹住右心房和右心室的壁,观察它们的形状和结构。

- 心脏瓣膜:观察心脏瓣膜的位置和形状,了解它们的作用。

- 心脏血管:观察心脏血管的走向和分布,了解心脏血管与心脏各部分的关系。

3. 观察心脏传导系统- 在心脏模型上找到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和浦肯野纤维网,观察它们的形状和位置。

- 了解心脏传导系统的功能,即产生并传导冲动到心脏各部分,使心房肌和心室肌有节律地收缩。

4. 观察心脏瓣膜- 观察心脏瓣膜的结构,了解它们在心动周期中的作用。

- 分析心脏瓣膜如何保证血液在心脏内的定向流动。

5. 观察心脏的动脉供应和静脉回流- 观察心脏本身的动脉供应和静脉回流,了解心脏的血液供应情况。

七、实验结果1.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分别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2. 心脏瓣膜包括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它们的作用是保证血液在心脏内的定向流动。

3. 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和浦肯野纤维网,它们产生并传导冲动到心脏各部分,使心房肌和心室肌有节律地收缩。

4. 心脏的动脉供应和静脉回流保证了心脏的血液供应情况。

八、实验分析1. 通过观察心脏模型,我们了解了心脏的基本结构、各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2. 心脏在血液循环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为身体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弃了本科的通识教育 ,造成了人文精神的流失。 其实 ,清华大学原是一所有着浓厚 人文底蕴 、 文理工结合 的一流综合性大学 ,上个世纪初在人文 与科 学方 面群 英 荟 萃 ,璀 璨 一 时 。原 清 华 大学 校 长
梅 贻 琦 就是 十分 重视 通 识 教 育 的 教 育思 想 家 。他 在 著名的 《 大学 一 解 》 一文 中提 出 ,大 学 教 育 “ 在 应
高 教 探 索
20 0 9年第 6期
H i he g r Educ to pl r to a i n Ex o a i n
通 识 教 育 与现 代 大 学
朱 自强
摘 要 :通识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主体 内容的进行健全人性养成的根基式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 ,因应中 国大学教育进步的需要 ,通识教育一定会在本科教育中占有越 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 当下,开展通识教育有利于
“ ,还是制造 “ 人” 机器” 。解决这一分歧的是 15 年 92
收 稿 日期 :2 0 — 9 0 09 0— 4
作者简介 :朱 自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文史哲 中心主任 。 ( 山东青 L/6 0 1  ̄ 2 67 )

46 ・

理论探讨 ・
通 识教 育 与现代大 学 由这一 理念 出发 , 革重 点是要 令学 生掌握 更 多选课 改
值 取 向 ,有 高 尚的趣 味和情 操 , 良好 的修养 和 同情 有 心, 对个 人 、 家庭 、 国家 、 天下 有一 种责 任感 , 人 类 的 对 命 运有 一种 担 待 。 I可 见 , ”I J 以人 文教 育 为主体 内容 的 通 识教 育 的指 向 , 是人 的全 面 、 和谐 的健 全发展 。 中 国 大学 在 实 践 通 识 教 育 方 面 是 走 过 弯 路 的 。 以清 华 大学 为例 ,冯 友 兰 在 回忆 清 华 大学 往 事 时 曾 说 : 当时教 授 会 经 常讨 论 而 始 终 没 有解 决 的 问 题 。 就 是 大 学是 培 养 通才 还 是 培养 专 才 ;这个 分 歧 如果 用 比较 尖 锐 的 说 法 来 表 述 .就 是 大 学 是 应 该 培 养
几 年前 ,北京 大 学 的教 育改 革 引 发 了全 国范 围 的对 大学 理 念 和大 学精 神 的讨 论 。在 关 注这 一 讨 论
的过程 中,我发现 ,通识教育是一个 出现频率很高 的语汇 , 甚至有的论者直接就通过通识教育的讨论来
揭 示 大学 理 念 和大 学精 神 。 这一 状 况 似乎 表 明 , 识 通 教 育对 于树立 大学 的理 念和 精神具 有 根本性 意 义 。 通 识教 育 是 以 自然 科 学 、人 文 科 学 、社 会 科 学 三 大 领域 的 优 秀成 果 ,并 以人 文教 育为 主 体 内容 的
通而不在专 ” “ 以通识为本 ,而专识为末” பைடு நூலகம் 应 。为 什 么? “ 社会所需要者 ,通才为大 ,而专家次之 ,
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 ,而 为扰 民 。 ”】 么 样 的教育 才 可 以称 为通 识教 育 ?他 [ 2 什 这 样 阐释 : “ 日而 言 学 问 。不 能 出 自然 科 学 、社 今 会 科 学 和 人 文科 学 三 大部 门 ;日通识 者 ,亦 日学 子 对 此 三 大 部 门 ,均 有 相 当准 备 而 已 ,分 而 言 之 ,则
虽 为大学应 有之任 务 ,而造就 专才则 固别 有机 构 在 。

日大学之研究院……二 日高级之专门学校……三 日社 会本身之训练 。 [ ”1 4
说 了中国之典 型代表 , 再看 国外之杰 出人 物 。 耶鲁 大学 校长理 查德 ・ 文认 为耶 鲁大学 的 特色 莱 主要有 两个 :首先是 在美 国最 出色 的研 究 型大学 中 , “ 耶鲁特 别重视 本科生 的教 育 。 次 , 其 在研 究生 院 、 专业
进行健全人性养成 的根基式教育。关于人文教育 的 意 义 和价 值 。哲 学 家 张 汝伦 认 为 : “ 文 教育 是 通 人 过文史哲 的学习 ,通过对人类千百年积 累下来 的精 神 成 果 的吸 纳 和 认 同 ,使 学 生 有 独 立 的人 格 意 志 , 有 丰 富 的想 象 力 和创 造 性 ,有 健 全 的判 断 能 力 和价


通识 教 育在现 代大 学教 育的 位置
全 国范 围 的 院系 调整 运 动 。当 时政 府 只从 经 济 建 设 的短 期需 要 出发 ,滋 生 了急 功 近利 的教 育理 念 ,着 重 培 养 大批 工 科 专业 技 术 人 员 ,而 与 实 用技 能训 练 无 关 的重 要 系 科 特别 是 人 文 学科 则 被 取 消 ,由此 摒
自主权 , 使他们可以按各 自兴趣发展 , 同时保证学生能 够广泛 吸收人 文科学 、 自然科 学 的基 础学科知识 。] I 9 我想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因应大学教育进步的需 要. 通识教育一定会在本科教育中 占有越来越重要的
消解功 利主 义的应 试教 育 的 负面影响 ,培 养具 有综 合素 质 、能 够应 对纷繁 信 息的人 才 。把通 识教 育 当作教 育教 学的一 个体 系来认 识 ,建 立通识课 程 特有 的课 程标 准并 进行 科 学的组 织和 规 划 ,是 提 高 大学通识 教 育的 重要环
节。
关键 词 :大学理念 ;通 识教 育 ;人 文教 育 ;体 系
对每 门有充分之了解 , 合而言之 , 则于三者之间 , 能识 会通 之 所 在 , 而恍 然 于宇 宙 之 大 ,品类 之 多 , 史之 历
久, 文教之繁 , 要必有其一 以贯之之道 ,要必有其相 因缘与依倚之理 ,此则所谓通也。 【 ”1 3 梅贻琦对人才培 养模式有系统 、全面 的思考 : “ 难之者曰 ,大学而 不重专 门 ,则事业人才将焉出?日,此未作通盘观 察之论也 , 大学虽重要 , 究不为教育之全部 , 造就通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